《孟子兩章》教學設計_第1頁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_第2頁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_第3頁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_第4頁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格式,下載后可自由編輯PAGEPAGE37《孟子兩章》教學設計第一篇:《孟子兩章》教學設計《孟子兩章》教學設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學習古人說理論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義。教學重難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教學過程:1.導語。獵人在湖邊布下羅網(wǎng),幾只鳥被網(wǎng)住了,獵人在后邊不停地追趕,農夫看到了問:“你怎么能追上飛的鳥呢?”獵人說:“如果是一只鳥我無能為力,現(xiàn)在這種情況我勢在必得?!焙髞砉蛔阶×四切B。你知道為什么嗎?(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說明群鳥沒有共同的方向,勁沒往一處使,說到底是心不齊,心不和??梢姟昂汀笔窍噍o相成、相襯相依的默契,是只要同心、其利斷金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和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通過預習,學生說一說這篇文章的學習重點。3.本文選自《孟子》一書,根據(jù)手中的資料,學生介紹孟子生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師,名軻。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仁政”以統(tǒng)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孟子的著作存在《孟子》中,他長于言辭,其文氣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很有影響。上述介紹可以用五個字概括(名,時,地,作,評)。這就是孟子,對于他深邃的思想,飛揚的文采,我們還要從文章中具體感受。4.教師范讀課文。5.學生自由朗讀,小組討論解決詞句的翻譯,有分歧的知識點一起解決。6.學生展示朗讀,共同解決字詞,檢驗掌握情況。(課件出示)7.學生思考:(1)本文論述的中心是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舉了哪兩個例子來證明中心論點?具體體現(xiàn)在文章中哪句話?這兩個例子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三個因素中“人和”最重要,作者從攻城和守城兩方面來論述。攻城占有得天獨厚的天時,雖給人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感覺,依然失敗。文中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來?(三里、七里、環(huán)、不勝)城很小,圍繞起來攻打卻不能戰(zhàn)勝說明:天時不如地利。(板書:天時――地利)聯(lián)系古今,哪些例子可以證明地利的重要性:淝水之戰(zhàn)、深圳的崛起等。守城方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連用三個“不是不”)強調地利穩(wěn)如泰山,但仍然失敗說明“人和”比地利更為重要(板書:地利――人和)。這是從戰(zhàn)爭方面來看,由戰(zhàn)爭到治國,無論域民、固國、威天下都在說明“人和”的重要。能做到人和就多助――天下順,反之就寡助――親戚畔。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人和的重要?!昂汀笔莿倮窍M?,是力量,是跨越……那么如此清晰的思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論述的(學生根據(jù)板書回答: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通過以上朗讀賞析,使學生對孟子的思想有了深入的認識,讓學生結合歷史,聯(lián)系現(xiàn)實再舉一些關于“人和”的例子。8.課件輔助:1998年,我國部分地區(qū)經歷了洪澇災害,面對災難,我們讓世界看到了億萬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來是多么強大,美好的品格和行為一旦集中起來是多么壯美。20XX年“非典”這場沒有硝煙卻異常悲壯的戰(zhàn)斗中,成千上萬的白衣戰(zhàn)士用血肉之軀鑄成了鋼鐵長城。20XX年汶川地震,溫總理察看災情,心系災民,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近期在北京舉辦的亞太經合會議,體現(xiàn)了世界和為貴的精髓。9.作業(yè):以“和”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渡趹n患,死于安樂》教學目標: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準確翻譯課文;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教學重難點:掌握重點文言詞匯,理解憂患意識。教學過程:1.導語:多媒體展示圖片,解釋多難興邦的意義。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戰(zhàn)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論著中闡述了這個道理。2.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易讀錯的字和句子的停頓,注意感情色彩和哲理的韻味)學生范讀。3.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解決弄不懂的詞句,師生共同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第二、三段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體會詞語的用法。4.探討、體會文章內容。課文首先列舉了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作者列舉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小組討論后回答。用的什么論證方法?這些例子說明艱難困苦的磨練可以成就大業(yè),談的是造就人才的問題,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一樣,最后推出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何體會這句話的含義?課文又是如何論述的?指出: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良臣,國君就容易被蒙蔽雙眼;如果外無敵國的侵擾,國君就會安逸享樂,國家就會衰敗直至滅亡。從人到國家都是這個道理。5.學生討論:學習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有價值。6.作業(yè):談談當今國家的憂患意識,形成小論文。(責任編輯付淑霞)第二篇:《孟子兩章》教學設計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孟子兩章》教學設計教學目的一、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二、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三、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教學設想一、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課前預習,著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張并熟悉課文。二、兩篇短論的教學處理應略有差別,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及有關工具書,引導學生自學,重點在于理清脈絡,了解論證方法;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則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三、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默寫。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睹献印肥侨寮覍W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睹献印芬粫浭隽嗣献拥难孕小⒄沃鲝?、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zhàn)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二、初讀課文。1.了解預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況。2.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shù)遍,再由教者范讀課文。正音:“夫”,fú,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保汗茸?。與“栗”區(qū)別。1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3.對照書下注釋,指名學生疏通文句。4.教者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笆翘鞎r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坝蛎瘛保骸坝颉保缦?,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肮虈薄肮獭?,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巴煜隆保骸巴?,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肮阎痢保骸爸?,動詞,作“到”講。“畔”:“叛”的通假字,背叛。5.指名串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6.齊讀課文。三、講析課文。提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2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注意下列詞語:“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熬印?,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四、歸納全文。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五、反復誦讀課文,直至背誦。指名、分組、集體背誦。六、練習。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2.補充練習。第二課時一、復習檢查。1.說明“之”的不同用法。2.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討論孟子的政治主張,指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yǎng)、對人生態(tài)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三、指導預習。1.閱讀有關“提示”。2.依據(jù)書下注釋,大致了解本文所講的意思。四、講析課文。1.教者范讀課文,正音。畎畝(quǎn)傅說(yuè)膠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2.指名依據(jù)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fā)”“舉”等動詞的意義。發(fā):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明確:“發(fā)”與“舉”意義不盡相同?!鞍l(fā)”與“舉”既表現(xiàn)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八础睘榫鞘ト?,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fā)”;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4.討論第1段。(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明確: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明確: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的、販賣魚鹽的、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tǒng)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yè)。(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明確: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5.討論第2段。(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八??”“是”:指示代詞,這。4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注意:對初中生不可出現(xiàn)“使動”這一概念)“拂”:違背、受阻撓?!皝y”:動詞,擾。(注意:讀“行拂亂其所為”一句時,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頓。)“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的原因”?!霸保号c“增”通假。(2)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3)明確: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yè)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huán)境,給人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于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zhàn)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干。(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無好男”的道理)6.討論第3段。本節(jié)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昂恪保撼3??!斑^”: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然后”:這樣以后。“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征”:觀察到,檢驗?!叭雱t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輔佐的賢士的規(guī)勸諷諫。“拂”,匡正過失。(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明確: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fā);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7.討論第4段。明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fā)圖強,從而得“生”;耽于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五、歸納全文。1.討論論證方法。5人教語文九年級下冊第18課明確: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由個別到一般,最后推斷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據(jù)——一般論據(jù)——中心論點。2.討論寫作手法。明確:在論證上采用正反論證,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同一哲理的兩個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對于同一論題,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闡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使文章富有氣勢。六、練習。1.完成“理解?積累”三、四。2.補充作業(yè)。(1)解釋句子中黑體的字:(括號中為答案)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代詞,這個)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勞(勞損)其筋骨,餓(饑餓)其體膚,空乏(資源缺乏)其身??②困(苦)于心,衡(同“橫”,梗塞)于慮,而后作(奮起);征(觀察到,檢驗)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明白)。6第三篇:《〈孟子〉兩章》教學設計《〈孟子〉兩章》教學設計【三維目標導航】1、知識與能力:⑴讀準字音,劃準節(jié)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⑵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⑷品讀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⑸多種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⑹多角度賞讀課文,了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2、過程與方法:⑴反復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⑵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⑶強調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chuàng)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⑷引導學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⑴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⑵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⑶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為情感頤養(yǎng)的過程,成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旧硤鳇c兵】1、搜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抬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教學設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窘虒W重難點】重點:在于讀準節(jié)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難點:在于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窘虒W方法】以讀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窘虒W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教學安排】兩課時?!窘虒W過程】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紝W習側重點〗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挤椒ㄥ\囊〗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在線〗一、導入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了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xiàn)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三、朗讀訓練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2、師根據(jù)齊讀出現(xiàn)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范讀邊指導。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群體競讀,個體讀,齊讀。四、自學研討與交流要求:1、自主讀,發(fā)現(xiàn)問題,作眉批。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xié)作積累文言語匯,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師生交流: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3、師呈現(xiàn)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為彈性設計,可根據(jù)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舍)。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zhàn)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zhàn)勝利的例子?誰能從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舉個憑借“地利”優(yōu)勢的例子?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yè)布置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獲無窮,愿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xù)誦讀這一章,并預習下一章。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安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紝W習側重點〗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挤椒ㄥ\囊〗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在線〗一、導入新課聯(liá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zhí)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二、自學導引1、明確學習重點。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jié)奏。3、小組根據(jù)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三、探究學習活動1、精彩故事再現(xiàn):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2、思考討論: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⑴共同特點:出身低微,飽經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⑵從古到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xiàn)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四、熟讀精思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2、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寶劍鋒從磨礪出,。,從來紈绔少偉男。,逸豫可以亡身。自由誦讀名言警句。發(fā)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六、質疑反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為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探究。七、課外練筆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教學反思〗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反思一:多方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游刃有余了。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jié)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yǎng)文言語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第四篇:孟子兩章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fā)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明確目標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二、整體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shù)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zhàn)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三、教學過程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討論。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jié)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jié)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yǎng)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3、檢測自學效果。(1)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A.夫/環(huán)而攻之。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討論問題(1)本文作者從作戰(zhàn)入手,設舉了兩個戰(zhàn)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2)本文借論戰(zhàn),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3)畫出第3、4節(jié)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四、總結、擴展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五、布置作業(yè)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2、背誦文章。教后記:第二課時一、明確目標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二、整體感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三、教學過程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傅說忍性法家拂士曾益(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2、發(fā)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明確:第一節(jié)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四、總結、擴展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五、布置作業(yè)1、課后練習三、四。2、強化背誦內容。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教后記:第五篇:《〈孟子〉兩章》教學設計《〈孟子〉兩章》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理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3、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苦難造就人才。【教學重點】目標2、3?!窘虒W難點】目標1?!窘虒W時】二時?!窘虒W過程】第一時一、導入新自古以來,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為主,有的以文治見長,但其效果卻截然不同。古語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見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二、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睹献印肥侨寮覍W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睹献印芬粫浭隽嗣献拥难孕?、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zhàn)爭。三、初讀理解1、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再由教者范讀文。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疏通文句。3、教師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笆翘鞎r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叭撕汀保褐溉诵乃?,上下團結等?!坝蛎瘛保骸坝颉?,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肮虈薄肮獭?,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巴煜隆保骸巴?,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畔”:“叛”的通假字,背叛。4、串講文,師生共同訂正。5、齊讀文。四、整體感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注意下列詞語的作用:“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熬印保粗兴f“得道者”。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4、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⑴逐層論證,層層深入。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⑵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5、應該怎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