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學解》教案課件_第1頁
《進學解》教案課件_第2頁
《進學解》教案課件_第3頁
《進學解》教案課件_第4頁
《進學解》教案課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進學解》教案教學目標.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的現(xiàn)實意義。.學習本文反話正說,巧于避忌,機智得體的表達技巧。.理解文義,并積累出自文中的成語。教學難點學習本文反話正說,巧于避忌,機智得體的表達技巧。教學時數(shù)3課時第一課時一.組織教學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chǎn)物,堪稱中國古代散文中的優(yōu)秀篇章,影響深遠。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進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學習。.古代的散文:我國古代為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古代散文的發(fā)展:先秦散文^兩漢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等;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屬于歷史散文范疇,如《左傳》等。兩漢散文: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除子,史專著外,開始出現(xiàn)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構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復,出現(xiàn)了文學散文,產(chǎn)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擬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義理”的表現(xiàn).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3.唐宋八大家的由來: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學生閱讀《唐宋八大家散文》p.89-91)二.常識簡介.了解韓愈(學生簡介,教師總結)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zhèn)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并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韓愈文章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他的論說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容,邏輯性強、觀點鮮明、鋒芒畢露,能體現(xiàn)他的文風。《師說》、《原毀》、《爭臣記》是代表作。.解題本文寫于元和八年(813)?!斑M”,即長進、進步?!皩W”,包括“業(yè)”與“行”?!皹I(yè)”指學業(yè)、事業(yè),“行”指德行、品第。“解”,辯解,論析?!斑M學解”,意謂對增進業(yè)、行問題的辨析。作者指出增進業(yè)、行的方法在于“勤”與“思”,目的是“業(yè)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yè)、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作者反復強調學子要埋頭進德修業(yè),不必考慮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從而曲折地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騷,也暗寓著對當時執(zhí)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諷刺。三.整體感知.學生自由誦讀課文f學生齊讀。.學生對照書下注釋,了解全文內容,理清全文結構。第一部分:(1)先生訓示。提出第一個觀點: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第二部分:(2)虛擬學生詰難。第三部分:(3-5)先生自責。四.課時小結本文用對話的形式寫別人,嘲諷自己失意,自己就進行解釋,借以發(fā)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騷,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上是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之情,也表達了對社會的批判之情。五.作業(yè)布置⑴熟讀課文。⑵對照注釋,進一步理解文意。第二課時一.組織教學本節(jié)課,我們來看一看韓愈是怎樣通過對話的形式寫別人,來嘲諷自己的失意,來借以發(fā)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騷的。二.文本研讀㈠研讀第一節(jié).學生齊讀第一節(jié)。.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第一節(jié),并做好質疑準備。.學生質疑,小組之間交流。.重點字詞⑴行成于思,毀于隨。⑵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⑶拔去兇邪,登崇峻良⑷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分析第一節(jié)⑴找出表達作者關于“進學”的主要觀點,并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明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對我們讀書治學非常有啟發(fā)價值,作者強調了“思”的重要。⑵找出本節(jié)中能概括作者命運的詞語。明確:注意“有幸”二字,有幸獲選被任用的人,當在少數(shù),無幸入圍者則占多數(shù),作者不談無幸的一面,而讓下段學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證之。從而使得本段的結旬中“患”與“無患”所揭示的尖銳對比,實際上已經(jīng)暗伏了與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個關鍵字。㈡研讀第二節(jié).學生齊讀第二節(jié)。.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第二節(jié),并做好質疑準備。.學生質疑,小組之間交流。.重點字詞⑴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⑵纂言者必鉤其玄⑶貪多務得,細大不捐⑷獨旁搜而遠紹⑸含英咀華,作為文章(6)三年博士,冗不見治.研析第二節(jié)⑴學生針對先生的訓示,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可分為幾層?明確:分兩層完全推倒先生的說法。第一層從“先生欺余哉”至“可謂成矣”。學生贊頌先生業(yè)精、行成。第二層從“公不見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無幸”被重用,遭遇可悲。⑵“諸生”是從哪幾方面對“國子先生”給予評價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①治學之勤懇②儒學的功績③文章的境界④為人的成功諸生從四個方面對先生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但是他在公務上得不到別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幫助,仕途坎坷,進退無由,甚至落得對家庭都不能保證妻兒無饑無寒的悲慘境地。這種局面是怎么造成的?顯然不是因為先生和許多無幸獲選者一樣的學業(yè)不精、德行不成。雖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隱含此意。⑶對比誦讀1、2節(jié),體會“國子先生”和“諸生”對話時的不同情緒,說說你對作者內心思想感情的理解。明確:第一節(jié)多為揮灑自如的散句,語調不疾不徐,舒緩輕快,先生的情緒都顯得比較平和而內斂。而第二節(jié)則多為駢偶句,語調短促,節(jié)奏緊迫,情緒強烈。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對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貶謫的不滿,對當權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憤慨。三.課時小結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yè)、德行方面取得的進步,然后學生再提出質問,從而從而曲折地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騷,也暗寓著對當時執(zhí)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諷刺。第三課時一.組織教學本節(jié)課,我們來看一看韓愈是怎樣面對學生的質問的。二.文本研讀㈠研讀第3-5節(jié).學生齊讀第3-5節(jié)。.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第一節(jié),并做好質疑準備。.學生質疑,小組之間交流。.重點字詞⑴夫大木為親,細木為桷⑵紆馀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⑶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⑷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tǒng)⑸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6)乘馬從徒,安坐而食⑺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研讀3-5節(jié)⑴作者是如何面對諸生的質疑的?明確: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選用木料,醫(yī)師“俱收并蓄”各類貴賤藥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選公?‘惟器是適”,即量才錄用。接著作者極力褒揚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發(fā)展中的巨大貢獻,并極力渲染他們不遇于世的悲慘結局:“是二儒者.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yōu)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說明這兩位古賢“業(yè)精”“行成”,已達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繼而言自己才學遠不如二儒,卻沾恩澤,“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為古人抱不平,似在為有司開脫,實際上是以孟、茍自況,以儒家的衛(wèi)道者自居,宣揚自己遠繼儒家道統(tǒng)的功績,并抒發(fā)自己不見信于有司的憤郁不平之情。但因為表面上是在述說古人之事,兼及與自己的對比,所以既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這與屈原所言“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異曲同工,只不過一直接抒懷,一托事寄慨而已。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進學的觀點的?點撥: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業(yè)的精進在于勤勞,荒疏在于嬉戲,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毀壞在于因循茍且。這句話看來平常,卻說出了學習成敗的規(guī)律,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大家熟悉的學習格言,不少人把它作為座右銘,激勵自己前進。所謂“勤”即:“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边@段話就是說要口勤、手勤、腦勤。談到“思”,他認為應該:“抵排異端,攘反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對于異端學說,佛道二教的邪說必須加以排斥和抨擊,對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彌補,精微的地方加以發(fā)揚,對于儒道加以繼承。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時候,使百川之水仍歸東去一樣來挽回儒術,這就需要深思熟慮才能做到。⑶關于人才,韓愈在他的《雜說》中的《說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進學解》中他又是怎樣看待人才這一話題的呢?請結合文本分析。點撥:作者在《進學解》中列舉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盡其材。不同的藥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醫(yī)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藥盡其用。接著列舉了古代圣賢雖各有所長,但均未能見用。說明不論什么樣的人都有特長,但材有高低,術有短長,只要有識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長,發(fā)揮作用,否則未能見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這種思想和?!笆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的立論完全一致,同樣是說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說掌權的人應該知人善任,否則天下人才雖多,亦不見用,反而說天下無才豈不荒謬。他這種思想還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文本小結從語言或結構的角度談談你對這篇文章的欣賞之處。方法:小組交流,個別發(fā)言。點撥:⑴文章幽默中見深刻,含蓄中顯豐贍。諷刺和批判是這篇文章的基調。⑵文章以問答形式抒發(fā)不遇之感。⑶“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是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jīng)驗結晶;以及大量成語的使用,辭采豐富。⑷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文本音節(jié)鏗鏘,對偶工切,雖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附:《進學解》中的成語第一類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語的,如:“業(yè)精于勤”、“形成于思”、“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牛溲馬勃”、“敗鼓之皮”、“投閑置散”。第二類是經(jīng)過后人濃縮和提煉,演化而成的成語,如:“提要鉤玄”: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胺俑嗬^晷”: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傲ν炜駷憽保赫习俅ǘ鴸|之,回狂瀾于既倒?!伴b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疤柡漯嚒保憾鴥禾柡曦S而妻啼饑?!凹媸詹⑿睢保河裨ど?,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第三類則是韓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語,如:“跋前躓后”:語本于《詩經(jīng)?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悲F,音Zhi,跌倒。詩的原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