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26石膏散方出_千金卷十二,名見_普濟(jì)方卷一九○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石膏散方出_千金卷十二,名見_普濟(jì)方卷一九○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21.1. 組成: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21.2. 功效:心肺有熱,唾血不止。 121.3. 來源: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 12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122. 相似度78%:厚樸麻黃湯 122.1. 組成:厚樸5兩,麻黃4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兩,細(xì)辛2兩,小麥1升,五味子半升。 122.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22.3. 加:干姜、細(xì)辛 122.4. 減:生姜 122.5. 功效:咳而脈浮。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 122.6. 來源:《金匱》卷上。 123. 相似度62%:麻黃湯 123.1. 組成:麻黃3兩,芍藥3兩,生姜3兩,細(xì)辛3兩,桂心3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石膏4兩。 123.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23.3. 加:芍藥、細(xì)辛、桂心 133.4. 減:厚樸、杏仁、小麥 133.5. 功效:肺脹。 133.6. 來源:《千金》卷十七。 134. 相似度62%:石膏散 134.1. 組成:石膏4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2兩,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雞蘇莖葉2兩,半夏2兩(湯浸7遍去滑)。 134.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34.3. 加:雞蘇莖葉 134.4. 減:厚樸、生姜、小麥 134.5. 功效:唾血不止,胸膈氣悶。 134.6. 來源:《圣惠》卷三十七。 135. 相似度62%:投杯湯 135.1. 組成:小麥1升,麻黃4兩(去節(jié)),厚樸5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5合。 135.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35.3. 減:生姜、半夏、五味子 135.4. 功效:久逆上氣胸滿,喉中如水雞鳴。 135.5. 來源:《外臺》卷十引《深師方》。 146. 相似度62%:麻黃湯 146.1. 組成:麻黃4兩(去節(jié)),甘草2兩(炙),杏仁40枚(去皮尖兩仁),桂心2兩,生姜2兩,半夏50枚(洗,四破),石膏6兩(碎),紫菀1兩。 146.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46.3. 加:甘草、桂心、紫菀 146.4. 減:厚樸、五味子、小麥 146.5. 功效:氣極傷熱,肺虛多汗,咳唾上氣喘急。 146.6. 來源:《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147. 相似度62%:貝母飲 147.1. 組成:貝母2兩,石膏(綿裹,碎)2兩,桂心2兩,麻黃(去節(jié))2兩,甘草(炙)2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者),生姜5兩,半夏5兩(洗)。 147.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47.3. 加:貝母、桂心、甘草 147.4. 減:厚樸、五味子、小麥 147.5. 功效: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脅滿,不能食,面色萎黃。 147.6. 來源:《外臺》卷九引《深師方》。 148. 相似度60%:投杯湯 158.1. 組成:石膏4兩(碎),甘草2兩(炙),五味子3兩,大棗20個,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洗)2兩,杏仁2兩,麻黃3兩(去節(jié)),生姜4兩。 158.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58.3. 加:甘草、大棗、人參、桂心 158.4. 減:厚樸、小麥 158.5. 功效:積病后,暴上氣困篤。 158.6. 來源:《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 159. 相似度56%:石膏散 159.1. 組成:石膏4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五味子1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1兩,黃耆(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生干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159.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59.3. 加:黃耆、麥門冬、生干地黃、甘草 159.4. 減:厚樸、生姜、小麥 159.5. 功效:虛勞吐血,喘促,頭痛,吃食全少。 159.6. 來源:《圣惠》卷二十七。 1510. 相似度50%:大青龍湯 1510.1. 組成:麻黃6兩(去節(jié)),桂枝2兩(去皮),甘草2兩(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姜3兩(切),大棗12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1610.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610.3. 加:桂枝、甘草、大棗 1610.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1610.5. 功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郁熱,發(fā)熱惡寒俱重,頭痛身疼,無汗煩躁,脈浮緊;或咳嗽氣喘;或溢飲有表證兼里熱者。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病溢飲者。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沖,或身疼,惡風(fēng)寒者。用于急性熱病之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風(fēng)寒型)、哮喘性支氣管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 1610.6. 來源:《傷寒論》。 1611. 相似度50%:海藻湯 1611.1. 組成:海藻4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細(xì)辛2兩,杏仁50枚,生姜1兩,茯苓6兩(1方無五味子、生姜)。 1611.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611.3. 加:海藻、細(xì)辛、茯苓 1611.4. 減:石膏、厚樸、麻黃、小麥 1611.5. 功效: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與,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 1611.6. 來源:《千金》卷十八。 1712. 相似度50%:大青龍加黃芩湯 1712.1. 組成:麻黃2兩,桂枝6錢2字半,甘草6錢2字半,杏仁40個,生姜1兩,大棗12枚,石膏2雞子大,黃芩6錢2字半。 1712.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712.3. 加:桂枝、甘草、大棗、黃芩 1712.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1712.5. 功效:太陽無汗,惡風(fēng)煩躁。寒疫頭痛,身熱無汗,惡風(fēng)煩躁者。 1712.6. 來源:《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1713. 相似度50%:必勝飲 1713.1. 組成:半夏2錢,枳實2錢,石膏(煅)3錢,杏仁(去皮尖)1錢,茶葉1錢,麻黃1錢,瓜蔞霜(去油)1錢,甘草1錢。 1713.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713.3. 加:枳實、茶葉、瓜蔞霜、甘草 1713.4. 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 1713.5. 功效:哮癥久久不愈。 1713.6. 來源:《玉案》卷四。 1714. 相似度50%:麻黃厚樸湯 1714.1. 組成:厚樸(制)1兩,麻黃(去節(jié))1兩,杏仁(去皮尖)1兩,橘皮1兩,甘草半兩,半夏(洗)半兩。 1814.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814.3. 加:橘皮、甘草 1814.4. 減:石膏、生姜、五味子、小麥 1814.5. 功效:脾咳??葎t右脅下痛,引肩背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惡風(fēng)脈浮。 1814.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六○引《指南方》。 1815. 相似度50%:加減桂枝湯 1815.1. 組成:桂枝、麻黃、杏仁、半夏、生姜、甘草。 1815.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815.3. 加:桂枝、甘草 1815.4. 減:石膏、厚樸、五味子、小麥 1815.5. 功效:外感風(fēng)寒痰垂。身熱神昏,聲如齁睡,喘急不寧,語言不便,脈浮緊。 1815.6. 來源:《癥因脈治》卷一。 1816. 相似度50%:麻黃湯 1816.1. 組成: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2兩,半夏(湯浸7遍,焙)2兩,桑根白皮(銼)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石膏(碎)5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紫菀(去土)1兩半。 1916.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916.3. 加:桑根白皮、赤茯苓、紫菀 1916.4. 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 1916.5. 功效:肺實熱,喘逆胸滿,仰息氣急。 191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 1917. 相似度50%:半夏湯 1917.1. 組成:半夏8兩,宿姜8兩,杏仁5兩,細(xì)辛4兩,橘皮4兩,麻黃1兩,石膏7兩,射干2兩。 1917.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1917.3. 加:宿姜、細(xì)辛、橘皮、射干 1917.4. 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 1917.5. 功效: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guān)格。 1917.6. 來源:《千金》卷十五。 1918. 相似度50%: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 1918.1. 組成:麻黃(去節(jié))5錢,杏仁(潤去皮,同白火石、烏豆煮之,從已至午,搗爛)27粒,桂枝(去皮)3錢,甘草(去頭尾,酒潤,炎黃色)3錢,芍藥(去粗皮,蜜水蒸,曬3次)3錢,生姜(切)3錢,細(xì)辛(北地者,瓜水浸1宿,曬干)3錢7分,半夏小半合(用釅醋攪白芥子末,投半夏,洗令涎盡,再以水漂),五味子(取北地肥大者,以銅刀分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已至申,更以漿水浸1宿,焙干)49粒,干姜3錢。 2018.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018.3. 加:桂枝、甘草、芍藥、細(xì)辛、干姜 2018.4. 減:石膏、厚樸、小麥 2018.5. 功效:寒瘧。 2018.6. 來源:《痎瘧論疏》。 2019. 相似度50%:半夏橘皮湯 2019.1. 組成:半夏(湯洗10遍,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1分,赤茯芩(去黑皮)1兩1分,柴胡(去苗)1兩1分,生姜(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2019.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019.3. 加:陳橘皮、赤茯芩、柴胡、甘草 2019.4. 減:石膏、厚樸、五味子、小麥 2019.5. 功效:脾咳。 2019.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五。 2120. 相似度50%:麻黃湯 2120.1. 組成:麻黃4兩,甘草1兩,桂心5寸,五味子半升,半夏2兩,生姜2兩。 2120.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120.3. 加:甘草、桂心 2120.4. 減:石膏、厚樸、杏仁、小麥 2120.5. 功效:咳逆上氣,喘促不能安臥。 2120.6. 來源:《千金》卷五。 2121. 相似度50%:大青龍湯 2121.1. 組成: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2121.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121.3. 加:桂枝、甘草、大棗 2121.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2121.5. 功效:發(fā)汗解表,兼清郁熱。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亦治溢飲,見上述癥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2121.6. 來源:《傷寒論》 2122. 相似度50%:麻黃五味子湯 2122.1. 組成:麻黃4兩(去節(jié)),五味子5合,甘草2兩(炙),半夏2兩(洗),干姜5合,細(xì)辛2兩,桂心6兩,杏仁3兩(去皮尖兩仁者)。 2222.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222.3. 加:甘草、干姜、細(xì)辛、桂心 2222.4. 減:石膏、厚樸、生姜、小麥 2222.5. 功效:咳嗽。 2222.6. 來源:《外臺》卷九引《古今錄驗》。 2223. 相似度50%:三陽湯 2223.1. 組成:當(dāng)歸1兩,生姜2兩,甘草5分(炙),麻黃5兩(去節(jié)),杏仁40枚(去尖皮兩仁,碎),石膏2兩(碎,綿裹)。 2223.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223.3. 加:當(dāng)歸、甘草 2223.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2223.5. 功效:中風(fēng)發(fā)三夏,脈沉緊,惡寒不汗,煩。 2223.6. 來源:《外臺》卷十四引《古今錄驗》。 2224. 相似度50%:文蛤湯 2224.1. 組成:文蛤5兩,麻黃3兩,甘草3兩,生姜3兩,石膏5兩,杏仁50個,大棗12個。 2224.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324.3. 加:文蛤、甘草、大棗 2324.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2324.5. 功效: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2324.6. 來源:《金匱》卷中。 2325. 相似度50%:五虎湯 2325.1. 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xì)辛、生姜。 2325.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325.3. 加:甘草、桑皮、細(xì)辛 2325.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2325.5. 功效:痰哮。 2325.6. 來源:《證治匯補》卷五。 2326. 相似度50%:五味石膏湯 2326.1. 組成:五味1錢,石膏3錢,杏仁3錢,半夏3錢,元參3錢,茯苓3錢,桔梗3錢,生姜3錢。 2326.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326.3. 加:五味、元參、茯苓、桔梗 2326.4. 減:厚樸、麻黃、五味子、小麥 2426.5. 功效:肺熱鼻塞,濁涕粘黃。 2426.6. 來源:《醫(yī)學(xué)摘粹_雜癥要法》。 2427. 相似度50%: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方 2427.1. 組成:半夏8錢,茯苓塊6錢,厚樸3錢,生姜5錢,杏仁3錢。 2427.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427.3. 加:茯苓塊 2427.4. 減:石膏、麻黃、五味子、小麥 2427.5. 功效:兩太陰暑溫,咳嗽,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 2427.6. 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2428. 相似度50%:小麥湯 2428.1. 組成:小麥3升,昆布2兩(洗去咸),厚樸(炙)1兩,橘皮2兩,附子2兩(炮),海藻2兩(洗),生姜5兩,半夏(洗)5兩,白前3兩,杏仁100枚(去尖皮)。 2428.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428.3. 加:昆布、橘皮、附子、海藻、白前 2428.4. 減:石膏、麻黃、五味子 2428.5. 功效:癭,有在咽喉初起,游氣去來,陰陽氣相搏,遂停住喉中前不去,腫起如斛羅。 2528.6. 來源:《外臺》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2529. 相似度50%:杏仁薏苡湯 2529.1. 組成:杏仁3錢,薏苡仁3錢,桂枝5分,生姜7分,厚樸1錢,半夏1錢5分,防己1錢5分,白蒺藜2錢。 2529.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529.3. 加:薏苡仁、桂枝、防己、白蒺藜 2529.4. 減:石膏、麻黃、五味子、小麥 2529.5. 功效:風(fēng)暑寒濕,雜感混淆,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饑,舌白,肢體若廢。 2529.6.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2530. 相似度50%:越婢加半夏湯 2530.1. 組成: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半夏半升。 2530.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530.3. 加:大棗、甘草 2530.4. 減:厚樸、五味子、杏仁、小麥 2530.5. 功效:肺脹。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2530.6. 來源:《金匱》卷上。 2631. 相似度50%:麻黃湯 2631.1. 組成:麻黃1兩,生姜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石膏半兩,芍藥半兩,杏仁十枚,桂心半兩。 2631.2. 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 2631.3. 加:黃芩、甘草、芍藥、桂心 2631.4. 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 2631.5. 功效:少小傷寒,發(fā)熱咳嗽,頭面熱者。 2631.6. 來源:《千金》卷五。 26原方組成: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功效:心肺有熱,唾血不止。來源: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相似度78%:厚樸麻黃湯組成:厚樸5兩,麻黃4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兩,細(xì)辛2兩,小麥1升,五味子半升。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干姜、細(xì)辛減:生姜功效:咳而脈浮??榷竽妫蠚庑貪M,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來源:《金匱》卷上。相似度62%:麻黃湯組成:麻黃3兩,芍藥3兩,生姜3兩,細(xì)辛3兩,桂心3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石膏4兩。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芍藥、細(xì)辛、桂心減:厚樸、杏仁、小麥功效:肺脹。來源:《千金》卷十七。相似度62%:石膏散組成:石膏4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2兩,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雞蘇莖葉2兩,半夏2兩(湯浸7遍去滑)。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雞蘇莖葉減:厚樸、生姜、小麥功效:唾血不止,胸膈氣悶。來源:《圣惠》卷三十七。相似度62%:投杯湯組成:小麥1升,麻黃4兩(去節(jié)),厚樸5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5合。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減:生姜、半夏、五味子功效:久逆上氣胸滿,喉中如水雞鳴。來源:《外臺》卷十引《深師方》。相似度62%:麻黃湯組成:麻黃4兩(去節(jié)),甘草2兩(炙),杏仁40枚(去皮尖兩仁),桂心2兩,生姜2兩,半夏50枚(洗,四破),石膏6兩(碎),紫菀1兩。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甘草、桂心、紫菀減:厚樸、五味子、小麥功效:氣極傷熱,肺虛多汗,咳唾上氣喘急。來源:《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相似度62%:貝母飲組成:貝母2兩,石膏(綿裹,碎)2兩,桂心2兩,麻黃(去節(jié))2兩,甘草(炙)2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者),生姜5兩,半夏5兩(洗)。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貝母、桂心、甘草減:厚樸、五味子、小麥功效: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脅滿,不能食,面色萎黃。來源:《外臺》卷九引《深師方》。相似度60%:投杯湯組成:石膏4兩(碎),甘草2兩(炙),五味子3兩,大棗20個,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洗)2兩,杏仁2兩,麻黃3兩(去節(jié)),生姜4兩。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甘草、大棗、人參、桂心減:厚樸、小麥功效:積病后,暴上氣困篤。來源:《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相似度56%:石膏散組成:石膏4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五味子1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1兩,黃耆(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生干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黃耆、麥門冬、生干地黃、甘草減:厚樸、生姜、小麥功效:虛勞吐血,喘促,頭痛,吃食全少。來源:《圣惠》卷二十七。相似度50%:大青龍湯組成:麻黃6兩(去節(jié)),桂枝2兩(去皮),甘草2兩(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姜3兩(切),大棗12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桂枝、甘草、大棗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功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郁熱,發(fā)熱惡寒俱重,頭痛身疼,無汗煩躁,脈浮緊;或咳嗽氣喘;或溢飲有表證兼里熱者。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病溢飲者。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沖,或身疼,惡風(fēng)寒者。用于急性熱病之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風(fēng)寒型)、哮喘性支氣管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來源:《傷寒論》。相似度50%:海藻湯組成:海藻4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細(xì)辛2兩,杏仁50枚,生姜1兩,茯苓6兩(1方無五味子、生姜)。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海藻、細(xì)辛、茯苓減:石膏、厚樸、麻黃、小麥功效: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與,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來源:《千金》卷十八。相似度50%:大青龍加黃芩湯組成:麻黃2兩,桂枝6錢2字半,甘草6錢2字半,杏仁40個,生姜1兩,大棗12枚,石膏2雞子大,黃芩6錢2字半。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桂枝、甘草、大棗、黃芩減:厚樸、半夏、五味子、小麥功效:太陽無汗,惡風(fēng)煩躁。寒疫頭痛,身熱無汗,惡風(fēng)煩躁者。來源:《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相似度50%:必勝飲組成:半夏2錢,枳實2錢,石膏(煅)3錢,杏仁(去皮尖)1錢,茶葉1錢,麻黃1錢,瓜蔞霜(去油)1錢,甘草1錢。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枳實、茶葉、瓜蔞霜、甘草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功效:哮癥久久不愈。來源:《玉案》卷四。相似度50%:麻黃厚樸湯組成:厚樸(制)1兩,麻黃(去節(jié))1兩,杏仁(去皮尖)1兩,橘皮1兩,甘草半兩,半夏(洗)半兩。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橘皮、甘草減:石膏、生姜、五味子、小麥功效:脾咳??葎t右脅下痛,引肩背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惡風(fēng)脈浮。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六○引《指南方》。相似度50%:加減桂枝湯組成:桂枝、麻黃、杏仁、半夏、生姜、甘草。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桂枝、甘草減:石膏、厚樸、五味子、小麥功效:外感風(fēng)寒痰垂。身熱神昏,聲如齁睡,喘急不寧,語言不便,脈浮緊。來源:《癥因脈治》卷一。相似度50%:麻黃湯組成: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2兩,半夏(湯浸7遍,焙)2兩,桑根白皮(銼)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石膏(碎)5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紫菀(去土)1兩半。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桑根白皮、赤茯苓、紫菀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功效:肺實熱,喘逆胸滿,仰息氣急。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相似度50%:半夏湯組成:半夏8兩,宿姜8兩,杏仁5兩,細(xì)辛4兩,橘皮4兩,麻黃1兩,石膏7兩,射干2兩。原方對照:石膏4兩,厚樸3兩,麻黃2兩,生姜2兩,半夏2兩,五味子2兩,杏仁2兩,小麥1升。加:宿姜、細(xì)辛、橘皮、射干減:厚樸、生姜、五味子、小麥功效: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guān)格。來源:《千金》卷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愛心傳遞正能量
- 2025個人商鋪租賃合同范本全文解讀7篇
- 2025版國際投資居間業(yè)務(wù)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個人房屋買賣合同解除條件協(xié)議2篇
- 2025年度個人信用貸款擔(dān)保合同模板大全
- 2025年度個人設(shè)備租賃還款協(xié)議規(guī)范3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國電磁儲能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diào)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塑料桶襯里行業(yè)調(diào)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版新勞動法下企業(yè)內(nèi)部審計與合規(guī)合同2篇
- 2025年度店鋪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rèn)證合同
- 成品移動公廁施工方案
- 2025年度部隊食堂食材采購與質(zhì)量追溯服務(wù)合同3篇
- 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xué)教案集體備課
- 消防產(chǎn)品目錄(2025年修訂本)
-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下的植被演替課件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fù)習(xí)
- 繪本 課件教學(xué)課件
- 光伏項目風(fēng)險控制與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護(hù)能力教學(xué)設(shè)計 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催收培訓(xùn)制度
- 牧場物語-礦石鎮(zhèn)的伙伴們-完全攻略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審核與認(rèn)證機構(gòu)要求》中文版(機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