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_第1頁
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_第2頁
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_第3頁
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_第4頁
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古代希臘的建筑二、古代羅馬的建筑三、拜占庭建筑四、羅馬式建筑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六、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外國古代建筑藝術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外國古代建筑藝術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者。在古希臘的建筑中,不僅柱式以及以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筑生動、鮮明地表現(xiàn)了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筑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xiàn)了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希臘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建筑規(guī)范的風格,這種規(guī)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多立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希臘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阿菲亞神廟衛(wèi)城帕特儂神廟多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雄和卷殺十分明顯,力透著男性體態(tài)的剛勁雄健之美。阿菲亞神廟衛(wèi)城帕特儂神廟多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衛(wèi)城勝利女神神廟希臘赫拉神廟遺址愛奧尼的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則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tài)的清秀柔和之美。衛(wèi)城勝利女神神廟希臘赫拉神廟遺址愛奧尼的外在形體修長、端麗,雅典市中心的宙斯神廟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雅典市中心的宙斯神廟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雅典衛(wèi)城建在陡峭的山岡上,位于雅典西南,是雅典的宗教活動中心。建筑物分布在山頂上一約280╳130米天然平臺上。雅典衛(wèi)城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譽為建筑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為杰出。雅典衛(wèi)城伊瑞克提翁神廟衛(wèi)城全景雅典衛(wèi)城建在陡峭的山岡上,位于雅典西南,是雅典的宗教活動中心二、古代羅馬的建筑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chuàng)新的一種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二、古代羅馬的建筑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羅馬建筑的特點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經(jīng)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guī)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jīng)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筑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羅馬建筑的特點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tǒng)一,形式多樣。其中比較重要的是:①新創(chuàng)了拱券覆蓋下的內(nèi)部空間,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xiàn)了在古希臘建筑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筑,特別是房屋類建筑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筑最明顯的區(qū)別。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tǒng)一

②發(fā)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chuàng)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xù)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羅馬萬神廟萬神廟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功在于它的集中式布局,以巨大的體量和完美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為完整、單純、統(tǒng)一、和諧的內(nèi)部空間。羅馬萬神廟萬神廟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功在于它的集中式布局,以巨大萬神廟由圓形的主殿堂和矩形的門廊組成。門廊為希臘式,面闊33米,正面有八棵高達14米的科林斯式柱子。門廊后面的圓殿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形空間,平面直徑和穹頂高度都是43.43米,空間感完整而統(tǒng)一。墻面強調(diào)垂直分劃,內(nèi)壁沿圓周有八個大龕,目的是減輕墻體自重和豐富墻面構圖。萬神廟由圓形的主殿堂和矩形的門廊組成。門廊為希臘式,面闊33羅馬大斗獸場大斗獸場建于公元75~80年,平面橢圓形,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央為“表演區(qū)”,觀眾席有60排看臺,環(huán)繞在周圍,并逐漸向后升起,可容納5~8萬人。有環(huán)廊和放射狀樓梯,并形成看臺坡面,把觀眾分別送到場內(nèi)各區(qū);出入口和樓梯都有編號,觀眾可對號入座;獸欄和角斗士室設在地下。這種完善的型制和布局原則至今在體育建筑中仍被沿用,反映了古羅馬建筑的高度成就。

羅馬大斗獸場大斗獸場建于公元75~80年,平面橢圓形,長軸1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一種廳堂,通常都作為市場、會場或法庭,平面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接建半圓形建筑。廳堂內(nèi)部有兩列或四列內(nèi)柱,把空間劃分為狹長的三部或五部,中部空間高而較寬,稱中廳;兩邊各一條或兩條空間較低而窄,又常分為兩層,稱側(cè)廊。在中廳與側(cè)廊屋頂高差處開高側(cè)窗。對基督教教堂的形制有直接影響。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一種廳堂,通常都作為市場、會場或法庭,平面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凱旋門凱旋門一般建在羅馬城和占領地城市的中心或干道起迄點,以炫耀羅馬皇帝的武功。門高大寬厚,或者是一個券洞,或者三個券洞,券洞間裝飾著壁柱,頂部是高高的女兒墻,墻面上鐫刻紀念文字,墻頭通常還有鍍金的戰(zhàn)車銅像,象征勝利和光榮。

羅馬城內(nèi)君士坦丁凱旋門凱旋門凱旋門一般建在羅馬城和占領地城市的中心或干道起迄點,以三、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同時,由于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并對后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筑、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拜占庭建筑以東正教教堂為主,不少也采用巴西利卡式平面。

三、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其平面采用希臘十字形。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xié)調(diào)的小部件。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三個特點是它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fā)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fā)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nèi)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tǒng)一,使建筑內(nèi)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年,平面近方。圣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chuàng)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nèi)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而是以拱門、扶壁、小圓頂?shù)仍O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圣。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圣索非亞大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

圣索非亞大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哈爾濱的圣索菲亞教堂哈爾濱的圣索菲亞教堂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從內(nèi)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于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圣索菲亞教堂圣索菲亞教堂俄羅斯式建筑9世紀以后,十字形教堂成了東正教教堂最主要的型制。把平面分成組成為十字的五個方間,上面各覆蓋一座帶有高高鼓座并向外臌出、被稱作“洋蔥頭”的穹頂。中央一間的穹頂最高,成為構圖中心。這種各臂等長的十字,稱做希臘十字,與以后天主教從巴西利卡發(fā)展出來的前臂特長的拉丁十字有別。十字形平面東正教教堂在俄羅斯又得到發(fā)展,并加進許多本民族的民間建筑手法,其代表即莫斯科紅場一端的華西里教堂,是俄羅斯建筑最光輝的成就之一。

俄羅斯式建筑9世紀以后,十字形教堂成了東正教教堂最主要的型制華西里教堂建于1555~1560年,教堂在克里姆林宮墻外。主體是由座落在同一個高大平臺上的九個塔式建筑組合而成,中塔最高,達46米,上部聳立著一座富有民族風格的“帳蓬頂”,頂端裝飾一座小穹頂。在中央大塔四周,八座小塔圍成一圈,其中正方向的四個較大較高,轉(zhuǎn)角處的另外四個較小較低,與大塔一起共同構成了高低錯落的輪廓。八塔頂端都冠戴了一座蔥頭形穹窿,輪廓十分飽滿,每個穹頂?shù)男问脚c色彩都不相同,一個個五彩斑爛,變化極為豐富。華西里教堂建于1555~1560年,教堂在克里姆林宮墻外四、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是9~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羅馬式建筑的特征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平面為一種前臂特長的十字形(稱為拉丁十字。并采用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技術,主要用在門窗和拱廊上。羅馬式建筑可舉始建于1063年的意大利比薩教堂為重要代表。四、羅馬式建筑羅馬式建筑是9~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比薩教堂比薩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教堂外墻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

比薩教堂比薩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比薩教堂包括三座建筑──教堂、教堂前方(西)軸線上的圓形洗禮堂和教堂后面偏南的鐘塔。比薩教堂包括三座建筑──教堂、教堂前方(西)軸線上的圓形洗禮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的屋頂。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圣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為標準,逐層堆疊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滿整個大門正面。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圓形洗禮堂始建于12世紀,直徑39米,也是穹頂,與教堂的穹頂取得呼應。它的下半部有連續(xù)半圓形拱券;上半部完工時已到了13世紀,有許多尖形母題,帶著一點哥特建筑的意味。圓形洗禮堂圓形洗禮堂始建于12世紀,直徑39米,也是穹頂,與教堂的穹頂比薩斜塔鐘塔八層,直徑16米,高達50余米,也采用如同教堂上層和洗禮堂下部那樣的多層密排連續(xù)圓拱券,組成柱廊。比薩斜塔鐘塔八層,直徑16米,高達50余米,也采用如同教堂上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羅馬圣彼得主教堂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歷時120年建成,前面廣場由伯尼尼設計,是巴洛克廣場的代表,其教堂集中了許多著名建筑師的心血,如伯拉孟德、米開朗琪羅,此建筑集中了16世紀意大利建筑、結構、施工的最高成就,被稱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紀念碑。羅馬圣彼得主教堂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歷時120年建成,前面1655~1677年,建筑師伯尼尼在圣彼得教堂前加建了一個由柱廊圍合的廣場,平面是縱向梯形與橫向橢圓形的組合。廣場內(nèi)精心布置了方尖碑和噴泉,規(guī)模宏大,與教堂很相稱。

1655~1677年,建筑師伯尼尼在圣彼得教堂前加建了一個由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宮殿建筑。其特點是外形自由,造型柔和,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tài),喜好華麗的裝飾和雕刻。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羅馬圣卡羅教堂羅馬圣卡羅教堂德國維爾茨堡宮維爾茨堡主教宮建于建于1720-1744年間,是德國南部巴洛克式的杰作,也是歐洲最出色的宮殿之一。宮殿內(nèi)的穹頂天花附有獨特懸掛式樓梯,以及世界最大的天花壁畫。

德國維爾茨堡宮維爾茨堡主教宮建于建于1720-1744年間,后來在巴洛克式的基礎上還發(fā)展出一種纖巧玲瓏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叫洛可可(Rokoko).原指用石塊和貝殼裝飾庭園,后引申為洛可可式布置或裝飾,是18世紀流行于歐洲、特別是法國的一種高雅昂貴的裝飾風格,常用于室內(nèi)設計、繪畫、建筑和雕塑。主要特點是輕快柔美、裝飾精致,強調(diào)漂亮而不是深度,主題偏重于羅曼蒂克、神話、幻想、日常生活而不是沉悶的歷史或宗教事務。這種藝術風格富有優(yōu)美的動感,線條運用好玩有趣,著色柔美雅致。洛可可藝術的鼎盛時期大致與路易十五統(tǒng)治法國的時期(1715-1774)相對應,這與蓬帕杜夫人的促進不無關系。后來在巴洛克式的基礎上還發(fā)展出一種纖巧玲瓏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叫洛可可建筑藝術特點

①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為造形的裝飾效果。

②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yōu)雅的運動感。

③色澤柔和﹑艷麗。

④崇尚自然。

洛可可建筑藝術特點

①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六、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古典復興建筑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于歐美一些國家的。采用嚴謹?shù)墓畔ED、古羅馬形式的建筑,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筑。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采用古典復興建筑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紀念性建筑。這種建筑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六、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古典復興建筑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法國凡爾賽宮歐洲最大的王宮,其包括宮殿、花園和放射形大道。主要建筑師為孟沙,建筑風格屬古典主義。法國凡爾賽宮歐洲最大的王宮,其包括宮殿、花園和放射形大道。主地形都經(jīng)過平整,或把山地筑成不同等高的臺地,而不是自然界山岳丘陵的藝術再現(xiàn);水體也不是溪流、瀑布、池沼等自然水景,而采用具有簡單幾何形的水池、水渠、噴泉和壁泉;植物則主要采用行列式,并把樹木修剪成幾何體形狀,如圓錐、圓球、圓柱等,或剪成動物形象,稱為“綠色雕刻”,花壇則通常被修剪得像一幅幅彩色圖案的地毯;園中道路筆直寬闊,園外周邊圍繞高大茂密的森林,被稱為是“騎馬者的園林”??傊斯庀O強。法國人說,他們要“強迫自然服從均稱的法則”,與中國園林追求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大異其趣。西方古典園林的代表:凡爾賽宮地形都經(jīng)過平整,或把山地筑成不同等高的臺地,而不是自然界山岳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美國白宮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美國白宮折衷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折衷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折衷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折衷主義建筑在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1861~1874年建成的巴黎歌劇院是法國折衷主義的紀念碑。折衷主義建筑在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立面設計和室內(nèi)裝飾上。立面基本上是古典主義的,但布滿了繁瑣的巴洛克構件與雕飾(券洞、雙壁柱、欄桿、弧形的山花和雕刻),設計手法嫻熟自如。觀眾廳的頂子聳起,頂上有一座皇冠式的扁平穹窿。巴黎歌劇院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立面設計和室內(nèi)裝飾上。立面基本一、古代希臘的建筑二、古代羅馬的建筑三、拜占庭建筑四、羅馬式建筑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六、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外國古代建筑藝術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外國古代建筑藝術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者。在古希臘的建筑中,不僅柱式以及以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筑生動、鮮明地表現(xiàn)了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筑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xiàn)了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一、古代希臘的建筑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希臘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建筑規(guī)范的風格,這種規(guī)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多立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希臘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阿菲亞神廟衛(wèi)城帕特儂神廟多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雄和卷殺十分明顯,力透著男性體態(tài)的剛勁雄健之美。阿菲亞神廟衛(wèi)城帕特儂神廟多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衛(wèi)城勝利女神神廟希臘赫拉神廟遺址愛奧尼的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則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tài)的清秀柔和之美。衛(wèi)城勝利女神神廟希臘赫拉神廟遺址愛奧尼的外在形體修長、端麗,雅典市中心的宙斯神廟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雅典市中心的宙斯神廟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雅典衛(wèi)城建在陡峭的山岡上,位于雅典西南,是雅典的宗教活動中心。建筑物分布在山頂上一約280╳130米天然平臺上。雅典衛(wèi)城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譽為建筑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為杰出。雅典衛(wèi)城伊瑞克提翁神廟衛(wèi)城全景雅典衛(wèi)城建在陡峭的山岡上,位于雅典西南,是雅典的宗教活動中心二、古代羅馬的建筑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chuàng)新的一種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二、古代羅馬的建筑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羅馬建筑的特點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經(jīng)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guī)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jīng)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筑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羅馬建筑的特點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tǒng)一,形式多樣。其中比較重要的是:①新創(chuàng)了拱券覆蓋下的內(nèi)部空間,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xiàn)了在古希臘建筑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筑,特別是房屋類建筑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筑最明顯的區(qū)別。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tǒng)一

②發(fā)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chuàng)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xù)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羅馬萬神廟萬神廟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功在于它的集中式布局,以巨大的體量和完美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為完整、單純、統(tǒng)一、和諧的內(nèi)部空間。羅馬萬神廟萬神廟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功在于它的集中式布局,以巨大萬神廟由圓形的主殿堂和矩形的門廊組成。門廊為希臘式,面闊33米,正面有八棵高達14米的科林斯式柱子。門廊后面的圓殿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形空間,平面直徑和穹頂高度都是43.43米,空間感完整而統(tǒng)一。墻面強調(diào)垂直分劃,內(nèi)壁沿圓周有八個大龕,目的是減輕墻體自重和豐富墻面構圖。萬神廟由圓形的主殿堂和矩形的門廊組成。門廊為希臘式,面闊33羅馬大斗獸場大斗獸場建于公元75~80年,平面橢圓形,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央為“表演區(qū)”,觀眾席有60排看臺,環(huán)繞在周圍,并逐漸向后升起,可容納5~8萬人。有環(huán)廊和放射狀樓梯,并形成看臺坡面,把觀眾分別送到場內(nèi)各區(qū);出入口和樓梯都有編號,觀眾可對號入座;獸欄和角斗士室設在地下。這種完善的型制和布局原則至今在體育建筑中仍被沿用,反映了古羅馬建筑的高度成就。

羅馬大斗獸場大斗獸場建于公元75~80年,平面橢圓形,長軸1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一種廳堂,通常都作為市場、會場或法庭,平面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接建半圓形建筑。廳堂內(nèi)部有兩列或四列內(nèi)柱,把空間劃分為狹長的三部或五部,中部空間高而較寬,稱中廳;兩邊各一條或兩條空間較低而窄,又常分為兩層,稱側(cè)廊。在中廳與側(cè)廊屋頂高差處開高側(cè)窗。對基督教教堂的形制有直接影響。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一種廳堂,通常都作為市場、會場或法庭,平面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凱旋門凱旋門一般建在羅馬城和占領地城市的中心或干道起迄點,以炫耀羅馬皇帝的武功。門高大寬厚,或者是一個券洞,或者三個券洞,券洞間裝飾著壁柱,頂部是高高的女兒墻,墻面上鐫刻紀念文字,墻頭通常還有鍍金的戰(zhàn)車銅像,象征勝利和光榮。

羅馬城內(nèi)君士坦丁凱旋門凱旋門凱旋門一般建在羅馬城和占領地城市的中心或干道起迄點,以三、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同時,由于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并對后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筑、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拜占庭建筑以東正教教堂為主,不少也采用巴西利卡式平面。

三、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其平面采用希臘十字形。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xié)調(diào)的小部件。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三個特點是它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fā)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fā)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nèi)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tǒng)一,使建筑內(nèi)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年,平面近方。圣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chuàng)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nèi)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而是以拱門、扶壁、小圓頂?shù)仍O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圣。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圣索非亞大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

圣索非亞大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哈爾濱的圣索菲亞教堂哈爾濱的圣索菲亞教堂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從內(nèi)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于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圣索菲亞教堂圣索菲亞教堂俄羅斯式建筑9世紀以后,十字形教堂成了東正教教堂最主要的型制。把平面分成組成為十字的五個方間,上面各覆蓋一座帶有高高鼓座并向外臌出、被稱作“洋蔥頭”的穹頂。中央一間的穹頂最高,成為構圖中心。這種各臂等長的十字,稱做希臘十字,與以后天主教從巴西利卡發(fā)展出來的前臂特長的拉丁十字有別。十字形平面東正教教堂在俄羅斯又得到發(fā)展,并加進許多本民族的民間建筑手法,其代表即莫斯科紅場一端的華西里教堂,是俄羅斯建筑最光輝的成就之一。

俄羅斯式建筑9世紀以后,十字形教堂成了東正教教堂最主要的型制華西里教堂建于1555~1560年,教堂在克里姆林宮墻外。主體是由座落在同一個高大平臺上的九個塔式建筑組合而成,中塔最高,達46米,上部聳立著一座富有民族風格的“帳蓬頂”,頂端裝飾一座小穹頂。在中央大塔四周,八座小塔圍成一圈,其中正方向的四個較大較高,轉(zhuǎn)角處的另外四個較小較低,與大塔一起共同構成了高低錯落的輪廓。八塔頂端都冠戴了一座蔥頭形穹窿,輪廓十分飽滿,每個穹頂?shù)男问脚c色彩都不相同,一個個五彩斑爛,變化極為豐富。華西里教堂建于1555~1560年,教堂在克里姆林宮墻外四、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是9~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羅馬式建筑的特征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平面為一種前臂特長的十字形(稱為拉丁十字。并采用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技術,主要用在門窗和拱廊上。羅馬式建筑可舉始建于1063年的意大利比薩教堂為重要代表。四、羅馬式建筑羅馬式建筑是9~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比薩教堂比薩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教堂外墻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

比薩教堂比薩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比薩教堂包括三座建筑──教堂、教堂前方(西)軸線上的圓形洗禮堂和教堂后面偏南的鐘塔。比薩教堂包括三座建筑──教堂、教堂前方(西)軸線上的圓形洗禮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的屋頂。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圣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為標準,逐層堆疊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滿整個大門正面。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第三章外國古代建筑藝術課件圓形洗禮堂始建于12世紀,直徑39米,也是穹頂,與教堂的穹頂取得呼應。它的下半部有連續(xù)半圓形拱券;上半部完工時已到了13世紀,有許多尖形母題,帶著一點哥特建筑的意味。圓形洗禮堂圓形洗禮堂始建于12世紀,直徑39米,也是穹頂,與教堂的穹頂比薩斜塔鐘塔八層,直徑16米,高達50余米,也采用如同教堂上層和洗禮堂下部那樣的多層密排連續(xù)圓拱券,組成柱廊。比薩斜塔鐘塔八層,直徑16米,高達50余米,也采用如同教堂上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五、文藝復興建筑與巴洛克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羅馬圣彼得主教堂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歷時120年建成,前面廣場由伯尼尼設計,是巴洛克廣場的代表,其教堂集中了許多著名建筑師的心血,如伯拉孟德、米開朗琪羅,此建筑集中了16世紀意大利建筑、結構、施工的最高成就,被稱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紀念碑。羅馬圣彼得主教堂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歷時120年建成,前面1655~1677年,建筑師伯尼尼在圣彼得教堂前加建了一個由柱廊圍合的廣場,平面是縱向梯形與橫向橢圓形的組合。廣場內(nèi)精心布置了方尖碑和噴泉,規(guī)模宏大,與教堂很相稱。

1655~1677年,建筑師伯尼尼在圣彼得教堂前加建了一個由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宮殿建筑。其特點是外形自由,造型柔和,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tài),喜好華麗的裝飾和雕刻。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羅馬圣卡羅教堂羅馬圣卡羅教堂德國維爾茨堡宮維爾茨堡主教宮建于建于1720-1744年間,是德國南部巴洛克式的杰作,也是歐洲最出色的宮殿之一。宮殿內(nèi)的穹頂天花附有獨特懸掛式樓梯,以及世界最大的天花壁畫。

德國維爾茨堡宮維爾茨堡主教宮建于建于1720-1744年間,后來在巴洛克式的基礎上還發(fā)展出一種纖巧玲瓏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叫洛可可(Rokoko).原指用石塊和貝殼裝飾庭園,后引申為洛可可式布置或裝飾,是18世紀流行于歐洲、特別是法國的一種高雅昂貴的裝飾風格,常用于室內(nèi)設計、繪畫、建筑和雕塑。主要特點是輕快柔美、裝飾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