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典范英語介紹典范英語介紹典范英語介紹資料僅供參考文件編號:2022年4月典范英語介紹版本號:A修改號:1頁次:1.0審核:批準:發(fā)布日期:
《典范英語》(GoodEnglish),原名《牛津閱讀樹》(OxfordReading
Tree),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戶曉的英語教材,聞名英國,享譽世界。英國有80%的學校用它教學生學習母語,全球有133個國家用它作為外語學習教材。其中《典范英語》(1-5)針對Xia0xuesheng,精選261個最有趣的、最適合我國Xia0xuesheng閱讀的故事?!兜浞队⒄Z》(6-9)在此基礎上,又從《牛津閱讀樹》中精選出64部適合我國中學生使用的作品,由權威英語教育專家精心編輯而成。
本套教材語言純正地道,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兒童生活,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權威性于一體,同時,配有原聲錄音CD,便于學生模仿一口地道純正的英語。
《典范英語》作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課題實驗教材,得到了我國英語教育界眾多權威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強力推薦。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胡壯麟先生認為:“《典范英語》引人入勝,能給孩子帶來快樂,讓孩子從此愛上英語,輕松學會地道的英語?!北本┩鈬Z大學教授、劍橋大學博士陳國華先生認為:“《典范英語》是一套能讓孩子學而不厭的英語教材。”迄今,全國已有幾百所學校和培訓機構在使用本套教材,獲得廣大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特色
一、英國原版引進
從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原版引進,在英國,有80%的學校用它教中、Xia0xuesheng和學前兒童讀書識字。
二、以故事為核心
教材以激發(fā)興趣為首要目標,倡導“在故事中輕松、快樂、自然習得英語”的教育理念,故事個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三、貼近兒童生活
教材或反映英國孩子的實際生活、或出自名家原版精典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易于少兒理解和接受。
四、人物活靈活現
《典范英語》(1-5)成功塑造了幾個活潑可愛的核心人物形象,貫穿教材始終,備受孩子喜愛?!兜浞队⒄Z》(6-9)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創(chuàng)作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均出自名家里手,涵蓋童話、人物傳記、世界名著、英美文學經典等,堪稱一套英語小“百科全書”。
五、語言純正地道
來自英國本土,語言鮮活純正,原汁原味,語言鮮活生動,便于少兒學習地道的英式英語,堪稱“典范”。
六、圖文并茂
配有大量彩色插圖,插圖精美,幽默生動,易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七、強調自然拼讀
教材強調拼讀規(guī)律教學,讓兒童從一開始就掌握英語單詞的拼讀規(guī)律,看到單詞就能拼讀出來,而無需再靠查詞典解決讀音問題。
八、單詞句型反復出現
單詞、句型在故事中反復出現,易學易記,符合兒童語言學習規(guī)律。
九、材料分級科學
共分九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合各種程度的中、Xia0xuesheng選用。
十、配有詳盡注釋及原聲錄音
對文中難點配有詳盡注釋,注釋精確、得體、生動、貼切。同時配有英國本土專家錄音,音質清晰、純正、優(yōu)美,便于少兒模仿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
經驗:
該書的確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以故事為特色,以戲劇化的故事結尾為常態(tài),以兒童感興趣的詞匯為主線,最關鍵的一點,該書融入了英國的兒童文化,這一點在新概念和劍橋少兒英語上是看不到的,其它教材我就不清楚了。以2a為例,第五課TheWobblyTooth里有牙仙的典故;第八課Super
Dad有‘RedNoseDay'的英國傳統(tǒng);第26課TheJumbleSale有跳蚤市場;第28課Atthe
Seaside中隱含倫敦的雙層巴士文化等。地道單詞更是不勝枚舉。
我建議6、7歲零起點的兒童使用牛津故事書軟件1、2,主要注重一個一個地模仿單詞的發(fā)音,然后一周背1--2篇課文,不要求寫單詞;4、5個月后學習26個字母,9個月左右學習音標;11個月左右背到牛津故事樹4a,然后在倒過來學習典范英語2課本,慢慢強調單詞的記憶。這樣的原因是經過1年左右的學習,英語知識體系已基本在兒童頭腦中形成,通過背書,兒童能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音標,他們具備一定的發(fā)音拼讀能力,于是可以慢慢擺脫軟件看課本和聽枯燥的mp3音頻了。
陳國華教授到貴州大學做學術講座時,順便提及了兒童英語教育(也就是為典范英語造勢,直接結果就是我中毒頗深),后附發(fā)言全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解答關于孩子學英語的三大難題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陳國華
在中國,英語教育已經在小學全面普及,但是有三個難題困擾著廣大家長和英語教師,這就是:一、很多孩子不愛學英語;二、孩子學了這么久,英語還是沒有學好;三、怎樣才能學好英語。本文試圖解答這三個難題。
一、孩子為什么不愛學英語?
英語對于孩子前途的重要性,家長們認識得越來越清楚,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或利誘,或威逼,想讓孩子好好學英語,可是大多數情況下,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孩子就是不愛學,這是為什么?
我的一名博士生曾當過好幾年小學英語教師。每次新接一個班,上第一節(jié)英語課的時候,她都會問學生兩個問題:“大家喜歡不喜歡學英語為什么喜歡,為什么不喜歡”,而且要求他們說實話。因為對上第一節(jié)課的老師,孩子們覺得新鮮,還不太害怕,愿意接近,所以他們大部分說的是實話。多數學生說他們不喜歡學英語,不喜歡的原因包括:課本沒意思、課堂枯燥、家長老逼著聽、念(聽的是課文錄音磁帶,念的是課本)、考級壓力大(多數學生從一年級劍橋少兒英語開始,幾乎每年都要考級1-2次)、單詞記不住、語法不懂。還有一個學生給出了一個很特別的原因—先前的老師toougly‘太丑了’。
這些原因當中,“家長老逼著聽、念”,是因為他們發(fā)現孩子不愛學,“考級壓力大”也是家長逼著孩子去考,如果孩子喜歡學英語而且學得挺好,家長就用不著逼了。老師長得丑不丑其實和孩子喜不喜歡英語沒有關系,任何一個老師,如果課教得讓學生感到有意思,學生就會喜歡他的課,就不會在乎他的長相。孩子不愛學英語,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課本沒意思”、“課堂枯燥”和“單詞記不住”、“語法不懂”。前兩個原因說明,孩子覺得英語課沒有意思,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后兩個原因說明,英語教學不得法,使孩子覺得英語難學。有意思的是,沒有孩子說學英語沒有用,可見他們知道英語有用而且重要,他們不愛學英語,原因不在他們身上。
英語有一句成語—Youcanlead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it
drink.漢語相應的成語是“強按牛頭不喝水”,用來比喻孩子學英語,比較形象。孩子就像一頭牛,家長和老師就像牛倌,英語就像水。牛倌認為牛應該喝水,牛本身也沒有毛病,完全能喝水。于是牛倌從水池里舀了一桶水來,放在牛跟前,可是牛嘗了嘗,就不喝了。牛倌感到困惑。他先會考慮是不是水有問題,可是水應該沒有問題,因為他另一個牛倌天天從水池里舀水喂他養(yǎng)的牛,那些牛喝得好好的;接下來他會想,是不是牛不渴,然而一般情況下,即使牛不是太渴,只要有水,也多少會喝一些。孩子不愛學英語,家長和老師也感到困惑。在英語國家,孩子們天天都在學英語,學得好好的;中國孩子到了英語國家,英語也學得好好的;在中國,許多孩子卻不愛學英語,這是為什么?回答是,在中國,孩子學英語缺乏動力。
學習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包括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外,學習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研究學習動力,一般從動機(motivation或motive)或導向(orientation)入手。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Mowrer(1950)最早提出,嬰兒習得母語的主要動機是模仿父母的言語行為,求得與父母的認同(identification),以滿足自己基本的生物和社會需求。后來GardnerandLambert
(1972:12-16)認為,人們學習第二語言也一定也受某種認同動機的驅動,只不過這時認同對象不是父母,而是一整個民族語言社團(awhole
ethnolinguistic
community),伴隨這一認同動機的是對于該族群或其文化的求知欲(inquisitiveness)和濃厚興趣(sincere或genuine
interest),這種對另一個民族語言社團的認同心理為掌握第二語言提供了所需要的持久動力。為了對學習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時的認同心理有所區(qū)別,Gardnerand
Lambert(1972)保留“認同心理”(identification)作為第一語言的學習動機,把第二語言的學習動機稱為“融入性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認同心理涉及滿足個人的生物和社會需求;融入性動機主要涉及滿足個人的人際或社會需求。
與融入性動機形成對照的是GardnerandLambert(1972)所稱的“工具性導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這個術語是改造利用了美國著名行為心理學家Skinner(1953)所說的“工具性條件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又稱operant
conditioning)。簡單地說,工具性條件制約就是利用獎懲措施作為工具,制約人和動物的行為,就像馬戲團的馴獸員訓練猴子、老虎、獅子表演節(jié)目那樣,動物做對一個動作,就喂它一點它喜歡吃的食物作為獎勵;做錯了,就不給獎勵,作為消極性懲罰。通過這種帶有獎懲的反復訓練,動物的正確行為得到強化(reinforcement),訓練取得成功。Gardnerand
Lambert(同上)認為,人們學習語言,特別是外語,很多時候動力不是來自融入性動機,而是來自工具性導向,也就是說,希望通過掌握外語,獲得社會承認或經濟上的好處。
GardnerandLambert(1972)的理論后來受到一些批評,批評之一就是,他們沒有區(qū)分第二語言學習和外語學習。由于學習者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學外語和學第二語言的動力也不同。
學習動力可以分為三種:生存動力、興趣動力、功利動力。
生存是一切學習的第一動力,動物如此,人類更是如此。絕大多數動物,幼仔一生下來都保持沉默,即使出聲,聲音也很細小。人類則不同,嬰兒一生下來,哭聲就十分響亮,并且會以不同的哭叫聲表示自己饑餓、不舒服、疼痛、憤怒等。但是哭叫顯然不是傳達各種不同信息的有效辦法。護理者與嬰兒交流主要使用語言;嬰兒為了與護理者有效地交流,自然而且必須學會護理者的語言。當嬰幼兒與家庭和社會其他成員互動時,如果這些人說不同的語言,嬰幼兒也自然而且必須學會這些人的語言,這就是語言習得的生存動力。一個人孤身來到國外,為了生存,需要和其他人交往,這就要學習當地人的語言。英語國家里的中國孩子不存在不愛學英語的問題,因為不學就無法跟當地人交往,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無法作為社會的一名成員生存。中國國內許多孩子不愛學英語,從客觀上看,主要是由于缺乏學英語的生存動力,不學英語照樣能跟別人交往,照樣能在社會上立足,照樣能作為社會的一名成員生存。
在中國目前的語言環(huán)境中,既然生存似乎不可能成為絕大多數兒童學英語的第一動力,能夠驅動他們學習英語的只能是興趣和功利。
興趣出自好奇,而好奇是包括人在內的高等動物的天性之一。好奇與生存密切相關,因為嬰幼兒除了接觸護理者之外,還要接觸各種其他人和物。他要知道這些人和物對他友好不友好,是有益還是有害。他對一切都感到新奇,抓到手的任何東西,他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嘗一嘗,看好不好吃。稍大一些,他會明白,不一定每樣事物都得經過自己親身體驗和經歷才能了解和掌握。別人體驗過、經歷過或知道的事物,只要自己不知道,只要與自己有關,都值得瞭解,他都愿意知道;他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這就形成了興趣。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好奇心更強烈,興趣也更廣泛;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興趣往往與理性和功利結合在一起,受到理性和功利的制約或強化;相比之下,兒童的興趣更單純,其作為學習行為的動力,作用更明顯,效果更持久。
功利就是好處和壞處,功利動力相當于工具性導向或動機。一切生物行為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趨利避害,人也不例外。對于學習者來說,得到別人的夸獎,贏得某種榮譽和獎勵,考上名牌大學,獲得一份好工作等等,都是好處,都有可能驅動他學習;同樣,為了避免父母或老師的責罵,不受某種羞辱或懲罰,不去一個爛糟糟的學校,不干自己將來不愿意干的工作等等,孩子也有可能用功學習。可是利害關系有大小之分,有眼前和長遠之分,對利害關系的正確認識和把握,需要一定的理性和自制力。而多數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理性和自制力這兩方面都比較弱,缺乏用長遠利害關系制衡眼前利害關系,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
Mischel)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對兒童的自制力做過實驗。他把一個鈴和一顆糖擺在一些4歲兒童面前,說他接下來要離開他們,如果他們按鈴,他就回來,讓他們得到這顆糖;但是如果他們不按鈴,等到實驗者自己回來,就可以同時得到兩顆糖。對上百個孩子重復進行了實驗,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馬上就按了鈴;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耐了一會兒,最后終于.不住誘惑,按了鈴;只有少數孩子等到了最后(15分鐘),得到了兩顆糖。這些有耐心的等待者在10年后的跟蹤調查中都成為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在SAT考試中,成績比搶食者平均高出210分。米舍爾等人(Mischeletal.1989,Mischel
&Ayduk2004)的實驗奠定了關于人類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研究的基礎?,F在,盡管無數家長和老師磨破嘴皮子給孩子講學英語的好處和重要性,孩子也能一字不拉地把這些大道理復述出來,對于多數孩子來說,成效不大,原因就是,孩子一般缺乏足夠的自制力,無法用延遲的獎勵(delayedgratification)作為自己行動的動力。
相反,有些老師和家長很少直接講用功學習的好處和重要性,也沒有對孩子施行什么物質性的獎罰措施,他們教養(yǎng)的孩子卻喜歡學習。究其原因,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表現出對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他們從學習中得到了樂趣。
孩子缺乏學英語的動力或興趣,一個重要原因是教材枯燥無味?,F在的兒童英語教材,主要是根據兩個教學理念編出來的,一個是交際教學法,另一個是任務教學法。這兩個理念本身沒有錯,因為語言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作為人類日常交際的工具,沒有交際就沒有語言;人們日常從事的許多任務,要求借助語言,通過完成各種任務學習外語,也確實能夠掌握相關的語言??墒嵌鄶祪和⒄Z教材的編者是從生存動機或功利動機出發(fā)來認識或理解交際和任務的,如果明確地告訴孩子,他馬上要到國外生活,這種教材可能比較適合;對于絕大多數不考慮到國外生活的孩子來說,他們看不出自己學會用英語打招呼、問路、買東西、自我介紹、描述他人,講述昨天發(fā)生了什么事等等有什么必要,也不會感到這些日常話題有什么趣味。
興趣雖然是內在的,自發(fā)的,一般卻不是天生的,需要環(huán)境的熏陶以及家長和教師的引導與培育。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激發(fā)并穩(wěn)固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積極效果,反之則會泯滅其興趣,產生消極效果。孩子學英語,本來就缺乏足夠的動力,有時因為學習上的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學習積極性和信心受到打擊,學習興趣就更難發(fā)展。數學或科學課,學生如果出錯,老師可能需要糾正,因為學生可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語文課是否需要這樣做,值得探討,因為學生通常知道哪種說法對。學習本族語的語文,孩子有生存動力的支撐,老師對他們所犯的錯別字、誤用成語之類的錯誤給予一定的批評指正,孩子或許有一定的承受力。學外語就像學樂器、舞蹈、體育或繪畫,孩子缺乏生存動力的支撐,主要靠興趣和功利(包括老師和家長的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驅動。許多老師教英語,一聽到孩子發(fā)錯一個音,就當場糾正;一發(fā)現孩子在作業(yè)中犯一個語法錯誤或寫錯一個詞,就打一個紅叉。這樣做,特別是當著全班學生的面糾錯,會給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其實這種做法既無必要也不應該,因為兒童的語言天賦包括自我改進發(fā)音和糾正錯誤的能力,只要兒童接受了足夠多發(fā)音正確、語法正確的語言輸入并有足夠多的機會練習自己的語言輸出,他們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和錯誤,基本都能慢慢自我改進和糾正。英國的小學老師對1-3年級學生的語文作業(yè),基本不在上面打紅叉,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的批語,基本是贊揚和鼓勵,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恰當,還要看它是否符合兒童心理。兒童最為人熟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好動、愛玩、注意力時間短。有些老師于是把游戲引入英語課堂,試圖讓孩子通過游戲來學習英語??墒且粋€游戲,孩子們往往玩一兩遍就覺得不新鮮了,而且玩游戲所需要掌握的詞匯,在數量和范圍上都很有限,所以單純玩游戲并不能保證孩子對英語產生長久的興趣,也不能達到習得英語的目的。好動、愛玩、注意力時間短,這些僅是兒童心理的一個方面,而且可能不是人類幼年個體的區(qū)別性心理特征,因為我們無法據此將兒童心理與其他靈長類幼年個體的心理區(qū)別開來,其他靈長類幼年個體也有這些心理特征。另外,兒童的注意力也不一定短,許多兒童玩起電子游戲來,可以目不轉睛地玩上一兩個小時。
我認為,與學習有關的兒童心理最重要一點就是,兒童喜歡聽故事。似乎沒有一個心理發(fā)育正常的兒童不喜歡聽符合他們認知水平且又生動有趣的故事,而這一特點可能是兒童與其他靈長類幼年個體在心理和認知方面的最大區(qū)別。只要故事本身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而且講得繪聲繪色,與兒童聽眾發(fā)生互動,絕大多數兒童可以全神貫注地聽幾十分鐘。如果把學習英語的過程變成聽有趣的故事,講有趣的故事,演有趣的故事,甚至編有趣的故事,再輔以適度的夸獎和鼓勵,不愁孩子不愛學英語。
二、孩子為什么學不好英語?
很多孩子學英語,學了很久,也花了許多時間,但還是學不好。究竟為什么?
首先不是因為孩子笨。
經常聽到一些人說自己腦子笨,不是學外語的料。孩子學不好英語,是不是由于他不夠聰明?
應該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先天差異的。有的孩子天生就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常的潛能,沒有這些超常潛能,就不會產生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那樣的音樂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梵高、畢加索那樣的藝術家,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那樣的科學家,莎士比亞、歌德、雨果、曹雪芹、托爾斯泰那樣的文學家,以及鮑比·費舍爾(Bobby
Fischer)那樣的國際象棋大師。除了極少數人具有這種超常天賦之外,在某些方面,例如在數字運算能力上,人與人之間顯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差異,這種先天差異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有一定影響。
語言能力(包括學會母語和另外一種語言的能力)無疑是人類的一種天賦,然而這種天賦人皆有之。盡管我們不時聽說,有些人具有超常的語言天賦,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多種語言,但絕大多數個體在語言天賦方面似乎沒有什么顯著差別。證據有三條:
一、有研究者證明,嬰兒出生后,具有分辨人類語言所使用的100多種語音的能力;但是一歲以后,隨著他開始說母語,他能分辨的語音就逐漸減少到他日常所接觸語言的那幾十個音位。另外,Doman&Doman
(2002)從20世紀60年代就證明,從嬰兒學說話時候起,就可以同時教會他識字,只不過由于嬰兒的視覺神經還不發(fā)達,分辨不了所習慣的小字體,需要把教他們認的字寫得很大(10厘米左右見方)[1]。我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從英國朋友那里得到了Doman夫婦1962年寫的《如何教寶寶識字》(HowtoTeachYourBabyto
Read),接受了他們的觀念,把爸爸、媽媽、牛奶等常用中文字用毛筆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按照他們說的辦法,每天不時拿出幾張識字卡片,輪流讓我1歲多的兒子看幾秒,告訴他怎么念。在孩子媽媽、姥爺、姥姥的共同教導下,他到2歲時,已經能認上百個字,令朋友和同事嘖嘖稱奇;到上小學時,他已經認識近2000個字,能大致讀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人書里的文字內容。
二、嬰幼兒具有自然習得人類任何一種語言的能力,用喬姆斯基(Chomsky)的話說,人的大腦里天生就有一種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任何生理和心理發(fā)育正常的兒童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不會母語,也沒有發(fā)現任何生理和心理發(fā)育正常的兒童置身于外語環(huán)境中學不會外語。不過人的語言天賦過了青春期(15歲左右)之后會大為降低,語言學家把青春期稱為語言習得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有一些特殊案例表明,個別人在青春期之前被長期剝奪了與他人進行語言互動的機會,因而未能習得語言;這些人即使被發(fā)現后獲得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也很難成功習得語言。另外,一個人如果在青春期之后才開始學外語,一般很難在語音語調上學得很到家。
三、語言的習得不需要高智商,孩子也不必有意識地學。在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能聽懂大人對他講的許多話;到3-4歲時,就已經基本能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5-6歲時就已經掌握了母語的日常詞匯和基礎語法。我們知道,學齡前兒童的智商是不怎么高的,2-3歲的幼兒,智力水平跟成年黑猩猩差不多。他們能學會說話,可見語言習得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一些智商低到連簡單的加減乘除都覺得難的孩子,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會母語或在外語環(huán)境中學會外語,似乎并不覺得怎么難??梢哉f,只要孩子能夠不費力地習得母語,他的語言天賦就屬于正常,就完全可以學會外語。
其次,孩子學不好英語,也不是因為英語難學。
學外語,會感到有些語言,如日語,開始學的時候相對容易一些;有些語言,如俄語,開始學的時候相對難一些。從總體上看,各種自然語言的難易程度可能都差不多。與其他外語相比,英語無論從發(fā)音和語法來看,都不屬于特別難學的語言。無數學齡前和上小學的中國孩子到了英語國家,盡管沒有任何英語基礎或英語基礎很差,都能在短短一兩年之內學會說英語;更有一些沒有出過國的中Xia0xuesheng,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些例子充分證明,英語并不特別難學。國內有些孩子覺得語法不懂、英語單詞記不住??墒侵袊⒆拥搅擞⒚绹液?,并不覺得英語語法難懂,因為小學英語課基本不教語法;他們掌握英語語法,是像掌握母語語法那樣,自然、下意識習得的,不是有意識學會的。他們也不覺得英語單詞難記,只會和當地孩子一樣,覺得單詞的拼寫有些難,因為同一個字母在不同詞里往往有不同讀法,同一個音在不同詞里也常常有不同拼法,有的有規(guī)律,有的沒有規(guī)律。他們還可能會像當地許多孩子一樣,覺得作文比較難,不過英文寫作不會比中文寫作更難,因為作為一種拼音文字,英文書寫系統(tǒng)比中文書寫系統(tǒng)畢竟要容易一些。
英語不難學,并不意味著英語容易學。英語和任何語言一樣,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符號系統(tǒng),需要學習和記住的東西很多,掌握這一符號系統(tǒng)需要花時間,下功夫。
先看詞匯。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位名叫WinfieldS.
Hall的美國母親把自己兒子從開始說話(第10個月)起到第17個月每個月說的話所用到的詞以及6歲時一個夏天里說的話所用到的詞,全都記錄下來,加以統(tǒng)計(見Jespersen1922:125)。1926年,Madorah
Smith對124名8個月到6歲孩子使用的詞匯進行了調查統(tǒng)計,二者的統(tǒng)計結果基本互相吻合,所得出各年齡段兒童的詞匯量如下:
以上統(tǒng)計均不包括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和數字。后來多名學者的統(tǒng)計結果都與表1差不多。顯然,除了孩子用到的詞外,還有一些詞,孩子肯定知道但沒有機會用到,因而沒有被統(tǒng)計到。所以英美國家一個六歲孩子的詞匯量,保守地說,也在2500個。如果我們從1歲開始算,一個孩子平均每年要學會500個詞,連續(xù)學5年才能達到這個水平。
2500個英語詞只夠一個6歲孩子在其關心或感興趣的話題范圍內進行日常交流。英語學習者如果想大致讀懂一般英文書報,達到高級學習者的程度,至少需要掌握7500個詞(Rundell
2002)。至于英美國家受過教育的成年人,一個普遍接受的看法是,他們的平均詞匯量是20000個左右。如果以受過大學教育為標準,大學畢業(yè)生的年齡一般在20-21歲。去掉學齡前掌握的大約2000個詞,一個人在學期間平均每年需掌握大約1200個詞。
此外孩子還需要同時習得大量語法規(guī)則。近些年有一種說法“每個詞都有自己的語法”(Lewis1993,1997,2000:137;Stubbs
1996)。即使經過合并同類項,英語的各種語法規(guī)則(包括詞形的各種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變化形式)加起來,少說也有上千條,都需要熟練掌握。Xia0xuesheng背會一個簡單的乘法口訣表,往往需要一個學期;不難設想,熟練掌握所有的語法規(guī)則需要下多少功夫。
另外,語言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對熟練程度要求很高的技能。由于需要學和記的東西多,又需要掌握得很熟練,所以學的內容盡管不是很難,不要求很高的智商,卻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而且需要反復練習,才能達到能熟練運用的程度,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學好的。
再看孩子習得母語的條件。首先,他們具有習得母語的生存動力、興趣動力和功利動力;其次,他們在上幼兒園之前至少有一個護理者(通常是母親、祖母或小阿姨)與他們進行全時語言互動,這是理想的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多數還有父親、祖父和兄弟姐妹作為輔助語言教師;上幼兒園和小學后,既有專職教師實施語言教育,又有與同齡孩子開展言語互動的大量機會;第三,他們一天到晚不論走到哪里,接觸的都是母語,而且是有具體語境的英語。有這樣優(yōu)越的外部條件,孩子習得母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比之下,中國孩子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英語,有許多不利因素。首先,即使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起步也比英語國家孩子學母語晚了5-6年,就算學到小學畢業(yè),也才相當于人家學齡前學母語的時間長度,而且每周就那么幾節(jié)課,所獲得的英語輸入根本無法與英語國家孩子相比,其英語輸出練習的機會也根本無法與英語國家孩子相比。
其次,國內中國孩子學英語一般沒有一對一的外語輔導或互動,學校英語教師的英語也遠無法與英美國家的英語教師相比。
第三,國內的中國孩子除了學漢字外,還要學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使用的字母雖然與英語字母形式上一樣,絕大多數字母的發(fā)音卻不相同或不盡相同,這給英語學習帶來了不小的干擾。
最重要的是,中國孩子學英語,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前面說過,興趣是兒童學習行為極重要的動力。兒童英語教材首先要讓孩子感到有趣,如果課本本身編得沒有趣,孩子就會失去學習動力,自然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結論是,孩子沒有學好英語,問題一般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上。語言環(huán)境的問題是,由于與之密切接觸的家長、老師、同伴不講英語,孩子缺乏學習英語的生存動力。教學方法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和家長沒有把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學模式不符合語言習得的基本規(guī)律。
三、孩子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要回答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首先需要弄清楚怎樣才算學好了英語。其實小學課內的英語和語文、數學等科目一樣,是比較簡單的,多數學生期末考試時都能得85分以上,只有極個別學生不及格。單從成績上看,不能說得了85分的孩子學得不好。
但是家長們知道,孩子即使在學??剂藵M分,也不等于英語學好了,因為他顯然說不了幾句英語,也聽不懂幾句英語,除了能認一些單詞,知道課文是什么意思之外,幾乎看不懂什么其他的書面英語材料。孩子的英語到達什么程度,大人心里沒有底,于是便為孩子報各種英語班,有的學《劍橋少兒英語》(其實這套教材與劍橋大學或劍橋沒有任何關系),每年都要考一兩次;有的學《新概念英語》,有的參加公共英語考試補習班,也是為了考試。前幾年北京市海淀區(qū)好一點的學校,六年級的學生基本都拿到了公共英語二級證書,仿佛等級考試考好了,就證明英語學好了。其實,即使考過了最高等級的公共英語,也不意味著英語一定學好了。前些年中國學生考托福,高分低能的情況比比皆是,人所共知。
我認為,在中國目前的語言環(huán)境和可以實現的學習條件下,Xia0xuesheng如果在畢業(yè)時能達到英語國家6歲兒童(英國小學2年級)的語言能力,即:看懂英語國家出版的適合這一年齡段兒童看的讀物(如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閱讀樹》(OxfordReading
Tree)系列的1-9級),能聽懂英語國家這一年齡段兒童看的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能就他們關心或感興趣的話題進行3-5分鐘的交談,能用幾句話講出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說清一件簡單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出一篇100-200詞的作文,語句基本通順,語法和拼寫基本正確,英語就算學得很好了,因為他的口語已經基本入門了,筆語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高中生如果在畢業(yè)時能達到英語國家11歲兒童(英國小學6年級)的語言能力,即不借助詞典能基本看懂一般的少年兒童英語讀物(如《哈里·波特》系列),能基本聽懂一般針對少年兒童的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能就日常話題隨意進行交談,能講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或比較詳細地敘述一個事件,寫出一篇幾百詞的作文,語句通順,語法和拼寫基本正確,英語就算學得很好了,因為他的口語和筆語都已經入門了,已經達到目前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2年級的水平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孩子在小學和高中畢業(yè)時,英語是否能分別達到這樣一個水平?
從理論上講,有可能。如果孩子從小學3年級開始學英語,到畢業(yè)時,共有4年時間,即1460天。如果這期間孩子平均每天學2個生詞,累積下來就是2920個詞,這已經超過了英語國家6歲兒童的詞匯量,與《英語閱讀樹》(1-9級)的詞匯量相當。初中和高中一共6年,即2190天,如果繼續(xù)平均每天學2個生詞,積累下來就是4380個詞,加上小學階段學的2920個詞,一共是7300個詞,這就基本達到了高級學習者的詞匯量。只要孩子有足夠的學習動力,每天花30-60分鐘時間學習和練習英語,應該能夠達到這種英語水平。
從實踐上看,我有三個同事和朋友,他們的孩子都已經達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菊花種植收購事宜合同
- 基于大數據驅動的企業(yè)轉型升級合作協(xié)議
- 企業(yè)廣告牌制作合同
- 塔吊租賃協(xié)議樣本
- 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評估合同
- 防雷裝置檢測技術服務合同
- 場地轉讓合同協(xié)議書
- 房地產項目合作協(xié)議
- 自動化生產線改造項目合作合同
- 美食外賣平臺食品質量免責協(xié)議
- 人工智能教育2024年AI助力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 水泥廠化驗室安全培訓課件
- 機械制圖自編教材
- 前列腺穿刺的護理查房課件
- 管理會計 課件 孫茂竹 第1-6章 管理會計概論-經營決策
- 《新時期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全文
- 智能制造行業(yè)市場競爭力分析
- 輕鋼別墅-建筑流程
- 2023云南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含答案及解析)【可編輯】
- 脾破裂護理查房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課文四字詞語解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