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_第1頁
最新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_第2頁
最新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_第3頁
最新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_第4頁
最新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哲學史考研習題匯編武大近十年中國哲學史試題匯總武漢大學2010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科目名稱:中國哲學史一.文獻題(12X4=48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猝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二.簡釋題(8X8=64分)道法自然得意忘象六家七宗一心開二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明夷待訪錄》《新唯識論》質(zhì)測即藏通幾三.論述題(19X2=38分)二程“天理”思想評述象山“本心”思想評述科目名稱:哲學基礎(chǔ)一.名詞解釋(12X4=48分)矛盾認識主體為道日損馮友蘭人生境界原子論第二性質(zhì)二.簡答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性和特點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三.論述題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及其對構(gòu)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論意義。王陽明的致良知康德的感性認識與知性認識的關(guān)系。先秦部分早期☆☆☆☆絕地天通 99和實生物——史伯01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倍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 ——史墨02“物生有兩”——史墨03孔子☆☆☆☆☆☆★★★★TOC\o"1-5"\h\z忠恕之道 98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99顏淵問仁 02為仁由己 02孔子的中庸思想述評 04儒家“中和觀”簡析 06和而不同 0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08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09孟子☆☆☆☆☆☆★★★9四端00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 02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TOC\o"1-5"\h\z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 03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戌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 03浩然之氣 04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 04良知07“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衰哉!人有雞犬放 ,則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薄睹献印?7簡論孟子的“盡心知天”說。07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09老子★★★★★★★★8TOC\o"1-5"\h\z老子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98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及其貢獻與局限 0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00道法自然 02玄覽0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04反者道之動 060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09莊子★★★★★★6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消遙游》03物無非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03坐忘04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 ,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齊物論》 05“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TOC\o"1-5"\h\z《知北游》 07“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薄吨庇巍?08《齊物論》 09《周易》★★★3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00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系辭》05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TOC\o"1-5"\h\z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易傳》 06《禮記》★★★★4慎獨99《中庸》 03天命之謂性 06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 06子曰:“素隱形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唯圣者能之?!薄吨杏埂?06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中庸》09墨家、墨辨★★★★★★★★★★★11三表法980202/20309以名舉實《墨經(jīng)》 01評墨翟“兼以易別”的社會矛盾觀。01“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墨子?經(jīng)說下》0105TOC\o"1-5"\h\z尚賢 06兼愛 07以類取,以類予 07惠施★1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98公孫龍★★2夫名實謂也知此之非 (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明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TOC\o"1-5"\h\z彼也則不謂也 99《公孫龍子》篇目 03荀子★★★★★★★★★ 9(最近三年未考)化性起偽 980408虛壹而靜 9800荀況天道觀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理論價值 99“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荀子》01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荀子?解蔽》02TOC\o"1-5"\h\z荀況的自然觀及其理論貢獻 02性者,本始材樸也 ;偽者,文理隆盛也。 無性則偽之無所加 ,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 ,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 ,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 《荀子》 05韓非子★1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物可得道也 98諸子管子孫子漢唐部分19黃老學派陸賈、賈誼董仲舒★★五行03TOC\o"1-5"\h\z天人感應(yīng) 04楊雄、桓譚《白虎通》王充★《論衡》 99王弼★★★★★“三玄” 01玄學03.以無為本 04王弼的“貴無論”評析。05得意忘象 08裴危、歐陽建郭象★★無則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則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爾 99“大小俱足””《秋水注》05道教(魏晉道教、隋唐道教)范縝★★★★TOC\o"1-5"\h\z《神滅論》 9802形質(zhì)神用 0203佛教★★★★★“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即非無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不真空論》 01《物不遷論》 僧肇04四法界 05禪宗六祖慧能曾作過一著名的佛偈 03四法界 09唐代儒學(韓、李、柳、劉)★★“天與人交相勝”劉禹錫02簡析李翱復性論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歷史影響 07宋明理學23李覲、王安石周敦頤★TOC\o"1-5"\h\z無極而太極 06邵雍張載★★★★★★★★★9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9802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99一物兩體 0102“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太和篇》 01《正蒙》 04太虛無形 ,氣之本體 ,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 ,物交之客感爾??透锌托闻c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正蒙?太和》06“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 ,乃渾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08二程★★惟理為實 07“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yīng)不是先,已應(yīng)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TOC\o"1-5"\h\z枝葉,皆是一貫, 不可道上面一段事, 無形無兆, 卻待人旋安排引入來教入途轍。 ”《二程遺書》07主敬涵養(yǎng) 09朱熹★★★理本氣末 02理一分殊 04無極而太極 06知難行易 06主敬涵養(yǎng) 09簡析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09陸九淵簡析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09陳亮、葉適★陳亮的義利 05陳獻章、湛若水王陽明★★★★★★6致良知020409知行合一 03夫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 ,無物理也。 遺物理而求吾心 ,吾心又何物邪 ?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 無忠君之心, 即無忠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邪 ?——王陽明05意之所在便是物 07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立論宗旨及其思想意義。08簡析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09羅欽順、王廷相劉宗周★“知無體,以物為體”劉宗周《劉子全書?學言下》 05王艮明清理學22李贄★★★童心說9802TOC\o"1-5"\h\z童心即真心 01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 98黃梨洲的社會史觀及其歷史地位 99《明夷待訪錄》 0405試述黃宗羲的社會歷史觀 09方以智★★★★★5TOC\o"1-5"\h\z通幾護質(zhì)測之窮 99質(zhì)測即藏通幾 000108《物理小識》 04王船山☆☆☆★★★★★★形而上者非無形之謂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無形之上亙古今通萬變窮天窮地窮人窮物皆所未有者也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踐其下非踐其上也 00王夫之的辯證發(fā)展觀 02王夫之的認識論思想述評 04行可兼知 05簡論王夫之“即民見天”的社會史觀。06“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 故所惡于異端者 ,非惡其無能為理也 ,冏然僅有得于理,因立之以概天下?!?07理本非一成可執(zhí)之物,不可得而見;氣之條緒節(jié)文,乃理之可見者也。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氣上見理;迨已得理,則自然成勢,又只在勢之必然處見理。 08王夫之“能”、“所”關(guān)系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思想價值。08因所發(fā)能,能必副所 09顏元★《四存篇》 08戴震近代哲學19龔自珍、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TOC\o"1-5"\h\z《仁學》 07嚴復★★★翕以聚質(zhì),辟以散力 99大宇之內(nèi),質(zhì)力相推 02物競天擇 04梁啟超章炳麟★《訄書》 04章太炎★★★俱分進化論 98000409孫中山★★★★★5孫中山知行觀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論來源 98評述孫中山的知行觀 00生元01孫中山知行觀的提出背景、主要內(nèi)容與歷史影響 02知難行易 02胡適梁漱溟馮友蘭★★★貞兀六書03真際06《新理學》07熊十力★《新唯識論》06金岳霖馬克思主義牟宗三★★★《心體與性體》030608簡述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031996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考研試題名解 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進化問答(五選三)1、荀子對禮義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對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說4、王夫之能所關(guān)系的論述5、嚴復的認識論1998北京大學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方向)1-費希特的自我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一一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3-單子的預(yù)定和諧是一一(國名)哲學家一一提出的命題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一一5-——(哲學家)在一一(著作)提出主奴意識6——(哲學家)認為知識即是美德7-芝諾否定運動的四個論證是一一8-思想和廣延都是神的屬性是一一(哲學家)提出的命題9思想是最大的優(yōu)點,智慧在于說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是——(哲學家)提出的命題簡要解釋下列概念或命題5分1、巴門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虛空3、四因說4、流溢說5、唯實論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觀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質(zhì)和第二性的質(zhì)分析題4選315分1、柏拉圖理念論的分有說及其困難2、休謨的因果學說及其理論基礎(chǔ)3、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學說及其作用4、黑格爾主體即實體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考研試題名詞解釋1、《禮記》2、讖緯3、崇本舉末4、習與性成5、體用一簡答1、郭象與支遁逍遙義的比較2、華嚴宗的“四法界”說3、戴震論理和欲的關(guān)系4、郭店楚簡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論述1、《易傳》關(guān)于道的看法2、王陽明與朱熹格物學說的比較2001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一、解釋下列哲學命題(每小題5分,共25分)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2、以心原物3、圣人體無4、一故神兩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標點今譯并給以分析評論(25分)求向物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于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復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2002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考研試題名詞解釋[不全]1離堅白2淮南格物3萬理具于一心4通為天下第一要義《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給原文標點,翻譯和評述》先秦的2005北大中國哲學名解是者(巴門尼德);理念(柏拉圖);唯名論;啟蒙運動;單子……簡答與論述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本原;亞里士多德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笛卡爾的普遍懷疑;斯賓諾莎事物的次序即觀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質(zhì)與第二性的質(zhì)(為何提出此種區(qū)分);休謨的因果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2005北大中國哲學名解與簡答 中庸;離堅白;以說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幾論述(選二共70分)比較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僅供留學生);比較韓非與老子的道論;比較朱熹與羅欽順的理一分殊;比較王守仁與王夫之的知行觀 標點翻譯(共20分)原文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幾也”2005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名詞解釋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幾二簡答40離堅白,以說出故,崇本舉末,一物兩體,能必副其所三問答70國內(nèi)考生前3題選2,外國考生4選21老子與韓非道論異同2羅欽順與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與王夫之知行觀異同4孟子與告子人性論比較四標點并翻譯古文20分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0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幾也2007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部分一、名詞解釋三表四端 虛一靜因 內(nèi)籀外籀 人副大數(shù) 神滅論太虛即氣理一分殊四句教二、論述題試述朱熹、王陽明、王艮及顏元的格物思想。現(xiàn)代西方哲學部分二、論述題1、論述柏拉圖關(guān)于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區(qū)分2、從方法論角度分析笛卡兒的懷疑3、分析洛克關(guān)于第一性的質(zhì)和第二性的質(zhì)的思想4、分析黑格爾的哲學起點。2001年中山大學中國哲學試題釋詞心齋;人副天數(shù);獨化;道統(tǒng);格物;三世說;二、翻譯(略)三、簡答1、莊子是如何繼承和發(fā)揮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緣起論?華嚴宗是如何論證法界緣起的?3、朱陸之爭的內(nèi)容及其意義。四、論述中國哲學中,“天人和一”論有哪幾種理論形態(tài)?請分別予以評述。2002年中山大學中國哲學試題詞1、齊物論2、即萬物之自虛3、理一分殊4、至良知5、俱分進化二、翻譯三、簡答1、怎樣分與評價王弼的一段話:“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2、怎樣評價王夫之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批評?四、論述論先秦時期人性論的歷史的與邏輯的演變2003年中山大學中國哲學試題〈一、名詞解釋正名;反者道之動;春秋繁露;言意之辯;西銘;壇經(jīng);六經(jīng)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論二原典解讀(略)三、論述(二選一) 1、分析、評價莊子齊是非的思想2、分析、評價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西方哲學史試題一、簡答下列各題(每題5分,共50分)1、愛利亞學校2、柏拉圖”回憶說的主要內(nèi)容3、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說4、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第一哲學”的定義5、“奧卡姆剃刀”6、休漠的不可知論觀點7、笛卡兒的二元論8、盧梭關(guān)于人類不平等的論述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體”)10、費爾巴哈論“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二、回答下列各題(每題10分,共30分)1、洛克對“天賦觀念論”的批判2、簡評實用主義真理觀3、海德格爾論“此在”三、試論述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的批判與繼承(20分)2001北京師范大學1.仁2.不忍人之心3.和而不同4.《壇經(jīng)》5.《封建論》6.張載7.王陽明8.民生史觀董仲舒哲學的特點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2.試論朱熹知行觀理論價值3.論述中國歷史上的形神觀2002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史試題.名詞解釋(選答5題,帶*號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齊物*一念三千*法界緣起本體質(zhì)力相推.簡述題(選答4題,帶*號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試述孔子的“以政為德”思想。.試比較王充與郭象的“自生”理論。.*唯識“四分”的構(gòu)成及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什么是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及其二者的相互關(guān)系?.試分析康有為天人學說的主要特色。三.給下列原著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士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大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夫理有至極外內(nèi)相冥未有極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內(nèi)者也未有能冥于內(nèi)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內(nèi)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見形而不及神著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與群物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睹具體化而應(yīng)務(wù)則莫能謂只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圣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tǒng)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jù)所見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內(nèi)跡而方外于數(shù)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 (注:標點直接在試題上做,不用另抄題)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哲學一、簡答題1,《道德經(jīng)》2,公孫龍3,天命之謂性4,斗普之性5,裴fig6,天人交相勝 7,四法界 8,《傳習錄》 9,嚴復 10,《虺書》二、論述題1,試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愛”思想的同異。2,具體說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 3,王夫之人性論的具體內(nèi)容。2007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哲學試題一.簡釋《齊物論》2.無行相克3.一陰一陽之謂道4.形質(zhì)神用5.得意忘象6.血氣心知7.八識8.般若《仁學》《新理學》二.問答1.孟子"盡心,知性,知天"思想評述..試述郭象"獨化論”.張載“太虛即氣」思想評析馬哲一.1.哲學的反思性.辨證的否定觀.真理的邏輯證明與實踐檢驗.價值觀及其功能.人的本質(zhì)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二.材料題(太多自己找)"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guān)系?…就等于拋棄了辨證法」談對其的理解.三.論述.論物質(zhì)和實踐的關(guān)系.論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2005復旦大學一,意識形態(tài)實踐唯物主義市民社會萬物皆備于我中體西用四假象語言游戲絕對命令科學共同體自然法《增長的極限》禪宗馬丁路德三達德二、簡答題(共 4題,任選 2題,每題 25分)1.怎樣理解“人不是單個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 ”(大意)比較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異同 3.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 4.科學與偽科學,非科學的區(qū)別及意義2002中國社科院中國哲學名詞解釋(共四題,每題 5分,共20分)1、《大學》 2、四端3、鵝湖之會4、王艮簡答題(共 2題,每題 15, 共30分)1、簡述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簡述朱熹“理一分殊”說。論述題(共2題,每題25分,共50分)1、試論孔子學說中“仁”與“禮”的關(guān)系。 2、試論王夫之哲學中“道”與“器”的關(guān)系。中國哲學專業(yè)基礎(chǔ)課試題一、名詞解釋(共 6題,每題 5分,共30分)正名2、兼愛3、天人感應(yīng) 4、一念三千 5、氣質(zhì)之性 6、托古改制TOC\o"1-5"\h\z二、簡答題(共 2題,每題 15分,共 30分)1、簡析“白馬非馬” 。2、簡述“朱陸異同” 。三、論述題(共 2題,每題 20分,共 40分)試析老子的“有生于無” 。2、試析張載的“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西方哲學史試題一.填充題(共6題,每題5分,共30分):古希臘樸素辯證法哲學家 (約公元前 535---475)說:“宇宙萬物既非神所創(chuàng),亦非人所創(chuàng),乃是(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合規(guī)律地燃燒著,合規(guī)律地熄滅著” ;“一切皆流,一切皆變”。(5分)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 留基伯的學生 (約公元前 460---370)認為,萬物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zhì)粒子即原子構(gòu)成,人的靈魂是最活動、最精微的原子構(gòu)成。 (5分)古希臘最重要的智者派(詭辯派)的代表是 (公元前 481---411),他有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5分)英國近代第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 (1561---1626)認為,要命令自然就要服從自然,研究和發(fā)展自然規(guī)律。他有一個著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保?分)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 (1632---1704)寫有《人類理智論》和《政府論》等著作。他反對天賦觀念說,堅持“白板說” ,即認為:心靈的原來狀態(tài)是一塊白板或一張白紙, 它上面刻畫的數(shù)不清的形形色色的東西, 是從經(jīng)驗得來。 (5分)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有個主教叫 (1684---1753), 他竭力否認物質(zhì)的客觀存在, 其基本論點是 :我們所認識的, 僅只是感覺,“存在就是被感知”,離開了感覺,什么都不存在。 (5分)二.回答題(共 2題,每題 20分,共40分):1.康德所說的“自在之物”是什么意思?恩格斯是怎樣駁斥不可捉摸的“自在TOC\o"1-5"\h\z之物”,證明事物是可以被我們認識和掌握的?( 20分)2.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只是觀念的“外化”,是絕對精神通過邏輯發(fā)展階段后把自己外在化的結(jié)果。試對這種觀點加以分析批判。 (20分)三.論述題(30分)簡述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舊唯物主義者理論上的主要缺點。 (30分)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西方哲學史考試題一.名詞解釋(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1.絕對精神(黑格爾)(5分)2.純粹理性(康德)(5分)3.白板說(洛克)(5分)4.理念(柏拉圖)(5分)二.簡答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1.簡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15分)2.簡述馬爾庫塞關(guān)于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理論。(15分)三.綜述題(共2題,每題25分,共50分):.法蘭克福學派有哪些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5分)2.康德認識論的基本內(nèi)容和現(xiàn)實意義。(25分)409(語言分析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西方哲學史試題一.名詞術(shù)語解釋(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1)洞穴比喻(5分)2)“我思故我在”(5分)3)先天綜合判斷(5分)4)Dasein(此在)(5分).簡答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1)為什么康德稱他的哲學為“哥白尼革命”?( 15分)2)庫恩“不可通約性”觀點的實質(zhì)是什么?(15分).論述題(共2題,每題25分,共50分):1)試論休謨的“因果關(guān)系說”。(25分)2)試論20世紀西方哲學中的“語言的轉(zhuǎn)向”。(25分)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系別:哲學系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向:考試科目名稱:中國哲學史一、基礎(chǔ)知識填空(共6題,共20分)(1)“三玄”()(3分)(2)“三表”()(3分)(3)“五德”()(3分)(4)“三教”(3分)(5)“北宋五子”(5分)(6)《心理建設(shè)》的作者是。(3分)二、簡釋下列命題(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1.天人合一(5分)2.讖緯(5)3.離堅白(5分)4.中體西用(5分)三、論述題(以下四題選兩題回答,每題30分,共60分)1.試論荀子的“化性起偽”思想。(30分)2.試論張載的氣一元論為何在朱熹那里轉(zhuǎn)化為理本體論。(30分)3.試比較王充的“知為力”與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異同。(30分)4.試析黑格爾為何斷言孔子沒有哲學,認為《論語》只是格言集。(30分)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哲學基礎(chǔ)理論復試試題一、名詞解釋(5X6=30分)1、白馬非馬2、格物致知隱藏:來源:

3、四因說4、絕對理念5、此在(Dasein)6、《正義論》隱藏:來源:二、簡答題(10X4=40分)1、簡述唯理論與經(jīng)驗論的基本分歧。2、簡述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理論的基本內(nèi)涵。3、簡述中國美學界對“美是什么”這一基本命題的幾種代表性觀點及代表人物。4、簡述儒家與墨家的主要差異。三、論述題(15x2=30分)隱藏:來源:1、論述康德在哲學史上實現(xiàn)的“哥白尼革命”的內(nèi)涵及其影響。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guān)于辨證法做了這樣一個明確論述 :“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對現(xiàn)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結(jié)合這一論述談?wù)勀銓q證法的理解。2006廈門大學中國哲學史一、解釋與分析(1)考的是一段殷周宗教改革的引文,出自《國語》(2)這題是考荀子的那段名言了,“天行有?!蹦嵌味⒑喆?1)《周易》書名的由來與要義(2)墨家思想的主要觀點(3)《漢書.藝文志》論法家(4)王弼在魏晉玄學中的地位(5)陸九淵的“心即理"與朱熹的"性即理”的區(qū)別(6)王夫之的主要著作與思想特點三、論述題(1)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概說(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特點2001南開中國哲學一,名詞解釋1、為仁由己。2、道法自然。3、言必立儀。4、言盡意論5、物不遷論。6、格物至知。7、知行合一。8、知難行易二,簡答題1、《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2、《齊物論》的邏輯理路3、《神滅論》的理論貢獻三、論述題(中哲答1、2題。其他答2、3題)1、《明儒學案》中的學術(shù)史觀對研治中國哲學的借鑒意義2、中國哲學史上幾種典型的矛盾觀評析3、從荀子的《天論》到劉禹錫的《天論》2002年一,名詞解釋1、論六家要旨。2、明儒學案。3、貞元六書。4、論衡。5、壇經(jīng)6、正蒙7、東西均8、天演論二,簡答題1、張載的樸素辨證法思想述要2、范縝神滅論的理論貢獻3、章太炎的學術(shù)史觀三、論述題(中哲答1、2題。其他答2、3題)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學思想評訴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學思想評訴3、評孫文學說2003年一、基本范疇釋

義(選做8題,共56分)1、孔子的仁2、老子的道3、墨子的義4、荀子的虛一而靜5、董仲舒的夫人感應(yīng)6、王充的疾虛妄7、王弼的貴無8、僧肇的物不遷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哲學命題解析(共56分)1、和與同異,可否相繼2、知己知彼,勝乃不殆3、三代相因,損益可知4、有無相生,難易相成5、人之性惡,化性起偽6、不期修古,不法???、神形相即,形質(zhì)神用8、靜者靜動,動靜皆動三、論述題(共38分)1、張載的辯證法思想述評2、孫中山的知行觀述評2002年一,名詞解釋1、論六家要旨。2、明儒學案。3、貞元六書。4、論衡。5、壇經(jīng)6、正蒙7、東西均8、天演論二,簡答題1、張載的樸素辨證法思想述要2、范縝神滅論的理論貢獻3、章太炎的學術(shù)史觀三、論述題(中哲答1、2題。其他答2、3題)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學思想評訴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學思想評訴3、評孫文學說2003年一、基本范疇釋義(選做8題,共56分)3、墨子的義6、王充的疾虛妄 73、墨子的義6、王充的疾虛妄 7、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4、荀子的虛一而靜 5、董仲舒的夫人感應(yīng)王弼的貴無8、僧肇的物不遷 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1、3、51、3、5、7、哲學命題解析和與同異,可否相繼三代相因,損益可知人之性惡,化性起偽神形相即,形質(zhì)神用56分)2、4、6、8、知己知彼,勝乃不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不期修古,不法???/p>

靜者靜動,動靜皆動論述題(共38分)張載的辯證法思想述評孫中山的知行觀述評馬克思主義哲學2001年簡釋概念、命題(每題10分),共40分)一般與個別 2、肯定與否定 3、生產(chǎn)關(guān)系4、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馬哲專業(yè)答第一題并選答3、4、5中一題,其他專業(yè)答第二題并選答3、4、5中一題)論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辨證關(guān)系論實踐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論真理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辨證關(guān)系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2002年一、 簡釋概念、命題(每題10分),共40分)1、偶然與必然 2、形式與內(nèi)容 3、政治上層建筑4、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馬哲專業(yè)答第一題并選答3、4、5中一題,其他專業(yè)答第二題并選答3、4、5中一題)1、論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2、論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辨證關(guān)系3、論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4、論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guān)系5、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chǔ)2003年一、 簡釋概念、命題(每題12分),共60分)1、形式與內(nèi)容 2、現(xiàn)象與本質(zhì) 3、真理4、辯證法在本質(zhì)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chuàng)造世界二、論述題(每題45分共90分,馬哲專業(yè)答第一題并選答3、4、5中一題,其他專業(yè)答第二題并選答3、4、5中一題)論實踐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論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矛盾運動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chǔ)論人類個體之間的交往關(guān)系結(jié)合我國當前的社會實踐,談?wù)勅绾螆猿趾桶l(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名??佳袑I(yè)課真題分析.文史哲分冊(2003)?【名解11白馬非馬(人大9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南開00);浩然之氣(武大00);絕地大通(廈大99);否極泰來(廈大99);溫故知新(廈大99);道法自然(廈大99、南開01、浙大99/00);虛壹而靜(廈大99、人大9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武大00);三表(人大97、復旦99、浙大98);效驗(人大99);無為(人大00);中庸(吉大00);有無(復旦97);離堅白(吉大00);道統(tǒng)論(復旦97);抱法處勢(南開00);五德始終(復旦97);化性起偽(復旦97、浙大98);大人相分(復旦99);仁(北師大01);不忍人之心(北師大01);和而不同(北師大01);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廈大01);滌除玄覽(廈大01);克己復禮為仁(廈大01);盡心知性知天(浙大98);參驗(浙大98);制天命而用之(浙大98);兼愛(浙大99);天人合一(浙大00);有待無待(人大01);名實(浙大01);三玄(浙大01)【簡答11評述孟子的性善論思想(人大97)簡述莊子的相對主義認識論思想(人大98)簡述莊子的相對主義哲學(復旦99)簡述孟子的仁政學說(人大00)《易經(jīng)》的性質(zhì)及其三大原則(廈大99)試分析先秦儒家的義利觀(人大99)簡論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人大99)《孫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維(南開01)《齊物論》的邏輯思路(南開01)墨子的兼愛思想(廈大01)《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 00)莊子的是非觀(浙大01)【論述11試述陰陽五行思想及其相互關(guān)系(廈大99)戰(zhàn)國“百家爭鳴”述論(復旦97)莊子道論述評(吉大00)評述荀子的虛壹而靜論(武大00)試述孔子哲學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現(xiàn)代意義(浙大 00)【名解2】葛洪(復旦97);業(yè)報輪回(人大98);相克以器(人大99);《論六家要旨》(復旦97);獨化(人大98);二諦(吉大00);貴無(吉大00);止觀(復旦97);實相(復旦97);不真空(人大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勝還相用(南開00);言盡意論(南開00/01);形質(zhì)神用(南開00);人副天數(shù)(人大00);唯識無境(人大00);《壇經(jīng)》(北師大01);《封建論》(北師大01);天不變道亦不變(廈大01);一物兩體(廈大01、浙大01);阿賴耶(人大01);天人感應(yīng)(浙大99);六相圓融(浙大01);自生而必體有(人大01)【簡答2】司馬談?wù)摿乙迹祥_00)簡述王充對大人感應(yīng)論的批判(人大98)簡論玄學的以無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南開00)魏晉時期關(guān)于名教和自然的關(guān)系主要有哪些理論(復旦 99)什么是魏晉玄學的言意之辯(人大00)柳宗元的歷史發(fā)展觀有哪基本內(nèi)容(浙大00)范縝的《神滅論》對形神關(guān)系說作出了哪些新貢獻(浙大 00)述評王弼的言意之辯(人大01)《神滅論》的理論貢獻(南開01)董仲舒的夫人感應(yīng)思想(廈大01)慧遠的“真如法性”說(廈大01)TOC\o"1-5"\h\z竺道生對禪宗的影響(廈大 99)【論述 2】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及無神論思想。 (南開 00)僧肇在《般若無知論》中認為:“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yīng)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于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與常識之“知”的關(guān)系,試用佛教真俗二諦論的方法,闡述此篇論文的主旨。 (復旦 97)試述華嚴宗的法界緣起的思想。 (吉大00)論述范縝《神滅論》的基本觀點及其意義。 (浙大 01)比較王弼貴無論與僧肇不真空論。 (浙大 98)試述魏晉玄學的發(fā)展階段及其代表人物與基本思想。 (浙大 99)范縝的神滅論及其證明。 (浙大 99)從荀子的《天論》到劉禹錫的《天論》 。(南開 01)試分析魏晉玄學的“本體論”特色。(廈大01)董仲舒哲學的特點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北師大 01)【名解 3】葉水心(復旦 97);三綱領(lǐng)八條目(復旦 97);心外無物(吉大 00);見?而作不俟終日(武大 00);理一分殊(南開 00、人大 01、浙大 99);致中和(南開00);心學(復旦 99);無極而太極(吉大 00);易簡工夫(人大 99);事功學派(復旦 99);童心即真心(復旦 99);張載(北師大 01);王陽明(北師大 01);格物致知(南開 01);知行合一(南開 01);《傳習錄》 (浙大 98)’《西銘》(浙大 99);泰洲學派(浙大 99)【簡答 3】簡述張載的“虛空即氣”的思想及其理論意義。(復旦 99)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宇宙生化觀。 (廈大 99)比較宋明理學中“性即理”與“心即理”兩種理論的異同(人大 97)簡述朱陸之爭的基本問題極其意義(人大 98)“同則同之,異則異之; 單足以喻則單, 單不足以喻則兼; 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闭f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武大 00)“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闭?wù)勀銓@段話的理解。(武大 00)為什么說“心即理”即陸王心學的基本觀點?(人大 00)張載是怎樣論證他的“太虛即氣”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浙大 00)【論述 3】試述程朱理學的理一分殊思想。 (人大99)試析朱熹的心性思想。 (吉大 00)宋儒“存天理,去人欲”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命題在學理上能否成立?它們的實際歷史作用又是如何?(復旦 97)試析朱熹知行觀的理論價值。 (北師大 01)試論朱熹理學的集大成特色。 (廈大01)試述朱熹本體論思想與儒道釋三教的源流關(guān)系。 (人大01)張載的“氣質(zhì)之性”與“天地之性”。(浙大98)【名解4】質(zhì)測即藏通幾(武大00);經(jīng)世致用(浙大00);以理殺人(浙大98)【簡答4】黃宗羲的學術(shù)史觀。(南開00)王夫之的知行觀。(浙大01)【論述4】王夫之歷史觀述評。(廈大99)試論黃宗羲對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浙大00)《明儒學案》中的學術(shù)史觀對研治中國哲學的借鑒意義。(南開01)【名解5】知難行易(人大00、吉大00、南開01);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南開00);俱分進化(吉大00、武大00);質(zhì)力相推(人大97);三世進化(人大98);尚力非命(南開00);法無頓漸(人大99);托古改制(復旦99);天命之性(人大00);民生史觀(復旦99、北師大01);公羊三世說(人大01);《嚴譯名著叢刊》(人大99);三民主義(人大99);《新學偽經(jīng)考》(人大01);心力(浙大01)【簡答5】簡述嚴復的“開明自營”倫理觀(吉大00)嚴復進化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人大00)譚嗣同是怎樣從哲學上批判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復旦 99)康有為與公羊“三世說”。(廈大99)試比較譚嗣同與王夫之的道器觀的同異。(人大99)試比較王夫之與孫中山知行理論的的同異。 (人大98)簡述維新派的歷史進化論及其對古代歷史理論的批判繼承。 (人大97)孫中山的民生史觀。(浙大01)魏源的矛盾觀。(南開00)【論述5】評述孫中山的知行觀。(武大00)評述中國歷史上的形神觀。(北師大01)中國哲學史上幾種典型的矛盾觀評析。(南開01)嚴復的經(jīng)驗論與孫中山的知行觀之異同。(南開00)論述近代的西學東漸過程,并論述進化論對中國近代哲學的作用和影響。 (復旦97)歐陽漸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日科學之必需》的講演,提出佛法與其他宗教的基本區(qū)別有四:“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無二致;一者思想極其錮陋,一者理性極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闊而真證;一者屈己以從人,一者勇往以從己?!痹囋u述歐陽漸“佛法非宗教非哲學”的主要論點,并闡述你對佛教哲學特點的基本看法。(復旦97中國人大中國哲學史2001簡釋下列名詞或命題(每小題4分,共20分)有待無待自生而必體有阿賴那理異分殊公羊三世說

123「、四、1123「、四、12345簡論孟子的“四端”說述評王弼的言意之辯試述孫中山的民生史觀論述朱熹本體論思想與儒釋道三教的源流關(guān)系( 30分)給下列原著標點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0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飛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與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癖殘疾惇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性唯肖者也2002名詞解釋(選答 5題,帶*號者佛教方向必答,共 20分);四端齊物*一念三千 *法界緣起 本體質(zhì)力相推簡述題(選答 4題,帶*號者佛教方向必答,共 60分):試述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試比較王充與郭象的“自生”理論。*唯識“四分”的構(gòu)成及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什么是見聞知之與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關(guān)系?給下列原著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易■OU原著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天給下列原著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易■OU原著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天20分):觀于天文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地之道仰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夫理有至極外內(nèi)相冥/、未有極游外之致而不冥者也未有能冥于內(nèi)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內(nèi)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見行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然自若夫見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與物并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睹其體化而應(yīng)物則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圣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tǒng)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jù)所見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內(nèi)跡寄方外于數(shù)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內(nèi)于注:標點直接在試題上做,不用另抄題。2003(中西哲學史)請從以下 8題中任選 5題(每題 30分,共150分)試1比較孟子、荀子的人性論思想之異同。從下列玄學家(王弼、稽康、郭象)中選擇一個,分析其主要思想特征。禪宗“南頓北漸”說評析。試述朱熹的理氣觀。試分析蘇格拉底“德行即知識”的思想的主要意義。試說明柏拉圖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之間所作的區(qū)別。試談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命題的含義, 以及它在笛卡爾形而上學中的地位。什么是康德的“二律悖反” ?試舉出其中的一組, 簡述康德是怎么論證的。2004(中西哲學史)一名詞命題解釋(每題 5分,共30分):唯名論四假象說 單子論名教與自然 理一分殊 氣二簡述題( 60分,每題 15分)簡述亞里士多德的質(zhì)料與形式的學說簡述巴克萊(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題簡述先秦人性論思想簡述老子的無為思想三論述題( 60分,每題 30分)時論中國哲學史上的“義利之辨”試論康德的實踐理性中國哲學史一名詞命題解釋(每題 6分,共30分):中和正始之音 涅盤《傳習錄 》知難行易二簡述題分析荀子“化性起偽”的思想何謂“燭火之喻”及其思想意義甚麼是禪宗的“無念”思想分析周敦頤的“立人極”說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哲學的中西體用之爭2005一、名詞命題解釋(每題 6分,共30分):《論語》 兼以易別生之謂性不真空心外無物二、簡答題(每題 20分,共80分):1、什么叫做“無為而無不為”?2、韓愈的道、德“虛位”說是什么意思?3、什么是張載的“太虛即氣”說?4、章太炎的“俱分進化”是怎樣的一種觀點?三、論述題(選答 2題,每題 20分,共40分):1、韓非子說:“饑歲之春,幼弟不餉; 穰歲之秋, 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請將這段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分析其思想。2、試述郭象“獨化”論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理論意義。3、試述譚嗣同的“以太”說及其歷史價值。2006一名詞命題解釋(任選 5題,每題 8分,共40分):一陰一陽之謂道 逍遙游 白馬非馬 六相圓融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二簡答題(任選 3題,每題 12分,共36分):孟子是如何論證人性是善的陸王心學是如何論證心即理的宋明理學一般分為即大學派?各自的特點是什麼簡述王夫之關(guān)于動靜變化的理論三、論述題(任選 3題,每題 20分,共 60分):老子關(guān)于自然無謂的理論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異同魏晉玄學關(guān)于自然與名教的爭論張載關(guān)于“民胞物與”的理論及其現(xiàn)代意義四標點,翻譯并評論( 14分)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⑦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為?、蓿荒獕塾陂曜英撸碜鏋樘膦?。夭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⑤于:比。豪:通作“毫”,細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⑦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⑧夭:夭折,短命。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 而泰山算是最?。?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 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天地與我共生, 萬物與我為一體。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梯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恢斓刂疄樘菝滓?,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用自然的常理來看, 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qū)別。 從萬物自身來看, 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 拿世俗的觀點來看, 貴賤不在于事物自身。 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 那么萬物就沒有什么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 那么萬物沒有什么不是小的; 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 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shù)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試題哲學綜合一,(每個15分)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 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2簡述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3簡述真理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4簡述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5簡述荀子的性偽學說。 6簡述柏拉圖的理念論。二,1論述西方近代哲學中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關(guān)與認識論的爭論。試比較老子道論與莊子道論之異同。中國哲學史一,名詞解釋(每題 8分,共40分)1三表法2以物觀物與以道觀物 3天行有常 4不真空5民胞物與二,簡答題(每題 15分,共60分)1荀子是如何論證人性惡的? 2簡述禪宗自性是佛的理論。 3簡述韓愈的道統(tǒng)說。4談?wù)勀銓Α巴蹰T四句教”的理解。三,論述題(每題 25分,共50分)1老子“自然無為”的理論及其思想基礎(chǔ)。 2試述宋明理學對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釋及其思想傾向。中國哲學史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白虎通義》 :中國漢代講論五經(jīng)同異,統(tǒng)一今文經(jīng)義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稱《白虎通》 、《白虎通德論》 。班固等人根據(jù)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 79)白虎觀會議上進行經(jīng)學辯論的結(jié)果纂輯而成, 計4卷。該書以神秘化了的陰陽、 五行為基礎(chǔ),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xiàn)象;其所列門目,對社會生活、 國家制度和倫理原則等作了基本規(guī)定, 實際是一部以今文經(jīng)義為依據(jù)的國家法規(guī)。主要注本有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等。【仁】指一種高尚的美好品德??鬃右匀蕿樽罡叩牡赖略瓌t,以仁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仁的核心是愛人,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宗法制度的禮制,并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礎(chǔ)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學說。道家老莊則主張“絕仁棄義” ,認為“大道廢,有仁義” 。漢以后,仁成為五德(仁、義、禮、智、信)之首。宋代學者更以天理說仁, 仁具有了萬物本原的意義。 近代學者接受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學說, 仁便從封建宗法血緣道德轉(zhuǎn)變?yōu)榻Y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咎烊撕弦弧恐袊糯P(guān)于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合與統(tǒng)一的觀點。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國哲學側(cè)重強調(diào)天人之間的統(tǒng)一, 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與自然界有著同樣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 反對把天與人相互割裂、相互對立,具有合理的因素?!緹o為】道家哲學思想。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聽任自然而言,是“無為” ,而就其生長萬物言,又是“無不為” ,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人的行為也應(yīng)該效法天道,順應(yīng)自然,不要任意妄為。執(zhí)政者更應(yīng)該以“無為”治國,才能“無敗” 、“無失”,達到“無不為” 。老子“無為”論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消極因素,后來被莊子所發(fā)展,而其要求人們不要任意妄為的思想,則為《淮南子》發(fā)展成“因物之所為” 、“循理而舉事”,從而有所作為的思想?!景遵R非馬】 中國先秦名家公孫龍的命題。 它是揭示個別與一般辯證關(guān)系的命題,觸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異性的思想。 另外,這一命題也觸及到了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關(guān)系問題,強調(diào)了概念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立性。【太極】太即大,極指極至。語出《周易 •系辭上》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由太極產(chǎn)生陰陽,由陰陽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孫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用太極翻譯西文“以太” ,仍視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以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zhì),物質(zhì)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北磉_了物質(zhì)進化論觀點?!咎烊烁袘?yīng)】中國古代關(guān)于天人關(guān)系的一種神秘學說。認為天和人相類相通,天具有意志, 能干預(yù)人事, 人的行為也能感應(yīng)上天。 戰(zhàn)國時學陰陽家者有持此說。西漢董仲舒加以系統(tǒng)化、哲理化。后導致讖緯神學的出現(xiàn),故受到王充的批判?!局泻弦弧棵魍跏厝实闹匾軐W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針對程朱“知先行后”導致的知行脫節(jié)的不良風氣, 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對反對知行脫離有一定積極作用, 但混淆了知與行的本質(zhì)區(qū)別, 有以知取代行的傾向, 故受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的批判?!窘?jīng)世致用】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潮。指學問必須能治國安民,有益于國計民生,取得實際的功效。又稱經(jīng)世致用之學,與空疏無用之學相對。最初導源于南宋的浙東事功學派。到明清之際,經(jīng)世致用成為一股學術(shù)思潮?!局畜w西用】中國近代中西文化之爭中洋務(wù)派的主張。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為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綱常名教為立國之根本,以西方科學技術(shù)和具體文化措施為強國之作用。 這一觀點表明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極大的沖擊,要使中國富強必須向西方學習。 但它主張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根本制度和綱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強之術(shù)”使封建社會恢復生機。成為洋務(wù)運動、反對維新變法的思想綱領(lǐng)。在晚清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救裰髁x】即民族主義、民權(quán)主義、民生主義之總稱。近代孫中山提出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學說和理論綱領(lǐng)。 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的理論和政治綱領(lǐng), 孫中山思想體系的核心, 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產(chǎn)生了廣泛、 深遠的影響【道法自然】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語。 《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間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對人為,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局杏埂咳寮业恼軐W范疇。即在處理事物的矛盾時應(yīng)當掌握的合適的“度”【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zhì)。中國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觀和人的活動歸結(jié)為五種物質(zhì)因素, 含樸素唯物主義因素。 戰(zhàn)國秦漢間出現(xiàn)五行相生相克學說。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纠韺W】又稱道學、新儒學。宋元明清時期的一種哲學思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學思想而產(chǎn)生的新儒學。 它以性命義理為核心, 是宇宙論、認識論和道德學說高度統(tǒng)一的思辨哲學。它以“理”為哲學的最高范疇和宇宙本體,取代了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統(tǒng)治者奉為官方哲學。明清之際,從理學內(nèi)部分化出王夫之、顏元、戴震等人,對理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和批判。【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認識論和倫理學思想。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心為萬物之本, 故良知亦為萬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實際上是對封建倫理道德綱常的概括?!救怼磕犹岢龅臋z驗言論與認識是非的標準。表,指法、儀;三表即三條標準。墨子認為,人們的言論與認識是非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即 :“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歷史經(jīng)驗判斷言論事非;以廣大民眾的直接感性經(jīng)驗為是非依據(jù); 以言論和認識的實際效果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檢驗真理的標準, 帶有濃厚的經(jīng)驗論色彩, 并以之論證天志和鬼神的存在?!娟庩枴勘玖x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后來用以指氣和事物所包含的對立因素?!胺凑撸乐畡印?:反者道之動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總綱,同時也是道的第 2層含義,意思是說, 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向極端發(fā)展, 這些性質(zhì)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拘陨普摗恐袊糯诵哉摰闹饕^點之一,戰(zhàn)國時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說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價值, 每個人生來就有向善的潛能。 性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chǔ), 對后世有重要影響, 宋明學者予以改造后, 成為中國古代人性論的正統(tǒng)理論?!拘詯赫摗恐袊糯诵哉摰闹匾獙W說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戰(zhàn)國末荀子倡導這種理論。性惡論以人性本惡,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后世人性學說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22、格物致知 :中國宋明理學認識論學說。始見于《禮記 •大學》。原是作為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的命題。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 程頤認為格物就是就物而窮其理, 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 應(yīng)事接物之類。 格物致知的過程, 就是一個體認人所固有的理的過程。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是連結(jié)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方法。 他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并認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 ,是認識的兩個方面。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fā),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認為格為正,物為事,致為至,知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認為, 格物就是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 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 。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以“思辨為主,而學問輔之” 。他認為,如果沒有格物,不接觸外界事物,就會使人陷入空想;沒有致知,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xiàn)象所迷惑,因而兩者必須相濟。23、離間白 :(關(guān)于成就,其一是人們向來認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學,其主要的辯論,就是“合同異” ,“離間白” 。而馮氏則認為先秦辯者之中實際上分為二派,一派以惠施為首領(lǐng),主張“合同異” ,另一派以公孫龍為首領(lǐng),主張“離堅白” ;)“堅白石二”是《堅白論》的新論題,在這一論題中,公孫龍以白石為例,闡述了他的“離堅白” 觀點。公孫龍認為人的感覺是不能同時兼知石的堅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參與進來, 理性仍不能對各感官所獲得的諸感覺進行綜合, 故此關(guān)于石頭的堅性與白色的認識是彼此分離的。他甚至認為,“堅”與“白”也可以離開具體的石頭而獨立自存, 即獨立自藏于物外。 公孫龍以感官的局限性為由,割裂了事物屬性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對獨立性, 使共性脫離了個性, 一般脫離了個別, 認為它們可以獨立自存, 這顯然帶有唯心論的觀點?!尽睹麑嵳摰诹诽岢隽嗣麑嵱^和正名的原則,可以看作公孫龍哲學的提綱和緒論(古人著述習慣將序放在末尾) 。名實觀是討論名實關(guān)系問題的。公孫龍首先提出了“物”“實”“位”“正”四個基本范疇,其中“物”即天地萬物,“實”即事物本身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位”就是物之實用來充實它自己而不空曠的那個范圍,“正”就是事物應(yīng)當處在它應(yīng)在的正當位置?!盁o名,實謂也” 。名是對于實的一種稱謂?!罢麑嵍煜隆?,名實之辯風起云涌, 而真正從邏輯理論的高度明確提出并系統(tǒng)論述“正,名”問題的論著,首推公孫龍的《名實論》。公孫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極其重視“正名”的問題。他力圖糾正名實混亂的現(xiàn)象,達到教化天下,穩(wěn)定和鞏固社會制度的目的?!罢渌鶎嵳哒涿病?,是公孫龍正名理論的立論基礎(chǔ)。 “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 ,是公孫龍正名理論的核心,它明確規(guī)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則,一個事物只能有一個與之對應(yīng)的名稱,一個名稱只能有一個與之對應(yīng)的事物?!睹麑嵳摗?具有樸素反映論的性質(zhì), 是公孫龍邏輯思想的基礎(chǔ)。 這一提法強調(diào)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 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 明確地揭示了形式邏輯同一律的內(nèi)容和要求。這是從概念論角度對公孫龍邏輯思想的總結(jié),也是《名實論》的成就和貢獻,但是, 《名實論》所描繪的萬物彼此絕對獨立和分離,卻否定了事物的聯(lián)系和轉(zhuǎn)化。 它所主張的名實一一對應(yīng), 則是名實關(guān)系的凝固化和對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學理解。 】24、體用不二 :所謂“天道”和“天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體,“天命”是用,體用不二, 謂之“天心”。生生不已, 循環(huán)往復, 謂之“天意”?!绑w用不二” 論,是熊十力現(xiàn)代新儒學思想體系中最基本的觀念。 這觀念主要展現(xiàn)在其原創(chuàng)性的經(jīng)典之作《新唯識論》之中。他所謂“體”是“心體” 、“性體”,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體、 宇宙萬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 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道德的本體和道德的主體。所謂“體用不二” ,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是為了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重新尋找“人生本質(zhì)”和“宇宙本體” 。熊氏認為, 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仁心本體, 內(nèi)蘊著極大的力量, 可以創(chuàng)造出、生化出整個人文世界。 他高揚了仁心本體剛健、 創(chuàng)生的特質(zhì), 實際上是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去面對世界, 創(chuàng)造世界, 同時又主張不被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世界和人文建制所異化、 所遮蔽,以致忘卻、 淪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體用不二”與程朱“體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雖然肯定體在用中,體不離用,但體是存藏于用之中的,與用不離不雜的一種抽象實體。熊十力堅持實體不在功用之外、 肯定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主導、 認定實體自身是變動生生的,他的體用論可視為儒家剛健、崇德、用世等價值的本體論基礎(chǔ)。 (現(xiàn)代心學與理學)25、《論語》 :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 ,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 (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 20篇,492章,《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 ,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26、正名 :孔子對于社會的理論。他認為,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最重要的事情是實行他所說的正名。就是說,“實”應(yīng)當與“名”為它規(guī)定的含義相符合。在社會關(guān)系中,每個名都含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wù)。君、臣、父、子都是這樣的社會關(guān)系的名, 負有這些名的人都必須相應(yīng)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和義務(wù)。 這就是孔子正名學說的含義。27、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nèi)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所以,所謂的「不忍人之心」,應(yīng)是在「乍見」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際 ,都能有此純粹 ,無條件,全無感性欲求的本心 ...28、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里有一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說 ,作為君子,要善于調(diào)合各種矛盾 ,要善于跟別人和諧相處 ;但與此同時 ,當自己的意見不同于別人的意見時 ,要尊重別人的意見。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 ...中國哲學史習題與答案我們的祖先大約在黃帝時已開始向文明時代過渡。 從夏代開始進入奴隸社會,商和西周是奴隸制的鼎盛時期。(理解)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除了使用國家機器外,還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 使它成為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統(tǒng)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論來欺騙人民了。 到了商代, 隨著奴隸制的發(fā)展和王權(quán)的加強, 奴隸主貴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統(tǒng)治者的模樣, 炮制了一個他們稱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編造了政權(quán)神授的謊言,說“帝立子生商”。那么,怎樣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辦法是通過“卜筮”?!安贰薄绑摺倍际且环N預(yù)測吉兇禍福的迷信活動。西周統(tǒng)治者承繼了商奴隸主貴族祭天祀祖、 敬事鬼神和政權(quán)神授的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chǔ)上使之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了論證自己統(tǒng)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論,《尚書召告》說“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小題)周朝奴隸主所謂的“德”,其具體內(nèi)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4、中國古代哲學的真正誕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陰陽說和五行說,早期的陰陽說可以追朔到《易經(jīng)》 。現(xiàn)存《周易》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所謂《經(jīng)》 ,另一部分是所謂《傳》 ,記錄了后人對卦辭和爻辭的各種解釋和理論上的發(fā)揮。5、《易經(jīng)》大概是在殷周之際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卜筮記錄的基礎(chǔ)上, 經(jīng)過整理加工而編纂成的一本書, 以供人們卜筮時參考。 《易經(jīng)》64卦是由八卦重疊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兩個符號排列組合而成?!兑捉?jīng)》中包含有由對立而引起變化和“物極必反”的思想。如乾( )卦。泰( )卦,九三爻卦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把互相對立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指出對立面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早期五行說可以追溯到《尚書 洪范》篇。 《洪范》說:“五行。”水、火、木、金、土。6、陰陽說和五行說在西周時期又有了發(fā)展?A、周幽王時,伯陽父曾用陰陽二氣失調(diào)來解釋地震現(xiàn)象。 B、西周末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 故能豐長而物歸之。 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故先王以土與金、 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并且土是其中最基本的,表明史伯已初步意識到了土地是人類一切財富的最基本的自然條件。 總之,早期的“陰陽”“五行”說的產(chǎn)生和初步的發(fā)展,是與當時的生產(chǎn)實踐和科學技術(shù)的狀況相聯(lián)系的,正是這些關(guān)于晝夜、寒暑變化的知識,對于地勢陰陽的觀察,以及對于人分男女、 畜有雌雄、 數(shù)有奇偶的認識等等, 使得人們能夠概括出早期的陰陽學說。同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使人們?nèi)找嬲J識到水和土的重要性;殷周之際,實際上已廣泛利用水、火、木、金、土等物質(zhì)材料于生產(chǎn),并對他們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產(chǎn)生早期的五行說也不是偶然的。7、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哲學論爭中的中心——“天人之辯”和“名實之辯”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社會制度大變動的時代,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變革是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 隨著新的封建主開墾的私田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 并越來越激烈地與奴隸主貴族爭奪勞動力。 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這就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標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隨著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變化, 上層建筑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了變革。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正是當時經(jīng)濟基礎(chǔ)的變化在上層建筑領(lǐng)域的反映。 公元前536年,鄭國子產(chǎn)制定了新的法律條文, 并將這些條文鑄在鐵鼎上,公布于眾,這就是“鑄刑書”。晉國叔向曾寫信表示反對鑄刑書,這就是“禮法”之爭。 “禮法”之爭與“古今”之爭相聯(lián)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今”“禮法”之爭, 是當時整個政治思想領(lǐng)域斗爭的焦點, 文化思想上的百家爭鳴首先就是圍繞著這個焦點而展開的。8、(小題)孔子、墨子等人都是屬于士階層,他們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局面,大興私人講學之風。9、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哲學爭論的中心是“天人”之辯和“名實”之辯。隨著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崩潰和瓦解。“天命”鬼神的權(quán)威受到極大的打擊,西周末年以來形成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無神論思想, 到了春秋時期, 就有不少人從理論上批判宗教天命論。周內(nèi)史叔興卻說:“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在叔興、藏文仲眼里,根本不存在神,他們把人事和自然現(xiàn)象分開來,并從自然界內(nèi)部尋找原因來說明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 這是明顯的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如子產(chǎn)就明確主張無神論。子產(chǎn)駁斥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史墨說:自然界的事物都有“陪貳”“妃耦”。他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史墨認為這種對立雙方的轉(zhuǎn)化是“天之道也”,這樣就從哲學高度對那種主張奴隸制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作了有力批判。 到春秋末和戰(zhàn)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