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膏方重在調》教學課件_第1頁
《小兒膏方重在調》教學課件_第2頁
《小兒膏方重在調》教學課件_第3頁
《小兒膏方重在調》教學課件_第4頁
《小兒膏方重在調》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膏方應用重在‘調’小兒膏方應用重在‘調’1膏方,又稱“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劑劑型之一,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yǎng)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膏方立意在于平調、緩圖、長效,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中醫(yī)學根底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天人相應〞的思想曾產生重大的影響,人需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規(guī)律。四時之氣,春為發(fā)陳,夏為蕃秀,主疏泄也;秋為榮平,冬為閉藏,主收攝也。膏方施治,宜于秋冬,特別是冬天,?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臟。〞可見膏方適宜在冬季調理。膏方,又稱“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2膏方在兒科運用較廣,尤其適用于體質虛弱、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兒童。小兒膏方治療重在“調〞。調,?說文解字?提到:和也。意在和緩、協(xié)調;膏方的“調理〞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古代醫(yī)家關于小兒生理特點就有提到“純陽之體〞之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解兒難?云:“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家耳……。〞指的是小兒先天稟受的元陽尚未耗散,成為后天生長發(fā)育的物質根底,充分表達了其生長發(fā)育旺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特點。吳氏亦運用陰陽理論,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生理特點,“稚〞指幼嫩尚未成熟,包括了機體柔嫩、氣血未充盛、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堅等特點,說明了小兒時期的機體無論在形體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tài),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生長發(fā)育,才能趨向完善和成熟,概括即“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膏方在兒科運用較廣,尤其適用于體質虛弱3正是由于小兒機體不夠成熟完善的生理特點,形成小兒的御邪能力較弱,抗病能力不強;兒科是啞科、兒童一般不會自述疼痛寒暖,假設家長照料起居失慎,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內易傷乳食,及胎產稟賦等因素,導致小兒容易發(fā)病,形成了“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器清靈、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北宋錢乙是中醫(yī)兒科學術開展史上一位出色的醫(yī)家,他的弟子將其學術建樹收集整理編寫成?小兒藥證直訣?一書,書中將小兒病理特點概括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具有指導意義。正是由于小兒機體不夠成熟完善的生理特點,形成4明代世醫(yī)萬全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根底上,提出小兒“肝常有余,脾常缺乏〞“心常有余,肺常缺乏〞“腎常虛〞的觀點,即所謂小兒五臟三缺乏兩有余的理論,對后世探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具有進一步的指導意義,萬全在?萬氏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總括其源時談到“有余為實,缺乏為虛〞。小兒“肺、脾、腎〞三臟多缺乏,其分布處于人體上、中、下三焦位子,上焦為心肺所居,功能輸布氣血,以溫養(yǎng)肌膚筋骨,通調腠理,假設霧露之溉大地,所以說“上焦如霧〞。中焦屬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轉輸水谷精微,通過肺脈化生營血,這種功能形如釀酒一樣,故說“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主要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腸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猶如溝瀆一樣,必須疏通流暢,故曰“下焦如瀆〞。明代世醫(yī)萬全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根底上,提出小兒“肝常有5基于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根據(jù)其體質,對于體虛者,膏方調理完全適宜。

小兒膏方治療如何“調〞,陳述如下:一、扶正祛邪、標本兼治邪正的盛衰變化,對于疾病的發(fā)生、開展及其變化和轉歸,都有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fā)生與開展是正氣與邪氣斗爭的過程。正氣充分,那么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fā)生;假設正氣缺乏,疾病就會發(fā)生和開展。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比照,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轉化。?內經(jīng)?云“虛那么補之、實那么瀉之〞,扶正就是使用提高機體體質的藥物,提高抗病能力,以到達戰(zhàn)勝疾病、恢復安康的目的。適用于正氣虛為主的疾病的運用?;趦和纳聿±硖攸c,根據(jù)其體質,對于體虛者,膏方調理6祛邪指祛除體內的邪氣,到達邪去正復的目的。適用于邪盛為主的疾病。結合前面提到的小兒生理病理特點,我們臨床上較多見前來膏方應診的患兒往往存在虛實夾雜,處在疾病緩解期、或帶有病邪。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喉中有痰、晨起涕多、喉中不爽、食欲不振,屬脾虛痰蘊,當以健脾化痰、益氣培本;如哮喘,遇寒即發(fā)、痰鳴氣促、平素乏力,面晄、納差,屬陽虛寒飲不化,當以溫陽扶正祛寒化飲;又如小兒厭食,喂養(yǎng)失調、納谷不馨、發(fā)稀形弱、大便干結,屬脾虛夾滯,當以健脾助運,消滯和胃。祛邪指祛除體內的邪氣,到達邪去正復的目的。適用于邪7在膏方調理過程中認識到“正〞“邪〞之間的相互影響及疾病的轉歸開展,就要強調標本兼治的手段,即指不但消除了疾病外表的病征,而且鏟除了引發(fā)疾病的原因。一種病可能有多種表征,不同的病可能有相通的表征,同一個人可能有一種以上的病,要從表征上準確判斷病的本質,從現(xiàn)象看到本質,才是根本。近代名中醫(yī)秦伯未老先生就曾說“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所以非標本兼治而不能取,兼有扶正祛邪、邪去那么正安,正勝邪怯,正其治法。治療時忌犯“虛虛實實之戒〞,非純補濫補、如在補益的同時,針對病邪,可以參加清熱化痰化濕之品,清補并用、正邪同治。在膏方調理過程中認識到“正〞“邪〞之間的相互影響8二、肺、脾、腎三臟調理明代兒科名醫(yī)萬全在總結前人經(jīng)歷和長期臨床實踐的根底上,提出了小兒“三有余、三缺乏〞之說,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陽常有余,脾常缺乏,肺常缺乏,腎常虛〞。根據(jù)其理論及結合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小兒膏方治療時強調益肺氣、運脾氣、補腎氣。二、肺、脾、腎三臟調理明代兒科名醫(yī)萬全在總結9肺為嬌臟,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那么滿,呼之那么虛,為臟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黄渌K腑病變,亦常累及于肺。肺的輸布、通調、宣肅、固衛(wèi)之功能都是肺氣功能的表達;又肺主皮毛,假設衛(wèi)外不固,最易受虛實兩方面的致病影響而產生虛損的表現(xiàn);此外又當兼顧肺陰,因為久咳痰喘均可耗傷肺陰,陰傷那么津液虧耗、而生虛火,耗散肺氣。所以用藥時要注重益肺氣、可兼調肺陰,因肺喜清肅涼潤,小兒又臟器清靈,所以治以清補,擬方時較多用太子參、黃芪、白術、貝母等藥,并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加減藥物。并且防止質厚味重之藥,如人參、鹿茸、紅花等等。肺為嬌臟,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那么滿,呼10?幼科發(fā)揮?提到:“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缺乏也。〞“脾常缺乏〞在生理上指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精微物質需求比成人更迫切,而脾主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為適應不斷生長的需要,脾胃須不斷完善運化精微的能力;反映在病理上那么指小兒假設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等易引起脾胃運化失常而致脾胃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著名兒科教授江育仁先生有“脾健貴在運〞之說,運脾法表達了中醫(yī)調整機體平衡統(tǒng)一,恢復臟腑功能協(xié)調,健運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特色,他提出了以蒼術為主要運脾藥物,那么膏方治療中參加蒼術、并山楂、神曲、山藥、谷麥芽、內金等,不僅起到健脾助運的效果,又可防止因膏劑較湯藥滋膩而礙胃的弊端。如在補益藥中,適當參加陳皮、佛手等理氣暢中消導的藥物,做到補中有消,消中進補。?幼科發(fā)揮?提到:“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11腎主封藏,作強之官,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由腎精化生,腎氣保證了兒童的安康功能。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和生殖機能的旺盛與衰減。又腎屬陰中之陰,而冬季陰氣最盛,故腎與冬氣相通應,小兒膏方治療中重視補腎氣,表達了中醫(yī)治療注重天人合一、四時調攝的特點?,F(xiàn)代資料說明補腎溫陽中藥可通過上調調節(jié)性T細胞數(shù)量,降低哮喘小鼠的炎癥反響,提示我們補腎藥物對提高機體的免疫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治療用藥時以填精固本為根底,如參加巴戟天、補骨脂、黃精、枸杞子等藥,結合前益肺、運脾藥的共同使用,起到膏方治療“肺、脾、腎〞三臟共同調治的作用。腎主封藏,作強之官,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12三、陽氣的重要性談到陽氣,首先要講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這里的“本〞就是“陰陽〞,這里提到陰陽,與我們前面講述的膏方治療強調標本兼治是統(tǒng)一的。三、陽氣的重要性談到陽氣,首先要講陰陽。1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又云“陽氣者,假設天與日,失其所那么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生動形象地根據(jù)天體之所以能正常存在安康運行,并且光明爽朗、萬物化生,全仰賴于太陽有規(guī)律的運動不息和光輝照耀,以此來比喻陽氣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兒童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無論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和成年人有顯著地差異,他們的機體即有發(fā)育未成熟的一面,又有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一面。中醫(yī)兒科徐氏流派主要繼承發(fā)揚者徐小圃、徐仲才先生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強調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認為“陰為體,陽為用,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是全身動力,在病理狀態(tài)下是抗病主力,而在兒科尤為重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又云“陽氣者,假設天與日,14兒童往往多存在“氣陽缺乏、氣陽式微〞。另一方面,目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開展,醫(yī)學理論的進步,藥物的研制不斷推陳出新,在疾病診治上運用抗生素的情況越來越多,根據(jù)臨床的一些觀察,反復運用抗生素及清熱解毒藥物對人體陽氣有所攻伐,易導致陽氣虛損的表現(xiàn)。徐小圃、徐仲才在臨床實踐中倡導“溫陽九法〞,即溫潛法以溫腎潛陽,溫解法以助陽解表,溫培法以溫腎健脾,溫清法以溫陽清熱,溫瀉法以扶正瀉濁,溫化法以溫陽化濕,溫和法以扶正理臟,溫滋法以潛陽育陰,溫固法以溫陽固澀。兒童往往多存在“氣陽缺乏、氣陽式微〞。另一方面,目15以上各法亦可以靈活運用到兒科疾病的治療中,例如寒飲郁肺證的咳嗽、寒證哮喘、腎氣不固型遺尿、氣陽缺乏型汗證等均可運用溫法,起到溫陽扶正的作用,亦符合中醫(yī)根底理論中“形缺乏者、溫之以氣〞的方法,以此拓展大家的診療思路,進一步發(fā)揮中醫(yī)流派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徐氏溫陽理論中又較多運用到附子,附子一味走而不守,假設與其他藥物配伍得當,確能起到振奮陽氣、扶正祛邪、改善機體功能的作用。配合藥物如磁石起到納氣溫攝的作用,久嗽常用;龍骨收斂固澀,久瀉、多汗等每加用之;生牡蠣補陰斂汗,故自汗、盜汗多項選擇。這在膏方調理中均可靈活運用。以上各法亦可以靈活運用到兒科疾病的治療中,例如寒飲16四、兒童服用膏方的適應癥根據(jù)中醫(yī)“虛那么補之〞的治療原那么,膏方同樣適用于小兒,有虛證的小兒是可以進補的,但以調補為主。適應癥:1.4周歲以上體虛的小兒。2.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包括〔經(jīng)常感冒咳嗽,或屢次罹患支氣管炎、肺炎的患兒〕。3.兒童支氣管哮喘反復發(fā)作的患兒。4.形瘦面黃,食欲不振,身材矮小,大便溏薄的的患兒。5.過敏性疾病、汗證、遺尿和生長發(fā)育緩慢的患兒。6.急性病或慢性病后體質虛弱,如患過急性傳染病、腎臟病、心肌炎之后的患兒。四、兒童服用膏方的適應癥根據(jù)中醫(yī)“虛那么補之〞的治17五、膏方組成的特點1.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藥、對癥藥、健脾藥和輔料四局部:滋補藥有益氣、補血、養(yǎng)陰或溫陽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參、黃芪、熟地、麥冬、楓斗、蟲草、胎盤、鹿茸等;對癥藥是針對患者當時主要病癥的藥物,兼顧祛病和滋補;健脾消導藥用陳皮、砂仁、焦山楂炒麥芽、白術等健脾藥,加強吸收,到達補而不滯的成效;輔料主要包括調味的糖類以及收膏的膠類等。五、膏方組成的特點1.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182.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局部,即飲片、膠類及糖類

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辨證施治,根據(jù)個人情況而不同,膠類一方面供制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養(yǎng)血止血、滋陰潤肺,鹿角膠可溫腎助陽、生精補髓、活血散結等;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補中緩急,冰糖、飴糖。2.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局部,即飲片、膠類及糖類19六、藥物運用特點及注意點

1.藥性甘平,重在調肺脾兒童臟器清靈,不能濫補,也并非單純“進補〞,而需要根據(jù)患兒體質辨證用藥,用藥宜性味平和、防治膏劑過于滋膩,補而不進。如藥物中多用太子參、茯苓、白術、山楂、蓮子等以調肺脾兩臟,起到益氣健脾的成效。同時中醫(yī)認為脾為“土〞,肺為“金〞,培土生金即用補脾益氣的方藥補益肺氣的方法。臨床多用于小兒多見的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見食欲減退、大便溏、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肺虛脾弱的證候。六、藥物運用特點及注意點

1.藥性甘平,重在調肺脾202.脾腎雙調,意在平陰陽易經(jīng)有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人之安康貴在保持“陰平陽秘〞,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腎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脾運化水液,須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腎主水液代謝,又賴脾氣及脾陽的協(xié)助和制約。小兒膏方調理中往往多用芡實、山藥、枸杞、黃精等藥,不僅藥物性味平和,且能起到調補脾腎,調和陰陽的作用。2.脾腎雙調,意在平陰陽易經(jīng)有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人213.補中有消,貴在暢氣機小兒脾運為健,氣機通調方可暢達全身,又因小兒肺脾腎三臟全賴氣的運化輸布,故調暢氣機尤為重要。在膏方開方時往往補益藥中,適當參加陳皮、佛手等理氣暢中消導的藥物,做到補中有消,消中進補。又可防止因膏劑較湯藥滋膩而礙胃的弊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以患兒剛來膏方就診時就需要膏方進補,假設遇舌苔厚膩、納谷欠馨者,可適領先予以“開路藥〞,即消導之法,防治運用補益劑而出現(xiàn)閉門留寇的現(xiàn)象。3.補中有消,貴在暢氣機小兒脾運為健,氣機通調方224.養(yǎng)血活血,旨在通脈絡血是運行于脈中,環(huán)流周身,具有營養(yǎng)作用的紅色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之一。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又稱“血府〞。脈具有運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脈中循環(huán)于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肢節(jié),為生命活動提供營養(yǎng)物質,發(fā)揮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血虛全身濡養(yǎng)失司,容易出現(xiàn)面黃、皮膚枯燥、毛發(fā)枯燥等病癥,在小兒往往有厭食、形體消瘦、夜寐不安的表現(xiàn)。所以調理時要重視養(yǎng)血活血,旨在通脈絡、調養(yǎng)全身。如用藥時可參加當歸、赤芍、熟地、丹參等。4.養(yǎng)血活血,旨在通脈絡血是運行于脈中,環(huán)流23

5.膏方服藥注意點:1.藥物劑量方面,因膏方需服用1個月左右,故藥物劑量為常規(guī)劑量的10-15倍,一般用量偏小,補益藥的用量還需根據(jù)個體“虛〞的情況進展調整。2.膏方一般含有參類藥,需忌食生蘿卜。3.膏方服用前假設遇舌苔厚膩、納谷欠馨者,可適領先予以“開路藥〞,即消導之法,防治運用補益劑而出現(xiàn)閉門留寇的現(xiàn)象。4.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左右開場服用,一年服用2月左右,通常連續(xù)吃膏方3年以上效果較佳。初服第一周每日一次,空腹為宜,適應后每日早晚兩次服用。有的孩子服用膏方后可能出現(xiàn)口干、便結等,可采用減半用量、延長服用時間等方法來解決。5.膏方服用中遇發(fā)熱、腹瀉、咳喘發(fā)作宜停服,緩解后繼續(xù)服用。6.膏方處方時,切記平調,防“性早熟〞。用藥時忌犯“虛虛實實之戒〞,非純補濫補、如在補益的同時,針對病邪,可以參加清熱化痰化濕之品,清補并用、正邪同治。5.膏方服藥注意點:1.藥物劑量方面,因膏方24膏方針對患兒不同的體質類型和疾病的性質,經(jīng)辨證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體用藥,通過“調〞到達增強體質、祛病強身的目的。膏方要充分表達中醫(yī)理、法、方、藥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當配伍;做到虛實兼顧、寒溫得宜、升降并調、氣血同治、動靜結合,從而到達陰陽平衡“以平為期〞、“以和為貴〞的目的。膏方針對患兒不同的體質類型和疾病的性質,經(jīng)25小兒膏方應用重在‘調’小兒膏方應用重在‘調’26膏方,又稱“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劑劑型之一,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yǎng)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膏方立意在于平調、緩圖、長效,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中醫(yī)學根底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天人相應〞的思想曾產生重大的影響,人需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規(guī)律。四時之氣,春為發(fā)陳,夏為蕃秀,主疏泄也;秋為榮平,冬為閉藏,主收攝也。膏方施治,宜于秋冬,特別是冬天,?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臟。〞可見膏方適宜在冬季調理。膏方,又稱“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27膏方在兒科運用較廣,尤其適用于體質虛弱、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兒童。小兒膏方治療重在“調〞。調,?說文解字?提到:和也。意在和緩、協(xié)調;膏方的“調理〞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古代醫(yī)家關于小兒生理特點就有提到“純陽之體〞之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解兒難?云:“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家耳……。〞指的是小兒先天稟受的元陽尚未耗散,成為后天生長發(fā)育的物質根底,充分表達了其生長發(fā)育旺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特點。吳氏亦運用陰陽理論,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生理特點,“稚〞指幼嫩尚未成熟,包括了機體柔嫩、氣血未充盛、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堅等特點,說明了小兒時期的機體無論在形體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tài),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生長發(fā)育,才能趨向完善和成熟,概括即“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膏方在兒科運用較廣,尤其適用于體質虛弱28正是由于小兒機體不夠成熟完善的生理特點,形成小兒的御邪能力較弱,抗病能力不強;兒科是啞科、兒童一般不會自述疼痛寒暖,假設家長照料起居失慎,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內易傷乳食,及胎產稟賦等因素,導致小兒容易發(fā)病,形成了“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器清靈、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北宋錢乙是中醫(yī)兒科學術開展史上一位出色的醫(yī)家,他的弟子將其學術建樹收集整理編寫成?小兒藥證直訣?一書,書中將小兒病理特點概括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具有指導意義。正是由于小兒機體不夠成熟完善的生理特點,形成29明代世醫(yī)萬全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根底上,提出小兒“肝常有余,脾常缺乏〞“心常有余,肺常缺乏〞“腎常虛〞的觀點,即所謂小兒五臟三缺乏兩有余的理論,對后世探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具有進一步的指導意義,萬全在?萬氏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總括其源時談到“有余為實,缺乏為虛〞。小兒“肺、脾、腎〞三臟多缺乏,其分布處于人體上、中、下三焦位子,上焦為心肺所居,功能輸布氣血,以溫養(yǎng)肌膚筋骨,通調腠理,假設霧露之溉大地,所以說“上焦如霧〞。中焦屬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轉輸水谷精微,通過肺脈化生營血,這種功能形如釀酒一樣,故說“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主要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腸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猶如溝瀆一樣,必須疏通流暢,故曰“下焦如瀆〞。明代世醫(yī)萬全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根底上,提出小兒“肝常有30基于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根據(jù)其體質,對于體虛者,膏方調理完全適宜。

小兒膏方治療如何“調〞,陳述如下:一、扶正祛邪、標本兼治邪正的盛衰變化,對于疾病的發(fā)生、開展及其變化和轉歸,都有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fā)生與開展是正氣與邪氣斗爭的過程。正氣充分,那么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fā)生;假設正氣缺乏,疾病就會發(fā)生和開展。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比照,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轉化。?內經(jīng)?云“虛那么補之、實那么瀉之〞,扶正就是使用提高機體體質的藥物,提高抗病能力,以到達戰(zhàn)勝疾病、恢復安康的目的。適用于正氣虛為主的疾病的運用。基于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根據(jù)其體質,對于體虛者,膏方調理31祛邪指祛除體內的邪氣,到達邪去正復的目的。適用于邪盛為主的疾病。結合前面提到的小兒生理病理特點,我們臨床上較多見前來膏方應診的患兒往往存在虛實夾雜,處在疾病緩解期、或帶有病邪。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喉中有痰、晨起涕多、喉中不爽、食欲不振,屬脾虛痰蘊,當以健脾化痰、益氣培本;如哮喘,遇寒即發(fā)、痰鳴氣促、平素乏力,面晄、納差,屬陽虛寒飲不化,當以溫陽扶正祛寒化飲;又如小兒厭食,喂養(yǎng)失調、納谷不馨、發(fā)稀形弱、大便干結,屬脾虛夾滯,當以健脾助運,消滯和胃。祛邪指祛除體內的邪氣,到達邪去正復的目的。適用于邪32在膏方調理過程中認識到“正〞“邪〞之間的相互影響及疾病的轉歸開展,就要強調標本兼治的手段,即指不但消除了疾病外表的病征,而且鏟除了引發(fā)疾病的原因。一種病可能有多種表征,不同的病可能有相通的表征,同一個人可能有一種以上的病,要從表征上準確判斷病的本質,從現(xiàn)象看到本質,才是根本。近代名中醫(yī)秦伯未老先生就曾說“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所以非標本兼治而不能取,兼有扶正祛邪、邪去那么正安,正勝邪怯,正其治法。治療時忌犯“虛虛實實之戒〞,非純補濫補、如在補益的同時,針對病邪,可以參加清熱化痰化濕之品,清補并用、正邪同治。在膏方調理過程中認識到“正〞“邪〞之間的相互影響33二、肺、脾、腎三臟調理明代兒科名醫(yī)萬全在總結前人經(jīng)歷和長期臨床實踐的根底上,提出了小兒“三有余、三缺乏〞之說,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陽常有余,脾常缺乏,肺常缺乏,腎常虛〞。根據(jù)其理論及結合兒童的生理病理特點,小兒膏方治療時強調益肺氣、運脾氣、補腎氣。二、肺、脾、腎三臟調理明代兒科名醫(yī)萬全在總結34肺為嬌臟,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那么滿,呼之那么虛,為臟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其他臟腑病變,亦常累及于肺。肺的輸布、通調、宣肅、固衛(wèi)之功能都是肺氣功能的表達;又肺主皮毛,假設衛(wèi)外不固,最易受虛實兩方面的致病影響而產生虛損的表現(xiàn);此外又當兼顧肺陰,因為久咳痰喘均可耗傷肺陰,陰傷那么津液虧耗、而生虛火,耗散肺氣。所以用藥時要注重益肺氣、可兼調肺陰,因肺喜清肅涼潤,小兒又臟器清靈,所以治以清補,擬方時較多用太子參、黃芪、白術、貝母等藥,并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加減藥物。并且防止質厚味重之藥,如人參、鹿茸、紅花等等。肺為嬌臟,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那么滿,呼35?幼科發(fā)揮?提到:“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缺乏也。〞“脾常缺乏〞在生理上指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精微物質需求比成人更迫切,而脾主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為適應不斷生長的需要,脾胃須不斷完善運化精微的能力;反映在病理上那么指小兒假設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等易引起脾胃運化失常而致脾胃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著名兒科教授江育仁先生有“脾健貴在運〞之說,運脾法表達了中醫(yī)調整機體平衡統(tǒng)一,恢復臟腑功能協(xié)調,健運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特色,他提出了以蒼術為主要運脾藥物,那么膏方治療中參加蒼術、并山楂、神曲、山藥、谷麥芽、內金等,不僅起到健脾助運的效果,又可防止因膏劑較湯藥滋膩而礙胃的弊端。如在補益藥中,適當參加陳皮、佛手等理氣暢中消導的藥物,做到補中有消,消中進補。?幼科發(fā)揮?提到:“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36腎主封藏,作強之官,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由腎精化生,腎氣保證了兒童的安康功能。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和生殖機能的旺盛與衰減。又腎屬陰中之陰,而冬季陰氣最盛,故腎與冬氣相通應,小兒膏方治療中重視補腎氣,表達了中醫(yī)治療注重天人合一、四時調攝的特點。現(xiàn)代資料說明補腎溫陽中藥可通過上調調節(jié)性T細胞數(shù)量,降低哮喘小鼠的炎癥反響,提示我們補腎藥物對提高機體的免疫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治療用藥時以填精固本為根底,如參加巴戟天、補骨脂、黃精、枸杞子等藥,結合前益肺、運脾藥的共同使用,起到膏方治療“肺、脾、腎〞三臟共同調治的作用。腎主封藏,作強之官,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37三、陽氣的重要性談到陽氣,首先要講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這里的“本〞就是“陰陽〞,這里提到陰陽,與我們前面講述的膏方治療強調標本兼治是統(tǒng)一的。三、陽氣的重要性談到陽氣,首先要講陰陽。3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又云“陽氣者,假設天與日,失其所那么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生動形象地根據(jù)天體之所以能正常存在安康運行,并且光明爽朗、萬物化生,全仰賴于太陽有規(guī)律的運動不息和光輝照耀,以此來比喻陽氣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兒童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無論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和成年人有顯著地差異,他們的機體即有發(fā)育未成熟的一面,又有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一面。中醫(yī)兒科徐氏流派主要繼承發(fā)揚者徐小圃、徐仲才先生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強調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認為“陰為體,陽為用,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是全身動力,在病理狀態(tài)下是抗病主力,而在兒科尤為重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又云“陽氣者,假設天與日,39兒童往往多存在“氣陽缺乏、氣陽式微〞。另一方面,目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開展,醫(yī)學理論的進步,藥物的研制不斷推陳出新,在疾病診治上運用抗生素的情況越來越多,根據(jù)臨床的一些觀察,反復運用抗生素及清熱解毒藥物對人體陽氣有所攻伐,易導致陽氣虛損的表現(xiàn)。徐小圃、徐仲才在臨床實踐中倡導“溫陽九法〞,即溫潛法以溫腎潛陽,溫解法以助陽解表,溫培法以溫腎健脾,溫清法以溫陽清熱,溫瀉法以扶正瀉濁,溫化法以溫陽化濕,溫和法以扶正理臟,溫滋法以潛陽育陰,溫固法以溫陽固澀。兒童往往多存在“氣陽缺乏、氣陽式微〞。另一方面,目40以上各法亦可以靈活運用到兒科疾病的治療中,例如寒飲郁肺證的咳嗽、寒證哮喘、腎氣不固型遺尿、氣陽缺乏型汗證等均可運用溫法,起到溫陽扶正的作用,亦符合中醫(yī)根底理論中“形缺乏者、溫之以氣〞的方法,以此拓展大家的診療思路,進一步發(fā)揮中醫(yī)流派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徐氏溫陽理論中又較多運用到附子,附子一味走而不守,假設與其他藥物配伍得當,確能起到振奮陽氣、扶正祛邪、改善機體功能的作用。配合藥物如磁石起到納氣溫攝的作用,久嗽常用;龍骨收斂固澀,久瀉、多汗等每加用之;生牡蠣補陰斂汗,故自汗、盜汗多項選擇。這在膏方調理中均可靈活運用。以上各法亦可以靈活運用到兒科疾病的治療中,例如寒飲41四、兒童服用膏方的適應癥根據(jù)中醫(yī)“虛那么補之〞的治療原那么,膏方同樣適用于小兒,有虛證的小兒是可以進補的,但以調補為主。適應癥:1.4周歲以上體虛的小兒。2.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包括〔經(jīng)常感冒咳嗽,或屢次罹患支氣管炎、肺炎的患兒〕。3.兒童支氣管哮喘反復發(fā)作的患兒。4.形瘦面黃,食欲不振,身材矮小,大便溏薄的的患兒。5.過敏性疾病、汗證、遺尿和生長發(fā)育緩慢的患兒。6.急性病或慢性病后體質虛弱,如患過急性傳染病、腎臟病、心肌炎之后的患兒。四、兒童服用膏方的適應癥根據(jù)中醫(yī)“虛那么補之〞的治42五、膏方組成的特點1.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藥、對癥藥、健脾藥和輔料四局部:滋補藥有益氣、補血、養(yǎng)陰或溫陽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參、黃芪、熟地、麥冬、楓斗、蟲草、胎盤、鹿茸等;對癥藥是針對患者當時主要病癥的藥物,兼顧祛病和滋補;健脾消導藥用陳皮、砂仁、焦山楂炒麥芽、白術等健脾藥,加強吸收,到達補而不滯的成效;輔料主要包括調味的糖類以及收膏的膠類等。五、膏方組成的特點1.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432.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局部,即飲片、膠類及糖類

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辨證施治,根據(jù)個人情況而不同,膠類一方面供制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養(yǎng)血止血、滋陰潤肺,鹿角膠可溫腎助陽、生精補髓、活血散結等;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補中緩急,冰糖、飴糖。2.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局部,即飲片、膠類及糖類44六、藥物運用特點及注意點

1.藥性甘平,重在調肺脾兒童臟器清靈,不能濫補,也并非單純“進補〞,而需要根據(jù)患兒體質辨證用藥,用藥宜性味平和、防治膏劑過于滋膩,補而不進。如藥物中多用太子參、茯苓、白術、山楂、蓮子等以調肺脾兩臟,起到益氣健脾的成效。同時中醫(yī)認為脾為“土〞,肺為“金〞,培土生金即用補脾益氣的方藥補益肺氣的方法。臨床多用于小兒多見的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見食欲減退、大便溏、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肺虛脾弱的證候。六、藥物運用特點及注意點

1.藥性甘平,重在調肺脾452.脾腎雙調,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