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產權管制放松與制度績效變遷——來自廣東經濟非均衡轉軌的證據發(fā)表于《產經評論》,2010,第2期,第60-77頁。作者簡介:何一鳴,1981.05,男,廣東廣州,博士、講師;聯系方式hym0509@126.com,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10642,廣州。何一鳴(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10642,廣州、五山)內容摘要過去大量的研究強調政策、區(qū)域、稟賦等對廣東經濟轉軌績效的影響。從產權管制放松的角度出發(fā),本文構建了一個簡單的博弈論模型,旨在分析廣東政府放松對資源配置權利的管制對經濟轉軌產生的制度效應。借助經濟計量的實證方法,本文證明,廣東各級地方政府放松對資源配置權利的管制,大幅節(jié)約了租金耗散,并衍生出更多給予經濟個體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的獲利空間,市場范圍的擴展從而促進地區(qū)經濟均衡轉軌。本文對于理解廣東經濟轉軌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框架,它尤其有助于揭示產權管制放松與經濟績效變遷二者之間的內在機理和制度邏輯。關鍵詞產權管制制度績效經濟轉軌均衡發(fā)展De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andInstitutionalPerformanceChange:AnEmpiricalStudyonNon-EquilibriumEconomicTransitionintheGuangdongProvinceHEYi-ming(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Abstract:Previousstudiesfocusedontheeffectsofpolicy,regionandendowmentoneconomictransitionperformanceontheGuangdongProvince.Fromtheangleofde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thispaperbuildsagametheorymodeltoexploretheinstitutionaleffectsoflocalgovernment’sde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onallocationofresourceontheeconomicperformanceinGuangdong.Basedontheeconometricmethod,itprovesthatde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reducesrentofdissipation,andthencreatesmuchroomforeconomicindividualtorewardanddevelop.Itcontributestoenhancingourunderstandingoftheinternalrelationshipandinstitutionallogicbetweende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andeconomicinstitutionalperformance.Keywords:regulationofpropertyrights,institutionalperformance,economictransition,equilibriumdevelopment一、引言自1978年底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經濟制度一直堅持采用漸進式市場化取向的轉軌模式。實踐證明,與其他前計劃經濟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是最為成功的,中外經濟學家也因此為之著迷。從“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好”的基本假設出發(fā),經濟學家們運用各種理論假說、研究范式和經濟模型,去觀察、解釋“中國奇跡”,并獲得豐碩的成果(張五常,2009)[7]。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廣東的經濟發(fā)展就是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廣東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經濟總量超越臺灣,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據統計,十六大以來,廣東地區(qū)生產總值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2003-2006年年均增長14.5%,比同期世界和全國平均增長率高9.6和4.1個百份點。例如,全省地區(qū)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3502億元到2007年突破3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4.5%,2007年比上年增長14.3%,占全國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經濟總量繼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過臺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由2800億元到突破700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1201億元增加到271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2.7%和17.7%,2007年分別比上年增長36.7%和24%。所以,作為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的省份之一,同時又是發(fā)生制度變遷最頻繁、最活躍的地區(qū),廣東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過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學術的好奇(何一鳴,2008c)[5]。這也是我們選擇廣東作為研究區(qū)域的出發(fā)點的原因所在。我們知道,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走的是一條以市場化改革推動經濟增長、以市場機制作為經濟運行基礎的經濟轉型發(fā)展模式。但是,廣東的經濟發(fā)展,是一種“非均衡”的轉軌模式。如果從空間經濟的緯度出發(fā),我們可以把空間具體分為城市和農村地區(qū),而在廣東經濟總量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廣東的城市和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制度績效差異卻越來越明顯,即后者的經濟發(fā)展要遠遠落后于前者,農民未能充分分享到市場化改革與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因為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只有讓全體社會民眾成為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才能減少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的社會振蕩,并可能為后續(xù)的改革搭橋鋪路。同時,如果從區(qū)域經濟的視角上看,我們又可以把區(qū)域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局部區(qū)域。我們可以發(fā)現,拉動廣東經濟發(fā)展的一直主要是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而廣東的北部和東西兩翼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比要遜色得多。如果我們進一步從產業(yè)結構布局上考慮的話,可以初步發(fā)現,經濟較發(fā)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zhèn)工業(yè)集群”,而廣東的東西北地區(qū)卻主要還是“以農為生”(何一鳴,2008b)[4]??梢?,廣東經濟制度的均衡轉軌,取決于“三農”制度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身影(何一鳴,2008a)[3]。因此,這些應當成為研究廣東二元經濟均衡轉軌的重點。誠然,在廣東的經濟轉軌過程中,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產權管制行為的變化與經濟轉軌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在1980-2006年的廣東GDP增長中,產權管制放松的影響顯然是最重要的,僅其一項就使總產出增長了41.59%,遠遠超過了有勞動投入的12.72%、物資資本的35.55%和技術進步的10.14%。顯然,產權管制放松是促進廣東經濟增長的關鍵貢獻因子(羅必良、何一鳴,2008)[6]。一般地,只要對財產權利集合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子權利的運用實施限制甚至刪除,則屬于本文的“產權管制”定義的范疇。該定義也同時可以作為區(qū)分計劃經濟系統、市場經濟系統和轉軌經濟系統的一個標尺:當排斥他人使用資源并自由協約(轉讓或交易)而從中獲取收入的權利被擁有“暴力潛能”的外部權威剝奪之時,則是計劃經濟系統的情況;相反,如果財產權利均由分散決策的個人所控制,那么便構成所謂的市場經濟系統;至于轉軌經濟系統,從其字面意思也可知它介于前面兩者之間??傊?,計劃經濟系統的產權管制程度最強,轉軌經濟系統次之,而市場經濟系統最弱。這樣,產權管制放松既是一個產權集合中的全部或部分真子集從被剝奪或刪除到被部分或全部地重新賦予并界定的動態(tài)過程,也是一個產權管制程度不斷減弱從而是計劃經濟系統向市場經濟系統過渡的階段。若產權束被部分或全部地重新賦予擁有如何最佳運用資源的信息的分散決策個人,則停留在公共領域里的租金耗散將會相對減少,經濟制度績效因而得到改進(何一鳴、羅必良,2008a)[1]。進一步,產權管制程度的差異從而導致不同租金耗散的產生,相同的行為動機在不同的管制結構下將產生不同的制度績效(何一鳴、羅必良,2008b)[2]。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討論的管制對象是產權,而不是所有權。后者是主體與財產在法律上的占有或歸屬關系,前者是使用、轉讓和分享公共領域中的剩余收入的權利。關鍵是,沒有競爭就沒有產權。因此,通過討價還價的貫序博弈競爭過程,把財產的權利在政府和個人之間進行重新分配,就會出現產權管制問題,博弈者或產權主體的行為也因而受到影響。為了具體地解釋產權管制放松以及進一步探討廣東經濟非均衡轉軌績效差異的內在邏輯及影響機理,本文首先構建了一個產權管制放松的理論模型,然后在此基礎上把廣東制度變遷視為產權管制放松的過程。根據理論分析結論及其推論,接著提出基于產權管制放松程度差異的廣東城鄉(xiāng)非均衡轉軌的理論假說。最后一節(jié)是結論與政策含義。二、產權管制放松的理論模型產權管制放松是產權管制的反向運動,后者又是前者的初始結構,因此,在討論產權管制放松前分析一下產權管制是有益的,但前提是認識產權的內涵與功能。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資源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產權制度作為一種基礎性的經濟制度,能夠對資源配置及其效率產生重要影響。那么,借助于產權制度就獲得一種將權利分配給個人的方法,該方法涉及如何向特定個體分配從特定物品種種合法用途中進行任意選擇的權利。產權的配置功能是指產權安排或產權結構驅動資源配置狀態(tài)的形成、變化,是影響資源配置的重要的調節(jié)機制。有效率的產權安排往往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然而,考慮到某些資源利用的外部性或者出于某些其它目的,產權配置又往往是管制安排的結果。但是,對產權的不當限制,會使產權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它直接引致的后果是:一是資源不可能流向對其評價最高的地方,資源配置效率由此受到損害;二是必然導致有效競爭的缺乏,由于產權主體相互間的沖突不能通過競爭性的轉讓方式解決,那么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或者容忍資源利用不充分的低效率;三是由于以上原因也必然導致行為主體的收益權受限制與侵蝕。(一)產權管制放松的初始結構:產權管制如果需要進一步討論“產權管制”的內涵,或者要清晰界定該定義的使用范圍,那么,本文規(guī)定,若政府從一組完整的私人產權束中刪除若干項權利,則屬于產權管制范疇?,F在,我們將進一步正式考察產權管制是如何導致公共領域內的經濟租金消散盡掉的。因為在完全沒有產權管制的情況下,使用從而獲取收入(租金)的權利是屬于個人所有的,該管制安排將使租金成為均衡條件下的私人成本。在產權實施全面管制而且個體之間沒有合謀的情況下,租金就成為剩余,每個個體都會最大限度地獲取別人留下的部分。此外,產權管制把一部分有價值的資源置于公共領域里。而這些留在公共領域里的資源的經濟價值便構成“租”。那么,只要公共領域里的租金價值為正,便會誘致理性行為個體進入公共領域實施“攫取租金”行為。這樣,公共領域內的資源隨著追租個體數量的增加而減少,最終出現資源的租金價值全部消失的結局。值得注意的是,租值耗散只是個程度問題,但只要產權被管制住,公共領域便會出現。而且,產權管制的程度越強,公共領域的范圍就越大,租值耗散便越厲害。但均衡解只要求有關的邊際上租值完全耗散。由于產權管制導致資源置于公共領域,最終會使其中的租金價值在邊際上下降為零。具體地,產權的國家管制使分散決策的個體失去對公共領域中的租值的排他性權利,那么,人們的相互競爭進入公共領域使用公共資源的結果是,每一個競爭追租者所獲得的,只不過是利用該公共資源所需要的他自己的資源的可選擇的收益。但這樣一來,公共領域中的經濟價值將會被必須用來攫取該價值的其他資源的代價所抵消。因此,競爭所贏得的租金的凈值等于零。按照產權管制的邏輯,如果要提高制度績效的話,則應該放松產權管制,因為當產權束被部分或全部地重新賦予擁有如何最佳運用資源的信息的分散決策個人時,停留在公共領域里的租金耗散將會相對減少。所以,產權管制放松應該是產權管制的反方向運動形式。(二)產權管制放松的動力機制:約束條件與路徑選擇一般地,作為一個在行使“暴力潛能”上有比較優(yōu)勢的政治組織,地方政府“天然”享有配置資源的權力。尤其在從傳統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之初,它對社會資源的合法使用擁有壟斷權,加之在組織公共物品的供給上能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應及解決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問題,地方政府足以憑自身力量控制和運用社會經濟資源。具體地,上級政府關根據其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在法律秩序規(guī)定的框架內形成調配經濟資源的整體藍圖,而資源配置計劃的具體操作和執(zhí)行則由下屬的各級地方政府完成。但是,廣東的各級地方政府沒有把資源配置權停留在手中,而是通過各類承包契約把該權利進一步下放到下面的經濟組織當中。當然,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權力來自于中央政府的權力下放,這具體表現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當時的廣東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在向中央匯報工作時提出,希望批準廣東利用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yōu)勢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50號文件,批轉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發(fā)揮廣東優(yōu)越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fā)展的報告》,該報告的中心問題是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擴大地方權限;1980年中央又發(fā)出41號文件,對經濟特區(qū)的管理,要求“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不損害主權的條件下,可以采取與內地不同的體制和政策。特區(qū)主要是實行市場調節(jié)”;1985年,國務院又批轉了《關于廣東、福建兩省繼續(xù)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會議紀要》。這里,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既然政府具有配置資源的能力,為何不直接提運用資源而交由各類經濟個體代辦?這是因為,資源的控制和使用不但取決于配置主體(這里指地方政府)的能力,還取決于其動機。后者是在政府的個體成本與收益之間進行比較的基礎上確定的,要讓政府親自運用社會資源,必須實現其租金(如稅收、公有資產拍賣等財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標。但同時,它卻面臨信息和監(jiān)督問題,這是它極大化租金的約束條件:一個是信息成本——經濟中總是包含著不同經濟個體的活動,這些經濟個體具有不同的生產函數,地方政府要為每個不同經濟組織安排和計劃資源的調配,就必須對各經濟個體的投入品和產出品進行調查和預測;二是監(jiān)督成本——控制和使用一組資源權利束,上級政府需要委托于其代理人即下級部門具體執(zhí)行,但后者常常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利用信息優(yōu)勢偏離前者的目標,前者便要耗費大量資源用于監(jiān)督后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在該邏輯下,盡管轉軌時期的政府“天生”具有配置資源的優(yōu)勢和能力,但交易成本的約束導致它缺乏有效配置資源的動力和激勵,從而放松對資源配置權利的管制。換言之,產權管制放松是政府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優(yōu)路徑安排。(三)產權管制放松的博弈過程:從“囚徒困境”到“帕累托狀態(tài)”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囚徒博弈模型進一步分析產權管制放松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模型首先假設博弈者的支付存在以下關系:c<a<d<b且x<w<z<y。具體地,產權管制放松前后的博弈矩陣分別為:地方政府對抗合作經濟個體對抗合作a,wb,xc,yd,z產權管制放松前的博弈矩陣地方政府對抗合作經濟個體對抗合作a,wc,yb,xd,z產權管制放松后的博弈矩陣從這兩個博弈矩陣看,產權管制放松后博弈結果擺脫“囚徒困境”達到“帕累托狀態(tài)”。具體地,在產權管制放松前:c<a且d<b,因此“對抗”是經濟個體的占優(yōu)策略;同時,x<w且z<y,因此“對抗”也是地方政府的占優(yōu)策略,結果(對抗,對抗)是該博弈的納什均衡,從而陷入效率低下的“囚徒困境”。當產權管制放松后:在政府“對抗”條件下,經濟個體選擇“合作”優(yōu)于“對抗”,這在矩陣中表現為支付元素b與c交換了位置;同理,在,在經濟個體“對抗”條件下,政府選擇“合作”優(yōu)于“對抗”,這在矩陣中表現為支付元素x與y交換了位置。結果,(合作,合作)成為該博弈的納什均衡,從而達到效率最高的“帕累托狀態(tài)”。其中,因為a<d且w<z,所以與“囚徒困境”對應的均衡解(a,w)嚴格劣于與“帕累托狀態(tài)”對應的均衡解(d,z)。按此邏輯,若產權管制放松前后的博弈矩陣分別記為A和B,則產權管制放松相當于導致矩陣元素交換的線性轉換f:A→,即矩陣B是矩陣A的轉置矩陣(B=)。其經濟學的直觀含義是:由于經濟個體比政府更加了解自身的需求因而前者在市場中的信息成本要遠遠低于后者搜尋信息的成本,分散性決策的信息成本限制了政府資源配置的選擇,所以政府配置資源安排被由經濟個體自由協約構成的市場價格機制所替代。換言之,產權管制放松引起博弈結果“囚徒困境”向“帕累托狀態(tài)”過渡,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因為博弈雙方的福利均得到改善。具體地,產權管制放松不但使政府的源于經濟個體發(fā)展所引起的財政收入的增加,而且可以減少其信息和監(jiān)督成本的支付,而其凈收益增加也是它繼續(xù)放松管制的保證;另一方面,經濟個體也獲得從事生產決策和運用資源的權利以實現自利最大化。由于帕累托最優(yōu)與經濟績效正相關,所以產權管制放松引起的低效率配置安排向高效率配置安排的轉換,是經濟績效提高的主要原因。(四)產權管制放松的制度績效根據上述的約定和推論,產權管制放松是一個產權集合中的全部或部分真子集從被剝奪或刪除到被部分或全部地重新賦予并界定的動態(tài)過程。在完全沒有產權管制的制度環(huán)境中,人們有權使用和轉讓資源并從中獲利,從而產生了保護資源的動力,此時公共領域內的資源權利被界定清楚,租金耗散程度因而相對較輕。因此,產權管制放松可視為一個租金耗散不斷減少的過程。由于租金耗散與經濟績效負相關,所以產權管制的放松實現了從租金耗散嚴重的國家資源配置安排向租金耗散較輕的市場配置安排的轉換,這也是推行產權管制放松的經濟系統出現績效提高的主要原因。從以共有制為產權基礎的計劃經濟系統向以私有產權為特征的市場經濟系統的轉換(即經濟轉軌或市場化取向的制度變遷),其實質是一個產權管制不斷放松從而制度績效不斷提高的過程。進一步,如果把這里的產權管制放松具體劃分為政府放松對剩余控制權管制和政府放松對農業(yè)剩余索取權管制,那么,可以得到相關的兩個命題:命題一在政府放松對剩余控制權管制的博弈過程中,政府放棄剩余控制權,大幅節(jié)約了過去因農地資源權利扭曲配置所引起的內生交易成本,從而改善資源低效配置的狀況。該推論的經濟學解釋是:政府放松對剩余控制權管制后,個人因而能夠擁有日益增多的剩余產品(即邊際上或增量上)的剩余控制權,從而能夠保證其中的某項資源投入到它們能發(fā)現的最有價值的用途上去,節(jié)約了過去因資源權利扭曲配置所引起的內生交易成本,實現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命題二在政府放松對剩余索取權管制的博弈過程中,政府下放剩余索取權,這不僅縮小政府干預經濟的范圍還增加了個人追逐私人財產收入的積極性。該推論的經濟學含義是,剩余索取權管制放松不但使政府的源于經濟發(fā)展所引起的財政收入的增加,而且可以減少其信息和監(jiān)督成本的支付,而其凈收益增加也是它繼續(xù)放松管制的保證;另一方面,個人也獲得從事生產決策和運用資源的索取權利以實現自利最大化。因為帕累托最優(yōu)與經濟績效正相關,帕累托改進在某種條件下意味著經濟績效的提高,所以管制放松引起的低效率配置安排向高效率配置安排的轉換,是經濟績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三、產權管制放松視角下的廣東經濟制度變遷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的地方政府就預期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需要支付的潛在資源配置成本會大幅提高,導致財政支出的潛在規(guī)模大幅擴大,沉重的財政壓力迫使它把資源配置主體的角色讓位于下面的經濟個體。準確地說,如果沒有政府放松對經濟資源配置權利的管制,廣東的非國有經濟組織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便難以發(fā)揮。同時,也由于前者的退出,才衍生出后者的成長空間和發(fā)展機會。“廣東模式”的一個基本經驗是把早期發(fā)生在農村的一項成功的制度創(chuàng)新——承包制——應用到政府與企業(yè)間關系的激勵機制中。其實,這是財政分權與承包契約理念一起廣泛結合并推廣延伸的結果:層層承包制界定與劃分協約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即省向中央承包,前者的財政收入與后者六四分成;市向省承包分成;縣向市承包分成……層層分別交代,一直下去,到戶到個人,實際上的私產最終形成。這樣,人們手中便開始累積起日益增多的屬于自己的財產權利,有些還集中起來通過各種投資方式建立非國有的經濟組織。非國有經濟組織的產權束的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又促使具有不同需求和信息的經濟組織能夠將某項資源投入到它們能發(fā)現的最有價值的用途上去,資源因而能夠較自由地流向對其評價最高的主體手中,實現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進一步,擁有資源交易權利能夠使不同的經濟組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逐漸演化成一個契約網絡,有關交易的可編碼化信號通過該網絡進行傳遞,構成非人格化交易模式的基礎。又由于該交易模式是在清晰、簡單和客觀的情況下把編碼的抽象數據信號的選擇性使用作為交易的方向,且通過“雙邊聲譽機制”和“雙邊懲罰機制”的有限次重復博弈來保證跨時空的陌生人之間的交易契約的執(zhí)行,因此,非人格化交易模式“漸進式”地發(fā)育成市場價格體系。那些明示的信號從而變成價格信號,告知人們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生產多少。這樣,價格機制有效地“稀釋”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一方面,能夠減少無知、擴散知識和抑制錯誤的經濟組織間競爭激勵著最大化自利的經濟主體通過專業(yè)化其比較優(yōu)勢以使自身在與協約對方的可能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從而使資源過去的扭曲配置得到緩解,無謂的效率損失因而降低;另一方面,允許經濟從交易中獲取收益的經濟組織間合作關系不僅為一體化提供了合宜的交易空間,更重要的是為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機會因而用于交易的資源的耗費得到節(jié)約以及生產規(guī)模和市場容量得到擴展??傊?,廣東各級地方政府放松對資源配置權利的管制,大幅節(jié)約了內生交易成本,從而擴展了經濟組織的生產規(guī)模和市場范圍,并衍生出更多的獲利空間,經濟績效因而得到改進。因此,廣東經濟轉軌或市場化取向的制度變遷其實質是一個產權管制不斷放松從而租金耗散不斷減少的交易費用最小化過程。如果說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是產權管制放松的內生變量,那么,影響該經濟轉軌系統出現產權管制放松的外生變量又是什么?(一)廣東產權管制放松的外生變量:港澳經濟制度溢出與世界市場制度推動制度可概括為關于博弈重復進行的主要方式的共同信念的自組織體系,其演化就是人們對博弈規(guī)則的共同信念發(fā)生變化的結果,而一種社會信念的改變可被理解為一個共同信息的螺旋過程。因此,制度溢出乃某社會博弈的共同信念以未編碼化數據的形式通過社會網絡間接傳播到其他社會的現象。若從信息溢出的分類看,它是信息溢出的特例,因為它只是關于社會博弈共同信念的默示信息的溢出;若從被溢出主體主導制度變遷的角度看,它則是一種制度演化的特殊形式,因為它是人們通過社會網絡吸納其他社會博弈共同信念的結果。制度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搭便車”行為,普遍的“搭便車”傾向是人們普遍厭惡的舊制度遲遲不能被效率更高的新制度所替代的原因。搭便車行為對于一個封閉地區(qū)而言是阻礙制度變遷以及導致制度供給不足的重要因素,但對開放性的制度模范地區(qū)而言,則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即制度溢出效應。這主要歸因于被模仿的制度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一是非排他性。高效率的社會制度的溢出能夠節(jié)約被溢出主體設計新制度的成本,從而構成低效率制度下的主體學習和模仿高效率制度的激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低效率制度下的地區(qū)能夠經濟地通過個人的社會網絡接收關于高效率制度的社會博弈規(guī)則的默示性共同信息。因此,后者難以把前者從制度接軌收益中排除出去。二是非競爭性。增加一個地區(qū)對于共同制度的分享之邊際成本是接近于零。制度溢出方并不一概反對這種收益外部溢出的行為,因為制度溢出后,被溢出方擁有與前者一致的關于社會博弈規(guī)則的共同信念可節(jié)約雙方的交易成本。就實際情況而言,從系統的角度看,廣東地區(qū)內的各項具體制度安排構成一個結構相對穩(wěn)定的制度系統,而港澳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產權結構便是一個開放性的制度系統。而且,相對于廣東制度系統而言,前者應視為后者的“制度環(huán)境”。一般地,環(huán)境中的組分之相互聯系要弱于系統內部的聯系,從而為系統趨利避害、保護和自我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內地開放和港澳回歸的事實成功打破了廣東制度系統與其制度環(huán)境即港澳制度系統之間的“邊界”,促使后者為前者提供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空間、信息或激勵結構等有利的輸入,也使前者在以市場秩序為導向的演化過程中形成整體開放性的特征。而開放性(即制度系統與制度環(huán)境進行信息交換和模仿學習)則是廣東制度系統實現從低組織度到高組織度的市場導向負熵流增強之必要條件。具體就港澳對廣東的制度溢出而言,它是通過制度納化動力機制共同完成的。制度作為一種關于社會博弈規(guī)則的知識、意義和符號的體系,除了在一個社會群體內部代代相傳外,還會在不同群體之間、地域之間發(fā)散和傳播,進而,一種制度系統的默示性信息通過社會網絡在其他地域的人群中共時地發(fā)散和傳播類似于人類學家所理解的“文化播化”。不過,基于站在“廣東模式”之“制度溢出”的視角特征上,本文更加關注本土制度系統對外部制度體系的吸納動力作用。換言之,廣東制度系統的納化動力機制,是制度播化動力的反方向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該納化動力機制是在體制轉型時期,港澳商業(yè)制度系統內的默示信息向其傳播和復制的動力過程,它實質上是港澳市場經濟觀念的滲透與同化。據不完全統計,僑居海外的廣東人約250多萬、港澳同胞285萬,且廣東毗鄰港澳,港澳居民80%以上原籍也是廣東,其語言、生活習慣及氣候條件基本相同,血緣地緣關系源遠流長。其實,大多數港澳商人不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就是有親人或朋友居住在廣東,他們從小就深受親情和友情為核心的鄉(xiāng)愁之浸潤,對廣東懷有強烈的歸屬感,他們希望與廣東的親戚和朋友重新建立聯系。改革開放之前,計劃體制的限制遍及廣東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在意識形態(tài)、價值信念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約束非常嚴重?!皩幰鐣髁x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是當時非理性的反市場經濟觀的真實寫照。盡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但深受數十年計劃經濟體制的意識形態(tài)之“路徑依賴”影響,廣東民眾在改革初期對工商貿易與市場慣例等新事物均顯得相當陌生,甚至反對。但同時,由于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央幾乎在開放改革之初便賦予了廣東“先行一步”的優(yōu)惠政策,允許廣東最早實現對外開放。這一信息使不少港澳商人紛紛到廣東投資設廠、興辦企業(yè)。在此過程中,香港先進的技術設備、科學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成熟的市場觀念隨著資本的投入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并駐存到廣東社會自組織系統當中。事實上,“三資”企業(yè)的成功及港資對當地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使理性的市場經濟觀得到普遍認同,從而提高了廣東民眾對獲取市場知識的預期回報率。與此同時,本來就具有傳統商業(yè)意識的廣東民眾和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特點的嶺南商業(yè)文化,加之風俗習慣和語言方面的“比較優(yōu)勢”,使廣東社會自組織系統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和開放姿態(tài),積極吸納和融匯港澳商業(yè)文明的精華,并逐漸形成具有競爭和創(chuàng)新內涵的市場意識。這樣,理性經濟觀重新得到肯定,廣東開始努力通過勞動和市場交易活動獲得并積累私人財富。嘗到市場經濟好處的社會成員便支持和擁護這種新的制度安排,慢慢地,這種行為模式被整個共同體所了解以及模仿,從而演變成一種新的社會共同信念。此外,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信息技術獲得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商務談判成本、運輸成本和要素移動成本因而得到大幅節(jié)約,這些區(qū)際交易成本的不斷下降使構建和維系封閉性制度系統的代價大大增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但區(qū)際交易成本得到大幅度的節(jié)約,而且較低的信息成本使廣東的商人和要素所有者們能夠了解到人類制度集合中其他可供替代的效率更高的制度安排,因從產生放棄原來的低效率制度系統的激勵。同時,開放意味著要素所有者享有自由進入和退出某個制度系統的權利。因此,如果一個制度系統能較低成本地提供有關國際商務的法律條款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的服務,則可能吸引更多面向全球市場的要素的進入。事實上,在全球化進程中,當廣東的要素所有者制定跨區(qū)際全球定位戰(zhàn)略時,自然地要在各種制度系統之間作出最優(yōu)選擇。目前,就廣東的制度系統及其外圍的世界市場經濟體制而言,后者以私人的、自治的財產所有制為基礎,且產權主體通過價格機制實現勞動分工的自發(fā)協調。顯然,在這樣的制度系統下,個人的私有財產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加上協約自由及各種成熟的工商條例和交易規(guī)則,使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更低、風險更小,資源配置效率因而相對較高。相比之下,廣東本土的制度系統仍處于計劃控制或計劃向市場過渡的雙軌制狀態(tài)中,產權管制和對契約自由的管制還相當嚴重,法律體系也尚未完善,尋租活動造成資源配置扭曲現象仍較普遍,因此該體制下的交易成本較高,交易和決策面臨的不確定性也較大。誠然,這種制度優(yōu)勢的比較主要表現為制度績效的差異,而制度選擇的基本準則是制度績效的高低,即取決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一方面,效率各異的兩種制度系統并存且相互競爭,制度系統的開放狀態(tài)使得國際要素所有者可以利用兩制度系統的差異進行“制度套利”。由于外圍制度系統的運行效率較高,廣東的制度系統與之相比會表現出巨大的“制度劣勢”。所以,這種由制度競爭力所帶來的經濟績效會給外圍制度系統帶來明顯的“制度績效差”。另一方面,為追逐更高的制度績效,廣東的制度模仿直至兩個制度系統的運行成本(交易成本)在邊際上達到一個動態(tài)均衡的狀態(tài)為止。相對于制度創(chuàng)新而言,制度的內生模仿優(yōu)勢是明顯的。若“創(chuàng)世紀”式地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則需要大量的初始創(chuàng)新成本,但通過內生制度模仿可以得到大幅節(jié)約,同時還可以吸取經驗教訓,并通過二次創(chuàng)新,改進過去的做法,從而獲得制度模仿的“后發(fā)優(yōu)勢”。當然,在內生模仿的過程中需要支付相當的學習成本,但廣東制度系統中的經濟主體在發(fā)現由制度差異所引致的潛在制度租金時便對本土的低效率制度作出積極反應并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進行自發(fā)性的制度模仿和學習行動。廣東制度系統的內生模仿涉及四種類型的模仿行為。一是被動模仿,如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離港澳較近的幾大城市,由于與外圍制度系統(特別是香港和澳門這兩個以市場經濟制度為特征的經濟系統)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關系,所以它們被迫首先推行港澳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若不這樣做,它們必定在與港澳進行全球化國際競爭時處于劣勢;二是主動模仿,當汕頭、清遠、韶關、湛江等地區(qū)發(fā)現省內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在進行被動制度模仿后出現高速的經濟增長,便在制度示范效應的刺激下積極模仿外圍甚至廣深的制度模式;三是非理性模仿,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市場范圍不斷擴展,市場體制更成為一種“時尚”,“羊群效應”導致廣東地區(qū)各縣市紛紛效仿;四是理性模仿,當進行非理性制度模仿后,廣東大部分地區(qū)的經濟個體和政治企業(yè)家獲得了市場經濟的物質回報后,便清楚認識到制度模仿的收益超過其成本,從而在其他層面上理性地選擇走模仿市場經濟之路。可見,廣東制度系統的內生模仿是一個從被動模仿到主動模仿、從非理性模仿到理性模仿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制度的互補性,要求制度轉型必須具備連續(xù)性和協調性,從而決定制度系統中的各項制度安排必須相互兼容才能具有“適應性效率”。這意味著,通過模仿和溢出而移植過來的外部制度與舊有的內部制度需要在運行過程中實現耦合。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維系的。否則,從外部移植的制度很可能出現被排斥的現象,這種情況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外部移植的制度和本土現存的制度之間缺乏必要的耦合。尤其是,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在無外界沖擊的情況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顯現了相互加強的鎖定關系,制度變遷的有效性因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是否形成關聯性互補的關系。因此,廣東的制度變遷是否能夠的順利完成,主要取決于制度之間的耦合程度。“耦合”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它是在各子系統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tài)關聯關系。本文在此定義基礎上,認為若內部制度與外部制度差異較小,其耦合成本就較低;反之,則其耦合成本就較高,嚴重的時候可能會誘發(fā)制度的“移植失靈”。具體就廣東地區(qū)而言,其產權管制放松程度與外圍市場經濟地區(qū)就存在一定差距,若沒有外力作用靠自身因素是一時難以使習得的正式的產權制度與當地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習慣等非正式制度相耦合,從而產生高額的耦合成本。港澳經濟觀念與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公共性的制度擴展外生驅動力,其基本的制度性功能能使外部制度溢出效應內部化,從而降低原有內部制度與外部模仿制度之間的耦合成本,進而提高本土制度轉型的效率。此外,自由市場秩序是人們認可和接受的游戲規(guī)則,而不是寫在紙上的文本,而人們認可和接受一個新的游戲規(guī)則是一個不斷試錯的緩慢過程,其中文化是關鍵的制約因素。廣東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嶺南文化圈內,而嶺南文化本身與中原文化的“重農抑商”觀念相比,因有五嶺之阻而形成其獨特的商業(yè)精神。換言之,嶺南文化乃一種工具性傾向的文化,其著重于指向當下的實效和功利,這是與該地區(qū)經濟歷史事實相符的。盡管現代嶺南文化的工具性意義過于濃厚,可能削弱社會整體的人文關懷和價值理性,但其商業(yè)精神卻是當今廣東社會人文景觀下衍生出產權管制放松思潮所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嶺南這種重商趨利的文化觀念在正處于產權管制放松的廣東制度系統中延續(xù)并傳播,構成了廣東民眾的“文化擬子”,而當地的產權管制放松便是在這種文化氛圍的“路徑依賴”下進行的。尤其是廣東毗鄰港澳,三地同處于嶺南文化圈內,人們的語言、風俗和生活習慣差異不大,再加上地緣、人緣和血緣三方面的優(yōu)勢,使得廣東對港澳市場經濟制度的模仿更具可行性,從而加速當地的產權管制放松進程。換言之,盡管產權管制放松乃正式制度的范疇,但作為非正式制度的港澳經濟觀念和世界市場秩序為產權管制放松提供了恰當的外部制度環(huán)境。不過,非正式制度無法進行實證測量,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可操作的指標反映作為正式制度的產權管制放松結構。(二)廣東產權管制放松的基本情況:國企改制與財政分權第一,國有企業(yè)改革可以視為國有資產權利管制的放松。廣東的國有企業(yè)的產權管制放松大體經歷了“放權讓利”和建立現代企業(yè)產權制度兩大歷史時期,這以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具體地,“放權讓利”時期又可細分為三個階段:試點產權管制放松階段(1979-1983年試點改革階段乃地方政府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行第一次“利改稅”改革,實行多種形式的利潤留成制度,初步打破了統收統支的財務制度,即放松對利潤的剩余索取權的管制)、配套產權管制放松階段(1984-1986年實施第二步利改稅方案,給予企業(yè)處理留成利潤的剩余控制權;此外,實行廠長負責制,約束經營者的“道德風險”,節(jié)約企業(yè)內部產權管制的代理成本)、深化產權管制放松階段(1987-1992廣東省政府要求其下屬的各級政府在地方全面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比方說,“基數利潤照章納稅,超基數部分減稅或比例分成”、“上繳稅利遞增包干”、“微利、虧損企業(yè)利潤或減虧補貼包干”、“行業(yè)投入產出包干”等。這是國有資源使用權和收益權的管制放松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廣東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在國有企業(yè)產權管制放松上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權管制放松模式,如深圳的“三級授權經營”產權管制放松模式、順德的“分類改制”產權管制放松模式、肇慶的“注資經營”產權管制放松模式、四會的“一步到位”產權管制放松模式,等等。第二,財政分權是上級政府放松對下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的管制放松。隨著中央放權讓利的戰(zhàn)略調整及財政分成體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了獨立的目標函數和推動地方制度創(chuàng)新的行為意愿。一方面,在財政預算約束條件下追求“義理性”最大化。改革初尹,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經濟社會百廢待興,為了恢復生產和維持社會穩(wěn)定,即保持和提高義理性水平,廣東地區(qū)的地方政府需要組織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投資。但在義理性投資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的作用下,義理性的下降迫使地方政府不斷提高財政支出,從而引起財政壓力。地方財政壓力使得地方政府無法再依靠原有的制度安排維持義理性水平不變,只好尋求改革。另一方面,在財政收入分成契約下追求壟斷租金最大化。當實行財政分權之后,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的分成比例在討價還價后已預先確定且維持五年不變,所以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與當地社會總產出水平正相關。這樣,地方政府會積極推動能提高地方社會總產出的制度創(chuàng)新??傊诋a權改革上,政府放松對國有資產權利的管制,大幅節(jié)約了過去因資源權利扭曲配置所引起的內生交易成本,從而改善資源低效配置的狀況;另一方面,在財政分權上,中央放松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管制,激勵擁有信息優(yōu)勢的各級地方政府發(fā)展地方經濟。不管是國企改革(放松對國有資產權利的管制)還是財政分權(放松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管制),其實質都是政府對資源配置權利管制的放松。因此,產權管制放松乃廣東經濟轉軌績效提高的內生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產權管制放松對經濟轉軌績效的正效應,是把1978年作為產權管制放松的時間界線,在此之前是產權管制結構,之后乃產權管制放松。所以,如果要進一步推動廣東經濟的發(fā)展,政府就必須加大產權管制放松的力度和步伐。在所有權不改變的前提下,當政府已經把產權(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完整地下放給分散決策個體,讓它們完全支配產權進行配置資源之后,就是產權管制放松的極限空間和臨界邊界。(三)廣東經濟轉軌績效與產權管制放松在刻畫產權管制放松之前,我們首先看一下廣東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制度經濟績效的變動趨勢。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版.圖1考察了從1980年至2006年間廣東地區(qū)的GDP變化情況。從中不難發(fā)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的經濟總量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盡管變化趨勢是基本向上增長。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廣東的GDP增幅有所加大。到了本世紀初,其GDP更是超過了10000億人民幣,而且在短短的幾年里,廣東的GDP翻了一倍多。資料來源:根據圖3數據計算而得.此外,通過圖4可以發(fā)現,廣東地區(qū)的GDP增長率在1993年出現了高峰之后,一直呈現下降的基本勢態(tài)。基于這樣的觀察,我們有理由懷疑,這種短期的經濟波動背后,特別是1994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趨勢很可能反映了某種長期的制度因素的制約,我們推測這是中央對地方的財政分權即國家財政產權管制放松造成的。根據上文的理論分析結論以及關于產權管制放松的兩個推論,首先提出與推論相對應的兩個理論假說,并收集廣東的歷史數據對假說進行驗證。1,假說的提出及其指標設計假說一國有企業(yè)產權管制放松對廣東經濟績效具有正效應。假說二地方財政產權管制放松對廣東經濟績效具有正效應。根據假說的內容,本文選取的變量有兩類:一是GDP作為廣東經濟績效(Y)的刻畫;二是國有企業(yè)產權管制放松指數(S)和地方財政產權管制放松指數(G),它們分別由三組指標進行描述(表1)。表1解釋變量的指標設計解釋變量名稱指標構成指標定義國有企業(yè)產權管制放松指數(S)1-[(1)+(2)+(3)]/3(1)國有工業(yè)總產值比重=國有工業(yè)總產值/工業(yè)總產值(2)國有工業(yè)職工比重=規(guī)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yè)企業(yè)全部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全部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3)國有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國有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產權管制放松指數(G)1-[(4)+(5)+(6)]/3(4)財政支出比率=財政總支出/國內生產總值(5)行政管理支出比率=行政費用/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經濟建設支出比率=經濟建設費用/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平穩(wěn)性檢驗由于直接對數據進行回歸的話,很可能造成偽回歸的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實證分析的準確性,所以,先檢驗各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為保證結論的穩(wěn)健性,本文同時采用ADF和PP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于表2。表2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ADF檢驗PP檢驗小結ADF統計值MacKinnon臨界值檢驗類型平穩(wěn)性PP統計值MacKinnon臨界值檢驗類型平穩(wěn)性Y1.505563-4.3738c,t,1否4.197572-4.3552c,t,2否非平穩(wěn)△Y-0.531541-4.3942c,t,1否-0.257810-4.3738c,t,2否非平穩(wěn)△2Y-2.970225-2.66490,0,0是-2.923949-2.66490,0,2是平穩(wěn)S-3.086020-4.3738c,t,1否-2.884795-4.3552c,t,2否非平穩(wěn)△S-4.147528-4.3942c,t,1否-5.379113-4.3738c,t,2是不確定△2S-5.697602-4.4167c,t,1是-8.487451-4.3942c,t,2是平穩(wěn)G-1.632012-4.3738c,t,1否-2.008534-4.3552c,t,2否非平穩(wěn)△G-2.949126-4.3942c,t,1否-5.483554-4.3738c,t,2是不確定△2G-5.240921-4.4167c,t,1是-11.41424-4.3942c,t,2是平穩(wěn)注:(1)零假設是變量存在單位根,檢驗的統計值的絕對值大于臨界值則拒絕零假設,變量序列是平穩(wěn)的。MacKinnon臨界值為顯著性為5%的臨界值。(2)檢驗形式(C,T,L)中的C,T,L分別表示模型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由表2可知,當我們對各個序列的水平值進行檢驗時,檢驗結果均表明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各序列均是非平穩(wěn)的;當對各個序列的一階差分進行檢驗時,結果顯示各變量序列均在5%顯著性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所以,我們可斷定樣本中的各個序列均為非平穩(wěn)的I(1)過程。這樣,不能采用普通回歸分析方法檢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而應該用協整方法進行檢驗。3,協整分析對S、G和Y變量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生成殘差序列并對其進行穩(wěn)定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3殘差序列穩(wěn)定性檢驗殘差序列差分形式ADF檢驗ADF統計值1%臨界值5%臨界值10%臨界值檢驗類型平穩(wěn)性水平-5.909007-4.4167-3.6219-3.2474c,t,1否一階-3.059301-4.3942-3.6118-3.2418c,t,1否二階-5.909007-4.4167-3.6219-3.2474c,t,1是由表3可以看出,殘差序列的二階形式的ADF檢驗值均小于三個臨界值,表明殘差序列二階單整,可能上述三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于是可以建立單方程誤差修正模型。4,基于誤差修正回歸模型的假說檢驗對S、G和Y進行誤差修正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表4假說的檢驗結果變量假說1假說2△Y(t)△Y(t)△G(t)-44.97281(35.85392)△S(t)0.837649(14.95217)-ecm(t-1)0.060976(0.212161)0.091550(0.216592)常數項-374.6249(913.2657)-337.1410(821.3414)AR(1)1.120867(0.071102)1.124910(0.067811)D.W.2.0117182.088146擬合系數0.9302090.935806F統計值88.8569397.18488注:括號中的數值表示回歸系數的標準差。結果表明:在長期中S和G的變動可能導致Y的不斷提高,從而實證結果與兩個假說基本一致。四、產權管制放松程度差異與廣東城鄉(xiāng)經濟制度績效差距廣東經濟盡管在改革開放以后已經有了長足發(fā)展,但農村的經濟發(fā)展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民收入增長過慢,城鄉(xiāng)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二是農業(yè)發(fā)展緩慢,城鄉(xiāng)之間產業(yè)發(fā)展差距擴大;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城鄉(xiāng)之間社會發(fā)展差距擴大。誠然,按照本文提出的產權管制放松分析邏輯,上述“三農問題”是由于農村社會的資源配置權利仍然受到政府的過多管制所造成的。一方面,土地資源轉讓權和使用權受到管制。土地資源要實現自由流動,首先是讓其所有者產生運用土地資源要素從而獲得收益的激勵。只有當土地資源要素的產權完整地賦予了經濟主體之后,這些具有不同需求和信息的個人或經濟組織才有動力將其所有的某項土地資源投入到它們能發(fā)現的最有價值的用途上去,土地資源因而才能夠較流向對其評價最高的主體手中而實現優(yōu)化配置。但目前廣東農村的土地資源由于政府的嚴格管制而出現土地產權殘缺,尤其是農地轉讓權受到太多管制,導致農地交易的成本極高。過高的產權轉讓成本削弱了農民買賣農地的動力。盡管土地租賃得到國家的鼓勵,但土地的使用權有償轉讓在一些地方仍然受到管制。此外,對于農地產權的界定、行使和保護等,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規(guī)定不夠明確,甚至存在混亂和相互沖突矛盾的現象。另一方面,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權利受到限制。這里主要是指農村人力資源自由向城市轉移的權利受到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并未真正得到放松,只是在小范圍內開放,并且限制流向,不能進入大中城市。農村本來人才奇缺,在這種扭曲的戶籍制度下,大量人才通過“跳龍門”跳出農村。但農民進入城市參與工作后仍然無權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的諸如醫(yī)療、社保、就業(yè)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務,這無疑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代價??梢姡瑖覍r民戶籍的控制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從二元經濟的角度看,則廣東經濟轉軌的非均衡表現為農業(yè)產權管制放松水平要落后于工業(yè);如果把區(qū)域簡單分為農村地區(qū)和城鎮(zhèn)的話,則廣東產權管制放松程度的差異則表現為城鄉(xiāng)經濟績效差距。因此,本文把廣東經濟的非均衡轉軌理解為城鄉(xiāng)產權管制放松程度差異引起的城鄉(xiāng)經濟(收入和消費)績效差距。用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平均純收入的比值表示城鄉(xiāng)收入水平差距,具體參見圖3:資料來源: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07》數據計算而得。從圖3可以發(fā)現,廣東的城鄉(xiāng)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斷擴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的城鎮(zhèn)居民收入水平基本是農村居民的兩倍左右,但到了本世紀初,該差距已經達到三倍多,即在廣東,平均一個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比三個農民的收入之和還要高。收入決定消費,而消費水平的高低又可以代表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見圖4)。資料來源: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07》數據計算而得。最后,用城鄉(xiāng)經濟差距綜合指數(D)刻畫廣東經濟非均衡的情況,其中,D=[(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平均純收入)+(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消費支出)]/2,具體參見圖5:資料來源:根據圖3和圖4的數據計算而得。從相對交易成本的比較而言,農村的(相對)交易成本是社會經濟資源被人為控制在低效率運行狀態(tài)(農村產權管制放松程度較輕的制度結構)而不能在高效率狀態(tài)(城市產權管制放松程度較強的制度結構)下運行所產生的代價。即,跟資源能夠在城市較為自由地流動所引起的高效率相比,那些阻礙農村經濟資源自由流動所產生的低效率可以視作導致城鄉(xiāng)差距的交易成本。從產權管制放松程度角度看,城市比農村要更加放松,因此前者的租金耗散程度要比后者輕,內生交易費用也比后者下,城市經濟制度績效從而比農村高,所以表現為城鄉(xiāng)差距擴大。換言之,產權管制放松不但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且當放松的程度在城鄉(xiāng)之間有所差異可能拉大了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即產權管制放松的城鄉(xiāng)差異。這是因為:一方面,產權管制放松的城鄉(xiāng)差異從空間上而言表現為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數量不斷增多、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壯大、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不斷提高,其實質是生產要素配置權利的管制放松程度城市要遠超越農村,城市因而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應但留給農村的卻是規(guī)模不經濟后果;另一方面,產權管制放松的城鄉(xiāng)差異從產業(yè)上而言實質上乃農業(yè)部門的要素配置權利管制放松程度比非農業(yè)部門要低得多,前者出現“產業(yè)萎縮”,后者卻實現工業(yè)集聚效應。通過廣東的經驗數據可以驗證該觀點。用非農業(yè)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代表產權管制放松空間差距(U),以工業(yè)總產值占GDP的比例替代產權管制放松產業(yè)差距(I)?,F在,根據上文的理論分析結論,收集廣東的歷史數據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實證檢驗產權管制放松程度差異對城鄉(xiāng)經濟績效差距的影響。這里,我們再次提出兩個理論假說:假說三產權管制放松空間差異對廣東城鄉(xiāng)經濟績效差距具有正效應。假說四產權管制放松產業(yè)差異對廣東城鄉(xiāng)經濟績效差距具有正效應。首先是平穩(wěn)性檢驗。為保證結論的穩(wěn)健性,本文同時采用ADF和PP檢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于表5。由表5可知,當我們對各個序列的水平值進行檢驗時,檢驗結果均表明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各序列均是非平穩(wěn)的;當對各個序列的一階差分進行檢驗時,檢驗結果仍不能顯著地拒絕原假設;而當進行二階差分檢驗時,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序列均在5%顯著性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所以,我們可斷定樣本中的各個序列均為非平穩(wěn)的I(2)過程。這樣,不能采用普通回歸分析方法檢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而應該用協整方法進行檢驗。表5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ADF檢驗PP檢驗小結ADF統計值MacKinnon臨界值檢驗類型平穩(wěn)性PP統計值MacKinnon臨界值檢驗類型平穩(wěn)性D-3.324150-4.3738c,t,1否-2.686744-4.3552c,t,2否非平穩(wěn)△D-3.187360-4.3942c,t,1否-3.485937-4.3738c,t,2否非平穩(wěn)△2D-4.172149-3.74970,t,1是-6.003205-4.3942c,t,2是平穩(wěn)U-1.650138-4.3738c,t,1否-1.187988-4.3552c,t,2否非平穩(wěn)△U-2.994011-4.3942c,t,2否-3.827055-4.3738c,t,2否非平穩(wěn)△2U-4.140059-3.7497c,0,1是-6.800941-4.3942c,t,2是平穩(wěn)I-1.730615-4.3738c,t,1否-1.659233-4.3552c,t,2否非平穩(wěn)△I-3.633090-4.3942c,t,1否-4.398038-4.3738c,t,2是不確定△2I-5.561150-4.4167c,t,1是-8.198165-4.3942c,t,2是平穩(wěn)注:(1)零假設是變量存在單位根,檢驗的統計值的絕對值大于臨界值則拒絕零假設,變量序列是平穩(wěn)的。MacKinnon臨界值為顯著性為5%的臨界值。(2)檢驗形式(C,T,L)中的C,T,L分別表示模型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此外,在進行協整檢驗前,需要建立向量自回歸方程組,因為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方法是基于VAR模型。因此,首先建立D、I和U之間的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必須確定最優(yōu)滯后期數K。經過多次試驗,發(fā)現K=3使AIC、SC等指標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那么,VAR(3)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6:表6VAR(3)模型的估計結果解釋變量回歸函數(1)I回歸函數(2)U回歸函數(3)DI(t-1)0.897445-0.0048510.000612(0.26490)(0.02947)(0.00147)I(t-2)-0.182772-0.0177760.000457(0.35195)(0.03916)(0.00196)I(t-3)0.119361-0.053005-0.000964(0.30165)(0.03356)(0.00168)U(t-1)0.5225130.6565690.002714(2.42254)(0.26952)(0.01346)U(t-2)0.064878-0.099261-0.013334(3.02464)(0.33651)(0.01681)U(t-3)0.454294-0.0527930.018826(2.31144)(0.25716)(0.01285)D(t-1)16.8285211.338381.178778(49.0098)(5.45263)(0.27238)D(t-2)-13.91841-2.002076-0.291125(70.1635)(7.80611)(0.38994)D(t-3)-18.813287.670371-0.066756(52.9627)(5.89242)(0.29435)C38.77546-15.338730.260192(48.4334)(5.38851)(0.26917)R-squared0.6855210.9510820.929558LogL=-116.8013;AIC=12.23344;SC=13.70601注:括號中數字是回歸系數的標準差;與之相應括號外的數字是回歸參數的估計值。接著,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D、U和I及其一階差分形式為非平穩(wěn)的序列,而它們的二階差分形式為平穩(wěn)序列,我們以上述的VAR(2)模型為基礎,用Johansen方法檢驗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最優(yōu)滯后期為2。結果如下:表7D、U和I的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結果特征值似然比估計值5%臨界值1%臨界值零假設0.74274741.0759429.6835.65沒有協整向量0.2018189.84890415.4120.04至少有一個協整向量0.1835554.6642883.766.65至少有兩個協整向量注:當似然比估計值大于臨界值表示在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零假設,以下略。表7的結果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至少有一個協整向量。具體地:D、U和I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具有長期的直接作用機制,于是可以建立單方程誤差修正模型。對D、U和I進行誤差修正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表8假說的檢驗結果變量假說2假說3△D(t)△D(t)△U(t)-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專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流體輸配管網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yè)班聯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qū)長郡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試題理試卷含解析
- 山西省晉南地區(qū)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調研試題(一)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十二次重點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新疆新源縣2025年高中畢業(yè)生五月供題訓練(二)化學試題含解析
- 星海音樂學院《合成生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濟寧地區(qū)(SWZ)重點中學2025年初三下學期第八次模擬考試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蘇省南京玄武區(qū)十三中學集團科利華2024-2025學年初三考前全真模擬密卷數學試題試卷(6)含解析
- 2023屆高考作文模擬寫作:“成器”和“不器”導寫及范文
- GB/T 8237-2005纖維增強塑料用液體不飽和聚酯樹脂
- GB/T 14713-2009旋切機通用技術條件
- 低成本自動化的開展與案例課件
- 不予受理反訴民事上訴狀(標準版)
- 高中英語語法之虛擬語氣(課件3份)
- 粵教版2022年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期中測試試卷及答案2022-2023
- 北師大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教學設計
- 國際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課件
- 橋梁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質量管理體系與措施
- 第二十六章慢性腎小球腎炎演示文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