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_第1頁
【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_第2頁
【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_第3頁
【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_第4頁
【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太宗漢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太宗漢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課標中央地方君權相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產(chǎn)生哪兩對矛盾?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中央地方君權相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產(chǎn)生1、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解決中央與地方矛盾)2、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3、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解決人事任免的問題)本課知識結構:從漢至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特征1、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本課知識結構:從漢至元中國探究一:從漢至元各朝地方政治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其演變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征?對中央集權各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想一想探究一:想一想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

2、唐朝:3、宋朝:4、元朝:秦:郡縣制

西漢:郡國并行制。王國勢力強大,發(fā)生“七國之亂”,威脅中央。

武裝平定、頒布“推恩令”

制度調整:

結果:

解決措施:

影響:

加強了中央集權。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秦:郡縣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

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郡國并行制度思考:劉邦建漢后為什么還要實行分封制?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最終是怎樣解決的?郡國并行制度思考: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

結果:唐朝中期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

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反映了唐朝地方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耀武揚威。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

實質: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爭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實質: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措施:

結果:軍事上、行政上、財政上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北宋時代文官出行的情況指出左面兩幅畫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反映了北宋時期文官受重視。唐朝中后期地方節(jié)度使權力很大,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jù),重視文臣。

唐.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

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北宋時代文官出行的情況指出左面兩幅畫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

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3)你得出了什么認識?影響:利:

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弊: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臃腫,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材料1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

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趙普

回答:“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

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材料2:“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

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p>

——《朱子語類》

宋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改變這種的局面?有什么影響?

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趙普認為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根源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的分散性。

過分集權也無法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中央集權應當適中,使地方的積極性

主動性充分發(fā)揮.⑴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3)你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

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措施:

結果: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內容)對當時影響:對后世影響: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元朝疆域圖元朝行省圖中國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異同?2022/12/2716桑植一中歷史組元朝疆域圖元朝行省圖2022/12/2616桑植一中歷史組漢至元地方制度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從趨勢看:

從水平看:是中央與地方的斗爭。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被強化。地方制度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和補充完善。漢至元地方制度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是中央與地方的斗

探究二:

從漢至元中國各朝代為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想一想

探究二:

從漢至元中國各朝代為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各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

2、魏晉南北朝時期:3、隋唐:4、宋朝:5、元朝:措施:影響:中朝外朝制度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措施:中朝外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

3、唐朝:4、宋朝:5、元朝: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門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

4、宋朝:5、元朝:形成三省六部制: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形成三省六部制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決策)(執(zhí)行)(審議)六部三省皇帝三省六部制1、源流:2、三省職責及相互關系

3、影響: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再是門下省;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尚書省門下?。Q策)(執(zhí)行)(審想一想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演變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說明了:

1、皇權進一步加強,相權進一步被削弱。

2、中央機構逐步完善。因為:

1、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都為宰相,相權分散;同時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

2、三省其中中書負責頒布皇帝詔令,門下負責審核

政令不可行應駁回,尚書負責執(zhí)行政令,尚書下

還設置六部。三省互相牽制監(jiān)督,行政效率大大

提高,標志著中央機構的完善。想一想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演變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唐朝修繕建長安城,中央政府部門的三省六部實施該工程的運轉機制是A、尚書——中書——門下——戶部B、中書——門下——尚書——工部C、中書——門下——尚書——吏部D、門下——尚書——中書——工部B唐朝修繕建長安城,中央政府部門的三省六部實施該工程的運轉機制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對此論斷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漢代宰相權傾天下

B.唐代宰相輪流坐莊

C.宰相權力不斷集中

D.宰相權力走向分散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4、宋朝:5、元朝:中央官制調整: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中央官制調整:中書門下皇帝(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權)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行政權)(軍權)(財權)(相權一分為三)(總攬大權)北宋加強皇權的措施:中書門下皇帝(最高行政機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行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4、宋朝:5、元朝:中央官制調整: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中央官制調整:元:中書省制中書省吏戶禮兵刑工皇帝元:中書省制中書省吏戶禮兵刑工皇帝

探究三:

漢至元中央官制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皇權與相權的斗爭從趨勢看:相權不斷削弱,君主專制逐漸加強。從水平看:從三公九卿制度到三省六部制度,制度不斷完善。探究三:

漢至元中央官制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想一想探究三: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有何影響?想一想探究三: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4、科舉制1、世官制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世官制1、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時期。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并得到宗法封建制的制度上的保證,從而自然形成了各級宗族長同時也就是各級官長,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統(tǒng)治模式、格局。但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世襲制與世官制的區(qū)別:世襲制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世官制,世襲制還包括王位世襲制.世官制只是父與子之間官職的承襲.1、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時期2、察舉制:

漢武帝時建立和發(fā)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即察舉制,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兩漢的察舉,主要是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jù),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們也常說“舉孝廉”。

東漢時期繼續(xù)實行察舉制,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jù)。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朝時被廢除。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門設置“中正”,對當?shù)厝宋锏牡虏胚M行評定,區(qū)別高下列為九等。“中正”所評定的品級,成為授官的依據(jù)。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fā)生了變化,由于中正官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級森嚴的局面。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度雖然在當時看起來比較完善,但是無論從考選的對象和內容,還是從考試的方式和程序來看,都體現(xiàn)出封閉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于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xiàn)。3、九品中正制:4、

科舉制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選拔官吏制度??婆e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xù)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4、科舉制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4、科舉制1、世官制時間:發(fā)展歷程:標準:影響: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廢除。隋朝:唐朝:考試成績(才干)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世官制時間: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轂中。”明代思想家顧炎武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苯Y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①使儒學成為統(tǒng)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同時忽視

實用性學問,不利于科技的發(fā)展。②明清之后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積極:⑵消極:(1)政治方面:(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婆e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

于唐詩的繁榮。①使儒學成為統(tǒng)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同時忽視⑴積極:⑵消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們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主要途徑是:

A.參加科舉考試

B.等待朝廷察舉

C.投筆從戎戌邊

D.投做官僚幕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的追求,隋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有什么特點?①標準:②選官權:③選擇方式:由家世財產(chǎn)門第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拔標準趨向公開公平。從地方收歸中央。由舉薦評定授官到科舉考試,趨向嚴密、科學、客觀公正。想一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有什么特點?①標準:由家世財產(chǎn)門第逐漸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本課小結: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本課小結:1.均田制始于北魏時期,隋唐時期進一步發(fā)展。2.政府除了將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還將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給無地或少地的農(nóng)民。百姓每年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租稅,還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時,規(guī)定可以納絹代役。3.均田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使農(nóng)民擁有少量土地,調動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使荒地得到開墾,促進了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4.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加之安史之亂,均田制逐漸瓦解。5.通過對東漢道教興起與佛教傳播社會背景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6.浪漫主義對未來的設想和憧憬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出現(xiàn)敢于直面現(xiàn)實,揭露社會黑暗和丑惡現(xiàn)象的文學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7.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8.教材力求提供一些復雜的情境和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真問題,著眼于深化思考,讓他們在思考中呈現(xiàn)真實的想法,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答案,在思考中深化和擴展自己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以科學精神。感謝觀看,歡迎指導!1.均田制始于北魏時期,隋唐時期進一步發(fā)展。感謝觀看,歡迎指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太宗漢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太宗漢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課標中央地方君權相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產(chǎn)生哪兩對矛盾?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中央地方君權相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產(chǎn)生1、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解決中央與地方矛盾)2、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3、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解決人事任免的問題)本課知識結構:從漢至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特征1、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本課知識結構:從漢至元中國探究一:從漢至元各朝地方政治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其演變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征?對中央集權各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想一想探究一:想一想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

2、唐朝:3、宋朝:4、元朝:秦:郡縣制

西漢:郡國并行制。王國勢力強大,發(fā)生“七國之亂”,威脅中央。

武裝平定、頒布“推恩令”

制度調整:

結果:

解決措施:

影響:

加強了中央集權。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秦:郡縣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

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郡國并行制度思考:劉邦建漢后為什么還要實行分封制?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最終是怎樣解決的?郡國并行制度思考: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

結果:唐朝中期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

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反映了唐朝地方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耀武揚威。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人教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1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

實質: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爭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實質: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措施:

結果:軍事上、行政上、財政上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北宋時代文官出行的情況指出左面兩幅畫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反映了北宋時期文官受重視。唐朝中后期地方節(jié)度使權力很大,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jù),重視文臣。

唐.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

讀圖請回答:該圖反映了什么情景?北宋時代文官出行的情況指出左面兩幅畫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

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3)你得出了什么認識?影響:利:

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弊: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臃腫,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材料1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

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趙普

回答:“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

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材料2:“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

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p>

——《朱子語類》

宋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改變這種的局面?有什么影響?

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趙普認為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根源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的分散性。

過分集權也無法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中央集權應當適中,使地方的積極性

主動性充分發(fā)揮.⑴趙普認為唐末五代以來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原因是什么?(3)你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1、西漢:2、唐朝:

3、宋朝:4、元朝:

制度調整措施:

結果: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內容)對當時影響:對后世影響:一、中央集權發(fā)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1、西漢:制元朝疆域圖元朝行省圖中國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異同?2022/12/2759桑植一中歷史組元朝疆域圖元朝行省圖2022/12/2616桑植一中歷史組漢至元地方制度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從趨勢看:

從水平看:是中央與地方的斗爭。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被強化。地方制度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和補充完善。漢至元地方制度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是中央與地方的斗

探究二:

從漢至元中國各朝代為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想一想

探究二:

從漢至元中國各朝代為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各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

2、魏晉南北朝時期:3、隋唐:4、宋朝:5、元朝:措施:影響:中朝外朝制度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措施:中朝外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

3、唐朝:4、宋朝:5、元朝: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門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

4、宋朝:5、元朝:形成三省六部制: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形成三省六部制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尚書省門下?。Q策)(執(zhí)行)(審議)六部三省皇帝三省六部制1、源流:2、三省職責及相互關系

3、影響: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再是門下省;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尚書省門下?。Q策)(執(zhí)行)(審想一想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演變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說明了:

1、皇權進一步加強,相權進一步被削弱。

2、中央機構逐步完善。因為:

1、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都為宰相,相權分散;同時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

2、三省其中中書負責頒布皇帝詔令,門下負責審核

政令不可行應駁回,尚書負責執(zhí)行政令,尚書下

還設置六部。三省互相牽制監(jiān)督,行政效率大大

提高,標志著中央機構的完善。想一想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演變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唐朝修繕建長安城,中央政府部門的三省六部實施該工程的運轉機制是A、尚書——中書——門下——戶部B、中書——門下——尚書——工部C、中書——門下——尚書——吏部D、門下——尚書——中書——工部B唐朝修繕建長安城,中央政府部門的三省六部實施該工程的運轉機制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對此論斷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漢代宰相權傾天下

B.唐代宰相輪流坐莊

C.宰相權力不斷集中

D.宰相權力走向分散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4、宋朝:5、元朝:中央官制調整: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中央官制調整:中書門下皇帝(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權)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行政權)(軍權)(財權)(相權一分為三)(總攬大權)北宋加強皇權的措施:中書門下皇帝(最高行政機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行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1、西漢:2、魏晉南北朝時期:3、唐朝:4、宋朝:5、元朝:中央官制調整:內容:影響: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1、西漢:中央官制調整:元:中書省制中書省吏戶禮兵刑工皇帝元:中書省制中書省吏戶禮兵刑工皇帝

探究三:

漢至元中央官制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看:皇權與相權的斗爭從趨勢看:相權不斷削弱,君主專制逐漸加強。從水平看:從三公九卿制度到三省六部制度,制度不斷完善。探究三:

漢至元中央官制演變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從焦點想一想探究三: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有何影響?想一想探究三: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4、科舉制1、世官制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世官制1、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時期。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并得到宗法封建制的制度上的保證,從而自然形成了各級宗族長同時也就是各級官長,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統(tǒng)治模式、格局。但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世襲制與世官制的區(qū)別:世襲制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世官制,世襲制還包括王位世襲制.世官制只是父與子之間官職的承襲.1、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時期2、察舉制:

漢武帝時建立和發(fā)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即察舉制,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兩漢的察舉,主要是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jù),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們也常說“舉孝廉”。

東漢時期繼續(xù)實行察舉制,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jù)。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朝時被廢除。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門設置“中正”,對當?shù)厝宋锏牡虏胚M行評定,區(qū)別高下列為九等?!爸姓彼u定的品級,成為授官的依據(jù)。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fā)生了變化,由于中正官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級森嚴的局面。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度雖然在當時看起來比較完善,但是無論從考選的對象和內容,還是從考試的方式和程序來看,都體現(xiàn)出封閉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于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xiàn)。3、九品中正制:4、

科舉制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選拔官吏制度??婆e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xù)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4、科舉制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2、察舉制3、九品中正制4、科舉制1、世官制時間:發(fā)展歷程:標準:影響: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廢除。隋朝:唐朝:考試成績(才干)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世官制時間: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