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復習重點_第1頁
西方哲學史復習重點_第2頁
西方哲學史復習重點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米利都學派:1泰勒斯的“水”本原學說:他看來水是萬物不變的本體,萬物都從水中生,是水的變形,滅亡之后又復歸于水,大地浮在水上,從水中汲取所需要的營養(yǎng)。他的哲學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學說。2阿納克西曼德的“無限”本原說: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限者”無限者不生不滅,但一切事物都生于塌滅與它。3阿那克西米尼的“氣”本原說:他繼承和發(fā)揮了其前輩的哲學思想,認為本原是唯一的和無限的,但他不同意“無限者”的主張,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氣”。畢達哥拉斯學派:1“數(shù)”本原論。數(shù)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數(shù),都有數(shù)量的特征和規(guī)定性。2對立與和諧的思想。對立是存在物的本原。 3靈魂學說。他們的基本信條就是靈魂不死和靈魂輪回,在他們看來,靈魂石可以獨立存在的神圣的不朽的實體??傊?,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巴門尼德以后古典唯心主義的始祖,他們強調只有人才有心靈,開辟了從主體角度研究人的理性的先河。愛非斯學派:1“火”本原論。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仍從具體的感性事物中尋找萬物統(tǒng)一的基礎,提出萬物的本原是“火”。他認為,火產生了萬物,一定時間以后,萬物又被火燃燒,如此循環(huán)不已。2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世界作為“永恒的活火”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中,“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彼源鞑幌⒌暮恿鳛槔?,說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不斷遇到新的水流。一切都存在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變化,不斷地生成和消逝。3認識論思想。他肯定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強調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和意義。他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意識到感覺和理性的區(qū)別,但不懂的二者之間的辯證聯(lián)系,因而是樸素的,他的認識論思想為哲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并為后來的哲學家唯物地探討認識論問題奠定了基礎。愛利亞學派的思想:1色諾芬尼關于神的思想:他反對多神和神人同形同性的觀念,他認為神石至高無上并唯一的。這個神永遠保持在同一個地方,根本不動,它是全視,全知,全聞得。2巴門尼德的存在論:1“存在”本原論,他提出了兩個對立的概念,存在者和不存在者。認為前者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可以言說,可以思議,后者是不存在的,因為你是既不能認識也不能說出的。存在者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他論述了許多標志屬性。第一,存在著是永恒的。第二,存在者是連續(xù)的整體、不可分的“一”。第三,存在者是不動的。第四,存在者是有界限的。2真理和意見,在他看來,自然事物可生可滅、變動不居,因而是虛假的,只有唯一、不動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因此,對自然物的認識只能獲得虛假的、不確定的“意見”,對“存在”的認識,才能通向“真理”。3芝諾對存在論的論證:1否認“多”的論證。為了證明存在時“一”他還運用反證法證明“多”是不可能的。2否認“運動”的論證。為了證明存在時“不動”的,他運用反證法證明運動不可能的。德謨克利特原子論哲學:1原子和虛空說。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 2影響說。他認為感覺是知識的源泉,而感覺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的外表經常流射出極微小的、帶著該物體形象的“影像”,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靈便產生感覺和思想。 3幸福論。他認為,人由兩種原子構成,一種是精致、圓滑的靈魂原子,一種是粗糙、暗淡的感性原子,所以,人有身、心兩個方面的幸福。智者學派的哲學:1普羅塔格爾的感覺論,他主張“萬物都是運動、變化和彼此混合所產生的”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在認識論上,他主張感覺主義,認為“知識就是感覺” 。2高爾吉亞無物論的三個命題〔1無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3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智者運動的意義1、智者運動的消極影響:對文明的極大破壞性,對哲學的生存和發(fā)展構成威脅?!罢軐W自掘墳墓”。2、智者運動的積極意義:是創(chuàng)新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它激發(fā)了人們的思想,要求哲學、宗教、習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們之上的制度來辨明自己的合理性。蘇格拉底的哲學:1目的論,自然界特別是有機界中存在的和諧、勻稱、完美等現(xiàn)象,就是由于事物追求好或善的目的而造成的。2美德論,他認為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識”,由此他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美德即知識” 3方法論,1認識你自己:他認為在自然事物中不能找到事物的真正原因,必須轉向自身,認識自己的心靈。2自知無知:對具體事物的認識算不上認識,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是無知者,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放棄對自然和社會事物的認識而轉向心靈,才是聰明。3問答法,這一方法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通過詰難使對方的觀陷于矛盾,從而承認其無知,然后經過他的引導,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一、理念論:古希臘最早出現(xiàn)的吸收多家思想的客觀唯心主義系統(tǒng)理論。1理念是“真正的是在”。他認為,一切感性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因而是不真實的,不可“定義”的,只有不動不變、可以作為“定義”對象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實在”。2理念是事物的“原因”。他說他一向研究的那個事物的“原因”就是“理念” 。3“可見的世界”和“可知的世界”。他認為存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由變動不居的“感性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一個是由不動不變的“理念”構成的理念世界,前者是可見而不可知的,所以被稱為“可見的世界”,后者是可知而不可見的,所以稱為“可知的世界” 。4后期對理念論的反省和完善。對理念的反省和完善,揭露了其理論自身的矛盾,肯定理念間的聯(lián)系,結合和轉化,使其形而上學性有所克服,也說明哲學家自我認識的提高和人類知識的發(fā)展。二、知識論:柏拉圖的知識論否認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否認感覺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把知識看做是靈魂先天固有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但是,他對感性認識的局限性和相對性的認識,對認識和知識的等級性以及不同認識方法的分析,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三、理想國:1他所設計的理想國是個等級森嚴的國家。 2他把私有財產視為罪惡的根源,認為世間的一切爭端都與此有關。3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剝削階級國家理論,反映了雅典奴隸主貴族派的政治思想。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他的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是他全部知識體系的核心和基礎。第一哲學是尋求本原和最初的原因,目的是為求知,并不是為了實用。一,實體學說?!皩嶓w”是由前人解釋萬物的起源和基礎的本原,元素,存在,理念等范疇發(fā)展而來的。他的實體學說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個別事物和種屬概念,即個別和一般,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二,“四因”學說。三,“潛能和現(xiàn)實”學說。在每一類事物中,都有潛在和完全實在之分。伊壁鳩魯?shù)恼軐W:一,對原子論的繼承和發(fā)展:1提出原子有重量的學說2提出原子形狀的差異是有限的思想3提出原子運動的“偏離”說。二,對影像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1肯定聲、味等可感性質是客觀實在的2強調感覺的重要性和可靠性3快樂主義的社會倫理觀〔1對神和死亡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2認不是“命運”的奴隸3國家和社會秩序不是永恒不變的〕疑心派的哲學:創(chuàng)始人皮浪認為我們認識事物,只是認識它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而不能認識它的本質或真想。早期經院哲學的形成:11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通過改革,實現(xiàn)了教會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統(tǒng)一,它既有能力又迫切需要統(tǒng)一思想,穩(wěn)固和維護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同一切“異端”或“異教”思想作堅決的斗爭,經院哲學便是在這樣一個主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建立。特點:1以“經院”為生存環(huán)境,充當神學的婢女2盲目崇拜權威,堅持神學教條主義3熱衷于繁瑣論證,搞形式主義。唯名論與實在論的斗爭:1爭論是圍繞共相問題展開的。唯名論與實在論的斗爭,實質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哲學路線的斗爭在中世紀條件下的積蓄和特殊表現(xiàn)。2爭論的焦點是一般或共相是否實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究竟一般是實在的還是個別是實在的。主要代表:一,安瑟倫的極端實在論:他是一個極端的實在論者,他認為一般概念不僅存在與人們的思維思維中,而且是先于個別事物,離開個別事物獨立存在的實體。其中著名的就是“本體實在論”,他認為教皇是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教皇權利獨一無二至上的,在他看來淪為農奴的人是因為他原來有罪,他的子孫后代也要永遠為奴,他的這些理論完全是為封建主的統(tǒng)治服務的。二洛色林的極端唯名論:他認為只有個別事物時真實存在的,共相沒有任何實在性,一般,共相只是個名稱,甚至只是聲音或空氣的振動,它們僅僅起源于語言的需要。這種只承認個別事物的實在性,把共相僅僅歸結為名稱的觀點,在哲學史上被稱為極端唯名論。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上帝存在的證明:1證明依據(jù)事物的運動2證明依據(jù)事物的動力因3證明依據(jù)可能性與必然性的關系4證明依據(jù)事物完善性的等級5證明依據(jù)自然的目的性。溫和實在論:在一般和個體的關系問題上,他吸取了早期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經驗教訓,在堅持一般決定個別的前提下對唯名論做出某些妥協(xié)。他認為,一般有三中存在方式: 1最低級的存在方式是,作為事物的“形式”或“本質”存在于個別事物中2較高級是一般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形成的抽象概念或思想的共相,存在于人的理智之中3最高級的存在方式是作為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原型的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個別事物之前,內在于上帝之中。認識論:在他看來認識由肉體和靈魂構成的有形實體,靈魂本身又是單一的精神實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不朽的靈魂,它作為精神實體,最終與上帝相通。他的神學先驗論的認識論:1在信仰和理性的關系上,他提出了二者可以并存、一致,并且信仰高于理性的原則2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問題上,他指出有感覺才能理解,只有當感覺健全,精準時,心靈才能自由馳騁3在真理問題上,他認為“理智中的真理就在于理智和所了解的事物一致”人文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1反對神權之上,要求突出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贊頌人生的偉大2反對封建等級制度,要求意志自由和個性解放3反對禁欲主義,要求現(xiàn)實生活和塵世的幸福4反對盲目信仰和蒙昧主義,推崇理性,重視科學文化知識。唯物主義自然觀:培根認為,世界時物質的,在自然界中真是存在的是無數(shù)個體事物,個體事物的總和構成整個自然界。唯物主義經驗論:在他看來,感覺經驗越豐富越精確,對一切事情進行起來就越容易越順利。培根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突出特點是重視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新工具《歸納法》:針對歷來研究學問中存在的偏重經驗或偏重理性的錯誤,培根提出要把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以求認識世界,這種認識世界的放大叫做“經驗歸納法”。歸納法大致分為三步1廣泛搜集事實,作為歸納的基礎2用合理的方法整理事實材料3就是歸納。笛卡爾的唯心主義理論:1“形而上學”中的二元論世界觀:他主張人們在認識前,首先必須對過去接受的一切思想,觀念進行大膽的,普遍的疑心。他主張要用理性對我們以往的一切觀念展開普遍疑心。2“物理學”中的機械唯物主義:1物理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物質與空間不可分割3物質在宏觀方面是無限的,在微觀方面也是無限的4運動就是機械的位移。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唯理論:一,唯物主義的實體論。斯賓諾莎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它是反對宗教神學和批判笛卡爾二元論的過程中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 1實體說,實體是斯賓諾莎世界觀的基礎和核心〔1實體是自因的2實體是唯一的3實體是無限的4實體是永恒的〕2屬性說,他認為實體是無限的,屬性也有無限多,每一種屬性都從的側面表現(xiàn)實體的本質。3樣式說,他認為樣式是有限的,可分的,有生有滅的和相對的,是感覺的對象。二,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認為,要認識自然,獲得與自然相一致的知識,就必須指導和改良理智,確立認識自然的方法和途徑。根據(jù)認識的來源和知識的真理性程度,他把認識分為三種〔1感性知識2理性知識3直觀知識〕他主張理性首先是要獲得直觀認識,形成“真觀念”。在獲得“真觀念”之后,心靈又以真觀念為基礎,運用幾何學的演繹方法,一步步推出其他知識來,他的這種方法就是幾何學的公理化方法和這么方法。三,以理制情的倫理觀。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單子只是一種組成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單子論是萊布尼茨針對機械唯物論的物質實體觀而提出的一種關于實體的學說,他認為機械唯物論肯定物質實體的存在,并把物質的本質歸結為廣延性,這與實體的本義是相對的,在他看來,作為世界萬物統(tǒng)一性的基礎實體,應是單純的,不可分的,同時又是具有能動性的東西。單子的特性:1單子具有客觀實在性2單子是突然產生,突然消滅的3單子是孤立封閉的4單子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5單子具有直覺能力6單子具有能動性。唯理主義認識論:萊布尼茨的認識論是建立在他的單子論基礎上的,他認為,心靈單子是一種精神實體,其本性就是直覺,由于單子是封閉的,沒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戶,不可能接受外界的影響,因此人的認識不能來自外部世界,只能來自心靈自身。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作為認識對象的可感物不能離開心靈的感知而獨立存在,認識對象的存在依賴于認識的主體,作為主體的心靈,精神或自我是一切可感知事物存在的前提。教父哲學:教會中的一些人員為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改造基督教,制定出一整套教義或信條,即對教會做出了奉獻,他們所作的論證和確立的信條便被稱為教父哲學。實在論:為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創(chuàng)見,主要是否認其師柏拉圖提出的真知只存在于觀念世界的說法,主張知識可經由感官經驗而得自于現(xiàn)象世界。主張自然世界的事實就是真實的、事物變化之原理,經由對自然的觀察與判斷,即是知識的來源;知識的由來是與環(huán)境的互動而得到。唯理論:與經驗論相對立,片面強調理性作用的一種認識論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四因,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質料因是指“構成了一個一個物件而本身繼續(xù)存在著的東西”,即事物的構成材料。動力因是指“變化或停止的最初源泉”,即事物產生和變化的來源。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模型”,“事物的基本定義”。事物是由其模型表現(xiàn)自己本質的,事物的基本定義規(guī)定著事物是什么。目的因是指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緣故。培根四假相說:四種假相,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種族假相是指人們在認識外部事物的過程中把人類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混雜在一起,導致歪曲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是指個人所特有而非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偏見。市場假相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由于語言概念的不確定,不嚴格而產生的思維混亂。劇場假相是指因盲目崇拜某個學術權威,輕信某種流行的哲學體系或哲學教條,以及錯誤的真名法則,從而在人心中形成德假相。培根的四假相說矛頭直指經院哲學。因為經院哲學中主觀性,片面性和盲目崇拜權威,任意臆造概念,術語的現(xiàn)象最為突出。培根從認識論角度,對錯誤認識產生的根源作了分析,提醒人們認識事物時不要被各種“假相”所迷惑。休謨的不可知論:一,直覺之外,一切皆不可知:他認為,既然知覺之外的物質實體是否存在時無法證明的,那么我們也同樣不能證明知覺之外是否存在上帝這個最高的精神實體,因為上帝和物質實體一樣都是感覺經驗之外存在的,而我們的認識又不能超出感覺經驗的范圍,所以它們的存在都是懸而未決的,不可知的,總之,知覺之外,一切都是不可知的,這就是休謨的疑心論或不可知論。二,因果聯(lián)系是習慣性聯(lián)想:因果學說是休謨哲學的重要內容,休謨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和不可知論出發(fā),對因果關系的本性,來源和根據(jù)作了詳細地論證,其目的是為了把知識局限于感覺經驗,拒絕一切關于終極原因的探討,以使科學知識有益于人類??档抡軐W,前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他提出了帶有唯物論和辯證法傾向的新自然觀,表達在兩個假說中。1“潮汐假說”即地球自轉速度因潮汐摩擦而逐漸減慢的假說,它說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都是運動的,都有其自身的變化,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 2“星云假說”即關于宇宙中諸天體起源和演化的假說,認為宇宙中無數(shù)的恒星和天體系統(tǒng)都是按照這一運動規(guī)律形成的,整個宇宙就是一個不斷生成又不斷消滅的永恒的運動過程。 批判哲學的認識論:一,先天綜合判斷:是指謂項不是從主項分析出來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項聯(lián)接著的判斷,也就是既增加了新內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斷。1數(shù)學和幾何學知識都是先天綜合判斷2康德認為自然科學即無理學中的基本原理也都是先天綜合判斷 3他還提出了形而上學命題性質問題。二,關于“感性”的學說:1感性與感性知識,他認為感性直觀是全部知識的基礎,感性直觀的形式離不開人的感性。但是,他又指出,感覺并不等于感性知識。 2空間和時間的理論〔1空間和時間是“先驗的觀念性”的東西,而不具有實在性2空間和時間不是從事物中概括或推論出的概念而是一種純粹直觀3空間和時間作為感性的直觀形式,是現(xiàn)象之成為可能的先決條件〕三,關于“知性”的學說:1知性與知性知識,他認為感性是我們的心靈在被刺激時接受表象的能力,知性則是“心靈從其自身產生表象的能力”。2范疇理論:在“先驗分析論”里,康德提出了他的范疇理論,他把范疇稱之為“知性的純概念”,認為純概念即范疇是先驗的,即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因此必須從知性的本性著手來尋找范疇,四:關于“理性”的學說:1理性與理性理念,2“二律背反”理論批判哲學的倫理學:一,善良意志論:1反對兩種道德獨斷論: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禁欲注意道德觀,又反對18世紀法國唯物論的幸福主力倫理觀。2善良意志:指徹底擺脫感性欲望的束縛,不受任何情感上好惡和利害的干擾,完全服從先天道德規(guī)律的意志。善良意志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義務”3絕對命令:絕對命令表示的是道德規(guī)律對意志的強制關系。它的三種表述:1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2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作工具3有理性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意志的規(guī)律。二,至善論。康德指出,純粹實踐理性的無制約的對象的全體,那就是所謂的至善,而把德行和幸福結合起來才算到達至善。但是塵世的現(xiàn)實生活,幸福和道德往往是相矛盾的,因此,只能寄望于超感性的本體世界,即此岸,為此,康德提出了三個公社〔1靈魂不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