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余人不多余——淺析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幾位“多余人”形象【初稿】摘要:“多余人”形象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那一代的作家們眼觀世事、心系社會,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系列形象:他們中有孤獨者魏連殳、怯懦者覺新、精神流浪漢方鴻漸,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一現(xiàn)象是在時代環(huán)境、知識分子自身、俄羅斯文學的多重影響下形成的。他們蘊含了豐富而深遠的社會意義,更包含了深邃的美學意蘊。關鍵詞:“多余人”;現(xiàn)象;性格;成因;意義一、“多余人”現(xiàn)象文學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前進、逐漸豐富的歷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多余人”現(xiàn)象的發(fā)展和演變也是一個歷史過程,隨著時代的推進,“多余人”形象在逐漸變得鮮明和豐滿,“多余”從事業(yè)一步步滲入到愛情、婚姻當中,進而表現(xiàn)在他們整個人生。這些“多余人”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家庭環(huán)境下,個性氣質(zhì)和思想觀點不盡相同,表現(xiàn)在生活上的行為方式亦是各有各樣:(一)孤獨者魏連殳魏連殳生活在辛亥革命失敗、五四大潮尚未崛起的無比黑暗的年代,這樣的時代和社會不能也不會給他這個在新思潮呼喚下覺醒的知識分子提供用武之地。魏連殳原本是舊傳統(tǒng)舊勢力的激情反叛者,但是社會把這個善良正直、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逼上了絕境,當他面對比新思潮更加龐大的舊勢力的壓迫時,不得不為了茍活去當封建軍閥杜師長的顧問,時常與先前他憎惡的墨客奉承應和,他感到內(nèi)心的痛苦和無奈,失去了以往和舊勢力斗爭的獨立人格,在現(xiàn)實面前敗下陣來,成了“多余之人”,在封建勢力高壓下走上了絕路。在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雙重擠壓下,他承擔痛苦、折磨和煎熬。他也曾經(jīng)用他覺醒的靈魂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黑暗丑惡的政治勢力進行過抵抗,向麻木的中國人發(fā)出過啟蒙的呼聲,但最終他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失去了勇氣,成了時代的落伍者。他缺乏執(zhí)著于信念的堅強意志,在強大的黑暗勢力面前,在個人與社會的沖突中,只能采取消極順應的形式:調(diào)整、緩和與舊勢力的矛盾。這時他難免成為一個失敗者,茍且生存?!八袆右庵镜能浫?,擾亂了參與社會變革的步調(diào)……最終只能清醒地咀嚼降低人格尊嚴的痛苦”。[1]46《在酒樓上》中,已是中年的呂緯甫徒生感嘆道:“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刹涣犀F(xiàn)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2]27魏連殳亦如此,當他年輕時的理想與雄心遭遇殘酷的社會打擊時,剩下只是飄零的泡沫和破碎的靈魂。在社會中四處碰壁,找尋不到位置后,只有退回到一個小角落,暗自傷神獨自感懷,終于在極端孤獨中死去。然而,就連他死后也不得不躬行先前所憎惡的一切——舊時的葬儀、生辰八字、披麻戴孝、裝腔作勢的號哭,還有金光閃閃的軍服。魏連殳的失敗是悲慘的,是在個人主義反抗道路上徹底的毀滅。他的失敗說明單靠個人反抗舊社會是不會有什么出路同時更不會有何積極成果,甚至還會走上相反的、與舊社會同流合污的道路。魯迅先生在這個形象中,藝術(shù)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許多不滿現(xiàn)實、要求改革,但又脫離人民,因此最后一事無成的知識分子共同的悲劇命運。(二)怯懦者覺新巴金在他的代表作《家》中,成功地地塑造了個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高覺新應是其最見功力者。他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不敢付諸行動的“多余人”,是當時社會悲劇的犧牲品。覺新,生活在20年代初四川的一個封建官僚地主之家。這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以封建宗法禮教進行統(tǒng)治,和“五四”以后涌現(xiàn)的新的社會思潮,必定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而覺新就不幸處在這種矛盾的中心。覺新應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他擁有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征:本分、正直、善良,自小聰慧,平時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時名列前茅。他又是高府的長房長孫,生活優(yōu)渥,相貌清秀。他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曾打算到上?;虮本┯忻拇髮W深造,還想過要到德國深造留學,夢想自由戀愛。從這些可以看出,覺新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他的這些理想和抱負在長輩的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們早為他安排好了工作,并且為他找了一個“合理”的妻子,要他一畢業(yè)就結(jié)婚。在這樣一個專制的大家庭中,覺新的性格、心理特征都顯示出明確的“多余人”的特征。他熱烈地愛著表妹梅,卻只是深深地埋在心里,連他的兄弟覺民都在懷疑:“那么為什么我們就看不出他一點表示呢?他連梅表姐的名字也很少提到。照你說來,豈不是心里越是愛,表面上便應該越是冷淡嗎?”[3]169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覺新清楚地知道愛情應當是神圣的,可是他當時的身份和處境不允許他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瑞玨才是其合理合法的妻子,其他任何的非分之想都是違背常理、不合規(guī)矩。對于兄弟們的責難,覺新沒有任何反抗,而選擇了接受,他明白兄弟們的不滿是源于何處,但他卻沒有勇氣和能力反抗。另外,覺新還有一種不同于尋常的忍耐力,能無條件接受不公平的待遇,有淚自咽,強顏歡笑,一個人默默忍受一切悲苦?!拔页姓J自己是懦夫,我不敢面對生活,我沒有勇氣。”[4]239從覺新這話我們可以看出覺新的又一個性格:怯懦,他強烈反對長輩安排給他的工作和婚姻,卻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逃婚。他永遠都停留在封建禮教的牢籠中不能自拔,犧牲自己的自由和意志。覺新的內(nèi)向、順從、謙卑、懦弱相互交織、相互滲透,構(gòu)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個自我是片面的、扭曲的,他被封建禮教壓縮在極其狹小的空間里,不能發(fā)揮個人的智慧,也無法追求自由等正當權(quán)利,他的存在的確是渺小而‘多余’的。(三)精神流浪漢方鴻漸當抗戰(zhàn)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留學歸國,走進了他的生活“圍城”中,他那沒有結(jié)果的愛情、一無所有的事業(yè)以及身處難以自拔之家庭,讓這個知識分子青年成為一個“籠內(nèi)鳥”“城外人”。作為一個留學歐美的青年知識分子,方鴻漸接受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的思想,他有自己的追求,追求愛情自由,追求符合自己理想的事業(yè)。但是他所生活的社會和家庭都是一個被強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籠罩的特定環(huán)境,決定了他必然深受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熏染,再加上身處戰(zhàn)亂年代,缺乏安定的環(huán)境,使得他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軟弱與無能,必然以失敗結(jié)尾?!胺进櫇u性格中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現(xiàn)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發(fā)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動性?!盵5]3早在大學讀書期間,方鴻漸便萌生自主戀愛的念頭,但在父親的痛罵下,頓時“嚇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頭,開始讀叔本華的哲學,自我安慰地對同學們說:“世間哪有戀愛,壓根兒是生殖沖動?!痹谶@里,方鴻漸的怯懦性格就暴露無遺了。在歸國的游船上他周旋于蘇文紈和鮑小姐兩位女士之間油嘴滑舌,快活之極。他的幽默贏得了蘇小姐的青睞,但他卻獨愛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可氣的是在蘇文紈的攪和下,唐小姐誤會了他,當他失去這個一生中最心愛的女性時,心瘦弱到了極點,如一個與人世隔絕的鬼魂,不知所措。但方鴻漸此時卻不得挽回局面的勇氣,只是吶吶的說:“你說的對,我是個騙子,我不敢再辯,以后決不來討厭了?!盵6]198-200然后站起來就走。在這把握幸福的關鍵時刻,他不是積極主動的去爭取和解釋,卻把本來幸福的愛情結(jié)束得那么輕率,這不能不說是他本性上的怯懦。他從不敢直面內(nèi)心的痛苦無奈,只是一味回避。之后便被孫柔嘉給“設計”進入了婚姻的圈套中。然而在這段婚姻中,孫柔嘉與方鴻漸矛盾重重,使他更覺孤單無助,最終以離婚收場。在事業(yè)上,他本可以憑借真才實學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在北平上大學時他學不了土木工程,從社會學系轉(zhuǎn)至中文系,但他“既不鈔敦煌卷子,又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7]36,花三十美金買到美國克萊登法商專門學校的博士學位,回國后,被人明諷暗刺,方鴻漸頓生自卑感。后來在掛名岳父的點金銀行辦事也不遂心,于是他接受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邀聘,然而剛到三閭就遭到迎頭一擊,校長以其學歷為由只聘他為副教授,所教課程也只是文學法院一年級無人肯教的倫理課。對于校長的欺騙以及威脅,初涉社會的方鴻漸表現(xiàn)出一種遲鈍與忍讓,覺得自己是一個被人收留的無處可去的孤兒,不但沒有恨意,反而作感激涕零之狀。學生對他所教課程不屑一顧、心存輕視,使他自卑感愈發(fā)強烈,心中充滿愧疚卻又沒有勇氣辭退。他自知懦弱,只得承認失敗,不敢面對現(xiàn)實,被孫柔嘉連罵懦夫。經(jīng)過思考,他將這一切歸結(jié)于自己毫無生活經(jīng)驗,教的功課又非出自本愿,于是在這種自我慰藉中重拾自信、自尊。在終于忍受不了三閭大學的黑暗之后,他“毅然”辭去了工作,此后卻在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四處飄蕩。方鴻漸沒有的恰恰是把理想化為現(xiàn)實的動力和能力,他只能在順境中肆意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途。對他而言,除了退卻就是逃亡,無望地徘徊、掙扎,決定他悲劇的一生。愛情婚姻的失敗、事業(yè)一無所成,這些都注定了方鴻漸不可能如自己所愿生活,而只能成為一個無力把握自己運命、隨意飄蕩的“多余人”。(四)典型性格盡管這眾多“多余人”生活的歷史條件不同,個性氣質(zhì)和思想觀點也不盡相同,但這些人物形象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與連續(xù)的發(fā)展軌跡,并有其必然的規(guī)律,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多余”這一典型特征。“新舊觀念、社會轉(zhuǎn)型的裂變過程正是‘零余者’生長的溫床”,[8]164,“零余者”即我們所說的“多余人”。他們雖都生活在社會動蕩時期,卻都幸運地學習了西方啟蒙思想,對腐朽的專制表示出不滿,他們思維的超前和意識的獨立使他們在旁人還處在混沌不清之中時率先覺醒,以叛逆姿態(tài)不斷反抗、沖擊舊思想、舊傳統(tǒng);遺憾的是,他們都只是簡單的接受了一些皮毛,所受的大部分教育都是無用的,時刻感受到自己與傳統(tǒng)有著無法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于是在這新舊之間他們處境黑暗,遭到社會現(xiàn)實的排擠而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命運,舉步維艱,行動困難。盡管這些“多余人”有著聰明的頭腦,敏銳的思想,但他們的頑固保守與憤世嫉俗,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沒有改變的勇氣,使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點和歸宿,只得長時間生活在苦悶和憂郁中,變得頹廢、消極,“生則于事無補,死亦于人無損”[9]158。再者愛情是虛無的,婚姻又沒有以愛為基礎。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形象特點,就是他們都感染了一種“時代病”:由于時代的必然性,他們的思想是新的,由于社會的繼承性,他們在行動上是舊的。于是他們自然成了矛盾的集合體,無奈之中認為自己是是不幸、可憐之人,是“多余”的??梢哉f,他們的一生是失敗和痛苦的總和。他們都是聰明善良之輩,但又都成了與世無爭、于世無補的現(xiàn)代“多余人”典型,他們都裹在自己所造的繭中不能解脫,看不到光明,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能在走投無路之時,或以惡報惡來報復社會,或消極頹唐冷淡一切,以示抗爭。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比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情況更加復雜,她除了處在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統(tǒng)治外,還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在復雜的階級矛盾和尖銳的民族矛盾的雙重夾擊下,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這些知識分子既沒有延續(xù)古代英雄的抱負與力量,也不具有海明威式的硬漢的剛硬和毅力,在這樣無休止的被動中,他們只能成為為別人輕視也不被自己重視的“多余人”。二、“多余人”形象的成因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文學上出現(xiàn)這樣一系列看似“多余”的形象?必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出現(xiàn)的“多余人”形象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們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最主要的是在當時的封建高壓和列強搶奪下,有志之士們失去了斗爭的勇氣和力量,形成了“多余”的傾向,作家們有感于這樣的狀態(tài),便在筆下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形象。(一)俄羅斯文學的影響19世紀的俄國文學中,在屠格涅夫、契訶夫、萊蒙托夫等一批現(xiàn)實主義作家筆下出現(xiàn)了如葉甫蓋尼·奧涅金、別林托夫、羅亭、奧勃洛摩夫等等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他們被賦予一個新鮮的名字——多余人?!岸嘤嗳恕币辉~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這個詞描寫的是一類人,他們出身貴族,生活在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然不滿現(xiàn)實,卻缺乏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多余人”形象的產(chǎn)生使19世紀俄國文學躋身于世界先進文學行列。中國二三十年代“多余人”群像的出現(xiàn),無疑受到俄國文學“多余人”的巨大影響。在現(xiàn)代二三十世紀的文壇上,中國的現(xiàn)代作家們從俄羅斯文學中得到啟發(fā),汲取精華,塑造了一批類似的“多余人”形象。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亦如十九世紀的俄國,東西方文化沖撞日益加劇、社會動蕩不安,生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中俄知識分子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憂患意識。郁達夫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寫“零余者”的高手。他對俄羅斯大家屠格列夫的《零余者的日記》情有獨鐘,以致其小說中的形象,多有屠格列夫筆下這個零余者的懊惱悲戚、孤獨內(nèi)向的性情。郁達夫筆下的這些“零余者”在精神特質(zhì)上可能最接近于俄國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妒\蘿行》的主人公留學歸來,卻生計沒有著落,從事教書的工作自覺甚不如意,銀行的職位又落空。只將其所受的屈辱轉(zhuǎn)化為無端的虐待和責罵,轉(zhuǎn)嫁到“包辦妻子”身上。他自己也知道“在社會上雖是懦弱的受難者的我,在家庭內(nèi)卻是一個兇惡的暴君。”生活的艱難與婚姻的不美滿,讓我們的主人公不禁自怨自艾是“一個生則于事無補,死亦于人無損的零余者”,[10]24-26哀嘆世界上無自己的位置?!冻翜S》的主人公身世凄涼,孤身前往日本留學,時時感嘆“孤冷的可憐”,在性的苦悶與弱國子民的自卑心理驅(qū)迫下孤僻獨處,得了憂郁癥,又感嘆生的苦悶,走上自盡的絕路。郁達夫小說中的主人公們都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只是在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他們顯得如此的無能為力,處處碰壁之后是靈魂被扭曲,生命被虛度。屠格涅夫?qū)τ暨_夫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是全方位的。他描寫的“零余者”形象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然而,郁達夫在接受了屠格涅夫影響后,對筆下的“零余者”進行了“本土化”的處理,他或憤世嫉俗或頹廢浪蕩,卻并不因之而淡化自我特性,他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因而他們就具備了不同于“多余人”的特點,成為在社會的大轉(zhuǎn)變中既找不到位置,又缺乏價值取向的知識者。這種人對于舊世界是一個反叛者,與廣大民眾又存在距離,在新舊文化的沖擊中構(gòu)成“多余人”不平衡的心態(tài)。(二)本國環(huán)境的催生時勢造英雄,但不利的時代亦會毀滅人才。社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的壓抑使原本志氣高昂的青年們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沉淪墮落。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tài),專制黑暗統(tǒng)治搖搖欲墜,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里,在這個舊社會即將逝去,新社會尚未到來的歷史轉(zhuǎn)折關頭,一些對現(xiàn)實不滿,但又不能參與社會改革的“無用的好人”,都可能成為“多余的人”。瞿秋白便以“多余人”自況,主要強調(diào)現(xiàn)實與浪漫的矛盾及社會對“我”的壓制;曹聚仁則卷在政治漩渦中又自稱“不愛行動,”所以“處處顯示出羅亭的性格?!瘪R克思指出:“人有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zhì)、自己的生命表現(xiàn)對象;或者說,人只有憑借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xiàn)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人的社會存在總是具體的、歷史的,人生活在具體的群體里,一個人的健康發(fā)展只有在一個健康的群體里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多余人”們所處的群體卻是與健康大相徑庭,顯得十分畸形。自辛亥革命的浪潮結(jié)束了清王朝統(tǒng)治之后,“五四”運動又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但隨著革命高潮的退落,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相勾結(jié)的專制統(tǒng)治便像一塊鎮(zhèn)在水中的基石,又浮現(xiàn)了出來,繼續(xù)維持著吃人的制度,中國便重新沉落在麻木、停滯的黑暗里。魯迅、郁達夫、巴金等作家們正處在這樣的時代他們親眼目睹青年知識分子們在這新舊交替中的矛盾與痛苦,內(nèi)心深有體會,于是塑造了這樣一批“多余人”。郁達夫的《沉淪》集里,不少人物都呈現(xiàn)了“零余者”的性格,他們具有敏銳的思想,但“常規(guī)武器”仍然是煩燥、空嘆、自虐和清淚,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和人民走向厄運而手足無措。在魯迅的小說中,對知識分子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非常之多。嚴酷的現(xiàn)實,使得魯迅對于知識分子身上的弱點極為敏感而又深感痛苦,他從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自己的親身感受出發(fā),認真探索著知識分子苦悶仿徨的原因,以及他們的遭際、命運,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時代個性,色彩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真實地再現(xiàn)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舊知識分子在風云變幻的時代潮流面前的生活情景。魯迅的《孤獨者》這篇小說所反映的就是這一時期即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換期里中國社會生活的風云變幻及其令人窒息的黑暗現(xiàn)實。從另一角度看,戰(zhàn)斗的吶喊仍在繼續(xù),全國的革命形勢仍在發(fā)展?!拔逅摹毙挛幕\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在這社會大分裂、大變化、大矛盾的過程中急劇分化:有的高升了,變成了反動派或反動派的狼犬;有的前進了,一如困頓孤獨而不屈不撓的“過客”;有的退隱了,在失敗后的“歧路”中陷入了“窮途”。魏連殳原是一個正直、善良、不滿現(xiàn)實的知識分子,他在貧困的境遇里遍嘗人間酸辛,飽鑒世態(tài)炎涼,也曾經(jīng)歷過辛亥革命風暴,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這樣一種生活經(jīng)歷,使他一度成為舊勢力的堅決的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的異路人,他常愛發(fā)議論,且毫無顧忌,凡事喜歡改變新花樣,因為看透了舊制度所特有的產(chǎn)物—一虛偽、冷酷,故“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但他冰冷面容下仍未失火熱、善良之心——愿給失意者和小孩子以溫暖。凡此種種,使他為社會所不容,他不得不在嘲笑、咒罵、排擠中打發(fā)時光,在冰冷凄苦的環(huán)境中忍受著被侮辱、欺凌的精神苦刑,在親手制造的“獨頭繭”里咀嚼著不可排遣的孤獨、寂寞,再以后,流言追逐他,失業(yè)打擊他,數(shù)千年傳統(tǒng)的灰色人生迫他走向絕境。隨著理想的破滅,黑暗吞噬了那最后一線光明,他開始改變了,投進軍閥懷抱乞求“實際”,躬行起“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實際上,他是在“勝利”的喧笑中獨飲悲哀痛苦的冷酒,并因此很快地,他便背負著不可愈合的內(nèi)心創(chuàng)傷死去。巴金所寫的《家》中的覺新所代表的是一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軟弱無能,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多余之人。成都高家公館這個封建大家庭正在逐漸走向衰落,但封建社會的制度還是一樣黑暗、腐朽、罪惡,摧殘人的生命。覺新受新思想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舊家庭和舊禮教對人的毒害,但是封建倫理道德,大家庭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家業(yè)興盛的重托將他生命的棱角消磨殆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長子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身份,他既有家族繼承權(quán)的優(yōu)先權(quán),又有確保家庭健康發(fā)展的倫理責任。迫于這樣的環(huán)境與特殊身份,覺新既是舊禮教受害者,又是它的維護者。只是在封建制度走向崩潰瓦解的時候,他的精神發(fā)生裂變了,覺新在新思想和舊制度的雙重沖擊下,對自己的行為選擇充滿懷疑與矛盾,處在這樣的位置,卻只能如此為之,只是他不僅失去了愛的權(quán)利,也失去了自由的權(quán)利,只能郁郁終生。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抗日戰(zhàn)爭硝煙四起。但方鴻漸不屬于那些進步知識分子的行列,他遠離這場戰(zhàn)爭,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xiāng)鎮(zhèn),圍繞著生活、職業(yè)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著一場場勾心斗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zhàn)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xiàn)著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著情場、名利場的廝殺和火拼;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著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著人們的道德和靈魂。自然,這里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愿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這些是顯得多么軟弱無力。方鴻漸父親、岳父母及妻子孫柔嘉對他的期望都成了他不可逃避的壓力,其他人惡意的找茬更讓方感到人世的冷漠和無情,三閭大學的校長因為他的假文憑降級使用他而后又把他辭退,同事也給他找麻煩,他的言行受到監(jiān)視并被惡意曲解,這些都使得方陷入痛苦的深淵而無以自拔,最終成為時代的“多余人”。無論是魏連殳、覺新還是方鴻漸,在那個時代,我們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他們的影子。他們有才有德,卻無法施展出來,只能躲藏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里獨嘗苦淚。作家們正是看到了這樣一種狀況,并為這樣的情形擔憂,內(nèi)心也充滿苦痛,又沒有任何挽救的辦法,只得將這種憂慮通過文字寄托出來。三、“多余人”不多余“多余人”不僅是一種文學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既存在于文學作品中,也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岸嘤嗳恕弊鳛樯鐣囊活惾?,并不是真的多余,他們的存在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一)社會意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多余人“典型性格的形成、發(fā)展和最終毀滅,與俄國“多余人”一樣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他們?nèi)娑唧w地展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動蕩時期的社會面貌,譴責了那個使青年們終生碌碌無為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自身性格的懦弱,反映了青年知識分子們的精神變遷。他們的叛逆,則更多地具有探索人生真諦、追求真理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多余人”代表了全世界范圍內(nèi)由傳統(tǒng)社會形態(tài)向到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變的過程中一種典型的社會心理:他們是時代的先覺者,卻飽嘗無限的痛苦;他們固守傳統(tǒng),卻時刻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傳統(tǒng)與時代變遷的摩擦帶來的陣痛。然而在舊社會即將逝去,新社會又尚未到來之時,先覺者總是會在宣傳先進思想,啟發(fā)人民智慧等方面發(fā)揮重大作用,固守者也在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呈現(xiàn)改革的艱難與復雜性。雖然他們最終由于外在的壓力和自身的遲疑走向消極頹廢,但在他們叛逆行為的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探索精神和生命價值無疑是具有超越時空和國界的普遍意義的。二十世紀的這一系列“多余人”對后世青年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使他們在面臨社會變革和動蕩時,能吸取“多余人”的歷史教訓,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經(jīng)驗,勇于面對現(xiàn)實,正確處理問題。社會變革往往如浪淘沙,它成就了許多風流人物當然也淘出了不少失敗者??杀氖?,這些人具備成為風流人物的機遇、才華和理想,卻由于個人的思想、階級局限等,跟不上歷史潮流,看不到周圍的光明世界,以灰色的眼光看待生活,消極對待,遺憾地與美好的未來失之交臂。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如果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不得不生活在一個不合理的環(huán)境里,那么,不論對于誰,這都是一場不能避免的悲劇。因為在這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不可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無法調(diào)和,這個人必然走上不歸之路,成為不被時代接納的“多余”。事實上,“多余人”現(xiàn)象是常常存在的,無論是從我們后世的一些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覺新、方鴻漸的影子。在我們周圍就存在著這樣一種人,比如在我們當代有這樣一些充滿志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弱電系統(tǒng)施工合同范本
- 地產(chǎn)代理合同
- 果園承包合同書
- 物流倉儲設備采購及安裝合同書
- 基站場地租賃合同模板年
- 工廠普通買賣合同
- 標準個人借款抵押合同模板
- 商城店面租賃合同范本
- 資產(chǎn)買賣合同書
- 全新臨時房租賃合同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分析萬永霞
- 粘液腺肺癌病理報告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評報告范文
- 巡察檔案培訓課件
- 物流營銷(第四版) 課件 第六章 物流營銷策略制定
- 上海高考英語詞匯手冊列表
- PDCA提高患者自備口服藥物正確堅持服用落實率
-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181乙二醇裝置爆炸事故調(diào)查報告
- 家譜人物簡介(優(yōu)選12篇)
- 2023年中智集團下屬中智股份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GA 1409-2017警用服飾硬式肩章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