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動物門――蜓亞目Protozoa-Fsuli課件_第1頁
原生動物門――蜓亞目Protozoa-Fsuli課件_第2頁
原生動物門――蜓亞目Protozoa-Fsuli課件_第3頁
原生動物門――蜓亞目Protozoa-Fsuli課件_第4頁
原生動物門――蜓亞目Protozoa-Fsuli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古植物571第五章古植物571一)概述古植物學是研究地史時期植物界的科學植物界與動物界最根本的區(qū)別是:

營養(yǎng)方式: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為自養(yǎng)生物;動物為異養(yǎng)生物

生活方式:植物為固著型,動物大多為活動型

生長方式不同:動物生長的一定階段就不再生長,而植物一直長到死572一)概述古植物學是研究地史時期植物界的科學572

概述(續(xù))研究意義

生命起源:最早出現(xiàn)的生命屬于植物界

地層劃分:尤其對元古宙地層和各時代非海相地層最為重要

古環(huán)境:古植物是劃分、恢復地史時期古大陸、古氣候和植物地理分區(qū)的主要標志

礦產(chǎn)方面:古植物本身參與成礦如鐵礦,石油,油頁巖,煤等,各種藻類亦可以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573概述(續(xù))研究意義5731、一般特征

二)低等植物低等植物包括菌類和藻類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呈絲狀、帶狀、片狀等各種形態(tài),如海帶、輪藻等無根、莖、葉的分化,也無輸導組織5741、一般特征一般特征(續(xù))細菌的細胞大多沒有營光合作用的葉綠素,以吸收別的動、植物的有機質維持生命,為異養(yǎng)生物;藻類的細胞體內有葉綠素,能營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為自養(yǎng)生物繁殖方式:營養(yǎng)繁殖——以營養(yǎng)體分離出新個體無性生殖——母細胞產(chǎn)生多個生殖細胞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結合成合子并直接萌發(fā),成長為新的個體-生活于水中或陰濕環(huán)境中575一般特征(續(xù))細菌的細胞大多沒有營光合作用的葉綠

2、分類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疊層石硅藻植物門Bacillariophyta甲藻植物門Pyrrophyta——溝鞭藻類金藻植物門Crysophyta——顆石藻類輪藻植物門Charophyta5762、分類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疊層石3、疊層石(Stromatolites)(1)疊層石定義生物成因的沉積建造,是由藻類(以蘭藻為主)捕獲和粘結沉積顆粒而形成一層疊一層或一層套一層(生物—沉積構造)(由藍綠藻和綠藻與沉積物組成互層)白天一種藻向上生長,捕獲和粘結沉積物顆粒;到晚上,另一種藻水平地生長,把沉積物顆粒牢固地系住層狀,深-淺色(有機與無機)層相間組成5773、疊層石(Stromatolites)(1)疊層石

疊層石578疊層石578(2)疊層石的基本結構

①基本層(生長層)它由一個微粒層和一個有機質層組成,以24小時為沉積周期(古生物鐘)基本層的形態(tài)——波紋層狀、同心圓狀、上凸拱形、錐形、瓦狀等579(2)疊層石的基本結構①基本層(生長層)它由一

②柱體形態(tài)——錐體、次圓柱體、扁柱體、板體、不規(guī)則體等

由基本層互相疊合形成向上呈拱形的柱體5710②柱體形態(tài)——錐體、次圓柱體、扁柱體、由基本層互相疊合形成③柱體側部特征

由基本層在柱體側部的不同變化形成體壁和各種

體飾體壁—無壁或有壁

局部壁、單層壁、多層壁(基本層邊緣下垂與

下一個基本層邊緣的關系)5711③柱體側部特征由基本層在柱體側部的不5711

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刺:基本層邊緣在局部地方伸出或懸掛于柱體外側環(huán)檐:一個或相鄰幾個基本層環(huán)繞柱體一圈或半圈的檐狀突起環(huán)脊:圍繞柱體一圈的脊狀突起瘤:柱體表面局部突起刺和環(huán)檐等體飾常見于無壁的柱體5712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5712

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連接橋:連接相鄰柱體的基本層5713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5713

④疊層石體的分叉不分叉或分叉分叉——簡單分叉、二次分叉、多次分叉分叉方式——平行分叉、散開分叉、融合分叉5714④疊層石體的分叉不分叉或分叉分叉——簡單分叉、二次分叉、疊層礁的形成疊層石柱體增長構成

疊層石體,并聚生構成疊層礁5715疊層礁的形成疊層石柱體增長構成5715(3)疊層石的地史分布及意義大多分布在前∈紀28億年前——柱狀疊層石27-25億年前——錐疊層石為主20-6.8億年前——分叉柱狀疊層石自O紀以來為小型分叉疊層石,不再形成大塊礁體

柱狀疊層石在前∈紀地層劃分對比中有一定意義,可作為小范圍地層對比的重要依據(jù)。大范圍應用時必需謹慎,因形態(tài)構造還受環(huán)境的制約5716(3)疊層石的地史分布及意義大多分布在前∈紀5716三)高等植物

多細胞一般有根、莖、葉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體結構復雜具輸導作用的維管束

主要為維管植物,適于陸地生活5717三)高等植物57171、維管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形態(tài)和結構

1)根功能: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無機鹽;支持、固著植物體形態(tài):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層或膨大潮濕區(qū):根系較淺、水平伸展57181、維管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形態(tài)和結構

1)根功能:吸收水分和溶于

2)莖功能:輸送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yǎng)料;支持樹冠、分枝并形成大量葉以制造食物

分類:質地:木本—莖可次生增粗,多年生分喬木:高大有顯著主干

灌木:無主干或主干不明顯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莖一般不能次生增粗,草質,生長季節(jié)末死亡5719

2)莖功能:輸送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yǎng)料;支持樹冠、分枝(1)莖的習性: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纏繞莖根狀莖5720(1)莖的習性:直立莖5720莖質地及習性攀援莖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5721莖質地及習性攀援莖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5721(2)分枝方式:二歧式和側出式兩種等二歧式不等二歧式二歧合軸式:叉枝交替成為主枝單軸式(側出式)主枝生長快,成較粗的中軸,主軸的側芽發(fā)育慢,成較細的側枝5722(2)分枝方式:二歧式和側出式兩種5722莖的分枝方式側出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二歧合軸式分枝二歧式分枝5723莖的分枝方式側出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二歧合軸式分枝二歧式分枝莖的分枝方式二歧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側出式分枝5724莖的分枝方式二歧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側出式分枝5724

(3)莖的結構:表皮—最外層,外壁角質化或具角質層皮層—薄壁細胞組成,司營養(yǎng)中柱—輸導組織,維管束所在處

韌皮部:輸送養(yǎng)料

木質部:輸送水和無機鹽髓—位于莖中心的薄壁細胞射髓—橫向連結髓和皮層的薄壁細胞,呈輻射狀5725(3)莖的結構:表皮—最外層,外壁角質化或具角質層5725

莖的結構(續(xù))

木本植物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有形成層,能分生出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5726莖的結構(續(xù))木本植物在韌皮部和5726

2)莖(續(xù))在溫帶或寒帶地區(qū),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次生木質部具有年輪

年輪的形成與形成層活動的周期性有關,秋末時形成層進入休眠期,分裂細胞小,壁厚,排列緊;春季時分裂細胞大,壁薄,具間隙

春材和秋材合稱一年輪5727

2)莖(續(xù))在溫帶或寒帶地區(qū),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次57273)葉(1)葉的功能與組成功能:營養(yǎng)器官: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組成:葉柄、葉片、托葉57283)葉功能:營養(yǎng)器官:光合作用制造食物5728(1)葉的組成(續(xù))完全葉:葉片、葉柄、托葉不完全葉:沒有葉柄的葉5729(1)葉的組成(續(xù))5729(1)葉的組成(續(xù))單葉--葉柄上只有一枚葉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羽狀復葉—一次羽狀復葉)5730(1)葉的組成(續(xù))5730(1)葉的組成(續(xù))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二次羽狀復葉、掌狀復葉)5731(1)葉的組成(續(xù))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二次羽狀復葉、(2)葉序葉序--葉在枝上排列的方式互生、對生、輪生、螺旋生5732(2)葉序葉序--葉在枝上排列的方式5732

(3)葉的形狀葉的形狀整體輪廓:通常以葉的長、寬之比及最寬處的部位為標準而劃分為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5733(3)葉的形狀葉的形狀5733(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物體的形象命名:線形、披針形、卵形、橢圓形、心形、腎形、舌形、扇形、楔形、鐮刀形、匙形5734葉的形狀5734(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頂端:急尖、漸尖、鈍圓、凹缺、小尖頭、截形葉的基部:楔形、心形、偏斜、截形、下延、圓形5735(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頂端:急尖、漸尖、鈍圓、凹缺、小尖頭(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葉的邊緣:全緣、波狀、鋸齒狀、深裂5736(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5736(4)葉脈葉脈--葉片上的維管組織脈序--葉脈在葉片中的排列方式5737(4)葉脈葉脈--葉片上的維管組織5737(4)葉脈的類型單脈—葉片中只有一條葉脈,自莖部伸達頂端扇狀脈—葉脈均勻地幾次二歧式分叉,呈扇狀展布葉面5738(4)葉脈的類型5738(4)葉脈的類型(續(xù))放射脈—葉脈自莖部多次二歧分叉,較直地呈放射狀伸出平行脈—葉脈只在基部分叉,伸至葉面彼此平行弧形脈—葉脈自基部伸出后平行葉緣呈弧形至葉頂匯合5739(4)葉脈的類型(續(xù))5739(4)葉脈的類型(續(xù))羽狀脈—有一條中脈,自中脈向兩側分出羽狀排列的側脈(分叉或不分叉)鄰脈—側脈不是從中脈伸出,而是從羽軸長出57405740(4)葉脈的類型(續(xù))網(wǎng)狀脈:簡單網(wǎng)狀脈—葉脈或側脈二歧式分叉并連結成網(wǎng)

復雜網(wǎng)狀脈—側脈單軸式分叉結成網(wǎng),網(wǎng)眼內又有細網(wǎng)組成次一級小網(wǎng)5741(4)葉脈的類型(續(xù))5741(4)葉脈的類型(續(xù))

掌狀脈—葉內有幾條等粗的脈(主脈)自基本一點射出5742(4)葉脈的類型(續(xù))57424)繁殖器官原始類群:為孢子囊,載孢子囊的葉稱為孢子葉。同孢(孢子母細胞大小一致)和異孢(大小不一致)。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異孢,雄性的孢子囊稱為花粉囊,可聚成各種形式的孢子葉著生于生殖枝(小孢子葉球);雌性生殖器官叫胚珠,受精后發(fā)育成種子。57434)繁殖器官原始類群:為孢子囊,載孢子囊的葉稱為孢子葉。2、古植物中的形態(tài)屬形態(tài)分類:由于化石記錄的不完整,缺少中間類型;又因植物各器官分散保存,按自然分類很難劃分,因而輔以形態(tài)分類應用在二個方面:①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葉、莖、枝、繁殖器官分散保存且搞不清關系,此時分別命名,如鱗木:葉Lepdophylloides孢子葉Lepidostrobophyllum孢子葉穗Lepidostrobus莖Lepidodendron

根Stigmaria②有些植物的葉外形極相似,在沒有發(fā)現(xiàn)繁殖器官時,無法區(qū)別它們,此時用形態(tài)屬。

形態(tài)屬種客觀存在,在地層中分布也有一定規(guī)律性,因此可用形態(tài)屬來劃分地層57442、古植物中的形態(tài)屬形態(tài)分類:由于化石記錄的不完整,缺少中間3、高等植物的分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它還有苔蘚植物門、前裸子植物門、買麻藤植物門等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節(jié)蕨植物門、真蕨植物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松柏植物門被子植物門57453、高等植物的分類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三)高等植物4、蕨類植物(羊齒植物)主要有4個門: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節(jié)蕨植物門真蕨植物門高等植物中較低等者,僅生活于潮濕地帶,以孢子繁殖,多數(shù)植物體有根、莖、葉的分化5746三)高等植物4、蕨類植物(羊齒植物)高等植物中較低等者,僅生

1)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最早的陸生維管植物矮小,無明顯的根、莖、葉的分化(裸蕨植物)5747

1)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裸原蕨植物門(圖片)1、工蕨2、庫遜蕨3、裸蕨5748原蕨植物門(圖片)1、工蕨2、庫遜蕨3、裸蕨早泥盆世裸蕨類植物(圖片)5749早泥盆世裸蕨類植物(圖片)5749(1)原蕨植物門的特點

莖二歧式分枝;莖內具最簡單的維管系統(tǒng);莖表皮有角質層和氣孔

無葉,可具假根

孢子囊著生于枝頂端

S3-D3,D1-2多5750(1)原蕨植物門的特點莖二歧式分枝;莖內具最簡單的維管系統(tǒng)

(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進化意義—

水生陸生,完成了從水域擴展到陸地的飛躍,是植物界進化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假根、輸導組織、角質層、氣孔等的出現(xiàn),標志著植物登陸的成功5751(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水生陸生,完成了從水域

(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葉的起源與演化—葉的演化,早期維管植物無葉,其他維管植物都有葉的分化,它們的發(fā)生與早期維管植物有關A、大型葉(頂枝起源葉):葉起源于分枝,由裸蕨植物二歧分叉的頂端枝扁化并彼此聯(lián)合而成,有葉片和分叉的葉脈(節(jié)蕨、真蕨、種子蕨等)5752(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葉的起源與演化—5752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B、小型葉(延伸起源葉):葉起源于表面的突起,由其延伸發(fā)展而成,單脈(石松類)5753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B、小型葉(延伸起源葉):葉起源于表面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

可能是由某些較能暫時適應的濱海淺灘上的綠藻植物演化而來5754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可能是由某些較能暫時適應的57542)石松植物門(Lycophyta)(1)一般特征:有喬木、灌木或草本有根、莖、葉的分化莖直立,二歧式分枝57552)石松植物門(Lycophyta)有喬木、灌木或草本575石松植物5756石松植物5756一般特征(續(xù))單葉、針形或披針形或線形,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生單脈D1-Rec,C極盛、造煤,P后開始衰退,Rec.僅剩少量草本但常見化石是葉座5757一般特征(續(xù))單葉、針形或披針形或線形,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

(2)石松植物門化石——葉座①葉座的結構葉座:是葉的基部膨大,脫落后在莖枝表面上留下的印痕葉痕:葉基部脫落后留下的痕跡。通常位于葉座上部,呈菱形或心形,微凸、低錐形隆起5758(2)石松植物門化石——葉座5758鱗木植物5759鱗木植物5759葉座的結構(圖解)5760葉座的結構(圖解)5760①葉座的結構(續(xù))束痕:葉痕中央葉脈附著的點痕側痕:束痕兩側的兩個小點痕,為通氣道痕。有時在葉痕的下方還有一對通氣道痕中脊:葉痕的上、下方中央的縱向隆脊側延線:葉痕兩側向葉座的延線葉舌穴:葉痕上方中脊上葉舌附著處留下的痕跡5761①葉座的結構(續(xù))束痕:葉痕中央葉脈附著的點痕5761

(3)石松植物門(Lycophyta)的起源起源:此門小型葉,葉脈簡單,與原蕨植物門中的工蕨類中表面具刺類型相近。一般認為石松類與工蕨類可能共同起源于更老的祖先類型5762(3)石松植物門(Lycophyta)的起源起源:此門

3)節(jié)蕨植物門(Lycophyta)(1)一般特征木本或草本莖單軸式分枝莖分為節(jié)和節(jié)間,節(jié)間上有縱脊和

縱溝,枝和葉自節(jié)間長出57633)節(jié)蕨植物門(Lycophyta)木本或草本5763蘆木5764蘆木5764木賊植物(楔葉)5765木賊植物(楔葉)5765

一般特征(續(xù))單葉、輪生D1-Rec.,C-P全盛,Mz后只有草本,Rec.只有木賊(Equisetum)一屬常見化石:葉及髓核化石5766一般特征(續(xù))單葉、輪生5766節(jié)蕨植物葉化石5輪葉Annularia6瓣輪葉Lobatannularia1-4楔葉Sphenophyllum5767節(jié)蕨植物葉化石5輪葉Annularia6瓣輪葉Lobatan(2)髓核化石髓核(髓模)—莖干化石,最常見的類型為髓腔充填泥沙固結而形成的髓核化石縱溝和縱肋—位于節(jié)間表面,相鄰兩節(jié)間上的縱肋、縱溝有直通、半錯位或全錯位等形式。節(jié)下痕—位于節(jié)間縱肋上部(通氣軟組織痕跡)5768(2)髓核化石髓核(髓模)—莖干化石,最常見的類型為髓腔充填髓核化石5769髓核化石5769

4)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1)一般特征草本為主,莖不發(fā)育,多數(shù)為根狀莖大型羽狀復葉(蕨葉)57704)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草本為主,莖不發(fā)真蕨植物5771真蕨植物5771一般特征(續(xù))葉脈多樣,主要為扇狀脈和羽狀脈,也有網(wǎng)狀脈D2-Rec.,C最盛、造煤,現(xiàn)代主要生活于熱帶、亞熱帶潮濕地區(qū)化石主要為蕨葉5772一般特征(續(xù))葉脈多樣,主要為扇狀脈和羽狀脈,也有網(wǎng)狀脈57(2)蕨葉的結構

由于經(jīng)過幾次羽狀分裂后蕨葉通常較大,在化石中往往保存不完整,只是其一部分,所以記述時就從最后分裂的羽片往回數(shù),再加“末”字來表示5773(2)蕨葉的結構由于經(jīng)過幾次羽狀分裂后蕨葉通常較大,在化石(2)蕨葉的結構(續(xù))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狀分裂形成的羽片。由小羽片和末次羽軸組成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軸+末次羽片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5774(2)蕨葉的結構(續(xù))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狀分裂形成的羽片(2)蕨葉的結構(續(xù))

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片間小羽片:長在末二次羽軸上的小羽片5775(2)蕨葉的結構(續(xù))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蕨葉的結構(圖解)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末次羽片=小羽片+末次羽軸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軸+末次羽片間小羽片:長在末二次羽軸上的小羽片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片5776蕨葉的結構(圖解)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末次羽片=

(3)真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真蕨類起源于裸蕨,原始蕨的某些屬是它們的過渡類型一般認為真蕨綱的大型葉是由裸蕨植物巨大的分枝系統(tǒng)“扁化”發(fā)展而來5777(3)真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真蕨類起源于裸蕨,原始蕨的某些三)高等植物5、裸子植物一般特征及其器官組成

木本或灌木,無草本及水生類型莖:喬木,次生木質部很發(fā)育,輸水力及支持力增強。莖單軸式分枝葉:有二條進化路線大型羽狀復葉—光合作用面積大(種子蕨類、蘇鐵類)小葉—扁形、針狀、鱗片狀等,如銀杏、松柏繁殖器官:以裸露的種子繁殖,無真正的花5778三)高等植物5、裸子植物木本或灌木,無草本及水生類型5778器官組成(續(xù))種子:結構復雜的多細胞器官,成熟后脫離母體。種子外面有種皮保護,自身具有營養(yǎng)物質(胚乳),在不利條件下能較長時間保持休眠能力,更能適應干旱環(huán)境5779器官組成(續(xù))種子:結構復雜的多細胞器官,成熟后脫離母體。種裸子植物的分類主要包括4個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松柏植物門5780裸子植物的分類57801)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1)一般特征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植物體不大,小喬木、灌木或藤本莖很少分枝57811)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最古一般特征(續(xù))葉為大型羽狀復葉(蕨葉)種子在古生代時未集成球果,單個直接長在小羽片的中脈或羽軸上;中生代種子蕨的種子常多個著生在一起D3-K2,C-P2最盛,P3衰減,中生代僅有少量代表5782一般特征(續(xù))葉為大型羽狀復葉(蕨葉)5782(2)種子蕨植物的分類依據(jù)與形態(tài)屬種子蕨植物常見的是葉化石,但其與真蕨植物的葉化石不易區(qū)分,故常采用形態(tài)分類。形態(tài)屬(種):根據(jù)化石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所建立的屬(種)名,而不考慮化石本身的親緣關系5783(2)種子蕨植物的分類依據(jù)與形態(tài)屬種子蕨植物常見的是葉化石,(3)種子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演化而來,D2的無脈蕨可能是祖先類型5784(3)種子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演化而來,5784

2)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

(1)一般特征粗矮的常綠木本植物莖通常不分叉,球狀、塊狀、圓柱狀多為單羽狀復葉,少數(shù)單葉。葉頂生,幼葉卷曲平行脈或放射脈,少數(shù)網(wǎng)狀脈或單脈C-Rec.,T3-K1繁盛,新生代后僅存當代蘇鐵類5785

2)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

(1)一般特征(2)蘇鐵植物門的起源起源:蘇鐵類由種子蕨演化而來,兩者都具有大型羽狀復葉,相似的次生構造5786(2)蘇鐵植物門的起源起源:蘇鐵類由種子蕨演化而來,兩者都具蘇鐵植物5787蘇鐵植物5787蘇鐵5788蘇鐵57883)松柏植物門(Coniferophyta)(1)一般特征多分枝的喬木或灌木,單軸式分枝,枝有長有短,次生木質部發(fā)達致密單葉,形狀簡單,帶形、舌形、針形、線形、鱗片狀、錐形、橢圓形等。螺旋式生長排列葉脈:平行脈、單脈、少數(shù)弧形脈57893)松柏植物門(Coniferophyta)多分枝的喬木或灌(2)松柏植物門的分類與地史分布包括科達綱和松柏綱科達綱:D3-T,C2-P1繁盛松柏綱:C2-Rec.,Mz全面繁盛,現(xiàn)存松柏綱植物廣布于不同緯度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平原及山區(qū),常形成大片針葉林5790(2)松柏植物門的分類與地史分布包括科達綱和松柏綱5790科達5791科達5791科達綱綜合圖5792科達綱綜合圖5792(3)松柏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門的古羊齒類演化而來5793(3)松柏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門的古羊齒類演化而來4)銀杏植物門(Ginkgophyta)(1)一般特征與地史分布高大喬木,單軸式分枝,有長短枝之分,長枝上葉稀螺旋式著生,短枝上密螺旋式著生,成簇狀單葉,具長柄,扇形、腎形或寬楔形,葉緣淺裂或全裂葉脈:扇形脈、平行脈P-Rec.,J-K1全盛,K2突然衰退,現(xiàn)代僅存一屬:銀杏Ginkgobiloba57944)銀杏植物門(Ginkgophyta)高大喬木,單軸式分枝銀杏植物5795銀杏植物5795(2)銀杏植物門的起源起源:是由松柏植物門的科達綱演化而來的分支5796(2)銀杏植物門的起源起源:是由松柏植物門的科達綱演化而來的三)高等植物6、被子植物1)一般特征被子意為胚珠包在由心皮(封閉的大孢子葉)形成的子房內內,成熟的種子不裸露繁殖器官就是花,故亦稱有花植物主要為被子植物門5797三)高等植物6、被子植物被子意為胚珠包在由心皮(封閉的大孢子被子植物花的結構(圖解)5798被子植物花的結構(圖解)5798一般特征(續(xù))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喬木、灌木、藤本、草木陸生、水生、寄生單葉、復葉,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的具托葉莖:維管束結構最完全,木質部有了真正的多細胞導管,增強輸導能力葉脈:主要為羽狀脈、弧形脈、細脈結成的網(wǎng)狀脈5799一般特征(續(xù))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57992)被子植物門的地史分布與分類K1-Rec,新生代后取代裸子植物,在植物界中占統(tǒng)治地位根據(jù)胚內子葉數(shù)目分為兩個綱:雙子葉綱(Dicotyledonea)單子葉綱(Monocotyledonea)571002)被子植物門的地史分布與分類K1-Rec,新生代后取代裸3)被子植物的起源起源:一般認為被子植物由裸子植物演化而來,但究竟是哪一種裸子植物為祖先尚不清楚。近年來有人趨向于由種子蕨植物門演化而來571013)被子植物的起源起源:一般認為被子植物由裸子植物演化而來,四)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階段菌藻植物階段早期維管植物階段蕨類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階段裸子植物階段被子植物階段57102四)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階段菌藻植物階段571021、菌藻植物階段Ar-S,全部水生,無器官分化絲狀藻→葉狀藻571031、菌藻植物階段Ar-S,全部水生,無器官分化571032、早期維管植物階段D1-2,植物開始登陸以原蕨植物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節(jié)蕨和前裸子植物門植物。僅在濱海暖濕低地生長571042、早期維管植物階段D1-2,植物開始登陸571043、蕨類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階段D3-P2。以蕨類植物(石松、節(jié)蕨、真蕨)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類型(種子蕨、科達)也十分常見D3-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極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571053、蕨類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階段D3-P2。以蕨類植物(石松4、裸子植物階段P3-K1,以裸子植物(蘇鐵、銀杏、松柏)最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發(fā)育P3-T2氣候干旱,中生代植物開始發(fā)育T3-K1植物極盛,重要的聚煤期571064、裸子植物階段P3-K1,以裸子植物(蘇鐵、銀杏、松柏)5、被子植物階段K2-Rec.,被子植物在植物界中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第三紀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紀冰期后形成當代的植物群面貌571075、被子植物階段K2-Rec.,被子植物在植物界中占絕對水生→陸生低級→高級簡單→復雜57108水生→陸生57108六)植物界五個演化階段中有幾次飛躍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細菌、蘭藻→綠藻水生植物?陸生植物早期維管束植物從S3出現(xiàn),具備了陸生植物最基本的特點孢子植物?種子植物種子能適應多種環(huán)境,抗干旱、抗高溫、耐低溫;受精作用不再借水為媒體,可以脫離水環(huán)境而繁殖后代57109六)植物界五個演化階段中有幾次飛躍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第五章古植物57110第五章古植物571一)概述古植物學是研究地史時期植物界的科學植物界與動物界最根本的區(qū)別是:

營養(yǎng)方式: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為自養(yǎng)生物;動物為異養(yǎng)生物

生活方式:植物為固著型,動物大多為活動型

生長方式不同:動物生長的一定階段就不再生長,而植物一直長到死57111一)概述古植物學是研究地史時期植物界的科學572

概述(續(xù))研究意義

生命起源:最早出現(xiàn)的生命屬于植物界

地層劃分:尤其對元古宙地層和各時代非海相地層最為重要

古環(huán)境:古植物是劃分、恢復地史時期古大陸、古氣候和植物地理分區(qū)的主要標志

礦產(chǎn)方面:古植物本身參與成礦如鐵礦,石油,油頁巖,煤等,各種藻類亦可以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57112概述(續(xù))研究意義5731、一般特征

二)低等植物低等植物包括菌類和藻類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呈絲狀、帶狀、片狀等各種形態(tài),如海帶、輪藻等無根、莖、葉的分化,也無輸導組織571131、一般特征一般特征(續(xù))細菌的細胞大多沒有營光合作用的葉綠素,以吸收別的動、植物的有機質維持生命,為異養(yǎng)生物;藻類的細胞體內有葉綠素,能營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為自養(yǎng)生物繁殖方式:營養(yǎng)繁殖——以營養(yǎng)體分離出新個體無性生殖——母細胞產(chǎn)生多個生殖細胞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結合成合子并直接萌發(fā),成長為新的個體-生活于水中或陰濕環(huán)境中57114一般特征(續(xù))細菌的細胞大多沒有營光合作用的葉綠

2、分類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疊層石硅藻植物門Bacillariophyta甲藻植物門Pyrrophyta——溝鞭藻類金藻植物門Crysophyta——顆石藻類輪藻植物門Charophyta571152、分類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疊層石3、疊層石(Stromatolites)(1)疊層石定義生物成因的沉積建造,是由藻類(以蘭藻為主)捕獲和粘結沉積顆粒而形成一層疊一層或一層套一層(生物—沉積構造)(由藍綠藻和綠藻與沉積物組成互層)白天一種藻向上生長,捕獲和粘結沉積物顆粒;到晚上,另一種藻水平地生長,把沉積物顆粒牢固地系住層狀,深-淺色(有機與無機)層相間組成571163、疊層石(Stromatolites)(1)疊層石

疊層石57117疊層石578(2)疊層石的基本結構

①基本層(生長層)它由一個微粒層和一個有機質層組成,以24小時為沉積周期(古生物鐘)基本層的形態(tài)——波紋層狀、同心圓狀、上凸拱形、錐形、瓦狀等57118(2)疊層石的基本結構①基本層(生長層)它由一

②柱體形態(tài)——錐體、次圓柱體、扁柱體、板體、不規(guī)則體等

由基本層互相疊合形成向上呈拱形的柱體57119②柱體形態(tài)——錐體、次圓柱體、扁柱體、由基本層互相疊合形成③柱體側部特征

由基本層在柱體側部的不同變化形成體壁和各種

體飾體壁—無壁或有壁

局部壁、單層壁、多層壁(基本層邊緣下垂與

下一個基本層邊緣的關系)57120③柱體側部特征由基本層在柱體側部的不5711

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刺:基本層邊緣在局部地方伸出或懸掛于柱體外側環(huán)檐:一個或相鄰幾個基本層環(huán)繞柱體一圈或半圈的檐狀突起環(huán)脊:圍繞柱體一圈的脊狀突起瘤:柱體表面局部突起刺和環(huán)檐等體飾常見于無壁的柱體57121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5712

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連接橋:連接相鄰柱體的基本層57122③柱體側部特征(續(xù))體飾—5713

④疊層石體的分叉不分叉或分叉分叉——簡單分叉、二次分叉、多次分叉分叉方式——平行分叉、散開分叉、融合分叉57123④疊層石體的分叉不分叉或分叉分叉——簡單分叉、二次分叉、疊層礁的形成疊層石柱體增長構成

疊層石體,并聚生構成疊層礁57124疊層礁的形成疊層石柱體增長構成5715(3)疊層石的地史分布及意義大多分布在前∈紀28億年前——柱狀疊層石27-25億年前——錐疊層石為主20-6.8億年前——分叉柱狀疊層石自O紀以來為小型分叉疊層石,不再形成大塊礁體

柱狀疊層石在前∈紀地層劃分對比中有一定意義,可作為小范圍地層對比的重要依據(jù)。大范圍應用時必需謹慎,因形態(tài)構造還受環(huán)境的制約57125(3)疊層石的地史分布及意義大多分布在前∈紀5716三)高等植物

多細胞一般有根、莖、葉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體結構復雜具輸導作用的維管束

主要為維管植物,適于陸地生活57126三)高等植物57171、維管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形態(tài)和結構

1)根功能: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無機鹽;支持、固著植物體形態(tài):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層或膨大潮濕區(qū):根系較淺、水平伸展571271、維管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形態(tài)和結構

1)根功能:吸收水分和溶于

2)莖功能:輸送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yǎng)料;支持樹冠、分枝并形成大量葉以制造食物

分類:質地:木本—莖可次生增粗,多年生分喬木:高大有顯著主干

灌木:無主干或主干不明顯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莖一般不能次生增粗,草質,生長季節(jié)末死亡57128

2)莖功能:輸送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yǎng)料;支持樹冠、分枝(1)莖的習性: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纏繞莖根狀莖57129(1)莖的習性:直立莖5720莖質地及習性攀援莖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57130莖質地及習性攀援莖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5721(2)分枝方式:二歧式和側出式兩種等二歧式不等二歧式二歧合軸式:叉枝交替成為主枝單軸式(側出式)主枝生長快,成較粗的中軸,主軸的側芽發(fā)育慢,成較細的側枝57131(2)分枝方式:二歧式和側出式兩種5722莖的分枝方式側出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二歧合軸式分枝二歧式分枝57132莖的分枝方式側出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二歧合軸式分枝二歧式分枝莖的分枝方式二歧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側出式分枝57133莖的分枝方式二歧式分枝不等二歧式分枝側出式分枝5724

(3)莖的結構:表皮—最外層,外壁角質化或具角質層皮層—薄壁細胞組成,司營養(yǎng)中柱—輸導組織,維管束所在處

韌皮部:輸送養(yǎng)料

木質部:輸送水和無機鹽髓—位于莖中心的薄壁細胞射髓—橫向連結髓和皮層的薄壁細胞,呈輻射狀57134(3)莖的結構:表皮—最外層,外壁角質化或具角質層5725

莖的結構(續(xù))

木本植物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有形成層,能分生出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57135莖的結構(續(xù))木本植物在韌皮部和5726

2)莖(續(xù))在溫帶或寒帶地區(qū),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次生木質部具有年輪

年輪的形成與形成層活動的周期性有關,秋末時形成層進入休眠期,分裂細胞小,壁厚,排列緊;春季時分裂細胞大,壁薄,具間隙

春材和秋材合稱一年輪57136

2)莖(續(xù))在溫帶或寒帶地區(qū),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次57273)葉(1)葉的功能與組成功能:營養(yǎng)器官: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組成:葉柄、葉片、托葉571373)葉功能:營養(yǎng)器官:光合作用制造食物5728(1)葉的組成(續(xù))完全葉:葉片、葉柄、托葉不完全葉:沒有葉柄的葉57138(1)葉的組成(續(xù))5729(1)葉的組成(續(xù))單葉--葉柄上只有一枚葉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羽狀復葉—一次羽狀復葉)57139(1)葉的組成(續(xù))5730(1)葉的組成(續(xù))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二次羽狀復葉、掌狀復葉)57140(1)葉的組成(續(xù))復葉--葉柄上有多片小葉(二次羽狀復葉、(2)葉序葉序--葉在枝上排列的方式互生、對生、輪生、螺旋生57141(2)葉序葉序--葉在枝上排列的方式5732

(3)葉的形狀葉的形狀整體輪廓:通常以葉的長、寬之比及最寬處的部位為標準而劃分為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57142(3)葉的形狀葉的形狀5733(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物體的形象命名:線形、披針形、卵形、橢圓形、心形、腎形、舌形、扇形、楔形、鐮刀形、匙形57143葉的形狀5734(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頂端:急尖、漸尖、鈍圓、凹缺、小尖頭、截形葉的基部:楔形、心形、偏斜、截形、下延、圓形57144(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頂端:急尖、漸尖、鈍圓、凹缺、小尖頭(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葉的邊緣:全緣、波狀、鋸齒狀、深裂57145(3)葉的形狀(續(xù))葉的形狀5736(4)葉脈葉脈--葉片上的維管組織脈序--葉脈在葉片中的排列方式57146(4)葉脈葉脈--葉片上的維管組織5737(4)葉脈的類型單脈—葉片中只有一條葉脈,自莖部伸達頂端扇狀脈—葉脈均勻地幾次二歧式分叉,呈扇狀展布葉面57147(4)葉脈的類型5738(4)葉脈的類型(續(xù))放射脈—葉脈自莖部多次二歧分叉,較直地呈放射狀伸出平行脈—葉脈只在基部分叉,伸至葉面彼此平行弧形脈—葉脈自基部伸出后平行葉緣呈弧形至葉頂匯合57148(4)葉脈的類型(續(xù))5739(4)葉脈的類型(續(xù))羽狀脈—有一條中脈,自中脈向兩側分出羽狀排列的側脈(分叉或不分叉)鄰脈—側脈不是從中脈伸出,而是從羽軸長出571495740(4)葉脈的類型(續(xù))網(wǎng)狀脈:簡單網(wǎng)狀脈—葉脈或側脈二歧式分叉并連結成網(wǎng)

復雜網(wǎng)狀脈—側脈單軸式分叉結成網(wǎng),網(wǎng)眼內又有細網(wǎng)組成次一級小網(wǎng)57150(4)葉脈的類型(續(xù))5741(4)葉脈的類型(續(xù))

掌狀脈—葉內有幾條等粗的脈(主脈)自基本一點射出57151(4)葉脈的類型(續(xù))57424)繁殖器官原始類群:為孢子囊,載孢子囊的葉稱為孢子葉。同孢(孢子母細胞大小一致)和異孢(大小不一致)。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異孢,雄性的孢子囊稱為花粉囊,可聚成各種形式的孢子葉著生于生殖枝(小孢子葉球);雌性生殖器官叫胚珠,受精后發(fā)育成種子。571524)繁殖器官原始類群:為孢子囊,載孢子囊的葉稱為孢子葉。2、古植物中的形態(tài)屬形態(tài)分類:由于化石記錄的不完整,缺少中間類型;又因植物各器官分散保存,按自然分類很難劃分,因而輔以形態(tài)分類應用在二個方面:①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葉、莖、枝、繁殖器官分散保存且搞不清關系,此時分別命名,如鱗木:葉Lepdophylloides孢子葉Lepidostrobophyllum孢子葉穗Lepidostrobus莖Lepidodendron

根Stigmaria②有些植物的葉外形極相似,在沒有發(fā)現(xiàn)繁殖器官時,無法區(qū)別它們,此時用形態(tài)屬。

形態(tài)屬種客觀存在,在地層中分布也有一定規(guī)律性,因此可用形態(tài)屬來劃分地層571532、古植物中的形態(tài)屬形態(tài)分類:由于化石記錄的不完整,缺少中間3、高等植物的分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它還有苔蘚植物門、前裸子植物門、買麻藤植物門等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節(jié)蕨植物門、真蕨植物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松柏植物門被子植物門571543、高等植物的分類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三)高等植物4、蕨類植物(羊齒植物)主要有4個門:原蕨植物門石松植物門節(jié)蕨植物門真蕨植物門高等植物中較低等者,僅生活于潮濕地帶,以孢子繁殖,多數(shù)植物體有根、莖、葉的分化57155三)高等植物4、蕨類植物(羊齒植物)高等植物中較低等者,僅生

1)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最早的陸生維管植物矮小,無明顯的根、莖、葉的分化(裸蕨植物)57156

1)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裸原蕨植物門(圖片)1、工蕨2、庫遜蕨3、裸蕨57157原蕨植物門(圖片)1、工蕨2、庫遜蕨3、裸蕨早泥盆世裸蕨類植物(圖片)57158早泥盆世裸蕨類植物(圖片)5749(1)原蕨植物門的特點

莖二歧式分枝;莖內具最簡單的維管系統(tǒng);莖表皮有角質層和氣孔

無葉,可具假根

孢子囊著生于枝頂端

S3-D3,D1-2多57159(1)原蕨植物門的特點莖二歧式分枝;莖內具最簡單的維管系統(tǒng)

(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進化意義—

水生陸生,完成了從水域擴展到陸地的飛躍,是植物界進化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假根、輸導組織、角質層、氣孔等的出現(xiàn),標志著植物登陸的成功57160(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水生陸生,完成了從水域

(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葉的起源與演化—葉的演化,早期維管植物無葉,其他維管植物都有葉的分化,它們的發(fā)生與早期維管植物有關A、大型葉(頂枝起源葉):葉起源于分枝,由裸蕨植物二歧分叉的頂端枝扁化并彼此聯(lián)合而成,有葉片和分叉的葉脈(節(jié)蕨、真蕨、種子蕨等)57161(2)早期維管植物進化意義和起源葉的起源與演化—5752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B、小型葉(延伸起源葉):葉起源于表面的突起,由其延伸發(fā)展而成,單脈(石松類)57162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B、小型葉(延伸起源葉):葉起源于表面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

可能是由某些較能暫時適應的濱海淺灘上的綠藻植物演化而來57163葉的起源與演化—(續(xù))可能是由某些較能暫時適應的57542)石松植物門(Lycophyta)(1)一般特征:有喬木、灌木或草本有根、莖、葉的分化莖直立,二歧式分枝571642)石松植物門(Lycophyta)有喬木、灌木或草本575石松植物57165石松植物5756一般特征(續(xù))單葉、針形或披針形或線形,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生單脈D1-Rec,C極盛、造煤,P后開始衰退,Rec.僅剩少量草本但常見化石是葉座57166一般特征(續(xù))單葉、針形或披針形或線形,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

(2)石松植物門化石——葉座①葉座的結構葉座:是葉的基部膨大,脫落后在莖枝表面上留下的印痕葉痕:葉基部脫落后留下的痕跡。通常位于葉座上部,呈菱形或心形,微凸、低錐形隆起57167(2)石松植物門化石——葉座5758鱗木植物57168鱗木植物5759葉座的結構(圖解)57169葉座的結構(圖解)5760①葉座的結構(續(xù))束痕:葉痕中央葉脈附著的點痕側痕:束痕兩側的兩個小點痕,為通氣道痕。有時在葉痕的下方還有一對通氣道痕中脊:葉痕的上、下方中央的縱向隆脊側延線:葉痕兩側向葉座的延線葉舌穴:葉痕上方中脊上葉舌附著處留下的痕跡57170①葉座的結構(續(xù))束痕:葉痕中央葉脈附著的點痕5761

(3)石松植物門(Lycophyta)的起源起源:此門小型葉,葉脈簡單,與原蕨植物門中的工蕨類中表面具刺類型相近。一般認為石松類與工蕨類可能共同起源于更老的祖先類型57171(3)石松植物門(Lycophyta)的起源起源:此門

3)節(jié)蕨植物門(Lycophyta)(1)一般特征木本或草本莖單軸式分枝莖分為節(jié)和節(jié)間,節(jié)間上有縱脊和

縱溝,枝和葉自節(jié)間長出571723)節(jié)蕨植物門(Lycophyta)木本或草本5763蘆木57173蘆木5764木賊植物(楔葉)57174木賊植物(楔葉)5765

一般特征(續(xù))單葉、輪生D1-Rec.,C-P全盛,Mz后只有草本,Rec.只有木賊(Equisetum)一屬常見化石:葉及髓核化石57175一般特征(續(xù))單葉、輪生5766節(jié)蕨植物葉化石5輪葉Annularia6瓣輪葉Lobatannularia1-4楔葉Sphenophyllum57176節(jié)蕨植物葉化石5輪葉Annularia6瓣輪葉Lobatan(2)髓核化石髓核(髓模)—莖干化石,最常見的類型為髓腔充填泥沙固結而形成的髓核化石縱溝和縱肋—位于節(jié)間表面,相鄰兩節(jié)間上的縱肋、縱溝有直通、半錯位或全錯位等形式。節(jié)下痕—位于節(jié)間縱肋上部(通氣軟組織痕跡)57177(2)髓核化石髓核(髓模)—莖干化石,最常見的類型為髓腔充填髓核化石57178髓核化石5769

4)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1)一般特征草本為主,莖不發(fā)育,多數(shù)為根狀莖大型羽狀復葉(蕨葉)571794)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草本為主,莖不發(fā)真蕨植物57180真蕨植物5771一般特征(續(xù))葉脈多樣,主要為扇狀脈和羽狀脈,也有網(wǎng)狀脈D2-Rec.,C最盛、造煤,現(xiàn)代主要生活于熱帶、亞熱帶潮濕地區(qū)化石主要為蕨葉57181一般特征(續(xù))葉脈多樣,主要為扇狀脈和羽狀脈,也有網(wǎng)狀脈57(2)蕨葉的結構

由于經(jīng)過幾次羽狀分裂后蕨葉通常較大,在化石中往往保存不完整,只是其一部分,所以記述時就從最后分裂的羽片往回數(shù),再加“末”字來表示57182(2)蕨葉的結構由于經(jīng)過幾次羽狀分裂后蕨葉通常較大,在化石(2)蕨葉的結構(續(xù))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狀分裂形成的羽片。由小羽片和末次羽軸組成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軸+末次羽片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57183(2)蕨葉的結構(續(xù))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狀分裂形成的羽片(2)蕨葉的結構(續(xù))

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片間小羽片:長在末二次羽軸上的小羽片57184(2)蕨葉的結構(續(xù))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蕨葉的結構(圖解)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末次羽片=小羽片+末次羽軸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軸+末次羽片間小羽片:長在末二次羽軸上的小羽片間羽片:長在末三次羽軸上的末次羽片57185蕨葉的結構(圖解)小羽片:長在末次羽軸上的羽狀裂片末次羽片=

(3)真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真蕨類起源于裸蕨,原始蕨的某些屬是它們的過渡類型一般認為真蕨綱的大型葉是由裸蕨植物巨大的分枝系統(tǒng)“扁化”發(fā)展而來57186(3)真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真蕨類起源于裸蕨,原始蕨的某些三)高等植物5、裸子植物一般特征及其器官組成

木本或灌木,無草本及水生類型莖:喬木,次生木質部很發(fā)育,輸水力及支持力增強。莖單軸式分枝葉:有二條進化路線大型羽狀復葉—光合作用面積大(種子蕨類、蘇鐵類)小葉—扁形、針狀、鱗片狀等,如銀杏、松柏繁殖器官:以裸露的種子繁殖,無真正的花57187三)高等植物5、裸子植物木本或灌木,無草本及水生類型5778器官組成(續(xù))種子:結構復雜的多細胞器官,成熟后脫離母體。種子外面有種皮保護,自身具有營養(yǎng)物質(胚乳),在不利條件下能較長時間保持休眠能力,更能適應干旱環(huán)境57188器官組成(續(xù))種子:結構復雜的多細胞器官,成熟后脫離母體。種裸子植物的分類主要包括4個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松柏植物門57189裸子植物的分類57801)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1)一般特征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植物體不大,小喬木、灌木或藤本莖很少分枝571901)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最古一般特征(續(xù))葉為大型羽狀復葉(蕨葉)種子在古生代時未集成球果,單個直接長在小羽片的中脈或羽軸上;中生代種子蕨的種子常多個著生在一起D3-K2,C-P2最盛,P3衰減,中生代僅有少量代表57191一般特征(續(xù))葉為大型羽狀復葉(蕨葉)5782(2)種子蕨植物的分類依據(jù)與形態(tài)屬種子蕨植物常見的是葉化石,但其與真蕨植物的葉化石不易區(qū)分,故常采用形態(tài)分類。形態(tài)屬(種):根據(jù)化石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所建立的屬(種)名,而不考慮化石本身的親緣關系57192(2)種子蕨植物的分類依據(jù)與形態(tài)屬種子蕨植物常見的是葉化石,(3)種子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演化而來,D2的無脈蕨可能是祖先類型57193(3)種子蕨植物門的起源起源:由原裸子植物演化而來,5784

2)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

(1)一般特征粗矮的常綠木本植物莖通常不分叉,球狀、塊狀、圓柱狀多為單羽狀復葉,少數(shù)單葉。葉頂生,幼葉卷曲平行脈或放射脈,少數(shù)網(wǎng)狀脈或單脈C-Rec.,T3-K1繁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