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講義)_第1頁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講義)_第2頁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講義)_第3頁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講義)_第4頁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二古代詩歌閱讀之思鄉(xiāng)懷友類【知識點講解】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作者簡介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寫作背景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jù)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煉字:①“聞道”,表示驚惜。②“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以悲景襯托離情,表現(xiàn)出作者對好友旅途艱辛、貶所荒遠的深切同情。③“愁心”兩字不僅寫出龍標的荒遠、道路的艱難,更將詩人同情好友旅途艱辛、牽掛好友的關切之情突顯了出來。意象:①“楊花”即柳絮,常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如同浮萍,是漂泊無依的形象。②“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杜宇,蹄聲哀切,常代表傷感。③“明月”,常用來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5)情感:詩歌寄寓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關切之情和對友人的祝愿,表現(xiàn)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6)修辭方法:“我寄愁心與明月”運用擬人,將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詩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擔陪伴友人的使命,從而抒發(fā)了對友人因被貶而遠行的憂慮、關心之情。(7)表現(xiàn)手法:①全詩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楊花、子規(guī)與友人飄零聯(lián)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思念和同情。②“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寓情于景?!皸罨ā逼床欢ńo人飄零流落之感,“子規(guī)”啼鳴暗含悲痛之情,詩人借用這兩種意象,點明特定暮春時令,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傷感。③想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運用想象,詩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帶著自己的同情和懷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達貶所。④用典?!皸罨浔M子規(guī)啼”,“子規(guī)”運用了“杜鵑啼血”的典故,渲染了傷感的氛圍。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作者簡介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唐高中宗時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其詩偏于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shù)抒發(fā)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明人輯有《王子安集》。寫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長安的時候?qū)懙??!吧俑保翘瞥瘜h尉的通稱。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煉字①“輔”字是輔佐、護衛(wèi)的意思,形象生動的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wèi)著長安的景象,氣勢宏偉,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②“望”字,將相隔萬里的長安與蜀地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情感此詩通過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同時也勉勵朋友樂觀進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體現(xiàn)了作者寬闊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修辭方法夸張。①“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營造出雄奇的意境,傳遞出濃厚的友情。②“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用夸張的修辭方法.既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與友人真摯深厚的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的哲理。表現(xiàn)手法虛實結(jié)合?!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通過對長安離別處景色的描寫與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寫,將離別之情通過虛實景物的描寫進行準確的闡述。哲理“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闭\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3、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作者簡介王灣(693~751)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作為唐朝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寫作背景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chǎn)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是寫鄉(xiāng)愁的。煉字①“平”“闊”:春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闊”字描繪出兩岸一望無際的景象,在空間上給人一種廣闊的感覺。②“正”“懸”:“正”是風順風和,“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的樣子,寫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不用“順”而用“正”,是因為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順而不猛,帆才能“懸”。③“生”和“入”將景物擬人化且富有生機,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達出詩人滯留異地的思鄉(xiāng)之情。意象①“舟”常含漂泊的含義。②“帆”常比喻游子。③“雁”常是書信的代稱或傳遞家書的使者。哲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焙H丈跉堃?,驅(qū)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已經(jīng)趕走了寒冬,揭示了時序交替的自然規(guī)律,暗示著時光流逝,隱含了舊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情感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中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抒發(fā)了旅途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又寫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胸襟。修辭方法①對偶?!翱吐非嗌酵?,行舟綠水前?!币月吠颈疾ㄖ獗磉_神馳故里的羈旅漂泊之情?!俺逼絻砂堕煟L正一帆懸?!睂φ坦ふ哑揭伴_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xiàn)了出來。②擬人?!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薄吧薄叭搿辈捎脭M人手法,將“日”和“春”人格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手法: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4、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家簡介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元代雜劇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雜劇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存《東籬樂府》一卷。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3)煉字:“瘦”,瘦弱,以“瘦馬”表現(xiàn)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游子無限的凄涼悲苦之情。(4)意象:①“鴉”常象征衰敗荒涼之兆。②“西風”常代表衰敗、離別、惆悵。③“夕陽”常代表美好而短暫的事物。(5)情感: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絕的秋郊夕照圖,抒發(fā)了一個飄零異地的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思鄉(xiāng)之情。(6)表現(xiàn)手法:①情景交融。選用“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將“斷腸人”的情感寓于其中?!翱荨薄袄稀薄盎琛薄笆荨钡茸盅凼?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②白描?!翱萏佟薄袄蠘洹薄盎桫f”“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組成了一幅悲涼的深秋晚景圖。③烘托(襯托)。通過一系列景物,襯托出游子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出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反襯了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的內(nèi)心更加孤獨)(7)語言:基本上是名詞的連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5、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作家作品本詩的詩眼是“愁”。崔顥是河南開封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年紀輕輕便中進士,詩名很高。本詩是他登黃鶴樓時所寫。黃鶴樓故址在武漢一帶,有仙人費祎乘黃鶴在此歇息的神話傳說。煉字:①“此地空余黃鶴樓”,“空”有“只,只有”之意,表達了“昔人”已離去,只剩下空空的黃鶴樓,重在寫景;②“白云千載空悠悠”,“空”有“空空的,空蕩蕩”之意,表達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重在抒情。③兩個“空"字表達了詩人吊古懷今、無限悵惘之情。意象:①“白云”常表示神秘,使人想起神仙、仙境,也常表示隱逸。②“芳草”常寄托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③“日暮”常表示哀愁、感傷之情。④“煙波”常表示離別后漂泊無依。(4)情感:這首詩寫了黃鶴樓的神話傳說和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5)表現(xiàn)手法①用典?!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昔人”指仙人費祎,運用了“費祎登仙”的典故,為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②虛實結(jié)合。前兩聯(lián)都是先寫神話傳說,再寫眼前景物,虛中有實,寫出了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前兩聯(lián)側(cè)重神話氛圍,第三聯(lián)寫人間實景,從懷古之思回到現(xiàn)實,同樣也是虛實的結(jié)合。③反襯?!扒绱v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毖矍暗娘L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覺得“人是家鄉(xiāng)好,月是故鄉(xiāng)明?!弊约杭亦l(xiāng)此時比這更美。運用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叭漳亨l(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睂懓硪阎?,江上一片凄迷,故鄉(xiāng)被暮靄煙波阻礙,引發(fā)詩人滿懷愁緒。(6)思鄉(xiāng)詩文①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②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③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⑤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

⑦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高適)6、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作家作品本詞的詞眼是“離愁”。975年,宋朝滅南唐,李煜囚禁待罪于汴京,被封為“違命侯”,過起了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后期詞作大多寫亡國之思,《相見歡》便是其一。煉字“鎖”字,既突出滿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露出詞人之“思”——秋意被鎖,正是自己遭禁,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意象①如鉤的“月”因殘缺常代表離愁。②“梧桐”因在秋季葉落時間較早,在本詞中渲染愁緒。情感這首詞描寫了詞人在一個冷清的秋夜獨自登樓時,被離別的愁苦所糾纏的心情,委婉含蓄地抒發(fā)了詞人深切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恨。修辭方法:比喻。①“月如鉤”運用比喻修辭,描繪殘月,烘托詞人內(nèi)心的憂愁。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體化,將愁緒比作有形的絲,描寫出“離愁”如麻,裹縛全身,不可掙脫的情狀。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樓憑欄所見的秋色,抒發(fā)了自己亡國后內(nèi)心不能傾訴的孤寂、凄婉之情“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情景交融,用深秋的梧桐側(cè)面烘托出詞人國破后孤寂落寞的心境。7、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作家簡介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懷州河內(nèi)(現(xiàn)河南省沁陽縣)人,唐代詩人。仕途上被人排擠,潦倒終生。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寫作背景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友人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巴蜀地區(qū),友人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xiāng)、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友人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煉字①“漲”賦予動態(tài)形象,既寫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現(xiàn)出詩人愁思的綿綿深重。②兩個“期”字意義不同,一為妻問,一為已答;妻問回家的日期,意圖促其早歸,已答沒有確切的日期,感嘆其歸期無準,表現(xiàn)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意象①“燭”在李商隱詩中常用來表達一種愛情的慰藉。②“雨”有多重含義,常象征悲愁、希望、朦朧。情感:這首詩通過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和對來日重逢談心場面的遐想,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表達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對團聚的期盼之情。(6)表現(xiàn)手法:①虛實結(jié)合?!熬龁枤w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實景,后兩句的巴山夜雨是對未來的想象,是虛寫,表現(xiàn)了詩人如今孤寂的心情。②襯托。“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笔腔厮葑废?,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場景來反襯今日的相思之苦。8、關雎(《詩經(jīng)》)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作品簡介《詩經(jīng)》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約500年間的305篇詩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稱為《詩》、或《詩三百》。相傳孔子曾整理過這些詩并用來傳授弟子,所以后來被尊為儒家的“五經(jīng)”之一,稱為《詩經(jīng)》。煉字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xiàn)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xiàn)結(jié)婚的愿望。②“悠哉”疊用,感嘆語氣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現(xiàn)男子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致難耐的相思之苦。(3)情感:《關雎》寫一個小伙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表達了一見鐘情的喜悅、求之不得的焦慮(憂思)和幻想迎娶的愉悅。它充分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美滿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4)形象①塑造了青年男子大膽追求美好愛情并飽受相思之苦的十分執(zhí)著的形象。②塑造了采荇菜的姑娘文靜、美麗、賢淑的淑女形象。(5)表現(xiàn)手法:比、興。“關關雎鳩”首句起興,即以雎鳩相互和鳴的美好景象起興,和第二句的意義關聯(lián),使得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第一個“參差荇菜”采用比、興的手法,引出下文中男子對心上女子并不順遂的追求過程。(6)表達方式:描寫?!拜氜D(zhuǎn)反側(cè)”等運用動作描寫,想象中的結(jié)婚場面運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了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和追求美好愛情的大膽熱烈。(7)語言特點①重章疊句(復沓)。“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句運用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反復詠唱,富于變化,使得詩歌朗朗上口。增強了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余味悠長的感覺。②用詞講究、音調(diào)和諧。多處運用“參差”等雙聲詞和“窈窕”等疊韻詞,增強了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的生動性。9、蒹葭(《詩經(jīng)》)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作品簡介《蒹葭》選自十五《國風》的《秦風》,屬秦國民歌?!扒仫L”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zhì)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懷人詩作。蒹葭的意思是“蘆葦”,生于水邊。煉字①“方”“湄”“涘”三字是主人公追尋地點的變換,表現(xiàn)了主人公不畏險阻地一再追尋、幾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蹤跡飄忽、難以尋覓。②“蒼蒼”“萋萋”“采采”寫出了蘆葦?shù)念伾兓c茂盛鮮明的樣子,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③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霞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執(zhí)著。意象:蘆葦(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道染了蕭索凄迷的氛圍,烘托了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哲理①美好的事物總是可望難即的。②不懼波折,不計結(jié)果,努力追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意義。(5)情感:這首詩歌通過寫景物的凄清以及詩人對意中人的追尋,表達了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情,以及欲見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6)形象:①塑造了主人公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堅貞不渝的執(zhí)著追求者形象。②塑造了一個身份模糊、高潔、富有魅力、令人神往、蹤跡飄忽的“伊人”形象。(7)表現(xiàn)手法:比、興。分別以“蒹葭蒼蒼”“兼葭萋萋”“蒹葭采采”起興,描繪出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圖,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氣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尋伊人而不得的悵惘之情。(8)語言特點:全詩采用了重章疊句(復沓)的形式,每章都是前兩句寫景,三、四句點明主題——追尋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繪追尋的情狀,這不僅使詩歌有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美感,還起到了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10、無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作家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潦倒終身。晚年閑居鄭州,病逝。其詩多抨擊時政,不滿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以律絕見長,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獨具特色。為晚唐杰出詩人。寫作背景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nèi)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jù)考,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是《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煉字①兩個“難”字含義不同,第一個“難”是指相見困難,第二個“難”是心情的痛苦難受,抒發(fā)了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②“方”“始”兩字使癡情之意盡顯,表現(xiàn)出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③“殘”字渲染了別離的悲涼氣氛,情景交融,以春光將盡來抒發(fā)痛苦心境。情感①“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蓖ㄟ^肖像描寫和心理描寫,表達出纏綿的相思之苦。②“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苯琛芭钌健薄扒帏B”的神話故事表達相互關切之情,表現(xiàn)出無法與戀人見面,只能書信傳情的愁苦與無奈。③全詩:這是一首傷感離別的愛情詩,表現(xiàn)詩人與相愛的人分別時難舍難分,分別后心中充滿不盡的相思之情,表達了對美好愿望的追求。(5)形象:塑造了一個對愛情至死不渝、飽受相思之苦的多情人形象。(6)修辭方法比喻和雙關?!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運用比喻和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用“蠶絲”比作愛戀的情思,以“蠟淚”比作相思的熱淚,“絲”與“思”諧音,“淚”既指燃燒時的蠟燭油,也指相思的眼淚。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相思之深和對愛情的忠貞。表現(xiàn)手法:①借景抒情?!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秉c明分離的季節(jié)(暮春)及環(huán)境(百花凋謝),用“東風無力”和“百花殘”營造了離別的悲傷凄涼的意境,以暮春衰殘景物映襯別離之情。②象征?!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睂懘猴L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愛情的艱難。③虛實結(jié)合。首聯(lián)寫的是詩人自己,頸聯(lián)就轉(zhuǎn)到對方女主人公身上,想象她別離后的生活。“但愁云鬢改”,早晨起來,因為思念的愁苦,連頭發(fā)也散亂漸白,形象表達了主人公的離愁之深?!耙挂鲬X月光寒”是詩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傳達出女主人公孤寂凄涼的心境。

④用典。“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庇玫?,通過以傳說中的仙山——蓬萊山作為對方居處的象征,以王母駕下的青鳥使者代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達了對心愛之人的勸慰之情,也傾訴了自己絕對沒有放棄再次相見的一線希望的恒心與決心。11、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者簡介杜甫(721-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著名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后人稱其為“詩圣”,著有《杜工部集》。寫作背景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安史叛軍攻下當時的都城長安。作者帶著報國之心投奔唐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最終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長安。此詩就是杜甫在長安時所作,詩人目睹祖國如此破碎衰敗的景象,黯然神傷,這首詩是他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煉字①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突出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景象。體現(xiàn)詩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②“濺”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詩人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與愁緒借花表現(xiàn)了出來。③“搔”字是對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細節(jié)描寫,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難以排遣的憂國思家之情。情感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愿望。修辭方法①擬人?!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睂⒒?、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②夸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抵萬金”運用夸張的方法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表現(xiàn)手法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趯懢爸腥谌雮€人的情感,將國家敗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寫之中,甚至讓花、鳥都沾染了悲傷的情緒。②對比。“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薄皣啤背谴骸眱蓚€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兩個詞語中的“破”與“春”對比強烈,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感。12、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簡介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作品收錄在《東坡文集》。寫作背景蘇軾是在密州任太守時寫下這首詞的。當時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親人蘇轍(即子由)已有七年沒有團聚。蘇軾兄弟年齡相差兩歲,當年兩人一起離家赴京應考,同登進士第,感情很深。蘇轍當時在濟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詩人把酒問月,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于是在酒酣興濃之際,揮筆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中秋詞。煉字①“恐”流露出詞人“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②“轉(zhuǎn)”“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表達了詩人對于親人的思念。③“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耸赖木凵㈦x合如同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情感作者情感多次起伏變化,上片先是高亢激昂(向往),然后矛盾消極,再變得豪邁通達;下片先是惆悵,然后豁達,最后熱烈奔放。①前四句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明月的贊美之情和對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②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表現(xiàn)了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③“何事長向別時圓”抒發(fā)懷人之情,寫不能與親人團聚的惆悵。④最后兩句以樂觀心態(tài)面對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事實,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6)形象:塑造了作者積極入世、熱愛生活、心胸開闊、樂觀曠達的樂天派形象。(7)表現(xiàn)手法:①借景抒情。詞中“轉(zhuǎn)朱閣,低綺戶”借月光的變換,抒發(fā)了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悵和思念。②對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運用對比,把在月宮與人間對比,它寫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態(tài)和心情,表現(xiàn)了他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向往。1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1)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在文學史上有“詩豪”之稱,和柳宗元交誼深厚,人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曾與白居易共創(chuàng)“憶江南”詞牌,并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擅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nèi)容。有《劉夢得文集》傳世。(2)寫作背景劉禹錫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jīng)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笆咕笔菍Υ淌返姆Q呼,劉禹錫在家族的同輩人中以長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為“劉二十八使君”。(3)煉字①“酬”是以詩相答之意。②“樂天”,白居易的字。③“揚州”,相逢的地點。④“贈”,指白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此詩就是對白居易在宴席上寫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的酬答。⑤“棄置”點明是被放逐、“被拋棄”,表達了詩人無限的心酸和悲涼。⑥“長精神”即“振作精神”,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又表現(xiàn)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4)哲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新生事物無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