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課件_第1頁
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課件_第2頁
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課件_第3頁
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課件_第4頁
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復習考試大綱——??破瘘c升本科考試內容和要求1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復習考試大綱——??破瘘c升本科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試卷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考試方式:閉卷,筆試試卷內容比例: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約占28%(42分左右)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約65%(98分左右)第三部分時事約7%(10分左右)2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試卷總分:150分2試卷題型比例選擇題約53%(80分)辨析題約13%(20分)簡答題約20%(30分)論述題約14%(20分)3試卷題型比例選擇題考試內容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二、唯物論三、辯證法四、實踐論五、唯物史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4考試內容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4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1、概念:哲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客觀、主觀唯心主義)、辯證法、形而上學等。要求:理解性地記憶5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1、概念:5難點解析(1)、哲學和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哲學——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6難點解析(1)、哲學和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6難點解析(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派生物的哲學派別。唯心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派生物的哲學派別。例: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ㄎ镏髁x——唯心主義7難點解析(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7難點解析(3)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派生的,是這些精神的顯現??陀^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這精神不是某些個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間的一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物的精神)例:我思故我在、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強調人的唯心主義強調物的唯心主義8難點解析(3)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強調人的唯心主義強調難點解析(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沒有絕對靜止和永恒不變的東西。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變的。兩者的最主要區(qū)別: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承認還是否認,承認就是辯證法,否認就是形而上學9難點解析(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承認還是否認,承認就是辯證法,2、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么?因為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分為不同的哲學派別。102、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么?因為對這二、唯物論(一)、物質1、概念: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11二、唯物論(一)、物質112、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3、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4、規(guī)律是客觀的規(guī)律客觀性表現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也不能消滅規(guī)律,一旦違背規(guī)律,必然受到懲罰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122、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規(guī)律客觀性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二)、意識1、概念(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表現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形成主觀觀念,并且自覺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表現有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創(chuàng)造性;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在一定的條件下影響、控制、調節(jié)人體的生理過程和活動。13(二)、意識1、概念(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3、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2)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3)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143、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1、原理內容:(1)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個本原。(2)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精神或意識是物質所派生的。(3)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2、由此原理得出的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為什么?15(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1、原理內容:15(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16(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三、辯證法(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即聯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1、聯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聯系客觀性的理解:所謂客觀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17三、辯證法(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17例如:下列體現聯系客觀性的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唇亡齒寒烏鴉叫喪,喜鵲叫喜瑞雪兆豐年168就是一路發(fā)√√√××18例如:下列體現聯系客觀性的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8(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2、發(fā)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19(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2、發(fā)展19例如:下列成語、俗語中,最能體現用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的是:A、士別三日,刮目相看B、仁者見仁,智者見智C、因地制宜,因時制宜D、金無足赤,人無完人√20例如:下列成語、俗語中,最能體現用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的是:√20(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實質與核心21(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1、什么是矛盾?(1)、矛盾的含義就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是不同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對立著的諸方面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統(tǒng)一體。例如:上——下、左——右、高——矮22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1、什么是矛盾?22(2)、矛盾的根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23(2)、矛盾的根本屬性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23(3)、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它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非根本原因。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fā)展的作用:第一,內因是根據,即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動力;第二,外因是條件,即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或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24(3)、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各有其特點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具體解決矛盾的前提,也是科學劃分事物的依據25(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指具體練習下列體現矛盾特殊性的成語是:A、物及必反B、樂及生悲C、量體裁衣D、因地制宜E、因人而異F、因材施教G、良莠不齊H、張冠李戴I、看菜吃飯26練習下列體現矛盾特殊性的成語是:2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即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相互聯系表現為兩者密不可分:第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第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個性包含共性;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27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的運用例如我們常說的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就是這一原理運用的成果,是普遍性(馬克思理論)與特殊性(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共性與個性的結合。28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的運用例如我們常說的理論:毛澤東思(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發(fā)展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29(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還使得一對矛盾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30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還使得一對矛盾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皟牲c論”就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矛盾的次要方面。“重點論”就是在分析和處理多種矛盾時,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處理某一矛盾時,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31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練習下列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是: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胡子眉毛一把抓好鋼用在刀刃上統(tǒng)籌兼顧重拳出擊、重中之重、中心論×32練習下列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是:×32(6)、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①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②是貫穿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③是認識事物的根本④是否承認矛盾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fā)展觀的斗爭焦點和根本分歧為什么33(6)、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為什么33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的含義質是事物自身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的規(guī)定性,是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的內在根據。量是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結構、次序等可以用數量來表示的規(guī)定性。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保持事物質的穩(wěn)定性的量的界限;是量變質變的關節(jié)點。34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的含義34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變。把握好關節(jié)點——度35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練習下列體現質變量變關系原理的是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36練習下列體現質變量變關系原理的是36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1、辯證的否定觀含義:辯證的否定觀認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揚棄,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批判、又繼承。內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質變;否定不僅是質變、飛躍,同時又是繼承。37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372、形而上學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全盤否定;把肯定與否定絕對地對立起來,要么全盤肯定,要么全盤否定。3、否定之否定、事物發(fā)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否定之否定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否定——肯定——(新)否定,提示了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意義: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382、形而上學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全盤否定;把(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1、現象與本質現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F象和本質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2、形式與內容內容是指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形式是指把內容諸要素統(tǒng)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39(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1、現象與本質393、原因與結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一定現象引起的現象。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兩個顯著特點:①具有時間的順序性或前后相繼性;②存在著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聯系。正確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總結經驗教訓,提高科學預見性,有利于實踐成功403、原因與結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404、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合乎規(guī)律的、一定要發(fā)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非必定發(fā)生的不確定的趨勢。把握必然性是認識和實踐的基礎;必須重視偶然性的作用。414、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合乎規(guī)律的、5、可能性與現實性現實性是指現實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備的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的綜合??赡苄允侵甘挛镆罁鋬仍诟鶕屯庠跅l件有可能轉化為其他事物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它指導我們既要從事物的現實性出發(fā),腳踏實地地做好工作,又要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425、可能性與現實性現實性是指現實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備的內在根四、實踐論(一)、認識的本質1、實踐及其基本形式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拘问剑荷a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實踐。2、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43四、實踐論(一)、認識的本質4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趔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3、認識的本質——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的主體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其本質特征是社會性和實踐性;認識的客體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兩者之間最根本、最基礎的關系是——實踐關系。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要與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可知論、舊唯物主義反映論區(qū)別開來。44實踐是認識的來源44(二)、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憑借感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對客觀事物的現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理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腦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的反映。對現象的認識對本質的認識45(二)、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對現象的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實現的條件:第一,必須掌握豐富而且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運用科學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理性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實現的途徑:是實踐46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46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條件和途徑:①從實際出發(fā),把一般理論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②將關于事物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制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③用理論武裝群眾,以路線、方針、政策指導群眾的自覺行動,轉化為群眾從事實踐活動的物質力量。實現的途徑是——實踐47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3、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認識的總過程、總規(guī)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使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體現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483、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無限性。48(三)真理其及檢驗標準1、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即是正確的認識。真理和客觀性是指真理內容是客觀的,它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真理的客觀性還在于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社會實踐也是客觀的?!坝杏镁褪钦胬怼狈噶酥饔^真理論的錯誤49(三)真理其及檢驗標準1、真理及其客觀性49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真理是不斷發(fā)展的,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而要實現這一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體現在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上。50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①真理的本性決定實踐標準的唯一性。真理的本性,即主觀和客觀相符合,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證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②實踐的特點決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中介和橋梁,它能夠說明主觀與客觀是否相符合,因而可以充當標準。③實踐標準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51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①真理的本性決定實踐標準的唯一性五、唯物史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一)唯物史觀1、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對社會存在的反映。52五、唯物史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一)唯物史觀522、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唯心史觀又稱歷史唯心主義。它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它只注意到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沒有看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動及其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即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唯心史觀主要表現為唯意志宿命論。532、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唯心史觀又稱歷史唯心主義。它主張社會意(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1、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地理環(huán)境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為什么說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是人與動物區(qū)別的根本標志;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54(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1、社會發(fā)展的基礎542、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⑴社會經濟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以獲得物質資料的實際能力,它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實體要素構成。生產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起決定作用。其中“人”的因素勞動者是主導性因素552、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⑴社會經濟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社會經濟結構亦稱為社會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56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56⑵社會政治結構——國家社會政治結構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亦稱社會的政治制度。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對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體現著社會的政治和思想關系。國家本質上是一個階級概念,是階級統(tǒng)治和壓迫的暴力工具57⑵社會政治結構——國家社會政治結構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⑶社會意識的結構和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中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稱上層建筑,是整個社會意識的核心。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相對獨立性(表現為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歷史繼承性和能動性)。58⑶社會意識的結構和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中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稱上層3、社會基本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4、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和改革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是社會制度的根本改變。社會改革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為了解決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某些部分或環(huán)節(jié),使該社會制度得到持續(xù)存在與發(fā)展或自我完善,而對社會體制進行的改善與革新。593、社會基本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5、科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第一位的決定力量。6、人民群眾和歷史人物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⑴人民群眾是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任何時代,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605、科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是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⑵歷史人物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歷史人物是指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分為正面和反面人物。歷史人物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無論多大,也不能取代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為什么?61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為什么⑶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內容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62⑶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627、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社會形態(tài)是標志社會性質及社會發(fā)展善的歷史唯物主義范疇。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形成了五種類型的社會形態(tài):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fā)展道路具有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統(tǒng)一性是指發(fā)展道路的規(guī)律性;多樣性是指發(fā)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637、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社會形態(tài)是標志社會性質及社會發(fā)展善的歷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二、新民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三、社會主義本質論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六、“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64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一、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1、科學內涵: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建設的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65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一)馬克思主義中國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是——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66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是(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重要意義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內容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①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呼喚新的理論②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物質條件③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化來源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實踐基礎⑤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的時代背景67(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重要意義1、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時期;從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失敗到遵義會議之前,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時期;從1935年遵義會議到1945年中共七大,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時期;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思想繼續(xù)發(fā)展。68毛澤東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68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69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主體)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以及國防建設的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毛澤東思想首要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如何進行這一革命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70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主體)毛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主要內容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思想并寫進黨章;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闡述了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7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主要內容1997年,黨的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問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問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動力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步驟問題72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問題社會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內容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74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內容第一要義是發(fā)展7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①實事求是?!畬嵤隆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主要內容: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7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①實事求是?!畬嵤隆褪强陀^存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體現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我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76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①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形成鴉片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歷史過程的起點;《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77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一)、新民主主義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成為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禍害和貧窮落后的總根源,也是阻礙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加速了中國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解體;代表新的生產關系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fā)展;中國的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社會基礎;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極端的不平衡;78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本手段是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構成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部內容。79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主要矛盾:帝國主義②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必然性(經濟條件、政治基礎、指導思想)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80②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中共一大提出共產主義是黨的奮斗目標,立即實行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黨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牙結合的一個重要標志,但仍未認清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qū)別;黨的三大決定同中國國民黨實行合作,確定了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沒有提出無產階級應當掌握國民革命領導權問題;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但如何領導沒有具體回答;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寫了一系列著作,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從而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81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中共一大提出共產主義是黨的奮斗目標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革命的對象和任務;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民族獨立;對內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壓迫,求得人民解放。82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這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區(qū)別的根本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有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農民階級(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83新民主主義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文化綱領: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8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政治綱領:84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要點:①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這一基本國情是紅色政權存在的最根本原因)②“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85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心任務;農村革命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戰(zhàn)略陣地,是革命勝利發(fā)展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86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86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總結出中國共產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黨的建設:首先要著重從思想上建黨。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用無產階級思想去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從思想上保證共產黨組織的純潔性;其次是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民主集中制和優(yōu)良作風)8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總結出中國共產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是一個屬于社會主義范疇,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經濟條件政治保證國際因素88(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88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是總路線的主體;逐步實現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總路線的兩翼89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2、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和歷史經驗關于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關于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把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改造與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相結合,是這一改造的重要特點;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與和平改造的政策,通過“和平贖買”方式轉變;對官僚資本采取無償沒收的政策902、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和歷史經驗關于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90三、社會主義本質論(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1、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改革初期,就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姓“資”姓“社”問題。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91三、社會主義本質論(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91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為什么?92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為什么?92(二)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內涵和特征: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并將長期處在初級階段93(二)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93(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1、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94(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1、基本路線2、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952、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1、“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內容及特點黨的十三大報告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一步,實現國發(fā)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96(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1、“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fā)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97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1、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毛澤東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鄧小平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主要是發(fā)展生產力,根本途徑是改革)98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98改革是中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發(fā)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wěn)定是前提99改革是中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992、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必然性: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大膽借鑒和吸收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堅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tǒng)一(為什么?)1002、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必然性:100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建立經濟特區(qū)——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內地中心城市——鐵路公路交通沿線、沿江和沿邊地帶這樣一個立體交叉的開放模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01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建立經濟特區(qū)——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內地(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經濟制度必然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公有制必須是主體。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fā)展102(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是由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yè)擁有個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權決定的。103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如何理解按勞分配和非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的勞動分配。非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按資金、資本、技術、信息、土地等要素分配。104如何理解按勞分配和非按勞分配?104練習老王一家有五口人,老王承包的責任田,一年收入2萬元;老王的妻子在村里開了個小賣店,年收入1.5萬元;老王的大兒子在一家國有企業(yè)上班,年收入5萬元;二兒子在一家私有企業(yè)上班,年收入10萬元;小女兒在一家外企做技術顧問,收入3萬元,另外,還炒股收入5萬元。問老王一家有幾種分配方式?105練習老王一家有五口人,老王承包的責任田,一年收入2萬元;老王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分配原則——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如何防止兩極分化?第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第二,取締非法收入;第三,整頓不合理收入;第四,調節(jié)過高收入106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分配原則——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10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看做是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有其個性。共性:經濟關系市場化、企業(yè)行為自主化、宏觀調控間接化、法制化等個性:所有制、分配制度、宏觀調控上107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4、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核心: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è)化道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主要要做到“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要求、措施)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四大區(qū)域)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含義、措施)1084、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核心:108(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共產黨是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大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制度、基層群眾制度)109(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109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依法治國的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政治文化事業(yè)和社會事務;依據是憲法和法律。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第一,加快立法,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第二,嚴格執(zhí)法,完善執(zhí)法制度;第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法律意識。110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依法治3、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發(fā)展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實行政企分開,推進機構改革,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jiān)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科學內涵: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1113、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和根本任務根本任務:培養(yǎng)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緝热莅ㄋ枷氲赖陆ㄔO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112(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意義:是靈魂,居于統(tǒng)領地位是主題,是目標。是精髓是基礎。113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要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之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重要保證。緊迫性(依據):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是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風險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的地位、實現黨執(zhí)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114(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11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115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科學發(fā)展是工作方針;堅持改革開放是工作動力;堅持民主法治是工作保證;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是工作條件;堅持黨的領導是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116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主要任務:措施:①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②實施擴大就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以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11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117五、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一)、國際形勢的發(fā)展及特點1、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發(fā)展問題首先是發(fā)展中國家要發(fā)展的問題。發(fā)展問題是兩大主題的核心問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fā)展的主要障礙。118五、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一)、國際形勢的發(fā)展及特點1182、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fā)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3、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我國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1192、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fā)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發(fā)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在國際上的地位決定的120(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堅持同發(fā)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tǒng)一的原則。121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3、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內涵:建設和諧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標是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和諧不排斥主權;和諧并不意味著沒有沖突。構建和諧世界的基本內容: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維護世界多樣性;樹立新的安全觀念,營造和平環(huán)境;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1223、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內涵:建設和諧世界的核六、“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一)、“一國兩制”構想1、“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國兩制”的構想是鄧小平為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2、“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一國兩制”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qū),保持著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123六、“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一)、“一國兩制”構想(二)、“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實踐1、“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2、以“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推動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問題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124(二)、“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實踐1、“一國兩制”構想在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事業(yè)1、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農民是我國人數最多的黨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125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一)、中國特色社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2、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根本原則,也是當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政策堅持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126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1、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形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由它的性質、宗旨以及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作風所決定的。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勝利的根本保證127(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1、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⑴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現代化事業(yè)的正確方向;⑵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制定和執(zhí)行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保證現代化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⑶才能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安定團結的國內社會環(huán)境和國際和平環(huán)境⑷才能為我國的現代建設事業(yè)提供高素質的干部隊伍⑸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保證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128⑴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現代化事業(yè)的正確方向;為(三)、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1、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體要求2、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廉政建設思想建設是黨的各項建設的基礎,是加強黨的各方面建設的前提和保證。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huán)節(jié)129(三)、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1、推進黨的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fā)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勢。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保證。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如何進行廉政建設?)130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3、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如何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⑴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⑵加強掌握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⑶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①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能力②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③不斷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④不斷提高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⑤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如何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1313、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如何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復習考試大綱——??破瘘c升本科考試內容和要求132全國各類成人高考政治復習考試大綱——??破瘘c升本科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試卷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考試方式:閉卷,筆試試卷內容比例: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約占28%(42分左右)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約65%(98分左右)第三部分時事約7%(10分左右)133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試卷總分:150分2試卷題型比例選擇題約53%(80分)辨析題約13%(20分)簡答題約20%(30分)論述題約14%(20分)134試卷題型比例選擇題考試內容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二、唯物論三、辯證法四、實踐論五、唯物史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135考試內容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4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1、概念:哲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客觀、主觀唯心主義)、辯證法、形而上學等。要求:理解性地記憶136一、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問題1、概念:5難點解析(1)、哲學和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哲學——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137難點解析(1)、哲學和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6難點解析(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派生物的哲學派別。唯心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派生物的哲學派別。例: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ㄎ镏髁x——唯心主義138難點解析(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7難點解析(3)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派生的,是這些精神的顯現??陀^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這精神不是某些個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間的一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物的精神)例:我思故我在、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強調人的唯心主義強調物的唯心主義139難點解析(3)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強調人的唯心主義強調難點解析(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沒有絕對靜止和永恒不變的東西。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變的。兩者的最主要區(qū)別: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承認還是否認,承認就是辯證法,否認就是形而上學140難點解析(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承認還是否認,承認就是辯證法,2、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么?因為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分為不同的哲學派別。1412、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么?因為對這二、唯物論(一)、物質1、概念: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142二、唯物論(一)、物質112、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3、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4、規(guī)律是客觀的規(guī)律客觀性表現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也不能消滅規(guī)律,一旦違背規(guī)律,必然受到懲罰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1432、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規(guī)律客觀性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二)、意識1、概念(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表現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形成主觀觀念,并且自覺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表現有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創(chuàng)造性;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在一定的條件下影響、控制、調節(jié)人體的生理過程和活動。144(二)、意識1、概念(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3、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2)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3)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1453、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1、原理內容:(1)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個本原。(2)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精神或意識是物質所派生的。(3)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2、由此原理得出的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為什么?146(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1、原理內容:15(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147(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三、辯證法(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即聯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1、聯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聯系客觀性的理解:所謂客觀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148三、辯證法(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17例如:下列體現聯系客觀性的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唇亡齒寒烏鴉叫喪,喜鵲叫喜瑞雪兆豐年168就是一路發(fā)√√√××149例如:下列體現聯系客觀性的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8(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2、發(fā)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150(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2、發(fā)展19例如:下列成語、俗語中,最能體現用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的是:A、士別三日,刮目相看B、仁者見仁,智者見智C、因地制宜,因時制宜D、金無足赤,人無完人√151例如:下列成語、俗語中,最能體現用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的是:√20(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實質與核心152(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1、什么是矛盾?(1)、矛盾的含義就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是不同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對立著的諸方面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統(tǒng)一體。例如:上——下、左——右、高——矮153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1、什么是矛盾?22(2)、矛盾的根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154(2)、矛盾的根本屬性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23(3)、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它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非根本原因。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fā)展的作用:第一,內因是根據,即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動力;第二,外因是條件,即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或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155(3)、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各有其特點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具體解決矛盾的前提,也是科學劃分事物的依據156(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指具體練習下列體現矛盾特殊性的成語是:A、物及必反B、樂及生悲C、量體裁衣D、因地制宜E、因人而異F、因材施教G、良莠不齊H、張冠李戴I、看菜吃飯157練習下列體現矛盾特殊性的成語是:2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即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相互聯系表現為兩者密不可分:第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第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個性包含共性;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15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27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的運用例如我們常說的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就是這一原理運用的成果,是普遍性(馬克思理論)與特殊性(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共性與個性的結合。159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的運用例如我們常說的理論:毛澤東思(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發(fā)展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160(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還使得一對矛盾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161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還使得一對矛盾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皟牲c論”就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矛盾的次要方面?!爸攸c論”就是在分析和處理多種矛盾時,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處理某一矛盾時,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162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練習下列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是: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胡子眉毛一把抓好鋼用在刀刃上統(tǒng)籌兼顧重拳出擊、重中之重、中心論×163練習下列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是:×32(6)、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①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②是貫穿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③是認識事物的根本④是否承認矛盾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fā)展觀的斗爭焦點和根本分歧為什么164(6)、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為什么33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的含義質是事物自身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的規(guī)定性,是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的內在根據。量是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結構、次序等可以用數量來表示的規(guī)定性。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保持事物質的穩(wěn)定性的量的界限;是量變質變的關節(jié)點。165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的含義34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變。把握好關節(jié)點——度166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練習下列體現質變量變關系原理的是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167練習下列體現質變量變關系原理的是36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1、辯證的否定觀含義:辯證的否定觀認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揚棄,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批判、又繼承。內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質變;否定不僅是質變、飛躍,同時又是繼承。168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372、形而上學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否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