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連詞與介詞課件_第1頁
古代漢語連詞與介詞課件_第2頁
古代漢語連詞與介詞課件_第3頁
古代漢語連詞與介詞課件_第4頁
古代漢語連詞與介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語法(常識)1語法(常識)1整體概述概述二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概述一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概述三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2整體概述概述二概述一概述三2古漢語常見虛詞工具書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收詞160)清·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收詞183)清·劉淇《助詞辨略》(收詞476)楊樹達(dá)《詞詮》(收詞469)裴學(xué)海《古書虛字集釋》(收詞290)呂叔湘《文言虛字》(收詞27)白玉林、遲鐸《古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04)3古漢語常見虛詞工具書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收詞160)3本校圖書館古漢語虛詞工具書Ⅰ.華南師院中文系《古代漢語虛詞》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280頁Ⅱ.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9,909頁)Ⅲ.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6,668頁)4本校圖書館古漢語虛詞工具書4第一節(jié)介詞一、介詞是虛詞,不能單獨使用,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介詞的作用是把名詞、名詞性短語、代詞等一類的體詞介紹給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短語?!杞樵~及其“介紹”的成分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主要充當(dāng)狀語或補語。5第一節(jié)介詞一、介詞是虛詞,不能單獨使用,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古漢語常用介詞有“于(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其中“于(於)、以、為、與”用特別復(fù)雜多樣。二、重點介詞:

以、于(於)、為、與6古漢語常用介詞有“于(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1)動詞的“以”“以”本來是動詞?!墩f文解字》:“以,用也?!眲釉~“以”的意思是“用”,或“認(rèn)為”、“以為”、“根據(jù)”等。如:1.以7(1)動詞的“以”1.以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10年)◎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當(dāng)“認(rèn)為”、“以為”講的“以”,可以單用“以”,也可以使用“以為”或“以……為……”的格式。如: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10年)8◎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孟子·梁惠王下)◎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管晏列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9◎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9有時“以為”或“以……為……”是“任命……為……”的意思。例如:◎周田子方,魏文侯以為師。

(史記·魏世家)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10有時“以為”或“以……為……”是“任命……為……”的意思。例(2)介詞“以”

1)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或憑借的條件,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用”、“拿”、“憑”、“把”等。如: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種:11(2)介詞“以”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韓非子)◎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莊子)

12◎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122)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因”、“因為”、“由于”。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132)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因”、“因為”、“3)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略等于“于”。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田文(孟嘗君)生于五月五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離騷)——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跡。143)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略等于“于”。如:14(3)“以”的賓語位置和“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1)介詞“以”的賓語位置,可前置,也可后置(現(xiàn)代繼承后置式)。例如:15(3)“以”的賓語位置和“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15◎[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吾道[一以]貫之。(論語)◎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4年)◎[一言以]蔽之:思無邪。A.后置:以+名(賓語)。如:B.前置:名(賓語)+以。如:16◎[以亂]易整,不武。(左傳)A.后置:以+名(賓語)。如:◎[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許行)◎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新序·雜事)◎[武以]平亂,[文以]經(jīng)務(wù)。(十六國春秋·北燕錄)17◎[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許行)1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的代詞“是、何、奚”作“以”的賓語,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是以不傳?!蜣梢灾湃f里而南為?◎何以戰(zhàn)?18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的代詞“是、何、奚”2)“【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可在動詞前,也可在動詞后。◎[以責(zé)]賜諸民。(戰(zhàn)國策)◎否,[以粟]易之。(許行)這種“介賓狀語+動詞中心語”形式為現(xiàn)代漢語所繼承。A.在動詞前作狀語:[介+賓]+動,如:192)“【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可在動詞前,也可在動詞后。A.◎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魏風(fēng)·木瓜)—(她)送給我木桃,(我)回報她瓊瑤。B.在動詞后作補語:動+<介+賓>,如:20◎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B.在動詞后作補語:動+<介+賓◎授之<以魚>,足解一日之饑;授之<以漁>,足食終身之魚。

◎?qū)е?lt;以禮樂>,而民和睦。(漢書?禮樂志)◎曉之<以理>,誨之<以教>。21◎授之<以魚>,足解一日之饑;授之<以漁>,足食終身之魚。4)當(dāng)介詞“以”的賓語是上文中已出現(xiàn)過的事物,這個賓語常常省略。如:◎小有人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qū)⒁裕ǎ┽呯?。(孟子)◎左右皆笑之,以()告。(?zhàn)國策)224)當(dāng)介詞“以”的賓語是上文中已出現(xiàn)過的事物,這個賓語常常?。?)“于”和“於”的關(guān)系“于”和“於”在古代文獻(xiàn)中本來是兩個字?!办丁焙汀坝凇钡挠梅ù笾孪嗤?,但二者上古的語音不全相同?!蛟诩坠俏闹杏谩坝凇保挥谩办丁?;2.于(於)232.于(於)23◎《尚書》、《詩經(jīng)》中用“于”字占絕大多數(shù),只有少數(shù)地方用“於”;◎《左傳》中“于”、“於”的使用頻率大致相等;◎其他先秦古籍如《論語》、《孟子》、《荀子》等諸子著作中,“於”字用例占絕大多數(shù)。(參何樂士:《〈左傳〉的介詞“于”和“於”》(《〈左傳〉虛詞研究》78-111頁,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版。)24◎《尚書》、《詩經(jīng)》中用“于”字占絕大多數(shù),只有少數(shù)地方用“◎到了漢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颥F(xiàn)代漢語中“於”字又簡化成“于”(【注意】作姓氏、地名及“於戲、於菟”等讀wū的詞的不簡化)。25◎到了漢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25(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1)介紹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從、到”等。如:◎遂寘姜氏<于城潁>?!蚝_\則將徙<於南冥>。◎壬戌,戰(zhàn)<于韓原>

。(韓之戰(zhàn))◎青,取之<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后一“于”字表比較,詳下面)

26(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26【注意】“於是”經(jīng)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示“在此時”,可譯為“當(dāng)時”、“從此”。如:◎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左傳)◎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左傳)

——于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蜢妒悄四ρ酁跫I。(戰(zhàn)國策)27【注意】272)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在……方面”等,如:◎當(dāng)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問陳<於孔子>。(論語)——陳:同陣,軍隊布列的陣勢?!蚓?lt;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282)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在……方面”等,如:3)引進(jìn)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后。如:◎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管晏列傳)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苛政猛<于虎>。(禮記)◎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詩)293)引進(jìn)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后4)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勺g為“被”。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許行)◎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許行)

304)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勺g為“被”。如:30【注意】(1)介詞“于”,在古籍中又寫作“乎”,這是由于“于”和“乎”音近而借用?!昂酢弊钟梅ê汀坝凇弊只鞠嘁恢隆@纾?1【注意】31◎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論語·先進(jìn))◎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jìn))◎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莊子)◎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32◎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32(2)“諸”在動賓之間是“之于”的合音字。如:◎請更諸爽塏者。(晏子)◎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大戴禮記)33(2)“諸”在動賓之間是“之于”的合音字。如:33介詞“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二個讀音)。1)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替誰(什么事物)而發(fā),可譯為“給”、“替”、“向”、“對”等。如:◎[為之]請制。(左傳)◎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3.為34介詞“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二個讀音)。3.為342)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于”?;颉盀榱恕比纾骸蛱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昔孔子[為何]作《春秋》哉?(漢書·司馬遷傳)

352)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于”。3)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為”可譯為“被”(wéi)。如:◎此二子(比干、伍子胥)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莊子·盜跖)◎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保ㄊ酚洝せ搓幒盍袀鳎?63)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為”可譯為“被”(wéi)。如:【注意】(1)“為(介詞)之”與“為(動詞)之(是)”的區(qū)別【為原是動詞,讀wéi,虛化為介詞】A.介詞:[為+名詞(代詞)]+動詞

狀中。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

計深遠(yuǎn)。(觸龍說趙太后)◎公[為是]省于刑。

(晏子)——齊景公因為這事對酷刑作了減省。37【注意】37B.動詞:為+之(+名詞)

動賓(雙賓),如:◎不如早為之所?!驗橹{,比門下之客?!蚋脖谯晏弥?,則芥為之舟。◎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38B.動詞:為+之(+名詞)38【注意】

(2)“為”在句末是語氣助詞(wéi),一般表反問語氣。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荀子·成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39【注意】39【“與”原是動詞,讀yù,介詞讀yǔ】介詞“與”主要有兩種用法。1)引出主動者發(fā)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說明動作是與誰(什么)共同完成的??勺g為“跟”、“和”、“同”等。如:◎孔子下,欲[與之]言。(論語)◎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4.與40【“與”原是動詞,讀yù,介詞讀yǔ】4.與402)和“予”通,相當(dāng)于“給”。如:◎盡散其財,分<與知友鄉(xiāng)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愁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宋·朱服《漁家傲》)◎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宋·姜夔《八歸·湘中送胡德華》)412)和“予”通,相當(dāng)于“給”。如:41【注意】介詞“與”的賓語也常常省略。如:◎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jié)賓婚。(史記·留侯世家)◎豎子不足與()謀。(史記)◎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史記·田單列傳)◎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42【注意】42第二節(jié)連詞43第二節(jié)連詞43第二節(jié)連詞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或邏輯關(guān)系的的一類虛詞。一、大體可分為兩大類:(1)聯(lián)合類。(2)偏正類。

44第二節(jié)連詞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1)聯(lián)合:并列、遞進(jìn)、選擇、承接(2)偏正:轉(zhuǎn)折、讓步、假設(shè)、因果、主從(狀中)

二、舉例1.并列:與、及、而、以、曁、以及2.遞進(jìn):并、且、以、況、矧、并且、而且、尚且45(1)聯(lián)合:并列、遞進(jìn)、選擇、453.選擇:如、若、抑、抑或、寧……將、與其……孰若(不如)、孰與4.承接:而、則、即、乃、遂、于是、且夫、而后、然后5.轉(zhuǎn)折:然、而、則、顧、第、但、然而、然則6.讓步:雖、縱、惟、即、即令、縱使、只使、正使463.選擇:如、若、抑、抑或、寧……將、與其……孰若(不如)、7.假設(shè):如、若、茍、而、今、向、使、令、倘、倘若、設(shè)、假令、第令、設(shè)使8.因果:以、由、為、故、蓋、以故、是故、是以、由是9.主從(狀中):而、以、已、有477.假設(shè):如、若、茍、而、今、向、使、令、倘、倘若、設(shè)、假令1.而(1)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所以遇名則動)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并列、遞進(jìn)、承接關(guān)系?!岸笨勺g為“又、和、就、并且、又……又”等,有的不譯。如:三、重點連詞(而、以、則)481.而三、重點連詞(而、以、則)48◎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美而艷。(左傳)◎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人而鬼也則苦,鬼而仙也則樂。(聊齋志異)◎踴貴而屨賤。(晏子)49◎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49(2)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guān)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可譯為“著、地”,或不譯出。如:◎[晨]

而求見。◎吾嘗[終日]而思?!騕坐]而待斃。(大學(xué)衍義補)

◎其子[泣]而觸地曰……50(2)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guān)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3)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gòu)成了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可譯為“卻、但、可是”等。如:51(3)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禹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孟子)◎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孟子)◎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52◎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52(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shè)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yīng)出現(xiàn)謂語的情況。屬于逆接,可看成假設(shè)或轉(zhuǎn)折。譯為“如果”、“卻”。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憲問)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yuǎn)。(左傳)—寫文章卻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久遠(yuǎn)。53(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shè)想的,有時表示主2.以

“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與“而”相近,但只表順接,不表逆接(轉(zhuǎn)折)。常見用法有:(1)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后兩項為并列關(guān)系,可譯作“又”。如:542.以5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商君書·開塞)◎秦地半天下,主明以嚴(yán),將智以武。(史記·張儀列傳)———以上“以”均可替換為“而”。55◎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55(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或表示后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jié)果,可譯為“來、去、以便”,有的不譯。如:

56(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左傳)◎秋,楚人伐宋以救鄭。◎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蚰肆钰襞笾蝺?nèi)、管仲治外以相參。(韓非子)◎孰能損有余以奉天下?(老子)57◎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左傳)57(3)置于主語前,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如:◎以季子位尊而多金。(戰(zhàn)國策)◎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呂氏春秋)◎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孟子)58(3)置于主語前,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如:58(4)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jìn)行的時間、條件、狀態(tài)。這種“以”字用法與“而”相近。根據(jù)上下文的表達(dá)方式可譯可不譯。如:59(4)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jìn)行的時間、條件、◎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32年)◎[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原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60◎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32年)603.則作連詞,連接謂詞性成分,包括詞語和句子。主要用法有:(1)用在結(jié)果分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勺g為“那么、就”等。如:

613.則61◎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莊子)(2)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的相關(guān)出現(xiàn),含有轉(zhuǎn)折意味??煞譃槿☆悾?/p>

62◎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62A.表前后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蛴賱t不達(dá)。(子路)——想快反而達(dá)不到。◎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梁惠王下)——盡力侍奉大國,反而不能免于被侵略。63A.表前后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63B.表后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來已經(jīng)”。◎及晏子如晉,以更其宅,反,則成矣。(左傳)—(齊景公)等到晏子去晉國后,來更換他的住宅,(晏子)回來,卻已經(jīng)換好了。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孔子)叫子路返回再去見他(荷蓧丈人),(子路)到了,他卻走了。64B.表后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C.表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鄭風(fēng)·東門之墠)——他的家雖然很近,他的人卻像在很遠(yuǎn)?!蛏苿t善矣,未可以戰(zhàn)也。(國語·吳語·勾踐21年)——好固然是好,但不可以開戰(zhàn)。65C.表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654.今雙音連詞古為兩個詞1.然而為指示代詞“然”和轉(zhuǎn)折連詞“而”的連用。“然”字總結(jié)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轉(zhuǎn)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如:664.今雙音連詞古為兩個詞6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孟子)6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2.然則為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叭弧笨偨Y(jié)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如果這樣,那么”。白話中一般只簡化說“那么”。如:682.然則68◎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谷梁傳)◎王曰:“然則德我乎?”(左傳)◎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因不可以敵強?!保夯萃跎希?9◎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69Q&A問答環(huán)節(jié)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學(xué)問學(xué)問,邊學(xué)邊問。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70Q&A問答環(huán)節(jié)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學(xué)問學(xué)問,邊學(xué)邊問。

感謝參與本課程,也感激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積極的參與。課程后會發(fā)放課程滿意度評估表,如果對我們課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議和意見,也請寫在上邊結(jié)束語71感謝參與本課程,也感激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積極的參與。課程感謝您的觀看與聆聽本課件下載后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jìn)行調(diào)整72感謝您的觀看與聆聽本課件下載后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jìn)行調(diào)整72語法(常識)73語法(常識)1整體概述概述二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概述一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概述三點擊此處輸入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74整體概述概述二概述一概述三2古漢語常見虛詞工具書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收詞160)清·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收詞183)清·劉淇《助詞辨略》(收詞476)楊樹達(dá)《詞詮》(收詞469)裴學(xué)海《古書虛字集釋》(收詞290)呂叔湘《文言虛字》(收詞27)白玉林、遲鐸《古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04)75古漢語常見虛詞工具書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收詞160)3本校圖書館古漢語虛詞工具書Ⅰ.華南師院中文系《古代漢語虛詞》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280頁Ⅱ.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9,909頁)Ⅲ.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6,668頁)76本校圖書館古漢語虛詞工具書4第一節(jié)介詞一、介詞是虛詞,不能單獨使用,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介詞的作用是把名詞、名詞性短語、代詞等一類的體詞介紹給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短語?!杞樵~及其“介紹”的成分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主要充當(dāng)狀語或補語。77第一節(jié)介詞一、介詞是虛詞,不能單獨使用,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古漢語常用介詞有“于(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其中“于(於)、以、為、與”用特別復(fù)雜多樣。二、重點介詞:

以、于(於)、為、與78古漢語常用介詞有“于(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1)動詞的“以”“以”本來是動詞?!墩f文解字》:“以,用也?!眲釉~“以”的意思是“用”,或“認(rèn)為”、“以為”、“根據(jù)”等。如:1.以79(1)動詞的“以”1.以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10年)◎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當(dāng)“認(rèn)為”、“以為”講的“以”,可以單用“以”,也可以使用“以為”或“以……為……”的格式。如:80◎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10年)8◎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孟子·梁惠王下)◎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管晏列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81◎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9有時“以為”或“以……為……”是“任命……為……”的意思。例如:◎周田子方,魏文侯以為師。

(史記·魏世家)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82有時“以為”或“以……為……”是“任命……為……”的意思。例(2)介詞“以”

1)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或憑借的條件,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用”、“拿”、“憑”、“把”等。如: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種:83(2)介詞“以”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韓非子)◎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莊子)

84◎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122)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因”、“因為”、“由于”。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852)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因”、“因為”、“3)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略等于“于”。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田文(孟嘗君)生于五月五日?!蚝霰甲咭韵群筚猓扒巴踔辔?。(離騷)——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跡。863)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略等于“于”。如:14(3)“以”的賓語位置和“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1)介詞“以”的賓語位置,可前置,也可后置(現(xiàn)代繼承后置式)。例如:87(3)“以”的賓語位置和“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15◎[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吾道[一以]貫之。(論語)◎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4年)◎[一言以]蔽之:思無邪。A.后置:以+名(賓語)。如:B.前置:名(賓語)+以。如:88◎[以亂]易整,不武。(左傳)A.后置:以+名(賓語)。如:◎[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許行)◎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新序·雜事)◎[武以]平亂,[文以]經(jīng)務(wù)。(十六國春秋·北燕錄)89◎[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許行)1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的代詞“是、何、奚”作“以”的賓語,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是以不傳?!蜣梢灾湃f里而南為?◎何以戰(zhàn)?90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的代詞“是、何、奚”2)“【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可在動詞前,也可在動詞后?!騕以責(zé)]賜諸民。(戰(zhàn)國策)◎否,[以粟]易之。(許行)這種“介賓狀語+動詞中心語”形式為現(xiàn)代漢語所繼承。A.在動詞前作狀語:[介+賓]+動,如:912)“【以+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可在動詞前,也可在動詞后。A.◎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魏風(fēng)·木瓜)—(她)送給我木桃,(我)回報她瓊瑤。B.在動詞后作補語:動+<介+賓>,如:92◎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B.在動詞后作補語:動+<介+賓◎授之<以魚>,足解一日之饑;授之<以漁>,足食終身之魚。

◎?qū)е?lt;以禮樂>,而民和睦。(漢書?禮樂志)◎曉之<以理>,誨之<以教>。93◎授之<以魚>,足解一日之饑;授之<以漁>,足食終身之魚。4)當(dāng)介詞“以”的賓語是上文中已出現(xiàn)過的事物,這個賓語常常省略。如:◎小有人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qū)⒁裕ǎ┽呯姟#献樱蜃笥医孕χ?,以()告。(?zhàn)國策)944)當(dāng)介詞“以”的賓語是上文中已出現(xiàn)過的事物,這個賓語常常?。?)“于”和“於”的關(guān)系“于”和“於”在古代文獻(xiàn)中本來是兩個字?!办丁焙汀坝凇钡挠梅ù笾孪嗤?,但二者上古的語音不全相同。◎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2.于(於)952.于(於)23◎《尚書》、《詩經(jīng)》中用“于”字占絕大多數(shù),只有少數(shù)地方用“於”;◎《左傳》中“于”、“於”的使用頻率大致相等;◎其他先秦古籍如《論語》、《孟子》、《荀子》等諸子著作中,“於”字用例占絕大多數(shù)。(參何樂士:《〈左傳〉的介詞“于”和“於”》(《〈左傳〉虛詞研究》78-111頁,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版。)96◎《尚書》、《詩經(jīng)》中用“于”字占絕大多數(shù),只有少數(shù)地方用“◎到了漢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颥F(xiàn)代漢語中“於”字又簡化成“于”(【注意】作姓氏、地名及“於戲、於菟”等讀wū的詞的不簡化)。97◎到了漢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25(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1)介紹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從、到”等。如:◎遂寘姜氏<于城潁>?!蚝_\則將徙<於南冥>。◎壬戌,戰(zhàn)<于韓原>

。(韓之戰(zhàn))◎青,取之<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后一“于”字表比較,詳下面)

98(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26【注意】“於是”經(jīng)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示“在此時”,可譯為“當(dāng)時”、“從此”。如:◎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左傳)◎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左傳)

——于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蜢妒悄四ρ酁跫I。(戰(zhàn)國策)99【注意】272)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在……方面”等,如:◎當(dāng)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問陳<於孔子>。(論語)——陳:同陣,軍隊布列的陣勢。◎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1002)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在……方面”等,如:3)引進(jìn)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后。如:◎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管晏列傳)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苛政猛<于虎>。(禮記)◎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詩)1013)引進(jìn)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后4)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勺g為“被”。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許行)◎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許行)

1024)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勺g為“被”。如:30【注意】(1)介詞“于”,在古籍中又寫作“乎”,這是由于“于”和“乎”音近而借用?!昂酢弊钟梅ê汀坝凇弊只鞠嘁恢?。例如:103【注意】31◎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論語·先進(jìn))◎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jìn))◎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莊子)◎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104◎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32(2)“諸”在動賓之間是“之于”的合音字。如:◎請更諸爽塏者。(晏子)◎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大戴禮記)105(2)“諸”在動賓之間是“之于”的合音字。如:33介詞“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二個讀音)。1)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替誰(什么事物)而發(fā),可譯為“給”、“替”、“向”、“對”等。如:◎[為之]請制。(左傳)◎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3.為106介詞“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二個讀音)。3.為342)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勺g為“因為”、“由于”?;颉盀榱恕比纾骸蛱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昔孔子[為何]作《春秋》哉?(漢書·司馬遷傳)

1072)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勺g為“因為”、“由于”。3)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為”可譯為“被”(wéi)。如:◎此二子(比干、伍子胥)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莊子·盜跖)◎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保ㄊ酚洝せ搓幒盍袀鳎?083)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為”可譯為“被”(wéi)。如:【注意】(1)“為(介詞)之”與“為(動詞)之(是)”的區(qū)別【為原是動詞,讀wéi,虛化為介詞】A.介詞:[為+名詞(代詞)]+動詞

狀中。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

計深遠(yuǎn)。(觸龍說趙太后)◎公[為是]省于刑。

(晏子)——齊景公因為這事對酷刑作了減省。109【注意】37B.動詞:為+之(+名詞)

動賓(雙賓),如:◎不如早為之所?!驗橹{,比門下之客?!蚋脖谯晏弥?,則芥為之舟?!虮疄橹谒?/p>

。(荀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110B.動詞:為+之(+名詞)38【注意】

(2)“為”在句末是語氣助詞(wéi),一般表反問語氣。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荀子·成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111【注意】39【“與”原是動詞,讀yù,介詞讀yǔ】介詞“與”主要有兩種用法。1)引出主動者發(fā)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說明動作是與誰(什么)共同完成的??勺g為“跟”、“和”、“同”等。如:◎孔子下,欲[與之]言。(論語)◎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4.與112【“與”原是動詞,讀yù,介詞讀yǔ】4.與402)和“予”通,相當(dāng)于“給”。如:◎盡散其財,分<與知友鄉(xiāng)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愁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宋·朱服《漁家傲》)◎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宋·姜夔《八歸·湘中送胡德華》)1132)和“予”通,相當(dāng)于“給”。如:41【注意】介詞“與”的賓語也常常省略。如:◎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jié)賓婚。(史記·留侯世家)◎豎子不足與()謀。(史記)◎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史記·田單列傳)◎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114【注意】42第二節(jié)連詞115第二節(jié)連詞43第二節(jié)連詞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或邏輯關(guān)系的的一類虛詞。一、大體可分為兩大類:(1)聯(lián)合類。(2)偏正類。

116第二節(jié)連詞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1)聯(lián)合:并列、遞進(jìn)、選擇、承接(2)偏正:轉(zhuǎn)折、讓步、假設(shè)、因果、主從(狀中)

二、舉例1.并列:與、及、而、以、曁、以及2.遞進(jìn):并、且、以、況、矧、并且、而且、尚且117(1)聯(lián)合:并列、遞進(jìn)、選擇、453.選擇:如、若、抑、抑或、寧……將、與其……孰若(不如)、孰與4.承接:而、則、即、乃、遂、于是、且夫、而后、然后5.轉(zhuǎn)折:然、而、則、顧、第、但、然而、然則6.讓步:雖、縱、惟、即、即令、縱使、只使、正使1183.選擇:如、若、抑、抑或、寧……將、與其……孰若(不如)、7.假設(shè):如、若、茍、而、今、向、使、令、倘、倘若、設(shè)、假令、第令、設(shè)使8.因果:以、由、為、故、蓋、以故、是故、是以、由是9.主從(狀中):而、以、已、有1197.假設(shè):如、若、茍、而、今、向、使、令、倘、倘若、設(shè)、假令1.而(1)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所以遇名則動)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并列、遞進(jìn)、承接關(guān)系。“而”可譯為“又、和、就、并且、又……又”等,有的不譯。如:三、重點連詞(而、以、則)1201.而三、重點連詞(而、以、則)48◎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美而艷。(左傳)◎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人而鬼也則苦,鬼而仙也則樂。(聊齋志異)◎踴貴而屨賤。(晏子)121◎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49(2)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guān)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可譯為“著、地”,或不譯出。如:◎[晨]

而求見?!蛭釃L[終日]而思?!騕坐]而待斃。(大學(xué)衍義補)

◎其子[泣]而觸地曰……122(2)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guān)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3)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gòu)成了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可譯為“卻、但、可是”等。如:123(3)逆接: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蛴戆四暧谕猓^家門而不入。(孟子)◎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孟子)◎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124◎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52(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shè)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yīng)出現(xiàn)謂語的情況。屬于逆接,可看成假設(shè)或轉(zhuǎn)折。譯為“如果”、“卻”。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憲問)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yuǎn)。(左傳)—寫文章卻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久遠(yuǎn)。125(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shè)想的,有時表示主2.以

“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與“而”相近,但只表順接,不表逆接(轉(zhuǎn)折)。常見用法有:(1)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后兩項為并列關(guān)系,可譯作“又”。如:1262.以5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商君書·開塞)◎秦地半天下,主明以嚴(yán),將智以武。(史記·張儀列傳)———以上“以”均可替換為“而”。12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55(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或表示后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jié)果,可譯為“來、去、以便”,有的不譯。如:

128(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左傳)◎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