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填空_第1頁
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填空_第2頁
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填空_第3頁
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填空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4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第一節(jié)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繁殖有性生殖的特點是: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能產(chǎn)生可遺傳的變異,有利于生物的進化。2.無性生殖:不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其優(yōu)點是:無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母本的優(yōu)良性狀。常見的方式有:植物的扦插、嫁接、以及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3.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木。4.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緊密結合。5.培養(yǎng):在無菌條件下,使植物的組織細胞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發(fā)育成新植株的技術。6.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在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發(fā)育經(jīng)歷了四個過程:→→→舉例:家蠶、蜜蜂、蝶7.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在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相似。三個過程:→→。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8兩棲動物的特點:幼體必須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水陸兩棲,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9蛙生殖發(fā)育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發(fā)育。(不能說完全或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發(fā)育過程:→→→10.11.卵殼上有許多氣孔可以透氣,以確保卵進行氣體交換。12.在卵黃外面包裹著卵黃膜,相當于。卵黃相當于,胚盤含,進行胚胎發(fā)育的場所,將來孵化成雛鳥。受過精的胚盤色濃而大,未受精的胚盤色淺而小。13.鳥類生殖特點: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種形式)。14.繁殖行為: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chǎn)卵、孵卵和育維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chǎn)卵三個階段是所有鳥類都有的過程。15.: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是指親子代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性。第一節(jié)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6.生物的:遺傳學中把生物體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行為方式等特征,統(tǒng)稱為性狀。17.: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如:家兔的黑毛和白毛;人的單眼皮和雙眼皮)。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18.轉基因超級鼠的實驗證明:基因控制生物的。親代遺傳給子代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而不是性狀本身。這個實驗用到了技術。19.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狀還受到的影響。例如,蘿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顏色是有差異的。20.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21.染色體:細胞核內(nèi)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和組成。22.DNA:主要遺傳物質,結構,一條染色體上包含DNA分子(分裂期除外),23.基因:,一個DNA上有許許多多的基因,所以一條染色體上攜帶著許多基因。24.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精子和卵細胞以外)中,染色體是存在的,基因也是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25.在形成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存在基因也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半,成對的染色體分開,26.如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為23條,0對。(不同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量不同,人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染色體數(shù)量為0)27.遺傳學之父——的豌豆雜交實驗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控制顯性性狀基因是顯性基因,組成為:或,控制隱性性狀基因是隱性基因組成為:;28.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疾病29.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降低隱性致病基因純合的機會,降低后代患遺傳病的概率。30.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1對染色體,和性別決定相關叫性染色體,男性為,女性為。31.男性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成為:(性染色組成體是XY),32.女性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性染色體組成是XX))33.(精子中染色體組成:或,卵細胞染色體組成:)34.(注意:體細胞中的性染色體是1對,生殖細胞中性染色體只有1條)35.男性產(chǎn)生兩種不同類型的概率相同,兩種不同類型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因此,生男生女,為36.生物性狀的變異是的。37.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叫(如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轉基因等);38單純由環(huán)境引起的變異,如沒有改變遺傳物質,是不遺傳的。39.應用遺傳變異原理育種的例子:人工選擇育種(基因突變)、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誘變育種(基因突變)40.推測法:關于生命的起源可以通過有關研究進行推測,科學的推測需要確鑿的證據(jù),嚴密的邏輯,需要有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41.原始大氣中沒有。42.生命起源的過程: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大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原始生命為單細胞生物。43.根據(jù)米勒所做的實驗可以推測,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chǎn)生構成生物體的簡單有機物(如氨基酸)。44.原始生命起源于中。45.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可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是:46.化石在地層中埋藏的順序比較:在越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層里,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47.蛋白質分子差異比較: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48.動物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49.脊椎動物進化歷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50.植物進化歷程:藻類→→蕨類→植物(裸子和被子)5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到;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第三節(jié)生物進化的原因52.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53.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長期的的結果。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tài)等54.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選擇對人類有利的生物變異以形成新品種,這屬于人工選擇。55.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出自《物種起源》,要點是:56.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的。57.傳染?。河梢鸬模茉谌伺c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傳染病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有的還具有季節(jié)性和地方性。58.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往往很微小。59.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如患者。(例:流感患者是傳染源,寄生的流感病毒是病原體)60.——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jīng)過的途徑。如空氣、飲食、生物媒介等。61.——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62.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控制傳染源(對傳染源采取的直接措施,如、治療病人、捕殺病禽)63.切斷傳播途徑(如、清潔、戴口罩、不共用餐具、不吃不潔食物、加強檢驗檢疫等針對環(huán)境的間接措施)64.保護易感人群(對健康人采取的直接措施,如注射、鍛煉身體、增加營養(yǎng)等)65.66: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chǎn)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67:引起人體產(chǎn)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疫苗、異體器官、花粉等異物)叫做。68.免疫的主要功能::抵抗病原體的入侵、防治疾病的產(chǎn)生自身穩(wěn)定(清除體內(nèi)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監(jiān)視、識別和清除體內(nèi)產(chǎn)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69.免疫異常:如在器官移植時對異體器官的;再如對花粉、蛋白質、藥物的反應70.: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種于人體后,可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疫苗屬于)71.計劃免疫:科學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疫苗。72.艾滋?。喊滩〉牟≡w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不過,握手、共同進餐、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73.安全用藥:區(qū)分處方藥(R)和(OTC),使用前,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確保用藥安全。

急救電話:120人工呼吸:口對口吹氣法胸外心臟按壓:病人發(fā)生心跳驟停,則應立即開始胸外心臟按壓,將心臟內(nèi)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組織細胞。胸骨下端1/3處。74.心肺復蘇:當某人呼吸、心跳驟停時采取的急救措施,先做30此心臟按壓,并保持氣道通暢,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復進行。75.出血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