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皮方於_第1頁
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皮方於_第2頁
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皮方於_第3頁
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皮方於_第4頁
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皮方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英漢等值翻譯的模式

皮方於1。立體語言學模式是等值翻譯理論的語言學基礎。2。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的特點。3。等值翻譯理論的翻譯模式。4。Exercises立體語言學模式是等值翻譯理論的語言學基礎

研究翻譯理論,都是在一定語言學理論指導下,依據一定的語言學模式進行的。王東風先生說,“毫無疑問,翻譯首先是一種語言活動。因此要想對這一語言活動進行客觀的分析,就離不開分析語言的科學----語言學。中西翻譯研究的差距首先就發(fā)生在這一層面上?!蹦壳拔覈淖g學研究大都是在傳統(tǒng)語言學理論或結構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研究翻譯理論和技巧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不足,難以對譯文的質量進行定性定量的科學分析。1.立體語言學模式是等值翻譯理論的語言學基礎

等值翻譯理論以立體語言學為支撐,依據的是一個新的語言學模式,稱為立體語言學模式,因為該模式是運用一般系統(tǒng)論對語言系統(tǒng)進行立體綜合的考察和分析的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1.1普遍語法模式是翻譯模式的基礎為什么不同語言的言語形式的等值轉換是可能的:這不僅是因為人類的思想感情內容是普遍的、相通的,而且是因為人類不同語言有共性存在,也就是有普遍語法存在。運用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總公式:PG=a·UG(PG是不同語言的結構,即特殊語法。a是特殊語言的特殊經驗參數,是不同語言的個性。UG是不同語言的共性,即普遍語法。)于翻譯學,翻譯的本質就是出發(fā)語言(Sourcelanguage)與歸宿語言(Targetlanguage)之間參數的對比及其轉換,而任何一種語言的參數體系(a),根據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總公式:PG=a·UG,是要由語言的普遍語法模式(UG)來決定的。1.2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的結構系統(tǒng)立體語言學綜合吸收當代語言學各派的語言模式(包括傳統(tǒng)、結構、功能和生成各派的模式,其中還包括狄克的功能語言模式,韓禮德的系統(tǒng)語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學模式,最后還包括社會符號學(Socialsemiotics)的模式)的合理內核,提出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簡稱立體語言學模式)的初步設想,把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結構,按等級(音素、詞素、詞、詞組、句、超句體、篇章)和層次(表層、

修辭層、

深層)縱橫切分成具有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SyntagmaticandParadigmaticRelationship)二十一個語言平面。根據翻譯研究的需要,可以簡化為十五個語言平面,其序列關系列表如下:

等級層次A詞B詞組C句D超句體E篇章1.深層A1深層B1深層C1深層D1深層E1深層2.修辭層A2修辭層B2修辭層C2修辭層D2修辭層E2修辭層3.表層A3表層B3表層C3表層D3表層E3表層1.3語言是由人腦控制的社會交際信息符號系統(tǒng)

從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語言是由人腦控制的社會交際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語言既是一種生理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因為語言是由人腦控制的表達意思的發(fā)音功能,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工具。語言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因為語言是聯結人類社會關系的紐帶,是人類社會交際活動的工具。語言是人類社會交際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這種信息符號系統(tǒng)能夠運用和反映人類最豐富的經驗系統(tǒng)和知識系統(tǒng)。俄羅斯謎語:“不是蜜,能粘住一切。”其謎底就是語言。這就是說,語言之所以能夠描述、記載人類最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是因為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最復雜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的符號工具。人類與動物最本質的差別在于人能制造物質文明的生產工具和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的符號工具。這兩種工具的制造和運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完全符合系統(tǒng)論的觀點,把語言看成一個大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中各級語言因子的子系統(tǒng)(音素、詞素、詞、詞組、句、超句體和篇章)的組合關系,完全符合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規(guī)律:即系統(tǒng)整體功能產生新質,大于各個子系統(tǒng)部分功能的總和,這就是說:篇章系統(tǒng)大于超句體子系統(tǒng)功能的總和;超句體系統(tǒng)功能大于句子子系統(tǒng)功能的總和;句子系統(tǒng)功能大于詞組子系統(tǒng)功能的總和;詞組系統(tǒng)功能大于詞子系統(tǒng)功能的總和。用符號邏輯公式來表示,這是一個體現內包關系(Inclusion)的集合(Set):A(B(C(D(E(讀成:詞集合內包于詞組,詞組集合內包于句,句集合內包于超句體,超句體集合內包于篇章。),而語言的生成過程則是:詞集合生成詞組,詞組集合生成句,句集合生成生成超句體,超句體集合生成篇章(或話語)。因此語言系統(tǒng)不是語言因子的算術相加,而是語言因子的代數集合。1.4立體語言學模式是各派語言學模式合理內核的大綜

傳統(tǒng)、結構和生成語言學對語言的微觀領域━━句以下(包括句)的語言規(guī)律研究得較有成效。立體語言學運用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規(guī)律和綜合性規(guī)律,把語言的微觀領域和宏觀領域辯證地結合起來,把語言看作微觀和宏觀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當代各派語言學的各種語言模式反映了語言系統(tǒng)中某一等級某一層次范圍內的客觀實際。例如格語法(CaseGrammar)根據句子的語義,以謂語動詞為中心,按施事格、受事格、目的格、工具格的線性序列來研究句子,反映了語言系統(tǒng)中句級深層的語義功能。系統(tǒng)語法和話語言學根據句子的實義表達切分為主位(Theme)━━已知信息和述位(Rheme)━━未知信息,按主位和述位、話題(Topic)和評述(Comment),對此信息焦點(Contrastivefocus)和末尾信息焦點(end━focus)這樣的線性序列來研究句子和超句體,反映了語言系統(tǒng)中句級和超句體修辭層次的語用功能。傳統(tǒng)、結構語言學的主語、謂語、賓語的線性序列反映了語言系統(tǒng)中句級表層的句法(即句子成分的符號關系)功能。生成語言學按深層、表層這樣的序列,動態(tài)地研究句子怎樣從深層按轉換規(guī)則轉換到表層,揭示了人腦的語言機制,揭示了人腦語言微觀的心理運算,揭示了人類思維系統(tǒng)與語言系統(tǒng)的辯證關系。社會語言學研究人類語言系統(tǒng)的宏觀領域,研究語言與社會交際活動的關系,反映了人類語言系統(tǒng)中超句體和話語篇章的實際。

當代科學正進入大分析、大綜合時期,語言科學也不例外。各派語言學的興起,反映了對復雜的語言系統(tǒng)從各級、各層次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這同時,對各派語言學成果進行綜合的工作也在進行。例如夸克(Quirk)等人的新著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立足于傳統(tǒng)、結構語法,對功能、生成語法進行一定吸收,這是企圖綜合各派的初步嘗試。而立體語言學采取跟他們完全不同的方法,不是采用立足于某一派吸收其它派別成果的方法,而是用辯證法和系統(tǒng)論,對各派語言學成果進行系統(tǒng)綜合,把各種語言線性序列的研究,看作是反映語言系統(tǒng)各級、各層次范圍內的相對真理,對各線性序列進行立體綜合,把語言系統(tǒng)縱橫切分為十五個語言平面。

這樣就不再單純按語言的自然線性序列來研究語言,而是按十五個互相管轄(Government)、互相制約(Binding)、互相轉換(Transformation)的語言平面,立體地研究語言。1.5立體語言學關于“語言形式是三個層次”的假說立體語言學吸收生成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把語言的靜態(tài)研究與動態(tài)研究結合起來,把語言的思維性與交際性、結構性與生成性、模仿性與創(chuàng)造性結合起來。立體語言學還吸取美國科學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Peirce1839~1914)關于“一切人類經驗可以由符號(sign),所指(Referent)和所釋(Interpretant)的三角形關系來表達”的學說,并且吸收莫里斯(C.W.Morris)根據這個語言哲學學說建立起來的社會符號學(Socialsemiotics)的三大組成部分(即語義學semantics語用學Pragmatics和符號關系學Syntactics)的學說,從語言系統(tǒng)的全部實際出發(fā),提出由思想內容決定的語言形式有三個層次的假說。與生成語言學主張“語言有深層、表層兩個層次”不同,立體語言學主張語言形式有三個層次:①語言的內在形式,是與思維直接聯系的語義結構層次,即語言符號所表達的事物之間的關系,相當于皮爾斯符號三角形關系中的(Referent),也是生成語言學中語義深層。②語言的外部表現形式,是語用修辭層次,即人們怎樣運用語言符號達到交際最佳效果的層次,相當于皮爾斯符號三角形中的(Interpretant)。立體語言學認為,語言系統(tǒng)中在深層(即語義層)與表層(即語符層)之間,客觀上還有一個修辭層存在。修辭層是最廣義的語用層次,是在語言深層結構的基礎上,根據情境和題旨,輸入言語個性特征(包括文體特征和風格特征)的層次。③語言的外在形式,是語符表層,即表現語言符號約定俗成關系的層次,相當于皮爾斯符號三角形關系中的(sign),也是生成語言學中的語符表層。

<Back

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的特點2.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的特點立體語言學吸收了生成語言學關于語言系統(tǒng)層次轉換的研究成果,同時具有與生成語言學不同的三大特點:

2.1立體語言學認為在語言深層(即語義層)與表層(即語符層)之間有修辭層(即語用層)存在,沒有這個層次,從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言語的豐富多彩的變化,就無法得到解釋。生成語言學只管造句通不通,合不合語法(即符合不符合語言符號約定俗成的法則)的問題,但語言交際的實際還要管實際交際效果好不好,得體不得體(即話語對交際場合和語言環(huán)境的適切性Appropriateness)的問題。語法問題和語用問題在實際語言交際活動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才孤立起來加以分析罷了。喬姆斯基一方面提出要研究人類的語言機制━━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又排斥研究個別人的言語行為,這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通過個別人的言語行為表現出來的。個別人的言語行為的個性特征,表現在特定情境、特定題旨下用詞造句的個性風格上。這種個性風格是因人而異的,世界上沒有用詞造句完全相同的人,這是語言的個性。修辭層(即語用層)就是體現語言的個性特征的層次,而人類語言系統(tǒng)的實質是語言的共性(語言能力)和個性(言語行為)的統(tǒng)一。

這樣,立體語言學模式就成為綜合語言能力和言語行為的模式,既可以用來分析共時性的(Synchronic)語言體系,又可以用來分析歷時性的(Diachronic)言語行為,是靜態(tài)的語言和動態(tài)的言語辯證統(tǒng)一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

)的翻譯原則(出自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和中國嚴復的“譯事三難:信達雅”。實際上已經接觸到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語用、語符三個層次的本質了。如泰氏第一原則,“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和嚴氏的“信”,都涉及語義層次(深層)問題。泰氏第二原則,“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焙蛧朗系摹把拧倍忌婕罢Z用層次(修辭層)問題。泰氏第三原則,“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和嚴氏的“達”,都涉及語符層次(表層)問題。嚴氏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認識到信達雅(用現代語言學來解釋,即語義語符語用三個層次)是人類語言系統(tǒng)的共同本質(共性)。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币簿褪钦f,三者不但是單語交際(如寫文章)的本質,而且也是雙語交際(如譯事)的本質?!靶拧⑦_、雅”標準提出以來,從者如流,經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語言三個層次的本質。

2.2生成語法的深層、表層概念只適用于句子,而立體語言學認為五個(或七個)語言因子卻有三個層次的轉換問題。例如:從立體語言學的觀點看,詞匯學(Lexicology)不再單純研究詞的表層(音位學和形態(tài)學)和深層(詞義學),而且還要研究詞的修辭層(修辭學),更要研究三個層次的動態(tài)轉換關系,例如研究詞義通過語用修辭而發(fā)生變化,從指稱意義(Denotation)轉化為內涵意義(Connotation)等。

從立體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詞組(包括短語)的研究也將從詞匯學分離而獨立成為詞組學,慣用詞組(包括成語、慣用語和俗語等)不但要研究其結構(表層)和語義(深層),還要研究其修辭功能(即語法詞組的總體修辭效果)。句法學要綜合研究句義、句用、句法三位一體的規(guī)律,要充分吸取生成語法關于生成轉換規(guī)則和原則的研究成果,研究句子三個層次的相互轉換的規(guī)律。立體語言學還要擴大話語語言學的成果,除研究超句體的語義結構(深層)和句群結構(表層)外,還要研究超句體的修辭結構(修辭層),更要研究三者之間的轉換關系。

在詞、詞組、句、超句體四個語言因子等級三個層次十二個語言平面的基礎上,吸取文藝學(特別是文藝符號學)和美學的成果,研究篇章的深層結構、修辭結構和表層結構,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系統(tǒng)。篇章深層的語義結構包括篇章的主題思想形象和思維模式;篇章修辭層的語義結構包括言語的表現風格和文體;篇章表層的語符結構包括篇章的音韻、節(jié)奏、格調和布局。

由此可見,對作品篇章語言系統(tǒng)的分析,是語言學與文藝學的結合部。從欣賞理解作品的角度看,從作品的語言系統(tǒng)入手,理解分析作品反映的審美心理系統(tǒng)和社會生活系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對作品篇章語言三個層次轉換的分析,是語言學的終點和文藝學的起點。從創(chuàng)作(在翻譯上是表達)作品的角度看,從社會生活系統(tǒng)和作者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心理系統(tǒng)出發(fā),生成作品(或譯作)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對作品篇章語言三個層次轉換的構思,是文藝學的終點和語言學的起點。文學語言學是語言學與文藝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也為描述文學語言系統(tǒng)提供了較科學的模式。

按照這個立體語言學模式,修辭學的本質和內容也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修辭的本質是語言因子從深層和表層轉換過程中輸入言語個性特征(文體和風格)的中間層次。這個中間層次實質上就是語用層。這個層次的功能是:根據情景和題旨,利用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選擇最合適的語言符號,達到交際的最佳效果(用最經濟的語言符號傳達最大信息量)。立體語言學認為修辭學是廣義的語用學,這樣把古老的修辭學與語言學的新興學科語用學從本質上聯系起來了。用語用學對口語(會話和話語)修辭的研究成果武裝修辭學,糾正了古老修辭學注重研究書面資料的偏頗。運用交際功能語言理論和生成轉換語言理論研究修辭學,對修辭學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對修辭學的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研究都有重大意義。同時,把修辭學看成語用現象,就是把人類一切書面創(chuàng)作活動(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和科學寫作活動)都看成是一種通過語言符號傳達信息的社會交際活動,這樣就必然把口語交際活動和書面交際活動統(tǒng)一起來,大大擴大了語用學的視野,豐富了語用學的內容。從局部到全局,語言因子每一個等級都有修辭層存在。因此,修辭學的內容將由詞匯修辭學(修詞學)、詞組修辭學、句子修辭學(修句學)、超句體修辭學和篇章修辭學五個有機部分組成。篇章言語表現風格不是詞匯修辭、詞組修辭、句修辭和超句體修辭的算術相加,而是這些組合因素的代數集合,也表現為層層內包關系的集合:A2(B2(C2(D2(E2,讀成:詞匯修辭內包于詞組修辭,詞組修辭內包于句修辭,句修辭內包于超句體修辭,超句體修辭內包于篇章言語表現風格。

2.3生成語法強調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人腦的語言機制是語言結構從深層到表層轉換的動力。這個人腦的語言機制在管約論中是作為七個互相制約原則系統(tǒng)表現出來的,這七個原則系統(tǒng)包括X━━階標理論X━━bartheory、

題元理論θ━━theory、

格理論casetheory、管轄理論governmenttheory、

約束理論bindingtheory、

界限理論boundingtheory和控制理論Controltheory,這個原則系統(tǒng)決定語言層次之間轉換規(guī)則系統(tǒng)(按管約論主要a━━移位規(guī)則)。

立體語言學認為語言系統(tǒng)層次之間轉換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語言系統(tǒng)的外部,是為社會交際系統(tǒng)決定的人腦的心理系統(tǒng)(包括思想系統(tǒng));另一方面就是來自語言系統(tǒng)的內部即生成語法所強調的人腦的語言機制。這種由七個原則系統(tǒng)表現出來的語言機制,實質上體現了語言的思維邏輯關系,不過有的是有語音形式的顯性關系(如格語法表現的關系),有的是沒有語音形式的隱性關系(如空語類表現的關系)。第一種動力是超語言系統(tǒng)的外部動力,是社會交際的特定情況下的特定的語言意圖。說話人(言語行為的實施者)根據說話的情境(場合和對象)和題旨(目的和宗旨),從大腦庫中選擇詞項,插入X階標結構中,反映述謂成分與參與者的關系,形成表達事物運動關系的語義結構。再進一步根據情境和題旨,運用大腦中儲存的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運用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的方法,調整詞匯、詞序、句式,創(chuàng)新運用修辭格和辭格,輸入言語交際的文體特征和風格特征,轉換成語用結構。至于第二種語言機制,它是語言系統(tǒng)固有的內部動力,依靠這個動力,按照由七個原則系統(tǒng)駕馭的移位━━a等轉換規(guī)則,使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轉換成約定俗成的語符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的信息通過轉換映射到語符結構中來。立體語言學在語言層次轉換的動力問題上,堅持外部語言因素的動力和內部語言機制因素的動力的綜合,堅持交際情境與題旨和語言機制的原則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

立體語言學認為在層次轉換中除了生成語法重點研究的由語言機制內部動力決定的語法移位以外,還存在由情境與題旨外部動力決定的語用移位。語法移位是強制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習慣(如英語中的NP━━移位和漢語中帶被動記號的NP━━移位)。移位后留下的語(trace)不能補上語音式,否則不合語法。語用移位是選擇移位,

是根據交際情景和題旨,按主位(已知信息)和述位(未知信息)、話題和評述、對結比信息點和未尾信息焦點進行移位調整,這屬于消極修辭范疇,對詞序、句式進行修辭調整,達到“意義明確、倫次通順、詞句平均、安排隱密”(《修辭學發(fā)凡》)的目的。強制移位的限制條件是句法條件,包括語跡條件、約束條件和領屬(Subjacency)條件,語用移位的限制條件是語用交際條件。立體語言學的層次轉換的動力觀,可以全面地解釋語言系統(tǒng)的豐富多彩的變化,可以較好地揭示語義、語用、語符之間的辯證關系。

<Back等值翻譯理論的翻譯模式3.等值翻譯理論的翻譯模式

這個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式也為翻譯活動提供了一個翻譯模式—等值翻譯模式,這一模式的運用能夠使翻譯成為立體地研究原作與譯作在十五個語言平面上等值轉換關系的科學、技巧和藝術。3.1等值轉換的序列等值翻譯要求做到譯作與原作等值,就是要爭取做到譯作與原作中有各級語言因子之間,以及各級語言因子內部的各個層次之間的等值轉換。出發(fā)語言與歸宿語言之間在十五個平面中的等值轉換的關系,根據立體語言學語言系統(tǒng)序列,也可以列表如下:

這種等值轉換的序列縱橫兩種類型的關系。

第一種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用集合公式表示是,

等級層次Ae詞級等值Be詞組級等值Ce句級等值De超句體級等值Ee篇章級等值1.深層Ae1詞級深層等值Be1詞組級深層等值Ce1句級深層等值De1超句體級深層等值Ee1篇章級深層等值2.修辭層Ae2詞級修辭層等值Be2詞組級修辭層等值Ce2句級修辭層等值De2超句體級修辭層等值Ee2篇章級修辭層等值3.表層Ae3詞級表層等值Be3詞組級表層等值Ce3句級表層等值De3超句體級表層等值Ee3篇章級表層等值Ae(Be(Ce(De(Ee,即詞級等值內包于詞組級等值,詞組級等值內包于句級等值,句級等值內包于超體級句等值,超句體級等值內包于篇章級等值。這種關系完全符合系統(tǒng)論的“系統(tǒng)整體性規(guī)律”,即在部分構成整體時,出現了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質,同時又喪失了組成部分單獨存在時所具有的某些性質。應用貝塔郎菲定律SL∑(K1,K2,……Kn)≠SL(K1)∪SL(K2)∪……∪SL(Kn)(其中SL表示一個事物的性質和總和?!疲↘1,K2,K3,……Kn)為系統(tǒng),K1,K2,K3,……Kn為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表示聯合的邏輯關系。)于翻譯學,可以得出:SL∑(Ae,Be,Ce,De,Ee)≠SLAe∪SLBe∪SLCe∪SLDe∪SLDe,即語言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不等于語言系統(tǒng)中各子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的總和。其中包括兩種關系:一種是語言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的總和產生新質,大于各級子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的總和;另一種是語言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的總和,喪失各級子系統(tǒng)的某些舊質,小于各級子系統(tǒng)的等值轉換的總和。這個等值翻譯基本公式Ⅰ是等值翻譯藝術原則性與靈活性統(tǒng)一的基礎,也是等值翻譯的熔鑄翻譯法(翻譯單位從低級向高級,從局部向整體轉化的翻譯方法)的科學基礎。

第二種關系是層次間的映射(Mapping)關系。

生成語言學把句子深層、表層的層次轉換看成按轉換規(guī)則的映射,即層次轉換了,深層的語義要映射到表層結構,表現為表層的邏輯式(參加Katz━━Postal假說,即語言層次轉換不改變語義。)。立體語言學認為深層語義結構,通過修辭層語用結構,映射到表層語符結構,是使表層結構豐富多彩的關鍵。在翻譯等值轉換中,這種層次映射關系。可以用映射公式表示為:

FA:Ae1━→Ae2━→Ae3,FB:Be1━→Be2━→Be3,FC:Ce1━→Ce2━→Ce3,FD:De1━→De2━→De3,FE:Ee1━→Ee2━→Ee3。讀作:各級語言子系統(tǒng)的語義集的等值轉換,按轉換規(guī)則映射到語用集的等值轉換,再從語用集的等值轉換映射到語符集的等值轉換。這個等值翻譯基本公式Ⅱ是等值翻譯原則的基礎,是實現形似神似辯證統(tǒng)一的科學基礎。

等值翻譯基本公式Ⅰ與基本公式Ⅱ可以合并為:Ae1━→Ae2━→Ae3(Be1━→Be2━→Be3(Ce1━→Ce2━→Ce3(De1━→De2━→De3(Ee1━→Ee2━→Ee3,即下一級語言因子的表層語符等值轉換輸入上一級語言因子的深層語義集等值轉換。這是翻譯過程縱橫交叉的線性序列的立體綜合。3.2等值翻譯的本質。

應用喬氏總公式PG=a·UG于翻譯學。則出發(fā)語言(SourceLanguage)系統(tǒng)的總公式是:PGs=as·UG,即出發(fā)語言系統(tǒng)等于出發(fā)語言的參數系統(tǒng)乘普遍語法系統(tǒng)。歸宿語言(TargetLanguage)系統(tǒng)的總公式是:PGt=at.UG,即歸宿語言系統(tǒng)等于歸宿語言的參數系統(tǒng)乘普遍語法系統(tǒng)。出發(fā)語言系統(tǒng)集合PGs和歸宿語言系統(tǒng)集合PGt具有共性━━普遍語法UG。按照符號邏輯的公式,出發(fā)語言系統(tǒng)與歸宿語言系統(tǒng)的交集為普遍語法系統(tǒng)。用公式表示為PGs∩PGt=UG?!山患╥ntersection)的含義是某些成分同時屬于兩種不同的集合。用圖形表示為:─────────────────

PGs=as?UG?at=PGt

─────────────────

這個公式的含義在于,它揭示了翻譯的本質就是通過出發(fā)語言的言語系統(tǒng)和歸宿語言的言語系統(tǒng)的參數對比和轉換,達到兩種語言的言語系統(tǒng)的翻譯轉換。這個公式另一種表現形式是當PGs=>PGt時,則as·UG=>at·UG,所以

as=>at

。這個等值翻譯基本公式Ⅲ,是實施等值翻譯技巧的科學基礎。在等值翻譯模式中,參數系統(tǒng)的對比和轉換,也同樣體現在下列序表中:

等級層次A詞級B詞組級C句級D超句體級E篇章級1.深層asA1=>atA1asB1=>atB1asC1=>atC1asD1=>atD1asE1=>atE12.修辭層asA2=>atA2saB2=>atB2asC2=>atC2asD2=>atD2asE2=>atE23.表層asA3=>atA3asB3=>atB3asC3=>atC3asD3=>atD3asE3=>atE3參數體系也表現兩種的關系:第一種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aA(aB(aC(aD(aE,即詞級參數內包于詞組級參數,詞組級參數內包于句級參數,句級參數內包于超句體參數,超句體參數內包于篇章參數;第二種是層次之間的映射關系,aA1━→aA2━→aA3,aB1━→aB2━→aB3,aC1━→aC2━→aC3,aD1━→aD2━→aD3,aE1━→aE2━→aE3,即各級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參數,按轉換規(guī)則映射到語用參數,再映射到語符參數。應該指出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從語言層次來看,表層參數最大,修辭層較小,深層最??;從語言等級來看,詞級參數差別最大,詞組次之,句級再次之,超句體更次之,篇章最?。黄律顚訁挡顒e趨于零。(因為asE1-atE1=0,所以,asE1=atE1

)出發(fā)語言的參數系統(tǒng)和歸宿系統(tǒng)的參數系統(tǒng)的對比是對比語言學(ContrastiveLinguistics)的研究對象,也是翻譯學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對比語言學與歷史比較語言學不同,后者著重比較語系相同或接近的各種語言之間的共性,前者則著重對比互譯語言之間的特征。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交際活動:出發(fā)語言的言語信息通過語法控制裝置等值地轉換成歸宿語言的言語信息。這個語法控制裝置就是語言學黑箱,通過黑箱兩端輸入信息(原文)與輸出信息(譯文)的對比,通過黑箱入口輸入語言的參數系統(tǒng)與黑箱出口輸出語言的參數系統(tǒng)的對比,可以揭示出語言學黑箱中直接觀察不到的語言規(guī)律,即人腦的語言機制,也就是普通語法模型。把上述交集公式PGs∩PGt=UG代入語言學黑箱得出:

出發(fā)語言參數

┏━━━━━┓

歸宿語言參數

┃輸入信息┣━━━━━━→┃語言學黑箱┣━━━━━━→┃輸出信息入口

┗━━━━━┛

出口

─────────────────

PGs=as·UG·at=PGt

─────────────────

立體語言學普遍語法模型正是在吸取當代語言學各派的合理內核,通過翻譯實踐,大量對比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以及出發(fā)語言參數和歸宿語言參數的基礎上,得出的假說。這個假說要通過語言習得、言語交際和翻譯的大量實踐的證實或證偽來加以檢驗和修正。更要通過人工智能(計算機、機器翻譯和人機對話)的應用來加以驗證。

總之,翻譯的本質就是研究出發(fā)語言和歸宿語言之間十五個語言平面中十五對參數的對比及其轉換規(guī)律。翻譯這種言語活動就是具體研究調整原作與譯作言語各級、各層次之間的等值轉換關系,以達到全篇章等值轉換的最佳效果。3.3等值翻譯模式的淵源

立體語言學等值翻譯模式也吸取了國外各種翻譯理論的部分。例如這個模式吸取了J·C·Catford在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中提出的把語言分成各級研究等值轉換的思想。該書把語言分成語法、詞匯、語音和詞形等層次,分成句、短語(意群)、詞、詞素等等級,來研究出發(fā)語言與歸宿語言之間的等值轉換規(guī)律。此外,還吸取了如下觀點:“翻譯的等值關系是經常變化的。意譯直譯和逐字譯與語言等級有關。一般說來,某級缺乏等值成份,就在較高一級確定等值關系?!边@個模式還吸取M·A

·Halliday

的系統(tǒng)語法(SystematicCrammer)關于翻譯理論要研究語言環(huán)境和上下文的思想。這個模式還吸取了EugeneA·Nida關于翻譯四種研究方法(即語文學研究方法PhilologicalApproach,

語言學研究方法LinguisticApproach,交際理論研究方法CommunicativeApproach以及社會符號學研究方法SocialsemioticApproach)的思想,以及運用生成語法于翻譯過程,

提出在語言的深層結構里進行過渡翻譯的設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