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文明的搖籃》設計_第1頁
《1中華文明的搖籃》設計_第2頁
《1中華文明的搖籃》設計_第3頁
《1中華文明的搖籃》設計_第4頁
《1中華文明的搖籃》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文明的搖籃》教學設計Ⅰ: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知道:農業(yè)起源的時間、標志、特征,中國培植的主要農作物品種,中國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及特征,神話傳說與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理解:(1)農業(yè)出現的農業(yè)出現對人類文明的影響。(2)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3)神話傳說與考古發(fā)掘與早期歷史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教材,了解中華農耕文明產生的時間,概況。(2)通過老師導讀、分析,理解農耕出現對人類歷史的意義。(3)通過對神話傳說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認識其與客觀歷史的關系。(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

通過了解神話傳說,認識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

通過考古發(fā)掘材料的分析,認識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農耕與中華早期文明的關系?!窘虒W難點】史前考古發(fā)掘與中華文明起源關系。三、【教學準備】教師的準備: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豐富,本節(jié)課中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教師對其中的關系做一個知識結構的整理。同時也需要閱讀相關的歷史書籍,并通過百度圖片網頁的搜索,獲得一些較為直觀感性的認識。所閱讀的書籍有:《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史記全譯》三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學生的準備:閱讀p1-4的教材內容。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明。從史前文明進入中華文明的推動力是,原始農耕的出現。當原始人在大地上播下第一顆種子的時候,他并沒有意識到,這顆種子孕育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農業(yè)革命。在農業(yè)革命的推動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原始農耕的出現在何時呢?【講授新課】一、原始農耕:(1)誕生時間:距今1萬年前,處于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的區(qū)分,是根據生產工具的不同區(qū)別的??磮D片,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的區(qū)別。打制石器是用砍、砸等手法制作的,所以工具看上去是比較粗糙的。而磨制石器使用的工序復雜,有研磨、鉆孔等技術的出現。所以石器看上去較為光滑。這一時期的石器,值得一提的是山頂洞人的骨針,針身圓滑,針尖鋒芒畢露,針眼窄小。骨針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能縫制獸皮衣服了。舊石器時代還發(fā)明了一些如做腰帶的扣件,甚至還有紐扣,想象一下當時的馬格德林時期的猿人已經穿上了用獸皮縫制的褲子和袖子縫制得恰到好處的上衣。穿的問題解決了,那么吃的情況呢?這個情況,我們通過巖畫來了解。(2)標志:采集、漁獵栽培谷物和馴養(yǎng)牲畜在一幅刻在撒哈拉沙漠巖石上的石器時代的繪畫,是一幅婦女采集谷物(畫面上的黑點可能代表谷物)的場景。如果說法正確的話,那么谷物應該是野生的,這是采集谷物的場景。原始農業(yè)的出現,并不是如同阿基米德那樣大喊一聲“我找到了”,然后頓悟了農業(yè)是怎么一回事,轉變是在居民普遍通過觀察后得出的,他們知道:種子萌芽,長出幼苗,有了水分和陽光,植物才能茂盛。植物中某種土壤中能生長得好,而在另一土壤中就不行。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來看一幅史前人類藝術——史前洞穴壁畫遺址,如:拉斯考克斯洞穴,是舊石器時代壁畫,被稱之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在法國西南部,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5000年前。反映的是狩獵的情景。這是撒哈拉沙漠的巖畫,表現的是正在放牛的早期牧人,在新時代起時代晚期,從狩獵經濟中產生了原始的畜牧業(yè)。(3)早期農業(yè)的特征:南稻北粟,黍稷大豆中國的原始農業(yè)很有特色。稻,大米;粟,小米;黍,黃米。(4)意義:對中華民族的生產發(fā)展和文明創(chuàng)造產生深遠影響。這是一個較為抽象的說法,具體的說:深遠影響是原始農業(yè)產生了定居生活。其原因是什么?(5)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農業(yè)生產,提供糧食,定居生活。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們開始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其中,定居生活就會使得人口增長速度快,比如一個婦女在遷徙的時候,她能抱一個孩子,但是難以抱兩個,大自然就這樣限制了游牧民族的出生率,使得他每三四年才能生一個孩子。然而一旦人們在伊甸園般的環(huán)境里定居下來,其生殖率就會增大。(6)典型代表:姜寨遺址,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所顯示的整個聚落布局呈圓形,向心和內聚的格局??偯娣e有33600平方米,遺址的中央部位是一個很大的墓地,所有的房屋都是背對壕溝而面向中央墓地。中心部分有一個500評價米的廣場。邊緣是用壕溝把整個聚落包圍起來,這既是一種防衛(wèi)、排水的需要,也加強了聚落的整體感和內聚力。遺址內有五組房屋群,每一組以一個大房屋為中心,周圍分布十幾個或者二十幾個小房屋。小房屋顯然是給小家庭使用的。大房屋內沒有發(fā)現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但是有一張土床,是供二三十人睡覺用的。這說明大房屋是給大家族使用的公房。從房屋的數量推算聚落的人數,如果每個小家庭是3-4人,那么大家族大概有幾十個人,早期的姜寨有2、300人,后期則發(fā)展到4、500人。其中還有燒制陶器的窯場。布局如此整齊的村落,還是處于原始社會的時期,當時生產生活的特征是?美國有一個人類學者說:“在印第安人的村落里,不可能出現村子的一頭是饑餓和貧困……而村子的其他地方卻生活富裕的情況?!倍?、中華文明的起源在這些遺址中,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發(fā)達,所以中華文明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那么我們怎樣了解早期先民活動的歷史?(1)早期先民創(chuàng)世的集體記憶形式:神話傳說,口耳相傳。①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開的,渾圓的東西被劈成了兩半,輕的那部分往上浮,成了天;重的那部分往下沉,就成了地。盤古開天辟地后,太累了,累死了,死后身體開始化為了萬物,左眼成了太陽;右眼成了月亮;頭發(fā)和胡須成了星辰;肌肉變成了土地;牙齒骨骼等成為了玉石等寶藏;汗毛變成了森林和花草;他本人也成為傳說中的共同的老。

盤古的傳說提出了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問題,是一些神話式的猜想。②

有巢氏傳說中巢居的發(fā)明者。據說他教民構木為巢,居于樹上,以避野獸侵襲。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巢居的情況。③

燧人氏傳說中中國上古時代第一個人工取火發(fā)明者。相傳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鉆木取火,教民以熟食,從而減少了疾病。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古人從使用自然火發(fā)展到人工取火的情況。④

伏羲氏和女媧氏為神化中人類始祖,他們兄妹相婚,而繁衍了人類。又傳他教民漁獵和畜牧。又傳他始創(chuàng)八卦。以上傳說反映了舊石器時代的狀況。從建房到熟食,到漁獵、農耕的過程。⑤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他生活在從采集漁獵向農耕生產的過渡時期。神農嘗百草,發(fā)現藥材,教人治病。炎帝為其后裔。一說炎帝即是神農。⑥

炎帝:傳說與黃帝是兄弟,長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陜西岐山東),向東發(fā)展。相傳他和黃帝共同討伐蚩尤,涿鹿之戰(zhàn),大敗蚩尤,炎、黃并稱,成為華夏始祖。⑦

黃帝:新石器時代后期姬姓部落的首領。這場大戰(zhàn)中,曾說蚩尤張開大口,噴出煙霧,濃煙籠罩四野,天昏地暗,黃帝部隊失去了方向,為此聰明的黃帝想出制作指南車,據說后人的諸葛亮曾發(fā)明有這樣的車。就是一輛木車上,站立一個手臂前指的仙人,無論車子走到哪里,仙人的手指都是指向南方的,這一方面使得最后這場大戰(zhàn)中,黃帝能取得勝利。上古的神話傳說不是真實的歷史,但從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歷史的影子,從中可以探索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些風貌,也可以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證據。(2)起源特征:滿天星斗,八方雄起。能證實中華文明起源的還有考古發(fā)掘的遺址,這里提到的?從書上的圖片中得出: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漫天星斗、八方雄起。(3)起源核心地區(qū):中原地區(qū)??磮D片,得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qū)(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即:河南省附近。Ⅱ:教案設計說明一、【教材分析】“中華文明的起源”是第二分冊的第一節(jié)課,有關于“原始農耕”的內容豐富,大多是識記的內容。由于是中國古代史的開篇,所以又有許多的內容需要給學生講清楚,比如“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干欄式建筑”等,需要給學生做基本知識的普及。所以顯得本節(jié)課知識點繁雜,這需要教師能去粗取精,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中,將原始社會的主要內容給學生講清楚。同時教材中還有關于“神話傳說與考古發(fā)掘與早期歷史的關系”,需要給學生分析清楚。但是這又不是一句話能講清楚的,作為理解部分的內容,只能先給學生提到這么回事,具體深入的理解需要在以后的課中再分析。二、【學情分析】對于一萬年前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學生能有多少感性的認識呢?恐怕能提起精神來學習已經很錯了,什么“原始農耕”,什么“文明的起源”,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太陌生的事了。所以能通過網絡給學生找一些原始人類生活的遺址遺跡,或者看一些實物圖片,這應該是能彌補一些缺憾的。三、【教學目標的制定】結合“2009年高中歷史結業(yè)考試內容與要求”,讓學生知道:農業(yè)起源的時間、標志、特征,中國培植的主要農作物品種,中國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及特征,早期先民創(chuàng)世的集體記憶的形式,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一共有八個識記的內容。在知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農業(yè)出現的農業(yè)出現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神話傳說與考古發(fā)掘與早期歷史的關系。由于知道和理解的內容繁雜,所以需要簡化和改變授課的方式,有些知識點的內容可以通過學生閱讀教材直接獲得,比如“農業(yè)起源的時間”、“早期先民創(chuàng)世的集體記憶的形式”、“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等。有些知識點的學習需要教師引導,比如“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另一些知識點的學習,需要幾節(jié)課才能完成,比如“神話傳說與考古發(fā)掘與早期歷史的關系”。只有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才能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產生民族的自豪感。四、【教學過程的實施】整節(jié)課主要是教師的授課過程為主,結合學生的教材閱讀,共同整理出“原始農耕”的知識結構。五、【教學方法的選擇】講述法Ⅲ:教學反思首次,本節(jié)課知識點內容雖然多,但是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其實是比較混亂的,比如“原始農耕”和“文化遺址”之間其實轉折點較大,過渡上總覺得有些突兀。還有“原始農耕”中的六個知識小點,講的也是忽東忽西的。我在講課過程中,已經很注意邏輯上的語言順暢問題了。但是還是覺得不能令自己滿意。其次,“中華文明的起源”離開學生的認識過于遙遠,學生根本無法有感性的認識,必須大量補充材料,可是有關于中國古代的原始人類情況,參考資料中一般都是較為乏味的,所以必要時候要引用一些世界史的內容,和一些百度圖片的資料。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一直是我對自我授課的要求。最后,有關于“神話傳說與考古發(fā)掘與早期歷史的關系”,我在授課時候只是用一句話概括了,無法展開,這是我的一個缺憾。但是我又認為,要在一堂課中講清楚這個問題,是很困難的。案例附件內容:【學習背景材料】1、原始農耕: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fā)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jié)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yè)”和“原始農業(yè)牧業(yè)”兩大階段,而“農業(yè)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yè)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農耕文化略早。一般來說,原始農耕時代相當于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也相當于以社會結構為演進標志的氏族公社繁榮階段。2、新石器時代(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簡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是藥文化的淵源。在處于新石器時代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現了盛有煎煮過的草藥的小陶釜,說明史前期人們早已認識到自然物材的藥用價值??绾蜻z址1990年曾作發(fā)掘,所取標本的14C測定年代距今七八千年,超過著名的河姆渡遺址,這在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是一個重要的發(fā)現。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qū)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fā)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態(tài)及其組合迥異于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qū)發(fā)現的早期文化遺址,可明確為一個新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此次考古發(fā)現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口徑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厘米間,共20余根,紋理結節(jié)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從現象觀察,當屬因故(陶釜燒裂)丟棄的煎藥無疑。標本送浙江省藥品檢驗所中藥室檢測,定為莖枝類。傳說中商初重臣尹伊發(fā)明“”草藥,而這次出土的顯然是“”,這一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中草藥的起源尤其是煎藥起源具有重要價值。3、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國古代神話中反映了重血統(tǒng)觀念的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