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_第1頁
遠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_第2頁
遠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_第3頁
遠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_第4頁
遠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震波分析二

遠震分析與震相解釋

趙139.com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

北京2013年05月

2023/2/1主要內(nèi)容1、地震波分析概論2、地幔波(遠震)解釋3、地核波(極遠震)解釋4、中、深源地震波特征2023/2/1

概論地震波分析與震相解釋:通過對地震波的物理性質(zhì)的解釋以解析地震的震源物理過程和地震波通過地球圈層結構的物理過程并反演地球結構特征。為獲得需要的參數(shù)輔以相應的觀測系統(tǒng)。環(huán)境條件①假設介質(zhì)尤其是地殼介質(zhì)是近似伯松體②假設震源為非移動點源③將波動場或波陣面抽象為地震射線依據(jù)地震波的動力學特征運動學特征介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介質(zhì)的構成和結構)的地震波效應和對地震波的作用(影響)。2023/2/11、地震射線

地震射線理論本質(zhì)上是光學射線理論的類比,包括射線的彎(折射、反射...)、聚焦和焦散等現(xiàn)象。而射線理論本身只是一個近似,并不包括波傳播的所有特性。1.1地震射線的環(huán)境條件

地震射線:地震射線理論基礎是高頻近似,既在一個波長的范圍內(nèi),介質(zhì)的速度梯度的變化相對于波速變化很小,或者說,結構尺度大于大于地震波的波長時才能用地震射線描述地震波的傳播(川西北、新疆地震特征),即便如此使用地震射線表述地震波也不能包括波傳播的所有特性。(見后圖)印尼地震S周期40秒還可以用地震射線描述嗎?以上條件對于地球絕大多是地區(qū)都可以得到滿足,但是,像殼幔邊界、核幔邊界、內(nèi)外核邊界以及上地幔中的高速層和低速層邊界等速度變化劇烈的界面則需要考慮邊界條件,而應用相應的地震射線解。2023/2/12023/2/1地震射線這一概念的前提是假設震源為點源(震源輻射是均勻的)。將垂直于地震波波陣面的任何一條線,定名為地震射線,取哪一條應視討論問題需要而定。體波(例如P,S)的波動方程在速度梯度極小于頻率(dv/dr<<f)或?qū)雍駱O大于波長(H>>λ)時,方可近似為射線方程。地震射線有分支(branch),“射線分支”是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波,因傳播途徑介質(zhì)中有間斷面和速度突變等情況,其走時曲線出現(xiàn)兩組以上的支線(或叫做走時曲線分叉,如P1,P2),并有交匯點,有時形成走時曲線的圈環(huán)(loop)。

2023/2/12、地震波2.1地震波場(應力場與波動場)效應(1)體波:震源體直接產(chǎn)生的體應變波,自由波,路徑介質(zhì)決定速度。壓縮波(P)原生波:散度divu≠0(▽·u≠0),描述體積的變化—壓縮與膨脹;旋度curlu=0(▽×u=0),體積變化含有無旋的剪切形變;振動與傳播方向一致,體應變波,線性縱向偏振,“自由波”。沒有頻散,有散射,更多體現(xiàn)地震物理過程的力學性質(zhì)。

初至體波段的波的形態(tài)和持續(xù)時間與震源時間函數(shù)的形狀和持續(xù)時間相關。遠場位移(震源)脈沖的基本寬度與震源處位移的持續(xù)時間基本相同;(使我們可以從P波段讀出發(fā)震構造的破裂過程)(圖)2023/2/12023/2/1陳運泰許力生等2023/2/12023/2/1剪切波(S)原生波:

curlu≠0(▽×u≠0),

divu=0(▽·u=0),無體積變化(純剪切)的形狀變化;振動與傳播方向垂直,體形變波,線性偏振(SH波在水平平面內(nèi)振動或在水平和垂直之間任意角度內(nèi)震蕩,SV波在垂直平面內(nèi)上下震蕩。其震蕩具體情況取決于震源機制、傳播路徑和射線在地震臺的入射角。)“自由波”。沒有頻散,有散射,更多體現(xiàn)震源體的幾何性質(zhì);

S波波速具有各項異性特征,S波在各向異性介質(zhì)中傳播會分裂為快的和慢的兩種S波,分別以不同速度傳播,引起時間延遲和相應的相移;偏振:在均勻各向同性的介質(zhì)中傳播時,任何情況下P波和S波的偏振都是線性的。但是,超高頻率的體波很容易受地球局部不均勻性的強烈影響,偏振表現(xiàn)出橢圓或不規(guī)律的指點運動。產(chǎn)生面波Rg2023/2/1如果地殼各向異性比較大,就能獲得快慢波各自成分,一般就2-3個ms延遲

天津?qū)氎嬉淮蔚卣餝波分裂的例子2023/2/1(2)面波:次生波,受介質(zhì)分層結構控制,“不自由”,速度受頻散影響。勒夫波(L):水平剪切波面波,頻散,次生波,層狀界面。水平速度負頻散;瑞雷波(R):面波,橢圓偏振,正頻散,次生波,自由表面。水平速度正頻散;(3)地震波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的二象性。(4)用波動方程描述地震波,用地震射線近似,以分析和解釋地震(震相)波就總體而言,地震波總是以縱波列開頭,橫波列居中,面波列結尾。但實際是P波和S波是耦合的,所以在P波段是有S波存在的,鑒于地殼局部的特別不均勻性,使得P,S波的傳播速度方向和質(zhì)點的偏振方向不斷改變,出現(xiàn)橢圓極化。所以,面波也會出現(xiàn)在P波段。2023/2/1瑞雷面波(R)RayleighWave勒夫波(L)LoveWave沿著介質(zhì)的自由表面,如地表面?zhèn)鞑?,AlongtoFreeSurfaceofMediapropagation.沿著界面?zhèn)鞑?,形成條件VS2>VS1AlongtoInterfaceBetweenTwoMedia.傳播時,質(zhì)點的振動(位移)軌跡是一個向震源逆進的橢圓,橢圓平面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且長軸垂直于地面。EllipsePlaneinConsistencewithwavepropagationdirectionandLengthAxisVerticaltoSurface.巖石質(zhì)點振動方向垂直波的傳播方向而振動面平行界面.ParticlesMove(displacement)VerticaltoWavepropagationDirectionandplanetointerfaces.低速、低頻,同一介質(zhì)中面波的波速是橫波的0.92,縱波的0.5。LowFrequency,LowVelocityVr=(0.87+1.12σ)/(1+σ)=0.92VS,速度VS1<VL<Vs2能量(振幅)隨深度迅速衰減,一般在離地面幾十米的深度范圍內(nèi)觀測到。Energy(Amplitude)areAttenuatedQuickasDepthandObservedinTensMeter.產(chǎn)生條件:必須VS2>VS12023/2/11、遠震劃分

(1)中國:△:10°~100°(105°);(2)其它△:15°~90°;△:17°~100°;(3)注意△:5°~15°(17°)影區(qū)區(qū)域地震;△:20°速度間斷面。二、遠震地震波分析暨地幔地震波與震相解釋主要路徑在地幔又未透過地核的地震波稱為地幔折射波,其震相以P,S表示(遠震)。2023/2/1

2、遠震的主要震相及特征

2.1主要體波震相2.1.1體波主要特征體波是三維傳播的地震波,在均勻介質(zhì)中P和S波都是線性偏振,尤其是長周期波。但是,它們的高頻部分很容易受地球尤其是地殼局部不均勻性影響,偏振表現(xiàn)出橢圓或無規(guī)律的質(zhì)點振動(爆破、一介速度間斷面)。S波波速具有各項異性特征,S波在各向異性介質(zhì)中傳播會分裂為快的和慢的兩種S波,分別以不同速度傳播,引起時間延遲和相應的相移;備受地球內(nèi)部徑向阻抗影響特別是在阻抗強烈對比的界面發(fā)生折射、反射和波型轉(zhuǎn)換的影響;2023/2/1初至體波的波形和持續(xù)時間與震源時間函數(shù)的形狀和持續(xù)時間相關。遠場位移(震源)脈沖的基本寬度(P震相的振幅大小和周期)與震源處位移的持續(xù)時間(破裂過程和時間函數(shù))基本相同;(使我們可以從P波段讀出發(fā)震構造的破裂過程的時間函數(shù))2023/2/12023/2/1隨著震中距的增加直達波(P、S)之后,引起更多的后續(xù)體波震相;只要續(xù)至震相的走時曲線不重疊,就能被觀測到和區(qū)分它們;續(xù)至震相都帶有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時遇到的不連續(xù)面的幾何和物理特性信息(這是做深部構造不可或缺的參數(shù));不連續(xù)面改變了地震波(路徑、出射角、相位…)并影響地震波的頻率和振幅;體波沒有或僅有可忽略的小的頻散(在幾赫茲范圍內(nèi))。但是,當介質(zhì)突然改變時(如一階不連續(xù)界面),產(chǎn)生突然的急始或短時子波。2023/2/12.1.2主要體波P:穿過深度地幔和地殼(15°)的折射縱波。S:穿過深度地幔和地殼(15°)的折射橫波。PP(SS):地幔折射中途中在地表一次反射的縱(橫)波……PPP,SSS……pP,sS,sP:震中附近的反射(轉(zhuǎn)換)波PS(SP):地幔折射中途中在地表一次反射轉(zhuǎn)換波,縱(橫)波轉(zhuǎn)換為橫、縱波。PcP(ScS):地幔折射途中在外核凸向界面反射的縱波(橫)波。SKS:以S波入射以P波穿過外核又以S波出射的震波PKiKP(SKiKS):地幔折射途中在內(nèi)核凸向界面反射的縱波(橫)波。2023/2/12.2主要面波和特征2.2.1主要面波主要面波:瑞雷波、勒夫波和它們的高階波(Rayleigh波、Love波和它們的高階波)瑞雷波(Rayleigh、LR、R)源于半空間表面耦合的P波和SV波,可存在于任何自由表面。瑞雷波在傳播方向的垂直(SV)平面內(nèi)偏振,并因P波和SV波間的相移,在垂直平面內(nèi)的質(zhì)點運動是逆進橢圓軌跡即偏振為逆(時針)進橢圓偏振,其振幅隨深度呈指數(shù)衰減;在伯松體中瑞雷波相速度C:C的準確值依賴VP和VS勒夫波(Love、LQ、G)需要某種速度隨隨深度增加(速度梯度或分層介質(zhì))而形成的導波。SH波在自由表面被全反射,SH波在自由表面重復反射導致相長干涉,形成勒夫波。線性偏振,其振幅隨深度呈指數(shù)衰減;勒夫波源于SH波,所以僅出現(xiàn)在水平分量2023/2/12.2.2面波特征面波不是震源體直接生成的地震波,它由地震波的路徑、介質(zhì)和P、S波的相位、周期和偏振決定;面波是水平傳播即是二維傳播的波,所以幾何擴散要比三維傳播的體波小。它們的基本形態(tài)不隨震中距增大而發(fā)生較大變化;有持續(xù)時間的頻散波列,波列的持續(xù)時間隨震中距的增加而增加;沒有明確的初始震相和初至到時;淺源近震會含有較高頻率成分的面波,這是由于地殼橫向不均勻會使地震波傳播時發(fā)生橫向反射和速度發(fā)生橫向變化所致,它會延長地震波列。面波波長較長,二維傳播。因此,受各向異性的影響程度較小,衰減系數(shù)小。故而,淺源地震事件記錄的面波振幅優(yōu)于體波振幅;震源深度增加時面波振幅相對于體波振幅就減小了,波長越短,衰減越快。對于中源或深源地震,它們的振幅會變得比體波的振幅還?。?023/2/1面波的速度隨深度而改變,面波具有頻散特性,其頻散會生成更長的震動波列。

注:波長(Λ)越長,波的穿透能力越強。所以,波長更長的波能達到地球更深部,波速變快,導致水平傳播速度對頻率的依賴性,這被稱之為頻散。面波通常為正頻散(周期越大,水平速度越大),但由于低速層的存在,在某段(層)震中距也會產(chǎn)生負頻散;面波傳播的速度是其周期(頻率)的函數(shù),其表現(xiàn)形式即頻散曲線。勒夫波與瑞雷波的頻散曲線不相同。由于地球介質(zhì)的不均勻性和各向異性,勒夫波和瑞利波并不能完全分離??赡芤黄鸩糠秩鹄ǖ牟芰狂詈嫌诶辗虿ㄖ校虿糠掷辗虿芰狂詈嫌诤腿鹄ㄖ?。2023/2/1地殼面波和導波Lg1,Lg2。Lg波并不是純粹的大陸勒夫波,而是復雜的地殼導波,它的形成非常復雜,與S波在地表與M界面間的多次反射疊加,SV和P的轉(zhuǎn)換,地殼橫向不均勻性產(chǎn)生的散射等有關。所以,Lg波不僅在水平分量而且在垂直分項都有記錄,這不同于勒夫波。Rg波,在大陸地區(qū)瑞雷波的短周期基階波被稱為Rg波。Rg波,近地表地震事件(各種爆破),產(chǎn)生短周期的瑞利波基諧波。Rg波正頻散,在垂直分量有相對大的振幅。由于天然地震深度通常大于5km,這一距離已經(jīng)大于Rg波波長,因此不能激發(fā)Rg波。Rg波的這一特征正是區(qū)分爆破與天然地震的識別器。2023/2/1當?shù)卣鸩ㄔ诮乇碛龅礁唠A速度間斷面時,S波的線性偏振發(fā)生不規(guī)則線性偏振,并與P波耦合同樣生成Rg波2023/2/1

2.3遠震地震波主要記錄特征

10°<

△<

105°

H:0~700km動力學特征:面波發(fā)育TP

>1.0″~10.0″

TS≈3.0"~20.0″TR≈8.0"~60.0″AP<AS<AR運動學特征:續(xù)時間長tP

<tS(P波先S到)

TAmax-

TP≥200″(h:33km)不同震中距都有典型震相:P,S,R及各種反射和轉(zhuǎn)換波(PP,PS,SS,PcP,ScP,SKS….)

2023/2/13、地幔結構對地震波影響3.1地幔結構(介紹幾種不同觀點)(1)低速層:地下(70-100km)~200-350km(海洋地殼則淺一些)存在低速層(LVL),;*低速層產(chǎn)生可能是該層物質(zhì)趨于熔融,因此,該層亦稱“軟流圈”(asthenosphere),此層圈可能有對流(Convection)現(xiàn)象,軟流圈大致相當于上部地幔;相對軟流圈,其上乃至地殼稱為“巖石圈”(lithosphere)。軟流圈和巖石圈是發(fā)生構造地震的主要源區(qū)。因此,兩圈合稱構造圈。*軟流層的形成需要高溫條件,以及水和揮發(fā)性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內(nèi)部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時,溫度便接近于地幔開始熔融的固相線溫度,這時在水和揮發(fā)性組分的參與下,開始產(chǎn)生選擇性熔融,逐漸形成固流體軟流層。由于該軟流層是位于巖石圈底部的巨厚(100~350km)軟弱層,它的平均密度[(3.20~3.22)g/cm3]比上覆大洋巖石圈的(3.31g/cm3)小,但比大陸巖石圈的大,而頂面又起伏不平,洋中脊與海溝之間的高差為30~40km,大陸盆—山系之間的高差為20~30km,故該層是造成上覆巖石圈嚴重失穩(wěn)及導致大洋巖石圈板塊下滑、潛沒、漂移、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大陸巖石圈在軟流層上漂移(也只能是漂移而不能向下潛沒)的原因所在。2023/2/1地震波走時曲線影區(qū)造成的影響2023/2/1IASP91、PEMCA,和PREMC(選自KennettandEngdahl,1991)地幔速度模型。左β–S波模型;右α–P波模型。2023/2/12023/2/1(2)過渡帶(高速層):頂部約地表以下350-410km,底部約610-700km,P波及S波的波速在此帶突然增加,此帶也是最深震源所存在之處。650km(660km,IASP91)以上為上地幔,以下為下地幔;900km有二級速度間斷面,900km以下速度梯度稍微減小,900km-2700km速度變化正常。受低速層影響產(chǎn)生“20°間斷面”,(拜爾利1926)即P波走時曲線出現(xiàn)拐點。2023/2/1(1)地震波出現(xiàn)分支對于淺源地震上地幔地震波有:上地幔巖石圈直達P、S上地幔折射震相P、S低速層地幔震相P、S高速層地幔震相P、S各層面繞射或反射乃至衍射震相P、S約7-8個P、S震相對于深源地震隨著深度增加上層圈層結構的震相將不復出現(xiàn)3.2地幔速度間斷面對地震波的影響2023/2/1以IASP91的速度模型(KennettandEngdahl,1991)在上地幔頂層以下410-660km存在一過渡帶,形成不連續(xù)界面,這一地帶波速急速增加,造成P波走時曲線三重折線。圖中在410km(660km)下面的直達P(潛)波成為P410(P660),P410P和P660P震相分別是從該不連續(xù)面的外邊界發(fā)生的超臨界反射,410km和660km深處是兩個最明顯的速度和密度增加的地方。410km為上地幔的下邊界,410km-

660km是從上地幔到下地幔的過渡帶。兩者都是由于地幔物質(zhì)在臨界溫度-壓力條件下,相變成高密度狀態(tài)物質(zhì)。這兩個明顯的不連續(xù)面帶來的結果是P波走時曲線在大約14°-28°之間出現(xiàn)三重(上圖),與之相關的是在大約20°左右的P波振幅劇烈增加,亦稱為20°間斷面。(2)地震波發(fā)生下折和回折對應出現(xiàn)影區(qū)和焦散區(qū)(新地震觀測手冊圖2.29)2023/2/1上地幔地震波示意圖2023/2/1低速層內(nèi)的傳播規(guī)律:產(chǎn)生地震波影區(qū),圖中A-B2023/2/1地震波射線會因很陡的豎向波速梯度而強烈向上卷,所以地震波波陣面也不再是平面。強烈向上卷的地震波射線出現(xiàn)回折走時曲線分支,并相互交叉。由于射線強烈地彎曲相互交叉,波陣面在轉(zhuǎn)換點發(fā)生重疊。使得局部波陣面在經(jīng)過強烈速度梯度區(qū)之后,會在轉(zhuǎn)換點處發(fā)生相位超前π/2的現(xiàn)象。這種超前不依賴地震波的頻率,基本是一個常數(shù)。這些相互交叉的彎曲射線的包絡線,叫做內(nèi)部焦散面。由于這-π/2的相位移動,上行平面波就成為下行平面波的Hibert(西伯爾特)變換。這就是說:只要一條射線具有一條非純粹的最小射線路徑,它就會與一個焦散面相切。其結果是,脈沖的形狀改變了。如圖:3.3高速層速度間斷面對直達地震波相位(初動)的影響

2023/2/1在具有很陡的豎向波速梯度的介質(zhì)中,具有大離源角的地震射線朝震源方向卷回,在走時曲線上出現(xiàn)回折分支,射線路徑的交叉形成一個內(nèi)部焦散面,導致了波形上的-π/2的相位移動。(根據(jù)ChoyandRichards,1975;根據(jù)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許可,對Shearer,IntroductiontoSeismology,1999修改后結果).2023/2/1在較弱的速度梯度的情況下直達波不會出現(xiàn)走時曲線回折波分支,但是在相關的反射射線(如PP)中可能仍然會有Hilbert變換出現(xiàn)。另外,當速度梯度非?!岸浮被蛘叽嬖谒俣纫浑A不連續(xù)(突變)界面的情況下,該界面的后臨界反射系數(shù)會出現(xiàn)一個連續(xù)變化的相移,這個相移隨入射角而變化,而不再是常數(shù)-π/2。3.4較弱速度對反射地震波相位(初動)的影響2023/2/1在較弱的速度梯度情況下,對直達波不會出現(xiàn)走時曲線的回折分支。但是,相關的反射射線中仍然可能會有Hibert變換出現(xiàn)。如圖,經(jīng)過地表一次反射的震相PP波的射線再一次與PP或P射線交叉構成了一個內(nèi)部焦散面。因此,PP波是P的Hilbert變換,并且由于地表的反射,又增加了一個π的相移。反射對地震波相位的影響反射波的射線在地球內(nèi)部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內(nèi)部焦散面,最終的脈沖形狀(相位)是所有內(nèi)部焦散面共同作用的總和。2023/2/14、地幔波(震相)時距特征4.1震中距10°~15°影區(qū)(地幔影區(qū)亦稱第一影區(qū))

在15°(16°、17°)前,P、S波處在影區(qū),所以P、S波均不發(fā)育,特別是S波,尤其不發(fā)育,幾乎分辨不出。在P波與面波之間沒有明顯的震相,在14°附近短周期面波較為發(fā)育,有較好的Lg波和Rg波。P波和S波受地殼多重反射、疊加和轉(zhuǎn)換(SV與P,P與SV轉(zhuǎn)換)影響較大。VP≈5.8km-6.5km,VS≈3.5km-3.7km;Pn仍有可能以首波出現(xiàn)在記錄圖中2023/2/1受地幔分層結構影響和速度間斷面影響地震波產(chǎn)生多個分支Lg波作為地殼導波具有最大能量;在我國沿海地震常常記錄到M2地震波1935年日本人妹澤(Sezawa)等在解瑞雷波方程時,就預言它的存在,故又稱妹澤震相。1957年由奧利夫和尤因(OliverandEwing)在地震圖上予以證實。M2震相是大陸棚地殼結構淺源地震的典型震相,波列整齊呈紡錘形,持續(xù)5~10個周期,且具有正頻散特征。我國許多臺站從臺灣地震,可記錄到M2震相。2023/2/1震例1:△11.2°處在影區(qū)P,S波極不發(fā)育

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3-09-28O:06-12-02.0EPC:29°00′N128°00′Eh=10.0KMEPC:中國東海地震Ms5.9Δ=11.2°儀器:CTS-I震相基本特征:S波明顯受到低速層的影響,其起始極不清晰;有清晰的M2震相,有時可能誤認為S,要注意區(qū)分;還可分析到短周期高階面波(或地殼低速層通道波)Lg1、Lg2、Rg等震相。上述震相的出現(xiàn),充分說明傳播路徑上的中國東海、黃海均屬大陸(大陸架)結構。震相簡介:M2震相1935年日本人妹澤(Sezawa)等在解瑞雷波方程時,就預言它的存在,故又稱妹澤震相。1957年由奧利夫和尤因(OliverandEwing)在地震圖上予以證實。M2震相是大陸棚地殼結構淺源地震的典型震相,波列整齊呈紡錘形,持續(xù)5~10個周期,且具有正頻散特征。我國許多臺站從臺灣地震,可記錄到M2震相。2023/2/1地震路徑示意圖與地震射線示意圖2023/2/1M2震相是大陸棚地殼結構淺源地震的典型震相,波列整齊呈紡錘形,持續(xù)5~10個周期,且具有正頻散特征。我國許多臺站從臺灣地震,可記錄到M2震相。2023/2/12002.07.11.15:36:22.9122.5°E24.0°NMs6.0h=33臺站地震波形圖Δ=(12°─15°)P、S震相起始平緩例2、△=(12°─15°)影區(qū)內(nèi)不同震中距的震例2023/2/1例3△=13.6°受上地幔低速層和高速層影響,P,S處在影區(qū),極不發(fā)育,S尤甚。P,S間沒有明顯震相,在14°附近有發(fā)育較好的短周期面波Lg1,Lg2;2023/2/1例4△=14.39°受上地幔結構影響,在14°-28°

(30°)往往P,S會出現(xiàn)地幔頂層、低速層、高速層等多個分支,可以看到多個P和S波:P1,P2,S1,S2…

2001/06/1402:35:24.824.52°N122.03°E臺灣蘇澳以東6.4MsH:32.0KMD:14.39°A:178.53°DL2大連臺記錄震相出現(xiàn)的次序為:P1、P2、PP、SP、PPP、S1、S2、SS。震相簡介:P、S波的多重震相1932年古登堡在《Onseismicwave》一書中首先提出P波的多重震相問題。給出了P、S之后的未名震相Ix1、Ix2…..。2023/2/14.2震中距(15°)16°<△<30°主要震相特征地震波主要路徑是通過上地幔(從M界面到約4100km)和過渡帶到下地幔(從約4100km到660km)P波和S波走時曲線出現(xiàn)3重回折。在16°<△<30°間的陸源地震有較好Lg、Rg,震源在大陸架的地殼地震可清楚的記到M2。在此段內(nèi)雖然P、S較發(fā)育但由地幔復雜結構的影響,往往P、S都有多個分支,特別是P表現(xiàn)出多樣性(常有幾個走時;可以看到P1、P2,S1、S2),尤其是S不易認準,S波由于幾次振動,其周期較大通常大于10秒乃至20秒。受上地幔低速層的影響,在震中距20o左右,P波走時曲線出現(xiàn)拐點(inflectionpoint),P波、S波速的梯度有急劇改變,既所謂“20o間斷面”。由此,在Δ=20°附近P波產(chǎn)生的三重震相,或叫做三個分支震相。依到時順序為Pd(直達),Pu(上地幔)和Pr,Sr(折射)。Pr和Sr多為大振幅。所以:△<30°不能確定垂直分量pP與P一定相反△<40°不能確定垂直分量PP與P一定相反2023/2/1地震波初離影區(qū)(16°<△≤20°)時,Lg仍是代表震相,20°以后有發(fā)育較好的地幔折射波P波和S波以及地表反射波PP、SS等和轉(zhuǎn)換波PS,SP等還有面波LQ波和LR波,各種波到達順序為P,PP,PS(SP),S,SS,LQ,LR在20°左右的速度間斷面地震波聚焦,在聚焦區(qū)震相初動清楚

,振幅突出

;受上地幔高速層影響地震波發(fā)生回折,走時曲線出現(xiàn)回折圈。尤其在△20°左右P波走時拐點明顯,P,S波速度梯度急劇變化,即所謂20°間斷面。震中距略微變化就可導致體波波形的很大差異。受上地幔低速層和高速層共同影響形成一系列P波(S波),在此區(qū)域震相主要產(chǎn)生3個分支,依先后到達順序為:Pd(直達波),Pu(上地幔波)和Pr,Sr(折射)。Pr,Sr多為大振幅波。產(chǎn)生聚焦與影區(qū)的主要原因是上地幔低速層和下地幔高速層的存在2023/2/1例1△≤17.7°初離影區(qū)時Lg仍是代表震相,P和S波初露鋒芒2023/2/1例2、△=18.2°剛剛掠過影區(qū)的震例2023/2/1例3△=20°:受上地幔低速層影響地震波發(fā)生回折,走時曲線出現(xiàn)回折圈。尤其在△20°左右P波走時拐點明顯,P,S波速度梯度急劇變化,即所謂20°間斷面。在此區(qū)域震相產(chǎn)生3-7個分支,依先后到達順序為:Pd(直達波),Pu(上地幔波)和Pr,Sr(折射)。Pr,Sr多為大振幅波2002/10/0417:33:05.925.52°N124.93°E臺灣東北5.2MLH:52kmD:20.03°A:84.13°KMI昆明臺記錄

2023/2/1例4△=20.63°:地震波產(chǎn)生分支2001/05/2500:40:50.644.27°N148.4°E千島群島7.0MsH:33.0KMD:20.63°A:66.28°DL2大連臺記錄

2001/05/2500:40:50.644.27°N148.4°E千島群島7.0MsH:33.0KMD:20.63°A:66.28°DL2大連臺記錄2023/2/1例4△=23.9°:20°以后震相豐富,有發(fā)育較好的地幔折射波P,S波,地表反射和轉(zhuǎn)換波PP,SS,PS,SP等和面波LQLR;各種波到達順序為P,PP,PS(SP),SS,S,LQ,LR

2003/06/2614:11:44.712.33°N124.11°E菲律賓宿務島6.0MsH:17kmD:23.88°A:118.5°KMI昆明臺記錄在SP上,P、pP清楚,PPP可辨。在ORG、SK和LP上,P、S清楚,SSS可辨。2023/2/1例5不同震中距地震波的比較(新地震觀測手冊圖11.50)2023/2/14.3震中距30°<△≤

(100°)105°P波S波主要通過下地幔。這里是正速度梯度和密度梯度變化相對平滑的環(huán)帶,所以P波S波成為最為清晰明顯的震相。地震圖結構相對清晰。地幔折射波(P,S),各種地表反射和轉(zhuǎn)換波(PP,SS,PS,SP,sP,pP等),右圖:直達P波不同射線路徑的深震震相示意圖左圖:1991-05-24秘魯深震(h127km記錄圖)。A寬頻帶記錄,b模擬短周期記錄。2023/2/1

002/01/1011:14:57.73.22°S143.15°E新幾內(nèi)亞近北海岸6.9mBH:35kmD:48.36°A:120.02°KMI昆明臺記錄在SP上,P、pP、sP、PP清楚,SCP、S可辨。而在ORG、SK和LP上,P、PP、S、SSS清楚。例1△=48.36°2023/2/1震中距30°~55°震相出現(xiàn)走時交替

①震相出現(xiàn)走時交替,受反射波的干擾S波則“波形不整”;②在40°左右:地表反射波PP、PPP、SS、SSS的長周期地震計記錄較好。大于40°后地表反射轉(zhuǎn)換波PS、SP記錄較好;③核面反射和反射轉(zhuǎn)換波(PcP,PcS,ScP等),比較明顯,成短周期脈沖狀記錄,并隨深度和震中距增大逐漸超前PP波或S波。核面反射震相振幅將隨著震中距的增大而減小,對于ScP和ScS震中距到80°,對于PcP震中距到90°,一直都會有記錄。④震中距在(39°)40°~45°左右:(見下圖)在垂直向,PcP的走時曲線與PP和PPP走時曲線相交,即記錄中,震中距在45°左右時PcP與PP交替,使后至震相模糊,不易分辨。在水平向,PcS的走時曲線與S走時曲線相交,即記錄中,震中距在39°左右時,PcS,ScP逐漸超前S波,且震源越深,越提前超越S;ScS的走時曲線與SS和SSS走時曲線相交,SS和SSS表現(xiàn)強烈。2023/2/1GRSN臺站記錄的發(fā)生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邊界地區(qū)的中深源地震(h=227km)。上圖:Kirns的寬頻帶垂直向記錄;下圖:WWSSN的短周期記錄。震相的射線右下圖給出。約在震中距43°

PcP的走時曲線與PP走時曲線相交;約在震中距44.5°

pP的走時曲線與pPPP走時曲線相交。而PP和PPP在相交點記錄不清。2023/2/1震中距80°以后的SKS都在走時范圍內(nèi),記錄清晰明顯。P波和S波周期幾乎不變TP≈8.0s,TS≈15s。83°以后SKS開始先于S,并且振幅隨震中距增大而增大。對于ScP和ScS震中距大于80°,ScS的走時曲線將會被SKS或S的走時曲線融合;對于PcP震中距大于大于90°,PcP的走時曲線,將會被P波的走時曲線融合。(表現(xiàn)在記錄圖中是兩震相到時相同);超過95°P波群表現(xiàn)出區(qū)域的不同性,并且振幅大小變化不定。(可能是由于核幔邊界“不光滑”影響,或下地幔局部結構異常等因素所致。)受地核影區(qū)影響,P波群群短周期振幅衰減很快,而長周期的P波群在彎曲的核幔邊界周圍發(fā)生衍射,生成Pif震相。2023/2/1P波到達后15-30分鐘內(nèi)PKP從核幔邊界內(nèi)測(轉(zhuǎn)換為PKKP,P3KP)或從地表(轉(zhuǎn)換為PKPPKP)的多重反射波進入波列,如圖。通常在短周期記錄上容易識別。通常70°附近PKPPKP比較突出,100°附近PKKP比較突出,面波主要是LQLR。2023/2/1例2△=32.9°以P,S和它們的地表反射波為主

2023/2/1△:39°~45°(h<60km)震例震相出現(xiàn)走時交替;受反射波的干擾S波則波形不整;39°后PcS,ScP愈來愈超前S波,且震源越深,越提前超越S;震中距在45°左右時PcP與PP交替。83°SKS與S交替,此后SKS愈來愈超前S,且震源越深,越提前超越S。2023/2/1例1、△<39°△:37.39°△在39°前PcS,ScP波落后于S波

2602002/11/2021:32:30.835.42°N74.52°E克什米爾西北部6.5MsH:33.0KMD:37.29°A:279.76°DL2大連臺記錄。該地區(qū)地震P、S震相一般都清晰。該地震出現(xiàn)的震相有P、PP、SP、PP、S、SCP、SS、PCS、SS。其中核震相SCP、PCS較為突出,特別在短周期上有清楚的起始。2023/2/12001/01/2603:16:40.523.42°N70.23°E印度古吉拉特邦7.8MsH:16.0KMD:45.96°A:265.99°DL2大連臺記錄震相出現(xiàn)的為P、PP、SCP、PCS、S、SS震相。P、PP、SS為較突出震相而S不十分突出,SCP、PCS核震相特征例2、△>39°

△=45.96°PcS和ScP超前S2023/2/1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1-01-26O:11-16-40.5EPC:23°25′N70°14′Eh=16.0KM

EPC: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Ms7.8Δ=46.6°儀器:CTS-I

震相基本特征:主要震相為P、PP、SCP、PCS、S、SS震相。P、PP、S、SS為較突出震相SCP、PCS核震相特征不明顯,例3△=46.6°ScP,PcS超前S,P,S和它們的地表反射波發(fā)育

2023/2/1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地震射線示意圖

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1-01-26O:11-16-40.5EPC:23°25′N70°14′Eh=16.0KMMs7.8Δ=46.6°儀器:CTS-I

震相基本特征:震相出現(xiàn)的為P、PP、SCP、PCS、S、SS震相。P、PP、S、SS為較突出震震相,SCP、PCS核震相特征不明顯2023/2/1②△:83°(H<60°)左右SKS與S波交替,83°后SKS愈來愈超前S

,且震源越深,越提前超越S。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3-01-04O:13-15-04.2EPC:19°53′S177°50′Wh=356.0KMmB6.4Δ=81.6°<83°,SKS落后S。儀器:CTS-I例1、△<83°△:81.6°2023/2/1阿爾及利亞北部地震

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3-05-22O:02-44-19.0EPC:36°53′N3°47′Eh=10.0KMMs6.8Δ=85.8°儀器:CTS-I

震相基本特征:震中距大于83°后,SKS超前S到達,該地震容易誤將SKS錯分成S。震相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為:P1、PP、SP、PP、PPP、P2、SKS、S、SS、SS、PKKS、LQ,其中P2為該地震余震的P起始。該震中距在S附近SKS、SKKS、PS、PPS在一分鐘之內(nèi)先后到達,注意區(qū)分和識別。例2、△>83°△:85.8°2023/2/1例3、△>83°△:85.5°h:540km2023/2/1例4、△>>83°△:97.7°△97°SKS不僅先于S波,且強于S波,所以S波既清楚也不整其。2023/2/1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3-01-04O:13-15-04.2EPC:19°53′S177°50′W斐濟群島地震h=356.0KMmB6.4Δ=81.6°

儀器:CTS-I震相基本特征:震相十分豐富,特別是深度震相特別清晰,可分析的震相有:P、PP、SP、PP、PPP、S、SKS、PS、SS、SS、RPKP、PKSPKP。注意此震中距SKS幾乎與S同時到達。要特別注意深震在40°~90°??捎涗浀角逦腜′P′、P′2P′2或震中附近反射的P(S)P′P′、P(S)P′2P′2等兩次反射的核穿透震相。震相簡介:SKS: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首先識別出該震相。例5深度對震相SKS的影響

△81.6°h356km受震中距和深度的影響SKS與S幾乎同時到達,S受SKS影響不是特別清楚

2023/2/12023/2/14、遠震分析暨遠震震相解釋小結4.1遠震地震波記錄特征

主要震相:P,S,R及各種反射和轉(zhuǎn)換波(PP,PS,SS,PcP,ScP)動力學特征:面波發(fā)育

TP

>1.0″~10.0″

TS≈3.0"~20.0″TR≈8.0"~60.0″AP<AS<AR運動學特征:續(xù)時間長

tP

<tS(P波先S到)

TAmax-

TP≥200″(h:33km)2023/2/14.2遠震的路徑結構特征巖石圈軟流圈—低速層過渡帶—高速層20o間斷面900km二級速度間斷面25°≤△影區(qū)2023/2/14.3遠震震相走時特征(1)30°≤△影區(qū)P和S不發(fā)育,18°(17°)后體波逐漸走出陰影;代表震相主要是Lg,Rg,L,R在20°左右P,S產(chǎn)生多個分支在20°左右P,S有“聚焦區(qū)”地表反射波“相位丟失”2023/2/1(2)105°≥△≥25°震相特征P、PP、PcP、PcS、PKiKP、S、ScSSKiKS、SKS、SS、;核幔界面、內(nèi)外核界面的反射波幾乎不受震中距影響,能否記錄到,主要取決于地震能量的大小和接收系統(tǒng);P、S.周期幾乎不變TP8秒左右,TS15秒左右;外核界面反射波PcP、ScS受震源深度影響較大在20°~40°最發(fā)育,39°左右與S波走時交替,此后超前S波到時;地核穿透波SKS也受震源深度影響較大,SKS在83°左右與S波有走時交替,極容易與S混淆,此后超前S波到時;反射波PP、SS較發(fā)育,海洋地震的面波更具有較規(guī)則的正弦波列。2023/2/1(3)反射震相特征地表反射震相(PP,SS,pP,sS)周期大于原震相,波組數(shù)一般1~3組;地表轉(zhuǎn)換反射(SP,PS,sP)相位與原震相相位相反,波組數(shù)一般1~3組。SP,PS走時近似前者在垂直分項更加發(fā)育,后者在水平分項更發(fā)育;核面反射震相(PcP,PKiKP)嚴格受深度控制,初動較尖銳,波組數(shù)一般1~2組;2023/2/15、遠震基本要素①遠震(△≥15°或20°)記錄的整個持續(xù)時間在幾十分鐘到幾小時之間,并隨著震中距和震級的增長而增加。對于遠震事件,高分辨率(采樣率f≥20Hz)、大動態(tài)范圍的寬頻地震儀記錄較好;

②初至震相的到時的讀取和性質(zhì)乃至它的周期和極性的確認至關重要,這些是確認地震性質(zhì)的不可或缺的參數(shù);③地震波高頻率部分(特別是S波)隨著震中距增大衰減很快,所以遠震地震波通常頻率較低大約在(f≈0.01-1Hz)頻率范圍,比地方震或區(qū)域地震的頻率低得多;⑤縱波,主要指直達波P、多次反射的P波和PKP波的衰減遠低于S波的衰減。因此,通常短周期窄頻帶(高放大倍數(shù)的頻率大約1赫茲)地震儀記錄得較好。對寬頻帶地震儀的記錄通常仿真成相應儀器。主要,深源地震的S波和SP也會在短周期地震儀上有較好的記錄;2023/2/1⑤由于遠震體波和面波的特定的偏振特性,它們有特定的極化點。因此,極化分析是區(qū)分和識別不同類型的地震波的一種重要工具;⑥對于遠震,寬頻帶長周期地震儀記錄得較好,這類儀器有較大的動態(tài)范圍,采樣率f=20Hz;⑦遠震的主要震相在不同震中距范圍內(nèi)有:縱波P,Pdif,PKP,PcP,ScS,PP和PPP等,橫波S,Sdiff,SKS,SKKS,ScS,PS,SS和SSS等;⑧縱波在垂直分向記錄最佳,橫波在水平分向記錄最佳;⑨一些體波震相如:PP、PS、SP、SS、PKPab及其核內(nèi)反射震相SKKSac,SKKSdf,PKPPKPab,SKSSKSab都在內(nèi)部的焦散點經(jīng)歷了相移(相位變化)和子波失真。如果用它們的和做為失真的震相到時差,配合(如PP-P到時)計算,會減少了它們的到時差和振幅拾取精度,降低事件參數(shù)(發(fā)震時刻、震中位置、震級)測定的精度。因此,建議地震觀測者在震相參數(shù)讀取前先做Hilbert反變換校正這些震相的相移;⑩注意拾取和報告走時異常和尚未命名的震相,這是對地球結構和區(qū)域結構的研究的非常有意義的貢獻。2023/2/16、遠震(淺源)分析的基本步驟①遠震確認閱讀完整地震波;從震相、頻譜和持續(xù)時間判斷地震事件是近震、遠震、極遠震;遠震:有明顯的L和R而不是Lg波譜低頻成分多,TP:1-10s;Ts:5-18s;持續(xù)時間大于5m2023/2/1關于完整閱讀地震波(1)注意記錄持續(xù)時間、震相波組數(shù)、頻散(對近震)和主要波群的到時差。各體波在無頻散情況下,它們的持續(xù)時間變化很小,而它們之間的到時差隨著中距而改變。不同震中距主要體波與面的時差:

▽<10°△t<3min;▽<60°△t<10(16)min;

▽<100△t<12(30)min;▽<180°

△t

<30(45)min如下圖:2023/2/1德國CLL臺記錄的不同震中距(18°—157°)主要體波的時差2023/2/1(2)區(qū)分并判別體波段和面波段(面波有頻散,持續(xù)時間長。)在體波段區(qū)分橫波段與縱波段;2023/2/1(3)粗略估計事件是淺源、中源或是深源地震(利用最大體波與面波的振幅比,反射震相和深震相等)2023/2/1(4)注意地震波的幾何擴散和不同地震波的聚焦與焦散,如P波在20°左右,

PKP在145°左右的聚焦;(5)振幅和周期隨震中距的變化如:S波振幅通常是P波振幅的4-5倍;(6)不同地震波對應不同頻帶(如:M界面C界面的反射波和“深震相”在短周期記錄較好),注意通過仿真不同儀器識別不同震相2023/2/1②初步判定震中距:面波到時、典型震相TL-TP(面波走時表);體波不發(fā)育:△:10°-15°地震;極度發(fā)育:18°-22°;有多個P,△:20°左右;P、S、L發(fā)育比較均勻,△:25°-60°;當PcP和ScS及所有C界面反射波特別發(fā)育時,△:30°左右;當C界面反射波略超前S波時,是△略大于40°;讀到SKS震相,則△≥70°,如果SKS震相先于S震相出現(xiàn),則

△≥80°。2023/2/1③精讀震相

在上述基礎上,精確讀出P和S到時,計算精確的震中距,再精讀相應震中距的震相,并測定震級。關注關鍵參數(shù)記錄中第一個和最前面的P到時和走時。這是確定地震波路徑的結構和震相的關鍵信息,更是事件定位的關鍵參數(shù);注意初動的時間和極性,初動時間標志著地震波能量的初至,極性反映震源動力學意義;周期不僅反映不同性質(zhì)波的特性,還反映震源體性質(zhì)、震源物理過程和震源的深淺和波程。

④遠震分析仿真長周期地震計記錄分析2023/2/1

三、極遠震地震波分析即地核地震解釋“極遠震”一般是指震中距離Δ≥105°直到180°(190°)。廣義而言,按照地震圖上出現(xiàn)的震相到時如PP、PPP以及PKP、PKKP、PKPPKP等,其實際的行波距離,可表示為Δ=n×180°;全球面波W(或G,R)的行波距離Δ=n×180°,環(huán)繞地球1圈以上。如果震級足夠大(大于8級)而且儀器性能優(yōu)良,觀測維護處于最佳狀態(tài),上述情況就能出現(xiàn)2023/2/1相對中國的極遠震分布相對我國地震臺網(wǎng)的地理分布,極遠震的震中地區(qū)主要是南美洲中美洲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除外)大部地區(qū)。也包括大西洋中部和南部。對于我國西部邊疆省、區(qū)臺站(喀什,烏魯木齊、拉薩等),還有南太平洋包括新西蘭等地區(qū);對于一般遠震最多涉及臺網(wǎng)所在的半個地球或略大一些范圍,而對于極遠震,面對的是全球,其中最難的是△105°—144°間,可供選定的第一個震相既多又模糊。對于單臺分析,確定初至震相最難;對于多臺定位,計算不收斂,幾何圖分散;識別極遠震震相之所以困難,主要是復雜的地球結構和速度分布所決;震源定位困難,是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的自然局限所致。我國臺網(wǎng)分布總面積不到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二(0.018);臺網(wǎng)張角相對很小。2023/2/11、極遠震記錄特征動力學特征:面波發(fā)育TPKP

>1.0″

TPP

≈3.0″~5.0″

AP、

APP由△和M決定運動學特征:

tPKP

<tPP(PKP波先PP到)持續(xù)時間長

TAmax-

TPKP≥40分鐘有多個聚焦區(qū)

131°,144°,155°等2023/2/12、極遠震震相繁多極遠震的震相種類:極遠震的震相繁多,現(xiàn)代地震儀能記錄并可清晰分辨者不下40種體波:源生體波只有PKIKP(PKPdf)或PKP(PKPbc,PKPab);衍射波:PdifSdif次生波:折射波轉(zhuǎn)換波,反射波和反射轉(zhuǎn)換波。由于PP(和SS)是極遠震記錄的重要標志震相之一,有時也會有意納入源生震相一類。直接與測算地震基本參數(shù)有關者是源生體波震相和瑞利面波的記錄最大振幅Rm(包括Rmz和RmH)。2023/2/12.1、地核地震波主要震相通過外核的震相以K(P)表示(極遠震)通過內(nèi)核的震相以I示P,以j示S(極遠震)PKP(SKS):穿透地球外核的縱(橫)波(PKP1-PKPbc;PKP2-PKPab)。PKKP(SKKS):外核界面內(nèi)側(cè)一次反射縱(橫)波。PKIKP(PKPdf):穿透地球內(nèi)核的縱波。PKhKP:在地球外核和內(nèi)核過渡帶中傳播的縱折射(衍射)縱波。2023/2/1地震波在不同層面的透射反射示意圖2023/2/12023/2/13、極遠震地震波時距特征

3.1震中距105°~128°核影區(qū)(P波速度在外核突然下降)相對地幔影區(qū),核影區(qū)又被稱為第二影區(qū)。震中距超過100°,P波波速從核幔邊界的13.7km/s急劇減少到外核頂部的8.0km/s。短周期直達P波的地震射線(僅P波,不包括反射波)強烈向下折射進入并穿透外核后到達地表,這形成了短周期直達P波的核影區(qū)。而長周期的P波被衍射繞過核幔邊界進入這個影區(qū)。所以,Pdif波周期很大而相對振幅較小。(波長越大則頻率越小,同一介質(zhì)中折射率也就越小。也就是說波長與折射率成反比)衍射:指波能量沿著非幾何的射線路徑傳播的現(xiàn)象在地震學中只要介質(zhì)曲率半徑小于幾個波長的長度就會發(fā)生衍射。2023/2/1影區(qū)邊界對對短周期P波非常明顯,但對沿核幔邊界折射的長周期P波和S波比較模糊,如果是強震,遠至150°(至180°)。

此段基本觀測不到P,S,衍射P(Pdif)是這一段最具代表意義的震相,Pdif起始緩慢周期較大(20~30s),振幅相對較小,衰減較快,波組數(shù)1~3個。由于Pdif起始緩慢周期較大振幅較小,PP成為最突出的追強的縱波早期只在105°~150°觀測到(見JB走時表),隨著寬頻帶數(shù)字化地震計的使用,目前不僅在100°~150°能觀測到Pdif,即使在180°也能觀測到Pdif??赡艿脑蚴牵篜波存在超低頻波核幔邊界的速度結構全球并不同一地球外核不是完全對稱的球體在Pdif之后4-6分鐘有較強的PP,內(nèi)核邊界的反射波PKiKP始終可以觀察到。110°以后出現(xiàn)PKIKP。由于內(nèi)核中的強烈的速度增加,PKIKP的回折分支在震中距110°以后進入影區(qū),114°左右PKiKP與PKIKP融匯,此后緊隨PKIKP并且直到135°其振幅都比PKIKP強。

110°~125°PKKP比較清楚2023/2/1地震波走時曲線影區(qū)造成的影響2023/2/12023/2/12023/2/1例1△104.0°h5km接近極遠震區(qū)同時也到影區(qū)邊緣,P,S尚可辨認反射波PP,PS發(fā)育,外核波

SKS超前S切很發(fā)育。2023/2/1例2△105.0°h33km進入極遠震區(qū)同時也到影區(qū),P,S不可辨認反射波PP發(fā)育,外核波

SKS超前S切很發(fā)育,典型震相Pdif躍然圖上。2023/2/1墨西哥灣2003-01-2210:06:44例3不同震中距記錄比較震例2023/2/1上圖給出震中距從90°~115°不同震中距初至震相的記錄特征;HEH~LIY12個臺震中距小于105°它們的初至震相是P,而且較清楚;WMQ~LZH5個臺震中距105°

~109°之間,這是地幔影區(qū)最重區(qū),P,PKIKP幾乎同時到達,然而它們都處在影區(qū)所以又極為不清楚;GOM~LAS12個臺震中距在110°~120°之間這時震相已逐漸從影區(qū)走出PKIKP逐漸清晰可見。

2023/2/12023/2/1德國GRA1臺站長周期三分向地震記錄圖(SOR_LR仿真)震中地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O:1998年7月17日09:32:39.1,Δ=117.5MS=7.0水平分向N-E向旋轉(zhuǎn)為R-T向,(R的方向朝向震源,T:與R垂直方向)。在垂直向,震相Pdif、PP、PPP、SP清晰可見。SKS、SKKS、PS這些在垂直的傳播面上被極化的震相,在R方向的記錄良好;Sdiff、SS,SSS在T分向上級記錄良好。例4、△>105°△:117.5°2023/2/1

地震基本參數(shù):2006-05-16О:10-39-20.4EPC:31.6°

S179.2°

W,克馬德克群島以南地區(qū)h=160kmMS7.5△=113.1゜記錄儀器:STS-1VBB仿真SPOSSRO烏魯木齊臺記錄震相記錄特征:Pdif105349.2,PKP5738.1,pPKP5815.9,sPKP833.1,PP5834.7SKKS110510.1,SS1402.72023/2/1衍射波Pdif特征小結:衍射波的出現(xiàn),說明P波中存在長周期波,是前驅(qū)波還是后至波值得關注。衍射波Pdif并非常有記錄,凡記錄衍射Pdif,其波形都是“孤立”波動,波數(shù)小于3,初始很弱(且有一定的水平向初動振幅)。隨后很快線條趨于“平靜”,或:“中斷”幾十秒鐘直至幾分鐘(依震中距而定),看不出有明顯尾波。而一般的P和PKP之類,都有尾波相隨,有一定的振幅衰減過程。衍射Pdif不同于PKP等震相的另一標志是周期較長;初相周期和波列中最大振幅的周期相差很?。粠缀醪伙@示地震儀的暫態(tài)效應。所以,如果僅僅根據(jù)一種地震儀的一張圖紙分辨是否衍射,主要判據(jù)是波形非脈沖型,初動無暫態(tài)效應;沒有持續(xù)的尾波;記錄波動“中斷”一段時間。這是各種衍射波的共同特性所決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110°后PKIKP開始出現(xiàn),但其周期短,振幅小而弱極難識別,依不同震中距其到時在PP前30秒至120秒間,由于周期短可在短周期記錄中分析。2023/2/13.2震中距125°~144°(145°)震相特征

①主要震相

這一段仍然處在核幔分界面產(chǎn)生的影區(qū)內(nèi)。主要震相為:Pdif、PKIKP、PKHKP、PP、PPP、SKP、PKS、SKS、SKKS、SS、SSS、LQ、LR等在近代觀測中,對內(nèi)核與外核之間是否存在過度層仍存一定爭論。盡管在震中距131°~140°直到143°PKIKP和PKS是比較突出的標志震相,然而在126°~146°時PKIKP之前20S

~10S出現(xiàn)PKPpre(PKHKP),稱作“先驅(qū)波”(Precursory),的出現(xiàn)對內(nèi)外核分層結構有著重要意義(見例1)。PKPper(PKHKP)其波形是在半個周期后迭加有較短周期的PKIKP,震相較清晰(見例1)。PKIKP在131°~145°變成較清晰突出的初至震相,PP較弱,PKS、SKP成為最為突出的震相,振幅很大,其焦點在131°~132°。各震相依到時先后順序是PKS,PS,SKKS和SS等等,(見例2)。

2023/2/1②關于PKHKP

在震中距125°~142°之間,在PKIKP之前出現(xiàn)震相(PKHKP),稱作“先驅(qū)波”(Precursory)引起較大的爭論。關于PKHKP的爭論,實質(zhì)上是對內(nèi)核界面不同認識的爭論。

古登堡(1959年)認為“先驅(qū)波”是屬于PKIKP的頻散效應。頻散的發(fā)生,是由于液態(tài)的外核過渡到固態(tài)的內(nèi)核有一個物理狀態(tài)的改變區(qū)間;此過渡層中縱波速逐漸增加,估計過渡層厚500km,深度在4100~4600km間。

捷夫里斯(1939年)認定是PKP外核底部的衍射;提出內(nèi)、外核間有過渡區(qū),過渡區(qū)層厚100~150km;并認為在過渡中,波速先下降后漸增到內(nèi)核的速度值。

博爾特(B.A.BOLT,1964年)認為是外核界而的折射波。HaddOn和C1eary(1974年)以及Husebye和KinK(1976年)認為,是外核界面幾何形狀不規(guī)則產(chǎn)生的散射。內(nèi)、外核之間是一級間斷面。PKPpre即PKHKP(即PKhKP)自126°開始出現(xiàn)。在126°,其到時比PKIKP提前21s;在130°提前17s。周期比PKIKP大1倍,振幅是PKIKP的1/2。在淺源記錄中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隨震源深度增大,震相逾清晰。直到146°都出現(xiàn)在PKIKP(自143°以后為PKPl)之前。147°之后,在PKPbc之后。其他震相,例如PP,SKS和SKKS,PPS和PKKS以及SS等,都有清晰的波形,依據(jù)走時表,一般都能分辨出來。因有兩種以上震相會合,例如PPS與PKKS,SS與SSKS(360°~△),將出現(xiàn)相長干涉波形,尤其在長周期地震儀的記錄圖上。2023/2/1③132°附近PKS和SKP聚焦,其焦點在131°~132°。在這個震中距附近呈現(xiàn)短周期大振幅特征,極為突出,見例2。對于表面源PKS和SKP有相同的走時,震源越深,SKP越先于PKS到達地表。超過135°在SKP和SS之間沒有明顯震相。當Pdif不清或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就容易將PP誤認為P,將SKS或PS誤認為S,則震中距將減小約70°。解決的辦法是注意SS和面波的到時(見例3)。在131°~132°。各震相依到時先后順序是PKS,PS,SKKS和SS等等。2023/2/1例1、△>125°△:139.7°在震中距125°~142°之間,在PKIKP之前出現(xiàn)震相PKPper(PKHKP),稱作“先驅(qū)波”。PKHKP其波形是在半個周期后迭加有較短周期的PKIKP,震相較清晰。近年在數(shù)字地震觀測中PKIKP在131°~145°變成較清晰突出的初至震相。PKHKP在:△126°超前PKIKP約21s,△131°超前約17s,直到△146°都超前PKIKP,其周期大約是PKIKP周期的2倍。2023/2/1例2、△=131°PKS,SKP的焦點2023/2/1例3、哥倫比亞2004-11-1517:06M7.7不要把PKPdf或PKP誤認為P;不要把PKS或SKP誤認為S;PKS與SKP到時非常接近。2023/2/1震相:PKiKP、PKPdf、PKPab、PKPbc震中距-振幅關系的平滑曲線圖。其中143°、155°為聚焦點,145°是極值點2023/2/13.3震中距大于144°(145°)①主要焦散點

△>大于144°(145°)的主要焦散點PKP在145°左右有一焦散點,在這一范圍內(nèi)PKP的三個分支PKPab,PKPbc,PKPdf振幅迅速增長并接近焦散點,雖然它們的路徑不盡相同,但同時到達地表,聚焦PKP成一個強振幅,見例4。其強度可以和40°-60°的P波振幅比,超過這一焦點,PKP又分裂成:AB分支PKPab,BC分支PKPbc,DF分支PKPdf三個分支(見下圖)。此前,PKPab,PKPbc,PKPdf在記錄中比較弱(見上圖)此后直到155°都比較明晰,而后,PKPab和PKPdf一直延續(xù)至190°PKPab(原PKP2)底部到達外核上部的P波;ab指的是PKP焦散點的后退分支。PKPbc(原PKP1)底部到達外核下部的P波;bc指的是PKP焦散點的前進分支。△>大于144°(145°)的主要震相PKPab,PKPbc,PKPdf,SKS,PP,PPP,PP(360°-),PPP(360°-△),SKKS,SKSP,LR,LQ等見下圖。2023/2/12023/2/1例4、尼加拉瓜2004101005:26M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