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標準中國美術史教案教案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主講教師聶松課程名稱中國美術史課程類別專業(yè)基礎課學時及學分34學時,2學分授課班級藝術061、062使用教材《中國美術簡史》系(院、部)人文科學系教研室(實驗室)藝術設計基礎教研室
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1一、課題:原始時期美術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本課所列重點問題,其他問題均作為一般了解。四、重點、難點:原始彩陶部分、雕塑部分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李澤厚著)七、作業(yè):課下復習本課所講內容,預習下次課的新內容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
第一、導入課題:(20分鐘)簡述中國美術發(fā)展的歷史,將中國美術史學習的方法——圖象分析與斷代研究相結合,個案了解與線索搜尋相一致的方法向學生講解。課程教學說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和掌握中國美術發(fā)展脈絡,對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并建立對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的認識。整個課程安排力求知識系統(tǒng)、結構明晰、概念準確、重點突出?;趯I(yè)性質的考慮,將史的線索與圖像相結合,采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展現一個繪畫、雕塑、石刻、書法、工藝與建筑等相結合的藝術世界。在歷史線索清晰的同時,力求從美術斷代史的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欣賞和研究,建立圖像說明歷史、圖像分析與史論課題相結合的美術史講授體系。課程中的重點章節(jié)和當下美術界關注的重大美術史問題,將采取與學生討論的形式,以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藝術現象與藝術流派的能力。第二、教學內容:(60分鐘)第一章原始時期美術說明:本章涉及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知識,因本章涉及美術作品皆非純美術性,夾雜有原始巫術禮儀在,故重點從帶有美的器物中抽離出帶有美術史意義的審美觀念進行講解,此時期的審美觀念是美術史的重點內容,而對于教材中涉及的作品分類采取略講與學生自學的形式。一、中國美術的起源問題古代的文獻典籍中有不少關于中國美術創(chuàng)始的零星記載,它們往往附會于上古傳說。但這些資料無法正確解釋遠古文化發(fā)生的歷史過程。中國美術的起源應上溯到石器時代,這時期美術的明顯特征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疾爝@時期美術,需從當時人類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實用品上開始。舊石器時代的美術舊石器時代,從南方的元謀人到北方的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雖然像歐洲洞穴壁畫那樣的藝術尚待發(fā)現,但從石器工具的進步上可以看出對形體性狀的初步感受。并且,這時期的美術是伴隨著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開始的。歐洲洞穴壁畫與中國舊石器時代帶有某種美的工具進行對比。(圖)對形體性狀的感受的發(fā)展:北京人的石器似尚無定形,丁村人的則略有規(guī)范,如尖狀、球狀、橄欖形等等。到山頂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勻、規(guī)整,而且還有磨制光滑、鉆孔、刻紋的骨器和許多所謂“裝飾品”。所有“裝飾品”都很精致,其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好象是他們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圖)這表明對形體的光滑規(guī)整、對色彩的鮮明突出、對事物的同一性等有了最早的朦朧理解、愛好和運用?!把b飾”是精神生產、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裝飾品,有截成小段的鳥骨管,磨光之后,復刻上一些線紋;有從海濱揀來的貝殼,并在上面鉆出小孔……代表山頂洞人最高技術的裝飾品是一些小石珠和鉆孔的礫石。(圖)紅色與裝飾給我們的啟發(fā):上面提到的紅色,在山頂洞人尸體旁也能找到,山頂洞人在尸體旁撒上礦物質的紅粉,并且穿戴用赤鐵礦染過,紅色對于他們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而是包含著某種觀念含義??梢詳喽?,這有其社會性的巫術禮儀的符號意義在。審美或藝術這時并未獨立或分化,它們只是潛藏在這種種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之中。新石器時代的美術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左右,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其標志是農耕時代和畜牧業(yè)的產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這時大部分人已經擺脫穴居野處的境地而筑房定居,出現了原始建筑和村落。此時期的主要美術門類有:陶器與原始工藝、彩陶繪畫和巖畫、原始雕塑、以及原始建筑。(一)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陶工藝是新石器時代最突出最豐富的美術創(chuàng)造,是原始先民貢獻給美術寶庫的珍貴遺產。重要者有仰韶文化的紅陶和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黑陶,青蓮崗文化的紅陶和彩陶,長江流域以南以至臺灣地區(qū)的幾何印紋陶。其中重點掌握:仰韶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和龍山文化黑陶。1、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因時間、地區(qū)的差異而被考古學家分成不同類型。主要有:(1)半坡類型:造型風格樸實厚重,彩繪一般都施于器物最顯眼部位。彩繪紋樣,除幾何紋外,以人面、魚、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紋樣單純而富于裝飾效果。紋樣較好地處理了虛實、陰陽、正反、疏密關系,簡潔而變化豐富。(2)廟底溝類型:造型挺秀飽滿,輕盈而穩(wěn)重。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的弧線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的內側空白,外側填以黑色,構成二方連續(xù)紋樣,黑白各自成形,有陰陽雙關、虛實相生之妙。2、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可分為先后連續(xù)的三種類型:(1)馬家窯類型:器型類型已較前豐富,造型也更多種多樣。陶器裝飾以彩繪居多,主要是黑彩,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加施紅彩。彩繪裝飾的面積大,有的飾滿器體全身。紋樣多為波狀紋、垂幛紋或漩渦紋,流利生動;圖案構成豐富繁密而多變化,裝飾帶有主次之分。吸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在并列直線之間和波狀、垂幛紋單位的兩端點綴黑圓點,產生了很好的裝飾效果。(2)半山類型:最有特點的是長頸小口寬肩大腹雙耳罐。造型比例權衡和外廓線的轉折變化都非??季?。形象豐富渾厚,穩(wěn)重大方,是我國早期陶器工藝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彩繪以黑為主,黑紅兼用的也頗多。裝飾面積較大,裝飾帶往往多至四五條,主次之間互相配合呼應,形成一個多樣而統(tǒng)一的裝飾整體。紋樣結構嚴謹,描畫規(guī)整而又靈活自然。裝飾紋樣大都是各式幾何紋,如:螺旋形紋、波狀紋、折線紋、鋸齒紋、大圈紋、葫蘆形紋、平行線紋、菱格紋、方格紋等等。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紋。較之廟底溝型彩陶,半山類型的彩陶更為卓越地利用了紋樣和底子相互成形的手法,獲得陰陽雙關、虛實相生的奇異美妙的效果。裝飾部位的成功選擇和藝術處理增強了器物的豐滿感。(3)馬廠類型:有代表性的器型為小口折沿寬肩罐。有的與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體比較高聳,外廓線不及半山型的緊湊和富于彈性感。紋飾一般顯得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樣是大圓圈紋、卷曲紋、勾連紋和娃形紋。在作為二方連續(xù)單位紋樣的大圓圈紋內,都填有不同的紋飾。大圓圈紋可能是后來廣泛流行的“開光”法的先驅。卷曲紋和勾連紋可能是商代及其以后的云雷紋和回紋的前身。3、龍山文化黑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黑陶工藝色調烏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轉折關系棱角清楚明確,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紋。黑陶不施彩繪,色彩單純古樸,完全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造型上。*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半坡類型人面陶盆(圖)陜西西安半坡出土馬家窯型舞蹈紋盆(圖)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廟底溝型鸛魚石斧缸(圖)河南臨汝閻村出土廟底溝型鯢魚紋器(圖)5、占據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紋飾走廊的,并非動物紋樣,而是抽象的幾何紋,即各式各樣曲線、直線、水紋、旋渦紋、三角形、鋸齒紋種種。關于這些幾何紋的起因和來源,我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說法。仰韶、馬家窯的某些幾何紋樣已比較清晰的表明,它們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⒎柣?。這種符號化,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這些符號化的圖象里,蘊藏著豐富的觀念、想象的意義在內。巫術禮儀的圖騰想象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成為純形式的幾何圖案,它的原始圖騰含義卻由于幾何紋飾經常比動物形象更多地布滿器身,這種含義反而更加強了。這是原始美術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抽象形式中有內容,感官感受中有觀念。而這些在更進一步的圖象資料分析中更清晰的表明6、對圖象資料的幾分鐘討論……(二)新石器時代的其他工藝新石器時代的染織、骨器有所發(fā)展。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已發(fā)現織物痕跡,陜西華縣新石器遺址中發(fā)現有朱紅色麻布殘片。*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山頂洞人原始服飾復原圖(圖)(三)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表現在彩陶裝飾、居址地畫、巖畫,以及一些實用器物上的紋飾刻畫方面。除彩陶上的圖象外,1982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房基遺址地面上發(fā)現的人物和動物繪畫形象,為研究原始繪畫提供了實物資料。遺址距今約5000年左右,是我國已發(fā)現的最早的獨立繪畫作品。更為豐富的原始繪畫資料,還是原始巖畫大量圖象的顯現。我國是古代巖畫遺跡極為豐富的國家,屬于史前時期的巖畫,基本上都是敲擊而成的巖刻畫。史前巖畫在內蒙、甘肅、江蘇、云南、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內蒙陰山山脈遺存有數量驚人的巖畫,圖繪有狩獵、牧放、戰(zhàn)爭、舞蹈及天體神靈等內容,并有奇特的人面紋和太陽紋,反映了對太陽神的崇拜。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中有以植物莖葉連綴的人面和天體星象圖象反映了古代東夷族的宗教觀念。這些巖畫構思和造型具有天真純樸的特點。*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幾張巖畫資料(圖)(四)新石器時代的雕塑1、陶塑藝術原始時代的陶塑藝術幾乎與制陶工藝同步產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塑作品,有河南密縣出土的陶塑人頭,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豬與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豬頭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屬工藝裝飾雕塑,或者是陶器上的附飾物,其中不乏優(yōu)秀遺例。*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頭像(圖)乙、陝西洛南出土人形器口紅陶壺(圖)丙、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裸體孕婦像(圖)丁、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泥塑頭像(圖)2、玉石雕刻玉石雕刻工藝是在石器制造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磨制石器逐漸取代打制石器后普遍流行。原始玉石器造型勻稱,類型繁多,制造精巧,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美感。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遺址中都出土有精美的玉石器。*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獸面紋玉琮良渚文化乙、碧玉龍紅山文化(五)新石器時代的建筑以定居農業(yè)為基礎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萌生時期。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qū),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qū),流行地面建筑與干欄式建筑。(原始時期的建筑尚沒有發(fā)現能夠說明問題的資料,故沒有圖象分析)第三、課堂總結:進行資料回放,重新梳理此時期的美術史線索。重點問題是原始彩陶部分和雕塑部分的補充分析。(15分鐘)第四、布置作業(yè):課下復習本課所講內容,預習下次課的新內容第五、答疑:(5分鐘)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2一、課題:夏商周時期美術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本課所列重點問題,其他問題均作為一般了解。四、重點、難點:青銅器的發(fā)展與青銅紋飾的美感特質地以及青銅雕塑作品的產生,重在理解其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李澤厚著)七、作業(yè):課下復習本課所講內容,預習下次課的新內容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復習:將原始社會美術進行簡單回顧。第二、導入課題:(10分鐘)以青銅作品的產生為主題,以歷史上第一件青銅器的產生為引題,說明中國美術史進入青銅時代第三、教學內容:(70分鐘)早期美術的發(fā)展與手工業(yè)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夏代已從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商代手工業(yè)有很大的規(guī)模,青銅冶煉、制陶、玉石雕刻和染織等門類都有專門的作坊。商、周兩代美術創(chuàng)作中以青銅器和玉器的成就最為顯著,而其中青銅器藝術又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重點。繪畫和雕塑藝術雖然多數尚未脫離工藝裝飾的性質,但已有了獨立的創(chuàng)作。到了戰(zhàn)國時代,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的各門類都出現了新的發(fā)展,呈現出繁榮景象,戰(zhàn)國銅鏡中反映的藝術特質是值得我們巡禮的藝術世界中一個重要關注點。這一時期,書法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匯入我們學習的領域。關鍵詞:青銅器、雕塑、繪畫、書法、工藝與建筑一青銅器(一)什么是青銅器?青銅是銅和錫及鉛的合金,具有熔點低、硬度高的特點,而且在澆鑄中銅液膨脹性加大,填充性好,器形和花紋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冶煉技術的成熟。(二)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青銅文化在早期,呈現出由簡單的、初始形態(tài)的小件銅制品逐步提高,發(fā)展成復雜的、高級青銅藝術品的過程,是中國本土文化滋養(yǎng)而成長的藝術樣式。中國青銅的蹤跡可追蹤到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時期。但是,青銅藝術成為美術史里的重要角色還是要到我們現在涉及的先秦時代。這要從夏鑄“九”鼎說起:事件發(fā)生在公元前606年,乙卯,東周定王元年,楚莊王發(fā)兵侵犯陸渾之戎。到達洛陽時,陳兵于東周邊境,派人向朝廷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當時,被定王派出慰勞楚師的王孫滿向來人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郟(),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一段話,涉及到中國古代青銅器發(fā)展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以青銅鑄鼎是從夏代開始的,這說明了青銅器之重要形式鼎在歷史上的起始時期。二是作為青銅器藝術重要內容之一的紋飾也創(chuàng)始于夏代。其用意在于“象物”“使民知神奸”,能趨吉避兇。這說明了青銅紋飾的實際功用和神秘內涵。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就是青銅器的紋飾內涵和審美意義。三是夏鑄“九”鼎,是由于原料來自九牧之貢獻。九鼎以此而成為享有最高統(tǒng)治權的象征物,是帝王之德的化身。夏桀失德,鼎(王權)遷于商;商紂失德,鼎遷于周。這是屬于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內容,只作為一般了解。從美術史的角度劃分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階段,大致如下:醞釀期:夏以前青銅器藝術的主要發(fā)展階段:初期:二里頭文化(夏文化)到商代初期;商風格盛期:商代中、后期至西周昭王時期;商周風格轉換期:西周穆王時期;西周風格成熟期:西周中、后期;東、西周風格轉換期:春秋前期;東周(春秋、戰(zhàn)國)風格盛期:春秋中葉到戰(zhàn)國末期。尾聲:戰(zhàn)國以后。我們現在要關注的就是這第二期,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藝術從原始的神秘力量向著人間趣味過度。*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商風格盛期:裝飾繁復華麗,器物的數量和樣式極多。多具有莊重、威嚴、獰厲的特色。紋飾以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紋和夔龍紋居多。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仍沿襲商代后期的風格樣式,但銘文逐漸增多。(圖)獸面乳釘紋方鼎司母戊鼎大盂鼎大盂鼎銘文乙、西周風格:風格趨向簡樸,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獸面夔龍等紋樣逐漸轉化為環(huán)帶紋、竊曲紋。造型和裝飾形成洗練簡樸的風格,并出現了長篇銘文。(圖)大克鼎大克鼎銘文毛公鼎丙、東周(春秋、戰(zhàn)國)風格盛期:自春秋始各諸侯國自行鑄器,風格和形制各有千秋。青銅器上細線刻紋、金銀鑲嵌的裝飾手法被大量應用,呈現出繁縟精巧、華麗活潑的嶄新面貌。而且,更加追求造型的巨大和豪華感。春秋、戰(zhàn)國青銅器藝術以形體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和富麗精工相競比,炫耀器物主人的財富與權勢。大型器物很多,但不追求厚重的質感。(圖)(三)青銅器紋飾的審美1、饕餮紋的美感特質2、青銅鏡紋飾與裝飾手法二雕塑(一)青銅器中的雕塑作品還記得那古代文獻的記載吧,說“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這是當時青銅器“象物”之舉的寫照。但是,夏代基本未見青銅雕塑出土,還待今后考古發(fā)現。商代青銅器上的雕塑裝飾已非常豐富,上面提到的饕餮紋、夔龍紋就是重要浮雕紋樣……1、廣漢青銅人群像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大型人像、人頭像出土,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上商代大型雕塑的空白。其美術史研究價值,首先在于它們提供了在當時不屬于工藝美術范疇、具有較強獨立意義的、最早的作品實例,證明商代時期有大型雕塑作品存在。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遼寧紅山文化時期的大型泥塑女神像、廣漢的青銅人像、陜西咸陽的秦代陶塑兵馬俑加以聯系,從而了解古代大型雕塑發(fā)展的大體脈絡。廣漢青銅人物形象的雕塑作品主要有:大型立人、小型立人、人頭像和人面具。其造型手法夸張,程式化很強。*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青銅人立像乙、(圖)青銅人頭像圖1、圖2、圖3、圖4丙、(圖)青銅面具圖1、圖22、戰(zhàn)國曾侯乙墓銅人銅人為托頂編鐘梁架所置,身著長袍,束腰,佩長劍,雙手舉過頭頂,面部神情莊重。*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銅人像3、動物雕塑*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象尊商、虎食人卣商、立鳥雙尾虎商、鴨尊西周、鳥獸紋犧尊春秋、錯金印雙翼銅神獸戰(zhàn)國臥鹿戰(zhàn)國、(二)其他雕塑作品、目前發(fā)現商周時代的石雕數量不多,但卻頗具藝術水平。其中多數是怪獸及虎、象、牛等以及龜蛙之類的動物形象,也有一些跽坐、箕坐姿態(tài)的人物形象。周代玉雕除禮玉外,多為扁平的動物形飾玉,這些作品著力動物側影刻畫,在寫實與裝飾的結合上達到統(tǒng)一。戰(zhàn)國時的玉雕更趨于細膩華麗。與青銅和玉石雕刻相比,陶塑在夏商時期發(fā)現數量甚少,而且水平不高。戰(zhàn)國時的陶傭考古發(fā)現較多,就藝術水平而論,尚處于稚拙階段。南方楚國墓中出土的傭,多用木制,在立體造型的基礎上,常利用繪畫手法進行勾描涂染五官,服裝大多以彩繪表現。*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玉人商、玉人頭商、玉龍商、玉鳳商、玉鹿西周、石人商、石奴傭商三繪畫夏、商、周時期的繪畫資料,現存時代最早的只有東周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是從湖南省長沙市楚墓獲得的兩幅帛畫。也就是說,真正獨立的繪畫作品,可考證的實物僅能上溯到戰(zhàn)國。商、周時期的繪畫藝術中,最繁榮的還是壁畫創(chuàng)作。但是目前還沒有獲得可說明問題的實物資料。那么,我們學習的重點就只有戰(zhàn)國時期的兩幅帛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人物龍鳳帛畫乙、(圖)人物御龍帛畫綜觀作品,可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以線條為造形基礎的特質。此時繪畫是勾線填色完成的,施色以平涂為主。造形雖生動,但仍顯拙稚,人物形象僅是單一的側面左立……四書法商、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最早代表。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作為藝術品的中國書法離不開文字這一載體。而學習書法藝術的美,決不能拘泥于文字的實用功能,而是關注其線條本身的質量與美感。古人俯仰天地,體察萬物,匯聚眾美而創(chuàng)造了文字,并將自己的情感傾注于其中,由此而形成書法藝術的風格表現。甲骨、金文書體的雍容氣象,結體的美感與筆線的質量內涵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一)粗線條梳理中國文字的發(fā)展,并確定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歷史地位。(二)講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概念與概況(三)銘刻文字作品1、甲骨文2、金文3、石鼓文*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武丁時期卜骨刻辭商乙、(圖)大盂鼎銘文西周、大克鼎銘文西周、散氏盤銘文西周、毛公鼎銘文西周丙、(圖)石鼓文戰(zhàn)國五工藝與建筑(一)工藝美術商周時期的工藝美術較之原始社會有著飛躍的進步。手工業(yè)內部分工日益細致,技藝不斷提高,品種豐富多樣,至春秋戰(zhàn)國時各部門都展現出繁榮的局面,并出現了工藝制作的專著《考工記》。商周時期除青銅鑄造外,在漆器、絲織、陶器等工藝美術門類也都有相當的成就,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美作品。美術史是美術作品積累和沉淀的歷史,于是,從作品的分析得出美術史的真實面貌是本課的目的。1、漆器工藝漆器工藝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但是,真正有能夠說明問題的完整作品可考的歷史起于西周?!吨芏Y》中有“漆車”的記載,陜西長安、河南洛陽等地都發(fā)現有西周的漆器。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漆器技術比較成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漆器種類有家具、生活用品、樂器、兵器附件等,彩繪紋飾精美。2、絲織工藝絲織工藝的發(fā)達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事,山東臨淄、湖南長沙及湖北江陵等地,均發(fā)現絢麗的戰(zhàn)國錦、綺實物。1982年發(fā)掘的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是戰(zhàn)國絲織品的代表,今舉實物圖象資料就源于此。3、陶器工藝先秦時期的制陶業(yè)是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的成就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的。商代的刻紋白陶及商周的青釉器皿(原始瓷器)是這一時期制陶業(yè)的兩項突出成就。其中,更具美術史意義的當數原始瓷器的出現。*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4、建筑第四、課堂總結:進行資料回放,重新梳理此時期的美術史線索。重點問題是青銅器美感特質的強化分析。(15分鐘)第五、布置作業(yè):課下復習本課所講內容,預習下次課的新內容第六、答疑:(5分鐘)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3一、課題:秦漢時期的美術之一——秦漢美術概說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并掌握本時期大型石雕的風格特征以及跟文化的關系,熟悉這時期藝術發(fā)展的脈絡。四、重點、難點: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的風格與藝術含量、臺榭式建筑和建筑裝飾——瓦當的藝術分析。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七、作業(yè):課下復習本課所講內容,重點閱讀教材雕塑部分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秦漢時期的文化背景的分析和藝術的自律發(fā)展的內在脈絡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一雕塑(一)秦代陶塑——威武雄壯的兵馬俑(熟悉其風格特征和在雕塑史上的地位)*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秦始皇兵馬俑人物、戰(zhàn)馬數尊(二)兩漢傭(熟悉其風格特征和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文化風俗背景:漢代厚葬之風下的墓葬,有大量陪葬品。其中非常有藝術價值的物品之一,是西漢、東漢的傭。兩漢陶傭雖有不同風格特點,但是氣象一致,造型上有很大的相通性。先分別看西漢、東漢傭:分期講述:西漢前期陶傭造型一般都單純古樸。1966年西安、1965年和1989年咸陽出土了大批陶傭,從整體看,面部刻畫整體,通體沒有繁冗的細節(jié),給觀者視覺上以單純感;且長于刻畫動態(tài),藝術手法趨向簡潔的同時,注重勢的運用。東漢傭有陶制、銅鑄、木雕、石雕等多種形式,題材有所擴大,更多傾向世俗生活。代表作品有四川境內出土的說唱傭、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銅車馬和河南輝縣出土的陶家畜。其中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堪稱極品。*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西漢舞女傭陜西西安白家口、西漢墓騎士傭陜西咸陽楊家灣、東漢說唱傭四川成都、東漢銅奔馬甘肅武威(三)漢代石雕(理解并掌握其風格特點與石雕的藝術內涵,注意美術史地位與影響)西漢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雕及園林、陵墓裝飾雕刻上。東漢之陵墓石刻亦有重要藝術價值。1、趙佗先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雕,一對裸體石人,一男一女身上無衣紋,風格古樸。*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2、西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織女像此像乃漢武帝時石雕,通體簡潔古樸,牛郎作跽坐狀,眉宇間呈現剛毅憨厚的性格,織女作籠袖罷織態(tài)。班固《西都賦》曰:“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贝讼窨胺Q我國古代園林景觀雕塑的第一座豐碑。*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3、西漢霍去病墓石雕(重點講授)這是西漢紀念碑性質的一組大型石雕作品,現存陜西省興平縣道常村西北,乃漢武帝時雕塑。此墓是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墓,因霍去病生前反擊匈奴侵擾立下赫赫戰(zhàn)功,故以石雕贊頌之。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于一體,使作品具備典型的寫意風格,充分表現心中意象于石上,因著循石進行,保存了石塊原形的天然靈氣,溶自然與人工-天與人的智慧于一體。現存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戰(zhàn)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jié),贊頌霍去病的豐功偉績。這是秦漢美術史的重點內容,需要在圖象資料上細品其造型特點和內在品格。*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馬踏匈奴、臥馬、躍馬、臥虎、臥牛、野豬4、東漢墓前石獸、石人東漢石雕風格凝重雄渾,造型跟西漢石雕比更趨具象而勁健。石獸作品代表作是四川雅安高頤墓石辟邪和河南洛陽孫旗屯出土的一對石辟邪。石人作品僅存幾件,四川灌縣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是其中的代表作。*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高頤墓石辟邪四川雅安、李冰石像四川灌縣都江堰二建筑重點在臺榭式建筑和建筑裝飾:(一)臺榭式建筑(重點講授)1、臺榭式建筑:臺榭式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形式。其外觀是臺上有建筑,臺與建筑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概念:臺、榭)正面是視覺對稱,連體式的建筑構成宮殿的氣魄,臺的觀念大概來自上古的巫術禮儀的祭臺,臺高而通天。秦都咸陽建筑中秦宮1號是此形式的建筑樣式。重點講解其建筑特點和藝術內涵以及與中國文化的深層關系。2、秦都咸陽:秦都咸陽遺址在今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南臨渭水,北倚土塬,地勢北高南低。這是現知始建于戰(zhàn)國的最大城市。咸陽宮東西橫貫全城,連成一片,居高臨下,氣勢雄偉。咸陽宮"一號宮殿"遺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地面約6米,它利用土塬為基加高夯筑成臺,形成二元式的闕形宮殿建筑。臺頂建樓兩層,其下各層建圍廊和敞廳,使全臺外觀如同三層一般,非常壯觀。上層正中為主體建筑,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過廳、浴室等。下層有回廊,廊下以磚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內墻壁皆繪壁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咸陽宮"一號宮殿"復原圖(二)陵園1、秦始皇陵:秦始皇為了安排身后的歸宿,大肆修筑陵墓。他為自己精心策劃的墳墓──驪山陵,自他13歲即位起便開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70多萬人,陵墓主要材料都運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時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著修了兩年才勉強竣工,前后歷時39年。始皇陵在臨潼縣東5公里,背靠驪山,腳蹬渭河,左有戲水,右有灞河,南產美玉,北出黃金,真乃風水寶地,寄予著秦始皇讓子孫萬代永享福壽的心愿。陵園呈東西走向,面積近8平方公里,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圍墻大門朝東。墓冢位于內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現高76米,底基為方形。據推測,秦始皇的“陵寢”應在陵墓的后面,即西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銅燒鑄加固,放上棺槨。墓內修建有宮殿樓閣,里面放滿了珍奇異寶。墓內還安裝有帶有弓矢的弩機,若有人開掘盜墓,觸及機關,將會成為后來的殉葬者。墓頂有夜明珠鑲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銀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勢。還有用人魚膏做成的燈燭,欲求長久不息。安葬完畢后,秦二世下令將宮內無子女的宮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在它東面發(fā)現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注意考察其宏偉。(三)建筑裝飾(重點講授)秦漢時代的建筑裝飾,主要包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瓦當4個門類。前三類在繪畫中將會涉及,這里僅學習瓦當的美學趣味。瓦當是指屋頂筒瓦最下面一塊垂下來的部分,有圓形和半圓形。它對建筑起到防護作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瓦當主要有圖案紋和文字紋兩種,在建筑藝術史中有重要價值。瓦當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部分。*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瓦當圖片數枚(四)門闕以一首詞引出闕的含義。闕是我國古代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以記官爵、功績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兩旁各一,稱“雙闕”;也有在一大闕旁再建一小闕的,稱“子母闕”。古時“缺”字和“闕”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高頤闕三工藝美術(整體作為一般了解內容)(一)玉雕工藝據晉王嘉《拾遺記》卷四記載,秦代有刻玉善畫的工藝匠師名烈裔者,“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fā)宛若真矣”。漢玉雕之杰出代表作,是咸陽北郊漢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羽人騎天馬玉雕。*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羽人騎天馬玉雕(二)漆器工藝在繼承戰(zhàn)國技藝傳統(tǒng)的基礎上,秦漢漆器工藝有著迅猛發(fā)展,因其輕便、光潔、耐用、美觀等特點、在生活方面逐漸取代了青銅制品。這也意味著漆器工藝的人間世俗傾向。繪制圖案更注重線條的運用,人間圖案增多。講授主要以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漆棺和幾件漆器生活用品為例。*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漆棺湖南長沙馬王堆、件漆器生活用品(三)青銅工藝(下次課做專題講解)秦漢時代的青銅器,朝著世俗日用方向發(fā)展,銅鏡和銅燈具成為兩項最大宗的實用工藝品。。秦代銅鏡以湖北云夢睡虎地9號墓出土的武士刺虎豹紋鏡為代表。西漢前期的銅鏡,繼承戰(zhàn)國銅鏡的傳統(tǒng),云雷紋地的蟠螭紋鏡繼續(xù)流行,有些蟠螭紋鏡,花紋中出現規(guī)矩紋及四葉紋,鏡銘產生。西漢中葉,地紋逐漸消失,普遍變成半球狀圓鈕,花紋嚴格對稱于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的分成四區(qū),銘文增多。西漢后期,一銘文作為主要裝飾。東漢初期,日光、昭明、規(guī)矩及鳥獸紋帶鏡繼續(xù)存在,新出現的是連弧云雷紋鏡。浙江紹興的東漢后期最重要的銅鏡制造中心,該地鑄造重列神獸鏡和畫像鏡,標志著銅鏡紋飾的新發(fā)展。名詞解釋:蟠螭。蟠pan蟠曲。螭chi,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古代建筑中或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做裝飾。其紋樣對于我們進行專業(yè)學習很有啟發(fā),所以于下次課作為專題講授。四書法(了解隸書的風格特征)1、書體與碑刻分析書法發(fā)展的脈絡與隸書的風貌。具有美術史意義的碑刻有:《袁安碑》、《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華山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碑刻。*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泰山刻石、《石門頌》、《禮器碑》、《華山碑》、《曹全碑》、《張遷碑》2、書法家李斯資料: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始皇統(tǒng)治期間,李斯以杰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后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后立于會稽鵝鼻山山頂(后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張芝資料:后漢張芝(字伯英)勤學好古,淡于仕進。,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為黑,家中衣帛書而后練,于此可見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稱贊"超前絕后,獨步無雙。"尊為"草圣"。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之草圣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于造化"。張旭、王羲之父子、懷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蔡邕資料:蔡邕,字伯喈,官至中郎將,封為高陽候,其人非常孝順,知識淵博。既能繪畫又通曉音律。為文化界泰斗式的人物,天文術數無所不通。他的篆書、隸書,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蔡邕尤其善于書寫八分字,字形結構多變化,深得其中的靈妙;又創(chuàng)造了飛白字體,精妙絕倫。蔡邕去嵩山學習書法,在一個石室里得到素書一部,八角放光,用篆書記載著李斯、史籀書法用筆的態(tài)式、構造。他將這部書研讀了三年,深得書中精奧,使他的書法達到極高的造詣。蔡邕的書法,風骨不凡,氣韻靈動,超凡脫俗,是神妙的藝術品。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4一、課題:墓室繪畫和銅鏡藝術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墓室繪畫中壁畫、畫像石的審美內涵,熟悉漢代帛畫、畫像磚和銅鏡的藝術特質。四、重點、難點:墓室繪畫中壁畫、畫像石部分是本課的重點,理解其線條與色彩的藝術規(guī)律以及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剖析其內涵;壁畫的線條與色彩的藝術規(guī)律是本課難點。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李澤厚著)七、作業(yè):課下進一步理解壁畫的線條與色彩的藝術規(guī)律,回顧本課所講墓室繪畫的基本內容。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回顧前面講解的內容中關于墓室藝術的知識。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一墓室繪畫(一)墓室繪畫的基本知識1、講解墓室繪畫也是漢代厚葬風氣下的產物,繪于地下墓室,主要形式有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四種。2、點明一直到漢代之前,在巫術信仰和仙道思想的交織中,產生了各種幻想式形象,這要求色彩繪畫在形象表達時能夠應物象形、曲盡其態(tài)。3、講解“漢畫”的概念:墓室繪畫也是漢代厚葬風氣下的產物,繪于地下墓室,主要形式有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四種。這四種形式的繪畫統(tǒng)而論之,被美術史家稱為“漢畫”,這是因著其繪畫技法逐漸成熟,開始變的體系化,成為一種能夠在美術史中作為樣式出現的技法體系。4、漢畫是后來的水墨畫之雛形(二)帛畫從一幅帛畫出發(fā)講解帛畫的藝術內涵與相關背景,聯系戰(zhàn)國帛畫進行對比。*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三)壁畫(重點講授)1、壁畫的內容: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祥瑞圖景。2、幾座漢墓中的壁畫及其審美內涵、部分壁畫的重要美術史意義。(1)西漢:洛陽卜千秋墓壁畫、燒溝西漢墓壁畫(2)內蒙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望都東漢墓壁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3、技法與工具: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勾線流利挺秀,開始注重線條與造形的平面關系,以游離的線條進行人物描繪,線條表現物象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不再如同先秦繪畫那樣稚拙。到東漢晚期,出現了大筆涂刷的寫意法、沒骨法、白描法,有的畫面如望都1號墓的屬吏人物還使用了渲染法。在構圖上,它已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呆板的圖案式橫向排列的形式。這些成就,為中國繪畫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四)畫像石(重點講授)1、畫像石簡介: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chuàng)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用以作為建筑構件,構筑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fā)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計。據載,畫像石萌發(fā)于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fā)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陜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qū)。2、畫像石分期與作品分析:西漢晚期畫像石、東漢前期畫像石、東漢后期畫像石甲、西漢晚期畫像石: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河南南陽趙宅磚瓦廠畫像石墓、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雕刻技法主要是減地淺浮雕,陰線刻者僅一石,布局疏朗,形象質樸。乙、東漢前期畫像石: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是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和南陽揚官寺和唐河針織廠的畫像。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獷鑿紋的淺浮雕,簡潔疏朗,物象鮮明,古樸豪放并深沉雄大。丙、東漢后期畫像石:東漢后期的畫像石主要有嘉祥武氏祠、安丘畫像石墓、沂南畫像石墓和徐州茅山畫像石墓。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該石祠自宋代即為金石學家所重視,元代受水后被掩于地下,至清乾隆時才重見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畫像石最為精美,皆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技法雕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3需要說明的問題:色彩、內容方法(五)畫像磚1、畫像磚簡介: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于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這里主要講述東漢畫像磚的發(fā)展。東漢的畫像磚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最多。藝術造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帶出土的東漢后期畫像實心磚,畫面一次模印而成,構圖完整,大多表現現實生活情景。2、畫像磚與畫像石的區(qū)別3、作品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二、銅鏡藝術說明:此處對銅鏡藝術的講解是從銅鏡紋樣上的審美出發(fā),通過對其紋樣中繪畫紋樣和鏡銘字樣的分析,引申出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藝術美感,將其放回漢代藝術家族中去考察,從而讓學生在了解的同時,深入把玩?zhèn)鹘y(tǒng)紋樣的審美特質。此處雖未超出大綱要求,但已進入審美特質的深入分析,旨在深化學生學習中國美術史的審美性以及充分聯系學生專業(yè)知識。*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5一、課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精神(書法、繪畫)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漢畫在魏晉時期的發(fā)展以及南北朝時期晉畫的形成,熟悉漢畫、晉畫的概念和書法藝術在此時期的發(fā)展。四、重點、難點:漢畫在魏晉時期的發(fā)展以及南北朝時期晉畫的形成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七、作業(yè):課下進一步理解線條與色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律發(fā)展,回顧本課所講基本內容。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漢畫的概念回顧和前代書法的成就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一書法以及書法體現出的藝術精神一書法藝術的格體變化以及文人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參與二書法家及其作品分析(包括個人資料)1、鐘繇(1)個人資料的介紹(2)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c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3)傳說故事:鐘繇在當時書家韋誕住所,見蔡邕真跡,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嘔血。太祖曹操拿五靈丹救活了他。韋誕死后,鐘繇密使人盜發(fā)其冢,終獲蔡邕手跡,因而領悟到“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始得其筆法精髓。2、陸機(1)個人資料(2)其書法《平復帖》,為后人師法?!镀綇吞贩簿判?,上有宋徽宗趙佶泥金題簽和“宣和”、“政和”二印?,F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容只是陸機問候友人的平常手札??上Ь嘟褚磺甙俣嗄?,紙面損傷,有些字已分辯不出來了?!镀綇吞肥遣輹葑冞^程中的典型書作,最大的特點是猶存隸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細觀此帖,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清新,洋洋灑灑。3、二王A王羲之(1)王羲之的個人資料(2)東晉的風俗:每年陰歷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3)《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4)其他書法作品: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等等。(5)書法主要特點: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蛇”。B王獻之,(1)王獻之資料(2)藝術成就: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饒有氣勢,在書法史上與其父王羲之齊名,并稱“二王”。(3)《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4)其他作品:《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作品*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陸機《平復帖》乙、(圖)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丙、(圖)王獻之《洛神賦》、《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注:通過對作品的分析,了解其風貌、筆意與傳承,并講解魏晉南北朝書法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精神。(二)魏晉殘紙這些未知姓名的作者留下的殘紙韻味無窮,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其藝術風貌與藝術特色,并從中窺得其藝術精神。注:這是任何教材所未提及的內容,本人卻認為這些殘紙的書法藝術之精湛與美妙,從一定意義上足可作為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的代表,乃至反映整個藝術的精神。*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樓蘭書法殘紙數件(三)北朝碑刻1、東晉碑刻:傳世者僅有《爨寶子碑》、《好大王碑》、《司馬芳殘碑》等,而以《爨寶子碑》為佳,其風格樸厚古茂,筆畫多方筆,已具楷書的特點。2、北朝碑刻:其碑刻書法比南朝要豐富多彩,北魏初期書法方勁古拙,仍保留著隸書的筆畫,《太武帝東巡碑》、《中岳嵩高靈廟碑》等都屬于風格雄強一類。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達到高潮,書風隨著起了變化。在太和以后又出現了象:《張猛龍碑》、《敬使君碑》、《曹恪碑》等著名的碑刻。北朝的碑刻書法藝術以北魏和東魏為最精,風格多樣。北魏碑刻書風大體上可分雄強、秀麗兩大類。前者以《張猛龍碑》為代表,后者以《敬使君碑》為代表。北朝的摩崖石刻著名的有北魏的《石門銘》、《論經書詩》等,北齊的《泰山金剛經》、《天柱山銘》等,因山鑿石,書寫常隨石勢而成,又因石質不同,鐫刻也有所不同。3、“龍門二十品”:北魏帝王提倡佛教,佛教盛行和開窟造像之風大興,因此,造像碑也大為興盛。這些造像、造像碑大多有題記,保留至今的也非常豐富。著名的龍門石窟成為北魏書法藝術的寶庫,其中以“龍門二十品”最為著名,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最佳。4、北朝墓志: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出現了《元簡墓志》、《刁遵墓志》、《張黑女墓志》、《劉玉墓志》等各種不同風格的墓志書法藝術。北魏以后的墓志書法漸趨疏宕平整,北魏的茂密渾厚的風格已由于北朝沒有禁止立碑的規(guī)定束縛,所以北朝的碑版很多。最多當推北魏,其次是東魏、西魏,這時立碑之風極為盛行。這時期的碑不但數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這種碑版無論在數量上,或是在書法造詣上,都可以與東漢的隸書碑版相媲美。這些石刻,大多數出自民間無名書家之手,為后代留下了許多贊口不絕的杰作。尤其是楷書,到了北朝,形成了獨具風貌,故人們稱謂“魏碑”,也稱謂魏碑體。這種字體基本上屬于楷書范疇。在書藝方面,有著其它時代不可具有的特色,即崇尚自然和天趣。
注:北朝指當時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王朝政權。*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爨寶子碑》《中岳嵩高靈廟碑》《張猛龍碑》《泰山金剛經》乙、《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丙、《刁遵墓志》、《張黑女墓志》、二線與色的繪畫——漢畫傳統(tǒng)影響下的墓室壁畫、磚畫與卷軸畫魏晉繪畫開始出現了兩個方向的發(fā)展,一個是“漢畫”發(fā)展而來的本土特色的繪畫,它源于本土的道仙思想,秉承著我們前面講過的傳統(tǒng);一個是帶有異域特色的繪畫——西域畫風,它源于印度的佛教義理。而他們的繪畫語匯在南北朝時期進行了融合,形成了美術史家稱謂的“晉畫”傳統(tǒng)“漢畫”介紹:“漢畫”通過線條來完成形象塑造,并用固有色進行補充畫面形象,其色彩以紅、赭、黃、青為主,極少有綠。色彩是依照用筆(線條)而涂敷的,即使是先敷色后落墨,其色彩仍是在建立著它與墨之間的關系。由于線條已經充分表達形象特征,色彩就往往被快速地平涂上去,暈染是不發(fā)達的。(漢畫的這些特征可對照下節(jié)課學習的西域畫的風格特征。)(一)魏晉時期“漢畫”的發(fā)展:1、魏晉時期的“漢畫”的分布——墓室壁畫集中發(fā)現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qū),其壁畫墓主要分布在嘉峪關和酒泉地區(qū)。嘉峪關先后發(fā)現近十座壁畫墓,共保存七百余塊壁畫磚。2魏晉時期“漢畫”的發(fā)展:(1)嘉峪關“地下畫廊”的情況與作品魏晉時期的墓室壁畫,明顯地承續(xù)著東漢墓室壁畫的簡率洗練的作風。從整體上看用筆奔放,形象簡練,其敷色是用較大的筆觸涂刷出來,有很強的寫意性。這明顯是漢代的“漢畫”畫法。(2)《出行圖》磚畫反映的問題嘉峪關新城墓室磚畫,其中的5號墓出土的“出行圖”磚畫,已與漢代作風拉開了距離。它的線條細勁,并用赭石、石黃、粉黃、淺赭等涂敷。比之漢代壁畫,其用線更富于變化,具有提按、頓挫的意趣。(分析作品)從這塊磚畫上可以看出魏晉“漢畫”在繪畫語匯上追求復雜和精整的傾向。已經明顯擺脫漢畫的影響,繪畫作風由簡略變?yōu)榫?,從裝飾性的平列散置的構圖向著富于變化的獨幅畫構圖發(fā)展。魏晉時期的“漢畫”對于兩漢漢畫的超越主要是表現在線條上的:從率意走向精微,從無序走向有序。這使魏晉時期的“漢畫”較之漢代而能夠更加細致地刻畫形象,如五官與衣紋的處理……*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嘉峪關磚畫作品、嘉峪關新城5號墓“出行圖“磚畫(二)十六國“漢畫”:從漢畫向晉畫的轉型1、十六國時期的“漢畫”:除了繼續(xù)魏晉時期的線條精微化之外,它更主要是在色彩上呈現變異的趨勢,漢畫的色彩由此豐富起來。這一時期的“漢畫”處于向“晉畫”的轉型階段,它一方面仍有漢畫的簡率與樸拙,另一方面,它精微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無疑又為晉畫的出現開辟了道路。酒泉丁家閘5號墓十六國大型壁畫:其人物造形清秀而挺拔,它很接近于這時期南方的墓磚上刻畫的人物形象。而該墓的《燕居行樂圖》壁畫人物與傳為顧愷之作的《女史箴圖》人物臉形也很相像。(對比)*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酒泉丁家閘5號墓十六國大型壁畫《燕居行樂圖》注:在此可尋找敦煌北朝石窟壁畫精細入微的畫風、遒勁而輕妙的線描、卷軸畫式的構圖及清秀挺拔的造形等的起源。(三)文人畫家與卷軸畫作品中的晉畫風具有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文化人投入繪畫創(chuàng)作,以繪畫來表現種種風神狀貌,傳達內心的審美才情。他們留下了很精彩的繪畫作品,并且,繪畫的自律性發(fā)展可以在這些畫家的作品中進行深入分析。1、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東晉時人,出身世族家庭。他是個典型的文人型畫家,且有“三絕(畫絕、才絕、癡絕)”之稱。顧愷之的藝術成就表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建樹兩個方面。繼承發(fā)展了衛(wèi)協(xié)精思巧密的藝術風格,將中國繪畫以線造形的語匯特征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用線緊勁連綿,線條運轉優(yōu)美流暢,富有節(jié)奏,如“春蠶吐絲”,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顧愷之在繪畫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單純滿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態(tài)動作的生動自然,而非常注重“傳神寫照”,善于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種精潤而生動的內在魅力。留傳在世的作品:《女史箴圖卷》、《烈女仁智圖》和《洛神賦圖》等作品的摹本。2、陸探微:江蘇人,主要活動在劉宋孝武帝到南齊武帝時期。他以圖畫古今名人肖像而著名于世,也兼作一些風俗畫和宗教畫。他師承顧愷之,用線行筆緊細,氣脈貫通,人物造形為“秀骨清像”,給人以生動傳神之感。陸探微也無作品傳世,其畫風在出土的創(chuàng)作于南京西善橋等地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等繪畫遺跡中得到印證。(“秀骨清相”是一個重要風格,應重點注意)
3、張僧繇:吳(江蘇)人,約生于南齊時代,主要藝術活動在梁代。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和后來的吳道子被人們并稱為“四大家”。張僧繇在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中受到啟發(fā),把書法藝術運用于繪畫中,從而創(chuàng)造了獨具風格的“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疏體畫,形成了“點、曳、斫、拂”4種基本技法,使繪畫“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边@種技巧與鋒芒凌厲、森森逼人的氣象,有別于以顧、陸為代表的“緊勁連綿,循環(huán)超忽”的密體畫藝術風格,我國繪畫藝術疏與密兩種基本表現手法由此初步形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甲、(圖)《女史箴圖卷》、《烈女仁智圖》、《洛神賦圖》乙、(圖)《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四)南北朝時期晉畫風的形成1、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的晉畫風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涂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于上品,在現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秀骨清相”是一個重要風格,應重點注意)*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圖)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2、婁睿墓壁畫的晉畫風線條遒勁圓轉,并且用線準確,早期漢畫簡率的作風已蕩然無存,應該說這是一種在晉畫的格法磨練中而生成的線條,它是有法的,是理性的。顏料有朱、土黃、石綠、石青、赭、熟褐等。其設色手法是平涂與暈染相結合,特別是色階過度自然的暈染已成為普遍的著色手法。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6一、課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西域畫風與中土畫風的區(qū)別以及西域畫風的成因,熟悉石窟藝術的風貌與佛教藝術的整體發(fā)展、佛造像的曹衣出水、秀骨清像兩大風格,簡單了解佛教藝術發(fā)展的土壤。四、重點、難點:西域畫風與中土畫風的區(qū)別以及西域畫風的成因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七、作業(yè):結合域外重彩樣式的傳入,根據西域畫風與中土畫風的理論,簡評敦煌壁畫的線條與色彩美感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佛教的產生與佛教美術興起的土壤。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一佛教建筑藝術在建筑領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最大發(fā)展是佛教建筑的大力興建,(一)佛教建筑的形式:寺廟、佛塔、石窟三種形式。(二)佛塔:佛塔是為埋藏舍利,供佛徒繞塔禮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質。傳到中國后,將其縮小成塔剎,和中國東漢已有的各層木構樓閣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木塔。除木塔外,還發(fā)現有石塔和磚塔。(三)永寧寺塔與嵩岳寺塔的介紹1、永寧寺塔的建筑時期與風格。(考古未見圖象資料)2、北魏孝明帝時建造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唯一平面十二邊形的塔。它是一座青磚、黃泥砌筑的單層密檐式磚筑中國最古老磚塔,有中國第一塔之稱。*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嵩岳寺塔二石窟藝術的出現西北絲綢之路是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傳播通道。我國著名的石窟,如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甘肅的敦煌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山西的云岡,洛陽龍門等石窟,都是沿古絲綢之路由西向東分布。應該說這個時期佛教美術的重頭戲是在北中國展開的。而作為其重要形式的石窟藝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重點考察對象。石窟寺是在山崖上開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傳入佛教后,開鑿石窟的風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其壁畫、雕刻的重要遺存,是我們研究南北朝時期藝術的重要資料。(一)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開鑿時間與整體風格并圖象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二)敦煌莫高窟的開鑿時間與整體風格并圖象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三)天水麥積山石窟的開鑿時間與整體風格并圖象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四)龍門石窟的開鑿時間與整體風格并圖象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五)云岡石窟的開鑿時間與整體風格并圖象分析*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三西域畫風的展開——石窟壁畫中顯現的外來藝術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美術是在一個空前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這是一個以世界為范圍的文化背景。從這一時期開始,一個來自本土文化之外的美術傳統(tǒng)——印度美術就通過不同的渠道進入中國,從而,我們就看到了一種與漢畫不同的繪畫體系,這就是以印度美術為主的域外重彩樣式及受其影響的西域畫風。(一)笈多樣式與漢畫的對比*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磚畫出行圖、燕居行樂圖、顧愷之繪畫(二)新疆地區(qū)早期石窟壁畫中的外來語匯關鍵詞:龜茲國、克孜爾、石窟壁畫、色彩體系新疆地區(qū)早期石窟壁畫中一些新的語匯形態(tài),如濃重的著色、內邊緣暈染及粗壯的輪廓等,是無法在這同一地區(qū)的墓室壁畫的漢畫中找到其借鑒的;無寧說,這種新語匯的背后是域外佛教文化的東來。*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克孜爾石窟壁畫局部三幅(三)西域畫風的形成時間與成因公元4世紀末到6世紀的時候,在克孜爾等地區(qū)石窟中出現了新的畫風,被稱為“西域畫風”,它是印度畫風傳入中國的第一體現,也是中國接受外來畫風后逐漸吸收轉化的過程。(四)莫高窟壁畫中兩畫風的融合*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莫高窟壁畫局部一幅(五)一個最早接受外來畫風的畫家——曹不興四佛教雕塑的藝術手法(一)“曹衣出水”1、曹仲達其人2、“曹衣出水”:據史書記載,“曹之畫,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世謂之“曹家樣”,因其畫以細勁的線描表現緊貼在身軀之衣紋,故稱之為“曹衣出水”這種式樣受印度笈多藝術的影響而又融入中原畫風而形成,它影響了佛教造像,成為南北朝隋唐時期富有影響的佛教藝術中四大風格之一。*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敦煌莫高窟北魏禪定佛、龍門古陽洞菩薩像、山東青州龍興寺石刻一件(二)“秀骨清像”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南朝畫家陸探微說:「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古c其說這是對陸探微畫風的評語,事實上這已是美術史上對六朝美學風骨的整體概括。魏晉南北朝所遺留的藝術品中最為浩瀚的,當屬佛教造像。*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六朝模印磚畫、山東青州龍興寺石刻一件第三部分作業(yè)結合域外重彩樣式的傳入,根據西域畫風與中土畫風的理論,簡評敦煌壁畫的線條與色彩美感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7一、課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墓雕塑與工藝美術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陵墓石雕與青瓷的風格特色,熟悉此時期陶傭的造型特點與品質,其他作簡單了解。四、重點、難點:青瓷的風格特色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七、作業(yè):復習青瓷的歷史發(fā)展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回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術發(fā)展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一陵墓雕塑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大體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和勛貴的陵墓前有神道碑、華表、石人和石獸雕刻,墓室內仍能發(fā)現部分陶傭。(一)石獸1、回顧漢代石獸的風格特色,重放圖象資料2、兩件石獸作品(1)齊武帝蕭頤景安陵麒麟齊武帝景安陵,位于今江蘇省丹陽市建山鄉(xiāng)前艾廟,麒麟石質,身長315厘米高280厘米。*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麒麟齊武帝蕭頤景安陵(2)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獸(重點理解)修安陵位于今江蘇省丹陽市胡橋山伯塘灣鶴仙坳南麓。陵墓依山而建,陵前建有神道。神道兩側置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這對石獸極其俊美。身軀高大,頭頸、胸腹屈曲彎折,略作“S”形,給人以清秀頎長之感。裝飾繁復。如對頭部茸毛的刻劃,使其線條復雜化了。頸部以及胸腹部仔細刻劃出胡須與流蘇狀的飾物。翼膊有圓渦紋,又有鱗紋,而腹部又襯以羽翅紋。多用圓刀法,圓雕、浮雕和線雕綜合運用,藝術表現手法較其它諸陵石刻充分。*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石獸及其局部景帝蕭道生修安陵(二)陶傭曾經在東漢廣泛流行用傭隨葬的習俗,到魏晉時期多有收斂.在鄭州、洛陽、南京、長沙等地的晉墓中所發(fā)現的陶傭,塑造技藝未見提高,而面部處理還保持著東漢重表情刻畫的傳統(tǒng).*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陶女樂俑、陶馬俑、持簸箕陶俑、陶女俑、騎馬陶俑二工藝美術(一)青瓷的發(fā)展(重點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南北制瓷業(yè)的發(fā)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并發(fā)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于連年戰(zhàn)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fā)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qū)最為發(fā)達,窯場廣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三國青瓷水注、南朝青釉蓮瓣紋蓋罐、青瓷碗、西晉青瓷斜線紋水盂1、主要器物類型:雞首壺、谷倉罐、蓮花尊(1)雞首壺*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東晉青瓷雞首壺3件、南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1件(2)谷倉罐瓷質谷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fā)展而來。這一時期的谷倉罐制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臺。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西晉青瓷谷倉罐3件、(3)蓮花尊*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北齊青瓷蓮花尊從此青瓷蓮花尊所感發(fā):社會的動蕩、戰(zhàn)爭的痛苦、精神的苦悶,給了佛教興起和傳播的機會。于是,佛教大興。北方大鑿石窟,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都是此時的創(chuàng)舉。南方則廣建寺院。這個時期的各類工藝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許多銅器、金銀器、石雕、織繡、漆器等都包含佛教題材,蓮花、忍冬作為佛教的象征成為此時主要的裝飾內容。佛教的流行還促進和擴大了國際交流。印度僧人和西域工匠的到來,融合希臘、波斯風格的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引進,促使中國的工藝文化進行了新的整合。因而,工藝美術的宗教化和外來風格,是六朝工藝的重要特征。2、其他器物*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西晉青瓷盆、西晉青瓷蛙型水盂2件、南北朝青釉大罐(二)少量漆器作品的審美*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北魏漆棺彩畫(孝子圖)課時授課計劃課次序號:8一、課題:隋唐時期的繪畫與書法二、課型:課堂講授三、目的要求:理解山水畫與人物畫在此時期的發(fā)展,熟悉書法的發(fā)展脈絡,其他作簡單了解。四、重點、難點:李家山水與吳裝山水在風格上的不同五、教學方法及手段:多媒體講授六、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薄松年等編著)七、作業(yè):復習李家山水與吳裝山水的畫風八、授課記錄: 授課日期班次九、授課效果分析:第一部分導題回顧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發(fā)展的兩條線索第二部分教學內容從隋代581年建國開始到唐代907年滅亡,300多年間是封建社會繁榮的階段,隋代建國時間雖然不長,但它接受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取得了統(tǒng)一,社會向前發(fā)展為唐代打下了基礎。唐代開國以后吸取了隋代滅亡的教訓,調整了一些政策,唐初的一些皇帝都是非常具有政治才干的,所以在100多年中取得了社會長期的安定,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國家富足,和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少數民族關系密切,文化交流也非常平凡。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取得了唐代美術輝煌的成就。唐代美術成就為各方面,在繪畫方面,題材表現有了多方面的發(fā)展,以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為線索理解繪畫的發(fā)展,而墓室繪畫與佛教繪畫的發(fā)展另立專題進行講授。唐朝的美術氣勢宏偉、富麗堂皇、賦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樹。另外在書法、工藝美術、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傊?,隋唐時期的美術為五代、兩宋美術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一繪畫的演變與發(fā)展(一)繪畫發(fā)展的線索1、從一段記載說起談繪畫的發(fā)展:李肇《國補史》記載,進入中唐以來,私家收藏書畫的風氣日盛,“長安風俗,自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書法圖畫,或侈于博弈……或侈于服食。”2、繪畫題材的變化:從佛教題材向山水、人物、花鳥轉變。這可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從繪畫自律的角度,一方面從收藏者推動其發(fā)展的角度,收藏者從皇宮官府走向民間,私人收藏繪畫之風興起。這些私人收藏家已明確提出“不宜收藏佛道圣像”,因為它們“難可時時展玩”。而“可時時展玩”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則適應著私人藏家的欣賞口味而日益發(fā)展。(二)山水畫的發(fā)展萌芽于東晉南北朝的山水畫至此時有了明顯的進步,富麗精工而富于裝飾性的青綠山水得到社會的欣賞,水墨山水也相繼開始抬頭。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對青綠山水的發(fā)展也作出了貢獻。王維、張璪也以水墨山水著名,還有精于龍水的孫位,可見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并行,專門山水畫家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而我們從繪畫自律性角度考察山水畫的發(fā)展,可考察如下:追溯前代遺風——東晉南北朝山水畫的萌芽(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顧愷之》條下記載:“顧畫有……《廬山會圖》……絹六幅圖《山水》……《蕩舟圖》等等?!保?)壁畫中山水畫的萌芽狀態(tài)(3)山水畫萌芽的思想土壤:崇尚老莊,而歸于山林,當時的名士“登山臨水,竟日忘歸”。如王子敬(獻之)之詠嘆:“鏡湖澄澈,清流瀉注,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今朝畫家與作品體制(1)展子虔其人、其畫其人:(約550-617),北周末隋初杰出畫家。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美術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子虔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游春圖》展子虔所畫《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2)李思訓父子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畫家。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zhàn)功聞名于時。曾任過武衛(wèi)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為“小李將軍”。其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發(fā),獨樹一幟。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江帆樓閣圖》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思訓格品高奇,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態(tài).……國朝山水第一?!崩钫训溃浩洚嫞?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明皇幸蜀圖》父子繪畫的對比:(明)張丑比較說:“思訓畫本能于遒勁內備極古雅清逸之趣,是以妙絕古今;昭道則一味板細,相去蓋星源也。”從此說進行對比:……(3)吳道子其人、其畫其人:(約686~
),唐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chuàng)作。其畫風的評價:張吳之妙,筆才一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三)人物畫的發(fā)展1、積色體人物畫(1)閻立本其人、其畫其人:(?-673),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立本繼承家學,顯慶中任將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書、右相和中書令,時有"右相馳譽丹青"之譽。工書法,擅畫人物、車馬、臺閣。其父閻毗,其兄立德,既有畫名,又以擅長工藝、建筑工程著稱。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歷代帝王圖》、《步輦圖》(2)張萱其人、其畫其人:生卒年代不詳,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是唐代開元天寶間享有盛名的杰出畫家。工畫人物,擅繪貴族婦女、嬰兒、鞍馬,名冠當時。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3)周昉其人、其畫其人:唐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出身貴族。周昉以善畫名動朝野。官至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長史。他是繼張萱之后以表現貴族婦女著稱的畫家。有“畫仕女,為古今冠絕”的美譽。他的仕女畫初效張萱,后則小異,具有用筆秀潤勻細,衣裳勁簡,色彩柔麗,人物體態(tài)以豐厚為體的特點。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簪花仕女圖》2、西域畫風尉遲乙僧:唐畫家。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亦有吐火羅國人之說。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唐代初期。3、敷色體人物畫——吳裝人物(1)吳道子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八十七神仙卷》(2)王維其人、其畫其人:唐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開元九年
(721)進士,
因通音律授大樂丞。有歸隱心。。40多歲時,先后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清淡,味道參禪。其畫:*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伏生授經圖》(四)花鳥畫的發(fā)展隨著人物、山水畫的發(fā)展,花鳥畫也獨立發(fā)展起來。睿宗李旦(公元八世紀初)時畫鶴的名手薛稷創(chuàng)造了用鶴裝繪六扇屏風的形式。唐代后期的邊鸞(德宗時期)以畫孔雀、折枝花、蜂蝶以及各種名貴的花卉禽鳥有名。唐末的刁光胤善畫湖石、花竹、貓兔、鳥雀之類,他避亂去四川后,為五代四川畫家黃筌、孔嵩等人所師法。這時的花鳥畫一般的都是追求華麗的效果,并以宮廷園林為背景,顯然反映了貴族的愛好和趣味。(五)畜獸畫的發(fā)展*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牧馬圖》、《五牛圖》二書法的發(fā)展與書法家(一)(隋)智永本姓王,名法極,陳、隋間會稽人,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他早年出家當了和尚,后來云游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zhèn),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在這里,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后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圖象分析與審美講解《真草千字文》、《五牛圖》(二)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輪式裝甲車玻璃系列項目合作計劃書
- 企業(yè)年度經營計劃與預算編制技巧分享
- AI算法在物聯網中的應用與挑戰(zhàn)
- 2025年煙草加工機械項目建議書
- 中國中醫(yī)古籍解讀
- 企業(yè)經營管理與分析
- 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的管理實踐
- 2025年高純石英纖維正交三向織物項目合作計劃書
- 制作中的色彩搭配與運用
- 2025年心臟起搏器(含體內)項目發(fā)展計劃
- 【9物一?!堪不蘸戏尸幒^(qū)2025年中考物理一模試卷
- 雙休日超車好時機!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下學期學習哲思主題班會
- 唐山市化工行業(yè)安全檢查手冊(2025版)
- 2025屆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聯盟(洛平許濟)高三下學期3月二模生物學試卷(含答案)
- 中考科創(chuàng)班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江蘇省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網絡建設與運維)考試題庫(含答案)
- 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經驗分享-校長匯報:從“尊重被看見”出發(fā)打造“四有好老師”團隊
- TY/T 1111-2024路跑賽事活動指南
- 辦公室文員招聘啟事范文模板
- 2024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題庫(附參考答案)
- 基建工程安全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