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精編總結(知識點+習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1.gif)
![系解精編總結(知識點+習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2.gif)
![系解精編總結(知識點+習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3.gif)
![系解精編總結(知識點+習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4.gif)
![系解精編總結(知識點+習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ace7f81472d4c77fa3f709c13671f255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泌尿系統(第六章)
知識庫
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腎:
腎的形態(tài)
腎門:腎內側緣凹陷,有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等結構出入。
腎蒂:從前向后: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從上到下: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腎的位置
上端
下端
右腎
平對第12胸椎上緣
平對第3腰椎的上緣
左腎
平對第12胸椎下緣
平對第3腰椎的下緣
腎區(qū):臨床上常將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稱為腎區(qū)。
腎的被膜:纖維囊、脂肪囊、腎筋膜。
腎的結構:腎實質可分為腎皮質、腎髓質兩部分。
腎的冠狀斷面上可見:腎皮質、腎髓質、腎竇、腎柱、腎椎體、腎乳頭、腎小盞、腎大盞、腎盂。
輸尿管
輸尿管分三個部分:腹段、盆段、壁內段。
輸尿管的三個狹窄:
=1\*GB3
①
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
=2\*GB3
②
跨過小骨盆的入口髂血管處
=3\*GB3
③
斜穿膀胱壁內
膀胱
膀胱的形態(tài):膀胱尖、底、體、頸,尿道內口、輸尿管間襞。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內側面,左右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間的三角形區(qū)域,缺少黏膜下組織,無黏膜皺襞,為膀胱腫瘤和結核的好發(fā)部位。
膀胱的位置與毗鄰:成人的膀胱位于盆腔的前部,恥骨聯合的后方。膀胱的后方男性有精囊、輸尿管壺腹和直腸;女性有子宮和陰道。膀胱的下方男性毗鄰前列腺;女性鄰接尿生殖膈。
尿道
女性尿道:寬、短、直。
男性尿道:見男性生殖系統。
泌尿系統習題
填空題
泌尿系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部分組成。
腎蒂主要結構的排列關系,自前向后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自上而下為______、______和______。
腎門的高度約平______腰椎,體表投影點位于腰背部______與______的夾角處,此角稱為______。
右腎上端平______,下端平______;左腎上端平______,下端平______。
輸尿管有三個狹窄,上狹窄位于______,中狹窄位于______,下狹窄位于______。
膀胱三角位于______內面,是兩側______和______之間的三角形區(qū)域,膀胱鏡檢時,可見______,它是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成人膀胱的毗鄰,前方為______,后方在男性為______、______、______,女性后方為______、______。
腎的被膜由外向內依次為______、______和______。
輸尿管全長分為三部:______、______、______。
名詞解釋
腎錐體
膀胱垂
膀胱前隙
膀胱三角
腎柱
輸尿管間襞
腎盂
腎區(qū)
腎段
腎蒂
簡答題
從腎的位置和毗鄰來考慮,施行腎切除術應注意哪些問題?
腎蒂的組成及主要結構的排列關系如何?
劃分腎段的依據是什么?怎樣劃分?有何臨床意義?
試述輸尿管的行程、分段、狹窄。
試述膀胱三角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某男性患者腎盂結石。服藥后結石排出體外,依次經過哪些狹窄和彎曲?
試述腎實質的構造。
試述腎的被膜及其意義
試述男、女尿道各有什么特點?
試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參考答案
填空題
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腎靜脈腎動脈腎盂末端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第1豎脊肌外側緣第12肋腎區(qū)(肋脊角)
第12胸椎體上緣第3腰椎體上緣第11腰椎體下緣
第2、3腰椎間盤
腎盂輸尿管移行處跨越髂血管處輸尿管的壁內部
膀胱底輸尿管口尿道內口輸尿管間襞
恥骨聯合精囊輸精管壺腹直腸子宮陰道
腎筋膜腎脂肪囊腎纖維囊
輸尿管腹部輸尿管盆部輸尿管壁內部
名詞解釋
腎椎體:構成腎髓質的圓錐形結構,底朝向腎皮質,腎乳頭深入腎小盞。
膀胱垂:成年男性膀胱三角的前下部,尿道內口的后方,因前列腺中葉而微凸的隆起,稱為膀胱垂。
膀胱前隙:膀胱前方為恥骨聯合,膀胱與恥骨聯合兩者之間稱為膀胱前隙。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內面,有兩個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形成的三角區(qū),此處膀胱黏膜與肌層緊密連結,缺少黏膜下層組織,無論膀胱擴張或收縮,始終保持平滑,稱為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癥的好發(fā)部位,膀胱鏡檢查時應特別注意。
腎柱:伸入腎椎體之間的腎質。
輸尿管間襞:兩個輸尿管口之間的皺襞稱為輸尿管間襞,是臨床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腎盂:由2~3個腎大盞匯合形成,腎盂離開腎門向下彎行,約位于第2腰椎體上緣水平,逐漸變細與輸尿管相移行。
腎區(qū):腰背部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
腎段:每只腎段動脈分布于一定區(qū)域的腎實質。
腎蒂:出入腎門的諸結構被結締組織所包裹。
問答題
答:兩腎后面的上1/3與膈相鄰,下部自內側向外側與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橫肌、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想毗鄰。手術時應注意不要過深,以免刺入肋膈隱窩造成氣胸。此外,處理腎內側的結構時,注意保護與左腎內側毗鄰的胰及與右腎內側毗鄰的十二指腸。
答:出入腎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所包裹,稱為腎蒂。腎蒂內各結構的排列關系,自前向后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末端;自上而下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答:每只腎段動脈分布于一定區(qū)域的腎實質,稱為腎段。每個腎段間有少血管的段間組織分隔。腎段動脈受阻時,僅引起相應的腎段缺血壞死。腎部分切除時,僅需結扎有關的腎段動脈。
答:輸尿管約平對第2腰椎體上緣起自腎盂末端,終止于膀胱。分為輸尿管腹部、輸尿管盆部、輸尿管壁內部。有兩個狹窄,上狹窄位于腎盂輸尿管移行處;中狹窄位于跨越髂血管處;下狹窄在輸尿管的壁內部。
答: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內面,由兩個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形成,其黏膜始終保持平滑,是腫瘤、結核、炎癥的好發(fā)部位,膀胱鏡檢查時應特別注意。
答:輸尿管的三個狹窄:腎盂輸尿管移行處、跨越髂血管處、輸尿管的壁內部
男性尿道的狹窄: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男性尿道的彎曲:恥骨前彎、恥骨下彎
答:腎的冠狀切面,腎實質可分為位于表層的腎皮質和深層的腎髓質。腎皮質厚1~1.5cm,由腎小體與腎小管組成。腎髓質約占腎實質厚度的2/3,可見15~20個腎椎體,腎椎體由腎直小管和腎血管平行排列形成。深入腎錐體之間的腎皮質為腎柱。
答:腎對的被膜由內向外依次為纖維囊、脂肪囊、腎筋膜。纖維囊為包裹于腎實質表面的薄層結締組織膜;脂肪囊對腎起彈性墊的保護作用;腎筋膜對腎起固定作用。
答:女性尿道長3~5cm,直徑約0.6cm,較男性尿道短而直。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長16~22cm,管徑5~7mm。尿道在行徑中粗細不一,有三個狹窄、三個膨大和兩個彎曲。
答: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機體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廢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平衡和穩(wěn)定,此外腎還有內分泌功能。腎形成尿液,輸尿管將尿液輸送至膀胱,膀胱為儲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將尿液排出體外。
男性生殖系統
生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繁殖后代和分泌激素。
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
男性生殖系統
生殖腺
輸送管道
附屬腺體
外生殖器
睪丸
附睪、輸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
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陰莖、陰囊
第一節(jié)內生殖器
1.睪丸的位置、形態(tài)、功能及構造:
位置睪丸位于陰囊內。
形態(tài)呈卵圓形,有內、外側面、前、后緣(后緣與附睪和輸精管下部接觸)及上、下端(上端后部被附睪頭遮蓋)。
功能生成精子及分泌男性激素。
構造部面可見到睪丸白膜、睪丸縱隔、睪丸小隔、睪丸小葉、精曲小管。
2.附睪的位置、形態(tài)和功能:
位置緊貼在睪丸的上端和后緣。
形態(tài)附睪由附睪管盤曲而成,呈新月形,上端膨大稱為附睪頭,中部為體,下端為尾,向上彎曲移行于輸精管。
功能營養(yǎng)和儲存精子。
3.輸精管行程及身精管的合成和開口部位:
輸精管為附睪管的直接延續(xù),壁厚、腔細、肌層較發(fā)達,有一定的堅實度,在活體易于觸及。其行程較長,可分為四部:
1).睪丸部為輸精管的起始部,較迂曲,自附睪尾在睪丸后緣上行,至附睪頭的高度,最短。
2).精索部在附睪頭和腹股溝管淺環(huán)之間,位置淺表,輸精管結扎術,常在此進行。
3).腹股溝部自腹股溝管淺環(huán)經腹股溝管,至腹股溝管深環(huán)。
4).盆部自深環(huán)進入盆腔一沿骨盆側壁向后下一跨過輸尿管末端一在膀胱與直腸之間到達膀胱底→位于精囊腺內側、前列腺后上部。輸精管末端紡錘形膨大,稱輸精管壺腹。輸精管壺腹下端逐漸細小,和精囊腺的排匯管匯合成射精管。射精管穿前列腺,最后開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4.精索的組成及位置:
精索是一對圓索狀結構,由被膜及內容物組成。
被膜由內向外為精索內筋膜、提睪肌及精索外筋膜。
內容物輸精管、睪丸動脈、輸精管動脈、蔓狀靜脈叢、淋巴管;神經及鞘韌帶等。
精索起自腹股溝管深環(huán),經腹股溝管出淺環(huán),終于睪丸上端處。在腹股溝管淺環(huán)至睪丸之間的這段精索,活動度較大,于活體極易摸到。
5.精囊腺的位置、形態(tài)及功能:
位置位于輸精管壺腹的外側,前列腺的后上方,膀胱和直腸之間。
形態(tài)長橢圓形囊狀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上寬下窄,其下端有細小的排泄管與輸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
功能分泌物參與構成精液。
6.前列腺的位置、形態(tài)及功能:
位置位于小骨盆腔內,膀胱與尿生殖膈之間,前列腺后方為直腸,臨床上可通過直腸指檢來檢查前列腺的病變。
形態(tài)為不成對的實質性器官,形如栗子,可分為前列腺底、體、尖部。
前列腺底——為上端寬大部、有尿道及射精管穿入。
前列腺尖——為下端細小部,位于尿生殖膈之上。
前列腺體——底與尖之間的部分、后面中線有前列腺溝。
分葉一般分前、中、后及左、右五葉。中葉位于尿道和射精管之間。老年人的前列腺可因結締組織的增生,引起前列腺肥大,嚴重時,可壓迫尿道,而致排尿困難。
功能前列腺能分泌粘稠的蛋白液,是精液的主要組成成份,通過它的排泄管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7.尿道球腺的位置與功能:
呈豌豆樣,左右各一,包埋的尿生殖膈肌肉內,排泄管開口于尿道球,分泌物參與精液的組成。
第二節(jié)外生殖器
8.陰囊:
是陰莖與會陰之間的皮膚囊袋,內藏睪丸、附睪和輸精管的起始部。陰囊壁自外一內由皮膚,肉膜(含平滑肌纖維,具有調節(jié)陰囊內溫度的作用)、精索外筋膜、提睪肌、精索內筋膜及睪丸固有鞘膜(分壁、臟兩層,兩層之間為鞘膜腔)所組成。
9.陰莖的形態(tài)、構成:
形態(tài)分陰莖根(固定于恥骨和坐骨支)、陰莖體(懸垂于恥骨聯合的前下方)和陰莖頭(尖端有尿道外口,呈矢狀位)。頭、體移行處,稱陰莖頸。
構成陰莖由二個陰莖海綿體(左右各一,緊列于陰莖的背側)和一個尿道海綿體(位于陰莖海綿體的腹側,尿道貫穿其全長)構成。每個海綿體均包有白膜,三個海綿體的周圍又包有陰莖筋膜和皮膚(皮膚在陰莖頭形成雙層環(huán)形皺襞,稱為包皮,包皮與尿道外口相連的皺襞稱包皮系帶,位于陰莖頭腹側中線上)。
10.男性尿道的分部、彎曲、窄狹、擴大部及功能:
分部男性尿道全長可分為三部:
前列腺部——為尿道通過前列腺內的一段,有前列腺排泄管和射精管開口于此。
膜部——為貫穿尿生殖膈的部分。
海綿體部——縱穿尿道海綿體的部分,其起始部膨大為尿道球部,有尿道球腺排泄管開口于此。
臨床稱前列腺部和膜部為后尿道,海綿體部為前尿道。
兩個彎曲恥骨下彎(屬于固定部)、恥骨前彎(屬于可動部)。
三個狹窄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個擴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狀窩(近尿道外口處)。
功能排尿及排精。
男性生殖系統習題
填空題
男性生殖系統中,輸送精子的管道包括有附睪、輸精管、射精管、尿道。
男性附屬腺包括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它們的分泌物參與組成精液。
睪丸屬男性生殖腺,位于陰囊內,為形態(tài)呈略扁的卵圓形的實質性器官。
睪丸鞘膜可分為鞘膜臟層和鞘膜壁層兩部分,兩者間的密閉腔隙稱為鞘膜腔。
睪丸呈新月形,緊貼睪丸的上端和后緣。
輸精管在活體觸摸時呈堅實的圓索狀,輸精管結扎時常選部位是精索部。
7、射精管由射精管末端和精囊的排泄管匯合形成,末端開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8、男性尿道有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三處生理性狹窄,其中尿道外口最狹窄。
9、男性尿道有排尿和輸精功能
10、男性尿道可分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部。
11、男性尿道有兩個彎曲,可以變直的是恥骨前彎,不能變直的是恥骨下彎。
12、臨床上常將男性尿道的前列腺部和膜部稱為后尿道,將尿道海綿體部稱為前尿道。
13、陰囊皮下組織中含有大量平滑肌纖維,故稱為肉膜。
14、在正中線上,肉膜向深部發(fā)出陰囊中隔。
15、陰莖主要由背側兩個陰莖海綿體和腹側一個尿道海綿體構成。
16、陰莖的三個海綿體共同包有皮膚、淺筋膜和深筋膜。
17、附睪分為附睪頭、附睪體和附睪尾,末端移行為輸精管。
18、輸精管分為睪丸部、精索部、腹股溝管部和盆部。
19、有尿道和射精管穿入前列腺
20、前列腺下端稱為前列腺尖,與尿生殖隔相鄰。
二、名詞解釋
1、精索:是一對由腹股溝管深環(huán)延至睪丸上端的柔軟圓索狀結構。它是由三層被膜包被輸精管以及睪丸血管、蔓狀靜脈叢、輸精管血管、淋巴管、神經叢和鞘韌帶等組成。
2、精囊:為成對呈長橢圓形的囊狀器官,位于膀胱底后方、輸精管壺腹外側,其排泄管與輸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精囊分泌的液體參與精液的組成。
3、包皮系帶:包皮與陰莖頭腹側中線處連有一條皮膚皺襞,做包皮環(huán)切術時無損傷該韌帶,以免影響陰莖的勃起。
4、陰莖包皮:在陰莖頸前方的皮膚形成雙層游離的環(huán)形皺襞包繞陰莖頭。
5、肉膜:是位于陰囊皮下的淺筋膜,含有平滑肌纖維,可隨外界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舒縮,以調整陰囊內溫度。
6、尿道球腺:是一對豌豆大小的球形器官,位于會陰深橫肌內其排泄管開口于尿道球部。
7、尿道球部:尿道球內的尿道官腔寬大。
8、后尿道:尿道前列腺部和尿道膜部的合稱。
9、輸精管壺腹:輸精管在膀胱底后面膨大,形成輸精管壺腹。
10、睪丸縱隔:白膜在睪丸后緣處增厚,并凸入睪丸實質內形成睪丸縱隔,由縱隔向睪丸實質發(fā)出許多小隔,達睪丸表面的白膜,將睪丸分為100~200個睪丸小葉,每個小葉內容納2~4條生精小管。
問答題
試述精子的產生部位及其排出途徑?
答:精子由睪丸生精小管上皮內的精原細胞分化發(fā)育而來,成熟的精子依次經過生精小管→精直小管→睪丸網→睪丸輸出小管→附睪(頭.、體、尾部的附睪管)→輸精管睪丸部、精索部、腹股溝管部、盆部→射精管,暫時儲存在精囊內,性活動后經射精管→男性尿道前列腺部、膜部、海綿體部→尿道外口→體外。
2、男性內生殖器包括哪些器官?
答:男性內生殖器由生殖腺(睪丸)、輸精管道(附睪、輸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屬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精囊腺)組成
試述輸精管的分部及其特點。
答:輸精管依其行程可分為四部:(1)睪丸部:始于附睪尾,最短,較迂曲,沿睪丸后緣和附睪內側行至睪丸上端。(2)精索部:介于睪丸上端和腹股溝管皮環(huán)之間,在精索內位于其他結構的后內側;此段位置表淺,易于觸及,為結扎輸精管的理想部位。(3)腹股溝管部:全程位于腹股溝管的精索內。(4)盆部:為輸精管最長一段,經腹股溝管腹環(huán)出腹股溝管后,彎向內下,越過髂外動、靜脈,沿盆側壁腹膜外行向后下,跨越輸尿管末端前內測至膀胱底的后面和直腸前面;兩側輸精管在此逐漸接近,膨大形成輸精管壺腹。輸精管壺腹末端變細,穿過前列腺,與精囊的輸出管匯合成射精管。
試述前列腺的位置及形態(tài)。
答:前列腺位于膀胱與尿生殖隔之間,前列腺底與膀胱頸、精囊和輸精管壺腹相鄰:前列腺的前方為恥骨聯合,后方為直腸壺腹。前列腺形似栗子,質韌,色淡紅;上端寬大為前列腺底,鄰接膀胱頸。下端尖細為前列腺尖,與尿生殖隔相貼。底與尖之間為前列腺體。體的后面平坦,中間有一縱行淺溝,稱為前列腺溝,活體直腸指診可觸及此溝。前列腺肥大時,此溝消失。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緣處進入,經前列腺實質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在靠近前列腺底的后緣處,射精管穿出前列腺,斜向前下方,開口于尿道前列腺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的輸出管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尿道嵴兩側。
患者,男,五歲。體檢時發(fā)現尿道外口位于陰莖腹側包皮系膜附著處近端,陰莖微向腹側彎曲?;颊哒玖⑴拍驎心蛞旱蜗?,弄濕褲子。問題:
(1)男性尿道穿過哪些結構,分為哪幾部分,有何形態(tài)特點?
(2)患者的尿道畸形屬于什么類型?其胚胎學基礎是什么?
答:(1)男性尿道穿過前列腺、尿生殖隔和尿道海綿體。
男性尿道分部: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部。
形態(tài)特點:男性尿道有三個狹窄、三個膨大和兩個彎曲。三個狹窄分別是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外口最狹窄,呈矢狀裂隙;尿道結石易嵌頓在這些狹窄部位。三個膨大是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狀窩。兩個彎曲是凸向下后方、位于恥骨聯合下、方2CM處恒定的恥骨下彎,包括尿道的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部的起始段;凸向上前方、位于恥骨聯合前下方陰莖根與陰莖體之間的恥骨前彎,陰莖勃起或將陰莖向上提起時,此彎曲即可變直消失。臨床上行膀胱鏡檢或導尿時應注意這些解剖特點。
(2)正常的尿道外口位于陰莖頭頂端,呈矢狀位。本患者為尿道下裂,其尿道外口位于陰莖腹側面,畸形屬于龜頭型。胚胎學基礎是兩側尿生殖褶沒有在陰莖的腹側面正中愈合,致使尿道外口在陰莖腹側面、而不在其頂端。尿液不能從陰莖頂端流出,而是從陰莖的腹側開口流出。尿道下裂患者在陰莖勃起時陰莖彎曲嚴重,陰莖插入陰道性交及射精困難,導致生殖障礙。對于該畸形,建議在兒童期進行手術矯正,修補尿道并使陰莖伸直,以便正常的小便姿勢,并利于成年后生育。
女性生殖系統
知識庫
1.卵巢:是產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部位。位于小骨盆側壁、髂總動脈的分叉處,包被于子宮闊韌帶的后層內。
2.卵巢的固定裝置:卵巢懸韌帶、卵巢固有韌帶。
3.輸卵管:
(1)四部:子宮部、輸卵管峽(結扎)、
輸卵管壺腹(受精)、輸卵管漏斗。
(2)兩口:輸卵管子宮口、腹腔口(輸卵管傘)。
4.子宮:
(1)子宮的分部:子宮底、子宮體、子宮峽、子宮頸(陰道上部、陰道部)。子宮內的腔隙:子宮腔、子宮頸管。
(2)子宮的正常位置:小骨盆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前傾前屈位。
(3)子宮的固定裝置:子宮闊韌帶、子宮圓韌帶、子宮主韌帶、子宮骶韌帶;盆底肌和陰道的承托。
性質
位置
作用
子宮闊韌帶
腹膜結構
位于子宮側緣伸展達骨盆側壁
可限制子宮向兩側移位
子宮圓韌帶
平滑肌和
結締組織
起自子宮前面的兩側、輸卵管管子宮口的下方,沿骨盆側壁行向前上,通過腹股溝管,止于陰阜和大陰唇皮下
維持子宮前傾位
子宮主韌帶
平滑肌和
結締組織
從子宮頸兩側緣延至骨盆側壁
維持子宮位置不至向下脫垂
子宮骶韌帶
平滑肌和
結締組織
起自子宮頸上部的后外面,向后繞過直腸兩側,止于第2,3骶椎前面。韌帶表面有腹膜覆蓋形成的弧形皺襞
此韌帶牽引子宮頸向后上,維持子宮底前傾前屈位置
乳房:
(1)乳房小葉:由脂肪組織發(fā)出的纖維隔將乳腺分為15到20個乳腺葉,每個乳腺葉都有一個輸乳管,輸乳管會在近乳頭處形成膨大的輸入管竇,末端變細并開口于乳頭。
(2)乳房懸韌帶:乳腺腺葉間有與皮膚垂直的
纖維束
,上連
淺筋膜
淺層,下連淺筋膜深層,對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稱為乳房懸韌帶。
6.會陰:
(1)狹義會陰:臨床上將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2)廣義會陰:指封閉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軟組織。通常以兩側坐骨結節(jié)的連線將會陰分為前方的尿生殖三角和后方的肛門三角。
女性生殖系統習題
一、填空題
1、原始卵泡由一個_______細胞和周圍一層扁平的________組成
2、排卵是________細胞連同
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一起排出卵巢。
排卵常發(fā)生在月經周期的第___________天左右。
3、排出的卵未受精,在卵巢內可形成___________;排出的卵受精則形成________
。
4、黃體是由___________細胞和___________
細胞構成,前者能分泌___________;后者與前者協同分泌___________。
5、月經周期第10天,在卵巢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處于____期。
6、子宮壁由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組成,其中前者可分為淺表的___________和深部的___________
。
7.子宮內膜月經周期變化可分為
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二、是非題
1、在月經周期的第10天,子宮內膜功能層處于增生期,又稱卵泡期。
2、月經周期是指子宮底和體的粘膜層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每隔28天出現一次剝脫性出血。
3、卵母細胞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后排卵,發(fā)生在月經周期的第14天。
4、在月經周期的第21天,子宮內膜功能層處于分泌期,又稱黃體期。
5.從新生兒至青春期,卵巢內卵泡的數量逐漸增多。
三、選擇題
1.月經周期的哪些天是易受孕時期
A、第4-7天
B、第8-11天
C、第12-16天
D、第17-21天
E、第22-26天
2.卵巢不可分泌:
A、雄激素
B、雌激素
C、孕激素
D、催乳素
E、松弛素
3..受精時精子穿入
A
卵原細胞
B
初級卵母細胞
C
次級卵母細胞
D
次級卵泡
E
原始卵泡
4.
次級卵泡中的卵母細胞是
A卵原細胞B初級卵母細胞C次級卵母細胞
D成熟卵細胞E卵泡細胞
5.
關于卵泡的發(fā)育,哪項錯誤
A經過原始卵泡、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三個階段
B自青春期開始,所有的原始卵泡同時生長發(fā)育
C每28天左右通常只有一個卵泡發(fā)育成熟
D大部分卵泡退化為閉鎖卵泡
E閉鎖卵泡見于卵泡發(fā)育的不同階段
6.子宮內膜處于增生早期,卵巢內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是
A原始卵泡形成B黃體發(fā)育
C卵母細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
D卵泡發(fā)育E卵泡成熟
7.
卵巢排卵時,子宮內膜處于
A月經期B增生早期C增生末期
D分泌早期E分泌晚期
8.
閉鎖卵泡是指
A退化的卵泡B退化的次級卵泡C退化的成熟卵泡
D退化的初級卵泡E退化的生長卵泡
9.
原始卵泡的特點哪項是錯誤的?
A分布于卵巢皮質淺部
B數量最多,體積最小,結構最簡單
C由初級卵母細胞和卵泡細胞構成
D由卵原細胞和卵泡細胞構成
E卵泡細胞為單層扁平,位于卵泡表面
10.
次級卵泡中的卵母細胞是:
A.初級卵母細胞
B.次級卵母細胞
C.單倍體細胞
D.卵原細胞
E.成熟的卵細胞
11.
關于黃體的描述哪項錯誤?
A顆粒黃體細胞體積大,染色淺
B月經黃體分泌松弛素
C膜黃細胞體積小,染色深
D黃體退化,由結締組織代替
E妊娠黃體分泌松弛素
12.
子宮內膜為分泌期時,卵巢的結構是:
A卵泡開始發(fā)育和成熟
B.卵泡退化階段
C黃體正在形成和發(fā)育
D黃體正在退化
E卵泡膜正在形成
女性生殖系統答案
:
一、填空題1.
初級卵母細胞
卵母細胞
2.次級卵母細胞
透明帶
放射冠
卵泡液
14
3.月經黃體
妊娠黃體
4.顆粒黃體細胞
膜黃體細胞
孕激素
雌激素
5.雌激素
增生期
6.內膜
肌層
外膜
功能層
基底層
6.月經期
增生期
分泌期
二、是非題:1√
2×
3×
4√
5×
三、選擇題:1C
2
D
3C
4B
5B
6D
7
C
8A
9D
10A
11B
12C
心(第十一章)
心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胸腔中縱隔內,2/3位于正中線左側,1/3位于右側,周圍裹以心包。
上方:出入心的大血管。
下方:膈。
兩側:借縱隔胸膜與胸膜腔和肺相鄰。
后方:平對第5~8胸椎。
前方:對胸骨體及第2~6肋軟骨。
2.外形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于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
心底:大部分為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構成。
兩面:胸肋面(前面);膈面(下面)。
三緣:左緣、右緣和下緣。
四條溝:冠狀溝(房室溝);前室間溝;后室間溝,前、后室間溝在心尖右側的會合處,稱心尖切跡;房間溝。
房室交點:后房間溝、后室間溝和冠狀溝的交匯處。
(一尖一點一底,兩面三緣四條溝)
心腔結構
右心房界溝:固有心房與腔靜脈竇兩部的分界,位于表面的淺溝,內有相應的縱嵴,稱界嵴。
右心耳:內有許多梳狀肌
三個入口:上腔靜脈口;
下腔靜脈口:附有下腔靜脈瓣;
冠狀竇口:下腔靜脈與右房室口之間,附有冠狀竇瓣。
一個出口: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房間隔:(1)卵圓窩:窩前上方的邊緣隆起,稱卵圓窩緣。
(2)主動脈隆凸:與左側主動脈竇相對應的隆起部。
(3)Koch三角:冠狀竇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圍成的三角區(qū)。三角前部心內膜下為房室結所在。
(4)Todaro腱:心內膜下,由中心纖維體連于下腔靜脈瓣前緣的腱性纖維束。
右心室室上嵴將右心室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
右心室流入道(竇部):右房室口:附有三尖瓣(前尖、后尖和隔側尖)。相鄰瓣膜間的瓣膜組織為連合(前內側連合、后內側連合和外側連合),瓣膜邊緣連腱索,腱索連右心室乳頭?。ㄇ啊⒑蠛透魝热轭^?。?/p>
肉柱:流入道室壁的肌性隆起。
隔緣肉柱(節(jié)制束):從前乳頭肌根部橫跨室腔連至室間隔,有心傳導束通過。
三尖瓣復合體:由右心室的三尖瓣環(huán)、三尖瓣、腱索和乳頭肌共同圍成。功能是形成一整體。
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又稱動脈圓錐,光滑無肉柱。
出口:肺動脈口,附有3個肺動脈瓣,瓣的游離緣中點有半月瓣小結。
左心房前方有左心耳,內梳狀肌發(fā)達。
入口:兩對左、右肺靜脈的入口。
出口:左房室口,通入左心室。
左心室二尖瓣前尖將左心室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
左心室流入道:入口為左房室口,口上附有二尖瓣(前尖和后尖)。瓣膜附于二尖瓣環(huán)。瓣膜間連合有前外側連合和后內側連合。
二尖瓣復合體:由二尖瓣環(huán)、二尖瓣、腱索和乳頭肌共同構成。
左心室流出道:又稱主動脈前庭。壁光滑無肉柱。有出口為主動脈口,口上附有主動脈瓣(左、右和后瓣),各瓣的半月瓣小結明顯。每個瓣膜與主動脈壁之間形成主動脈竇(左竇、右竇和后竇),左、右主動脈竇內有左、右冠狀動脈開口。
心的構造
1.心壁由心內膜、心肌層(外斜、中環(huán)和內縱三層)和心外膜(漿膜心包)構成。
2.心纖維支架(心纖維骨骼)位于左、右房室口、肺動脈口和主動脈口周圍的致密結締組織,供心肌和心瓣膜附著。
組成:左、右纖維三角和四個口上的纖維環(huán)、圓錐韌帶和室間隔膜部共同構成。
3.房間隔和室間隔房間隔:左、右心房的兩層心內膜間夾結締組織和少量心肌構成。卵圓窩處最薄,為房間隔缺損好發(fā)部位。
室間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間,可分為肌部和膜部。
肌部:室間隔下方的大部分。
膜部:又分房室部和室間部,前者分隔右心房和左心室,后者分隔左、右心室。膜部為室間隔缺損的好發(fā)部位。
心傳導系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構成,產生和傳導興奮,控制心的節(jié)律性活動,它包括:
1.竇房結是心的正常起搏點,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心外膜下。
2.房室結位于冠狀竇口與右房室口之間,Koch三角頂角的心內膜下。
3.結間束目前對其存在與否尚有爭論。通常認為有三條: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和后結間束。
4.房室束(His束)起于房室結前端,穿右纖維三角,沿室間隔膜部后下緣至室間隔肌部上緣分支。
5.左、右束支分布于左、右側室間隔的心內膜深面。
6.浦肯野纖維(Purkinje纖維)在心內膜下交織成網入心肌。
變異的副傳導束:通常有Kent束,Mahaim纖維,James旁路束??蓪е滦氖壹√崆笆湛s。
(一)填空
1.體循環(huán)起自左心室,靜脈回流至右心房;肺循環(huán)起自右心室,左右肺靜脈回流至左心房,肺靜脈內流動的血液是動脈血。
2.心是中空的肌性纖維性器官,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隔為左右半。心右緣由右心房構成,心左緣由左心房和左心室構成,下緣由右心室和左心室構成。
3.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構成,在左側第5肋間隙或鎖骨中線內側1~2厘米處可觸及心尖搏動。
4.在心的表面區(qū)分心房與心室的標志是冠狀溝,區(qū)分左右心室的標志是前室間溝和后室間溝,區(qū)分左右心房的標志是后房間溝。
5.右心房分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靜脈竇,兩者之間的表面分界標志是界溝;右心房的入口有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右心房的出口是右房室口。
6.房間隔最薄弱處為卵圓窩,此處是房間隔缺損的好發(fā)部位,室間隔最薄弱處為室間隔膜部,是室間隔缺損的好發(fā)部位。
7.右心室的入口為有房室口,出口為肺動脈口,出口周圍的纖維環(huán)是肺動脈瓣環(huán)。右心室流入道與流出道的分界標志是室上脊,流入道又稱為竇部,流入道的內壁上有縱橫交錯的肉柱,流出道的內壁光滑稱為動脈圓錐。
8.心傳導系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纖維網。
9.心的靜脈主要經冠狀竇回流入右心房,由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和心小靜脈靜脈匯合成。在右心房的開口處稱為冠狀竇口;一部分心的靜脈,如心前靜脈可直接注入右心房。
10.后室間溝、后房間溝與冠狀溝溝的交叉處稱為房室交點,是解剖和臨床上常用的表面標志。
11.室間隔的表面為心內膜膜,中間夾有致密結締組織和心室肌纖維;最薄處形成室間隔膜部。
12.心的正常起搏點是竇房結,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心外膜的深面;房室結的作用是將竇房結傳來的沖動傳向心室,具有傳導和延擱的特點。
13.房室束起自房室結前端,穿過右纖維三角,沿室間隔膜部后下緣前行,至室間隔肌部上緣分為左右束支。
14.右冠狀動脈在右心耳與肺動脈干之間進入冠狀溝,主要分支有后室間溝;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右心室側壁右心室后壁和室間隔后三分之一。
15.左冠狀動脈起自左冠狀動脈竇,主要分支有前室間支和旋支。前者阻塞可導致左心室前壁和室間隔前三分之二心肌梗死,后者阻塞可導致左心房和左心室側壁心肌梗死。
16.心包分為纖維性心包和漿膜性心包,后者相互移行形成潛在性的心包腔返折處的腔隙稱為心包竇,常見的有心包橫竇心包斜竇和心包前下竇。
17.Koch三角前部的心內膜深面有房室結,其尖端正對室間隔膜部的房室部,是心內直視手術的重要標志。如過分刺激此三角形區(qū)域可引起心率失常。
18.室間隔膜部分為位于后上的房室部和前下的室間部部,前界位于右心房與左心室之間。
19.房室交界區(qū)位于房室隔內,基本與koch三角一致,可將竇房結傳來的沖動傳向心室。
(二)名詞解釋
1.體循環(huán):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經主動脈及其分支到達全身毛細血管,與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后,再通過各級靜脈,最后經上、下腔靜脈和冠狀竇回流至右心房的途徑。
2.冠狀竇:位于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后部,引流心的大部分靜脈血,開口于右心房的冠狀竇口。
3.三尖瓣復合體:由三尖瓣環(huán)、三尖瓣、腱索和乳頭肌構成,在結構上及功能上呈一整體,共同保證血液的單向流動。
4.心包腔:由漿膜性心包的臟、壁層相互移行形成,內含有少量液體,可減少心搏動時的摩擦。
5.Koch三角:冠狀竇口前內側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與Todaro腱之間的三角形區(qū)域,該三角尖端的心內膜深面有房室結,為心內直觀手術的標志。
6.節(jié)制索:又稱隔緣肉柱,為右心室腔內連于前乳頭肌根部與室間隔下部的肌束,內有右束支通過。
7.中心纖維體:位于左、右房室口與主動脈口之間的三角形致密結締組織區(qū)域,內有房室束通過。
8.心包橫竇: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干后方與上腔靜脈、左心房前壁之間的心包腔,是心直視手術時阻斷主動脈、肺動脈的經過部位。
9.側支循環(huán):當血管主干阻塞時,較小的側副管逐漸增粗,血液可經擴大的側支吻合到達阻塞部位以下的血管主干,使血管受阻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償恢復。
10.心纖維骨骼:又稱為心纖維性支架,位于房室口、肺動脈口和主動脈口周圍,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為心肌纖維和心瓣膜的附著處。
(三)問答題
1.試述體、肺循環(huán)的途徑及主要特點。
答:體循環(huán)途徑:血液從左心室射出→主動脈→各級動脈分支→全身毛細血管→靜脈血經各級靜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和冠狀竇→右心房。體循環(huán)的主要特點是路程長、分布范圍廣,以動脈血營養(yǎng)全身各部,將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運送回心。肺循環(huán)途徑:血液由右心室射出→肺動脈干→左、右肺動脈及其分支→肺泡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后,動脈血經左、右肺靜脈→左心房。肺循環(huán)的主要特點是路程較短,僅通過肺,使靜脈血轉變?yōu)楹趿控S富的動脈血。
2.試述心房與心室和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標志其內的結構。
答:心房與心室的表面分界標志是前、后室間溝。冠狀溝右側部內主要由右冠狀動脈和心小靜脈,冠狀溝左側部內主要有左冠狀動脈;冠狀溝后部有冠狀竇。前室間溝內有左冠狀動脈的前室間支和心大靜脈;,后室間溝內有右冠狀動脈的后室間支和心中靜脈。
3.試述心傳導系的組成及功能。
答:心傳導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Purkinje纖維)。心傳導系可產生并傳導沖動,維持心的正常收縮和舒張節(jié)奏。
4.試述心包及心包腔的構成
答:心包分為纖維性心包和漿膜性心包。纖維性心包是一層致密的結締組織囊,位于心包外層;漿膜性心包分為臟、壁層,臟層貼于心表面,即心外膜,壁層貼于纖維性心包內面。心包腔是漿膜性心包的臟、壁層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的潛在性腔隙。
5.試述心室的分部及心腔內的主要結構。
答:右心室以室上嵴為界分為竇部(流入道)和漏斗部(流出道),后者也稱為動脈圓錐。竇部室壁上有縱橫交錯的肌束稱為肉柱,與腱索相連的前、后、隔側乳頭肌及節(jié)制索(隔緣肉柱),右房室口及三尖瓣和肺動脈口及肺動脈瓣等結構。左心室以二尖瓣前尖為界分為竇部(流入道)和主動脈前庭(流出道),竇部的入口為左房室口,其周緣附著有二尖瓣及與其相連的腱索和乳頭?。恢鲃用}前庭的出口為主動脈口,其周緣附著有主動脈瓣。
6.試述心室舒張及收縮時瓣膜的活動情況,心腔內血液的流動方向。
答:心室舒張時,二、三瓣開放,主、肺動脈瓣關閉;心室收縮時,二、三尖瓣關閉,主、肺動脈開放。心腔內的血液流動方向:上、下腔靜脈和冠狀竇→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肺動脈口→肺動脈干→肺動脈→肺毛細血管網→左、右肺靜脈→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流入道→主動脈口→主動脈。
7.試述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程及主要分支。
答:右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右竇,在右心耳與肺動脈干根部之間進入冠狀溝,繞行至房室交點附近分為后室間支和右旋支。主要分支有右緣支、后室間支、右旋支、右心房支和房室結支,分布于右心房、部分右心室、室間隔后1/3、部分左心室后壁、竇房結和房室結等。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左竇,在左心耳與肺動脈干之間向左行,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前室間支沿前室間溝走行,繞過心尖切跡至后室間溝,與右冠狀動脈的后室間支相吻合。前室間支分出左心室前支、右心室前支和室間隔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部分右心室前壁、室間隔前2/3、前乳頭肌、心尖和左、右束支。旋支沿冠狀溝向左行,繞過心左緣至心隔面,旋支分出左緣支、左心室后支、竇房結支、心房支和左心房旋支,分布于左心房、部分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側壁及后壁。
8.試述心腔內的瓣膜及其附著部位、作用。
答:左房室口周緣附著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緣附著有三間尖瓣,主動脈口周緣附著有主動脈瓣,肺動脈口周緣附著有肺動脈瓣。當左、右心室收縮時,二尖瓣和三間瓣由于血液的推動而關閉房室口,又由于乳頭肌收縮通過腱索的牽拉作用,使二尖瓣和三尖瓣不致翻向心房,有防止血液逆流回心房的作用。當左、右心室舒張時,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的小帶內充滿血液,瓣膜之間相互閉合,可防止血液從主動脈反流回左心室、從肺動脈反流回右心室。
9.試述室間隔的分部、位置及結構特點。
答:大部分室間隔由心肌覆蓋心內膜形成,較厚稱為肌部,位于左、右心室之間,左側心內膜深面有左束支及其分支通過,右側有右束支通過。位于肌部上方的心房與心室交界處的膜性結構稱為膜部,又分為房室部和室間部。房室部介于右心室與左心房之間,室間部介于左、右心室之間,是室間隔缺損的好發(fā)部位。
10.某患者有風濕性二尖瓣膜病,近期因感冒引起內膜炎,突然感到心前區(qū)劇烈絞痛來醫(yī)院診治。經檢查發(fā)現心尖部的心肌供血不足,診斷為心尖部動脈栓塞。請考慮:二尖瓣上的贅生物脫落后形成栓子,經過哪些途徑到達心尖?阻塞何動脈的管腔從而引起供血不足?通過何動脈建立側支循環(huán)可代償心尖部的血液供應?
答:二尖瓣上的贅生物脫落左心房升主動脈主動脈左竇左冠狀動脈前室間支心尖,阻塞前室間支,從而引起動脈供血不足。可通過右冠狀動脈的后室間支建立側支循環(huán),以代償心尖部的血液供應。
動脈(第十一章)
肺循環(huán)的動脈
肺動脈干,分支為左、右肺動脈。
動脈韌帶: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與主動脈弓下緣之間的結締組織索。為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后的遺跡。
體循環(huán)的動脈
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胸主動脈→腹主動脈)→左、右髂總動脈
升主動脈起自左心室,向右前上行,至右第2胸肋關節(jié)后方(平胸骨角水平)移行為主動脈弓。
主動脈弓行徑:平右第2胸肋關節(jié),弓形彎向左后至第4胸椎下緣左側,移行為胸主動脈。
化學感受器——主動脈小球:位于主動脈弓下方動脈韌帶處。
壓力感受器——主動脈弓壁內,有調節(jié)血壓的作用。
分支: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
頸總動脈行徑:左側起自主動脈弓,右側起于頭臂干。經胸鎖關節(jié)后方上行,平甲狀軟骨上緣分頸內和頸外動脈。
頸動脈鞘:頸總動脈與頸內動脈、迷走神經共同包在頸部的筋膜鞘內。
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
頸動脈小球(化學感受器):一個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連于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方。
分支:頸外動脈:起自頸總動脈,上行至下頜頸高度分為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
主要分支有:
①甲狀腺上動脈自甲狀腺上緣水平發(fā)出,分布甲狀腺上部和喉。
②舌動脈平舌骨大角處發(fā)出,分布至舌、舌下腺和腭扁桃體。
③面動脈舌動脈上方水平發(fā)出,經下頜下腺深面,繞下頜骨下緣、咬肌前緣至面部。經口角和鼻翼外側至眼內眥,稱內眥動脈。
④顳淺動脈起自外耳門前方上行,越顴弓根至顳部皮下,分布于腮腺、額、顳和頂部軟組織。
⑤上頜動脈經下頜頸深面入顳下窩。其中分布于硬腦膜的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它
穿棘孔分布于硬腦膜。
⑥此外,還有枕動脈、耳后動脈和咽升動脈。
頸內動脈:從頸總動脈發(fā)出后,上行至顱底,穿頸動脈管入顱,分支分布于顱內的腦和視器。
鎖骨下動脈行徑:左側起于主動脈弓,右側起于頭臂干,經胸鎖關節(jié)后方至頸根部,呈弓狀經胸膜頂前方,穿斜角肌間隙,至第1肋外側緣延續(xù)為腋動脈。
分支:
椎動脈向上穿第6~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后,左、右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
②胸廓內動脈向下入胸腔,經1~6肋軟骨后面下降,分為肌膈動脈和腹壁上動脈。
③甲狀頸干又分支為甲狀腺下動脈、肩胛上動脈。
腋動脈為上肢的主干。
行程:起于第1肋外側緣,經腋窩至大圓肌下緣移行為肱動脈。
分支:
①胸肩峰動脈。
②胸外側動脈。
③肩胛下動脈又分為胸背動脈和旋肩胛動脈。
④旋肱后動脈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
肱動脈
行徑:自大圓肌下緣,沿肱二頭肌內側下行至肘窩,平橈骨頸分為橈動脈和尺動脈。
分支:肱深動脈,沿橈神經溝伴橈神經下行,終支入肘關節(jié)網。
橈動脈
行徑:在肱橈肌與旋前圓肌之間下行,繼而在肱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繞橈骨莖突至手背,再穿第1掌骨間隙入手掌。
分支:
①拇主要動脈分3支分布拇指兩側及食指。
②掌淺支發(fā)自橈腕關節(jié)水平,下行至手掌,和尺動脈末端形成掌淺弓。掌淺弓分支有小指尺側動脈和3支指掌側總動脈,后者又分指掌側固有動脈。
尺動脈
行徑:在指淺屈肌與尺側腕屈肌之間下行,經豌豆骨橈側至手掌。
分支:
①骨間總動脈。
②掌深支與橈動脈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
胸主動脈為胸部主干。
行徑:第4胸椎下緣左側至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動脈裂孔,移行為腹主動脈。
分支:分壁支和臟支。
壁支:有肋間后動脈;肋下動脈;膈上動脈。
臟支:支氣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
腹主動脈
行徑:膈的主動脈裂孔,至第4腰椎下緣分為左、右髂總動脈。
分支:也有壁支和臟支。
壁支:(1)膈下動脈成對,還發(fā)出腎上腺上動脈。
(2)腰動脈有4對。
(3)骶正中動脈。
臟支:成對臟支:
(1)腎上腺中動脈。
(2)腎動脈。
(3)睪丸動脈(精索內動脈)或卵巢動脈。
不成對臟支:有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胃左動脈——分支:食管支
胃右動脈
肝固有動脈肝左動脈
(1)腹腔干肝總動脈肝總動脈肝右動脈—分支膽囊動脈
胃網膜右動脈
胃十二指腸動脈胰十二指腸上動脈
胃短動脈
胰動脈胃網膜左動脈
胰支
胰十二指腸下動脈
空腸動脈、回腸動脈
(2)腸系膜上動脈回結腸動脈——分支:闌尾動脈
右結腸動脈
中結腸動脈
左結腸動脈
(3)腸系膜下動脈乙狀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
直腸上動脈
5.髂總動脈
行徑:第4腰椎體下緣由腹主動脈分出,至骶髂關節(jié)前方分髂內和髂外動脈。
分支:(1)髂內動脈分壁支和臟支。
閉孔動脈
臀上動脈
壁支臀下動脈
髂腰動脈
骶外側動脈
臍動脈:發(fā)出膀胱上動脈
膀胱下動脈
臟支直腸下動脈
子宮動脈:在子宮闊韌帶內,子宮頸外側1~2cm處跨輸尿管前上方與之交叉。
陰部內動脈:穿梨狀肌下孔出盆,經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分支有肛動脈、會陰動脈和陰莖(陰蒂)動脈。
(2)髂外動脈行徑:沿腰大肌內側緣下降,經腹股溝中點深面入股前部,移行為股動脈。
分支: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3)股動脈行徑: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行在股三角內,進入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
分支:腹壁淺動脈
旋髂淺動脈
旋股外側動脈
股深動脈旋股內側動脈
3~4支穿動脈
(4)腘動脈行徑:起于收肌腱裂孔,經腘窩下行至腘肌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
膝關節(jié)支
腓動脈
分支脛后動脈足底內側動脈
足底外側動脈
脛前動脈:至足背移行為足背動脈
弓狀動脈足底動脈弓
足背動脈第1跖背動脈足底深支
(一)名詞解釋
動脈:運送血液離心的管道,管壁可分為內膜、中膜和外模三層。
動脈韌帶:為自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連于主動脈弓下緣的纖維性結構,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后的遺跡。動脈導管若在出生后6個月尚未閉鎖,則稱為動脈導管未閉,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
主動脈小球:為位于主動脈弓下方的2~3個粟粒狀小體,屬于化學感受器,能感受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從而反射性地調節(jié)呼吸。
主動脈壓力感受器:在主動脈弓壁外膜下有豐富的游離神經末梢,能感受血管壓力的變化,稱為壓力感受器,有反射性地調節(jié)血壓高低的作用。
頸動脈竇:指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靜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壁內含有特殊的感覺神經末梢,屬于壓力感受器,有反射性的調節(jié)血壓高低的作用。
頸動脈小球:為扁橢圓形小體,位于頸動脈杈后方,其內含化學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反射性地調節(jié)呼吸的頻率和深度。
面動脈:約平下頜角處起自頸外動脈,向前經下頜下腺深面,在咬肌止點前緣繞過下頜骨下緣至面部,沿口角及鼻翼的外側迂曲上行至內眥,易名為內眥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于下頜下腺、面部和腭扁桃體等。
掌淺弓:位于掌腱膜和指淺、深屈肌腱之間,由尺動脈的終支和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形成。
腦膜中動脈:在下頜頸深面由上頜動脈發(fā)出,向上穿棘孔進入顱腔,分前后兩支,緊貼顱骨內面走行,分布于顱骨和硬腦膜。前支行于顱骨翼點內面,當顳部骨折時易受損傷,可引起硬膜外血腫。
10、子宮動脈:在子宮頸外側2cm處從輸尿管的前方跨越。在進行子宮手術時,結扎子宮動脈時注意不要將輸尿管一起結扎。
(二)填空題
主動脈全長可分為三段,即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
左頸總動脈起自主動脈弓,右頸總動脈起自頭臂干,至甲狀軟骨上緣高度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
胸部動脈的主干為胸主動脈,其分支有兩類:臟支主要有支氣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壁支包括肋間后動脈、肋下動脈和脾動脈。
胃網膜左動脈發(fā)自脾動脈,胃網膜右動脈發(fā)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短動脈發(fā)自脾動脈,胃后動脈發(fā)自脾動脈。
闌尾動脈是回結腸動脈的分支,它走行于闌尾系膜游離緣內,直至闌尾尖。
頭面部大出血時,將頸總動脈壓向第6頸椎的頸動脈結節(jié),進行急救止血。上肢出血時可將鎖骨下動脈向后下壓向第1肋進行止血。
在頭頸部可摸到搏動的動脈主要有顳淺動脈,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
腹主動脈不成對的臟支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供應結腸的動脈是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10、面動脈起于頸外動脈,脾動脈起于腹腔干,左頸總動脈起于主動脈弓
11、甲狀腺上動脈來自頸外動脈,甲狀腺下動脈來自鎖骨下動脈
(三)問答題
1.主動脈可區(qū)分為哪幾部?升主動脈的分支有哪幾條?降主動脈可分哪兩部分?
答:主動脈可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升主動脈分支有左、右冠狀動脈。降主動脈又分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
2.簡述化學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的部位和功能。
答:化學感受器感受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存在于主動脈弓凹側下方的主動脈小球和頸內、頸外動脈分叉處后方的頸動脈小球;壓力感受器感受血壓的變化,存在于主動脈弓壁內和頸總動脈末端或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血管壁內的頸動脈竇。
3.腹主動脈有哪些壁支和臟支?
答:腹主動脈的壁支主要有膈下動脈和腰動脈。成對的臟支包括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和睪丸動脈(卵巢動脈);不成對的臟支有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4.出入心底的大血管有哪些?
答:出入心底的大血管有上腔靜脈、下腔靜脈、肺動脈干、主動脈、4條肺靜脈。
5.左心室腔內可見哪些結構?
答:左心室腔內可見二尖瓣、腱索、乳頭肌、肉柱、左房室口、主動脈前庭和主動脈瓣。
6.頸外動脈有哪些主要分支?
答: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上頜動脈和顳淺動脈等。
7.甲狀腺有哪些血管分布?
答:甲狀腺的血管有有甲狀腺上、下動脈,甲狀腺上、中、下靜脈。
8.腹主動脈的臟支(一級分支)有哪些?
答:腹主動脈的臟支(一級分支)包括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腎動脈、睪丸動脈(卵巢動脈)、腎上腺中動脈。
9.胃有哪些動脈分布?
答:胃的動脈包括胃左動脈、胃右動脈、胃網膜右動脈、胃網膜左動脈和胃短動脈。
10.腸系膜上動脈有哪些分支?
答:腸系膜上動脈的分支空腸動脈、回腸動脈、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和中結腸動脈。
11.結腸有哪些動脈分布?
答:結腸的動脈分布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中結腸動脈、左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
靜脈
靜脈:運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細血管,止于心房。靜脈的數量比動脈多,管徑較粗,管腔較大。與伴行的動脈相比,靜脈管壁薄而柔軟,彈性也小。
肺循環(huán)
收集左肺上葉的血液 左上肺靜脈
收集左肺下葉的血液左下肺靜脈左心房
收集右上,中肺的血液右上肺靜脈
收集右肺下的靜脈右下肺靜脈
體循環(huán)
左上肢靜脈血左鎖骨下靜脈
頭部左側靜脈血頭頸內靜脈左頭壁靜脈
右上肢靜脈血右鎖骨下靜脈 上腔靜脈系
頭部右側靜脈血右勁內靜脈右頭壁靜脈
食管,支氣管及胸腹后壁的靜脈血奇靜脈
盆部左髂內靜脈
左下肢靜脈血左髂外靜脈血左髂總靜脈下腔靜脈系
盆部右髂內靜脈
右下肢靜脈血右髂外靜脈右髂外總靜脈
(一)名詞解釋
1.面靜脈:無瓣膜,與顱內靜脈有交通,面部發(fā)生化膿性感染,若處理不當。因此,將鼻根至倆側口角的三角形區(qū)域稱為:危險三角。
2.頭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的橈側,沿前臂橈側、前面上行至肘窩,沿肱二頭肌外側溝繼續(xù)上行,經三角胸大肌間溝,穿鎖胸筋膜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3.貴要靜脈:在肘部凹陷處可找到那根斜的靜脈就是貴要靜脈。貴要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的尺側,上行逐漸轉至前臂的掌側面,在肘窩處接受肘正中靜脈與頭靜脈相交通,貴要靜脈本干則沿肱二頭肌內側緣繼續(xù)上行,最后注入腋靜脈。
4.肘正中靜脈:肘正中靜脈在肘窩下起自
頭靜脈
,斜向內上方注入
貴要靜脈
。
注:部分人可有前臂正中靜脈,常分二支,分別注入貴要靜脈和頭靜脈。
小隱靜脈:行程:起于足背靜脈弓的外側份,經外踝后方上升至小腿后面,在小腿中、下1/3常有穿通支與深靜脈溝通。
注入:腘靜脈
收集:足外側部和小腿后部淺層結構的靜脈血
伴行結構:
上段:伴腓腸內側皮神經;下段:伴腓腸神經;足背:伴足背外側皮神經
大隱靜脈:大隱靜脈(greatsaphenousvein)起于足背靜脈弓內側端,經內踝前方,沿
小腿
內側緣伴隱神經上行,經股骨內側髁后方約2cm處,進入大腿內側部,與股內側皮神經伴行,逐漸向前上,在恥骨結節(jié)外下方穿
隱靜脈裂孔
,匯入股靜脈,其匯入點稱為隱股點
肝門靜脈系:通常
肝門靜脈
主要由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匯合而成,但由于腸系膜下靜脈及胃左靜脈匯入部位的不同,故肝門靜脈的組成又有各種類型。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匯合的部位,一般在
胰頸
的后方,但有的在胰頸、胰體交界處或胰頭的后方,因此,肝門靜脈與胰的關系密切,胰的病變??衫奂案伍T靜脈。
屬支:肝門靜脈的屬支主要有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胃左靜脈和腸系膜下靜脈。此外還有胃右靜脈、膽囊靜脈和附臍靜脈。上述屬支,除膽囊靜脈、附臍靜脈為數條細小靜脈外,主要屬支基本與各自的同名動脈伴行。腸系膜上靜脈伴行于同名動脈的右側,沿腸系膜根上行,經
十二指腸水平部
的前面,至胰頸的后方與脾靜脈匯合,形成肝門靜脈。外科剖露腸系膜上靜脈時,需將橫結腸及其系膜提起,在十二指腸水平部的前面,觸及腸系膜上動脈的搏動,即可確定該靜脈的位置,切開小腸系膜根即可找到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除收集腸系膜下靜脈和胰腺的多數小靜脈支外,還常有胃后靜脈匯入其中。胃左靜脈與胃左動脈伴行,收集胃小彎側胃前。后壁的靜脈支,離開胃壁進入臂膀襞內并轉彎向右下。于轉彎處的凸側收集食管靜脈支。胃左靜脈多直接匯入肝門靜脈,其余匯入脾靜脈或肝門靜脈、脾靜脈的上交角處。腸系膜下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至胰腺的后方匯入脾靜脈。但有的匯入腸系膜上靜脈,或匯入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交角處。
交通途徑:(1)肝門靜脈系統的胃左靜脈、胃短靜脈和胃后靜脈,在食管下段和胃底處,與腔靜脈系統奇靜脈的食管靜脈相吻合。在肝門靜脈高壓癥時,血液可經胃左靜脈至食管靜脈、奇靜脈流入上腔靜脈,因此可發(fā)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易受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傷和粘膜面潰瘍糜爛而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曲張的靜脈破裂后,常因管壁薄弱缺乏彈性收縮,自動止血的機會較少,故須施行間奇靜脈斷流等手術,可得到一定的止血效果。
(2)肝門靜脈系統的腸系膜下靜脈的直腸上靜脈,在直腸下段與腔靜脈系統的髂內靜脈的直腸中、下靜脈相吻合,在肝門靜脈高壓癥時,直腸下段靜脈可曲張成痔。
(3)肝門靜脈系統的附臍靜脈,在臍周圍與腹壁上靜脈及
胸腹壁靜脈
相吻合,與上腔靜脈相交通。同時,也與腹壁下靜脈及腹壁淺靜脈相吻合,而與下腔靜脈相交通。在肝門靜脈高壓癥時,位于臍周圍的腹壁淺表靜脈可發(fā)生曲張,稱為"
海蛇頭
"。
4)肝門靜脈系統的脾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以及升、降結腸和十二指腸、胰、肝等臟器的小靜脈,在腹膜后與腔靜脈系統的腰靜脈、低位的肋間后靜脈、膈下靜脈及睪丸靜脈等相吻合,形成Retzius靜脈。當肝門靜脈高壓癥時,均可曲
張和增
多,以降低肝門靜脈的高壓。手術中應盡量保護這些曲張的Retzius靜脈,如有損傷應徹底止血。
淋巴系統(第十二章)
淋巴系統是循環(huán)系統的一部份。淋巴系統是由淋巴管道,淋巴組織與淋巴器官所組成。淋巴管道和淋巴結的淋巴竇內含有淋巴液,簡稱淋巴。
淋巴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結構特點
(一)淋巴管道
毛細淋巴管
毛細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組織間隙,收集多余的液體。其管壁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內皮細胞間的間隙較大,無基膜和外周細胞,有纖維細絲牽拉,使毛細淋巴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因此毛細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較大,一些不易透過毛細血管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細菌、異物、癌細胞等較易進入毛細淋巴管。毛細淋巴管分布廣泛,除上皮、角膜、晶狀體、牙釉質、軟骨、腦和脊髓等處無毛細淋巴管外,遍及全身各處。
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vessel由毛細淋巴管匯合而成,管壁內面有豐富的瓣膜,可分為淺、深淋巴管兩組。淺淋巴管位于淺筋膜內,與淺靜脈伴行;深淋巴管位于深盤膜深面,多與深部的血管、神經等伴行。
淋巴干
淋巴干由淋巴管匯合而成。全身各部的淺、深淋巴管匯合成9條淋巴干:收集頭頸部淋巴的左、右頸干,收集上肢淋巴的左、右鎖骨下干,收集胸部淋巴的左、右支氣管縱隔干,收集下肢、盆部及腹部成對臟器淋巴的左、右腰干,收集腹部不成對臟器淋巴的腸干。
淋巴導管
(二)淋巴組織
淋巴組織分為彌散淋巴組織和淋巴小結兩類
(三)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結,胸腺,脾和扁桃體
淋巴結
淋巴在向心流動中要通過一系列的淋巴結。淋巴結為圓形或橢圓開、大小不等的小體,一側凸隆,另一側凹陷,凹陷中央處為淋巴結門。與淋巴結凸側相連的淋巴管稱輸入淋巴管,數目較多。
(四)淋巴側支循環(huán)
機體某一局部的主要血管(動脈或
靜脈
)的血流受阻后,該部原有吻合支的血管擴張,形成
旁路
,使血液迂回地通過這些旁路,恢復了循環(huán),這種循環(huán)途徑稱為“側支循環(huán)”,又稱為“代償性循環(huán)”。
意義
“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具有代償意義,對機體是有利的。充分而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可使動脈阻塞后局部組織不致遭受供血不足,靜脈阻塞后局部組織不致發(fā)生淤血。但由于"側支循環(huán)"時側支血管的高度擴張,管壁比較薄弱,在受到機械性或炎性因素作用下,容易發(fā)生破裂出血。這些出血可以是小量的,如門靜脈側支循環(huán)引起的痔靜脈破裂出血:有時卻可以引起大量的致命性出血,如門靜脈側支循環(huán)引起的食管下段靜脈破裂出血。側支循環(huán)的動脈擴張,有時可因局部管壁薄弱而形成動脈瘤。例如
先天性主動脈縮窄
患者,脊髓動脈形成側支循環(huán)時,其脊髓前動脈可發(fā)生局部擴張,形成
動脈瘤
。該動脈瘤穿破時也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淋巴導管(第二節(jié))
胸導管是全身最大的
淋巴管
,主要功能是收集淋巴液進入淋巴循環(huán)的重要器官。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穿膈的主動脈裂孔進入胸腔。
淋巴導管分為胸導管和右淋巴導管兩部分。
(一)胸導管
在食管后方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至頸根部呈弓狀彎向左側注入左靜脈角。長30~40cm,該管的直徑約3mm,管腔內瓣膜較少,
乳糜池
(cisternachyli)為胸導管起始膨大處,常位于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腸干匯成。胸導管引流
下肢
、
盆部
、
腹部
、左
上肢
、左
胸
部和左頭
頸部
的
淋巴
,胸導管通過6條淋巴干和某些散在的淋巴管收集兩下肢、盆部、腹部、左肺、左半心、左半胸壁、左上肢和頭頸左半部的淋巴。占全身淋巴的3/4。胸導管自乳糜池上行于脊柱前方,在主動脈后方穿經膈
主動脈裂孔
入胸腔,在
食管
后、脊柱前方繼續(xù)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側偏斜,出胸廓上口達
頸根部
后,向前弓狀彎曲稱胸導管弓,弓頂約平第6~7頸椎高度,多數繼續(xù)向前下匯入左靜脈角,少數可注入左頸內靜脈。胸導管與肋間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和左鎖骨上淋巴結之間存廣泛的淋巴側支通路。在匯入靜脈角處收納左支氣管縱隔干、左頸干和左鎖骨下干。
(二)右淋巴導管
右淋巴導管為一短干,長約l~1.5cm,管徑約2mm,由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和右支氣管縱隔于匯合而成,注入右靜脈角。
有時上述3條淋巴干并不匯合,而分別注入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右淋巴導管主要收納頭頸右半、右上肢、右肺、右半心、胸壁右半部的淋巴,即約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
淋巴結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圍
頭部的淋巴結——頭部的淋巴結多位于頭頸交界處,由后向前依次有就淋巴結、乳突淋巴結、腮腺淋巴結、下頷下淋巴結和額下淋巴結等,收納頭面部淺層的淋巴,直接或間接匯入頸外側深淋巴結。頭部淋巴結主要位于頭頸部交界處,主要引流頭面部淋巴,輸出淋巴管直接或間接注入頸外側上深淋巴結。
(二)頸部的淋巴結——頸部的淋巴結分為頸前和頸外側兩組。(1)頸外側淺淋巴結:位于胸鎖乳突肌表面及其后緣處,沿頸外靜脈排列,收納頸部淺層的淋巴管,并匯集乳突淋巴結、枕淋巴結及部分下頜下淋巴結的輸出管,其輸出管注入頸外側深淋巴結。
(2)頸外側深淋巴結:數目多達10~15個,沿頸內靜脈周圍排列,上始于顱底,下至頸根部,少數淋巴結位于副神經周圍,在頸根部的淋巴結常沿鎖骨下動脈及臂叢排列。頸外側深淋巴結直接或通過頭頸部淺淋巴結收納頭頸部、胸壁上部、乳房上部和舌、咽、腭扁桃體、喉、氣管、甲狀腺等器官的淋巴管,其輸出管匯合成頸于。左頸干注入胸導管,右頸于注入右淋巴導管,在匯入部位常缺少瓣膜
(三)腋淋巴結——位于腋窩內腋血管及其分支周圍,15~20個,按其位置可分為5群:①外側淋巴結位于腋動脈、腋靜脈遠側段周圍,收納上肢大部分淋巴管及肘淋巴結輸出管;②胸肌淋巴結位于胸小肌下緣,胸外側動、靜脈周圍,收納胸、腹外側壁和乳房外側、中央部的淋巴管;③肩胛下淋巴結位于腋窩后壁肩胛下動、靜脈周圍,收納項背部、肩腫區(qū)的淋巴管;④中央淋巴結位于腋窩內的脂肪中,肋間臂神經周圍,此群接受上述3群淋巴結的輸出管;⑤尖淋巴結位于腋窩尖部,沿腋動脈、腋靜脈的近側段排列,收納中央淋巴結輸出管和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其輸出管大部匯成鎖骨下干,少數注入鎖骨上淋巴結。腋淋巴結收納上肢、乳房、胸壁和腹壁上部等處的淋巴管,其輸出管匯成鎖骨下于后,左側鎖骨下于注入胸導管,右側鎖骨下干注入右淋巴導管。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可分為胸壁和胸腔臟器者兩種。
(一)腹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結臍平面以上腹前壁的淋巴管一般注入腋淋巴結,臍平面以下腹前壁的淋巴管一般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腹后壁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結。腰淋巴結位于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周圍,30~50個之多,除收納腹后壁淋巴管外,還收納腹腔成對器官(腎、腎上腺、睪丸、卵巢等)的淋巴管及骼總淋巴結輸出管。腰淋巴結的輸出管匯合成左、右腰干,參與乳糜池的構成。
(二)腹腔臟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腹腔成對臟器如:腎上腺、腎、睪丸(卵巢)等器官的淋巴管直接匯入腰淋巴結。腹腔不成對器官如:消化管、肝、膽囊、胰、脾等器官的淋巴管分別注入腹腔干、腸系膜上、下動脈及其分支附近的諸淋巴結。
1.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腹腔淋巴結位于腹腔干周圍,1~3個,借腹腔干分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推動高標準辦學水平提升的實操方案
- 出售叉車門架子合同范例
- 出售塔吊電纜合同范本
- 利于甲方合同范例
- 買賣牛肉合同范本
- 2025年PLC行業(yè)市場趨勢分析報告
- 出售高欄貨車合同范本
- 農村房屋框架購買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水利工程合同索賠預防與糾紛處理機制
- 傳媒公司主播簽約合同范本
- 危險物品管理制度
- 門靜脈炎護理課件
- 重慶八中2024屆高三12月高考適應性月考卷(四) 語文試卷(含答案)
- 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的實踐與挑戰(zhàn)
- 建筑構造(下冊)
- 電流互感器試驗報告
- 蔣中一動態(tài)最優(yōu)化基礎
- 華中農業(yè)大學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實踐單位意見反饋表
- 付款申請英文模板
- 七年級英語閱讀理解10篇(附答案解析)
- 抖音來客本地生活服務酒旅商家代運營策劃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