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必修三1中國傳統文化_第1頁
復習必修三1中國傳統文化_第2頁
復習必修三1中國傳統文化_第3頁
復習必修三1中國傳統文化_第4頁
復習必修三1中國傳統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人教版必修Ⅲ文化史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樣出現和形成的?它怎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變的?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課宋明理學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課標要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考試大綱:單元線索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百家爭鳴儒家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形成漢代成為正統宋明發(fā)展為理學明清新發(fā)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宋程顥、程頤和朱熹、明朝王陽明思想主張李贄反正統思想,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反君主專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現與意義“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的時間及其思想文化原因?2、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3、“百家爭鳴”是什么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什么基礎?4、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張是?5、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有什么積極作用?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張實行什么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7、荀子主張統治者用什么施政?8、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張是?9、法家的思想主張有什么意義?10、墨子的主張主要有?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時間及其根本原因?2、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3、“百家爭鳴”是什么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什么基礎?4、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張是?5、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有什么積極作用?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張實行什么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7、荀子主張統治者用什么施政?8、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張是?9、法家的思想主張有什么意義?10、墨子的主張主要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老子和莊子;商鞅和韓非子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春秋晚期,“仁”,“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實行仁政“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道”,“無為而治”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兼愛”、“非攻”、提倡節(jié)儉、“尚賢”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概念: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泛指,以形容學派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爭鳴”是指當時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爭相發(fā)表不同見解,展開爭論。他們互相詰難,彼此吸收融合。1、“百家爭鳴”的概念2、原因:經濟:政治:階級關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各種力量爭衡較量;

(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基礎)“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統治者為加強實力重視招賢納士,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相對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學術下移,私學興起,提供人才基礎)社會大變革(根因)3、主要代表:道家老莊;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韓非子4、特點:5、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其主張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仁”(核心)、“禮”(目的)、“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創(chuàng)辦私學;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經二、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貢獻1.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2.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漢朝以后)3.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啟發(fā)(明清后)后世影響政治思想性相近思想核心:

協調人際關系協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以德”代表奴隸主利益維護西周的奴隸制統治秩序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禮根本目的:孔子思想對后世中國人的影響很大!“仁”對中國人為人處世產生極大影響,形成了中國人謙恭的性格;他倡導“禮”影響了中國人思維和行為方式,規(guī)定了應當為、可以為、不得為行為方式,具有很強規(guī)范性,限制了中國人創(chuàng)新思維,造成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觀念障礙。他強調“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視矛盾,不具開拓精神,形成中國人內斂性格特點。“禮”作為中國宗法分封與專制集權農耕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岸Y”一方面促進了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也促進了家庭倫理關系協調,形成了中國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倫理關系。這種通過修身、齊家而形成的道德修養(yǎng)和家庭倫理,逐漸積淀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奴隸主的統治A、提高勞動人民的身份地位,促進生產的發(fā)展B、有助于調解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wěn)定①主觀目的:③局限性:②進步性: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禮”?孔子等儒家學派的主張為什么在當時不被采納?“禮”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在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

(1)評價:(2)不被采納的原因:客觀方面:主觀方面:①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zhàn)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儒家“仁”的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歷史上的孔子奔波中的孔子至高無上的孔子袁世凱與孔子新文化運動與孔子文革與孔子世界與孔子今天的孔子儒家思想至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世界的孔子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漢內斯·阿爾文(諾貝爾獎獲得者)新聞點擊:國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典

美國文化部長說:孔子的人格與他的業(yè)績,值得受到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國文化部長說:從久遠的年代開始,歐洲就承認了孔子這位中國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1)孟子:戰(zhàn)國時期,亞圣。主張:①發(fā)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罰,薄稅斂。(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②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成為中國早期民本主義的思想基礎)③倫理觀:主張“性本善”,要用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論”④價值觀: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三、戰(zhàn)國——孟子、荀子——貢獻(作用或地位):總結改造儒家思想,體系更完整,成為諸子百家之大宗。(2)荀子:戰(zhàn)國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綜合法道思想積極成分,使之更能適應社會需要。(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①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關系。③倫理觀:主張“性惡論”但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④天人關系上:提出“天行有?!薄ⅰ爸铺烀弥钡拿}

(唯物主義思想)仁者愛人(進步性)克己復禮(保守性)

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省刑法、薄稅斂

“仁義”、“王道”,“以德服人”

民貴君輕君舟民水性善論性惡論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論孟子、荀子對孔子思想的發(fā)展有哪些發(fā)展?奠定基礎體系完整,成為大宗。四、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主張①哲學思想:A、

(唯心論):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B、樸素辯證法(思想精華)

:世界萬物在不停地運動,有無等矛盾對立的雙方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②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對社會發(fā)展持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希望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2)莊子主張——世界萬物是相對。放棄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根源于戰(zhàn)國初期,社會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各國紛紛通過變法和改革使奴隸主貴族日益衰落)(3)評價:道家代表沒落的奴隸主的心態(tài)。是一種消極思想,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回避,但在客觀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辯證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岵恢涿?,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p>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薄独献印?/p>

老子的政治主張:

1.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4.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独献印分苏咧?,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

將欲取之,

。

天網恢恢,

。

民不畏死,

。

禍兮福之所倚,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合抱之木,

;九層之臺,

;千里之行,

?!兜赖陆洝分械拿洌鹤灾呙髅姥圆恍攀瓒宦└Y獾溨加谧阆履魏我运缿种叵扔柚诤聊┢鹩诶弁量伎寄?/p>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独献印?/p>

老子的辨證法思想材料中體現莊子的什么主張?莊子的“逍遙”思想反映了

莊子認為,人生在世總是“未免乎累”,因為有才者要被社會強制征用,無才者又要被社會無情拋棄,在才與不才的縫隙中生活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徑就是擺脫周圍的世界,從而擺脫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種矛盾的困擾,以求得精神的安寧。3、墨家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材料二:(戰(zhàn)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材料三:尚賢者,政之本也。……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摘自《墨子》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墨子的核心思想,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并分析這種思想產生的根源?如何評價?——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不斷,人民渴望一個安定的生產環(huán)境——統治階級窮奢極欲,殘酷剝削人民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尚賢——封建經濟的形成發(fā)展,小生產者隊伍的壯大。小生產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①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民(平民百姓)利益的利益;有利于生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②兼愛(愛無差等)在階級社會中是無法實現的。評價:2、法家

(1)韓非子: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將法、術、勢相結合,其中法律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權術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勢力是君主的權威,從而建立起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集權觀:加強君主集權

(2)主要觀點:法治觀: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改革觀:“不期修古,不法??伞边m應地主階級建立新政權的需要適應了地主階級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適應了社會大變革的需要(3)發(fā)展趨勢:兩漢以后,獨立體系逐漸消失,被儒家吸收

(4)評價:①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②為秦始皇鞏固統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③過于嚴厲,導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仁”“為政以德”;“禮”“貴賤有序”;“因材施教”“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仁義”“王道”;“制天命而用之”“性惡論”;“道”,“無為而治”;事物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兼愛”“非攻”;“尚賢”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君主集權;變法革新當時不受重視,但后來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主流思想較消極;成為漢初治國思想,樸素辯證法影響深遠代表小生產者利益,較為進步符合統治者富國強兵的要求,在當時最受統治者歡迎

材料一:若使天下--------視人之寶若其寶,誰竊?視人之身若其身,誰賤?視人之家若其家,誰亂?視人之國若其國,誰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材料四: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學派的觀點和主張?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識鞏固同是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大變革、大動蕩、大發(fā)展的背景之下,為什么各家的主張會有如此差異呢?代表的階級屬性不同:老子、莊子、孔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孟子、荀子、韓非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墨子代表小生產者.五.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2)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3)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歷史的發(fā)展。4)是中國學術、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重要階段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準則(禮);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無為);法家思想: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1)奠定中國文化基礎,形成傳統文化體系諸子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具有現實意義?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仁義、禮節(jié)、誠信、忠孝、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人與自然和諧、辯證看問題、淡泊名利、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等。以法治國、與時俱進等。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提倡節(jié)儉、重視人才、嚴于律己等。探究1.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人類首次覺醒,理性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化決定著其后諸民族的文化走向。對于中國而言,最能體現這一特征的現象是

A.百家爭鳴B.焚書坑儒C.獨尊儒術D.崇儒尚佛2.

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說:最近最熱的一個詞大概就是“救市”,而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有一個需要——救世。先秦諸子就是出來救世的。這種“救世”出現的共同背景是A.奴隸制瓦解B.各家思想趨向合流C.社會矛盾尖銳D.爭霸稱雄局面結束3.在某中學歷史探究課上,學生從“如何遏制學生上課說話現象”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這是品德問題,應該以德教化?!币疑f:“這是違紀行為,應該嚴格懲罰?!北f:“這是無意識的,要讓學生自我覺悟?!彼麄兊拿枋鏊鶎乃枷胧茿.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AAA4.《漢書?藝文志序》載:“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痹谶@里,班固說的是

A.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B.秦末漢初時期儒道諸說沉渣泛起C.東漢末年以后儒、釋、道三家共同的出現D.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混亂局面5.下列對“百家爭鳴”的含義理解正確的有①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當時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②所謂“爭鳴是指各派針對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展開討論,爭相發(fā)表不同的見解③這些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④指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④AA6.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說:最近最熱的一個詞大概就是“救市”,而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有一個需要——救世。其中孔子開出“救世藥方”是A.用“仁”“禮”規(guī)范社會秩序B.倡導“仁政”回復和擴充人性 C.“君舟民水”的統治理念D.施政者講求“王道”“仁義”7.孔子認為作為社會性的人要“仁者愛人”,要“克己復禮”,因而其本質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它就是A.追求天下為公 B.崇尚秩序C.主張仁政 D.天人感應8.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yè)貢獻最大的是A.“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C.“知之為知之”的學習態(tài)度D“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ABA9.明太祖朱元璋讀《論語》非常敬仰孔子,但讀《孟子》就很厭惡孟子。《孟子》一書中哪一句話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對孟子的不滿?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C.“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0.在評論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贝颂幟献拥摹耙粋€思想”具體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貴君輕”,統治者要實行“仁政”C.兼相愛、交相利D.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人民反抗BD11.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他批評的是

A.法家學說B.道家學說C.儒家學說D.墨家學說12.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孟子主張“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張本質內涵都是重視A.人的平等權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諧社會人際關系D.人的自由平等13.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某中學準備開展以“弘揚人文精神,構建和諧校園”為主題的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諧社會”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下為主,君為客”③君主專制,君權神授④“民貴君輕”“君舟民水”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CCD14.在2008年首屆世界儒學大會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縱論儒學發(fā)展。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孔子誕于中國,儒學屬于世界。下列說法不能印證此觀點的是A.儒學對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和繁榮具有重要作用B.儒家的“貴賤有序”等主張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藥C.儒家思想可以為化解當今社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提供借鑒D.儒學具有跨越時空的恒久意義B1.(2011·安徽文綜·12)安徽境內歷史遺存豐富,人文景觀眾多。圖中體現儒家倫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走進高考B2.(2010·西安中學高三一模)漢武帝“獨尊儒術”、李贄批判孔子、康有為尊孔子為改革先師、袁世凱“尊孔復古”、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當前的“孔子熱”,既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孔子的命運。以下各項中,能夠用來解釋孔子“命運”的比較科學的觀點是()A.“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B.“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歷史就是過去的人和事”D.“歷史就是昨天與今天永無休止的對話”A3.(2010·浙江文綜13)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A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董仲舒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漢初,統治者采取什么政策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2、漢武帝時為什么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3、董仲舒新儒學具有什么特點?4、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什么主張?5、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是為了?他還提出什么道德標準?6、漢武帝時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是?7、五經和博士分別是?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漢初,統治者采取什么政策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2、漢武帝時為什么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3、董仲舒新儒學具有什么特點?4、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什么主張?5、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是為了?他還提出什么道德標準?6、漢武帝時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是?7、五經和博士分別是?與民休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fā)展形勢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君權“三綱五?!比寮覍W說《詩》《書》《禮》《易》《春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稘h書·食貨志》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吨袊糯贰罚?)儒家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地位怎樣?原因是什么?(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違背了歷史發(fā)展。一、從“無為”到“有為”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稘h書·食貨志》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吨袊糯贰芬?、從“無為”到“有為”(2)根據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樣?原因何在?怎樣評價焚書坑儒?(2)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書坑儒”壓制儒家思想。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擊時政,不利于秦朝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而法家思想主張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適應了地主階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要求。評價:①統一了思想,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極大的破壞;③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躍??傊畷r代的需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吨袊糯贰芬?、從“無為”到“有為”(3)根據材料二到了西漢治國的指導思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3)西漢建立后治國的指導思想是黃老的道家思想。原因:①西漢統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主觀)

②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不得不采用休養(yǎng)生息政策。(客觀)措施:與民休息(減輕田租;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中國古代史》一、從“無為”到“有為”(4)根據材料三,西漢初期以“無為”的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會出現怎樣的后果呢?1.經濟恢復2.社會穩(wěn)定3.國力日盛積極:消極:土地兼并,商賈膨脹

——放縱、姑息邊境不寧——和親王國問題——中央軟弱無力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中國古代史》一、從“無為”到“有為”(5)根據材料三分析漢武帝時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是什么?漢武帝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為此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最大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經過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經濟恢復,社會安定,國力日盛可能性:必要性:土地問題、邊境問題與王國問題嚴重,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稘h書·食貨志》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中國古代史》一、從“無為”到“有為”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漢武帝“有為”的表現政治:必修①:P12、P14(1)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使王國越分越??;(2)加強皇權:用身邊做侍從、秘書工作的人任尚書令、侍中,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經濟: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穩(wěn)定物價。實行貨幣官鑄、鹽鐵專賣、物價管理、向工商業(yè)者加征重稅等思想:必修③:P8“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課外補充:成功反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等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中國戰(zhàn)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故名。黃老之學始于戰(zhàn)國盛于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其中,黃帝之學主要指的是《黃帝四經》,即《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四部分。大致成書于戰(zhàn)國,東漢時亡佚,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老子之學主要指《道德經》。黃帝老子黃老思想的內容黃老之學基礎

黃老之學的核心黃老之學倡導——治身(養(yǎng)生)、治國

——早期道家理論,結合陰陽五行、儒、墨、法等各家學說——“無為而無不為”——“待時而動”

“因時制宜”

“積極無為”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克兩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二、董仲舒的新儒學1、提出:漢武帝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漢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書。2、主要內容: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權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統治秩序“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上的統一“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制定道德標準“三綱五?!?/p>

解決之道面臨問題董仲舒的學說邊境不寧諸侯王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主張:

◆特點:◆實質: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內容“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①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學獨尊,思想專制

③宣揚”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借助天上的神權來強化地上的皇權,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給統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3、目的:積極消極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2.對儒學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起了積極作用3.發(fā)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1.含有唯心主義的成分2.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有專制作風3.帶有神學迷信色彩,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而宣揚綱常倫理董仲舒的新儒學中有哪些積極成分?哪些又是在現實生活中要揚棄的?議一議4、評價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p>

——《漢書?董仲舒?zhèn)鳌凡牧纤模航滩腜11學習延伸資料。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張?閱讀史料:“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雹偻恋貑栴}、邊境問題與王國問題嚴重,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②思想上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③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順應了統治者的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求。三、儒學成為正統思想1.原因:2.措施:(1)思想:(2)政治:(3)教育:①規(guī)定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②興辦太學,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③在郡縣設立學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壟斷教育——憑儒學入仕,打破貴族官僚世代為官制度——儒學在民間獨尊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起用儒者參政,政府定期選出孝子、廉吏到中央為官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從隋朝起政府設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3.5.7品以上,主攻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8品以下及庶人,主攻專門技術)。國子監(jiān)既是官署(中央的教育管理機關),又兼有高等學府的性質。至清代變?yōu)橹还芸荚?,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圖為北京國子監(jiān)牌樓。國子監(jiān)又稱“太學”、“國學”北京國子監(jiān)中的孔子像董仲舒時期儒家思想的特點: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總之:

政治制度層面的作用上升;作為倫理道德,身心修養(yǎng)層面的社會功能下降。

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閱讀史料:材料一:教材P9『學思之窗』。材料二: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顧頡剛問題1: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時代需要。②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實現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閱讀史料:材料一:教材P9『學思之窗』。材料二: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顧頡剛⑴有道理。⑵秦朝“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確立的統治思想不同,但都是為了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都屬于思想文化專制的需要。問題2:有人認為:就其實質而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朝的“焚書坑儒”是相同的,你認為上述觀點是否有道理?結合秦漢史實指出依據。原因對儒學態(tài)度手段作用目的實質作用秦剛剛統一;秦統治受到儒士攻擊國力強盛;董仲舒發(fā)展儒學,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排斥、打擊尊崇簡單粗暴倡導、勸勉、教化儒學發(fā)展陷入低潮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文化專制有利國家統一,但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1.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學說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體現了“仁政”思想③使儒學增加了迷信色彩 ④與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董仲舒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對這一思想理解最準確的是A.認為民性本善,君權神授B.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C.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建議以禮入法,以禮入俗3.馮天瑜等著的《中華文化史》對董仲舒學說的評價有這樣一段描述:“……董仲舒學說的消極影響也是嚴重的……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币韵履囊粚W說對上述的影響最大A.“大一統”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三綱五?!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BAC4.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長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體系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②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沒有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④封建官辦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大力傳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B5.“漢武帝所努力締造的政體,究其實,是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將儒家學說作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礎,而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則將法家學說作為統治權術來運用?!睂σ陨喜牧系恼f明和解釋不正確的是:A.漢武帝治國施政之術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時尊奉儒、法兩家的學說B.“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完全杜絕其它學說C.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從此淪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D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

材料二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材料三“孔子是數千年前之殘骸骷骨,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保護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

——李大釗

指出以上三段材料是誰的什么主要思想,分析出現這些思想的原因。

材料一是孔子“仁”為政以德的思想;

原因: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孔子提出“仁”和“禮”為政以德,用以恢復社會秩序。材料二是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思想;原因:漢初為了休養(yǎng)生息,實行“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為了適應大一統的需要,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思想。材料三是李大釗反儒家思想。

原因:西方民權思想的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加深,辛亥革命的失敗,新文化運動的掀起,提出反對舊文化、舊道德。第3課宋明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程頤朱熹程顥第3課宋明理學1、隋朝,儒學家提出什么主張?2、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地位是在什么時候?3、宋代,儒學發(fā)展具有什么特點?其中哪幾個人成就最突出?4、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二程”的認識論是?5、朱熹認為天理是?并強調?他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6、程朱理學在哪個朝代以后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有?7、南宋時,陸九淵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他認為怎樣才可以得到天理?8、心學的集大成者是?他宣揚什么命題,另外他還提出什么認識論學說?第3課宋明理學1、隋朝,儒學家提出什么主張?2、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地位是在什么時候?3、宋代,儒學發(fā)展具有什么特點?其中哪幾個人成就最突出?4、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二程”的認識論是?5、朱熹認為天理是?并強調?他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6、程朱理學在哪個朝代以后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有?7、南宋時,陸九淵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他認為怎樣才可以得到天理?8、心學的集大成者是?他宣揚什么命題,另外他還提出什么認識論學說?“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唐朝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程顥、程頤、朱熹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知識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格物致知”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南宋以后;《四書章句集注》“心”;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材料一:教材P12引言部分。材料二:教材P12『歷史縱橫』。材料三:據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隱居深山一心煉丹;號稱“詩佛”的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劉禹錫還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歷程。問題1:根據材料一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的原因?問題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歸納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概況?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懷疑,人們開始了對宗教的渴求。(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fā)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的傳播。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華,有了新發(fā)展。(2)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①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②唐朝統治者實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禮佛、崇儒。③隨著佛、道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學正統地位,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問題3:上述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呈現出怎樣的歷史趨勢?對儒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儒學獨尊地位受佛道的沖擊,但同時儒學又吸收佛、道精華,使儒學更為理論化和思辨化,為儒學的新發(fā)展奠定基礎,從而重新確立儒學統治地位。③儒學家們的主觀努力(儒學家開展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運動)問題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學產生的背景?⑴必要性:⑵可能性:②唐末以來由于戰(zhàn)亂,倫理道德遭破壞,不利大一統;①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戰(zhàn);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統治者要求調整統治思想。①魏晉以來儒學吸收佛、道精華,更為理性化,思辨化,為儒學的新發(fā)展奠定基礎②宋代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成為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梁武帝名蕭衍,南朝梁開國君主。自幼飽讀儒家經書。后一度信奉道教,對陰陽、五行、星算無所不通,經常屈駕拜訪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時人將陶稱為“山中宰相”。后來梁武帝又舍道釋佛,隨著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達到戲劇性的高潮。佛道盛行的縮影──另類皇帝梁武帝處處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們最為熟悉的“西游記”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跡?二、宋明理學的兩大流派1.含義:2.程朱理學代表主張及影響:天理是萬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先有理后有氣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如“人倫者,天理也”天理就是三綱五?!按嫣炖恚瑴缛擞?其實質是為封建等級制作辯護)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格物致知”深化:“物”是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客觀唯心主義宋明時期的儒學,是以儒學為基礎結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它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認識論道德觀唯心論朱熹(集大成者)程顥、程頤哲學流派影響:⑴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為官方哲學,有力維護封建統治。⑵《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教科書。(奠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⑶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形成“朱子學”學派)

朱熹《家訓》

朱熹以弘揚理學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內容的道德修養(yǎng),注重倫理綱常、道德規(guī)范,重建價值理想、精神家園。

倡導家庭親睦:父母對子女要“慈”、“教”。子女對父母要“孝”。夫妻關系要和睦。兄弟之間要友愛。

倡導人際和諧: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叭擞行∵^,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

倡導重德修身:“有德者雖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于我,我必遠之”。

朱熹《家訓》指出每個人在家庭中應盡的道德責任和相應的角色義務,構建了彼此關懷、相親和睦的理想家庭圖景。3.陸王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fā)展到新階段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②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明朝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統治危機南宋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發(fā)明本心”(發(fā):產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內心)是求理的方法(即反省內心可得到天理),反對“格物致知”。修養(yǎng)的關鍵在于“致良知”(思想核心)“知行合一”主觀唯心主義影響:

①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②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小結: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一生著書209卷,編纂書籍210卷,注釋38卷,???2卷。沒有專書留下,只是后人為他編纂了文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PK朱熹陸九淵道問學、讀書窮理尊德性、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格物致知

發(fā)明本心理是本原心即理也更加絕對,更加極端,更加主觀,更加唯心材料一:“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薄叭怂烙诜ǎq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清人戴震材料二:翻開歷史一查……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魯迅作品《祝?!分械娜宋锵榱稚┑慕Y局材料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鳌び谥t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巍の奶煜椴牧纤模?006年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學大師張載的一段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詩說的是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使命要為真理,為學術,為天下擔起重擔。)

觀察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明理學的影響三、宋明理學的影響①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后,影響后世,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消極影響:2、積極作用:②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觀念、重禮輕法的觀念、輕視自然科學等觀念應該加以摒棄。塑造了中華民族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3、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tài)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四、宋明理學的特點:(1)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新時代,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思辯化。(2)政治制度層面的作用和作為倫理道德、身心修養(yǎng)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3)但理學的發(fā)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1.宋明理學家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yǎng)論,“格物”、“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齊家平天下”的功名論,其根本出發(fā)點是A.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修養(yǎng)B.培養(yǎng)經世致用的人才C.規(guī)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D.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2.“學問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尚書等六經文字,孔子與孟子的遺言,都下過工夫?!钡膶W者是A.朱熹B.陸九淵C.王守仁D.李贄CA4.圖1為《四書》《五經》的書影?!八臅褰洝弊鳛槿寮医浀涞暮戏Q,最早出現于A.春秋戰(zhàn)國時期B.兩漢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5.宋儒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祆湔J為知識及做人的“源頭活水”是

A、誠敬存之B、發(fā)明本心C、端坐澄心D、讀圣賢書3.朱熹說:“……天得之(理)而為天,地得之(理)而為地,凡生于天地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贝嗽捴饕茿.從統治者的角度闡述封建倫理道德B.闡述了自然界的法則C.闡述了君主專制的道理D.為了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ACD6.史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蓖蹶柮鞯摹傲贾笔侵?A.人固有的善性 B.自然規(guī)律 C.社會規(guī)律 D.天的意志7.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陸九淵在鵝湖寺會上相遇,兩位思想家關于“理”的認識和方法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你認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A.是否繼承和保留儒家思想問題B.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C.探究獲取“理”的途徑方法問題D.是否保留理學思想中封建倫理道德的問題8.宋明理學家倡導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yǎng)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均以A.研究天人關系為核心內容B.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C.認識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為導向D.關心社會進步為前提ACB9.宋代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由此導致的最主要的社會行為現象是A.知識分子埋頭科舉不問政事B.符合封建倫理道德的行為成為普遍的社會規(guī)范C.提倡個性解放的作品明顯減少D.農民起義受到社會的廣泛譴責10.2006年12月lO日,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學家的一段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A.否定了傳統儒學B.創(chuàng)立了心學C.闡明了理學的綱常倫理D.說明了理學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1.從宋代理學提出“滅人欲”到明代心學提出“內心反省”克制私欲,這說明是A.主流思想文化維系了專制統治B.儒學的發(fā)展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C.儒學的發(fā)展已經阻礙了歷史的進步D.孔子的仁學發(fā)展到了極端BDC

材料一王陽明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

材料二王陽明曾經多次參與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地方叛亂,由此他認識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①材料一中王陽明對“花”與“人心”關系的解釋,反映了他的什么觀點?你認為他的解釋合理嗎?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意思是什么?王陽明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觀唯心主義。不合理。鎮(zhèn)壓農民起義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難??朔接貜土贾湍艹蔀槭ベt。12.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程朱與陸王思想的異同?同:異:都是唯心主義;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儒學的新形式①從內容看:②從目的看: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前者認為世界本原是客觀存在的“理”(客觀唯心主義)后者認為“心即理”是主觀的(主觀唯心主義)①從哲學上看:②從窮“理”的方法看:前者主張“格物致知”;后者主張內心反省,致良知。探究處處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們最為熟悉的“西游記”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跡?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1、李贄是什么時候的人,他的著作有?2、李贄的主張有?他認為是非標準應該怎樣?3、李贄批判什么強調什么?他的思想反映了什么要求?4、黃宗羲被人尊稱為?他的代表作是?5、黃宗羲對什么進行抨擊?并提出什么思想?6、顧炎武的號是?他的主要著作有?7、顧炎武重視對什么的了解,形成什么思想?他主張到哪里求真知,以解決現實問題?他開創(chuàng)了什么的先河?8、世稱王夫之為?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什么思想?9、明末清初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什么態(tài)度,使得傳統文化煥發(fā)生機?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1、李贄是什么時候的人,他的著作有?2、李贄的主張有?他認為是非標準應該怎樣?3、李贄批判什么強調什么?他的思想反映了什么要求?4、黃宗羲被人尊稱為?他的代表作是?5、黃宗羲對什么進行抨擊?并提出什么思想?6、顧炎武的號是?他的主要著作有?7、顧炎武重視對什么的了解,形成什么思想?他主張到哪里求真知,以解決現實問題?他開創(chuàng)了什么的先河?8、世稱王夫之為?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什么思想?9、明末清初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什么態(tài)度,使得傳統文化煥發(fā)生機?明朝后期《焚書》、《藏書》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的正當私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梨洲先生,《明夷待訪錄》君主專制制度;“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亭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到實踐中求真知。樸實學風船山先生,唯物思想批判繼承一、明清儒學活躍的背景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興起1.國際形勢:2.國內形勢:

明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十八歲登位,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明王朝命運,但明末的吏治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他不斷地加稅,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

新的思想在孕育政治-

專制統治腐朽,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頻繁經濟-

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根源)思想-

西學東漸,近代科技傳入中國;綱常禮教腐朽、文化專制

到乾隆一朝,這種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平齊的正楷字深受皇帝的寵愛,成為官場上使用的書體。這種書體叫“館閣體”。在清代,很多書法家為了求取功名,登上仕途之路,早年他們都曾認真學寫過館閣體。在書法家的眼中,館閣體也許被視為一種工具,所以在傳世的書法作品中,很難找到它的蹤影。

該書長6.2cm,寬5cm,厚1cm,僅火柴盒大小,面積約31平方厘米,全書一百頁,每平方厘米42字,約25萬字。雕版印刷,雕字筆畫清晰,墨色清勻。其排字密度之高、形制之小、存世量之少,皆堪稱一絕。

坎肩上面用毛筆抄滿了四書五經,密密麻麻,足抄了四五萬字。從這些“挾帶”上可以進一步考證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及有關清朝末年的八股文章??婆e考試是文人做官的唯一途徑考場舉子為入官場不惜煞費苦心

明清開始,科舉制度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一大“惡制”,這主要就是因為八股文的存在。它不僅形式被規(guī)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內容上,只在《四書》、《五經》的范圍內出題,還必須是以朱熹等人對經書的闡釋為主,要求“代圣賢立言”,絕不允許有自己的發(fā)揮。這使得儒家的學說完全成為求取利祿的敲門磚,至于如何再使儒家的學說發(fā)展,根本無人關心。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藥材料一:教材P16引言部分。材料二: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爭;抗清失敗后,致力于著書講學。黃宗羲從明亡的歷史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三: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統治者日益腐敗,朝政混亂。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顧炎武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材料四: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同時,江南一帶的已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市民工商業(yè)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出現的背景,從中你能得到什么規(guī)律性認識?閱讀史料: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㈠離經叛道的李贄1、簡介:李贄,明朝后期人,著有《焚書》《藏書》,自稱異端。2、產生背景:①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②江南一帶市民工商業(yè)者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③社會吏治腐敗,道學家偽善無能。4、評價:①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具有進步意義;②將矛頭對準封建正統思想,具有鮮明的叛逆色彩和戰(zhàn)斗精神,是明清時期反封建的啟蒙思想的先驅。①破除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的迷信,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②挑戰(zhàn)正統思想,抨擊一些傳統觀念,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強調人正當的私欲,主張發(fā)展個性。(抨擊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傳統觀念,肯定自由戀愛,寡婦再嫁,武則天,竭力贊頌改革,肯定農民起義)。③提出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

3、思想主張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①挑戰(zhàn)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材料2:“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材料3:“萬物皆生于兩”,源于矛盾著的陰陽二氣,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綱五常”的天理。陽為道學,行若豬狗。材料4:“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胺蛩秸?,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歟?!弊非笪镔|享受乃是“秉賦之自然”,“各從所好,各馳所長”。材料5:李贄宣稱“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兒”,贊揚漢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馬相如是“正獲身,非失身”,“當大喜,何恥為”。李贄也招收女弟子。②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fā)展。閱讀材料歸納李贄的主要思想?據中國統計局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城市男女嬰的性別比為112.8比100、鎮(zhèn)為116.5比100、鄉(xiāng)村為118.1比100。無疑,我國男女比例失調狀況嚴重。在400多年前我國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男女平等觀點的,他是:

A.顧炎武B.黃宗羲C.王夫之D.李贄啟發(fā)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夫之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顧炎武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的反專制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黃宗羲意義代表生活背景㈡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①明末清初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處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動蕩年代;②資義萌芽在某些地區(qū)出現并得到緩慢發(fā)展;③都參加過抗清斗爭。(1)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1)提出“經世致用”思想,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2)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1)世界是物質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2)物質是有變化規(guī)律的。(3)事物是可以認識的(4)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思想主張

2006年4月,1185名上海高三學生在萬眾矚目中走進復旦大學光華樓,完成了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面試”,經由面試專家綜合評定,最終將預錄取300名學生。這意味著3天后,將有300人有幸告別“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模式,以“面試”的方式被復旦大學錄取。

你知道他們面試的題目是什么嗎?比如,“你知道國家的十一五規(guī)劃嗎?”、“昨天的新聞有哪些?”“網絡黑客算不算創(chuàng)新”,“討論一下《無極》、《一個饅頭的血案》給網絡生活帶來的啟示”等,甚至是“請你說出父母的生日”。

這些被專家稱之為“沒有標準答案,甚至不在于對錯”的試題,將對中學的教育

教學改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經世致用政治:反對君主專制,提倡“人民為主”;經濟:重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思想:批判繼承儒學,構筑具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①挑戰(zhàn)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②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fā)展《焚書》《藏書》①耕者有其田;②經世致用;③反對天命論、天知論,主張物質是第一性的①保天下者……;②經世致用;③反對不切實際的學風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天下為主,君為客”小結:明清之際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1)反傳統、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贄,指出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等觀點,令維護名教傳統的士大夫十分驚懼。(2)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學風。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⑶提倡“經世致用”。他們主張為學應求務實,致力于社會變革,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⑷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明清儒家思想有何特點?1.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發(fā)展缺乏有力的物質基礎。(根本原因)2.政治:專制集權制度壓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發(fā)展,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政治基礎。3.思想文化:禮教綱常,文化專制,阻礙早期民主想的傳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礎。4.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為什么中國的民主批判思想沒能實現社會的轉型?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p>

——《明夷待訪錄》批判君主專制,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2: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yè),曾不慘然!——《明夷待訪錄》材料3:“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明夷待訪錄》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權利(這一思想繼承了先秦時期儒學的民本思想)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工商皆本”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及意義意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的反專制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2、顧炎武的思想主張及意義材料1: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材料2: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顧炎武《日知錄》(1)反對君主專制;(2)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3)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意義: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3、王夫之的思想主張材料1:“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p>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材料3:“動以入動,不息不滯……天地之氣,恒生于動而不生于靜。”意義:啟發(fā)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材料2:教材P18『歷史縱橫2』(1)積極性:(2)局限性:

①從內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②從地位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