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_第1頁
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_第2頁
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_第3頁
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_第4頁
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單元課件1.神奇的顯微鏡湘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下冊大樹下面小草立,大象腳邊小螞蟻,生命紛繁又復雜,基本結構無大異?顯微鏡下瞧仔細,深入觀察來學習。

采集水樣要注意安全!分組觀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觀察自然水域(yù)中的一滴水任務猜一猜,一滴水里有什么?1.用滴管在水樣中取一滴水,然后將這滴水放置于載玻片上。實驗步驟2.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這滴水,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3.用顯微鏡觀察這滴水,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從使用肉眼到放大鏡,再到顯微鏡,我們的觀察結果有變化嗎?說一說我們的想法和感受。交流

自然水域中水樣里有微小生物。從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樣中發(fā)現(xiàn)微小生物的事實,可以推測自然界一般水體中都含有微小生物。

放大鏡將觀察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細節(jié)。顯微鏡能讓我們看到在肉眼和放大鏡下看不到的事物。小結了解顯微鏡的發(fā)明與發(fā)展1590年,荷蘭詹(zhān)森父子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顯微鏡,但并沒有用它做過重要的觀察。161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jiā)利略用自制顯微鏡觀察了昆蟲的復眼。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顯微鏡(可放大30倍)觀察軟木薄片,首次發(fā)現(xiàn)了“格子”狀的結構,并用“cell”(細胞)命名。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魯斯卡設計、制造了電子顯微鏡(可放大7000倍),發(fā)現(xiàn)了比細菌還微小的病毒。1675年,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可放大300倍)觀察一滴水,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微小的生物!1864年,英國人拉德設計制造的顯微鏡(可放大近千倍),為科學家觀察細胞和細菌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通過資料整理,你有什么感受?顯微鏡的發(fā)明,打開了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新窗口。正是人類對微小世界不斷追尋的好奇心,推動了顯微鏡的發(fā)展進步,更推動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科學認識!小結了解顯微鏡的構造準焦螺旋鏡筒目鏡物鏡反光鏡鏡座鏡臂載物臺顯微鏡主要由兩組透鏡組成,其中裝在鏡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鏡組叫目鏡;裝在鏡筒下端,接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組叫物鏡。在圖中標注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練習2.洋蔥表皮的秘密說一說顯微鏡的組成部分及名稱。鏡筒物鏡鏡座反光鏡載物臺鏡臂準焦螺旋目鏡讓我們親自操作顯微鏡來觀察吧!洋蔥表皮有著怎樣的細微結構?學習使用顯微鏡①取鏡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平放在桌上。安裝好目鏡和物鏡。②對光一只眼注視目鏡內,調節(jié)反光鏡,使目鏡視場內亮度適宜。③調節(jié)把所需觀察的標本放到載物臺上,轉動準焦螺旋,將鏡筒盡量調低,注意不要讓物鏡壓到標本上。一只眼注視目鏡內,同時逆(nì)時針方向轉動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有時還需要移動觀察的標本,才能達到最佳觀察效果。在使用顯微鏡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觀察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正確操作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活動手冊中。任務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顯微鏡、放大鏡、記錄筆。實驗材料1.顯微鏡取鏡和安放、對光。2.將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放置到載物臺上,調節(jié)顯微鏡,直到看清物像為止。3.觀察洋蔥表皮。實驗步驟

觀察記錄時,雙眼要同時睜開喲。洋蔥表皮有什么細微的結構?交流洋蔥表皮有一個挨著一個的小格子,每個格子里還有一個小圓點。小結用放大鏡看得到嗎?看不到自制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永久玻片標本和臨時玻片標本有區(qū)別嗎?區(qū)別是什么?

玻片標本的種類,從保存時間長短分,有臨時玻片標本和永久玻片標本。它們制作過程基本一致,只是永久玻片制作完成后還需要進行封片。而臨時的玻片標本,一般都不封片,不能長期保存。1.擦:擦拭載玻片、蓋玻片。2.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4.?。河描?niè)子小心撕(sī)取洋蔥內表皮。3.劃:在洋蔥內表皮上用刀片劃出一個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6.蓋:從一側開始慢慢蓋上蓋玻片,不能有氣泡產生。8.吸: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7.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染(rǎn)液,如碘(diǎn)酒,給洋蔥表皮著色。5.展:將洋蔥內表皮置于載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鋪開。嘗試制作標本標本成果展示實驗

將自制臨時玻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交

流你觀察到了什么?3.細胞說一說,正確操作顯微鏡的三大步驟是什么?①取鏡和安放②對光③調節(jié)我們用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是什么樣子的?洋蔥的表皮是由許許多多微小的“格子”組成的。其他植物的細微結構是什么樣的?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永久玻片標本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下列植物永久玻片標本(蠶豆葉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莖橫(héng)切、松樹莖橫切),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實驗任務蠶豆葉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莖橫切松樹莖橫切1.這些植物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2.植物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

植物的細微結構都是由類似的“小格子”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

動物的細微結構是什么樣的?和植物的細微結構是否有相同之處?用顯微鏡觀察動物和人體的永久玻片標本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下列動物永久玻片標本(蛙卵(luǎn)、草履(lǚ)蟲、雞血),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實驗一這些動物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動物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交流動物的細微結構也都是由類似的“小格子”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蛙卵草履蟲雞血用同樣的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人體永久玻片標本(血液、口腔上皮、骨骼(gé)肌(jī)橫切),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實驗二這些人體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人體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人體血液人體口腔上皮人體骨骼肌橫切交流植物和動物、人體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思考動植物都是由類似于“小格子”(內部填充復雜物質)的結構組成的,這種結構稱為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小結

都由“小格子”組成。細胞發(fā)現(xiàn)史

1665年,英國的羅伯特·胡克首次發(fā)現(xiàn)軟木薄片上的“格子”結構,起名“cell”。

1858年,中國科學家李善蘭在其譯著《植物學》中,將“細胞”作為“cell”的中文譯名。

1839年,德國的施萊(lái)登觀察了大量植物,得出結論:“所有植物都是由‘cell’構成的?!蓖瑫r期,德國的施旺解剖觀察了大量動物,描述了動物也是由“cell”構成的。施萊登施旺閱讀這則材料后,說一說你的感受。復述細胞的發(fā)現(xiàn)過程。2.1發(fā)霉和發(fā)酵果實糧食釀美酒,橘子發(fā)霉長綠毛。傷口感染有危險,打針消炎來治療。誰的本領這么高?顯微鏡下找一找!這個“本領高”的東西是什么?微生物橘子發(fā)霉皮鞋發(fā)霉面包發(fā)霉墻壁發(fā)霉這些物品發(fā)霉之處,有哪些變化?

發(fā)霉之處,顏色、形狀、氣味等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1.霉經常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jié)容易看到發(fā)霉現(xiàn)象?2.據此推測什么條件容易產生發(fā)霉現(xiàn)象?

霉經常出現(xiàn)在……一到夏天,容易看到……探究饅頭發(fā)霉的條件

探究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fā)霉?任務怎樣研究“發(fā)霉與溫暖有關”?怎樣研究“發(fā)霉與潮濕有關?”二一“溫暖”可以通過改變溫度來控制,例如常溫和低溫;“潮濕”可以通過改變水分來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小結

設計兩組對比實驗。1.對比研究的是什么?實驗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是怎樣的?2.需要準備哪些實驗材料?3.按照什么步驟開展實驗?怎樣做記錄?設計實驗計劃假設:饅頭容易在溫暖環(huán)境下發(fā)霉。材料:兩組饅頭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條件:同一塊饅頭切片;都滴1—2滴水;同時擺放……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擺放地點一組放冰箱中;另一組放冰箱外。溫暖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fā)霉?示例一實驗步驟:1.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2.每小片饅頭都滴1—2滴水。3.將小片饅頭分成兩組。4.一組放入冰箱保鮮層,另一組放在溫暖的地方。5.連續(xù)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假設:饅頭容易在潮濕環(huán)境下發(fā)霉。材料:兩組饅頭片,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密封塑料袋。相同條件:同一塊饅頭的切片;同樣密封好;溫度環(huán)境一樣,都是常溫;同時擺放……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示例二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fā)霉實驗步驟:1.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兩片,將其中一片完全烤干。2.分別將這兩塊饅頭片裝入塑料袋并密封。3.同時放在室內的桌子上。4.連續(xù)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完善實驗方案,并填寫在活動手冊中。完善

預測一周后饅頭的發(fā)霉情況,將預測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預測

課后,按照實驗方案實施。連續(xù)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動手實驗一周后,各小組根據實驗結果,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匯報

據明代學者李日華的《紫桃軒(xuān)雜綴》所載:黃山多猿猴,春夏采集花果于石洼中,發(fā)酵后醞(yùn)釀(niàng)成酒,香氣溢發(fā),聞數百步……很早以前,人們發(fā)現(xiàn)了食物發(fā)霉、發(fā)酵的現(xiàn)象,但其中的秘密,當時的人們并不清楚。猿(yuán)猴“造”酒閱讀這則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2.2觀察微生物

上節(jié)課我們探究了饅頭發(fā)霉的條件,說一說你們的實驗結果,得到了什么結論?

饅頭在溫暖和潮濕的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霉。

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對發(fā)霉等現(xiàn)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認識。觀察霉的玻片標本

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用顯微鏡觀察霉的玻片標本(橘皮上的霉、饅頭上的霉)

看似不同的霉,在顯微鏡下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將霉菌的樣子記錄在活動手冊上。橘皮上的霉饅頭上的霉小微粒(小微粒在食物上長出的“根”“莖”)(落在食物上會生長發(fā)育)菌絲小微粒的家霉菌結構圖

食物上的霉,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可以看清它們的結構。食物等物品的發(fā)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長發(fā)育的結果。觀察酵(jiào)母用肉眼、放大鏡觀察少量酵母與溫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發(fā)現(xiàn)?取一滴混合液,制成臨時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標本,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將酵母菌的樣子記錄在活動手冊上。觀察任務

將酵母與溫糖水混合,靜置一段時間,會出現(xiàn)少量氣泡,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產生了二氧化碳。將混合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細胞上長出幾個大小不同的突起,這是酵母在進行出芽生殖。小結

還記得猿猴造酒嗎?那就是看不見的酵母菌對水果的發(fā)酵作用?!芭c人共舞”的微生物

在我們身體的里里外外,生活著不計其數的微小生物,當人類發(fā)明了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學顯微鏡后,才得以看清了它們的真面目。腸道內的乳桿菌皮膚上的葡萄球菌說一說,從這兩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1683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學顯微鏡(可放大300倍)觀察人的牙垢(gòu),發(fā)現(xiàn)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著許多“小動物”,他驚嘆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動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時發(fā)出的驚嘆。看了這則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當人類發(fā)明了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學顯微鏡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細菌。如果發(fā)明了上萬倍的顯微鏡,猜一猜,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當可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問世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比細菌還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流感病毒腮腺(xiàn)炎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大腸桿菌噬(shì)菌體

說一說,從這四幅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tǒng)稱為微生物。認識微生物中的“巨人”

在“微生物王國”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們是“微生物王國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牛肝菌榛(zhēn)蘑木耳

在野外不要隨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劇毒!課后任務種蘑菇1打開菌包的袋口,留出一個小口。23—15天,菌包上面會長出菇蕾(lěi)。勤噴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濕。3欣賞我們的勞動成果!2.3微生物和我們什么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tǒng)稱為微生物。

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我們國家經歷了一場疫情防御戰(zhàn)。說一說,你對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間,有哪些事讓你印象深刻?

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微生物對人類有害!人體內住著那么多細菌,要是都有害……微生物帶給人類的不都是危害吧?霉菌讓饅頭發(fā)霉,所以我認為……調查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制訂調查計劃確定調查題目分組第五組微生物和我們的關系調查計劃1.調查題目:腸道內的細菌種類和作用2.調查步驟:①分頭搜集整理資料;②匯總、篩選資料;③合作完成調查報告,向大家介紹。3.調查分工:王磊負責采訪醫(yī)務工作者;劉陽負責上網搜索;李芳負責到閱覽室查找資料;張麗負責采訪餐飲工作者。4.調查報告分工:劉陽設計版面,李芳美工,張麗和王磊撰寫或粘貼資料。5.采訪提綱:①我們的腸道內都有哪些細菌呢?②這些細菌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弊?能舉例談談嗎?6.小組匯報分工待定。示例講解將調查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交流調查并記錄完善調查計劃根據各小組的調查報告,大家交流匯報對微生物的認識。匯報小結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弊。了解玉米的防霉技術生活中,我們用什么方法來防止玉米發(fā)霉?圖中分別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這些防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減少含水量晾曬玉米真空包裝玉米隔絕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破壞霉菌的生長條件。殺菌后密封做成玉米罐頭冷凍玉米降低溫度破壞霉菌的生長條件。1.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2.不斷發(fā)展的防霉技術,讓食物更好地保存下來。說一說食物的保存對我們的影響。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1928年的一天,弗(fú)萊明在研究導致傷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時,發(fā)現(xiàn)葡萄球菌培養(yǎng)基不小心被青霉菌污染了。用顯微鏡更仔細地觀察后,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種青霉菌的某種分泌(mì)物居然抑制和殺死了它周圍的葡萄球菌。他將這種分泌物稱為青霉素。后來,經過提純后的青霉素被制成抗生素藥劑,大量生產、廣泛使用,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許多藥物都是通過抑制和殺滅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來治療各種疾病的。閱讀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

青霉素雖然功效強大,但在注射前,一定要先做皮膚過敏試驗(皮試),確認無過敏反應才能使用。否則,注射后,身體可能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危及生命。少年兒童用藥安全如有過敏史,要提前告訴醫(yī)生;2.遵醫(yī)囑,用法用量要精確;3.服藥如不適,要立刻告知大人;4.注意保質期,不吃過期藥;5.過期藥品應通過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處理。4.傳染病的防控說一說微生物對人類的利與弊。你知道傳染病嗎?它和微生物有什么關系呢?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大部分來自于微生物。1918年世紀大流感1918年3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一個軍營的一些士兵得了流感,主要癥狀是頭痛、咳嗽、發(fā)燒;4月英法軍營流感爆發(fā);5月法國本土出現(xiàn)大量流感患者,波及平民和士兵。不久,敵軍陣營也爆發(fā)了流感,近50萬德國士兵躺在了醫(yī)院。很快,流感在歐洲多國蔓延,到了秋季,則在全球爆發(fā)。到1920年春,短短2年,這場流感就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近4000萬人死亡。甚至因為交戰(zhàn)雙方患病減員太多,而加快了大戰(zhàn)的終結。持續(xù)了4年多的戰(zhàn)爭,有1000多萬人喪生,但死亡人數還不及這次流感致死人數的一半。閱讀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傳染病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威力”呢?瘋狂增長的傳染病一張紙對折1次、2次、3次……你最多能對折幾次?1.這樣對折,紙的層數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2.假如還能一直這樣折下去,算一算對折30次,紙會變成多少層?3.從折紙活動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如果把這個過程比作傳染病在人際間的傳播,假設每傳染一次用時1天,如果這個過程不受控制,從最初只有1個人感染,到讓全球76億人全部被傳染,僅需33天的時間!實際傳播會更復雜多變。也許1人會傳染很多人,成為病毒“超級傳播者”……請你試著畫一畫傳染線路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阻止傳染病的傳播在2020年開始肆虐的新冠肺炎傳染病的防控過程中,相對于全球的疫情擴散兇猛程度而言,我國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贏得了國際上廣泛的贊譽。結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畫的傳染線路圖,說一說我國是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傳染病的。將病人隔離起來,新聞上說……要求公共場合必須佩戴口罩,這樣做……提倡科學飲食、加強鍛煉,是為了……防控傳染病有三條基本原則:1.隔離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上面的做法,是針對新冠肺炎傳染過程中的哪條防控基本原則?作用是什么?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夠快速、顯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我們應該按照國家的免疫規(guī)劃,及時配合打預防針(疫苗)。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傳播機制,像細菌性痢疾是通過人體消化道傳染的。如何防控這樣的傳染?。磕程?,小惠出現(xiàn)頭痛、嘔吐、腹瀉、發(fā)熱等癥狀,并持續(xù)了一個晚上。次日到醫(yī)院時,發(fā)現(xiàn)有幾十個跟她同樣癥狀的小孩,且都是她所在學校的學生。醫(yī)生說他們都得了細菌性痢疾,這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嚴重的病例可發(fā)展成為中毒性菌痢并危及生命。

當地疾控中心要求學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切實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閱讀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請用防控傳染病的三條基本原則來分析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說說上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3.1光源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sè)瑟半江紅;穿云透霧顯原形,雨過天晴掛彩虹。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光從哪里來?識別光源這些物體中,哪些在發(fā)光?誰在發(fā)光?月亮……

這個燈泡,現(xiàn)在……

像太陽、燃燒的蠟燭、點亮的小燈泡這樣,自身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我們可以制造光源嗎?劃燃火柴……擰亮手電筒……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太陽、發(fā)光的螢火蟲等燃燒的紙張、發(fā)光的手電筒等小結了解人們對光源的利用

以前,人們只能利用天然光源。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發(fā)明制造出多種多樣的光源,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了解人們對光源的利用

從古代到現(xiàn)代,人們是如何利用光源的呢?

18世紀末,人們開始進行電光源的研究。最初,是從碳(tàn)極弧光燈開始的。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fā)明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碳絲白熾(chì)燈并且不斷改進,他先后申請了一千多項與電燈相關的專利。從此白熾燈取代了傳統(tǒng)的火焰光源,開創(chuàng)了人類電光源照明的新時代。1907年,人們采用拉制的鎢(wū)絲作為燈絲。

1938年,人們研制出熒光燈并開始銷售,其發(fā)光效率和壽命均為白熾燈的3倍以上。1974年,人們又成功研制出高效節(jié)能的熒光燈。

1962年,人們研制出發(fā)光二極管(LED),LED燈更加節(jié)能。2000年以來,其應用范圍正在擴大。閱讀材料后,你學到了什么?電光源的發(fā)展與應用

調查身邊的光源是否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

在陽光微弱的時候……我們家……

教室中的天然光源是……編寫計劃交流任務示例第2小組光源調查計劃調查目的:了解身邊的光源是否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調查場所:學校。調查內容:光源的數量、人們的感受。調查方法:1.選擇教室、圖書館等場所進行調查。2.調查光源的種類及數量并記錄。3.調查使用者對光源情況的滿意度并記錄。完善調查計劃完成調查任務數據統(tǒng)計分析匯報統(tǒng)計數據并進行分析,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統(tǒng)計、分析調查的結果,寫出你的發(fā)現(xiàn)。2.光的傳播

什么是光源?如何區(qū)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身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像太陽、發(fā)光的螢火蟲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燒的紙張、發(fā)光的手電筒等是人造光源。

這兩幅圖中,光源分別是什么?

觀察圖中的光,你認為光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尋找光的傳播路線探究光是沿什么路線前進的。任務猜想預測,作出猜想。

怎樣才能看到光的傳播路線?

首先得有光源,然后……交流如何設計實驗驗證猜想?設計構想實驗計劃,并將計劃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匯報示例第1小組方案第3小組方案示例第4小組方案1.在紙箱的側面開一個小孔,將可彎折的吸管插入小孔,并用橡皮泥封住。2.在紙箱內,用電池、開關、導線點亮一只小燈泡。3.拉直、彎折吸管,看是否有亮光透出來。完善實驗計劃動手實驗匯報根據上述三個示例,優(yōu)化實驗計劃。將實驗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匯報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小結通過實驗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1.在上述幾個不同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2.回想影子的形成條件,我們能用光的傳播路線解釋影子的形成嗎?

上述實驗的共同點:當光被遮擋時,我們就看不到光源發(fā)出的光;當光沒有被遮擋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源發(fā)出的光。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

影子的形成,是因為光在傳播過程中,被物體擋住了,形成了物體的影子。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早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光沿直線傳播這一現(xiàn)象,其最好的證明就是“小孔成像”。《墨經》里對這個現(xiàn)象有詳細的記載:來自室外人體的光,通過小孔在暗室內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處,人的上部在低處。閱讀材料后,你學到了什么?制作小孔成像盒①找一個帶蓋小紙盒。在紙盒蓋的中心開一個直徑約1毫米的圓孔。②將紙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張半透明紙作屏幕。實驗步驟③將紙盒蓋與紙盒套裝好。將小孔對準外面的景物,然后調節(jié)屏與小孔的距離,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縮小、倒立的像。實驗步驟動手制作

將自制的小孔成像盒向他人展示,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畫出光的傳播路線。匯報成果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的例證。蠟燭火焰發(fā)出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線傳播,光通過小孔到達屏上,在屏上出現(xiàn)一個光點?;鹧姘l(fā)出的光線對應于屏上很多光點,就這樣組成了蠟燭火焰的像。小結3.光的反射1.一個同學站在講臺的左側,桌面上放一支筆,用手電筒直接照射筆。2.在筆和手電筒之間放一本詞典,再用手電筒照射。玩游戲實驗說明了什么?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況下,怎樣照亮詞典另一側的筆?

用一面鏡子試一試!

用兩面鏡子,怎么做?反光游戲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況下,照亮詞典另一側的筆。任務器材設計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兩面鏡子、手電筒、詞典、筆。根據實驗方案,開始實驗,將實驗現(xiàn)象(光的行進路線)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動手實驗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匯報鏡子鏡子說一說反射光的路線。

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xiàn)象,叫作光的反射。小結鏡子汽車反光鏡醫(yī)用額鏡交通反光標牌波光瀲(liàn)滟(yàn)的湖面照哈哈鏡自行車反光尾燈這些圖中是如何體現(xiàn)光的反射的?汽車反光鏡

汽車反光鏡運用光的反射原理,當光照到汽車反光鏡上時,司機可以看到后面的車況。醫(yī)用額鏡

醫(yī)生頭上戴的額鏡,可以把對面的燈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內,提高耳內的亮度,醫(yī)生通過額鏡中心的小孔進行觀察。

額鏡實際上是一個凹面鏡,可以把反射光會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

高速公路有完善的反光標志系統(tǒng),包括熱熔反光標線、貼膜式反光輪廓標、發(fā)光地釘等,在車燈照耀下,能夠反射行車道指示標線、路邊輪廓、車道分割線和中央分隔帶輪廓。

湖面相當于一個平面鏡,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現(xiàn)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交通反光標牌波光瀲滟的湖面

光照在凸面鏡或凹面鏡上的反射現(xiàn)象。

自行車反光尾燈是被動式發(fā)光,后面來車的燈光照到自行車尾燈上,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被反射回去讓后面來車看到,提醒注意。照哈哈鏡自行車反光尾燈你還能舉一些光的反射的例子嗎?自制潛望鏡

潛望鏡是指從海中伸出海面或從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窺(kuī)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動的裝置。

觀察潛望鏡的構造,說一說它是怎樣從低處看到高處物體的。自制潛望鏡

用自制的潛望鏡觀察高處物體,并向他人解釋其中的科學道理。

世界上最早記載潛望鏡原理的古書,是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淮(huái)南萬畢術》。書中說:一面大圓鏡懸掛在屋檐下,地上放一盆水,墻外枝頭一只鳥的影像能投射到盆中水里。說一說你的感受。4.光的色散與混合

太陽光有時候會變成各種顏色的光。這是怎么回事?了解光的色散現(xiàn)象牛頓的研究筆記之一把我的房間變成暗室,在窗戶遮陽板上開一個小孔,讓一束陽光射進來。把三棱鏡放在入口處,光就折射到對面墻上……觀賞這些鮮明的色彩分布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情……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léng)鏡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牛頓的研究筆記之二我試著讓光通過不同厚度的玻璃,或是改變窗戶上孔洞的大小,甚至在外頭就擺上棱鏡,好讓陽光通過棱鏡,再進入孔洞之中,看看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但是我發(fā)現(xiàn),以上操作都無關緊要,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陽光都被分解成同樣的幾種顏色……

牛頓使用的實驗方法和看到的現(xiàn)象是什么?請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彩色光帶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牛頓的實驗結論是什么?這一現(xiàn)象說明:太陽光穿過三棱鏡被分解成了不同顏色的光。

太陽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分解后的這些光是單色光,三棱鏡不能再分解它們。

這一著名的實驗和研究,就是光的色散實驗。驗證光的色散現(xiàn)象。任務設計

根據討論結果,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在活動手冊上。討論可以用哪些方法做光的色散實驗?如果沒有棱鏡,該怎么做這個實驗?方法一:模仿牛頓的實驗方法,將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示例方法二:如果沒有棱鏡,可以用鏡子和水制作一個水三棱鏡來觀察光的色散現(xiàn)象。

制造人造彩虹時,我們背對著太陽用噴霧器向空中噴水霧。

這是我們的人造彩虹……

方法三:彩虹也是太陽光色散的結果。我們也可以通過制造人造彩虹來觀察光的色散現(xiàn)象。動手實驗交流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上。通過牛頓和自己的實驗,你得出什么結論?小結太陽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說明光能發(fā)生色散。完善實驗方案

被分解的單色光如果混合在一起會怎樣?了解光的混合現(xiàn)象

為了反證光的色散實驗,牛頓曾設計實驗把幾種不同的單色光合在一起形成白光。牛頓的研究筆記之三我用了兩塊三棱鏡……最突出和最奇異的組合是白色……它永遠是組合成的。牛頓的研究筆記之四有兩類顏色。一類是原始的、單純的,另一類是由這些原始顏色組成的。而且要組成白色就必須用所有前面提到的原始顏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起來。

牛頓使用的實驗方法和看到的現(xiàn)象是什么?請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稱為三原色光。其他四種色光均可由這三種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用三原色光相加可以得到白光。

牛頓的實驗結論是什么?應用光的混合現(xiàn)象,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任務應該怎樣設計實驗?實驗材料是什么?討論

需要發(fā)出紅光、綠光、藍光的3支手電筒!

手電筒的亮度……設計根據討論結果,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匯報完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交流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上。通過牛頓和自己的實驗,你得出什么結論?小結紅、綠、藍三種色光以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色光,說明色光可以混合。

查閱資料,了解電視機、計算機屏幕色彩的顯示原理。任務5.光線與視覺我們的視覺是怎樣形成的?物體發(fā)出或反射的光通過晶狀體后形成了物體的影像,經過大腦加工后產生了視覺。晶狀體視覺與光線的強弱有什么關系?

暗盒辨字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光線強弱與視覺的關系。任務遮光板自制暗盒

注意安全!

能看清楚里面寫的什么字嗎?一人左手拿著手電筒照暗盒的通光孔,右手用遮光板控制進入暗盒中光的強弱。另一人通過觀察孔看里面的字。將實驗情況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動手實驗

用遮光板控制進入暗盒中光的強弱……

通過實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個暗盒實驗說明了什么?光線過強時,我們看不清里面的文字,感覺刺眼;光線充足且適量時,我們能看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光線很弱時,我們看不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有不舒服的感覺;完全沒有光時,我們完全看不見里面的文字。

來自光源的光或者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人的視覺與光的強弱有關系。

我們看到非光源物體的顏色與它反射的光線有什么關系?暗盒辨色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反射光與物體顏色的關系。任務設計分組制訂實驗計劃。示例第3小組關于顏色與反射光線的研究計劃我們的問題:物體的顏色與它反射的光線有什么關系?我們的猜想:物體只反射和它顏色一樣的光,其他的光都被物體吸收了。實驗需要的材料:分別能發(fā)出白光、紅光、綠光、藍光的4支手電筒,暗盒,白紙、紅紙、綠紙、藍紙、黑紙。我們的實驗方案:1.暗盒中放入白紙,分別用不同色光的手電筒照射,觀察實驗現(xiàn)象。2.暗盒中放入黑紙,再用不同色光的手電筒試……3.暗盒中放入紅紙,用紅光手電筒照射,再改用其他色光的手電筒試……4.分別換綠紙、藍紙放入暗盒,用不同色光的手電筒照射,觀察實驗現(xiàn)象。動手實驗交流將實驗現(xiàn)象(進入暗盒的光、紙張本來的顏色、所看到紙片的顏色、進入眼里的反射光)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分析實驗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結我們看到非光源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完善實驗方案物體的顏色黑色的物體會吸收所有色光,幾乎沒有反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所以它看上去呈黑色;白色物體會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它看上去呈白色;其他顏色的物體只反射與其顏色相同的光,所以我們看到了綠色的樹葉、五顏六色的花。試一試,用紅光照射藍紙,我們看到的紙張是什么顏色?

如果用紅光照藍色物體,藍色物體只能反射藍光,紅光被吸收,沒有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感覺它呈黑色。激光與氣球

用不同顏色的激光筆照射不同顏色的氣球,氣球會爆嗎?

先猜一猜,再看一看。激光不能照射眼睛,戴好護目鏡。

試著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小結

激光具有較強且集中的能量。用激光筆照射與其同色的氣球時,激光被反射,不容易爆炸,反之容易爆炸。白色幾乎全被反射,不容易爆炸;黑色幾乎全被吸收,容易爆炸。PART51.晝夜的交替晝夜交替定作息,春去秋來雁遷徙(xǐ),天天年年總如此,地球運動有規(guī)律。

太陽東升西落,地球上晝夜交替。這些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呢?

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說”。地心說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靜止不動,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晝夜交替是由于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形成的。后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轉運動。于是對晝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說法: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

關于晝夜的形成,你們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道理。

太陽東升西落,說明……

地球自轉也可以看到……

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辯論!

我們能用模擬實驗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點嗎?模擬晝夜的形成材料討論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要能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我們怎樣進行模擬實驗呢?任務設計實驗模擬晝夜的形成,探究晝夜形成的原因。模擬地球自轉實驗方法模擬太陽轉動動手實驗交流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與其他小組的同學交流,看一看大家是不是有了共同的認識。小結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模擬出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得到同樣的效果。誰對?讓我們看看更多的研究證據吧!

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當眾在大廳的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面是一個重28千克的大擺錘(chuí)。擺動實驗進行幾小時后,它的軌跡偏離了原來的位置。傅科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傅科的實驗裝置叫作“傅科擺”,今天在很多天文館和科技館里也能看到它。讀這則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結論?總結

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黑夜。

想一想,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呢?晝夜是怎樣交替的怎樣判斷是黎明還是黃昏?研究一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實驗方法

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晨昏線

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

A處和B處,誰是黎明?誰是黃昏?晨昏線思考演示動手實驗匯報小結晨昏線的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根據實際,晨昏線是自東向西移動的,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怎樣判斷地球自轉一周?研究二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

在黎明到來的晨昏線上,用橡皮泥固定一個點,豎直插上一根牙簽,讓牙簽迎來初升的太陽。晨昏線

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實驗方法

地球自轉再回到此點,為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思考動手實驗小結

繼續(xù)讓地球自轉會使得這個地方再次迎來黎明嗎?判斷兩個地方是早晨還是傍晚?練習▲如圖,中國現(xiàn)在是白晝,請判斷:現(xiàn)在是早晨還是傍晚?▲如圖,北美洲現(xiàn)在是白晝,請判斷:現(xiàn)在是早晨還是傍晚?早晨傍晚PART62.四季的變化復習

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思考

晝與夜的長短一樣嗎?晝夜長短與冷暖有關嗎?探究一年氣溫變化與晝夜長短的關系

能感覺到一年中的氣溫和晝夜長短都會變化!

變化有規(guī)律嗎?我們需要每天測量。

可以查閱氣象臺的數據!有了這兩個表,我們可以怎么研究?

先要找出一年中的氣溫變化規(guī)律!

再看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也要看看一年中的晝夜長短是否有規(guī)律!尋找一年冷暖變化規(guī)律。研究一方法根據2017年北京每月平均氣溫表格,在坐標圖中描繪出這一年中每月平均氣溫的折線圖,再查找規(guī)律。通過折線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我們發(fā)現(xiàn):1月溫度最低,7月溫度最高。從1月到7月溫度不斷升高,從8月到12月溫度不斷降低。尋找一年晝長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二方法根據2017年北京每月平均晝長表格,在坐標圖中描繪出這一年中每月平均晝長的折線圖,再查找規(guī)律。通過折線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我們發(fā)現(xiàn):6月白晝時間最長,12月白晝時間最短。從1月到6月,白晝時間逐漸增長;從7月到12月,白晝時間逐漸變短。對比前面的數據和折線圖,尋找一年中的冷暖變化和晝長變化的對應關系。研究三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與晝夜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是基本一致的。小結怎樣劃分四季

一年中的冷暖變化,會直接影響動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長。根據冷暖的不同,一年劃分為四季。怎樣劃分呢?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與晝夜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是基本一致的!要找到劃分的標準點。晝長,溫度高。也可以按晝夜長短劃分。

人們經過長期仔細觀測,發(fā)現(xiàn)晝夜長短相等分別在3月21日左右和9月23日左右,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而晝最長在6月22日左右,稱為夏至;晝最短在12月22日左右,稱為冬至。春夏秋冬四季的規(guī)定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為了與月份吻合,通常以公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來年2月為冬季。這也是四季的天文劃分。春夏秋冬

除了晝夜長短的變化,你還注意到哪些變化可能引起四季溫度的變化?夏天的太陽曬得好厲害,冬天的太陽……春天、秋天時……古人很早就知道,豎直的立竿在不同日子正午時的影子方向都是朝向正北,只是長度有不同。圭(guī)表的故事為了方便測量和研究正午時日影的長度到底如何變化,人們制作出了圭表。1276年,元代科學家郭(guō)守敬創(chuàng)建了登封觀星臺。每天正午,觀星臺上兩間小屋之間橫梁的影子會投影在“長堤”上。圭(guī)表的故事冬天的表影較長;夏天的表影較短。春天和秋天時,表影的長度則在中間變化。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圭表北南閱讀資料之后,你學到了什么?練習

郭守敬創(chuàng)建的登封觀星臺,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圭表,如下圖。每天太陽正午的影子,在地面的圭尺上移動。影子從A點移動到B點,是_____季;ABC春影子從B點移動到C點,是_____季;ABC夏影子從C點移動到B點,是_____季;ABC秋影子從B點移動到A點,是_____季;ABC冬

整理上述內容,歸納四季的變化對溫度和物體的影子的變化關系。小結像手電筒一樣,當夏天的太陽接近直射時,豎直物體的影子就短,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多,溫度就高;冬天的太陽斜射時,豎直物體的影子就長,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少,溫度就低。正如一天中正午的太陽最曬,早晚的太陽溫和。3.四季的形成154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體運行論》的寫作,建立了“日心說”理論。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轉。哥白尼的學說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成為近代天文學的奠(diàn)基。首次提出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

地球繞自身軸(zhóu)的轉動,就是地球自轉。這個軸稱為地軸。地軸夏至春分冬至秋分

地球以近似圓的軌道繞太陽轉動,地軸與這個轉動平面的夾角是23.5°,并始終指向北極星。地球繞著傾斜的地軸自轉的同時,繞太陽逆時針轉動。夏至春分冬至秋分地球繞太陽轉動稱為地球公轉。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做模擬實驗,從地球的運動來推測四季形成的原因。任務

如果地軸不傾斜會怎么樣?

地軸傾斜與地面接受太陽的光和熱的多少有關嗎?如果地軸傾斜的方向……應該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分組討論,制訂實驗計劃。設計實驗第一步,地軸不傾斜,地面上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第二步,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地面上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1.用什么器材模擬太陽和地球?2.怎樣讓“地軸”不傾斜?3.“地球”該怎樣運動?“太陽”呢?4.怎樣觀察“地面”上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地軸不傾斜,地面上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研究一討論①以桌面為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讓地軸垂直桌面。②用手電筒光直射地球儀中部。③讓地球的公轉從“春分”開始,依次通過“夏至”“秋分”“冬至”各點。④觀察正午時牙簽影子的變化和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在北半球某處用橡皮泥垂直地面豎直固定一根牙簽,我們可以根據影子的變化來判斷陽光照射的角度。如果“地軸”不傾斜,牙簽影長的變化與事實不相符,說明“地球”上沒有出現(xiàn)四季變化。將實驗記錄在活動手冊中。你的發(fā)現(xiàn)與事實相符嗎?實驗匯報小結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地面上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研究二①以桌面為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將地球儀平放在桌面上,則地軸就是傾斜的。②用手電筒光直射地球儀中部。③讓地球的公轉從“春分”開始,依次通過“夏至”“秋分”“冬至”各點。④觀察正午時牙簽影子的變化和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地軸要一直指向北。如果“地軸”傾斜,且方向保持不變,牙簽影長的變化與事實是相符的,說明“地球”上出現(xiàn)了四季的變化。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實驗匯報小結這說明了什么?如果“地軸”不傾斜,牙簽影長的變化與事實不相符,說明“地球”上沒有出現(xiàn)四季變化。如果“地軸”傾斜,且方向保持不變,牙簽影長的變化與事實是相符的,說明“地球”上出現(xiàn)了四季的變化。總結地球公轉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軸傾斜著始終指向北極星繞著太陽轉北半球,夏季陽光直射程度大,照射面積大,獲得太陽光能量多,溫度高;冬季陽光直射程度小,照射面積小,獲得太陽光能量相對少,溫度低。正對陽光時的影子,就是正午的影子。假如以冬至時正午的影子長度為標準,再回到這個影子長度,則說明地球公轉了一周。這個周期就是我們說的“一年”。一年12個月,約365天。南半球的季節(jié)與北半球正好相反??偨Y1.生活中的“好幫手”井中汲(jí)水用轆(lù)轤(lu),給個支點撬(qiào)重物,上山公路盤山修,滑輪組合增力度。

你在生活中遇到過與下圖類似的難題嗎?你是怎樣解決的?尋找生活中的“好幫手”

說一說,人們是使用了哪些“好幫手”來解決難題的?

借用木板搭成斜面,使大油桶滾動起來,省力。

用開瓶器開汽水瓶,省力。

用扳手擰開螺帽,省力。

用羊角錘取出釘子,省力。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好幫手”?它們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原因是什么?請記錄在活動手冊中。

試一試,怎樣能既方便又省力地拔出木板上的釘子?

這樣也不好拔……

拔釘子要這樣撬動……

用鉗(qián)子也不好拔……

小結用鉗子拔不出來,很費力氣。用釘錘直接向上拔,也很費力氣。

用釘錘撬時,要把釘錘頂住了向后拔,握住釘錘把的頂端比握下面更容易把釘子撬出來。

對拔釘子的實驗,你有什么疑問嗎?還能提出什么問題?1.用釘錘是否省力和釘錘頂住的地方可能有關系?2.用釘錘是否省力和握把的位置有關系?

試一試其他“好幫手”,提出你的問題,記錄在活動手冊中。

與同學交流你使用“好幫手”的心得和問題。2.杠(gàng)桿古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表達了什么意思?認識杠桿說一說,人們是怎樣移動大石頭的?人們用木棍能輕松地撬起大石頭。撬動石頭的木棍就是一種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小結支點

木棍始終圍繞著支點在轉動。動力點

對著木棍用力的位置。阻力點

石頭壓住木棍的位置。

說一說杠桿可能有什么作用。探究杠桿的秘密

組裝杠桿,改變用力的位置。

再把用力的位置變一變,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省力多少可能與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有關系……支點阻力點動力點

還要數一數重物到支點的距離……

杠桿平衡時,這個鉤碼的重力就是“撬起”重物的力。省力多少與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有關系。提出問題討論、制訂計劃怎樣做,杠桿才省力?怎樣利用杠桿尺實驗檢驗自己的初步想法?示例1.將杠桿的A設定為阻力點,B設為動力點,杠桿尺固定軸就是支點,設定為O。2.在A點上掛4個鉤碼。3.在B點掛若干鉤碼,讓杠桿平衡。4.變動B點的位置,掛若干鉤碼,讓杠桿平衡。第3小組實驗設計研究問題:杠桿省力多少與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實驗方法:?完善實驗計劃動手實驗并記錄將實驗數據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交流分析實驗數據,我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當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且距離越遠,越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者距離相等,那么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小結

用什么工具可以既方便又省力的將釘子拔出來呢?

用鐵棍可以撬動釘子嗎?這個杠桿有什么不足?杠桿變形記

鐵棍頭卡不住釘子帽。

每次還要挪動支點。

往下壓時,有時會擠著手。

說一說這兩種工具是怎樣把杠桿變形的?動力點、阻力點和支點各在哪里?這樣變形后有什么好處?

試一試,用這兩個工具能快速方便的將釘子拔出來嗎?說一說它們的作用。3.輪軸人們怎樣從深井中提起一桶水?

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發(fā)明了轆轤。大約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我國已普遍使用了手搖轆轤汲水。轆轤的制造和應用,在古代是與農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yè)灌溉上。探究轆轤的秘密制作一個轆轤模型。任務一1.用一根硬鐵絲縱向穿過打好孔的瓶體。(孔隙直徑稍大于鐵絲直徑)2.在瓶體上橫向穿過一根筷子并固定好。3.將轆轤模型固定在鐵架臺上,瓶口用線掛上“水桶”(鉤碼)。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用測力計測出所需力的大小,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上。任務二動手操作①徒手用測力計直接往上提“水桶”(鉤碼)。②借助轆轤模型往上提“水桶”(鉤碼)。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有什么不同?分析交流小結用轆轤提水,所需要的力小。也就是說,用轆轤提水比徒手直接提更省力。思考試一試,怎樣讓轆轤更省力?①在筷子的不同位置(中間和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②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③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任務三

用筷子的末端提……

用更長的木棍,會……動手操作①用筷子的中間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②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③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分析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小木棍轉動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分析交流小結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比用中間提水更省力,換成更長的木棍更省力。也就是說,在距離瓶子越遠的位置提水,越省力。小木棍的轉動路線是圍繞瓶子做圓周運動。像轆轤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作輪軸。阻力點動力點動力點在輪上、阻力點在軸上時,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尋找生活中的輪軸

這些圖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輪軸?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

汽車方向盤是一個輪軸,上面的盤就是一個輪,下面固定的地方相當于軸。

水龍頭也是一個輪軸,上面可轉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下面不可轉動的部分相當于軸。

卷筆刀也是一個輪軸,能夠搖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中間卡放鉛筆的位置相當于軸。①剩下的這些物體在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②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輪軸。任務4.滑輪升旗時,旗桿上需要什么裝置才好進行?認識滑輪

將旗子升到頂端、把重物吊到高處,需要什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