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一(含答案)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一(含答案)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一(含答案)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一(含答案)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 散文類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裝…………○…………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nèi)※※答※※題※※…………○…………內(nèi)…………○…………裝…………○…………訂…………○…………線…………○…………一、文言文閱讀(共6題)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蓖踉唬骸叭羰瞧渖跖c?”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棄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痹唬骸盁o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jié)選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5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B.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C.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D.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5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指中原地區(qū),中心位于黃河流域一帶,古稱中土、中夏或中華。B.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舊時也是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孔門就尊稱孔子為夫子。C.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睹献印る墓稀酚涊d:“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盌.孝悌,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弟姊妹為悌。孔子重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5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善于以退為進,引導話題。他不直接否定齊宣王希望“蒞中國而撫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緣木求魚”之喻和“鄒人與楚人戰(zhàn)”之例消解齊宣王稱霸之心。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強語言氣勢。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幾句描述“發(fā)政施仁”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因為形成了排比,所以氣勢酣暢,很有感染力。C.孟子施政之策,內(nèi)容十分具體詳實。他描述王道景象時所用的數(shù)字,如五畝、百畝、八口等,對實施王道的宅之面積、地畝數(shù)量、家庭人口做了具體規(guī)定。D.最后孟子從治理百姓、鞏固統(tǒng)治進而統(tǒng)一天下的角度來論證,對作為統(tǒng)治者的齊宣王來說具有極大的說服力,文末描繪的一幅王道樂土圖客觀上也有利于百姓。5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6.經(jīng)過孟子的游說,齊宣王表示“請嘗試之”,接著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綱領,其具體舉措有哪些?請根據(jù)文本簡要概括。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ü?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乙孟子曰:“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鬃釉坏蓝逝c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泵献釉唬骸叭锰煜乱惨匀剩涫煜乱惨圆蝗?。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保ü?jié)選自《孟子·離婁章句上》)4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侈:奢靡B.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告誡C.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法:效法D.禮人不答反其敬反:反省4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然后從而刑之貌恭而不心服B.故民之從之也輕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C.勿奪其時其皆出于此乎D.雖董之以嚴刑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4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士,先秦時期貴族最低等級,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員,以區(qū)別百姓。B.幽厲,指西周幽王和厲王,合稱幽厲。幽王昏庸,身死國亡;厲王暴虐,被國人驅(qū)逐。C.弒,古代統(tǒng)治階級稱兒子殺父親、臣子殺國君為“弒”。文中的“弒”指百姓殺君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國家,反映我國古代以農(nóng)立國的特色。4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B.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C.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D.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5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甲孟子在分析“恒產(chǎn)”與“恒心”關系基礎上,進而提出推行王道的關鍵在于先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然后進行教化。B.選文甲思路清晰、說理透徹、氣勢磅礴?!皠t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對齊宣王的呼告,如見其色,如聞其聲,富有感染力C.選文乙中孟子認為君臣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用堯、舜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國君應該向堯、舜學習,實行仁政以保天下。D.兩則選文都體現(xiàn)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選文甲側(cè)重正面闡述行仁政的措施,選文乙多從反面論說行仁政的重要性。5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2)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節(jié)選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癸丑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其中“癸”屬于地支,“丑”屬于天干。B.《短歌行》是古樂府詩,根據(jù)篇幅長短,還有《長歌行》。C.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如《蘭亭集序》。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字,如《送東陽馬生序》。D.陽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洛陽就是因為在洛河以北而得名。12.本詩結(jié)尾兩句用了周公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公當年唯恐因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人才,流芳于后世,曹操對他滿懷敬意。B.曹操以周公自勵決心借助周公的威望,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C.這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出曹操愛才、禮賢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統(tǒng)一天下的宏圖大愿。D.這點明了全詩的主旨,即期盼天下賢才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1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把賢者比為高空的明月,他們像明月一樣光照宇內(nèi),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內(nèi)心不禁產(chǎn)生難以排解的憂愁。B.詩人感謝越陌度阡遠道而來的賢士們屈尊相從,既然得到賢才,在宴會上能和他們促膝談心,感到莫大的快慰。C.大批賢士就像南飛的鳥鵲,擇木而棲,繞樹三匝,終于選定歸宿,到詩人這邊來了,詩人對此非常欣慰,萬分欣喜。D.詩句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是其中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說京師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隱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蓋,不為枕障也。出阜城門三十五里,不敢遠京師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構其半,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無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與香山靜宜園,相絡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為懟也。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芳膠。石皆黝潤,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諧于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山之盩⑵有泉,曰龍泉,澄澄然淳其間,其甃⑶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名之曰龍泉寺。名與京師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飛,白晝?nèi)衾子?,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取材于龔自珍的同名文章)注釋:⑴三山:香山、玉桌山、萬壽山。⑵盩zhōu;山的曲折處。⑶甃zhòu:用磚砌。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籍于朝,有聞于朝籍:登記入冊B.不敢絕高絕:極,最C.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名:聞名D.其甃之也中矩中:符合2.下列句子括號內(nèi)補出的內(nèi)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翠微山)出阜城門三十五里B.(僧寺)不孤巉,近人情也C.山之盩有泉,(泉)曰龍泉D.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鄧尉山)有四松焉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山腰、山腳等處有多座寺廟,人在攀登時有臺階可走,疲乏時有地方可憩。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為主峰,恥于名列“三山”之外。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隨俗;寺名“龍泉”與別處同名,沒有刻意回避。D.文章巧妙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翠微山謙和、淡泊、有獨立意識等人格特征。4.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分別回答作者為什么“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qū)區(qū)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fā)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zhàn)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審乎計之得失審:仔細考量B.則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礙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訪D.或一見盡懷或:有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則是有時而窮焉盤盤焉,囷囷焉B.而權之以人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C.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D.游塵之集高岳不知東方之既白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4.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軾認為曹操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的一組是()①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②與之爭于舟楫之間③行三百里以爭利

④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⑤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

⑥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蘇軾一開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并認為“大智者”還必須善于權衡對手。B.蘇軾認為曹操過于重視劉備、又過于輕視孫權,因而錯失統(tǒng)一的時機。C.朱敬則認為曹操在名望、實力上不占優(yōu)勢,又屢次戰(zhàn)敗,但最終扶持幼主,使朝廷穩(wěn)定。D.兩則選文擺事實、講道理,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文氣充沛,很有說服力。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2)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7.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評價的不同之處。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贈醫(yī)潘況秀才序劉攽始,潘君以術游京師,疾病之至門者日數(shù)人。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無病?!薄芭司曤[如顯,視遠如邇。色喻于目,脈喻于指,聲喻于耳,三者并用,藥至病去,所謂國能也!”他日往,則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數(shù)十百人。則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學固而處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謂有道者也!”他日又往,則疾病之至者無數(shù),舉京師之人將遷焉。則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為利疚,不為勢回,治人以疾病輕重為差。其視富貴如貧賤,視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謝,猶簞食之饋,所謂士君子也!嗚呼!天下之事,莫難于持久。持久則善惡自效,賢不肖襲情。若潘君者,自始及終,聲譽益隆,人之從之者,百倍于初,豈非真賢也哉!今夫世之為醫(yī)者,誦數(shù)守法,嚌①甘調(diào)辛,未有少得也,則囂囂然以謂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僥幸以濟其不仁之心。設危辭詭說以恐嚇富貴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財?shù)媒鹩皴X帛,滿意盈欲乃欲從事。益投毒藥,與病相違,使其不自聊賴,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則固以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謝,以復其勞。若其不活,則其所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恥。其視貧賤無勢者,則傲然不顧。世皆曰醫(yī)賤,與傭徒鬻賣者鈞,豈醫(yī)之實若是哉?昔岐伯、和、緩之能②,乃通于治國修身之際。嗚呼君子,孰能矯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復何尤!嗚呼!世之事多類此者,獨醫(yī)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敘以示知者。(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散文卷》,有刪改)(注)①嚌(jì):嘗(滋味)②岐伯:古代名醫(yī),相傳是黃帝時人。和:醫(yī)和。緩:醫(yī)緩。兩人均為春秋時代名醫(yī)。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色喻于目,脈喻于指知曉,明白B.潘君不為利疚,不為勢回回避C.其視貧賤無勢者,則傲然不顧形容詞活用名詞,貧賤的人D.若潘君者,其復何尤過失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則又有知潘君者曰于其身也,則恥師焉B.人之從之者,百倍于初哀斯墓之徒有其石C.潘君以術游京師申之以孝悌之義D.則固以為己功,而妄仞其名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潘況不僅醫(yī)術高超,而且行醫(yī)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沒有富貴布衣等級之分,前來求醫(yī)的病人日益增多。B.文章愛憎分明,主旨明確,提醒從醫(yī)者發(fā)揚古代名醫(y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力批判了當時社會上各種庸醫(yī)惡劣行徑。C.本文寫作筆法多樣,全文由小而大;敘議結(jié)合,敘事部分又運用對比的手法,鮮明體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D.作者采用逐層渲染的方法,詳細地寫潘況受信賴的過程,并且轉(zhuǎn)述他人對他的述評,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設危辭詭說以恐嚇富貴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財?shù)媒鹩皴X帛滿意盈欲乃欲從事。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天下之事,莫難于持久。持久則善惡自效,賢不肖襲情。(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參考答案============一、文言文閱讀1、A

47.D

48.A

49.B

50.C

51.(1)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2)不用堯用來治理百姓的做法來統(tǒng)治百姓,就是殘害百姓?!窘馕觥?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侈,肆意,過度。句意:肆意為非作歹,沒有不做的了。故選A。4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個“而”表順承,第二個“而”表轉(zhuǎn)折。句意:這樣之后再去用刑法去處罰他們/外表恭順內(nèi)心卻不服從。B.第一個“之”是取獨,第二個“之”是結(jié)構助詞“的”。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圓規(guī)、曲尺是方、圓的最高標準。C.第一個“其”是代詞“它們的”,第二個“其”是語氣副詞,表揣測語氣。句意:不要失去它們的(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大概都出在這里吧。D.兩個“以”都是介詞,用。句意:雖然可以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不用舜侍奉堯的做法來侍奉君主。故選D。4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員,以區(qū)別百姓”錯誤。文中的“士”泛指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故選A。4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說:“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兩個: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睔埡ψ约旱陌傩者^于厲害的,就會自己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己遭遇危險、國家削弱?!霸弧焙鬄椤霸弧钡膬?nèi)容,應在“曰”后停頓,排除C;“仁與不仁而已矣”中,“與”連詞,連接“仁”和“不仁”,與上文“道二”相呼應,故“仁與不仁”不能斷開,排除A;“則身弒國亡”與“則身危國削”結(jié)構一致,互相呼應,應分別在其前后斷開,排除D。故選B。5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用堯、舜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國君應該向堯、舜學習,實行仁政以保天下”錯誤,孟子列舉堯、舜的例子是為了說明臣應如何對待君的問題。故選C。5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救死”,使自己擺脫死亡;“贍”,足;“奚”,何,怎么,哪里;“治”,講求。(2)“以”,用;“所以”,用來……的辦法;“賊”,動詞,殘害,“賊其民者也”,判斷句。參考譯文:甲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肆意為非作歹,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這樣之后再去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蓄養(yǎng)一些雞、豬、狗,不要失去它們的(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它們的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頂著東西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還沒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乙孟子說:“圓規(guī)、曲尺是方、圓的最高標準;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國君,就應盡國君之道,要做臣屬,就應盡臣屬之道,這兩者都效法堯、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堯的做法來侍奉君主,就是對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堯治理百姓的做法來統(tǒng)治百姓,就是殘害百姓??鬃诱f:‘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兩個: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瘹埡ψ约旱陌傩者^于厲害的,就會自己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己遭遇危險、國家削弱,死后被稱為‘幽’‘厲’,即使是孝順仁慈的子孫,經(jīng)百世之后也無法更改。《詩經(jīng)》上說:‘殷商的借鑒并不遙遠,就在那夏朝桀統(tǒng)治的時代?!f的就是這個意思。”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于仁,他們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國家的興起和衰敗,生存和滅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國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他的祖廟;士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們的身體。現(xiàn)在有的人怕死卻樂于不仁,就好比怕醉卻勉為其難喝酒一樣?!泵献诱f:“我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我,便反省自己仁愛是否足夠;我治理別人,卻沒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識智慧是否足夠;我禮貌待人,可人家卻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問。自己確實端正了,天下的人都會歸附于他?!对娊?jīng)》說得好:‘萬歲呀,與天意相配的周朝!幸福都得自己尋找?!?、戰(zhàn)國左傳40.筋骨相接的地方擦拭增加延伸、擴張41.D

42.C

43.沒有這個人的助力,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44.(1)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著超凡的技能,行行出狀元就是這個道理。(2)應該學會享受工作,把自己從事的職業(yè)做成自己的愛好,把工作的過程變成一個享受的過程。(言之成理即可)45.①以“利”巧攻心理。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從秦國的利益出發(fā),“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利益來引誘秦穆公,讓他動心。②以“害”巧析形勢。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進一步指出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感到危險的存在,切中要害。③以“史”巧施離間。拿出史實“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言而無信,忘恩負義,不可共事。④這樣燭之武以退為進,站在對方角度分析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39.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甲文是莊子的《庖丁解?!罚f子是戰(zhàn)國時期人,所以第一空填:戰(zhàn)國。乙文是《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所以第二空填:左傳。4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1)句意: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郤”,筋骨相接的地方。(2)句意:將刀擦凈,收藏起來?!吧啤保潦?。(3)句意: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陪”,增加。(4)句意: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八痢?,延伸、擴張。4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胺狻?,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B.句意:使秦國土地削弱來使晉國得利?!瓣I”,使動用法,使……削弱;“利”,使動用法,使……得利。C.句意:假如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巴觥保箘佑梅?,使……滅亡。D.句意: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氨伞?,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只有D項是意動用法,其他都是使動用法。故選D。4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于硎發(fā)”,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卻像剛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B.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假如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C.正常句式,句意:每次碰到筋骨盤結(jié)的地方。D.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其于晉無禮”,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故選C。4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拔ⅰ?,如果沒有;“夫人”,那個人;“因”,依靠;“弊”,損害;“知”同“智”,明智;“以”,用;“武”,符合武德;“其”,語氣副詞,表祈使,還是。4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根據(jù)“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可知,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著超凡的技能,行行出狀元就是這個道理。根據(jù)“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可知,人們應該學會享受工作,把自己從事的職業(yè)做成自己的愛好,把工作的過程變成一個享受的過程。4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據(jù)原文“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首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從秦國的利益出發(fā),以秦國保留鄭國后鄭國給秦國帶來的好處來勸說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其次,依據(jù)原文“鄰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形勢,告訴秦穆公,如果攻打下鄭國只會增加晉國的土地,增強晉國的勢力而秦國并不能得到好處,以此來勸說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最后,依據(jù)原文“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從過去秦穆公曾經(jīng)幫助過晉文公,晉文公曾答應過給秦國焦瑕,但晉文公言而無信,且對秦穆公提防有加,以此來勸說秦穆公這樣忘恩負義的晉文公不可共事,從而使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參考譯文:甲文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剑瑖W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绷夯萃跽f:“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乙文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恕T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狈Φ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3、A

12.B

13.C

14.(1)用來縱目遠眺,舒展胸懷,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極大的歡娛,實在令人快樂。(2)(遠方賓客)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啊铩瘜儆诘刂?,‘丑’屬于天干”錯,“癸”是天干的第十位,“丑”是地支的第二位。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手法之用典作用的能力。B.“借助周公的威望”錯,無稽之談。尾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于我。而不是借助周公的威望。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終于選定歸宿,到詩人這邊來了,詩人對此非常欣慰,萬分欣喜”錯,“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詩人這里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fā)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翻譯的能力。(1)“所以……”,用來……;“游、騁”,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縱展,使……奔馳;“極”,窮盡;“信”,實在。(2)“陌”,東西向田間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這里是“枉駕”的意思;“用”,以;“存”,問候,思念。參考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節(jié)選自王羲之《蘭亭集序》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zhuǎn)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渴裁磥砼沤鈶n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穿青色衣領的學子,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么時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久別重逢歡宴暢談,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抖谈栊小?、1.C2.B3.B4.(1)龍泉既有藏經(jīng),又所處曲折隱秘,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又與清朝一類士大夫與人不觸不背、處世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2)翠微山的松莊重正直,與隱于朝、居遠山的士大夫形象相合?!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懊?,動詞,表明,說出。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不孤巉,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這是說“翠微山”,所以此處應補充“翠微山”。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恥于名列‘三山’之外”錯誤,文中說“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懟也……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意思是“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可見是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不是“恥于名列‘三山’之外”。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由題干可知,要想回答“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龍泉”“松”的特點。如倒數(shù)第二段“寺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這里既提到龍泉的功能,“有藏經(jīng)一份”“禮經(jīng)以禮文佛”,同時又提到其地理特征,與其他地方“顯露”的特點相比,“龍泉遲焉”,這是說龍泉地處曲折隱秘之地,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同時龍泉的這一特點和清朝那些處事圓通、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如最后一段“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肅”“古”“直”,這與當時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合。參考譯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記載,有聲譽,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小而喜歡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隱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約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為俯臨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傘、一頂車蓋,不像枕頭和屏障,那么重要。距離阜成門三十五里,不敢遠離京師。有八九座寺廟分別建筑在翠微山山頂、山腰和山腳,使人們攀登時有臺階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氣。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翠微山與香山靜宜園,既相互連絡,又不很緊密,既不碰觸,又不背離。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翠微山與西山似乎分離,又似乎連為一體,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長江以東的玉蘭,有蘋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種鮮花隨風搖曳,芳香華美。山上的石頭都黝黑光潤,并有花紋。命名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處是寶珠洞,山腳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塊巨石并排聳立。山的幽深處有泉,叫“龍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滯于人們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廟,名為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面的寺廟相同,它并不回避這樣的相同。龍泉寺藏經(jīng),禮拜藏經(jīng),以示禮拜由文字組成的佛,不然就屬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辭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頌德的褒語。翠微山八九座寺,為何要特別說龍泉?龍泉所處曲折隱秘。其余的寺廟都是地位顯露,無所隱避,倘若沒有龍泉,就不能成為隱士的隱居勝地。我絕對忘不了龍泉寺。忘不了龍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過去我曾經(jīng)游覽蘇州的鄧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樹形態(tài)下臥,而神態(tài)卻是飛揚的,白晝之中四棵松神情極富生氣,如風雨雷霆;四松之蔭可遮蔽千畝。一生所見的松樹最獨特最難忘的就是這八棵松。鄧尉山的松樹舒展,翠微山的松樹莊重;鄧尉山的松樹是古時的隱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樹猶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鄧尉山的松樹,性格狂放不羈,天地都敢藐視;翠微山的松樹,性格正直堅定,天地賴以支柱,缺少不得。5、1.C2.D3.B4.B5.A6.(1)犯了這兩個(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qū)O權,因此在赤壁兵敗,成就了孫吳的強大。(2)這不也就是擅長揣度事情卻不擅長揣度他人(所造成)的過錯嗎?7.①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②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造:到達、占領。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句末語氣詞,可譯為“了”或不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B.介詞,根據(jù);連詞,因為;C.介詞,在;介詞,表被動;D.兩個都是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tǒng)一天下。“權之以人”是介詞結(jié)構后置句,不能斷開,排除A;“則”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C;“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D。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能力。②是說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屬于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③是說曹操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⑥是說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曹操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這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排除這三個選項。故選B。5.本題考查學生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錯。結(jié)合原文“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可見作者并不認為僅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題得分點有:敗,錯誤;是以,因此;成,成就。(2)題得分點有:不亦……歟,不也就是……嗎;料,揣度。7.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作者思想觀點的能力。蘇軾對曹操的評價,結(jié)合“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可知,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朱敬則對曹操的評價,結(jié)合“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可知,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參考譯文:世人所說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與害,能審察計謀的得與失,如此而已。這樣的智慧,也有不能應付的時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時候就會無計可施,也不會盡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說的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計謀,又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進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時敢做天下極其危險的事,而能終于成就大功,這就是根據(jù)人的特點來使用計謀。輕視敵人會導致失敗,過于看重敵人往往又喪失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天下沒有萬無一失的利益,做事情總想著萬無一失,必然會影響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戰(zhàn)勝別人,而別人不知道如何戰(zhàn)勝我,這種人沒有誰能戰(zhàn)勝他。當漢室衰微,豪杰并起,爭奪天下,二袁、董卓、呂布,爭相攻殺,而孫權、劉備,又屈居在一個角落里,他們在用兵取勝方面,當然無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終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結(jié)束,也未能統(tǒng)一。就這件事,試著發(fā)表點意見。魏武帝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劉備有蓋世的才能,卻沒有應付突發(fā)事件的機智。當他剛剛打敗劉璋,占領益州的時候,蜀人沒有完全歸附,一日有四五次嘩變,斬殺也無法控制局面。放棄這個機會不攻取他,后來就發(fā)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情況。孫權英勇而有謀略,這就不能依靠人多勢眾來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魏武帝犯了兩個會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qū)O權,所以在赤壁損兵折將,而使東吳強大起來。攻取劉備貴在神速,不應該放長線。當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時候,卷起鎧甲快速追趕他,雖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達到目的。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魏武帝不是不知道這件事難,只是寄希望于僥幸孫權不敢抵抗。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說,魏武帝在攻打劉備這件事上過于謹慎,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在攻打?qū)O權時過于草率,從而導致失敗。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的過失嗎?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tǒng)一天下。(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看曹公聰明睿智擅長權力謀略,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面對大事決定戰(zhàn)機,只要行動就沒有遺漏和后悔的,近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才。雖然名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