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_第1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_第2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_第3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_第4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付天貴200年4月2/6/20231一、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1.20世紀的數學改革運動2.美國等國家的數學課程改革在數學方面,美國國家委員會于1989年在題為《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中列出了未來數學教育改革應當實施7個轉變:A:學校教育應從雙重使命(為多數人的數學很少,為少數人的數學很多)轉到單一使命(為所有的人提供核心數學);B:數學教學從傳授知識的模式轉到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生實踐模式C:公眾對數學的態(tài)度從冷漠和敵意轉到承認數學在現今社會中的重要性D:數學要從專注常規(guī)技能的訓練轉到發(fā)展廣泛的技能E:數學要從強調為學習進一步課程的需要轉到強調為學生現在和將來的需要服務F:數學教育從強調筆算轉到使用計算機和計數器G:公眾對數學的理解從隨心所欲的法則的不變教條轉到關于模式的嚴格而又生動的科學2/6/202323.蘇聯及俄羅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持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加強了對各級教育的控制?!敖y(tǒng)一學制運動”成為各國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趨勢,隨著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中等教育向各階層群眾開放。1955年蘇聯頒布了新教育計劃和新方案,開始了數學課程現代化的探索階段。1964年,蘇聯將原來中小學十一年制改為十年制,1966年完成過渡。在使用新課程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多,學生負擔過重。因此。在1978公布了修訂的《蘇聯八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以下是對蘇聯中學教材《代數和分析初步》和《幾何》教材評述:《代數和分析初步》蘇聯在5年級已經有了有理數、一元一次方程、集合論和數理邏輯中的某些概念和符號,所以六年級的代數教材是從代數和數講起,使用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的語言和符號,比中國教材要廣泛得多。同蘇聯50年代的教材相比較,新教材在精簡內容和降低某些方面(恒等變形)和增加新內容方面變化較大?!稁缀巍愤壿嫿Y構嚴密。2/6/202331957年以蘇聯人造衛(wèi)星上天為契機,美國發(fā)動了世界范圍的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許多國家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教材改革實驗。由于各國推行改革的程度不同,做法有別,結果也不一樣。美國是主要發(fā)起國家,實驗中的爭論也是最激烈的,做法也多樣英國的改革與美國相似法國受布而巴基學派的影響,改革比較順利,其中小學數學大綱雖幾次修改,但仍保持了某些結構變化、現代化的特點。蘇聯中小學為十年制,數學課程負擔較重,對數學現代化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保留了傳統(tǒng),并適當引進了一些近現代內容。同時,經過新數運動,人們普遍認為,數學教育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謹慎實行,結合國情,先實驗,后推廣1993年,莫斯科數學會中學研制組完成了“國家數學教育標準”。1998年出版了由俄羅斯教育科學院研制完成的聯邦(國家)各科普通教育標準,其中包括數學教育標準。同年,還出版了“莫斯科地區(qū)數學教育標準”。這些數學教育標準一公開發(fā)表或出版,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激烈反對。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數學家、教育家紛紛以各種方式參加了討論,對俄羅斯的教育(包括數學教育)的前景表達了由衷的擔憂。

2/6/20234二、建國后我國的數學課程改革任何國家的教育改革,都是和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分不開的“數學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教育,在于它的教學內容是數學。但是,數學觀是與時俱進的”-------------------張典宙20世紀數學觀的變化:(概論:理論篇)2000年在日本東經舉行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大會主席藤田宏提到了數學發(fā)展使上的四個高峰:(1)以《幾何原本》為代表的古希臘的公理化數學(公元前700-300);(2)以牛頓發(fā)明微積分為代表的無窮小算法數學(17-18世紀);(3)以希爾伯特為代表的現代公理化數學(19-20世紀中葉);(4)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數學(20世紀中葉–今天)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數學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各國都在進行數學改革運動。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一共進行了8次數學課程改革,下面做簡單介紹(以小學為例)。2/6/20235建國以來,小學數學教材的建設:1百廢待興:國家首先于1950年頒布了《小學算術課程暫行標準(草案)》2.學習蘇聯:把各科的課程標準改稱“教學大綱”,在1952年底頒布了《小學算術教學大綱(草案)》。從195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同年頒布的教學大綱,以蘇聯教材為藍本編寫新教材,到1955年編完全套課本(包括珠算),開創(chuàng)了我國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材體系的新局面。3.小學教完算術: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指示,對原教材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加以適當的精簡,然后進行必要的補充,三年之內全部補完,并編輯出版了各冊的暫用本。這套暫用教材雖然是臨時性的,卻是小學算術教學改革的重要轉折點4.加強“雙基”教學:“程度偏高,內容偏深,在結合實際和政治方面有片面性”等不足。1963在總結各地教改經驗和課程教材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訂頒發(fā)了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學算術教學大綱(草案)》。與前面幾部大綱相比,這次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比較明確,比較紉合我國當時大多數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要求。但把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表述為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2/6/202365.適應現代化建設1978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能力第一次從知識、和思想教育三個方面明確數學教學的目標,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在理解基礎上掌握數與形的基礎知識,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起到了指導作用。81年,根據修訂的教學計劃和各地使用意見,對新試用課本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刪去正負數及其四則計算;適當調整各冊分量,進一步加強知識間的聯系,以及學生智力、能力的培養(yǎng)。修改后的課本改稱《五年制小學課本數學》。同時,為了適應“小學學制為五年、六年并存”的實際需要,又編輯出版了一套《六年制小學課本數學》,共12冊。這套課本在程度上與五年制課本相同,只在編排上作了一些小的調整。從當時來看,這兩套教材作了一系列較大的改革,質量比過去有很大提高,成為建國40年中使用時間最長、最穩(wěn)定的小學數學課本。1986年,頒布了《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6.實施義務教育:1992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精神,制定并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7.推進素質教育2/6/20237三、課程改革的背景(一)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1.社會背景的基本特征

⑴經濟全球化

全球意識、國際視野

合作、交往、贊美、分享⑵信息時代

信息意識與素養(yǎng)、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⑶可持續(xù)發(fā)展

終身發(fā)展、自主思考并規(guī)劃人生⑷知識經濟

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意識與能力2/6/20238

2.對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健全的價值觀;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tài)度;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德洛爾報告)2/6/20239(二)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課程改革及其趨勢1.日本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課程自主更新的機制)。1999年3月完成新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目標是: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和提高國際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本質的基本內容和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宜人的教育環(huán)境;鼓勵每所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2/6/2023102.英國

1999年頒布新國家課程標準。提出四項發(fā)展目標:

精神方面的發(fā)展:自我成長,發(fā)展自己的潛能,認識優(yōu)缺點,具有實現目標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發(fā)展:明辨善惡,理解道德沖突,關心他人,采取正確行動的意志;

社會方面的發(fā)展:理解作為集體和社會一員自身的權利與責任,人際關系的能力,為了共同的利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發(fā)展:理解文化傳統(tǒng),具有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六大基本技能交往、數的處理、信息技術、共同操作、改進學習、解決問題。2/6/2023113.美國美國《2000年教育戰(zhàn)略》在課程方面強調:“美國學生在4、8、12年級畢業(yè)時有能力在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與地理學科內容方面能應付挑戰(zhàn)”。布什政府最近強調:“不讓一個孩子落伍!”

課程管理制度

●國家進行課程宏觀管理●地方分權●社會參與

如: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小學生應用學習標準●課程審議制度2/6/2023124.臺灣地區(qū)2000年頒布九年一貫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發(fā)展的十大能力。

⑴了解自我與發(fā)展?jié)撃堍菩蕾p表現與創(chuàng)新⑶生涯規(guī)劃與終身學習⑷表達溝通與分享⑸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⑹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⑺規(guī)劃組織與實踐⑻運用科技與資訊⑼主動探索與研究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2/6/2023135.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

◆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

終身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態(tài)度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自主思考并規(guī)劃人生的能力◆注重國際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加強課程、教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

“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差異、聯系2/6/202314

◆倡導學習方式多元教學與學習方式轉向的基本特征:重知識的接受性教學→重綜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學單一的認知性教學→多維的體驗性教學由機械的決定性教學→互動的交往性教學由單項性活動教學→綜合性的活動教學◆課程自主更新與學校文化的重建2/6/202315(三)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現狀1.成就突出。2.問題不少(調查表明)。

⑴關于目標:校長、教師認為學生身上體現較好的目標2/6/202316校長與教師認為教材中體現得較好的目標(%)教材中體現得較好的目標校長(%)基礎知識與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政治信念動手能力公德美的感受與技能自主創(chuàng)造搜集利用信息健康勞動態(tài)度與技能746246331917173331521121183443教師(%)2/6/202317⑵關于內容教師之間經常談論的教學話題2/6/202318⑶關于學習方式校長和教師認為學生以被動接受方式學習的比例79%90%0%50%100%小學初中2/6/202319⑷關于教育觀念

①課程本質觀認為課程即學科;

②課程內容觀;認為課程即教材;

③學習方式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知過程。2/6/202320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轉變課程功能二、新課程的理念與策略(一)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轉變課程功能(5)關于課程管理課程管理過于集中,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差,課程結構單一。課程成為一種制度化的、給定的教育要素,課程決策與設計的主體單一,缺乏自主更新課程的機制。教材(或課本)成為唯一根據,廣泛的課程資源閑置。學校和教師成為制度化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學校喪失文化品味,教師喪失課程創(chuàng)生能力。2/6/202321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策略

(一)本次課程改革的理論準備

1.國際比較研究

●研究發(fā)達國家課程改革的舉措及其經驗●研究發(fā)展中國家課程改革的舉措及其經驗

2.歷史研究與現狀調查研究

●總結近50年來我國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調查研究基礎教育的現狀,客觀分析存在的弊端●分析和把握我國的國情及學生發(fā)展的需要3.充分認識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實意義2/6/202322(二)課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1996年籌劃,1999年正式啟動,2001年9月進行實驗。

1.理論研究為先導,研制《綱要》、課程方案、課程標準2.先立后破,實驗論證,逐步推廣3.廣泛發(fā)動,社會參與

直接參與綱要研制、課程方案制定、課程標準研制、實驗教材出版等工作的專家學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一線教師、中小學校長,以及社會人士近萬人。

4.加強規(guī)劃,多級培訓2/6/202323(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1.轉變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優(yōu)化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2/6/202324

3.更新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變革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2/6/202325

5.改革評價理念和方式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深化課程管理制度改革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2/6/202326五、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一)倡導新的課程觀1.生成的課程觀

課程是生成的,不是給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2.整合的課程觀

課程是整合的,不是單一分化的內容體系3.實踐的課程觀

課程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活動體系。2/6/202327(二)樹立全面的學生觀,增強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

●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

文化背景與文化性格文化遺產與文化精神

●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

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文化的關系●學生是時代中的人

學生的發(fā)展一刻也不能離開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開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沖突的世界、理解的世界2/6/202328

(三)追求并實現全面的課程價值

1.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設計和實現課程的價值案例: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能領會要點,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交談(語文標準);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現在報刊上的各種廣告資料,感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歷史標準);認識世界氣候的地區(qū)差異,初步學會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意識,養(yǎng)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地理標準);

2/6/202329通過統(tǒng)計家庭每天丟棄垃圾袋的數量,學生經歷數據收集、處理、呈現的過程,體會塑料垃圾對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危害(數學標準);知道科學技術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科學標準);了解人體各系統(tǒng)生理保健知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煙、酗酒)和遠離毒品的自覺性(科學標準);通過唱一只歌、做一件禮物,在唱歌、繪畫、制作的過程中體會怎樣表達對祖國、對親人的愛,共同分享創(chuàng)作的樂趣和喜悅(藝術標準)。2/6/202330

2.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使學生獲得終身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培養(yǎng)學生以下基本素質和能力:

——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與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人生規(guī)劃能力2/6/202331(四)回歸生活、聯系生活的課程與教學

1.關注課程、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聯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生活背景”與“知識背景”的聯系生活經歷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2/6/2023322.課程、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現實的整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