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墨池記》教案(精選9篇)《墨池記》教案(精選9篇)《墨池記》教案篇1曾鞏簡介
曾鞏,字子固,北宋建昌軍南豐縣(今屬江西?。┤?,杰出文學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第。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集賢校理、英宗實錄院檢討官,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書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寧府,享年六十五歲。后人稱其為“南豐先生”,南宋理宗時追謚“文定”。他與歐陽修等人一起,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作出了杰出貢獻,被歸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豐類稿》,《隆平集》等傳世。
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圣”。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xiàn)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他把散見于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yōu)點,融合統(tǒng)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曾鞏真誠待人的故事
曾鞏是宋朝的一位大詩人。他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對朋友一貫有啥說啥,直來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時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歲那年,當上了淮南判官,他從淮南請假去臨川看望祖母,還專門去拜見曾鞏。曾鞏十分高興,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后來還專門贈詩給王安石,回憶相見時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并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么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楊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楊雄?!?/p>
宋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么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么說是‘吝’呢?”
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沒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為,而‘吝’于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并不是說他貪惜財富啊!”
宋神宗聽后稱贊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于批評。
關于墨池的記載
除荀伯子《臨川記》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記載外,浙江省永嘉縣積谷山中也有一個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題“墨池”二字,廬門歸宗寺內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蘄水(蘄春、浠水一帶)等地亦有類似遺跡。這些遺跡有些當然是后人的附會,但也可見人們對王羲之勤奮精神的欽佩和仰慕之情。
寫作背景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有一“墨池”,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九月到臨川游覽、憑吊墨池遺跡。當時曾鞏剛剛30歲,沒有謀得一官半職,而文章卻已名滿天下了,臨川郡的州學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散文。
文體知識:記
記是古文中一種不定體。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類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發(fā)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文章主旨
文章從記述墨地遺跡入手,指出王羲之的書法達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從而闡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勤學苦練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
結構內容
《墨池記》是“記”體。按照“記”體的格式,先記地點,次寫景物或傳說,再寫事情,然后寫功用或影響,最后說明作記原由。由此,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說明墨池的所在,接著指出古跡不實,然后強調不由天成,而須“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題小意宏,發(fā)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記”緣由,諷諭宣揚不當。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寫作時間、作者,屬于“記”這種文體的固定體例。
以小見大的構思
這是一篇雜記,作者由墨地的一個傳說,引發(fā)出學習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再由學習書法推及到道德修養(yǎng);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必將永遠影響后世。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本文題目不大,但文章緊扣“墨池”這個中心,通過王羲之墨池的具體事例來闡明道理,生發(fā)廣,開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內容豐富,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鮮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雜記,但雜而不亂。結構嚴謹,章法細密,條理分明,層層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跡推出人的能力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結論,再從學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從王教授求文想到“雖一能不以廢”,又從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對后世影響會更大。文章邊敘邊議,層層生發(fā),縱橫開合,曲折盡意。如關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當時就已不止一處,作者既為臨川墨池作記,據此考據一番,也是符合“記”這種體裁的寫法的。但是作者只用“豈信然邪”一筆帶過,不去節(jié)外生枝,而是順此引導人們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練習書法的,然后一語破的地說明道理。從全文看來,記事是次、是略,說理是主、是洋。道理雖然因事而發(fā),但說理是目的,記事是手段,這樣安排結構,文章的主題顯得鮮明突出。
平實含蓄的語言
《墨池記》是曾鞏雜記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xiàn)了其文從容平實、委婉嚴謹?shù)娘L格特色,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沈德潛評此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語言精練自然,筆調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敘事,有議論,內容豐富,得益于其語言之精練;文章不重辭藻雕飾,顯示出平實、自然的作風;多用詰問語氣,但卻不大聲色,多以測度語氣出之,給人紆徐從容,一唱三嘆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轉含蓄,富有啟發(fā)性。
教學方法建議
1.文章名為《墨池記》,但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并不單在狀寫墨池,而是意在勸學。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寫作意圖。
2.自古以來,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廣為流傳。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相關內容講給學生聽,以增強學習興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再找一些勤學苦練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
《墨池記》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目標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這篇文章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于慶歷八年九月寫的,記述墨池所在地及其
來歷,點出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傳說。論述王羲之書之善,雖“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書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學習不夠,進而點出欲深造道德,應加倍勤奮學習。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記的經過,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勵學者努力深造。
三、字詞學習
1.字詞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3.完成書后練習二。
4.解釋虛詞。(略)
四、討論分析
1.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撫州學官王君,書“晉王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3.畫出文中的設問句,誦讀體會設問句在雜文中的作用。
五、總結、擴展
本文從墨池落筆,結合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傳說,指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結果,而并非出于“天成”,進而推及學者深造道德更應該加強學習。文章闡明了勤學苦練對于事業(yè)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勤奮學習,努力進取,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可讓學生再找像王羲之這樣的例子再聯(lián)系自己談一談。
六、布置作業(yè)(略)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①且
②夫
③而
④雖
b.①而
②蓋
③且
④況
c.①而
②蓋
③而
④況
d.①而
②夫
③而
④況
2.解釋文中的詞語。
①推王君之心:
②推其事:
③遺風余思: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句中三個“其”依次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
b.莫非
它的(指州學的)
那些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那些
d.難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他的(指王盛的)
4.對“被于來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被后世的人怎樣看待呢?
b.用什么來影響后世的人呢?
c.直到來世,又會怎樣呢?
d.影響到后世的人,情況又會如何呢?
5.對文中州學教授王盛題字并請作者作記的目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提高景點知名度,招攬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廣王羲之勤學苦練的精神,來勸勉州學學生刻苦讀書。
c.附庸風雅,借曾鞏才氣抬高自己的聲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讓他的遺跡默默無聞于民間。
參考答案:
1.d
2.①推究
②推廣
③遺留下來的作風和思想
3.c
4.d
5.b
《墨池記》教案篇2教學目標:1.順暢朗讀文言課文。2.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3.理解文章大意,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4.學習王羲之勤勞苦練的精神(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5.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教學設想: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課時安排:1—2課時。教學內容及步驟:一、導入。1.作家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元豐類稿》,作者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人稱之為南豐先生。卒謚“文定”。曾鞏聰敏好學,十二歲即能著文立論,受到歐陽修的器重。嘉佑二年舉進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過官。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布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著稱。其作品對后世有一定影響。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2.關于墨池墨池,寫字時供洗筆洗硯的水池。文中所記墨池在江西臨川,相傳為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墨地遺跡。二、學生自讀1.結合注釋,將課文通讀一遍,掃清文字障礙,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洼(wā)邪(yé)楹(yínɡ)徜(chánɡ)徉(yánɡ)恣(zì)肆(sì)2.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語氣流暢,飽含感情。3.利用注釋,疏通文字,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三、質疑解難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四、研讀,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1.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整體感知:這篇文章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于慶歷八年九月寫的,記述墨池所在地及其來歷,點出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傳說。論述王羲之書之善,雖“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書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學習不夠,進而點出欲深造道德,應加倍勤奮學習。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記的經過,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勵學者努力深造。)2.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3.撫州學官王盛邀曾鞏為墨池作記,目的是什么?(撫州學官王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明確: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苦練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于”)。4.分清文章記敘、議論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從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傳說,闡釋的道理。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于道德修養(yǎng)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著,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著又發(fā)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為了“勉其學者”,最后歸結到“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對“來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勵人們勤于學習完善自己。明確:本文是曾鞏在慶歷八年(1048年)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君之請而作。文章從墨池落筆,點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進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應該堅持刻苦學習。全文把介紹古跡人物和記事議論結合在一起,借事立論,內容精警,用小題目寫出了嚴肅鄭重的大主旨,卻又寫得生動、靈活、簡潔、明快,充分體現(xiàn)了曾鞏行文的風格。5.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并反復誦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①“豈信然邪”;②“而又嘗自休于此邪”;③“豈其學不如彼邪”;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⑥“以勉其學者邪”??陬^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tài)度(因為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②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④起提示、啟發(fā)的作用。⑤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文章6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設問句的大量運用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徘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詳解:“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是王羲之學書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托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這種揣測的語氣,其實是委婉的否定,既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懷疑,又使王教授能夠接受,不致使他難堪?!叭缓笫牢从心芗罢?豈其學不如彼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卻不直說,而用兩個設問句表達。這兩個設問實際上是肯定的意思,說明深造道德非加強學習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問題,讓讀者經過思考自己去得出結論。這樣來寫,顯得語氣委婉,讀者容易接受?!巴仆蹙摹蛞约昂跗溘E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開頭一個“推”字就表明了這些意思屬于揣想。作者推測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宣傳古人的目的是勉勵后學。這實際也是作者雖懷疑臨川墨池為王羲之故跡而仍然為之作記的用意。這樣一點明,不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給后人留下以訛傳訛的笑柄。)五、總結、擴展本文從墨池落筆,結合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傳說,指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結果,而并非出于“天成”,進而推及學者深造道德更應該加強學習。文章闡明了勤學苦練對于事業(yè)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勤奮學習,努力進取,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可讓學生再找像王羲之這樣的例子再聯(lián)系自己談一談。(可以作為作業(yè)布置)六、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2.自古以來,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廣為流傳。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每人收集2~3則,然后準備參加班上的交流會?!赌赜洝方贪钙?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
3.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把握文中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本文平易樸實、婉轉沉著的藝術風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以舊促新法”,也可以與“說”進行比較)
“記”: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寫法不定,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也可議論。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
特點:1、寓情、理與事、景、物之中;2、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例如:
《核
舟
記》————說明狀物————核舟:奇巧(狀物)
《桃花源記》————寫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陽樓記》————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記》————說理散文————
勤學苦練出才能
二、作者簡介:
名:
曾鞏,字:子固;
時:北宋時人
;地: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
評:“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稱之為
南豐先生
,卒謚
“文定”。
作:《元豐類稿》
?!端问贰氛f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p>
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布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著稱。其作品對后世有一定影響。
三、學生自讀
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
結合注釋,疏通文字,掃清文字障礙,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隨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縱、任情。
于楹間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跡:舊跡。
遺風余思:遺留下來的作風和思想。
以臨于溪:居高視下。
四、質疑解難——
四
行
對
譯
法
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
五、背誦全文
根據本文敘議相間的特點,逐層背誦。
(解說: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自讀注釋質疑、釋疑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文言文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要求在讀準確的基礎上能讀出重音、停頓和情感來。
2.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文。
(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勤學苦練取得的。
(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墨池之上現(xiàn)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
(3)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并反復誦讀,
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
①“豈信然邪”;
②“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③“豈其學不如彼邪”;
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⑥“以勉其學者邪”。
口頭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tài)度(因為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
②
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
④起提示、啟發(fā)的作用。
⑤
、
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
七、中心思想:
本文從記敘墨池遺跡入手,緊密聯(lián)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
了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八、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寫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
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于道德修養(yǎng)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著,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
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著又發(fā)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為了“勉其學者”,最后歸結到“仁人莊土之遺風余思”對“來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勵人們勤于學習完善自己。
2、以小見大。
九、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文章7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其余的見講義)
①、
“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②、“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這是王羲之學習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請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都是推測的口吻,語意上下貫通,結構前后呼應,布局是很嚴密的。
(解說:點撥在于拓寬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題、表現(xiàn)形式及行文風格。)
設問句的大量運用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徘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十一、課后作業(yè)訓練: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作文多在“三上”①
歐陽修
錢思公②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③。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亦篤學如此④。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⑤。
①三上:指“馬上”、“枕上”和“廁上”。②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③西洛:西京洛陽。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來的各種雜記。小辭:指詞典、小令。④瑯然:聲音清脆。篤學:十分好學。⑤屬思:思考,構思。
(1)文章記敘了三件事,直接記述了
;轉述謝希深
介紹;作者自道
。
(2)這些事例以及本文給你什么啟迪?
參考答案
(1)錢思公喜好讀書的表現(xiàn)
宋公垂勤學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點和體會
(2)惜時好學才能有成就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指導學生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積累文言詞匯,把文言文讀通、讀懂,做到“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進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習古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教學一得:
如
何
擴
大
課
堂
容
量
?
————善于以舊促新(溫故而知新)
講一篇《墨池記》,可以引出11篇學過的課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時,可以聯(lián)系到第二冊中的《送東陽馬生序》有“有
司業(yè)
、
博士
為之師
。
小中見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記一輛紡車》、《一面》
(4篇)
夾敘夾議,以議為主:《論雷峰塔的倒掉》、《從三到萬》
(2篇)
關于“記”:《核舟記》、《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4篇)
墨
池
記
講
義
練習
江蘇省射陽縣海河初級中學
陳
堅
備課手記
中考試題綜合能力訓練測試:
第
一
節(jié)
一、音、形、義類:
1、隱然而高:
2、以臨于溪:
、
在文中含有
的意思。
3、洼
(
)然:
,與它構成反義的詞有
。
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
5、《臨川記》云也:
寫兩個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語:
、
。
6、嘗慕張芝:
。
7、臨池學書:
、
,“臨池”這兩個字,后來成為一個詞語,意思指
。8、此為其故跡:
、
。
9、信然:
。
1、這位書法家天天練習寫字,在附近的水池邊洗筆,
二、理解類:
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說的那樣:“
,
”(8個字)
。2、描寫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
。
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5、文中對于臨川墨池的傳說是否真實可*,作者僅僅是轉述《臨川記》的說法,之后用了“
”
(4個字)這樣一個問句,未加深論,點到為止,具有分寸感,用筆簡練,要言不繁。
6、“
”
說明了王羲之平時學書的刻苦專一,費盡“精力”,也為下文的即事立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這8個字)
7、被稱為“草圣”的人是
;“書圣”的是
;“史圣”的是
;“詩圣”的是
;“畫圣”
;“醫(yī)圣”的是
;“學圣”
。
8、佳句賞析:例“豈信然邪?”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論,點到為止,具有分寸感,用筆簡練,要言不繁。
第
二
節(jié)
一、基礎類:1、方┅┅強(
)以仕:
寫出兩個同音同意的“強”字成語:
、
,請再寫出另一個讀音并組詞:強(
):
。
2、嘗極東方:
、
。
3、“滄?!痹谖闹兄?/p>
;曹操的《觀滄海》中的“滄?!敝傅氖?/p>
;李白的“直掛云帆濟滄海”中的“滄?!敝傅氖?/p>
。4、娛(
)其意:
。
5、徜
(
)徉
(
)肆恣
(
):
。6、自休于此:
。
7、晚乃善:
。
8、則其所能:
、
9、蓋亦以┅┅自致:
。10、然后世┅┅能及者:
。11、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
1、據說,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為名利所牽,二、理解類:
不與庸吏同流,對此原委,文中只用“
”一語概括。
2、辭官后,
他(王羲之)曾“
”(4個字)于名山大川之間,遍游東方諸郡,并泛舟出海。
[這第一句話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氣質形成的根源,這也是他清心寡欲,學成書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礎
。]
類似于王羲之的人,歷史上還有其人,如
,他就是“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為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又被稱為
,
時人,曾學過他的課文有
。
3、從結構上說,“
”一語,為上文考證墨池遺址增加傍證,又為下文發(fā)表議論提供了依據,實起著
的作用
。
4、據載王羲之書法當初不如當時的書法家們,到了晚年才寫得特別精妙。文中說明這一歷史事實的句子是:
。
5、作者緊緊抓住“
”這三字,作為本文立論的重要根據,
這就抓到了問題的根本,
自
然
地
作
出正確的論斷:“
”,語氣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實上文的“
”(8個字)的感人事跡,也可作為此處
的證據。
6、在第三句中,作者僅用“
”這一字引出下文,從
面指出后人書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
7、本節(jié)中作者主要是為了揭示出“
”的全文主旨,表明“
”(4個字)的寫作意圖,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
8、作者認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9、作者作這篇“記”的緣由是
。(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賞析:
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②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去不直說,而用兩個表層進的設問句表達。問中有答,以問代敘代議,用疑問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語氣。鉆研技藝需要刻苦自勵,深造道德,則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勵了。這里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明力量。
第
三
節(jié)
一、基礎類:
1、惟王君之心:
。
2、今為州學舍:
。古代學校的名稱還有:
庠
序
國學
鄉(xiāng)學
等。
3、教授王君盛:
,古代的學官名還有:
司業(yè)
博士
祭酒
等,“教授”今意義為:
。4、恐其不章也:
,有關這個通假字的成語有
欲蓋彌彰
,彰善憚惡
。
5、于楹間以揭(
)之:
6、雖一能不以廢:
。
7、及乎其跡:
。
8、其
亦欲
推
其
事,以
勉
其
學者:
,“學者”今意義指
9、尚之如此:
。
10、仁人
莊士:
。11、遺
風
余
思:
。12、被
于
來世:
,被堅執(zhí)銳:
13、何如哉:
。
1、文中補寫墨池現(xiàn)狀的句子是
二、理解類:
。2、說明王盛對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
。
3、交代本文寫作緣由的句子是
。
4、在第4、5句中,作者寫他對王君這樣做的用心的思索,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
”;一層是結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勵求學者而發(fā)的
。兩層意思全屬
之詞,因而都用了
口氣。
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
6、勉勵求學者的句子是
。
7、一方面點出了王盛此舉的苦心,同時也是作者作“記”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語是“
”
這四字就結構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
”
這一全文主旨的具體闡發(fā)。
8、文章用“
何如哉”三個字作結,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說破,而由讀者自己去體味,這就產生了意在言外、余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9、文章以“
”
的“
”
(8個字)必將長期流傳,產生深遠影響作結,作用是:這對于當時的學子文人,有強大的激勵作用,同時收到了深化主題的藝術功效。
10、佳句賞析:
⑴
“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作者在闡明王君用意時,也用了設問句,用推測性語氣,顯得委婉深沉,語重心長,而又切合于實情;因為作者只是從對方題匾、求記來加以體會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語氣,難免失之粗率。
全
文
綜
合
擴
展
訓
練:
一:文章題材:
“記”: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寫法不定,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也可議論。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
特點:1、寓情、理與事、景、物之中;2、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
例如:
《核
舟
記》————說明狀物————核舟:奇巧(狀物)
《桃花源記》————寫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陽樓記》————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記》————說理散文————
勤學苦練出才能
二、作者簡介:
名:
曾鞏,字:子固;
時:北宋時人
;地: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
評:“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稱之為
南豐先生
,卒謚
“文定”。
作:《元豐類稿》
?!端问贰氛f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p>
三、思考題:
(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勤學苦練取得的。
(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現(xiàn)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
⑶本文以
為線索,聯(lián)系王羲之刻苦練習書法的故事,闡明了
的道理。
四、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文章7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①、
“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②、“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這是王羲之學習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請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都是推測的口吻,語意上下貫通,結構前后呼應,布局是很嚴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④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去不直說,而用兩個表層進的設問句表達。問中有答,以問代敘代議,用疑問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語氣。鉆研技藝需要刻苦自勵,深造道德,則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勵了。這里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作者在闡明王君用意時,也用了設問句,用推測性語氣,顯得委婉深沉,語重心長,而又切合于實情;因為作者只是從對方題匾、求記來加以體會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語氣,難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與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這里的設問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結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說破,而由讀者自己去體味,這就產生了意在言外、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五、請寫出幾句含有“勤學苦練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語或名言警句以及舉幾個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4、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5、勤能補拙是良馴,一份辛苦一分才。
6、天道酬勤
7、微編三絕
事例:
⑴司馬遷:受腐刑后,仍頑強地活下去,更加勤奮地寫作,終于完成了輝煌的歷史、文學巨著《史記》。
⑵
范仲淹:年少時就死了父親,家里貧窮供不起他讀書,竟*著吃粥來充饑,刻苦攻讀十年,而成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⑶吳敬梓:
家庭貧窮,饑寒交迫,*別人周濟維持生活,但他仍奮筆疾書,經過三年苦戰(zhàn),終于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33萬字的巨著。
⑷、曹雪芹:破產后,凄苦的生活沒有壓倒他,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寫出了“字字看來皆是血”的長篇巨著《紅樓夢》。
六、文中人物:王羲之:
時
家,字
逸少
。世稱:
王右軍
,前人評論他的筆勢說“
”,世人因此稱他為“
”。有關他的成語是:
:原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來比喻見解、議論的深刻。
七、唐宋八大家:
韓柳三蘇,歐王曾鞏。
人物
字、號
作品
課文
八、書法方面:
1、初唐三大書法家:
歐陽詢
、
虞世南
、
楮隧良
2、“顛張醉素”:
張旭
、懷素
。
3、“顏筋柳骨”:
顏真卿
、
柳公權
4、宋四家:
蘇軾
、黃庭堅
、
米芾
、蔡襄
5、吳門三家:
祝允明、
文征明、王寵
(明朝時,蘇州一帶的三位書法家)
九、畫壇方面:
1、隋朝:展子虔——《游春圖》
2、初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3、盛唐:吳道子(畫圣)——《天王送子圖》
4、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5、元朝:趙孟芾(神品)——《秋效飲馬圖》
6、明朝中期:“吳派”(江南、蘇州一帶)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7、清朝中期:
“揚州八怪”
鄭板橋
、
金農
、
羅聘
、
李觶
、黃慎、李方膺
、
高翔
、
汪士慎
十、古代紀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例如:二世元年七月?!蛾惿媸兰摇?/p>
2、干支紀年法
3、年號干支兼用法
4、帝王年號紀年法:例如:
①、太元(376——396年)東晉孝武帝: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短一ㄔ从洝?/p>
②、元和(809年)唐憲宗:是歲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記》
③、慶歷(1041——1048年)宋仁宗: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墨池記》
④、元豐(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記承天寺夜游》
十一、古代地名:
1、而嘗極東方,出滄?!獪婧#簴|海
;
2、以觀滄?!獪婧#翰澈?/p>
1、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長江一帶
;
2、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江湘水一帶。
1、
尚思為國戍輪臺——輪臺:泛指北方邊疆;
2、輪臺東門送君去——輪臺:地名,在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墨池記》教案篇4教學設想: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教學目標:1.熟讀成誦,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2.識記重點字詞,并能通順地翻譯全文。3.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4.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教學重點:把握文中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本文平易樸實、婉轉沉著的藝術風格。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初讀課文,自主先學導入課文:(“以舊促新法”,也可以與“說”進行比較)1、“記”: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寫法不定,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也可議論。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特點:1、寓情、理與事、景、物之中;2、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例如:《核舟記》————說明狀物————核舟:奇巧(狀物)《桃花源記》————寫景散文————“世外桃源”《岳陽樓記》————抒情散文————“先天下┅┅”《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墨池記》————說理散文————勤學苦練出才能2、作者簡介:名:曾鞏,字:子固;時:北宋時人;地: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評:“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稱之為南豐先生,卒謚“文定”。作:《元豐類稿》。《宋史》說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痹枌⑷寮抑暗馈弊鳛樽约旱闹笇枷?,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布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著稱。其作品對后世有一定影響。二、品讀課文,展示交流1、學生自讀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2、質疑解難——四行對譯法: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師生之間的討論解決疑難。3、背誦全文:根據本文敘議相間的特點,逐層背誦。4、研讀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2.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文。(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墨池之上現(xiàn)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3)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并反復誦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①“豈信然邪”;②“而又嘗自休于此邪”;③“豈其學不如彼邪”;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⑥“以勉其學者邪”??陬^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tài)度(因為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②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④起提示、啟發(fā)的作用。⑤、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5、中心思想:本文從記敘墨池遺跡入手,緊密聯(lián)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了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6、寫作特點:1)、本文采用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寫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于道德修養(yǎng)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著,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著又發(fā)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為了“勉其學者”,最后歸結到“仁人莊土之遺風余思”對“來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勵人們勤于學習完善自己。2)、以小見大。7、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文章7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其余的見講義)①、“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②、“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是王羲之學習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請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都是推測的口吻,語意上下貫通,結構前后呼應,布局是很嚴密的。設問句的大量運用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徘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三、活讀課文,探究延伸課后作業(yè)訓練:閱讀短文,回答問題。作文多在“三上”①
歐陽修錢思公②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③。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亦篤學如此④。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⑤。①三上:指“馬上”、“枕上”和“廁上”。②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③西洛:西京洛陽。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來的各種雜記。小辭:指詞典、小令。④瑯然:聲音清脆。篤學:十分好學。⑤屬思:思考,構思。(1)文章記敘了三件事,直接記述了
;轉述謝希深介紹
;作者自道
。(2)這些事例以及本文給你什么啟迪?參考答案(1)錢思公喜好讀書的表現(xiàn)、宋公垂勤學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點和體會(2)惜時好學才能有成就(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指導學生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積累文言詞匯,把文言文讀通、讀懂,做到“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進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習古人勤奮好學的精神。)【課文背景知識】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年)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州學教授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散文。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少能文,頗受歐陽修的賞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追謚文定,學者稱南豐先生。他在任校勘、校理時,曾整理校訂《戰(zhàn)國策》、《說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古籍,對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有很大貢獻。曾鞏是歐陽修所領導的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文章風格與歐陽修相近,敘事議論,委曲周詳,思致明晰,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咀衷~綜合運用】詞義辨析: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前一“其”作轉折連詞,同“豈”;后一“其”字作代詞,意義不同。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方形;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前一“方”作當“講”;后一“方”與“東”一起表方位?!局攸c難點講解】重點: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的寫作特色。全文篇幅短小,所記又為一傳聞中的墨池舊跡,但由此生發(fā)出的議論卻頗精警,既肯定后天勤學苦練的重要,又推及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這樣大的題旨,表現(xiàn)出作者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明。難點:雙點交錯推進的結構形式一條線索是敘事的轉換,從墨池舊址寫到當今墨池邊上的學舍,這是從古到今;另一條線索是論點的推進,從緬懷先輩王羲之苦練書法推到勉勵當今后學深造道德,這是從前賢推到后學。這樣的結構既流動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離?!局R延伸檢索】眾家評論《墨池記》:寥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雋永。此曾王之所長也?!?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五十六小中見大,可以暗藏,可以說破。此則說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八因墨池會得羲之學書,從此著想,便為大有關系文字。以其為州學舍,故“學”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過借羲之學書以勉學者,若論羲之為人善書,固有飄飄凌云之致。執(zhí)定印板字字拘之,則腐矣?!?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課文閱讀指導】文章先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然后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學苦練的重要。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了“墨池”題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作者又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yǎng),兩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學成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沾丐后世。從書法推及風節(jié)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莊士,表現(xiàn)出作者思路的開闊。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義,為“題外”之意。但是“題外”仍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順理成章;而且從書法講到道德,兼論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王盛的請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從學習書法到一般的學習,到道德的修養(yǎng),自然是勉勵學生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只講書法,不但死于題下,而且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寫法而言是在“題外”,但就本文的具體環(huán)境而言,又在“題中”?!赌赜洝方贪钙?第一課時導入
介王羲之生平代表作
請學生積累成語典故
一默讀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內容明確墨池的處所形狀;王羲之學書法的故事
提問:作者對荀伯子的記載的看法?是否同意?明確作者持懷疑態(tài)度
講解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第一段內容
承接第一段最后的疑問,作者是怎樣繼續(xù)展開文章的呢?
第二段繼續(xù)寫王羲之,我們來一起來看看王羲之除了上節(jié)課了解的“臨池學書”等故事外,還有怎樣的特別之處?
二翻譯第二段第一句1.王羲之是一個不看重功名利祿,喜歡盡情任意地游山玩水的人,性格清高,隨性,不喜歡受約束。我們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會在字體中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
2.另外作者再次提出了疑問,為第一段的疑問提供了依據。
三翻譯第二句作者的語言很干脆,用這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他的什么觀點?明確王羲之的成功依*的是勤學苦練。
四翻譯最后三句看作者是怎樣推進他的文字的?1.2作者用強烈的語氣引出了觀點練習書法一定要勤學苦練。3.
關鍵由此及彼以小見大,引出了更深層次的觀點。
回顧第二段結構
緊承上文由記敘轉入議論以小見大引出觀點
加強道德修養(yǎng)更要刻苦學習
五第三段
記敘了王盛書“晉王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作者間和讓作者寫文章。提問:王盛書“晉王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昭告天下這里是王羲之練字的地方?作者推測:1出于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重視遺跡。2勉勵后學。在推測的基礎上,作者又推進了一步,由“一能”推到了仁人莊士的道德修養(yǎng),教化德行。
六第三段結構記敘推測轉入議論以小見大引出觀點
要學習前人的道德修養(yǎng)(交代了文章由來這也是作者雖然懷疑臨川未必是故跡,卻依然寫下這篇文章的由來,可以避免以訛傳訛的笑柄。
同時在文中留有余地語氣委婉,讓王盛能夠接受,)
七總結全文結構和觀點作者是正統(tǒng)派古文家,衛(wèi)道氣息濃厚,這里也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了衛(wèi)道的傳統(tǒng)思想。
八有關“記”的文學常識
九重點文言字詞《墨池記》教案篇6第一部分: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洼然()徜徉()肆恣()楹間()不可強仕()羲之()2、《墨池記》作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3、“記”在宋代是一種
的說理散文,這篇文章記議錯雜使用,辟出了作者自家的蹊徑,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⑴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隱然:)⑵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方以長:)⑶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自致:)⑷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
)⑸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推:
)⑹以勉其學者邪(學者:
)⑺況仁人莊士遺風余思(遺風余思:
)⑻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尚:
)5、作者認為王羲之能成為“書圣”的原因是什么?6、杭州學者王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7、解釋下列多義詞:⑴方: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方羲之不可強以仕(
)⑵書:羲之書晚乃善(
)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間(
)8、作者是怎樣記敘墨池的?他認為這是王羲之臨書的墨池嗎?9、翻譯下列句子:⑴羲之常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⑵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10、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讀選文,回答問題: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之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模M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⑴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⑵人這有一能,⑶使后人尚之如此,⑷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11、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a、⑴且⑵夫⑶而⑷雖b、⑴而⑵蓋⑶且⑷況c、⑴而⑵蓋⑶而⑷況d、⑴而⑵夫⑶而⑷況1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句中三個“其”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b、莫非它的(指州學的)那些c、莫非他的(指王羲之的)那些d、難道他的(指王羲之的)他的(指王盛的)13、對“被于來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被后世的人怎樣看待呢?b、用什么來影響后世的人呢?c、直到來世,又會怎樣呢?d、影響到后世的人,情況又會如何呢?14、對文中州學教授王盛題字并請作者作記的目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提高景點的知名度,招攬更多游客。b、借表彰、推廣王羲之勤學苦練的精神,來勸勉州學學生刻苦讀書。c、附庸風雅,借曾鞏的才氣抬高自己的聲望。d、仰慕王羲之,不想讓他的遺跡默默無聞于民間。第三部分:客有好佛者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必以其說駕之,欣欣然自以為獨得焉。郁離子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至酒家,取其糟歸,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濒斎孙嬛?,借以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以飲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苯褡右苑鹂溆瑁梢?;吾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15、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⑴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必以其說駕之(好:
)⑵昔者魯人不能為酒(為:
)⑶唯中山人善釀千日之酒(唯:
)⑷聞有酒,索以飲之(索:
)16、選出與例句中“善”的意義相同的一項()例句:唯中山人善釀千日之酒a、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b、齊、楚之交善c、京中有善口技者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17、選出與“吾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a、君將哀而生之乎b、吾欲之南海何如c、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d、雖我之死,有子存焉18、下面句子中均有“以”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a、必以其說駕之
b、以魯酒漬之c、索以飲之
d、今子以佛夸予19、本文用“千日之酒”比喻
,用“糟液”比喻
。第三部分:20、下面詩句都是有關友誼的,請在各橫線上填上一句,使詩句完整。⑴勸君更進一杯酒,
。(唐·王維《渭城曲》)⑵海內存知已,
。(唐·高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⑶
,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⑷
,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贈汪倫》)⑸孤帆遠影碧空盡,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21、中國科學院剛成立時,郭沫若請著名科學家嚴濟慈擔任領導工作,嚴濟慈對郭老說:“科學家離開實驗室,科學生命就等于結束了。”面對他的委婉拒絕,郭老采取了效果最好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a、你說錯了,科學家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奉獻的精神。b、你說錯了,領導科學院的工作,仍然可以延續(xù)你的科學生命。c、你說得對,但是如果你能因此使千百人進入實驗室,這不是更偉大嗎?d、你說得對,但是組織的決定必須服從,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22、下列詩句各寫什么?⑴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⑵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⑶春風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棄水晶(
)《墨池記》教案篇7[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1.熟讀成誦,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2.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3.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自讀重點把握文中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本文平易樸實、婉轉沉著的藝術風格。[自讀程序]一、齊讀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洼(wā)
邪(yé)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恣(zì)肆(sì〕二、自讀利用注釋,疏通文字,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三、質疑解難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四、研讀1.分清文章記敘、議論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了解敘議結合的寫法。2.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借墨池的傳說,闡釋了什么道理?4.撫州學官王盛邀曾鞏為墨池作記,目的是什么?5.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五、背誦全文根據本文敘議相間的特點,逐層背誦。(解說: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自讀注釋質疑、釋疑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文言文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滲透,學生提問關鍵語句及關乎文章主題、行文風格的重點、難點問題時,教師抓住不放,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賞析文章。)[自讀點撥]一、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人稱之為南豐先生。卒謚“文定”。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個人房屋租賃定金協(xié)議及租賃合同終止補償條款2篇
- 2025年廣東高州市鑒龍水務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版企業(yè)員工股權激勵協(xié)議(限制性股權實施)3篇
- 2025年度個人反擔保財產保全執(zhí)行實施合同
- 2025年全球及中國雙相抽提修復系統(tǒng)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商用卡車機電開關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個人雇傭員工勞動合同標準化范本4篇
- 探索現(xiàn)代青年教育的創(chuàng)新之路
- 2024食品行業(y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管控合同模板3篇
- 小學數(shù)學教育中的個性化學習與自主學習結合實踐
- 高考日語基礎歸納總結與練習(一輪復習)
- 《預防犯罪》課件
- 【企業(yè)作業(yè)成本在上海汽車集團中的應用研究案例7300字(論文)】
- 高中物理答題卡模板
- 化學用語專項訓練
- 芳香植物與芳香療法講解課件
- 不孕癥診斷、治療新進展課件
- 學校食堂食品質量控制方案
- 天津2021公需課量子信息技術答案
- 切實加強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