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文)講課教案_第1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文)講課教案_第2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文)講課教案_第3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文)講課教案_第4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文)講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中國(zhōnɡɡuó)古代的土地制度第一頁,共40頁。三個子目(zǐmù)一條線索貫穿本課的學習中國(zhōnɡɡuó)古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中國古代土地(tǔdì)私有制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制下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課文解讀:第二頁,共40頁。一、土地(tǔdì)私有制的逐步確立(廢井田(jǐnɡtián)、開阡陌)(一)原始社會(yuánshǐshèhuì)土地實行公有制原因:生產力低下氏族公有集體耕種平均分配第三頁,共40頁。(二)商周(shānɡzhōu):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qízhōng)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結合以上(yǐshàng)材料及課文,概括井田制的性質、特點。第四頁,共40頁。(二)商周(shānɡzhōu):井田制(盛行于西周)1.性質(xìngzhì):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國有)2.特點(tèdiǎn):①一切土地名義上屬于國王所有

②分為公田(貴族占有,農夫耕作,收獲全部歸貴族)和私田(分授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3.井田制與分封制關系井田制——經濟制度分封制——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第五頁,共40頁。(三)春秋(chūnqiū):井田制瓦解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秶Z(guóyǔ)·齊語》“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稅畝”?!蹲髠鳌发僭颍褐苯?zhíjiē)原因:各國的稅制改革根本原因:生產力的進步(鐵犁牛耕)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②表現(xiàn):第六頁,共40頁。(四)戰(zhàn)國(Zhànguó):土地私有制確立1、原因(yuányīn):①生產力的進步促使(cùshǐ)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各國的稅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③各國的變法(商鞅變法等)以法律形式確定土地私有。第七頁,共40頁。各國改革(gǎigé)實質:使土地(tǔdì)私有制合法化作用: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sīyǒu),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戰(zhàn)國秦國:商鞅變法春秋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作用:法律廢除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全面肯定2、過程:(四)戰(zhàn)國:土地私有制確立“廢井田,民得買賣”“依軍功行宅田”第八頁,共40頁。二、多種形式的土地(tǔdì)私有制(一)土地(tǔdì)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私有(sīyǒu)

國有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官田(公田)”此消彼長同時并存(屯田制、均田制)第九頁,共40頁。(二)地主(dìzhǔ)私有土地的來源公田(ɡōnɡtián)轉化為私田軍功(jūnɡōnɡ)賞賜土地買賣(土地兼并)“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守毭癯R屡qR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1、來源:第十頁,共40頁。2、土地兼并(jiānbìng):土地向少數(shù)人高度集中的過程(1)方式:買賣、抵押、賞賜(shǎngcì)、強占(2)發(fā)展(fāzhǎn)概況: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古者稅民不過什一……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①漢代:土地兼并嚴重②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激烈③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繁榮,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第十一頁,共40頁。(3)原因(yuányīn):①土地(tǔdì)私有(根本原因),準許買賣②各朝代政策,如宋:“不抑兼并”政策;明清:商品經濟(shāngpǐnjīngjì)發(fā)展(4)影響:國家稅收減少地方勢力強大,影響中央集權階級矛盾激化,引起農民起義使租佃關系出現(xiàn)并日趨普遍化第十二頁,共40頁。(5)應對(yìngduì)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xiàntián)”(北魏—隋唐)北魏(BěiWèi)“均田制”宋初“不抑兼并”

均田制①時間:北魏——唐中期②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護自耕農經濟,增加財政收入③前提:國家掌握大量土地。(不觸動地主土地)④內容:國家把土地,按年齡、性別分配給農民⑤影響:封建經濟發(fā)展;保證賦稅收入;社會穩(wěn)定⑥特點:農民只有使用權,要納稅、服徭役和兵役第十三頁,共40頁。(6)土地兼不能被抑制(yìzhì)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tǔdì)私有制的存在其他原因:土地(tǔdì)自由買賣;自耕農的脆弱性第十四頁,共40頁。中國古代(gǔdài)社會的土地兼并問題:徭役(yáoyì)兵役(均田(jūntián)、限田)封建國家佃農抑制兼并地主自耕農田賦人頭稅田賦地租兼并土地淪為農民起義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國家新的自耕農輕徭薄賦死亡或逃亡第十五頁,共40頁。三、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革(biàngé)——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1.自耕農經營(jīngyíng)(基本模式)2.租佃經營(重要(zhòngyào)方式,僅次于自耕農形式):(1)概念: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向地主繳納一定地租,由此,地主與農民通過契約形成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2)產生并且普遍化的原因:②主要原因:土地兼并③其他原因:商品經濟發(fā)展、農民身份提高、人多地少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確立第十六頁,共40頁。(3)租佃關系的發(fā)展(fāzhǎn)歷程戰(zhàn)國(Zhànguó)——產生(chǎnshēng)比較普遍更加普遍普及全國漢代:土地兼并嚴重漢代——宋代——明清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激烈明清: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第十七頁,共40頁。閱讀(yuèdú)思考:材料一:佃戶見田主,略如主仆禮儀?!剁茌o通志》材料二:(雇工與雇主)共做共食,彼此平等(píngděng)相稱,素無主仆名分。——《大清律例》卷二八材料三:(雇工)無論有無文契年限,俱以凡人科斷?!洞笄迓衫肪矶说谑隧摚?0頁。明清以來:依附關系減弱原因——商品經濟發(fā)展,農民身份提高。表現(xiàn)——契約納租方式(fāngshì)確定,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雇傭關系的出現(xiàn),農民身份更加自由。影響——促使資本主義萌芽。明清以前:地主——佃戶(diànhù)(部曲)有強烈的依附關系,表現(xiàn)為農民義務繁多。人身依附關系——租佃契約關系——沒有(méiyǒu)契約的雇傭關系

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地租形式的演變:第十九頁,共40頁。(4)影響(yǐngxiǎng):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xiāngduì)減弱,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②促進了商品經濟(shāngpǐnjīngjì)的發(fā)展。③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雇傭勞動關系)第二十頁,共40頁。比較(bǐjiào)租佃農民和自耕農區(qū)別產生身份、地位前途對歷史的影響自耕農租佃農(diànnóng)土地(tǔdì)兼并的必然結果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無地、少地靠租種地主土地為生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明清時期與地主依附關系減弱,生產積極性提高,有較大的生產自主權,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生產規(guī)模小,生產資料有限,非常脆弱,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發(fā)展佃農經濟相對于自耕農經濟對歷史的影響是間接的自耕農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到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第二十一頁,共40頁。多種形式的土地(tǔdì)私有制及其經營方式土地(tǔdì)私有制君主自耕農地主政府掌握國家分配“男耕女織(nángēngnǚzhī)”式的小農經濟租佃制概念發(fā)展影響私人開支自給自足交納賦稅獲得方式經營方式產品分配土地兼并軍功賞賜公卿占田巧取豪奪土地買賣主要主導課堂小結第二十二頁,共40頁。中國古代土地(tǔdì)制度的發(fā)展線索原始社會(yuánshǐshèhuì)土地公有制井田制(貴族(guìzú)土地所有制)“公田”或“官田”北魏實行均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制度成為桎梏租佃制課堂小結第二十三頁,共40頁。井田制(商周(shānɡzhōu)時期)土地(tǔdì)私有制土地(tǔdì)兼并租佃關系均田制土地公有制(原始社會)抑制人身控制減弱生產力的進步各國稅制改革促進課堂小結第二十四頁,共40頁。課堂(kètáng)檢測1、下列哪一項不是(bùshi)我國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體系形成的原因A、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B、水利設施的日益完善C、生產組織的小型化D、土地兼并的劇烈化D2、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增加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fāzhǎn)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D、貴族之間爭田現(xiàn)象嚴重B第二十五頁,共40頁。3.下列有關商周時期井田制的表述,錯誤的是()A.是一種貴族所有的土地制度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時期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隸的集體勞動4.戰(zhàn)國以來,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不包括()A.君主土地私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官田D.自耕農土地所有制5.租佃關系普及全國,成為農村(nóngcūn)經濟中的主要形式是在()A.秦代B.隋唐C.宋代D.明清時期ACD第二十六頁,共40頁。6、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措施的最重要意義是

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強(zēngqiáng)了秦國的經濟實力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tǒng)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第二十七頁,共40頁。7、史書記載:明萬歷年間,福建泉洲府“佃農所獲,朝登垅畝,夕貿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②佃農與商品經濟發(fā)生了關系③農副產品投入市場(shìchǎng)④佃農的生產自主權擴大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D第二十八頁,共40頁。8、下列能說明井田制實質的是A、井田的土地歸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公田由貴族占有,收獲物交給貴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農民耕種9、史學家認為,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是一次重大變革,因為(yīnwèi)A、承認了私田的合法B、擴大了作戰(zhàn)的兵源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D、擴大了井田制的規(guī)模第二十九頁,共40頁。10、東晉時期,謝安家族有“田業(yè)十余處,僮仆千人”??嘴`符“家本豐,產業(yè)甚廣,又于永興立墅,周圍三十三里,水陸地二百六十五頃,含帶二山,又有果園九處”。這些最能說明A、謝安與孔靈符貪污腐化B、東晉經濟迅速(xùnsù)發(fā)展C、東晉時期大地產制進一步發(fā)展D、貧富分化嚴重11、均田制實行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無主荒地需要開墾B、土地兼并嚴重影響國家收入C、許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證國家兵源的需要第三十頁,共40頁。1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zàochénɡ)這一現(xiàn)象根本上是因為A、太湖流域是農業(yè)中心B、統(tǒng)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D、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第三十一頁,共40頁。13.下列引文(yǐnwén)反映井田制的實質的是:(

)A.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D.更名天下田為王田B14.戰(zhàn)國以來的土地私有制主要(zhǔyào)形式是(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農土地所有制④貴族土地所有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A第三十二頁,共40頁。15.古代中國土地過于集中①導致耕者無其田②阻礙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③容易激起民眾暴動(bàodòng)④其根本原因是貴族、官僚、豪強霸占良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土地過于(guòyú)集中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三十三頁,共40頁。16、統(tǒng)治者經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主要矛盾B.安撫農民,保證國家稅收,穩(wěn)定統(tǒng)治C.防止地方割據(jù)(gējù)勢力的發(fā)展D.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穩(wěn)定B17、均田制是封建統(tǒng)治者把國有土地分配給百姓的一種土地制度,它起源(qǐyuán)于北魏結束于:A.隋朝B.唐朝C.宋代D.元代B第三十四頁,共40頁。18、封建時代,一直存在國有土地所有制形式,下列(xiàliè)哪種土地屬于此類型:()A.君主的土地B.農民的土地C.地主的土地D.由國家政權直接掌握的土地D第三十五頁,共40頁。19、下列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