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玉米和馬鈴薯病害植物病理學課件_第1頁
第五節(jié)玉米和馬鈴薯病害植物病理學課件_第2頁
第五節(jié)玉米和馬鈴薯病害植物病理學課件_第3頁
第五節(jié)玉米和馬鈴薯病害植物病理學課件_第4頁
第五節(jié)玉米和馬鈴薯病害植物病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八章雜糧病害雜糧作物主要包括玉米、高梁、粟、馬鈴薯及甘薯等,其

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僅次于水稻和小麥而居第三位。

在長江流域,玉米和甘薯的種植面積較大。雜糧病害分布

廣,在生產(chǎn)上危害大。在我國,玉米病害有數(shù)十種,造成

的產(chǎn)量損失約為10%。危害較重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

大斑病、瘤黑粉病、頂腐病、霜霉病、絲黑穗病、紋枯病、

粗縮病及矮花葉病等。高梁病害主要有絲黑穗病、散黑穗病

和高梁花黒粉病等。馬鈴薯病害主要有環(huán)腐病、晚疫病、早

疫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病毒病等。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

斑病、莖線蟲病、根腐病、甘薯瘟病及儲藏期的軟腐病等。第一頁,共五十八頁。第一節(jié)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上常見的病害發(fā)生最普遍的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這兩種

在全國玉米產(chǎn)區(qū)均有分布,隨著品種的頻繁更換,在某些地區(qū)有

加重的趨勢。

玉米大斑病又稱“煤紋病”、“青枯病”、

“條斑病”。

小斑病又稱“斑點病”.前期癥狀有時易混淆。

第二頁,共五十八頁。一、癥狀(symptom)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為害葉片,也可危

害葉鞘、苞葉、果穗和籽粒。大斑病在葉片

上表現(xiàn)紡錘形的病斑,小斑病一般為橢圓形

小班。兩病發(fā)生危害要點比較如下:

第三頁,共五十八頁。病害名稱大斑病小斑病發(fā)病部位主要在成株葉片幼苗和成株葉片病斑形態(tài)梭型橢圓型病斑色澤初水漬狀小點斑灰褐至橘黃,邊緣暗褐,重者青枯淡褐色水漬狀透明斑橢圓褐色斑,赤褐同心紋,邊緣紫色病斑大小大而少小而多發(fā)生時期生長中后期全生育期病

征后期在病斑上易產(chǎn)生黒褐色絨毛狀霉層潮濕氣候下,病斑上生黒褐色絨毛狀霉層第四頁,共五十八頁。第五頁,共五十八頁。第六頁,共五十八頁。二、病原物(pathogen)

玉米大斑病:

有性態(tài):在自然界尚未發(fā)現(xiàn)。

無性態(tài):半知菌亞門玉米大斑凸臍蠕孢菌Exseroturcicum(Pass.)Leonard&Suggs;

第七頁,共五十八頁。玉米小斑病:

無性態(tài):半知菌亞門玉蜀黍平臍蠕孢菌(Bipolarismaydis)

有性態(tài):子囊菌門旋孢腔菌屬.

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

(Drechsler)Drechsler

第八頁,共五十八頁。玉米大、小斑病菌形態(tài)特征比較

大斑病菌小斑病菌形

態(tài)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6根叢生,2-8隔膜,褐色。

分生孢子圓筒形,兩端略尖,臍點明顯突出于基細胞外,隔膜多4-7個。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束生,隔膜3-15個,尖端略細,色淡,下端較粗,色深。

分生孢子長橢圓形,中間細胞稍寬,兩端鈍圓,多向一端彎曲,臍點凹陷于基細胞內(nèi),隔膜3-13。

第九頁,共五十八頁。1.大斑病菌

2.小斑病菌第十頁,共五十八頁。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小斑病菌第十一頁,共五十八頁。三、發(fā)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氣候條件:高溫、高濕、時晴時雨是大小斑病最適合的發(fā)病條件.大斑病20-25℃適宜,超過28℃抑制;小斑病25℃以上發(fā)生嚴重。2.菌源基數(shù):連作發(fā)病重,秋玉米地若離重病田的夏玉米地較近則發(fā)病較重.3.品種因素:品種單一化發(fā)病重.4.生育期與長相:抽穗前后最易感病;植株生長健壯,葉色深不易感病.

第十二頁,共五十八頁。四、病害循環(huán)

(diseasecycle)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侵染循環(huán)基本上相同,兩種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來自于在病殘體上越冬的病原物,條件適宜時,病菌萌發(fā),侵染玉米,發(fā)病部位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經(jīng)氣流傳播,在田間反復侵染,導致病害流行。

第十三頁,共五十八頁。第十四頁,共五十八頁。五、防治(control)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病害循環(huán)、發(fā)病規(guī)律基本相同,因此,兩病的防治應采取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主,結(jié)合消滅菌源,加強栽培措施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理策略。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適合當?shù)胤N種植的豐

產(chǎn)抗病品種。2.消滅菌源:清除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強植株抗性。4.及時摘除病葉,減少再侵染源。5.藥劑防治

第十五頁,共五十八頁。第二節(jié)玉米瘤黒粉病和絲黑穗病

玉米瘤黒粉病和絲黑穗病是我國部分玉米產(chǎn)區(qū)的重要病害。瘤黒粉病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受害部位形成大小不等的腫瘤,最后呈黒粉,絲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雌穗、雄穗),受害果穗完全呈黒粉,僅剩下絲狀纖維組織,故名“絲黑穗”。

第十六頁,共五十八頁。

一、癥狀

玉米瘤黒粉病和絲黑穗病癥狀比較病害玉米瘤黒粉病玉米絲黒粉病癥

局部侵染,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葉片受害常出現(xiàn)成串排列的病瘤,外膜破后散出黑粉(冬孢子).雄穗受害時,大部分或個別小花形成長囊狀或角狀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形成病瘤,嚴重時全穗形成大的病瘤.

系統(tǒng)性病害,只侵害雌穗和雄穗.雄穗受害,穎片增長呈葉片狀,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癭,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發(fā)病重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成黑穗。雌穗受害,成熟時苞葉開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維管束組織呈絲狀。

第十七頁,共五十八頁。

第十八頁,共五十八頁。

第十九頁,共五十八頁。

第二十頁,共五十八頁。第二十一頁,共五十八頁。二、病原物(Pathogen)

玉米瘤黒粉病玉米絲黑穗病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maydis(DC)

Corda

擔子菌門黑粉菌屬。冬孢子球形或橢圓形,暗褐色,厚壁,表面有細刺。孢子堆外面沒有膜包圍,冬孢子散生,不結(jié)合成孢子球;冬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4個無色紡錘形的擔孢子。有再侵染.Sphacelothecareiliana

擔子菌門軸黑粉菌屬.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黃褐色至黑褐色,表面有細刺。冬孢子(厚垣孢子)分散,不結(jié)合成團,由菌絲體組成的包被包圍在孢子堆外面,孢子堆中間有由寄主維管束殘余組織形成的中軸。無再侵染.第二十二頁,共五十八頁。第二十三頁,共五十八頁。三、病害循環(huán)

(Diseasecycle)

瘤黑粉病:

第二十四頁,共五十八頁。絲黑穗?。旱诙屙?,共五十八頁。四、發(fā)病因素(Epidemicfactors)瘤黑粉?。?/p>

1.氣候條件:高溫多濕有利于冬孢子的萌發(fā),同時寄主組織生長柔弱,容易受害。

2.栽培措施及栽培條件:多年連作發(fā)病重,在干旱少雨的地區(qū),在缺乏有機質(zhì)的砂性土壤中發(fā)病較重。3.品種抗性:一般雜交種較抗病。硬粒玉米較抗病,馬齒型次之,甜玉米較感病。第二十六頁,共五十八頁。四黑穗病:玉米絲黑穗病無再侵染,發(fā)病程度取決于品種的抗性、菌源數(shù)量及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

1.品種抗性:品種間抗性差異大(但無免疫品種)。2.菌源數(shù)量:連作地發(fā)病重,因連作土壤中的菌量會迅速增加。3.環(huán)境條件:播種至出苗期間的土壤溫、濕度條件與發(fā)病有密切的關(guān)系。病菌萌發(fā)侵入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時侵染最適。第二十七頁,共五十八頁。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

1.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時灌溉。

3.減少菌源: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進行翻地。重病田進行2-3年輪作。及時摘除病病瘤攜出田外銷毀。

4.藥劑拌種

:推薦藥劑:粉銹寧、羥銹寧等;

用401抗菌劑1000倍液浸種48小時或種子重量0.2%的硫酸銅液拌種。

第二十八頁,共五十八頁。第三節(jié)馬鈴薯晚疫病

Potatolateblight

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世界上凡栽培馬鈴薯的地方均有發(fā)生,晚疫病最早源于南美,16世紀傳入歐洲。

我國馬鈴薯產(chǎn)區(qū)晚疫病也很嚴重。我省山區(qū)發(fā)生較為普遍。據(jù)調(diào)查,常年因晚疫病造成損失20—30%,雨水多的年份達50%,甚至無收。第二十九頁,共五十八頁。一、癥狀(symptom)葉片:一般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病斑初為水漬狀褪綠斑,潮濕時迅速擴大,可擴展到葉的大半甚至全葉。無明顯的病健交界線,擴展后病斑腐敗變黑,病斑邊緣有一圈白色稀疏的霉層,葉背霉層更加明顯。干燥時,病斑干枯呈褐色,不產(chǎn)生霉層。

易與“早疫病”相混,但早疫病的癥狀特點是:初呈褐色小點→近圓形同心輪紋病斑→后生絨毛狀黑霉,嚴重時葉片枯萎。下部葉片先發(fā)病,漸往上擴展。后期干枯時易混淆可采取保濕培養(yǎng)加以區(qū)別。第三十頁,共五十八頁。莖桿:葉片上的病斑可順葉柄一直擴展到莖部。莖上形成褐色條斑,可引起莖上部的枝葉萎焉下垂,而變褐色枯死。

薯塊:塊莖癥狀為局部的淺層干腐,薯塊表面呈凹陷淡褐色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有不同深度的褐色壞死。干燥時病部變硬。保濕培養(yǎng)2—3天可生白霉。

第三十一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二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三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四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五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六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七頁,共五十八頁。第三十八頁,共五十八頁。二、病原物(pathogen)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鞭毛菌亞門疫霉屬。

菌絲無隔,在寄主細胞間擴展,孢囊梗束生從氣孔伸出。上部3-4分枝,頂端膨大成孢子囊。主梗與分枝成粗細不均。孢子囊圓形、無色,有乳突,能產(chǎn)生腎形游動孢子,游動孢子有鞭毛,從乳突處釋放。病菌寄主范圍窄,自然情況下只侵染馬鈴薯和番茄。

第三十九頁,共五十八頁。第四十頁,共五十八頁。緒

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菌第四十一頁,共五十八頁。三、發(fā)病因素(epidemicfactor)病害的發(fā)生流行與氣候條件、品種抗性、栽培管理等關(guān)系密切。

1.氣候條件:

晚疫病的流行與氣候條件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條件適宜時病害可迅速暴發(fā)。

日夜溫差大,陰雨或多霧的氣候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因為:病菌孢子囊萌發(fā)和侵入要求15℃左右,而菌絲體的生長要求在23℃左右最適。侵入同擴展緊密配合,從而導致病害的大流行。

第四十二頁,共五十八頁。2.品種因素:

①從葉形看,凡葉片大,葉肉薄而且葉面光滑的品種感??;反之抗病。②從株型看,一般直立型較披散型抗?。簡挝蝗~面氣孔數(shù)目多較感病。③生育期:馬鈴薯不同生育期對病菌抗性有差異。一般生長前期抗病,后期感病。

3.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溝壟栽培,地下水位低,植株生長健壯,有利于增強植株抗性,減輕病害發(fā)生。第四十三頁,共五十八頁。四、病害循環(huán)

(diseasecycle)

晚疫病菌主要以菌絲潛伏在種薯內(nèi)越冬,帶菌種薯直接引起苗期發(fā)病,病部產(chǎn)生的孢子囊經(jīng)氣流和雨水在田間反復侵染地上部組織和地下薯塊,導致病害流行。雙季馬鈴薯栽培區(qū),上季遺留在田間的病殘體,也可成為下季的侵染源。

第四十四頁,共五十八頁。

馬鈴薯晚疫病病害循環(huán)簡圖第四十五頁,共五十八頁。五、防治(control)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應以選用無病種薯為基礎(chǔ),推廣抗病品種為重點,加強栽培管理,及時藥劑防治為輔助的綜合治理策略。

1.選育推廣抗病品種:選用適合本地種植的抗病良種。

2.選留無病種薯:注意收獲、貯運和播種三個環(huán)節(jié),不用病薯、傷薯留種。

3.加強栽培管理:壘行栽培,及時清溝排水,合理施肥。

4.藥劑防治:在搞好病情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及時“撲滅”發(fā)病中心,根據(jù)病情發(fā)展,進行大面積化學防治。

第四十六頁,共五十八頁。第四節(jié)馬鈴薯病毒病

Potatovirusdiseases

馬鈴薯種性退化是指隨著馬鈴薯種植年限的延長,其生長勢逐漸衰弱,產(chǎn)量逐漸降低,薯塊質(zhì)量變劣,造成明顯的經(jīng)濟損失。

馬鈴薯退化與病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病毒充分侵染的條件下,高溫起主導作用。

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很多,我國分布較普遍的是普通花葉病、條點病毒病和卷葉病為主。第四十七頁,共五十八頁。一、癥狀和病原病害名稱普通花葉病條點病毒病卷葉病癥

狀病葉沿葉脈呈濃綠和淡綠相間的輕微花葉花葉斑紋→黑色壞死條斑。葉緣瓢形或管狀,葉片小而脆,葉脈硬化病

原PVXPVYPLRV鑒別寄主千日紅葉片發(fā)生灰色邊緣的紅色圓形壞死斑20℃以下在酸漿上引起壞死斑

第四十八頁,共五十八頁。

馬鈴薯病毒病第四十九頁,共五十八頁。第五十頁,共五十八頁。

馬鈴薯皺縮花葉病壞死型癥狀

第五十一頁,共五十八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