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語文教案6篇_第1頁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6篇_第2頁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6篇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6篇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篇1

?天窗》

教學目標:

1、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安慰”的含義。

2、體會天窗的奇妙以及給孩子帶來的安慰,領悟“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理解對天窗的特別感情。

3、學會課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辭手法,培育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安慰”,感悟“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并喚起孩子們與課文的共鳴。

2、理解課文第九段,進而領悟“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感悟寫作上的獨具匠心。

教具預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每棟房子都離不開——窗,可是在很多年前的中國南方農村,窗是怎樣的呢?(出示圖片)鄉(xiāng)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溫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樣?(學生齊聲答復:木板窗扇扇翻開,光線和空氣就都有了。)碰著大風大雨,或者北風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會怎樣?(學生齊聲答復:木板窗只好關起來,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鄉(xiāng)下人在屋頂上面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這樣一扇簡陋的,只能透些陽光和空氣的天窗畢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寫下這篇文章呢?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對活潑好想的孩子們意味著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二、初讀感知

1、通過同學們的自讀,誰來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塊怎樣的天窗?你是從那一段看出來的?你能讀一讀這樣的句子嗎?(指名讀,分組讀,齊讀,輕聲讀)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們的安慰。

①當夏天陣雨降臨,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時,隨著木板窗一塊塊被關起來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如同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安慰)晚上,當你被逼著上床去休息的時候,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你偷偷地從帳子里伸出頭來,你仰起了臉。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安慰)當你忘不了雨中的玩耍,草地河灘上玩耍,當你滿肚子委屈,孤枕難眠,無言以對時。那小小的天窗還是什么?(安慰)

②確實,這簡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許陽光和空氣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安慰呢?那么誰給“安慰”找一個近義詞?(勸慰、撫慰、安撫、寬慰)

③誰來說說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安慰?

三、精讀體悟

1、配樂朗讀4-7段。

這小小的天窗,如此讓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安慰時,給了你歡樂、勸慰和無盡的暖和,伴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教師禁不住也想讀讀它,想走進它。請同學們邊聽邊閉上眼想象,你從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發(fā)揮想象,讓學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補充句子:從那小小的天窗,你會觀察,你想象到,這或許是,或許是,或許是。

(想象雨腳、閃電、樹影、星空??,想象狂風暴雨、綿綿細雨、雨過天晴??下看到的不憐憫景;用“或許??或許??或許??”造句。)

②我們說這天窗不但給人以安慰,還是一塊奇妙的天窗。那么我們說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們贊頌。請以“天窗啊!天窗,是你??”開頭,給天窗寫一段話。

3、總結:天窗讓我們從“無”中看到了“有”,又從“虛”中看到了“實”,并且比任何時候看到的更真實,更闊達,更簡單,更的確。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茅盾先生用精煉的筆觸寫作豐富內蘊的獨到之處,讓我們領會到了世間不一樣的奇妙。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篇2

?頤和園》

教學目標:

1.精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激發(fā)學生的民族驕傲感;

3.學生對風景描寫的理解領悟。

教學重點:讀懂頤和園漂亮的風光和課文美麗的語言。

學情分析:學生大多喜愛漂亮的風景,樂于學習本課。

教法:講授法。

時間:一課時

一、初讀感受美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讀懂頤和園漂亮的風光和課文美麗的語??

3.激發(fā)學生的民族驕傲感,提升學生的審美培育

二、細讀課文

1.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頤和園的美景。

(1)談一談自己最喜愛的景點是哪里?

(2)朗讀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的贊美之情。

2.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學習的描寫和表達的方法。

(1)弄清課文的介紹挨次

(2)觀賞課文的美麗的語??

(3)朗讀的指導

a.指名讀、競賽讀、范讀、評價讀、形象讀。

b.說一說頤和園的美。

學生當游客,自己當導游,說說頤和園的美景。

三、小結;你喜愛本文的那段描寫?

四、積存遷移

(1)本文美麗的語句比擬多,可以讓學生做自選詞句的練習。

(2)在反復朗讀的根底上,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局部背誦抄寫。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民群眾參與開國大典的感動、迫切的心情。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開國大典時人民群眾的反響來感受中國人民為新

中國的誕生而無比感動、驕傲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感受人民群眾參與開國大點的感動、迫切的心情。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無比感動、驕傲的情感。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引入:

這節(jié)課,我們連續(xù)學習《開國大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復習提問:

師: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指名答復)

師:這篇課文是按什么挨次寫的?重點寫了開國大典的哪些場面?(學生答復,師課件引導學生回憶)

過渡: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開國大典,一起體驗新中國成立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歡欣,去感受開國大典的重大意義吧!

二、新授

(一)學習“群眾入場”局部

1、師提出學習目標: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體會: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答復,師課件出示句子:“工人隊伍中,

2.理解難度詞語;

3.讀準音詞,再讀全篇。

4.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局部:主要敘述的蘇武在北海邊經(jīng)受的身體上的非人熬煎和他堅決的態(tài)度。其次局部敘述的是蘇武心靈上受到的殘酷的熬煎和他堅貞不屈的態(tài)度。

5.整體朗讀全詩

三、品讀感悟

1.請大家自讀課文,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蘇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困難、生不如死等相關詞語)

2.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蘇武生活的窮困與愁苦,你對他的境況有怎樣的感受?

3.蘇武的哪些經(jīng)受讓你感到心酸?找出來并談一談你的體會。相機引導“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見天氣已經(jīng)嚴寒,而又結冰,可見天氣(非常嚴寒),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我們學過《第一場雪》,文中提到,可見天氣(特殊嚴寒)。在這樣的天氣里,就是錦帽貂裘,也難以反抗寒風的侵襲呀,可是我們的蘇武,那個并沒有料知自己會被扣押的蘇武,他穿著什么呀?難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風中瑟瑟顫抖,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九年,228個月,6935天,別說一天,每一秒都是苦痛的煎熬!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心酸。

4.這“難中難”僅僅是雪地與冰天,也就罷了,蘇武又隨時面臨著什么的威逼?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一般人,渴了只能吃雪,餓了只能吞氈,這么冷的天,假如能喝上一口熱水,對于蘇武來說,過分嗎?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飯,過分嗎?悲,我們的蘇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幫忙他御寒?我們的蘇武,他只能吃難以下咽入肚后難以的毛氈!這根本不能稱做食物的東西,怎能幫忙他御寒?同學們,蘇武只是一個一般人啊,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啊,而不是一塊沒有知覺的石頭,他的感覺并不遲鈍,這一切,怎能不讓我們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歷盡難中難,他還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屈服了嗎?

師小節(jié):這就是蘇武,一個怎樣的蘇武?

(雖然歷盡了……,但是他卻一心想著……;雖然歷盡了……,但是他卻一心想著……)

6.身處異鄉(xiāng)的蘇武,當聽到匈奴吹著的音樂,會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與母親相見的愁苦,這愁苦整整十九年。這十九年里,沒人知道,蘇武的頭發(fā)已如娘親一樣潔白。那是與妻子不能相見的愁苦,這愁苦整整十九年。盡管思親如此愁苦,但我們的蘇武卻任……(生接讀)

7.加上了一個“任”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個任字,可見這時的情景,雖然蘇武的境況讓我們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卻讓我們感到鄙視。

8.帶著心酸,懷著鄙視,讓我們伴著音樂,讀一讀全篇課文。

師小節(jié):歷史不能遺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善的詮釋,淡忘富足,成就氣節(jié);牢記祖國,造就宏大。

四、延長:

此時此刻,蘇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精神?

課下請同學們閱讀《漢書·李廣蘇建傳》的蘇武牧羊原文及譯文。

板書設計

蘇武牧羊

窮苦堅貞不屈

(心酸)(鄙視)

五年級上語文教案篇5

?落花生》

教學目標

1.熟悉“榴”等6個生字,會寫“畝、播”等8個生字;把握“便”這個多音字,理解“廉價、傾慕”等詞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句,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樸實無華,悄悄奉獻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風光,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學習比照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學習比照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樸實無華,悄悄奉獻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風光,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榴”等6個生字,把握“便”這個多音字;會寫“畝、播”等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教具預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1.謎語導入: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打一物)

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生猜謎語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板書:落花生)

3.簡介: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贊堃(kūn),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許地山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們平常常見常吃的花生,可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課前同學們都查閱了資料,誰來談一談?(出示課件2)

5.過渡:課文圍繞花生講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學們讀讀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出示課件3)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標出自然段序號。

2.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檢查,訂正讀錯或讀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體檢查認讀生字詞狀況(可指名讀、齊讀、分行、分組競賽讀)。

4.檢查學生讀課文狀況,指名讀指定的段落,評議讀的狀況。

(出示課件4)

5.默讀課文,思索:課文圍繞花生講了哪些事?

(①種花生、收花生。②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jié),并為收獲節(jié)做了預備。③吃花生時的談論。)

教師:根據(jù)課文講的這三件事,我們把課文分成三局部來理解。

生爭論,并答復,師總結:

第一局部(1)寫“我們”根據(jù)母親的叮囑開拓空地種花生,竟然收獲了。

其次局部(2)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jié),并定下過節(jié)的地點。

第三局部(3—15)寫“我們”和父親吃花生、議花生的過程。

三、學習課文的第一、二局部(出示課件5)

1.默讀第一、二自然段,邊讀邊思索: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匯報溝通。(出示課件6)

(1)說一說你都讀懂了什么?

(2)質疑、解疑。

①“開拓”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說“開發(fā)”出一塊空地?

②“竟然”一詞怎么理解?你能找一個和它意思相近的詞嗎?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會寫課后10個生字。

2.熟讀課文。

3.預習課文的第三局部。

其次課時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句,把握課文內容。學習比照手法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樸實無華,悄悄奉獻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風光,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教具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交代探究目標

1.回憶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哪些事。

2.這節(jié)課我們連續(xù)探究課文,學習課文的第三局部,弄清對花生為什么有著特別的感情,還要學習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課文的第三局部(出示課件7)

1.默讀課文,想一想:這局部課文講了幾層意思?

講了兩層意思,第一層(3-11自然段)講談論花生的好處。其次層(12-15自然段)講從談花生到論人生。

2.自讀課文,畫出父親說的話,談談你的理解,體會文中對花生好處的談論以及從談花生怎么到論人生。(出示課件8)

3.小組爭論溝通。

4.全班溝通,教師引導。(出示課件9)

(1)體會第一層意思(重點理解父親的話)

①出示父親的話。

②指名讀父親的話,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課件10)

父親的話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種事物,父親認為雖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讓人一見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還是_______最珍貴。

③分析父親的話,學生議答。(出示課件11)

a.“傾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傾慕之心”?

b.父親有沒有產(chǎn)生傾慕之心?父親對什么產(chǎn)生了傾慕之心?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c.什么是“最珍貴”?父親為什么認為花生最珍貴?

(板書:悄悄無聞地奉獻最珍貴)

(引導學生理解蘋果、桃子、石榴高掛枝頭,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實實、悄悄無聞地奉獻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學生再次讀父親的話,并依據(jù)自己的理解,推斷以下句子是否正確,并說出理由。(出示課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蘋果不好。()

(b)但凡埋在地里的東西都是好的,高高掛在枝頭上的東西都是不好的。()

(c)我們不需要外表美。()

板書:比照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比照。

師:比照手法,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擬,讓讀者在比擬中分清好壞、區(qū)分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沖突,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師: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擬,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悄悄奉獻的品行,并不是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出示課件13)

⑤生活中有沒有其他事物讓人一見就生傾慕之心的?有沒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這樣的品質?你能用上“傾慕”一詞說一說嗎?

(2)體會其次層意思

過渡:父親給我們點出了花生有別于桃子、石榴、蘋果的特點,父親僅僅是說花生嗎?(出示課件14)

①出示父親的話。

②學生齊讀,談理解。

(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的目的是論人生,他贊美花生的品行也是為了說明做人應當做怎樣的人;父親教育孩子們要學習花生的優(yōu)秀品行,注意實際,不炫耀自己,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別人有用的人。)

③教師:父親的話孩子們明白了嗎?從哪兒看出來?

④理解“我”說的話:

a.齊讀

b.爭論溝通

“風光”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講風光”?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聯(lián)系?

c.你身邊有沒有這種悄悄奉獻的人?請說一說。

d.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局部。

三、分清課文的主次

1.按課文表達的挨次填空,再說說其中哪局部是主要的。(思索練習2)(出示課件15)

種花生→()→()→()

(板書:收花生品花生評花生)

2.思索: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jīng)受了多少時間,在課文中占了多少篇幅?從吃花生到談花生、從談花生到論人生經(jīng)受了多少時間,在課文中占了多少篇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四、總結全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點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學們溝通。

3.總結:課文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經(jīng)過,通過收獲節(jié)上對花生好處的談論,說明要做對別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風光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課文在敘述的時候主次清楚,把次要內容寫得比擬簡單,把主要內容寫得比擬具體。正是由于圍繞主要意思來寫,所以文章篇幅雖短,卻給人以清楚明白的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