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1.gif)
![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2.gif)
![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3.gif)
![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4.gif)
![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792bc63db9ccc85da2dca8e580da565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質論與義利之辨黃宗羲與王夫之夷夏觀之比較
黃宗羲與王夫之作為明遺民,早年都曾強調夷夏之防。如黃宗羲在《留書》中說道:“自三代以后,亂天下者無如夷狄矣”[1],視夷夏之辨為人禽之別,主張“以中國治中國,以夷狄治夷狄”[2]。王夫之在《黃書》中,提出“三維”說,認為“華夏不自畛以絕夷,則地維裂矣”[3],中原政權“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4]。不過到了晚年,黃宗羲的態(tài)度則轉向溫和。據(jù)《南雷學案》記載,他曾說過:“素中國行乎中國,素夷狄行乎夷狄,古來相傳禮教二字,就是當路之準的。蒙古據(jù)有中國,許、趙之功高于弓矢萬倍。自許、趙出,蒙古亦中國矣?!盵5]顯然,黃氏認為應該以文化禮教而非種族血緣作為夷夏的分界,因此大力表彰了許衡、趙復在元代傳播儒學的功績。相反,王夫之的態(tài)度,卻更為激進。他批評道:“敗類之儒,鬻道統(tǒng)于夷狄盜賊而使竊者,豈其能竊先王之至教乎?”[6]強調“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7],甚至提出:“夷狄者,殲之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何也?信義者,人與人相于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盵8]要想理解黃宗羲與王夫之晚年不同的政治選擇,最重要的在于分梳二人思想中夷夏觀的本質差別。一文質論:黃宗羲夷夏觀的思想根基文質論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命題。其最初出自《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9],反映了孔子觀念中的理想君子人格形象。其后漢代公羊學家借此論述殷、周制度之異同,由此逐漸成為政治哲學的經典論述話題。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中說“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質一文”[10],提出了“文質迭變”的二元循環(huán)論。其后更有“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的“忠”“質”“文”的三統(tǒng)循環(huán)論說法。黃宗羲便是在文質論的傳統(tǒng)中展開其夷夏觀的論述。黃宗羲在《留書·文質》中,首先批評了蘇洵的文質論:蘇洵曰:“忠之變而入于質,質之變而入于文,其勢便也。及夫文之變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猶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惡質與忠也,猶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庇嘁詾椴蝗?。夫自忠而之于文者,圣王救世之事也;喜質而惡文者,凡人之情也。逮其相趨而之于質,雖圣賢亦莫如之何矣。[11]蘇洵認為,“忠”“質”“文”,是單向的演進過程,因為人都“喜文而惡質與忠”,所以不會出現(xiàn)歷史退化現(xiàn)象。黃宗羲則認為不對,他把從“忠”到“文”的演進,稱為“圣王救世之事”,但同時又揭示出“喜質而惡文”,是“凡人之情”。因此,在“圣”與“情”的交互影響下,“文”與“質”不斷迭變,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他進一步分析道:人徒見宮室棺槨輿服俎豆之制,吉兇相見饋食之禮,殷之時備于夏,周之時備于殷,遂以為自忠而入質,自質而入文,由人之喜惡而然也。人誠喜文而惡質與忠,則宮室棺槨輿服俎豆之制宜日趨于煩,吉兇相見饋食之禮宜有加而無已,何以皮弁廢為巾幘,鼎彝廢為陶旊,易車以乘馬,易贄為門狀?[12]人們看見古代的禮制不斷趨于完備,就認為“自忠而入質,自質而入文”是人情喜惡的結果。黃宗羲反駁道:如果人情真的是“喜文而惡質與忠”的話,那么各種禮制應該日趨煩瑣,有加無省,為什么人們還“皮弁廢為巾幘,鼎彝廢為陶旊,易車以乘馬,易贄為門狀”呢?因為人情本來就是“喜質而惡文”的。所以,黃宗羲總結說:“百工之所造,商賈之所鬻,士女之所服者日益狹陋。吾見世運未有不自文而趨夫質也?!盵13]接著,黃宗羲站在更廣闊的歷史視野,分析了“要荒之人”和“中國之人”在“質”與“文”上的差別。他說:當周之盛時,要荒之人,其文畫革旁行,未嘗有《詩》、《書》、《易》、《春秋》也;其法斗殺,未嘗有禮、樂、刑、政也;其民射獵禽獸為生業(yè),未嘗有士、農、工、賈也;其居隨畜牧轉移,未嘗有宮室也;其形科頭露髻,未嘗有冕服也;其食污尊抔飲,未嘗有俎豆也;其居處若鳥獸,未嘗有長幼男女之別也。[14]這里的“要荒之人”自然指的是“夷狄”,“中國之人”自然指的是“諸夏”。黃宗羲說,當“中國之人”處在周代文明盛世的時候,“要荒之人”仍然停留在野蠻落后的狀態(tài),既無《詩》《書》《易》《春秋》的經典教化,也無禮樂刑政的完備制度,甚至連“長幼男女之別”這樣的倫理觀念也沒有。然而都在同一歷史時期,既然“中國之人”“喜文而惡質與忠”,“要荒之人”也未嘗不是如此。只是因為“中國”有“后圣之作”,所以才能進入一個較高的文明階段;“夷狄”沒有“后圣之作”,所以依然停留在蒙昧的狀態(tài)。因此,黃宗羲猜測:“是故中國而無后圣之作,雖周之盛時,亦未必不如要荒;要荒之人而后圣有作,亦未必不如魯、衛(wèi)之士也。”[15]如果“中國”沒有“后圣之作”,可能比要荒的蠻夷還要落后;“夷狄”如果“后圣有作”,未嘗不如“魯、衛(wèi)之士也”那么先進。所以,他稱贊道:“以三代圣人相續(xù)而治,其功不可為不久矣。”[16]但是如果“末王不能守其教”,那么中國將會從“文”退回到“質”,就像“帝辛使男女裸逐,厲王發(fā)龍漦而使婦人裸而噪之”[17],與“夷狄”沒有區(qū)別。所以,黃宗羲便又批評由余和秦繆(穆)公說:昔者由余之語秦繆公曰:“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賓服。虞舜作為食器,國之不服者十三。禹作為酒器,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布采,而樽俎有飾,國之不服者三十三。殷人作為大輅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觴酌刻鏤,四璧堊墀,茵席雕文,國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彌少。臣故曰儉其道也?!眴韬?!由余之所謂道,戎狄之道也,而繆公以為圣人。[18]由余勸秦繆(穆)公崇質棄文,黃宗羲認為這是“戎狄之道”。最后他總結道:“天下之為文者勞,而為質者逸,人情喜逸而惡勞,故其趨質也,猶水之就下?!盵19]“人情”本是“喜逸而惡勞”,因為“后圣”才“自質而入文”。所以,黃宗羲批評秦繆(穆)公道:“子游曰:‘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姽u為‘繆’,不亦宜乎!”[20]在黃宗羲看來,“中國”和“夷狄”的區(qū)別,本質上是“文”與“質”的不同?!爸袊痹谑ネ醯囊龑?,進入了文明階段;“夷狄”則“直情而徑行”,所以仍未擺脫野蠻狀態(tài)。但是如果“中國”任情而棄圣,由文趨質的話,那么也變成了“夷狄”。相反,“夷狄”如果有“后圣”出現(xiàn)的話,也會成為“中國”。在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黃宗羲的夷夏觀立足于漢唐儒學文質論的傳統(tǒng),是一種開放互動的思想體系。在“圣”與“情”的交互影響下,“文”和“質”不斷變化,“中國”與“夷狄”以文化禮教而非種族血緣為分界。如同他在君臣觀上,擺脫了“一姓之忠”一樣,在夷夏觀上,他也突破了華夏中心論的觀念。因此,當明清易代之后,經過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逐漸進入繁榮盛世,在黃宗羲的夷夏觀中,他也會認可康熙這位“后圣”。所以,他說:“圣天子崇儒尚文,諸君子振起以復盛時人物?!盵21]又說:“今圣天子無幽不燭,使農里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益重乎?”[22]黃宗羲認為康熙“崇儒尚文”,有益于“綱常名教”,使其不禁有“幸遇圣朝,干戈載戢,文教放興”[23]之感。既然“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了,那么黃宗羲晚年認同清廷,自然是其以文質論為立論根基的夷夏觀的體現(xiàn)。二義利之辨:王夫之夷夏觀的哲學歸宗義利之辨是儒家哲學的一個重要話題??鬃幼钕日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4]而《孟子》開篇即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盵25]漢儒董仲舒也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26]的說法。宋明理學家更是強調“義利之辨”,將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27]朱熹更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事?!盵28]王夫之的夷夏觀就是在這種義利之辨的傳統(tǒng)中展開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特別強調“夷夏之防”。他說:天下之大防二:中國、夷狄也,君子、小人也。非本未有別,而先王強為之防也。中國之與夷狄,所生異地,其地異,其氣異矣;氣異而習異,習異而所知所行蔑不異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貴賤焉,特地界分、天氣殊,而不可亂;亂則人極毀,中國之生民亦受其吞噬而憔悴。防之于早,所以定人極而保人之生,因乎天也。[29]他認為“中國”與“夷狄”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導致了生活習性上的差異,進而“所知所行蔑不異焉”?!暗亟绶帧⑻鞖馐狻钡哪康?,就是使“夷狄”不可亂“中國”。否則,“亂則人極毀,中國之生民亦受其吞噬而憔悴”。但是他認為“中國”和“夷狄”的區(qū)別,同“君子”和“小人”一樣,最根本是在于“義、利之分”。他說:以要言之,天下之大防二,而其歸一也。一者,何也?義、利之分也。生于利之鄉(xiāng),長于利之涂,父兄之所熏,肌膚筋骸之所便,心旌所指,志動氣隨,魂交神往,沉沒于利之中,終不可移而之于中國君子之津涘。故均是人也,而夷、夏分以其疆,君子、小人殊以其類,防之不可不嚴也。[30]王夫之認為,由于“夷狄”在“沉沒于利之中”的環(huán)境中長大,所以“終不可移而之于中國君子之津涘”。盡管王夫之從地理環(huán)境入手分析夷夏的區(qū)別,但他最終將之歸結為“義、利之分”。所以,他屢次批評道:“夷狄之唯利是趨,不可以理感情者合”[31],“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于復叛”[32],“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33]。因為如果僅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論強調夷夏之辨,不能解釋邵雍“地氣南徙”的文明變遷論。其實王夫之也發(fā)現(xiàn):“吳、楚、閩、越,漢以前夷也,而今為文教之藪。齊、晉、燕、趙、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鈍駤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盵34]“文”與“質”在華夷之間是可以相互迭變的。他在《思問錄》中,曾感慨:中國之天下,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禽獸不能全其質,夷狄不能備其文。文之不備,漸至于無文,則前無與識,后無與傳,是非無恒,取舍無據(jù),所謂饑則呴呴,飽則棄余者,亦植立之獸而已矣。魏、晉之降,劉、石之濫觴,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于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文去而質不足以留,且將食非其食,衣非其衣,食異而血氣改,衣異而形儀殊,又返乎太昊以前,而蔑不獸矣。至是而文字不行,聞見不征,雖有億萬年之耳目,亦無與征之矣,此為混沌而已矣。[35]禽獸—夷狄—華夏,是一個互為進退的雙向演化過程?!爸袊比绻傲昝镆灾跓o文”,就會返回到軒轅以前的夷狄狀態(tài);如果“文去而質不足以留”,又將返回到太昊以前的禽獸狀態(tài)?!拔拿鳌迸c“混沌”之間,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果按照文質論來展開夷夏之辨,“中國”也有可能淪為“夷狄”乃至“禽獸”,那么反清復明也就缺乏內在依據(jù)了,這自然是王夫之所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后來他在《讀通鑒論》中,汲取宋明理學的思想資源,將夷夏之辨等同于義利之辨,使之原本作為倫理規(guī)范的基本原則,提升為國家政治的根本問題。尤其是通過強調義利之間的不可調和性,來凸顯夷夏之間的絕對溝壑,為其保守型的夷夏觀尋找堅固的思想根基。他特別提出了“夷夏之大防”是“古今之通義”: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義,視一時之大義,而一人之義私矣;以一時之義,視古今之通義,而一時之義私矣;公者重,私者輕矣,權衡之所自定也。三者有時而合,合則亙千古、通天下、而協(xié)于一人之正,則以一人之義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有時而不能交全也,則不可以一時廢千古,不可以一人廢天下。[36]王夫之把“義”分為三種,即“一人之正義”、“一時之大義”和“古今之通義”,以公私利害來衡量輕重關系,則“古今之通義”是最高原則,所以“不可以一時廢千古,不可以一人廢天下”。因此,他尤其強調,作為保類衛(wèi)群的“夷夏之防”高于一姓之私的“君臣之義”:為天下所共奉之君,君令而臣共,義也;而夷夏者,義之尤嚴者也。五帝、三王,勞其神明,殫其智勇,為天分氣,為地分理,以絕夷于夏,即以絕禽于人,萬世守之而不可易,義之確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春秋者,精義以立極者也,諸侯不奉王命而擅興師則貶之;齊桓公次陘之師,晉文公城濮之戰(zhàn),非奉王命,則序其績而予之;乃至楚子伐陸渾之戎,猶書爵以進之;鄭伯奉惠王之命撫以從楚,則書逃歸以賤之;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37]王夫之的“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的說法,與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辨頗有相似之處。不過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38],更強調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性,王夫之則在此層之外,更強調本民族保類衛(wèi)群的正義性。換言之,王夫之的“夷夏之防”,具有文化主義和人道主義雙重性。所以,王夫之更提出了“一時之罪人”“一代之罪人”“萬世之罪人”的說法,來對應“一人之正義”、“一時之大義”和“古今之通義”。他說:謀國而貽天下之大患,斯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禍在一時之天下,則一時之罪人,盧杞是也;禍及一代,則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禍及萬世,則萬世之罪人,自生民以來,唯桑維翰當之。[39]王夫之認為,與盧杞、李林甫的禍患只危害一時、一代不同,桑維翰勸石敬瑭“屈節(jié)以事契丹”,“稱臣割地,授予奪之權于夷狄”,“于是而生民之肝腦,五帝三王之衣冠禮樂,驅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貽禍無窮,人胥為夷,非敬塘之始念也,維翰尸之也”[40]。毀壞“夷夏之大防”,故“禍及萬世,則萬世之罪人,自生民以來,惟桑維翰當之”[41]。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王夫之以義利之辨為其夷夏觀的哲學歸宗,強調保類衛(wèi)群為“古今之通義”,無疑表達了他反清復明的堅決態(tài)度。因此,在其抗清失敗之后,隱居衡陽石船山,自署其堂曰:“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自題其墓曰:“明遺臣王夫之之墓。”又銘之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邱,固銜恤以詠世?!盵42]這些細節(jié),無不反映了他忠貞不貳的政治立場,也是我們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九江學院《工程概論與概預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政府機關后勤服務管理物業(yè)合同范本
-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孤獨之旅》聽評課記錄
- 蘇州蘇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聽評課記錄
- 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會展管理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深度學習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yè)學院《器官-系統(tǒng)模塊四》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甘肅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平面設計2:招貼海報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腳手架鋼管改造施工方案
- 照明線路更換施工方案
- 2024九省聯(lián)考適應性考試【甘肅省】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
-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集體備課】(教材解讀+教學設計)
-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100題(附答案)
-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五年級下冊教案全集
- 蘇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期末試卷及答案【完美版】
- 法院拍賣議價協(xié)議書
- 新能源充電站運營手冊
- 2021年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考試卷(完美版)
- TB 10009-2016 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guī)范
- 2024年東南亞雞蛋分級包裝設備市場深度研究及預測報告
- 2024年蘭州新區(qū)實正鑫熱電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