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工藝學第一篇金屬材料的基礎知識下課件_第1頁
金屬工藝學第一篇金屬材料的基礎知識下課件_第2頁
金屬工藝學第一篇金屬材料的基礎知識下課件_第3頁
金屬工藝學第一篇金屬材料的基礎知識下課件_第4頁
金屬工藝學第一篇金屬材料的基礎知識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鐵碳合金狀態(tài)圖組織轉變及應用1、分析自液態(tài)冷卻至室溫時合金的組織轉變過程及室

室溫組織:P

FAF+AA+AA1)共析鋼(T8鋼)

1點以上L1~2L+A2~3A

3點A→P3點以下PA共析鋼的結晶過程3)過共析鋼(T10)

室溫組織:P+Fe3C(網狀)過共析鋼的結晶過程AAAAAAFAF

1點以上L1~2L+A2~3A3~4A+Fe3CII4點A→P4點以下P+Fe3CII4)亞共晶白口生鐵AAAAAAAALeLe’Le1點以上L1~2A+L2點共晶反應2~3A+Fe3CII+Ld3點共析反應3點以下P+Fe3CII+Ld’

注明:Fe3CII—二次滲碳體Ld—高溫萊氏體Ld’—低溫萊氏體室溫組織P+Fe3CII+Ld’

鋼和白口鑄鐵結晶過程分析

典型鐵碳合金在相圖中的位置231LAAL+P1LAAL+A+P+F432F41LL+A+P+Fe3C23AAFe3C1L2LeLe’1LA+L+LeP+Fe3C+Le’A+Le+32AFe3C31L2L+Fe3CFe3C+Fe3C+Le’Le1.鋼2.生鐵

共析鋼:亞共析鋼:

過共析鋼:

共晶生鐵:亞共晶生鐵:過共晶生鐵:鐵碳合金的結晶過程及組織轉變過程總結復習題

1.說明晶粒粗細對力學性能的影響2.何謂鐵的同素異晶轉變,并用反應式和冷卻結晶曲線分別描述3.說明F、A、Fe3C、P的名稱、含碳量、晶體類型及力學性能特征4.依Fe-C狀態(tài)圖分析緩慢冷卻條件下45鋼和T10鋼的結晶過程與室溫組織。

熱處理工藝的包括加熱、保溫、和冷卻三個基本階段

由于各種熱處理時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時間,所以各種熱處理都用溫度—時間坐標圖的曲線來表示——熱處理工藝曲線。臨界溫度

保溫冷卻加熱時間溫度

2.鋼在加熱時的組織轉變

為了在熱處理后獲得所需的性能,大多數工藝(淬火、正火、退火)都要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獲得全部或部分奧氏體組織,并使其成分均勻化,即進行奧氏體化——組織轉變,再以不同的冷卻方式或速度轉變成所需要的組織,已獲得預期的性能。

①轉變溫度C%在加熱(冷卻)時Fe—Fe3C狀態(tài)圖中各臨界點的位置

根據相圖,共析鋼加熱PSK線(A1)以上時,完全轉變?yōu)閵W氏體;而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必須加熱到GS線(A3)和ES線(Acm)以上才能全部獲得奧氏體。

鐵碳合金狀態(tài)圖中的組織轉變的臨界溫度是A1、A3、Acm

。實際加熱時臨界溫度的位置用Ac1、Ac3、Accm表示;實際冷卻時的位置Ar1、Ar3、Arcm表示。???

亞共析鋼A化過程3.鋼在冷卻時的組織轉變

室溫時鋼的力學性能,不僅與加熱、保溫后所獲得的奧氏體晶粒大小等有關,而且決定于奧氏體經冷卻轉變后所獲得的組織,而冷卻方式和冷卻速度對奧氏體的組織轉變有直接的關系。

冷卻方式通常有兩種:

連續(xù)冷卻——使加熱到奧氏體的鋼,在溫度連續(xù)下降的過程中發(fā)生組織轉變。如在熱處理生產上經常使用的,在水中、油中或空氣中冷卻等都是連續(xù)冷卻方式。

等溫冷卻——使加熱到奧氏體的鋼,先以較快的冷卻速度冷到A1線以下的一定的溫度,這時奧氏體尚未轉變,但成為過冷奧氏體。然后進行保溫,使奧氏體等溫下發(fā)生轉變。轉變完成后再冷卻到室溫。如等溫退火屬于等溫冷卻方式。等溫轉變:是指進行一系列不同過冷度的等溫冷卻實驗,可以測出過冷奧氏體保溫過程中開始轉變時間和轉變終了時間,標注在溫度—時間坐標系中,然后將開始轉變時間和轉變終了時間分別連接起來,這種曲線類似英文字母“C”又稱“C”曲線。

共析鋼奧氏體的等溫轉變曲線共析鋼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

共析鋼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①珠光體轉變區(qū)高溫轉變產物(F+Fe3C)在Ar1—550℃之間等溫轉變成片層狀珠光體產物。珠光體(P))Ar1—650℃粗片層索氏體(S)650℃—600℃細片托氏體(T)600℃—550℃極細片都是由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片層所組成的機械混合物。②貝氏體轉變區(qū)

中溫轉變產物(B)

在550℃—230℃(MS)之間的等溫轉變產物為貝氏體。

550℃—350℃

上貝氏體

350℃—230℃

下貝氏體由含碳過量的鐵素體和微小的滲碳體混合而成。比珠光體的硬度更高。

③馬氏體轉變區(qū)低溫轉變產物(M)

共析鋼奧氏體過冷到230℃(MS)以下轉變產物為馬氏體。

它實質上C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4、鋼的退火和正火

1)退火

將鋼件加熱,保溫至奧氏體化后隨爐或埋入石灰中使其冷卻(緩慢)的熱處理工藝。目的

細化晶粒,提高塑性和韌性;降低表層硬度,利于切削加工;消除內應力。主要應用于鑄鋼件、鍛件、焊件等多種毛坯加工前的預備熱處理。應用

退火按其鋼種的應用不同,分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低溫退火三種不同工藝

●完全退火加熱溫度:Ac3+30~50℃,

完全奧氏體化;冷卻:爐冷至500℃后開爐空冷

緩慢冷卻。應用:亞共析鋼的鑄鋼件、鍛、焊件。

。

球化退火應用:過共析鋼(刀具、刃具)作用:降低硬度,利于切削加工,并為進一步淬火做準備。組織變化特征:加熱溫度:Ac1+20~30℃;冷卻:隨爐緩慢冷卻;●低溫退火(去應力退火)

加熱溫度:500~650℃以下(<Ac1)冷卻:保溫后隨爐緩慢冷卻;作用:消除熱應力。對冷拔、冷拉、沖壓件則消除加工硬化,以利于進一步變形。2)正火

正火是將鋼加熱到Ac3(亞共析鋼)或Accm(過共析鋼)以上30~50oC,保溫后從爐內取出,空冷的熱處理方工藝。

正火主要應用在以下方面:

☆用于普通結構件最終熱處理;

☆取代部分完全退火(低碳鋼)

☆用于過共析鋼??梢种坪拖W狀二次滲碳體的形成完全奧氏體化,加熱,保溫過程和目的同退火,只是放到空氣中冷卻,比退火冷卻稍快,珠光體中的Fe3C片層薄,性能與退火相近。

溫度

時間

幾種退火和正火的工藝曲線3)淬火加熱溫度:

亞共析鋼:t=Ac3+30~50℃過共析鋼:t=Ac1+30~50℃冷卻條件:速冷(油或水中,水中冷卻更快)

組織變化特征

1)晶格轉變:γ-Fe(面心)→α-Fe(體心)

2)速冷下,原A中的過飽和碳難以向外擴散,

形成了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這類固溶體即稱馬氏體。以符號“M”表示。

“M”的特性

1)因碳嚴重過飽和,晶格畸變,大大增加了變形抗力,故馬氏體通常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突顯脆性,易開裂。

2)M相變伴隨有體積膨脹,出現淬火內應力,產生淬火變形。工藝上采取措施

1)嚴格控制淬火溫度2)合理選擇淬火介質3)正確選擇淬火方法4)回火

淬火鋼因突顯脆性,一般都要重新加熱才能使用,其淬火后重新加熱(Ac1以下)、保溫并冷卻至室溫的熱處理工藝稱為回火。

回火意義

淬火后因“M”為不穩(wěn)定組織,重新加熱時,碳原子擴散能力增強,將以Fe3C形式析出,致使σb、HRC降低,δ%、αk提高。

回火分類

按淬火后重新加熱溫度不同,可分為三類:1)低溫回火(250℃以下——150~250℃)

目的:減小內應力,降低脆性,保持良好的原淬火硬度(56~64HRC)和高的耐磨性。

應用:工具、刃具、模具及其它耐磨件

2)中溫回火(250~500℃)

目的:獲得高彈性,保持表面較高硬度

(35~50HRC),獲得一定的韌性。

應用:彈簧、發(fā)條、鍛模板。

3)高溫回火(500以上——500~650℃)

目的:獲得高強度,高塑性和高的沖擊韌性,即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應用:廣泛應用于承受疲勞載荷的中碳鋼重要件,如連桿、主軸、齒輪、重力螺釘等。硬度

20~35HRC。

淬火后高溫回火也稱為

調質熱處理。中碳鋼(0.4%~0.6%C)亦稱

為調質鋼。

4、表面淬火和化學熱處理

1)表面淬火

鋼件表層淬火到一定深度,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狀態(tài)的一種局部淬火方法。

工藝

鋼件表層快速加熱到淬火溫度(Ac3+30~50℃),當高溫來不及傳遞到心部而立即噴水冷卻,實現表層局部淬火。

表面火焰淬火快速加熱方法:電感應,火焰,激光等。

目的

獲得表層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仍保持淬火以前的良好韌性。

應用

機床主軸、階梯軸、汽車發(fā)動機曲軸、齒輪的齒形表層等

表面電感應淬火

2)化學熱處理

工件置于化學介質中,并通過加熱、保溫,通過原子擴散和化學反應,改變其表層的化學成分和組織,達到工件表層改性的目的。常用工藝:滲碳、滲氮、碳氮共滲等。

滲碳

低碳鋼工件進入密閉滲碳爐中,通入煤油(氣體滲碳)。加熱:900~950℃,保溫,使表層達到1%C,淬火后再低溫回火,可達56~64HRC,如汽車變速箱齒輪、車橋齒輪、活塞銷等。

熱處理在模具制造中的綜合應用第四章工業(yè)用鋼簡介按化學成分分為:

非合金鋼(碳素鋼)、低合金鋼

合金鋼

一、碳素鋼——碳鋼

碳對鋼的力學性能的影響1、化學成分對碳鋼性能的影響

碳素鋼的含碳量在1.5%以下,其中還含有少量的Si、Mn、P、S等雜質,碳是碳素鋼中最重要的成分,其含量對碳素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極大,鋼中含碳量愈多,則珠光體和滲碳體愈多,因而硬度愈高,塑性愈低,當含碳量超過共析成分時,因出現了網狀Fe3CⅡ,強度反而降低。冷脆——磷在鐵中會形成固溶體,可使鋼的強度和硬度有所增加,但使塑性和韌性顯著降低,特別在低溫時鋼的脆性急劇增加,這種現象叫冷脆。熱脆——硫和鐵化合成FeS,FeS又與鐵形成熔點僅為985oC的共晶體(Fe+FeS),沿晶界分布。當鋼的含硫量較多,在800oC~1200oC

進行壓力加工時由于共晶體熔化,會使鋼的各個晶體分離,從而引起鋼的破裂。

由于磷、硫是鋼中的有害雜質,按質量分類時要規(guī)定鋼中的磷、硫含量。

在普通鋼中允許含磷量≤0.045%,含硫量

≤0.055%。在優(yōu)質結構鋼中含磷量≤0.035%,含硫量≤0.035%;在工具鋼中磷、硫含量分別≤0.035%在高級優(yōu)質鋼中磷、硫的含量分別≤0.03%。

2.碳素鋼的牌號和用途(1)碳素鋼結構鋼(Wc<0.38%)

牌號:Q215-A,Q235-A,Q255-A

數字表示板厚小于16mm的最低屈服點;

A、B、C、D表示鋼的質量等級,

A、B為普通級;C、D表示硫、磷含量低的優(yōu)等鋼。Q235為低碳鋼,應用最廣。用途見P31表1-5。(2)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

(S、P<0.035%)

用來制造比較重要的零件,一般都要進行熱處理以提高其力學性能,擴大其應用范圍。因此冶金廠供應時,不僅要保證它的化學成分,還要保證其力學性能

牌號用用二位數表示,二位數表示鋼中平均含碳量的萬分之幾。

如:15號鋼表示平均含碳量為0.15%的優(yōu)質鋼,但實際上鋼中含碳量在0.12~0.19%的范圍內。

08,10,15,20,25(低碳鋼)——強度小而塑性好,制造螺釘、螺母、墊圈和需要滲碳的零件等。

30,35,40,45,50,55(中碳鋼)——強度較高,韌性和加工性也較好。應用時通常要經過淬火、回火等熱處理這類鋼多用來制造軸類、齒輪、絲杠、連桿、套筒等。

60,65,70,75(高碳鋼)——淬火后有較高的彈性,可用來制造各種彈簧、鋼絲繩等。根據含碳量的不同,適于制造各種不同的零件。(3)碳素工具鋼(C=0.7%~1.35%)

屬于共析鋼和過共析鋼

熱處理:淬火、回火后有高硬度(>60HRC)

用途:做小型工、模具

牌號:用“

T”表示,其后面的一位或兩位表示

鋼中平均含碳量的千分之幾。

如:T8,T10,T10A,T12;后面A表示高級優(yōu)質

碳素工具鋼一般均為優(yōu)質鋼。見P32表1-6

二、低合金鋼低合金鋼指合金總含量低(<3%)、含碳量也較低的合金結構鋼。

熱處理:退火或正火

性能:較高的強度、塑性、韌性和耐磨性、

良好的焊接性。

用途:橋梁、汽車、鐵路、船舶、鍋爐、高壓容器、鋼筋、礦用設備等

分類:可焊接低合金高強度鋼、低合金耐火鋼、低合金鋼筋鋼、鐵路用低合金鋼、礦用低合金鋼

應用最廣是低合金高強度鋼,

其牌號表示方法與碳素結構鋼相同。見P33表1-7

三、合金鋼1、合金結構鋼

分類及用途:低碳合金結構鋼用于滲碳件;中碳合金結構鋼調質、滲氮件;高碳合金結構鋼用于制造彈簧。牌號:采用“數字+元素符號+數字”來表示。

前面的數字表示鋼的平均含碳量,以萬分之幾表示,如:平均含碳量為0.25%,以25表示;

后面的數字表示合金的含量,以平均含量的百分之幾表示,

合金元素小于1.5%時,編號中只標明元素,不標明含量如果平均含量等于和大于1.5%、2.5%、3.5%,則相應的用2、3、4….表示,如:含0.37~0.45%C、0.8~1.1%Cr的鉻鋼——40Cr

當鋼中合金元素超過低合金鋼的限度時——合金鋼

屬于優(yōu)質鋼和高級優(yōu)質鋼2、合金工具鋼

用途:制造刀具、量具、模具等,工作溫度達600。C分類:刀具、量具用鋼、耐沖擊工具用鋼、冷作模具鋼、熱作模具鋼牌號:平均含碳量≥1.0%時,不標出,<1.0%時以千分之幾表示。高速鋼例外,平均含碳量<1.0%時也不標出。

合金元素的表示方法同合金結構鋼。如:CrMn表示平均含碳量>1.0%,Cr、Mn平均含量<1.5%的合金工具鋼,9SiCr表示平均含碳量為0.9%,Cr、Mn平均含量<1.5%的合金工具鋼,

W18C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