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_第1頁
《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_第2頁
《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_第3頁
《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_第4頁
《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韓非子)寓言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東方哲學(xué)論文【題目】【緒論】【1.1-1.2】【1.3】【中: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拿過去的或者過時了的辦法去處理當(dāng)下的事情,就好像守株待兔一般可笑。在(韓非子外儲講左上〕篇中講述了買櫝還珠的故事: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這則寓言嘲諷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內(nèi)在實在愚笨之極,看問題只注重外表,流于形式,而不知道問題的本質(zhì)在哪里。韓非在(五蠹〕篇中講: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由于之備。意思是講,圣人不要求遵循古代和拘泥固定的東西,而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況,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T?外儲講左上〕篇中講述了卜妻為褲的故事: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袴,其妻問曰:今袴何如?夫曰:像吾故袴。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袴。韓非借卜妻這個可笑的形象,挖苦了當(dāng)時照本宣科、低級模擬法先王的復(fù)古主義歷史觀。在(外儲講左上〕篇中借鄭人買履的寓言,嘲諷了不知道變通的笑料。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明明自個的腳就在,偏偏非要回家去拿良好的尺寸,意在揭示當(dāng)時社會里的一些人拘泥于教條的心理,依靠數(shù)據(jù)的習(xí)慣,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缺乏實事求是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有一則寓言: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48]從這則寓言里,我們看到,管仲的變通,在無人識路的情況下,改變思路,才有出路,最后靠老馬識途走出了沙漠,擺脫了窘境。在(五蠹〕篇中,韓非反復(fù)申訴他的變法主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桑撌乐?,由于之備.最早在(周易系辭下〕中就率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歷史辯證法,告訴人們不要鉆牛角尖,而應(yīng)該懂得變通的理論。正如韓非本人推崇的世異則事異與古今異俗,新故異備.韓非的變革理論有其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激發(fā)了大家對于舊有制度的反思,掀起了反傳統(tǒng)的浪潮。但是,人終究走不出自個的歷史,韓非在反對前一個傳統(tǒng)較量里,自個又不自覺地走進了下一個傳統(tǒng)當(dāng)中,成為下一個反傳統(tǒng)浪潮必須加以反駁的對象?;氐巾n非主張的出發(fā)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韓非之變革,無非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君主專制體系,維護最高統(tǒng)治者的既得利益。所以,韓非打著反傳統(tǒng)的旗幟,建立了一個新的傳統(tǒng),他的命運必然就是等待下一個反傳統(tǒng)氣力的到來。二、否認鬼神迷信,主張實用主義.先秦時代對于天道觀尚且處于蒙昧階段,所以對于鬼神的闡述還懷有敬畏和神秘色彩??鬃釉?論語先進〕就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沒有能事人,焉能事鬼?在(論語述而〕也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判定??鬃訉τ诠砩竦膽B(tài)度顯而易見,是不知則不講。假如講不議論鬼神只是孔子本身對鬼神的態(tài)度,那么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便是孔子對其弟子普遍的訴求。墨子崇天志、主明鬼,(墨子耕柱〕中:巫馬子謂子墨子曰:鬼神孰與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墨子以為鬼神不但實有,而且是高于圣人的存在。韓非則大膽地揭示了鬼神迷信的虛妄,批判了傳統(tǒng)的天命鬼神觀念人處疾則貴醫(yī),有禍則畏鬼.在韓非看來,心里有鬼,是緣于自個對于禍患的恐懼。所以他講: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與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民犯法令之謂民傷上,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民不犯法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謂上不傷人,故曰:圣人亦不傷民。上不與民相害,而人不與鬼相傷,故曰:兩不相傷。[49]韓非完全不相信鬼神具有福善禍淫的功能,更不相信他的本質(zhì)存在。只要精神旺盛,無憂無慮,物質(zhì)充沛,衣食豐足,就不會有鬼神作祟。在(韓非子飾邪〕篇中:鑿龜數(shù)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趙也。鑿龜數(shù)策,兆曰大吉,而以攻趙者,燕也。劇辛之事,燕無功而社稷危;鄒衍之事,燕無功而國道絕。趙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齊,國亂節(jié)高。自以為與秦提衡,非趙龜神而燕龜欺也。趙又嘗鑿龜數(shù)策而北伐燕,將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至陽城,秦拔鄴矣;龐援揄兵而南,則鄣盡矣。臣故曰:趙龜雖無遠見于燕,且宜近見于秦。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實,救燕有有名。趙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故曰:龜策鬼神缺乏舉勝,左右背鄉(xiāng)缺乏以專戰(zhàn)。然而恃之,愚莫大焉。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zhàn)而不勝,身臣入宦于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諸侯者危其國。[50]韓非通過燕趙兩國出兵之前卜筮為吉兆,出兵之后卻兵敗割地的惡果,還有越王勾踐迷信卜筮,卻接連失敗,最后放棄卜筮,秣馬厲兵,結(jié)果大勝。充分講明龜策鬼神缺乏舉勝,卜筮缺乏信,鬼神缺乏影響吉兇。韓非批判鬼神,更多是從實用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指出迷信鬼神,無益于治理國家,更無助于改變現(xiàn)在狀況,所以希望新興的統(tǒng)治階級能夠從實用的功利主義出發(fā),切實立法樹威,強權(quán)筑勢,徹底拋棄迷信鬼神的虛妄夢幻想象,依靠實用主義,賞罰分明,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用實實在在的利益來驅(qū)動民眾的潛力,盡量知足民眾有利可圖的欲望,最后實現(xiàn)富國強兵,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專制的夢想。韓非在(五蠹〕篇中明確指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韓非對于當(dāng)時的社會有著深入的認識,以為依靠道德和智謀的氣力,都缺乏以解決當(dāng)時社會的窘境,只要依靠實力,才能夠擺脫窘境,脫穎而出。三、揭示人性自私,主張誘之以利.韓非寓言的核心思想就是論證和揭示人性的自私自利,當(dāng)韓非經(jīng)過推論得出人性自利的結(jié)論之后,顯然韓非是悲涼與無奈的。從他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嗅到一股孤單幽怨之氣,甚至是滿含悲憤之情,正如茅坤在(迂子評后語〕所言,韓非仿若有江流出峽而未伸者,有嗚咽之氣.在韓非看來,人性本利,就實實在在存在著,既然沒有辦法鏟除,莫不如合理利用。對于人性好利,有的人采取圍堵的辦法加以治理,而韓非采取的則是疏導(dǎo)的辦法加以利用。首先,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先秦時期關(guān)于人性的理論。在人性問題的討論上,先秦諸子各家的思想最為明顯的就是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論。孟子強調(diào)性善論。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51].人生來是善良的,本性就好像水注定會向下流一般,注定了人心是不會不向善的。孟子以為以為人的善良是固有的本性,每個人都有善心,是一種天生注定的心性。荀子強調(diào)性惡論。在(荀子榮辱〕中: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zhì)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zhuǎn)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fā)展為善的時機。人性本惡,就是他觀點的最好概括。韓非則繼承和發(fā)展了教師荀子人性惡的理論,把人性惡轉(zhuǎn)化為人性利,充分宣揚人性趨利避害的本性,并結(jié)合慎到的因人之情和管子的欲利惡害思想,最后構(gòu)成韓非自個獨特的性本利的理論體系。在(韓非子奸劫弒臣〕篇中講: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拋棄倫理道德對于人的影響和塑造,把趨利避害看做人生取舍的唯一價值取向,顯然忽略了人格的氣力。在(韓非子外儲講左上〕篇中講:人為嬰兒也,父母養(yǎng)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yǎng)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于為己也。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diào)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云也。此其養(yǎng)功力,有父子之澤矣,而心調(diào)於用者,皆挾自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52]人在小孩的時候,父母假如對他撫養(yǎng)馬虎,孩子大了就會抱怨父母;孩子長大成人后,假如對父母供養(yǎng)微薄,父母就會怒責(zé)孩子。父母孩子是最親近的了,還會由于懷著互相依靠的心理而又以為對方不能周到地照顧自個進而相互抱怨。雇用工人來播種耕耘,主人花費家財準備美食,并不是由于喜歡雇工,而是這樣做,耕地的人才會耕得深,鋤草的人才會鋤得凈。雇工賣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盡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愛主人,而是這樣做,飯菜才會豐美,錢幣才容易得到。主人這樣供養(yǎng)雇工,愛惜勞力,有父子之間的恩澤,而雇工專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懷著為自個的打算。所以人們辦事給人好處,假如從對人有利處著想,那么疏遠的人也容易和好;假如從對人有害處著想,那么父子間也會分離并互相抱怨。在(韓非子備內(nèi)〕篇中講: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53]既然人性本惡,那么就只要接受其惡的本性,唯其如此,才符合天意。所以韓非以為,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現(xiàn)行法令政策就必須以人的本性為根據(jù),要因循它,而不是對它加以否認。因或者講循名責(zé)實是法家學(xué)講中一個重要原則,早于韓非的慎到曾講: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54]韓非也講: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55]人們之所以能夠不辭辛苦,甘愿冒險,都是由于利之驅(qū)使。因而,擅長治國之人只要能夠掌控利之所在,人民自然會服從跟隨,無需驅(qū)使。人的本性如此,只要牢牢地掌控這種趨利避害的本性,人民對治國者的命令也就會言聽計從。韓非的人性論理論基礎(chǔ)則是毫不隱諱地成認利己,成認性惡,所以韓非寓言貫穿始終的就是利益至上的思想,而這一出發(fā)點的緣起就是韓非最早最深地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正如公木先生所言:韓非把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國與國和一般人與人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都描繪成一種簡單的利害關(guān)系,把經(jīng)濟上的財產(chǎn)多寡,政治上的勢力輕重當(dāng)作支配和左右人們行為的原則和出發(fā)點。[56]在韓非看來,人與人之間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無論是父子、夫妻、手足兄妹、還是君臣子民,皆好利而惡害,恰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講的是商人追求的目的,而在韓非眼里人人都是商人的目光,一切以利為主。韓非把人性利的思想引入到君主對臣民的管理之中。韓非主張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57]以為好利惡害是人之常情,必須尊重和順從這樣的情況,才能維護好統(tǒng)治的根基。在(韓非子心度〕篇中: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在韓非看來,人的好利惡害與生俱來,是人類行為的根本指向。韓非不僅指出人好利惡害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并且還指出人的這一本性在無法使用正常手段獲取時,往往就會走上鋌而走險的道路。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能夠得利,則臣力以事君;正直之道不能夠得安,則臣行私以干上。[58]韓非看到了民眾追求本身利益的執(zhí)著不懈精神和層出不窮的手段,發(fā)現(xiàn)只要很好的利用人們的好利本性,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升平和強盛。然而,當(dāng)個人的利益無法使用正常手段得到時,人們就往往會采用非正常的方式方法去爭取。因而,韓非指出順應(yīng)人類好利惡害得本性能夠促進國家強盛,而違犯人類本性就很容易造成國家的覆亡。韓非主張法治而不是儒家所主張的德治,指出君主統(tǒng)治要采用對絕大部分臣民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能依靠德治而要依靠法治。為治者眾而合寡,故不務(wù)德而務(wù)法[59].韓非指出以仁義教人是以智與壽講人也,有度之主弗受也[60].韓非指出君主統(tǒng)治若只空談仁義道德,就會導(dǎo)致國家危亡。他主張在商周和平常代能夠講求仁義道德,但是處在亂世則要依靠法度治理國家。在韓非子看來,君主的統(tǒng)治是天然的,因而維護也是天然的。他以為,一個國家的臣子不能有私利,必須毫無怨言地服務(wù)于君主。臣子必須先謀求君主的利益,必須先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而后才能考慮本身的問題。四、揶揄君主權(quán)貴,主張法不阿貴韓非固然出身韓國貴族,但是不被韓王所用,就如司馬遷在(韓非子列傳〕中所言韓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講林、講難十余萬言.韓非悲憤的是廉直之人不得見用,邪枉之臣卻大行其道,所以在建言獻策里,不時流露出對于君主權(quán)貴的揶揄之色。有一則寓言:衛(wèi)靈公之時,彌子瑕有寵,專于衛(wèi)國。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踐矣。公曰:夢見灶,為見公也。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寡人而夢見灶?對曰:夫日兼燭天下,一物不能當(dāng)也;人君兼燭一國,一人不能擁也。故將見人主者夢見日。夫灶,一人煬焉,則后人無從見矣。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則臣雖夢見灶,不亦可乎![61]衛(wèi)靈公在位時,不大親理朝政,彌子瑕用獻媚的手段取悅于靈公,進而換取靈公的寵信。他不僅使衛(wèi)靈公對他言聽計從,而且即便他用自個所把持的朝廷大權(quán)為非作歹,靈公也不去過問。對此,很多人深感痛恨。侏儒以為:太陽普照天下,任何一樣?xùn)|西都擋不住它的光輝。君王洞察全國的情形,任何一個人都蒙蔽不了他。將要見到太陽的人,會夢見太陽,道理就在這里。灶頭這個東西,一個人在那里烤火,遮住了灶門,后面的人就看不見火光了。如今大概就有人蒙蔽了君王吧!既然如此,那么小臣夢見灶頭,不是可以以嗎?侏儒借夢言事,巧妙地諷諫君主應(yīng)聽取多方意見,了解各種情況,不能偏聽偏信,否則會被寵愛的佞幸所蒙蔽,害己誤國。外表看韓非是在析夢,實際上是韓非在用揶揄的方式講理,君主的偏聽偏信,必然導(dǎo)致清廉被遮蔽,邪惡之徒得勢的黑暗局面。在(韓非子喻老〕篇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shè)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62]商紂王讓人給自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就感到很可怕?;右詾?,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粗碗具,必將犀玉杯盤、山珍海味,進而穿戴綾羅綢緞,建殿宇樓臺,如此下去將一發(fā)不可拾掇。正如所料,不過五年,紂王就酒池肉林,設(shè)炮烙之刑,大興土木,為所欲為,最終身陷周武王重兵重圍,自焚鹿臺而亡天下。韓非通過嘲諷紂王昏庸墮落,意在警醒統(tǒng)治階級,任何腐敗都是從麻木開場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從一把象牙筷子,到酒池肉林,最后落得個亡命亡國的可悲下場。韓非懷著最大的勇氣揶揄君主權(quán)貴,并講明了君主權(quán)貴也一樣必須尊重社會的各項法令,否則就缺乏以約束民眾,缺乏以取信民眾。在(韓非子有度〕篇中: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講韓非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韓非的最大奉獻就是大膽提出了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社會理想,固然時至今日,他的理想都仍然閃耀著理性的光芒。有一則寓言:晉文公問于狐偃曰:然則何如足以戰(zhàn)民乎?狐子對曰:令無得不戰(zhàn)。公曰:無得不戰(zhàn)奈何?狐子對曰: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對曰:不辟親貴,法行所愛。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陸,期以日中為期,后期者行軍法焉。于是公有所愛者日顛頡,后期,吏請其罪,文公隕涕而憂。吏曰:請用事焉。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懼曰:君于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猶行法焉,況于我則何有矣。文公見民之可戰(zhàn)也,于是遂興兵伐原,克之;伐衛(wèi),東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