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質學教學大綱_第1頁
基礎地質學教學大綱_第2頁
基礎地質學教學大綱_第3頁
基礎地質學教學大綱_第4頁
基礎地質學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南大學《基礎地質學》本科課程教學大綱地理科學學院2015年編制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名稱:(中文):基礎地質學(英文):BasicGeology課程編號:619030005課程性質:學科基礎課程適用專業(yè):地理科學專業(yè)開課學期:一課程學時:36課程學分:3先修課程:測量學并修課程:地球概論、地貌學、自然地理學課程簡介:《基礎地質學》(原稱“地質學基礎”或“地質學”)是我校地理科學學院各系各專業(yè)本科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yè)核心基礎課。學習本課程應具備測量學基礎知識。本課程是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其它專業(yè)課都為其后續(xù)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質學基礎知識,理解地質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學會常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地質思維能力和時空概念,啟發(fā)學生鉆研地質科學的精神,為學習后續(xù)課程和專業(yè)技術工作打下基礎。地質學是一門研究實體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表層系統(tǒng)(巖石圈)的物質組成、構造變動、地球歷史的演變及與人類生產、生活、環(huán)境等的關系,服務于人類的自然科學。在高校地理科系的教學中,它是在先行課程“地球概論”、“測量學”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知識體系,為后續(xù)課程“地貌學”、“自然地理學”、“環(huán)境學”、“經濟地理學”、“旅游學”等建立直接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的學科。它亦是自然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必備知識課程。國內外所有涉及地理學科的校系始終都開設了有關地質學內容的課程,且多為必不可少的必修課。選用教材:宋春青,邱維理,張振春編著.地質學基礎(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參考書目:[1]李叔達.動力地質學原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2]夏邦棟.普通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3]夏邦棟.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葉俊林等.地質學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5]徐成彥等.普通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6]JamesS.Monroe,ReedWicander.EssentialsofGeology(ThirdEdition).Brooks/ColeThomsonLearningTMInc.2002[7]WKennethHamblin,EricHChristiansen.Earth’sDynamicSystems.BrifhamYoungUniversityProvo.Utah.1998[8]LeeR.Kump,JamesF.Kasting,RobertG.Crane.TheEarthSystem(SecondEdition)PearsonEducation,Inc.UpperSaddleRive,NewJersey.2004[9]BrianJ.Skinner,StephenC.Porter,JeffreyPark.DynamicEarth(FifthEdition).JohnWiley&Sons,Inc.2004二、課程教育目標(一)理論和知識方面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體現地理科學專業(yè)的特點,特別注意地質學基本理論、概念與地理學相關的理論、概念的結合。本課程主要闡述地質學的基本理論、概念以及地球物理化學特征及其演化運動規(guī)律,重點章節(jié)為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及構造運動。課程教學總體要求如下:1.介紹地球層圈構造及各層圈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2.觀察和認識常見的礦物和巖石;3.闡述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及相互關系;4.介紹巖石圈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演變歷史,生物界的演化概況及地質學的發(fā)展和展望。(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實現本大綱的教學方法應是課堂講授、室內實驗、野外實習三管齊下。安排室內實驗實習和野外實習,但與本課堂教學相對應的《基礎地質學》課程實驗教學是單獨設課,實驗大綱中有詳細的室內實驗、野外實習安排與要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啟發(fā)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課堂討論和地質現象記錄片的觀摩。2、課后常留有思考題、題目盡量聯系日常生活及野外能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供學生思考。三、課程學時分配本課程教學時數為36學時,各章教學時數分配見下表:章內容學時第一章總論4第二章礦物6第三章巖石10第四章地質構造8第五章構造運動4第六章地球發(fā)展歷史4四、課程教學內容、要求、重難點及學時安排第一章總論1.教學內容(1)學習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2)地球的基本物理參數包括哪些?地球的結構,包括哪些圈層結構,內外圈層結構的劃分依據是什么?(3)學習地表地形及其表示方式、方法;(4)地質作用的概念及其能力動力來源,地質作用的分類;(5)巖層、地層及地層層序律及生物疊置律,化石與標準化石;(6)學習地質年代的概念及確定地質年代的方法,掌握地質年表。學時安排:第一節(jié)地球概述2學時第二節(jié)地質作用1學時第三節(jié)地球的年齡及地質年代1學時2.教學要求介紹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層結構等基本特點;掌握地質作用的概念及作用類型了解地質學研究的特點及研究方法;理解地球年齡、地質年代的概念、地質年代的單位和地質年表,掌握國際地質年表。3.教學重點與難點地球的基本物理參數包括哪些?掌握國際地質年表。4.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議以講解法為主,以圖示法、舉例法、課堂討論法為輔,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5.思考題:(1)地球分為哪些圈層結構,各自的分類依據是什么?(2)地球具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質?(3)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4)要牢記地質年代及地質年代表。(5)巖層、地層及地層層序律及生物疊置律,化石與標準化石,它們的概念分別是什么?第二章礦物1.教學內容(1)學習地球的平均化學成分;地殼中各元素的所占重量百分比,也即克拉克值;(2)學習礦物及晶體的概念;(3)學習礦物的主要分類依據,掌握各類礦物的代表性礦物;了解礦物的形態(tài)特征;(4)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包括哪一些,每一種物理性質的定義及如何作為鑒定礦物的特征。學時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元素2學時第二節(jié)礦物3學時第三節(jié)礦床1學時2.教學要求讓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礦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常見礦物基本特征。3.教學重點與難點克拉克值;主要礦物的物理性質及鑒定礦物的特征有哪些?4.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議以學生自學為主,以教師指導、答疑為輔,以圖示法、舉例法、課堂討論法為輔,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5.思考題:(1)克拉克值的定義;(2)礦物的定義,及主要物理性質有哪些?(3)結合家鄉(xiāng)的具體情況,說說有哪些礦物種類?有哪些特征?其最常見的用途是什么?(4)從哪些方面來鑒定所觀察到的礦物質?(5)摩氏硬度計;(6)通過學習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哪些礦物可作為寶石,作為寶玉應具備哪些基本特征?第三章巖石1.教學內容(1)學習地球中由各種礦物所組成的巖石類型,通常包括哪三種類型;(2)巖石普遍存在的基本屬性:巖石成分、巖石結構、巖石構造、巖石顏色;(3)學習巖石的基本鑒定方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4)分節(jié)講述三大巖石類型,包括其所形成的地質條件、化學及礦物成分、巖石的結構構造,以及三大類巖石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哪些基本類型;(5)巖漿作用,風化作用,變質作用的概念、分類及形成產物;(6)不同的巖石類型的形成要經歷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分別講述它們的形成過程。學時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巖石的基本特征2學時第二節(jié)巖漿巖3學時第三節(jié)沉積巖3學時第四節(jié)變質巖2學時2.教學要求了解組成的地球的巖石基本類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及形成條件,理解三大巖類的相互轉換,掌握常見巖石類型的基本特征。3.教學重點與難點鮑文反應系列;巖漿作用,風化作用,變質作用的概念、分類及形成產物;4.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議以教師講解法與學生自學相結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5.思考題:(1)巖石及巖石學的概念;結構及構造的概念;(2)巖漿的概念及組成、性質、分類,巖漿作用,巖漿巖;火山噴出巖及巖漿侵入巖;(3)圖示鮑文反應系列;(4)沉積巖概念、特征及分類,風化作用的概念及分類及產物,沉積物的來源有哪些?(5)變質巖的概念、特征及分類,影響變質作用的因素包括哪一些?(6)結合家鄉(xiāng)的具體情況,說說有哪些巖石類型?有哪些特征?其最常見的用途是什么?(7)從哪些方面來鑒定所觀察到的巖石?第四章地質構造1.教學內容(1)學習常見的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類型,通常包括哪些類型;并用其中的哪些可以來判斷巖層的上、下層面;(2)掌握巖層的產狀要素,地層的接觸關系;(3)了解地質構造分析的力學分析基礎;尤其是外力及內力的概念、應力場與構造應力場的概念;(4)掌握褶皺構造及其褶皺要素、分類;褶皺構造的形成機制;褶皺構造的野外識別;(5)掌握斷裂構造及其分類——節(jié)理及斷層;(6)掌握節(jié)理的分類及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jié)理與褶皺構造的相互關系;(7)掌握斷層及其幾何要素、分類;了解斷層形成的力學機制;學習斷層的野外識別標志;(8)掌握地質構造與地層、巖漿作用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其相互關系來判斷它們形成的時間順序,分析所在區(qū)域的地殼升降年代及程度。學時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1學時第二節(jié)巖層的產狀、厚度及出露特征1學時第三節(jié)地質構造分析的力學分析基礎1學時第四節(jié)褶皺構造3學時第五節(jié)斷裂構造2學時2.教學要求了解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及巖層的產狀、厚度及出露特征;掌握地質構造中的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斷層、節(jié)理的概念及其性質,并學習野外識別方法。3.教學重點與難點原生沉積構造,并用其中的哪些可以來判斷巖層的上、下層面;褶皺構造及其褶皺要素、分類;斷裂構造及其分類——節(jié)理及斷層。4.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議以教師講解法與學生自學相結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同時多用構造模型等直觀方法讓學生建立地質構造空間概念。5.思考題:(1)常見的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類型有哪些?用其中的哪些可以來判斷巖層的上、下層面?(2)巖層的產狀要素包括哪幾個方面?地層的接觸關系分類是什么?(3)褶皺構造的概念及其褶皺要素、分類?褶皺構造的形成機制包括哪幾個?(4)節(jié)理的分類及其形成的力學性質是什么?節(jié)理與褶皺構造的相互關系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加以說明?(5)斷層及其幾何要素、分類?斷層的識別標志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6)結合野外實習的具體情況,利用節(jié)理或者其它的標志層或者小的牽引褶皺來說明斷層的性質、位移大小等。第五章構造運動1.教學內容(1)學習構造運動的概念、分類以及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征;(2)掌握研究構造運動的基本方法;(3)了解地震相關概念及其特點并認識地震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危害;(4)掌握大地構造學說中的槽臺學說;(5)掌握大地構造學說中的全球板塊構造學說;(6)學習全球板塊構造學說創(chuàng)立過程,由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最終發(fā)展為板塊構造學說;(7)學習了解其它的大地構造學說,比如地洼說、地質力學(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學時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構造運動概述1學時第二節(jié)地震1學時第三節(jié)大地構造學說——槽臺說1學時第四節(jié)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說1學時2.教學要求(1)介紹地球巖石圈的構造運動,讓學生了解造成地質構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巖石圈的構造運動,尤其是地殼的運動;(2)學習大地構造學說理論,了解大地構造學說的發(fā)展歷史,掌握其中的槽臺演說及全球板塊構造學說。3.教學重點與難點研究構造運動的基本方法;大地構造學說——槽臺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4.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議以講解法為主,以圖示法、舉例法、課堂討論法為輔,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從宏觀上講解構造運動與地殼滄桑巨變的關系。5.思考題:(1)構造運動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是什么?(2)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3)什么是階地及其類型?(4)用圖示海退、海侵層序;(5)地臺及地槽的概念,簡要說明地槽的發(fā)展過程包括哪些階段?(6)巖石圈板塊的劃分;(7)板塊構造邊緣類型及運動方向;(8)蛇綠巖套的概念;(9)轉換斷層的概念,簡述其與平移斷層的異同?第六章地球發(fā)展歷史1.教學內容(1)根據最新的國際地層表規(guī)定,講述各時期的年齡分界范圍,地質年代單位及年代地層單位的劃分;(2)學習前寒武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特征及研究該時期的主要方法;(3)學習古生代的地史特征(4)學習中生代的地史特征(5)學習新生代的地史特征;學時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前寒武紀——太古宙和元古宙1學時第二節(jié)古生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