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55_第1頁
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55_第2頁
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55_第3頁
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55_第4頁
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5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KinematicCharacterofthefirstJump'sTakeoffTechnologyAboutChineseEliteFemaleTripleJumpers[摘要]本問選擇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影片拍攝法、圖像解析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單足跳的起跳技術進行運動學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運動員在起跳過程中著地角、起跳角、騰起角、支撐腿膝角明顯小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等。[關鍵詞]:中國;女子;三級跳遠;起跳技術;運動學[Abstract]Inthispaper,China'selitefemaletriplejumpersastheresearchobject,usingliterature,investigationandinterview,filming,imageanalyticalmethod,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othermethodsofsingle-jumptake-offfootkinematicanalysistechniqu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processofChina'sathletesinthetake-offangle,take-offangle,offangle,supportinglegxianglesignificantlylessthantheworld'sbestathletes.[Keywords]:China;women;triplejump;take-offtechniques;Kinematics

1.1研究目的三級跳遠是運動員沿直線助跑后,由單足跳、跨步跳、跳躍所組成的連續(xù)三次騰越水平距離的跳躍項目。三級跳遠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跳的距離。據(jù)相關研究證明,我國女子三級跳的劣勢在于第一、二跳距離上,而其優(yōu)勢在于第三跳距離上,并且第一、二跳均與三級跳遠的總成績呈顯著性正相關(r=0.7199,p<0.05;r=0.7371,p<0.05)。因此,本文重點對單足跳的起跳技術進行詳細研究,為今后的教學與訓練提供理論依據(jù)。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目前關于三級跳遠項目的研究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加深對項目特征的理解,為科學研究作好準備。2.2調查訪問法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走訪專家、教授,針對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指標進行篩選和評定,最后確立15項相關指標。2.3影片拍攝法采用日本SONY-120X攝影機,從助跑道右側對比賽現(xiàn)場進行平面定點掃描拍攝,攝影機鏡頭距地面高1.30米,拍攝距離為30米,拍攝頻率為50赫茲,拍攝范圍從助跑到落地的全部過程;為了在數(shù)據(jù)處理時換算影片的縮放比例系數(shù),補拍了置于運動平面上三個起跳點處的比例尺,并在運動平面與攝影機之間(距運動平面1米處)每隔1米放置一個標志尺。2.4圖像解析法選擇運動員成績最高的一次試跳為分析資料,應用北京人體科學信息研究所研制的愛捷錄像解析系統(tǒng)——EIMG7.1程序對技術動作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采用扎齊奧爾斯基人體模型,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低通濾波的平滑處理,濾波頻率f=8,獲得本研究所需的運動學原始數(shù)據(jù)。2.5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運用EXCEL2003對解析數(shù)據(jù)進行有關計算,得出各項指標參數(shù);用SPSS11.0軟件進行有關參數(shù)的等級相關和非參數(shù)檢驗的統(tǒng)計處理。3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2007年5月18-20日在廣東省肇慶市舉行的“中國體育彩票杯”全國田徑大獎賽(肇慶站)女子三級跳遠決賽前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見表3-1,平均成績?yōu)?3.79米,最高成績?yōu)?4.24米,最低成績?yōu)?3.58米,因此,本研究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經(jīng)常參加各種大型的比賽,可以代表目前我國女子三級跳遠的最高水平。4結果與分析4.1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指標從表4-1(圖略)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員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身高、體重、克托萊指數(shù)平均值比較來看,我國運動員普遍存在身高相當、體重較輕、克托萊指數(shù)低的特點。有研究人員認為,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身高應該在170厘米以上,體重在60千克左右。我國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為174.5(±6)厘米,而世界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75.1(±3.3)厘米,相差0.6(±2.7)厘米,差異不顯著(P>0.05);我國運動員的平均體重為57(±7.2)千克,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體重達到了63.1(±5.9)千克,體重平均輕6.1(±1.3)千克,二者相比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克托萊指數(shù)是測量身體形態(tài)的重要標準,反映人體發(fā)育的勻稱度,對指導運動訓練實踐有重大的意義。從表4-1中可以看出,我國8名女子運動員的克托萊指數(shù)平均值為325.9(±32.3),而世界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克托萊指數(shù)平均值為360(±30.4),差異性非常顯著(P<0.05),平均值低34.1(±1.9),其中沙莉的克托萊指數(shù)相對較大,為365.2,超過世界優(yōu)秀選手的平均值,其他7名選手都未接近世界優(yōu)秀選手的平均值。說明本次參賽選手在肌肉的質量和密度上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差距較大,反映出肌肉力量不足的弱點。4.2單足跳跳起跳過程中角度的變化4.前蘇聯(lián)學者可列耶爾認為第一跳放腳角為65-70°;我國學者李建設等通過研究指出:“世界優(yōu)秀三級跳遠運動員,無論是高跳型還是平跳型,對每次起跳時的著地角和起跳角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控制能力,其共同特征是每次起跳的著地角均大于起跳角,較大的著地角有利于減少水平制動并縮短其作用時間,較小的起跳角有利于增大水平動力并延長其作用時間,兩者均在于減少起跳階段水平速度的損失”。表4-2本次參賽選手單足跳跳起跳階段著地角的平均值特征單位:度參數(shù)(deg)單足跳本次參賽選手:平均值62.11標準差2.76從表4-2中可以看出,我國8名女子運動員第一跳的著地角的平均值為62.11(±2.76),與所研究的結果相比,差異性顯著(p<0.01)。由此可見,我國8名運動員第一跳起跳階段采用了較小的著地角62.11(±2.76)°和較大的起跳角,充分證明了她們在第一跳起跳過程中,突出了有力腿的作用,以近似跳遠的起跳技術去跳第一跳;有研究表明,“著地角小,前支撐阻力就大,著地時的制動力大,水平速度的損失就大,且由于這種損失是起跳腿著地瞬間與地面的沖擊所引起,從而,不會轉化為垂直速度,是完全的損失”。雖然單足跳的著地角比跨步跳的小,但在單足跳時我國運動員起跳角較大,因此起跳時獲得了較大的垂直速度;但在跨步跳時由于起跳不積極,所以即損失了水平速度又沒有獲得垂直速度,因此應加強跨步跳技術的練習。4.2.2表4-3本次參賽選手起跳角的平均值特征單位:度參數(shù)(deg)單足跳本次參賽選手:平均值66.77標準差1.86從表4-3中可以看出,我國8名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第一跳起跳角平均值為66.77(±1.86)°,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平均值為64°要大,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并且離散度較小,我國8名運動員第一跳起跳階段采用了較小的著地角和較大的起跳角,充分證明了她們在第一跳起跳過程中,突出了有力腿的作用,以近似跳遠的起跳技術去跳第一跳。4.從著地時的技術風格來看,本次參賽運動員在單足跳時采用以較小的膝角(平均值為150°)著地,表明女運動員著地點更靠近身體重心的投影點。這種身體重心相對較高,膝角不大的動作特點,容易緩沖地面的沖擊力,有利于蹬伸用力的向前性。有些資料也稱這種著地方式為“屈腿著地起跳蹬伸”技術。以這種方式著地節(jié)奏明顯,拔地積極,非常有利于小腿的回壓后擺著地和起跳蹬伸時的快速發(fā)力,同時緩解在著地時地面給支撐腿帶來的壓力,但對大腿前肌尤其是股四頭肌提出了很高的抗張力要求。表4-4本次參賽選手第一跳起跳腿膝角的變化情況單位:度參數(shù)(deg)著地瞬間最大緩沖離地瞬間本次參賽選手: 平均值144.46135.57165.42標準差6.985.477.28從表4-4中可以看出,在單足跳著地時膝角最大緩沖的角度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差距相對較?。ㄆ骄禐?35.57°),說明緩沖適中,為迅速蹬離地面創(chuàng)造了最佳條件。從離地時的膝角來看,本次參賽選手明顯表現(xiàn)出腿部蹬伸力量不充分的情況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本次參賽選手單足跳離地時的膝角平均為165.42,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在起跳時膝角平均值達到或超出了170°,相比之下,差異性非常顯著(P<0.01),這表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在蹬離地面時起跳腿的髖、膝、踝幾乎成一條直線,而我國運動員在起跳是起跳腿出現(xiàn)了明顯的屈膝蹬伸現(xiàn)象。對于這一現(xiàn)象,我國學者周全、鐘煥然(1998)曾做過針對性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重心降至最低點,下肢肌作等長收縮,進入由緩沖向蹬伸的‘轉換’過程,將其力值與三級跳遠成績進行相關分析,二者呈顯著性正相關,(r=0.648,P<0.05)。說明由緩沖向蹬伸的轉換能力對成績影響較大?!蓖ㄟ^上述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本次參賽的8名運動員在第一跳的踏跳過程中采用了屈膝著地的技術方式,這體現(xiàn)了他們在技術上的優(yōu)點。所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起跳離地時膝關節(jié)角度普遍較小,起跳腿蹬伸不充分。因此,要想增大起跳離地時的蹬伸膝角,就必須加快動作速度,以增大起跳的幅度,進而達到最佳起跳效果的目的。所以加強起跳腿的支撐能力,即從離心到向心快速收縮的能力和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能力將是提高女子三級跳遠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4.從表4-5(圖略)對8名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總體來看,第一跳和第三跳騰起角較大,而跨步跳的較小,符合優(yōu)秀運動員的一般規(guī)律,但從騰起角的絕對值來看,第一跳的騰起角與波波夫的研究相比差異顯著,從單足跳來看,8名運動員第一跳的騰起角平均值為14.89(±2.14)°,其中姚佳佳的騰起角最大為18.44°,這給她落地時支撐腿帶來了很大壓力。為緩沖地面的作用力,在單足跳落地時姚佳佳的膝角在8名運動員中最小僅為129.23°。4.2表4-6本次參賽選手單足跳跳著地、離地時大腿夾角的變化情況單位:度參數(shù)(deg)單足跳著地離地本次參賽選手:平均值52.1194.56標準差8.127.64從表4-6對8名女子運動員的分析表明,單足跳著地瞬間兩大腿夾角的平均值為52.11(±8.12)°,離地瞬間的平均值為94.56(±7.64)°,而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在著地瞬間大腿夾角的平均值為47°,離地瞬間的平均值為115°;二者呈顯著性差異(P<0.05,P<0.01)。我國運動員在著地時大腿夾角偏大,離地時偏小,這主要是由于在著地瞬間運動員有意識的加大落地距離,而身體重心難以跟進造成的,而離地瞬間支撐腿屈膝,重心相對較低,擺動腿大腿前抬較低,減小了擺動腿的擺動半徑,離地時大腿夾角偏小。從總體的視覺效應來看,動作幅度小,不舒展,比較而言,謝荔梅和邱惠晶相對好一些,單足跳著地瞬間大腿夾角分別為41.3°和47.4°,離地瞬間大腿夾角分別為106°和92°;她們兩位重心位置相對較高,大腿高抬,擺動腿擺動的較早,動作舒展,幅度大。5結論與建議5.1結論1)與世界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相比,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在身體形態(tài)指標上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存在著差距,平均身高相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體重偏輕,且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P<0.05);克托萊指數(shù)低,而且,具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0.05)。2)本次參賽選手在單足跳起跳階段著地角較小,且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O1))。3)8名運動員在單足跳的起跳角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O.01)。4)本次參賽選手著地、離地時支撐腿膝角普遍較小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5)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著地時兩大腿夾角過大,且差異顯著(P<0.055);離地時兩大腿夾角過小且差異顯著(P<0.01)離地時支撐腿有明顯的屈膝蹬伸現(xiàn)象,影響支撐腿和擺動腿的快速“剪絞”,降低了水平速度。5.2建議1)鑒于我國運動員在身體形態(tài)方面的特點,應繼續(xù)加強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絕對力量素質和專項力量素質的訓練,其順序是最大力量練習→爆發(fā)性練習→爆發(fā)性最大輸出功率練習→各種克服自身體重的專項跳躍練習;努力提高運動員腿部“拉長——縮短周期”的收縮能力,特別是對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