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心電圖課件_第1頁
初識心電圖課件_第2頁
初識心電圖課件_第3頁
初識心電圖課件_第4頁
初識心電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識心電圖課件第1頁/共80頁內容基本知識:產生原理心臟導聯心電軸

正常心電圖異常心電圖:心房心室肥大

心肌缺血與梗死心律失常

第2頁/共80頁臨床心電圖的基本知識第3頁/共80頁第4頁/共80頁部位與波形的關系:在對向細胞除極方向的電極處,可測得正電位,描出向上的波(C)在背離細胞除極方向的電極處,可測得負電位,描出向下的波(A)中間位則出現雙向波(B)ECG原理-心電向量除極方向-+AC除極方向背離電極除極方向先對向電極后背向電極除極方向對向電極B第5頁/共80頁由體表檢測到的心臟電位強度與以下因素有關:1.與心肌細胞數量成正比2.與探查電極位置和心肌細胞間的距離成反比;3.與探查電極的方位和心肌除極的方向所構成的角度有關,夾角越大,心電位在導聯上的投影越小,電位越弱。ECG原理-心電向量具有強度和方向性的電位幅度稱“向量”(vector)第6頁/共80頁心電綜合向量合成原理箭頭示心電向量方向,長度示其電位強度。同軸向的二個心電向量方向相同強度相加;方向相反則相減。二個心電向量的方向構成一定角度者,應用“合力”原理取其綜合向量。心電綜合向量就是全部參與電活動的心肌細胞的電位變化按以上原理形成的。ECG就是它的描記圖。ECG原理-心電向量CBACBACB心電綜合向量A+++第7頁/共80頁心電圖的連接方式第8頁/共80頁第9頁/共80頁雙極加壓肢體導聯反映兩個肢體之間的電位差第10頁/共80頁加壓單級肢體導聯反映體表某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第11頁/共80頁第12頁/共80頁

心臟傳導系統(tǒng)示意圖第13頁/共80頁心電圖各波和間期的命名第14頁/共80頁QRS波的命名第一個正向波——R波第一個負向波——Q波R波之后的第一個負向波——S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R’波只有負相波——QS第15頁/共80頁QRS波群的各種形態(tài)的命名rSr’qRrsR’RSRsRrSqRQS第16頁/共80頁平均心電軸的檢測1.定義:正常時左、右心室除極過程的總方向與其最大向量一致,心電圖學將心室除極的總方向稱“平均心電軸”,簡稱“心電軸”。2.設置:心電軸用心室除極的最大向量與I導聯的導聯軸形成的角度表示。規(guī)定I導聯右(正)側端為0o,左(負)側端為+180o,循0o的順鐘向的角度為正,逆鐘向為負。3.正常電軸額面平均心電軸對向左下。第17頁/共80頁平均心電軸的檢測方法依據:通常根據肢體I、III導聯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測心電軸的大致方位。正常電軸I、III導聯QRS波的主波均為正向波0。~90。。右偏I導聯出現較深的負向波。左偏III導聯出現較深負向波。導聯電軸IIIIII(aVF)偏左正常偏右第18頁/共80頁正常心電圖第19頁/共80頁心臟搏動解剖示意圖竇房結

心臟天然的起搏細胞

-60-100BPM(靜息時)竇房結第20頁/共80頁心臟搏動解剖示意圖房室結房室結

接受來自竇房結的沖動發(fā)放沖動到希氏束-浦肯野纖維網如果竇房結未發(fā)放沖動,自身節(jié)律40-60BPM竇房結第21頁/共80頁心臟搏動解剖示意圖希氏束

開始傳導到心室房室交界區(qū):40-60BPM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第22頁/共80頁心臟搏動解剖示意圖束支浦肯野氏纖維

束支浦肯野纖維使沖動形成心室收縮產生逸搏心律:20-40BPM浦肯野氏纖維網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第23頁/共80頁心電圖測量第24頁/共80頁心電圖測量:小方格的每邊均為1mm。橫向距離代表時間;縱向距離代表電壓,以計算各波振幅。心電圖記錄紙速一般為25mm/s,每小格(1mm)代表0.04s。當輸入定準電壓1mv,描筆在紙上縱向移位10mm時,每小格代表0.1mv。第25頁/共80頁心率的測量:1.測量P-P或R-R間距,求出心動周期的時間,用以除60即得每分鐘心率。其公式為心率(次/分)=60(秒)/P-P或R-R間距(秒)

2.心律不齊時,一般用幾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來進行測算。第26頁/共80頁各波振幅的測量

1.正向波:從參考水平線的上緣垂直地測量到該波的頂點。2.負向波:從參考水平線的下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底端3.測量P波振幅:參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線。4.測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參考QRS起始部的水平。第27頁/共80頁正常竇性心律第28頁/共80頁心房除極第29頁/共80頁P波(Pwave

)P波是反映心房除極過程的電位變化。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極,中間部代表右、左房除極,終末部代表左房除極。第30頁/共80頁P波

形態(tài):多呈圓鈍形,可有切跡,峰間距<0.04s。方向:I、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時間:小于0.12s。振幅:肢導聯<0.25mV。心前區(qū)導聯<0.20mV。第31頁/共80頁房室結延擱作用第32頁/共80頁PR段PR段是從P波終點至QRS波起點之間的線段。反映心房復極過程及房室結、希氏束、束支的電活動。第33頁/共80頁P-R間期PR間期包括P波和PR段。反映從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第34頁/共80頁

正常成人PR間期為0.12s~0.20s。幼兒及心動過速者可縮短;老人及心動過緩者可略延長,不超過0.22s。P-R間期第35頁/共80頁心室除極第36頁/共80頁QRS波群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極過程的電位變化。QRS波群可因探測電極位置不同有多種形態(tài)。第37頁/共80頁總時間:多為0.06~0.10s

最寬不超過0.11s。QRS波群時間第38頁/共80頁1)形態(tài):

I、II導聯主波向上

aVR主波向下

2)電壓:

RaVR<0.5mV,RⅠ<1.5mV,RaVL<1.2mV,RaVF<2.0mV

任何導聯正向波和負向波絕對值相加≥0.5mV肢導聯QRS波的形態(tài)與電壓第39頁/共80頁胸前導聯QRS波的形態(tài)與電壓第40頁/共80頁1)形態(tài):心前區(qū)導聯R波自V1至V6逐漸增高,S波逐漸變小。

Vl、V2導聯:R/S<1V3、V4導聯:R/S≈1V5、V6導聯:R/S>12)電壓:

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第41頁/共80頁Q波

電壓:<同導聯1/4R波(aVR除外)。時間:<0.04s。

V1~V2導聯中不應有q波,偶可呈QS型。第42頁/共80頁除極平臺期第43頁/共80頁ST段(STsegment

)J點ST段是指從QRS波群終點至T波起點間的線段,反映心室早期緩慢復極過程的電位變化。

ST段與QRS波的交界點稱為J點第44頁/共80頁

多為一等電位線,可有輕微偏移。下移幅度:不超過0.05mV(aVR除外)。上移幅度:肢導聯和V4~V6導聯不超過0.1mV,V1~V2導聯不超過0.3mV,V3導聯不超過0.5mV。ST段第45頁/共80頁快速復極末期第46頁/共80頁異常心電圖第47頁/共80頁(一)心房與心室肥大

第48頁/共80頁1.心房肥大正常竇性心律時,每個QRS波前均有一個P波,P波在Ⅰ、Ⅱ、V6P波向上。aVRP波向下。V1P波可以雙向,但(1)>(2)。正常P波寬度<0.12sec,高度<3mm。ⅡV1

(1)(2)R.A.L.A.12第49頁/共80頁左心房肥大特點:P波增寬,時間≥0.11sec;常伴切跡,兩峰間距>0.04sec;P波在I、Ⅱ、aVL導聯表現最突出,V1P波多呈雙向,(2)>(1)。常見于二尖瓣病變,稱為“二尖瓣型P波”。R.A.L.A.R.A.L.A.ⅡV1

12第50頁/共80頁右心房肥大特點:

P波高尖,在Ⅱ、Ⅲ、aVF導聯表現最為突出,其電壓≥0.25mV,稱為肺型P波。常見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和某些先心病。R.A.L.A.R.A.L.A.ⅡV1

第51頁/共80頁雙側心房肥大特點:P波尖銳高聳,在Ⅱ、Ⅲ、aVF導聯表現最為突出,其電壓≥0.25mV,其時間≥0.11sec,V1P波可呈雙向,P波寬度也增寬,其電壓≥0.15mV。R.A.L.A.R.A.L.A.ⅡV1

第52頁/共80頁左心室肥大特點:①RV5>2.5mV

或RV5+SV1>4.0mV(男性)

RV5+SV1>3.5mV(女性)②RI>1.5mV,RaVL>1.2mV,RaVF>2.0mV或

RI+RⅢ>2.5mV

V1

V2V3V4

V5V6第53頁/共80頁右心室肥大特點:

①V1導聯R/S≥1、RV1+SV5>1.2mV);②心電軸右偏,常見順鐘向轉位;③QRS總時間正常。④R波為主的導聯中,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伴有ST段壓低;S波為主的導聯中,反見T波直立,表示右心室肥大伴心肌勞損

V1

V2V3V4

V5V6第54頁/共80頁雙側心室肥大特點:

①可表現為正常的心電圖。

②如果左、右心室的除極過程存在時相的差別,則仍有可能將左室肥大與右室肥大,按時序先后分別顯示出來。V1

V2V3V4

V5V6第55頁/共80頁心律失常第56頁/共80頁(1)竇性心律sinusrhythmia心電圖特征1.有一系列規(guī)律出現的P波,P波形態(tài)表明沖動來自竇房結(即Ⅱ、Ⅲ、aVF、V5P波直立,aVRP波倒置);2.P-R間期在0.12-0.20sec;3.頻率40-150次/min;正常竇性心律的頻率一般為60-100次/min;同一導聯中P-P間期差值應<0.16sec。Ⅱ第57頁/共80頁竇性心動過緩sinusbradycardia心電圖特征竇性心律的頻率低于60次/min。多見于顱內高壓、甲狀腺功能低下或β受體阻滯劑作用時。Ⅱ第58頁/共80頁竇性心動過速sinustachycardia心電圖特征竇性心律的頻率成人超過100次/min。竇性心動過速時,P-R間期、QRS及Q-T時限均相應縮短,有時尚可繼發(fā)ST段輕度壓低和T波低平。竇性心動過速常見于運動、精神緊張、發(fā)熱、甲亢、貧血和擬交感類藥物的作用時。ⅠⅡⅢ第59頁/共80頁竇性心律不齊sinusarrhythmia心電圖特征竇性心律的起源不變,但節(jié)律不整,在同一導聯上P-P間期差異大于0.16sec。多見于青少年或植物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者,常與呼吸周期有關,多無臨床意義。Ⅱ第60頁/共80頁竇性靜止sinusarrest心電圖特征在規(guī)律的竇性心律中,有時可因迷走神經張力增大或竇房結自身的原因,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發(fā)放沖動。在規(guī)則的P-P間隔中P波突然消失,而且所失去的P波在時間上與正常P-P間隔不成倍數關系。第61頁/共80頁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心電圖特征1.明顯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2.多發(fā)的竇性靜止或嚴重的竇房阻滯。3.明顯的竇性心動過速而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故亦稱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征。第62頁/共80頁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sicksinussyndrome,SSS心電圖特征1.明顯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2.多發(fā)的竇性靜止或嚴重的竇房阻滯。3.明顯的竇性心動過速而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故亦稱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征。第63頁/共80頁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心電圖特征1.明顯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2.多發(fā)的竇性靜止或嚴重的竇房阻滯。3.明顯的竇性心動過速而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故亦稱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征。5.0sec第64頁/共80頁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心電圖特征1.明顯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2.多發(fā)的竇性靜止或嚴重的竇房阻滯。3.明顯的竇性心動過速而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故亦稱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征。3.0sec第65頁/共80頁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心電圖特征1.明顯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2.多發(fā)的竇性靜止或嚴重的竇房阻滯。3.明顯的竇性心動過速而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故亦稱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征。第66頁/共80頁(2)交界性心律

atrialventricularjunctionalrhythm

交界性心律其激動發(fā)源于房室結區(qū)或結-希區(qū),其下傳心室時與竇性激動的下傳途徑相同或相似,所以QRS結與竇性者相同或相似。交界區(qū)的激動也能同時逆行上傳達心房,產生一個逆行P’波(Ⅱ、Ⅲ、aVF的P’倒置,aVR的P’直立),P’波可出現于QRS波之中、之后,也可在其前,但P’-R<0.12sec,R-P’<0.20sec,第67頁/共80頁(2)交界性心律

atrialventricularjunctionalrhythmP’在QRS波之中P’在QRS波之后P’在QRS波之前ⅡⅡⅡ第68頁/共80頁(3)過早搏動prematurebeat

多系異位節(jié)律點興奮性增高或形成折返激動所引起,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早搏可以來自各種不同的異位節(jié)律點,最多見的是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較少見。第69頁/共80頁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beat心電圖特征1.提早出現的QRS-T波群增寬變形,QRS時限常>0.12sec,T波方向多與主波相反。2.有完全性代償間歇(早搏前后兩個竇性PP波之間的間隔等于正常P-P間隔的二倍);3.提早出現的QRS波前無P波,而竇性P波可巧合于早搏波的任意位置上。PPPX2X第70頁/共80頁房性早搏atrialprematurebeat心電圖特征1.提早出現的QRS波一般不變形,其前有一個復雜的P波,P-R>0.12sec;2.代償間歇不完全;3.有早搏之P波之后可不出現QRS波,且與其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認,稱為房早未下傳。X<2X第71頁/共80頁

早搏之P波引起的QRS波有時也可增寬變形,形成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稱房性早搏伴室內差異傳導(aberrantconduction)。V1第72頁/共80頁房性期前收縮P波提前出現,且形態(tài)與竇P不同P波重疊于T波上→未下傳的房早P波在T波上,且出現P-R間期延長及室內差異性傳導P波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