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原理重點知識_第1頁
美學原理重點知識_第2頁
美學原理重點知識_第3頁
美學原理重點知識_第4頁
美學原理重點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學原理重點知識導論

美學原理課程簡介一、美學原理課程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目的?美學原理過程的基本特點u理論學科與實踐學科的統(tǒng)一u事實研究與價值關懷的統(tǒng)一u理論理性與審美理性的統(tǒng)一?美學原理課程的主要目的:u讓學生們掌握基本的美學理論知識u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訓練提高審美能力,特別是藝術鑒賞能力u樹立審美理想,初步養(yǎng)成審美人生態(tài)度u培養(yǎng)比較高雅的審美情趣二、美學原理課程的主要論題?美學原理課程內(nèi)在地要求探討的論題u美之本質和特性u美之類別和形態(tài)u美之根源和特性u美之結構和過程第一章

美學學科概觀一、引言

美學的形成一、中西美學思想的出現(xiàn)?西方美學思想的出現(xiàn)n西方美學思想最早出現(xiàn)于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派那里。該派早期代表人物們的主要美學觀念和學說有:和諧說,宇宙和聲說或天體音樂說,美在對稱和適當比例,球是最美的立體形,圓實最美的平面形,音樂凈化靈魂。n此后,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等都闡發(fā)過一些美學理念或學說。l·赫拉克利特美學觀念:對立造成和諧(或和諧在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美丑相對而言。l·德謨克利特美學觀念:美在于對稱,適度和諧,藝術起源于模仿,藝術環(huán)境和需要產(chǎn)生。l·蘇格拉底:美益同一說(功用即美,美即功用),藝術應描繪心靈。l·柏拉圖第一個使西方美學思想趨于成熟、他撰寫了西方美學史中第一部美學專著《大希庇阿斯》,在《伊安篇》、《會飲篇》、《斐多篇》、《費德若篇》、《國家篇》、《法律篇》等對話錄中論及諸多重要美學問題。n柏拉圖主要美學學說:l·關于美之本質的美本身說(或美觀念說)l·關于審美方式的回憶說l·關于審美過程的審美階梯說l·關于審美心態(tài)的審美迷狂說l·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的靈感說l·關于藝術與現(xiàn)實及真理關系的二級摹仿說或影子之影子說l·關于詩藝功能的詩人二罪狀說?中國美學思想n中國美學思想最早出現(xiàn)于前8—7世紀成書的《尚書》中。此后,春秋末年成書的《左傳》、《國語》、《老子》等典籍中都包含一些美學命題。n《左傳》中美學命題:①魏絳:樂以安德。②季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③晏嬰:和與同異。n《國語》中美學命題:①伍舉“無害為美”;“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雹诹嬷蔌F:“政象樂,樂從和”③史伯:“聲一無聽,物一無文?!眓《老子》中美學命題:l美丑相對:“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眑大道不可表現(xiàn):“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眑藝術有害人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眜5、孔丘第一個使中國美學思想趨于成熟??浊鸬闹饕缹W觀念和學說:l關于藝術的人生功能的詩興樂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墩撜Z?泰伯》l關于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興觀群怨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薄墩撜Z?陽貨》l關于藝術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的文質彬彬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l關于藝術表現(xiàn)尺度的中和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薄墩撜Z?八佾》l關于藝術理想的盡善盡美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墩撜Z?八佾》二、美學學科在西方的形成?關于美學學科的形成,主要有兩種說法:u(1)鮑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學》,標志著美學學科的形成(多數(shù)美學家認為)u(2)維科1725年出版《新科學》標志著美學學科的形成(克羅齊《美學的歷史》)?此外,個別英美美學史家認為,舍夫茨伯利1711年出版《論特征》標志美學學科的形成。?美學學科是在18世紀前期創(chuàng)立的。二、美學在哲學體系中的定位一、西方哲學家們論美學在哲學體系中的地位?亞里士多德:詩學(美學)在其哲學體系(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創(chuàng)制哲學)中屬于創(chuàng)制哲學。?康德:判斷力批判(美學)是聯(lián)接理論理性批判(知識學、形上學)與實踐理性批判(倫理學)的中介。?謝林:藝術哲學(美學)居于其哲學體系(理論哲學—實踐哲學—自然目的論—藝術哲學)的頂層。?叔本華:美學在其哲學體系(形上學—自然哲學—美學—倫理學)中處于第三位。?黑格爾:美學或藝術哲學在其哲學體系{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主觀精神論?—客觀精神論—絕對精神論<藝術哲學—宗教哲學—元哲學>)}中處于第三層次第三階段第一環(huán)節(jié)。?克羅齊:美學在其哲學體系(美學—邏輯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中處于底層二、美學在哲學體系中的定位?我們把哲學分為形上學、現(xiàn)實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美學是精神哲學中的一個分支,它以形上學為深層基礎,以知識學和語言哲學為直接基礎。?美學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一個單純的哲學學科,而是哲學與藝術學交叉而成的一個學科。三、美學體系的構成、研究方法一、美學體系的構成?當代中國美學研究者們論美學體系的構成u大多認為美學應包括美論、美感論、一般藝術論和審美教育論。?當代美學體系的構成n美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美學包括美學原理、美史學和應用美學三大板塊,狹義的美學僅指美學原理。n美學原理又包括元美學、審美哲學(含審美存在論或審美形上學,審美認識論或審美知識學,審美評價論或審美價值學)、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教育學、藝術哲學。n美學史又包括西方美學史、中國美學史、東方美學史、其他美學史(如非洲美學史)等。u應用美學又包括三個部分:l藝術美學(含建筑美學、園林美學、繪畫美學等)l工藝勞動美學(工藝美學或技術美學、勞動美學)l日常生活美學(含烹飪美學、服裝美學等)。二、美學的研究方法?古典美學研究方法u·哲理思辨(德國學院派體系哲學家們)u·經(jīng)驗歸納(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們和法國啟蒙哲學家們)u·歷史考察(某些研究過美學史的美學家們)u·社會調(diào)查(某些從不同國家或民族、時代或時期的社會審美現(xiàn)象中尋找材料的美學家們)?現(xiàn)代美學研究u·心理實驗(德國實驗美學開創(chuàng)者費希納,心理學美學家們)u·語言分析(分析美學家們,英國摩爾)u·現(xiàn)象學(現(xiàn)象學美學家們,胡塞爾)u·解釋學(解釋學美學和接受美學等流派的代表人物,德國伽達默爾)?當代美學研究方法u·信息論美國申農(nóng)u·系統(tǒng)論u·耗散結構u·模糊美學第二章

美之本質和特性一、引言

美之語義解析詞源學含義?在古代漢語中的詞源學含義u在古漢語中,“美”的詞源學含義是“羊大”(見許慎《說文解字》)u另一種說法,“美”的本質是象征一個人“頭插雉尾手舞足蹈”。?在古希臘詞語中的詞源學含義u在古希臘語中,“美”的詞源學含義主要是“好”(有益)、“秀麗”、“善良”。n在兩種最古老的成熟語言(古漢語和古希臘語)中,“美”原本都有好處、實利的語義。日常語義?在現(xiàn)代中國人的日常語言中,“美”主要有三種語義:u生理學的語義,表示感官滿足。如“美味”、“美酒”u倫理學的語義,表示道德贊賞,如“美德”、“美言”u美學的語義,表示審美肯定,如“美人”、“美景”二、美之本質一、哲學家們的美之本質說概觀?側重于從客觀方面立論的美本質說u畢達哥拉派的和諧說u柏拉圖的美理念(本身)說u阿奎那的上帝寓居說u狄德羅的關系說u伯克的可愛性質說u黑格爾的理念之感性顯現(xiàn)說u叔本華的意志之適當客觀化說u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說u丹納的主要特征說u宗白華的生命形式說u蔡儀的典型說?側重于從主觀方面立論的美本質說u盧克萊修的快感說u鮑姆加登的感性認識完善說u休謨的快樂說u康德的特殊心意狀態(tài)說u克羅齊的直覺表現(xiàn)說u桑塔雅納的客觀化快感說u朱光潛的情趣意象化說u范壽康德積極感情移入說?美學家們的美本質說的四種類型u第一種類型:客觀外向視角。l以物觀物,由物及物,如坐山望天。阿奎那、黑格爾u第二種類型:客觀內(nèi)向視角。l以物觀我,由物觀我,如坐山望樹。狄德羅、伯克、丹納u第三種類型:主觀外向視角。l以我觀物,由我及物,如坐檻望山。鮑姆加登、康德、桑塔納u第四種類型:主觀內(nèi)向視角。l以我觀我,由我及我,如坐檻望屋。休謨、克羅齊二、美之本質與人之本質?哲學家們關于人之本質的諸種說法n理性動物說。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康德等n道德動物說。如孟軻、荀況等n社會動物說。如亞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動物),馬克思(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等n生成說。如海德格爾、薩特n西方思想家們探究人的本質的視角可以歸納為四道:l認知能力l道德能力(或實踐能力)l生存方式l生存狀態(tài)?人之本質解析u·我們從認知能力與道德能力相統(tǒng)一的視角來考察人的本質u·從認知能力角度看,人的本質屬性有自明性(或自覺性)、構造性、創(chuàng)造性、獨創(chuàng)性等。u·從道德能力角度看,人的本質屬性有自主性、自律性、利他性、超越性等。u合而言之,人的本質是自由創(chuàng)造能力與自由意志能力的統(tǒng)一。?美之本質與人之本質的關系n審美活動(包括創(chuàng)作、欣賞和評論)是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實現(xiàn)的是人的本質力量中自由創(chuàng)造的方面。n美之本質就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本質的感性升華。u“感性”意味著不是抽象地、理性地實現(xiàn)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本質。u“升華”意味著不是轉移或發(fā)泄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本質。?美之本質與社會實踐的關系n社會實踐的根本特性是自由性,而美之本質正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本質的一種顯示,因此,美之本質與社會實踐的根本特性是一致的,美是社會實踐的最高級的產(chǎn)物之一。u人類最初是在社會實踐特別是在勞動中實現(xiàn)其自由創(chuàng)造本能的,其中包含著一些具有審美意蘊的情形,這就是美之起源。u附:當代中國美學界關于美之本質的爭論l1950年代后期,中國美學界關于美之本質出現(xiàn)了一場廣泛熱烈的爭論,在這場大爭論中,形成了四種有影響的學說:u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持典型說u以呂熒、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派持自由說u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統(tǒng)一派持意境說u以李澤厚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派持本質對象化說三、美之特性一、具體可感性?含義:具體可感性意指美可以為人的感覺所感知,或者為人的感情所體驗(或意會)。?類別。具體可感性包括:可見性、可聞性、可體驗性(或可意會性)、綜合可感性(上述三者中任意二者或全部的綜合)?視覺和聽覺成為審美感覺而觸覺和嗅覺未被當作審美感覺的原因。n視覺和聽覺是高級的、認知性的感覺,不會磨損、消耗對象,觸覺、嗅覺、味覺被認為是低級的、實踐性的感覺,會磨損、消耗對象。n個別美學家(如赫爾德)認為觸覺可以成為審美感覺。一些香水師力主嗅覺也是一種審美感覺。在鑒賞雕塑是,觸覺可以輔助視覺,因此可稱為一種審美感覺。n就嗅覺不直接導致對象的磨損和消滅而言,它像視覺、聽覺一樣可能成為審美感覺。?附:溫柔的美學意蘊u溫和柔原本是兩種單純觸覺。但當它們含在一起時,卻成為一種審美感受(特別是關于情感的審美感受)。u這種情形表明:l觸覺是可能成為審美感覺的。l單純的審美感覺可以借助感覺的心理機制轉化為綜合的審美感受。二、非實利愜意性?含義:非實利愜意性意指美雖然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卻令人愉快、愜人心意。?類別。非實利愜意性有四個層次:感覺的愉悅或悅耳悅目、情感的愉悅或悅情悅意、理智的愉悅或悅智悅思、靈魂的愉悅或愉靈悅神。?原因。美學家們關于美的非實利愜意性的原因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說法:u休謨的同情共感說(或想象分享說)u伯克的社交本能說u康德的自由游戲說u利普斯的同情說?美具有非實利愜意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審美形式超越實用形式而又與人類的感知模式一致(優(yōu)美)或能夠滿足人類好奇心和刺激欲(壯美)。三、主客間性?含義:主客間性意指美既不在于單純的客體屬性也不在于單純的主體感受,而在于客體與主體的審美關系中。它是第三類存在者,出于波普所說的“世界Ⅲ”之中。?情形。主客間性有三種情形:u偏向客體的主客間性(如自然景觀、工藝作品、雕塑的美)u持中的主客間性(如電影劇、電視劇的美)u偏向主體的主客間性(如文學、音樂的美)?原因。美具有主客間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作為第三類存在者只能產(chǎn)生于和存在于主體與客體的某種關系——審美關系中。四、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含義: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意指美既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絕對性的層次及其來源n美之絕對性有三個層次:全體共同性、群體共同性、團體共同性?美之絕對性的來源有遺傳、環(huán)境、教育三個方面。?相對性的層次及其原因n美之相對性有三個層次:個體差異性、團體差異性、群體差異性n導致美之相對性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個體心理因素、個體生理因素?絕對性與相對性的關系u美之絕對性與相對性是相對而言的。u放大參照系,除了極端的共同性(全體共同性)之外,共同性可能變成差異性。u縮小參照性,除了極端的差異性(個體差異性)之外,差異性可能變成共同性。四、美與真善益的關系一、美與真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美與真的聯(lián)系:u①真是美之理想u②美是真之裝飾u③美和真都具有主客間性?美與真的區(qū)別:u①可感性與不可感性之別u②非實利性與致用性之別?假成為美的可能性。u在某些情形下,假的也可能是美的。如海市蜃樓(自然假象),花言巧語和外金內(nèi)絮(社會假象)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