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_第1頁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_第2頁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_第3頁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_第4頁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摘要:本文采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對琵琶演奏時的“彈”進行分析,提取了26個音的時長、能量、頻譜的聲學參數(shù),結果顯示:1)倍高音、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的時長依次增加;2)整體能量衰減速度減慢,并提出周期型、弧線形、直線型三種能量的衰減模式;3)對頻譜進行研究,并分析出琵琶的諧波振動周期性模式。本文首次將實驗語音學研究方法引入琵琶的研究中,為琵琶演奏和教學提供理論依據(jù)。關鍵字:琵琶;樂器聲學;能量;時長;頻譜一、引言“聲學是音樂聲學的根基,也是中國古代科學中最為發(fā)達的學科之一。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聲學’一詞,而有關音樂聲學的理論則散見于經(jīng)、史、子、集之中,歷代史書中的‘律歷制’或‘音樂制’,其中關于律學、樂器制造、音樂演奏和演唱技巧等的記述也多涉及音樂聲學范疇”。[1]戴念祖(中國物理史的專家),在他的《中國聲學史》(1994)中系統(tǒng)地敘述了音樂對于聲學發(fā)展的重要性。中國古代音樂聲學的研究中注重樂律的理論研究。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已出現(xiàn)了成熟的樂律計算理論和樂器調(diào)音工具,可視為中國早期音樂聲學的誕生。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西方聲學理論著作的傳入,中國的音樂聲學開始融入具有現(xiàn)代科學意義的研究成分。在1893年出版的《聲學揭要》一書中,除介紹了聲學基本原理外還論及樂音和樂器發(fā)聲原理等內(nèi)容。當代也有一些論著,對音樂聲學產(chǎn)生了影響,系統(tǒng)地介紹了現(xiàn)代音樂聲學的發(fā)展歷程。龔鎮(zhèn)雄的《音樂聲學—音響、樂器、計算機音樂、Mml、音樂廳聲學原理及應用》(1995)是一本全新結構的音樂聲學專著。另外,韓寶強的專著《音的歷程—現(xiàn)代音樂聲學導論》(2003),唐林等著《音樂物理學導論》(1991)、朱起東著《音樂聲學基礎》(1988)、胡澤著《音樂聲學》(2003)等都是針對音樂聲學研究做出了相關的研究。[2]樂器聲學是音樂聲學的一種,本文對樂器中的琵琶進行分析,以琵琶中的簡單指法“彈”作為研究對象,提取時長、能量等聲學參數(shù),進行分析總結,通過對頻譜的分析,研究琵琶演奏時的振動方式。琵琶聲學分析的研究為音樂學研究提供客觀數(shù)據(jù),同時為樂器演奏和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二、琵琶的簡介及發(fā)音特色1.琵琶的簡介琵琶已經(jīng)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時期出現(xiàn)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所以名為“枇杷”(琵琶)。琵琶被稱為“民樂之王”,其音域廣闊、表現(xiàn)力豐富。圖1琵琶的構造圖琵琶音箱呈半梨形,四弦,頸與面板上設有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經(jīng)歷了幾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jīng)趨于統(tǒng)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3]2.琵琶的發(fā)音特色琵琶發(fā)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fā)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具有較強的穿透力。琵琶之所以發(fā)音響亮,是因為琵琶的面板和背面之間有一個共鳴箱的存在,并在復手下方有一出音孔。當用手撥動琴弦時,琵琶的音響發(fā)生有以下的規(guī)律:弦的振動——復手的振動——面板的振動,從出音孔中最終把音發(fā)出來。[4]用手指撥弦時,弦的振動如果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復手和面板與共鳴箱產(chǎn)生共振,其發(fā)出的音無疑是飽滿、渾厚的??梢赃@樣認為,由弦?guī)訌褪趾兔姘宓恼駝邮怯裳葑嗾叩氖种笓軇忧傧覜Q定的。手指不觸弦,復手、面板自然不會振動,當然也就不會發(fā)出音響,手指觸弦的角度、方向,決定著復手、面板振幅的大小及弦的振動聲波的改變,因而產(chǎn)生音色上的變化。下圖為琵琶的琴體聲譜圖[5]圖2琴體的聲譜圖三、彈的聲學分析彈是琵琶中較為重要的指法,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與拇指相鄰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左彈出發(fā)音。本文研究所使用的為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色反應靈敏。琵琶的音域廣,近四個八度,從四弦到一弦,從相到品,音從倍低音到低音、中音、高音、倍高音依次增高。高音區(qū)域堅實清脆。最高音區(qū)緊張,尖銳;中音區(qū)柔和,明亮;低音區(qū)低沉,有彈性。本文采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對時長、能量以及頻譜進行三方面分析。錄音內(nèi)容包括倍高音(小字三組)3個、高音(小字二組)7個、中音(小字一組)7個、低音(小字組)7個、倍低音(大字組)2個,共26個音。1.時長分析人耳可聽聲音頻率范圍:20Hz~20000Hz,即空氣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在20次到20000次人耳能聽到。本文以此作為能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對時間進行歸一化處理,將琵琶彈指法的26個音分別進行了時長計算,并進行曲線擬合,如下圖所示:圖3彈的各音的時長其中橫坐標從倍低音到倍高音各個類型的音,縱坐標為各類型音的時長。由上圖可以看出高音的發(fā)音時尖銳,弦緊張,因此振動頻率快,時長短。而低音發(fā)音時低沉、渾厚,振動頻率較慢,因此時長較長。從倍高音到高音、中音、低音再到倍低音,時長逐漸增長。2.能量分析對琵琶彈指法的26個音提取能量參數(shù),對琵琶進行能量衰減模式以及能量變化模式的分析。從而分析琵琶的振動模式,對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礎。(1)衰減模式采用MATLAB中的ployfit命令對彈指法的26個音的能量值進行擬合,求出各個音的能量曲線的斜率,從而反映能量的衰減的速度。如圖4所示。圖4能量衰減斜率圖一般來說,高頻的能量衰減較快,低頻能量衰減慢,由上圖中可以看出,琵琶的衰減模式遵循了一般的規(guī)律。圖中的斜率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斜率值依次減低,曲線呈下降模式。倍高音re的斜率最高,能量的衰減速度最快;倍低音so的衰減速度較慢;其他音的斜率衰減速度介于re和so之間。(2)能量變化模式文章對26個音的能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提出了琵琶的三種能量變化模式,反映了弦樂琵琶的諧波在衰減過程中的變化形態(tài)。(a)周期性變化模式(b)弧線型變化模式(c)直線型變化模式圖5能量變化模式曲線圖5中的(a)、(b)、(c)分別為中音la(a1),低音re(d)和倍高音do(c3)的能量衰減時的變化模式曲線,分別代表了周期性變化模式、弧線型變化模式以及直線型變化模式。琵琶的部分音周期性的能量變化模式反映出在能量衰減的過程中,諧波的變化規(guī)律是成周期性質的。直線型以及弧線型的能量變化模式說明諧波變化的非周期性。3.頻譜分析文章采用praat軟件以及演奏琵琶彈七省音階的方法分析琵琶的聲頻譜。圖6(a)給出了a弦的第三個把位的第一品音(c2)的語譜圖。(a)c2的語譜圖(b)c2在0.03s時的頻譜圖(c)c2在0.95s時的頻譜圖圖6高音do的頻譜分析圖6(b)選擇c2開始階段時的頻譜片段,此時第一、二、三等各諧波能量較高,最高位43db,平均在15db左右。圖6(c)之所以選擇0.95s時的頻譜圖,原因在于,此時的共振峰發(fā)生變化,即諧波發(fā)生變化,從頻譜圖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諧波能量較高,在20db左右,第三諧波的為-21db左右,之后的各諧波能量相對較弱。3.4小結表1給出了彈指法的26個音的聲學參數(shù),包括時長參數(shù)、基頻參數(shù)、能量參數(shù)等。表1聲學參數(shù)表由上表可以看出:1)琵琶的時長與音高低成反比,音越高,琵琶的弦越緊,振動頻率快,時長越短,反之越長;2)能量斜率值隨著音階的依次升高而增加;3)琵琶的基頻與音高成正比,音越高,基頻值越大。四、結束語本文采用了praat語音分析軟件提取了琵琶彈指法中的26個音的時長參數(shù)、能量參數(shù)以及頻譜,對琵琶樂器進行了聲學分析。對弦樂器的能量衰減的變化模式給出分析,將能量的變化模式分為周期性變化模式、弧線型變化模式以及直線型的變化模式,能量的變化模式反應了琵琶振動時的諧波變化方式。同時,通過頻譜的研究初步分析了琵琶的諧波振動模式。但本文所做出的研究是初步的,在今后的研究當中,琵琶的頻譜分析以及能量的變化模式還需要深入研究,為分析琵琶等弦樂器的振動模式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另外,樂器聲學的研究也為樂器設計與制造提供理論和標準,為音樂學研究提供客觀數(shù)據(jù)以及樂器演奏和教學提供理論依據(jù)。參考文獻:[1]韓寶強.我國近代音樂聲學研究概覽[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第一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