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復習筆記考研復習資料_第1頁
比較文學復習筆記考研復習資料_第2頁
比較文學復習筆記考研復習資料_第3頁
比較文學復習筆記考研復習資料_第4頁
比較文學復習筆記考研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文學復習筆記第一章:比較文學的名與實:“比較文學”作為專用術語,并具有了現(xiàn)代的文學研究意義上的內涵,是 1827年法國著名批評家魏爾曼在巴黎大學講學時開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較文學一詞是英國著名文學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較文學》一書中給予確定并使用的。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名言:任何規(guī)定都同時是否定一樣,比較文學不可能因為定義的束縛而停止發(fā)展。第一節(jié):比較文學ABC(略)第二節(jié):定義的多重建構法國學者率先提出過比較文學的定義,法國法?基亞提出“比較文學并非比較。比較文學實際只是一種被誤稱了的科學方法,正確的定義是:國際文學關系史。”卡雷大力倡導研究文學間的“事實聯(lián)系”,他指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對象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梵?第根總結說: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是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采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起點,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達點,接受者;經過的媒介者:傳遞者。美國:亨利?雷馬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稱為“美國學派”。奧爾德里奇:比較文學是從超越一國民族文學的角度或者從與其他一門或幾門知識學科的相互關聯(lián)中,對文學現(xiàn)象進行研究。俄蘇:比較文學被稱為歷史一一比較文藝學,代表維謝洛夫斯基。日爾蒙斯基:歷史一一比較文藝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國際聯(lián)系和國際關系,研究世界各國文藝現(xiàn)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中國:楊周翰:主張對文學的主題、文學類型、文學潮流、批評和審美標準或詩學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相互影響;把文學與其他文藝領域進行比較,研究其關系;在相互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文學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錢鐘書、季羨林、現(xiàn)任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云。當前中國學者較為認同的另一種定義為:比較文學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第三節(jié):學科的一般性質與比較文學相關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學、國別文學、總體文學、世界文學。民族文學指的是在多國家中,那些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它們遵循共同的美學標準,所保留下來的具有本民族特質的書面與口頭文學。國別文學又稱為國家文學,是按照國家這個政治概念和地域人為劃分成的文學??傮w文學是指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規(guī)律,對所有的文學現(xiàn)象所進行的全面、綜合性的研究。比較文學存在可比性、開放性、宏觀性、理論性等一般特點。第四節(jié):發(fā)展中的特性比較文學在發(fā)展中又形成了邊緣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點。邊緣性:1、文學研究正在向前發(fā)展,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2、在邊緣交叉學科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比較文學之所以在學術界顯得格外活躍,是因為它的研究范圍的邊緣呈模糊狀態(tài),具有某種不穩(wěn)定性。3、當前文學研究的以歐洲為中心狀態(tài)雖然擴大到以西方為中心的學術范圍,但都在崛起的東方挑戰(zhàn)之下,表現(xiàn)出多元化傾向??缃缧裕?、比較文學由于定義不斷被刷新,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傾向日漸明朗。2、比較文學是一種跨越語言界限的文學研究。3、比較文學也是一種跨越文化界限的文學研究。4、比較文學還是一種跨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包容性:既然形成了邊緣性和跨界性,那么其包容性也就應運而生了。第五節(jié):文學研究中的意義研究比較文學的意義。一、為文學研究開疆拓土1、比較文學為文學研究開拓了領域,開辟了新的探索途徑。濫于文學史的研究,文學研究溝通了國別文學之間的縫隙,這種跨越民族語言障礙的文學研究,是傳統(tǒng)文學研究未曾涉獵過的新的獨立領域。2、比較文學的開展,使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出現(xiàn)了另辟蹊徑的嶄新局面。二、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比較文學是在各民族文學相互滲透、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將繼續(xù)在這種交流中得到鞏固,并將反過來促進這種交流過程的發(fā)展。三、加深對文學本質的認識比較文學可以更準確、更科學、更全面地認識文學本質及其規(guī)律。第二章:比較文學與可比性第一節(jié):比較方法的思維特點一、比較法的客觀性比較法是科學方法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它是對照各個研究對象,以便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的一種邏輯方法。人的認識分為感性和理性的兩個階段。借助于比較方法,可以初步整理文學的事實材料,其作用首先在于辨認文學事實,其次是通過比較法來給文學事實定性定量,最后在比較的基礎上給文學事實分類。局限性:只是將所比較對象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來相比,而暫時有條件地撇開了其他方面。二、文學現(xiàn)象的可比性首先,世界萬物皆有可比性。兩位異域作家、作品之間,往往存在著多方面的邏輯聯(lián)系,即是說可以找到“第三者”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無條件性和絕對性;條件性和相對性。要正確的比較,不僅要弄清可比性原則,還要進一步了解運用比較法所遵循的邏輯規(guī)則。(1)運用比較法研究文學,在比較文學中形成獨特的可比性,就是要不斷地發(fā)掘文學現(xiàn)象中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從而不斷加深對中外文學間相互關系的認識,比較法才脫離了普遍意義而取得了進入比較文學領域大門的權利。(2)主要是因為這門學科的基礎,文學事物的可比性問題,實際是歷史的必然產物,并早已有豐富堅實的實踐為理論依托?!翱杀刃浴笔腔卮鸨容^文學從何來,是什么,去何方的最佳答案。第二節(jié):異質同構的心理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學可比性從文學表現(xiàn)出的豐富內容來分析,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是人類所關心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一性是可比性的重要前提。二、文學實踐到理論認知具有可比性從文學形式和文學發(fā)展趨勢的視角來觀察、分析并進行中外文學研究,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具有共性的規(guī)律。文學形式主要包括體裁、韻律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文體的發(fā)展趨勢也呈現(xiàn)出更多的相同規(guī)律。三、自我求證的文學昭然可比人類探求人生意義的意識,古今中外是相通的,只是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表現(xiàn)不盡相同而已。文學家通過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求索精神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雖然包容在世界文化中的東西方文學,在各自發(fā)展史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求證”與探索的底蘊有著表面上的不同,但是其精髓卻是相似的,它滲透在對自己的某種特殊關心的深層意識里。第三節(jié):比較文學的可比性一、“徒勞”的主題吳剛伐桂、希臘神話西敘福斯推著石頭上山,而后石頭掉下來。表現(xiàn)了初民時期的人類,在與自然進行斗爭時,努力抗爭,但又無可奈何的心理。川端康成在《雪國》里,雖然描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藝妓的遭遇,但是他主要還是試圖以藝術形象說明,人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犧牲、所進行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勞的,流露出面對他所不想了解的世界,而產生的一種虛無思想與悲觀情緒。古代神話傳說流傳至今對人生徒勞的感嘆,加繆從中汲取了力量,陳染表現(xiàn)出無奈,川端對現(xiàn)實喪失信心?!巴絼凇背闪怂麄儽磉_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態(tài)度的試金石,這是由于他們不同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相異的心理感受決定的。二、“變形”作品的反思主要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和民族文化積淀有密切的關系。在古代的作品中,人被描繪成能變成某種動物,實際上是人類發(fā)展到文明階段以后,一種返祖心理的反映?!秺W德修紀》、奧維德在長詩《變形記》中,把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和一些歷史人物編織在一起,頗具想象力。一百年后,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一千零一夜》。在中國被描述得最為詳盡而且繪聲繪色的,莫過于唐代孫^的《幻異志》中“板橋三娘子”的故事。中外這類變形故事表明,人類有一種返祖心理長期潛存在深層意識中。到了現(xiàn)代也不乏其例,中外文學家在這類變形故事中寄托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意識,表達了他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一種困惑與恐懼??ǚ蚩ǖ男≌f《變形記》,這種變形的思想基礎與古代已截然不同,是建立在人對現(xiàn)代社會的恐懼心理上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與認識意義。三、“睿智”與二婦爭子德國現(xiàn)代著名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將中國的《灰闌記》改編為《高加索灰闌記》。作者遵循的原則是:“一切歸屬于善于對待它的人"。二母爭子、智者明斷的故事在希伯來文學總集《圣經。舊約》的《列王記》中,就有所羅門王斷案的類似故事??偨Y:他們將不管是否有關聯(lián)的同類主題,按照自己民族的審美需要加以抉擇,再繁衍出新的故事題材。由于主題的相同,文學研究有了另一種“可比性”。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族文學進行某一標準下的比較,又派生出新的可比性。第四節(jié):世界文學與可比性第三章:比較文學的學派第一節(jié):法國學派比較文學的法國學派的法國學派是比較文學學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個學派,也是最主要的流派之一。阿扎爾將比較文學作為一種“總體文學”來進行研究,致力于研究歐洲各民族思想之間的共性和感情傾向,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歐洲各民族文學的一種嘗試。他認為文學思潮的影響研究也是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通過各個國家的文學作品來觀察其相應的影響。梵。第根是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法國學派觀點的比較文學家。他的最大貢獻在于強調各國文學間的相互影響才是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心課題,而且科學地勾畫出這種“影響”的經過路線,即影響的放送者、傳遞者和接受者。1981年,法國學派在索邦大學創(chuàng)立了比較文學研究中心,這標志著法國比較文學走上了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綜合研究的道路。中心分4個小組:1、主要研究各國間的文學關系;2、主要研究文學的表達方式;3、主要研究比較分類學和比較符號學;4、主要研究比較文學方法論。第二節(jié):美國學派法國學派強調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必須要有“事實聯(lián)系”,它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且有明顯的沙文主義傾向。美國學派的理論,相對于法國學派的“影響理論”可以概括為“平行理論”;研究方法也可相對于法國的“影響研究”而簡言為“平行研究”。初創(chuàng)時期理論尚欠嚴謹、定義過于寬泛的不足,仍是當前比較文學研究應該關注的事實。第三節(jié):俄蘇學派與法國學派的偏狹、美國學派的放任相比,俄蘇學派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即獨特的本質論和方法論。一、從本體論而言,俄蘇比較文學學者普遍認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國際間的文學聯(lián)系和文學關系,研究世界各國間文學藝術現(xiàn)象的相同點和相異點。其次,許多學者不僅研究東西方之間的文學異同,歐洲各國之間的文學聯(lián)系和關系,而且還研究俄羅斯文學與其他民族文學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二、就方法論而言,俄蘇比較文學學者注重“類型學”研究。第四節(jié):中國學派中國學派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李達三“中國學派”的主張,非常明確,即走法國學派與美國學派的“中庸之道”,于是中國學派就成了中庸學派。中國學派的研究方法為“闡發(fā)法”,“闡發(fā)研究”,不僅僅是中國學者的一個成功策略和明智選擇,更重要的是它表現(xiàn)了比較文學研究的日新月異。中國學派“雙向闡發(fā)”研究,任重道遠。曹順慶在文中指出:“如果說法國學派以(影響研究)為基本特色,美國學派以(平行研究)為基本特色,那么,中國學派可以說是以(跨文化研究)為基本特色。如果說法國學派以文學的(輸出)與(輸入)為基本特框架,構筑起了(流傳學) (譽與學)、(淵源學)、(媒介學)等研究方法為支柱的(影響研究)的大廈;美國學派以文學的(審美本質)及(世界文學)的構想為基本框架,構筑起了以(類比)、(綜合)及(跨學科)匯通等方法為支柱的(平行研究)大廈的話,那么中國學派則將以跨文化的雙向(闡發(fā)法),中西互補的(異同比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尋根法),促進中西溝通的(對話法)及旨在追求理論重構的(整合與建構法)等五種方法為支柱,正在和即將構筑起中國學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大廈?!钡谒恼拢河绊懷芯坑绊懷芯堪褍煞N或兩種以上的民族文學,包括作品、作家、文學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作為研究中心。第一節(jié):影響的類型一、正影響:一個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都較為先進發(fā)達,因而其文化、文學有能力遠播其他民族,并給予其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同時,它并未因自己的優(yōu)勢而拒絕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學方面的影響。二、反影響:一國文學希望從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國的影響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國文學,從反面支持本國文學的某種趨勢與意圖,通俗地講就是“打鬼借鐘馗”的道理。三、負影響:一國文學在外來影響刺激下所產生的新的文學流派與思潮,往往被用來反對本國的固有傳統(tǒng)或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和文風。四、回返影響:一國文學中的某些因素為某個外國作家所接受,并產生了巨大影響。五、超越影響:某些作家作品在國外的影響,超出在本國范圍內的影響。六、虛假影響:某些作家有意用虛假的異國題材內容,給自己的作品增加審美情趣,為讀者制造某種假象,以便影響他們的審美意向。七、單向影響:一國文學單方面接受別國文學的影響,而沒有或不可能產生反影響的現(xiàn)象就是單向影響。八、雙向影響:兩個民族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現(xiàn)象就稱為雙向影響。九、直接影響:一國或民族的文學影響到另一國或民族的文學,其間沒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十、間接影響:一國或民族的文學影響到另一國或民族的文學,其間經過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過各種方式作為媒介。第二節(jié):流傳學流傳學:是以放送者為研究的起點,以接受者為研究的終點,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種文體、一種國別的文學在國外的成就、聲譽、反響的學問。一、總體影響:指一種民族文學或者一種思潮和運動所給予接受者的影響。二、個別影響:指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對接受者的影響。三、技巧影響: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進后的文體、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技巧等一些藝術表現(xiàn)形式影響了接受者。四、內容影響:指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以及思想內容對接受者的影響。五、形象影響:指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在接受國度的流傳與影響。第三節(jié):媒介學媒介學: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學之間,產生影響這一事實聯(lián)系的具體途徑、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規(guī)律的學問。一、個人媒介者二、環(huán)境媒介者三、文字材料媒介者1、中國翻譯史中國翻譯事業(yè)信而有征,于東漢恒帝(劉志)元嘉元年(151年),安息國太子安清(安世高)譯出《明度五十校計經》始。徐光啟和意大利利馬竇合譯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通四夷館,專門翻譯和傳播外國語。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他們在文學翻譯事業(yè)上具有開辟蒿萊之功,影響深遠。2、外國翻譯史古希臘淪陷以后,許多有文化的人也被帶回羅馬當奴隸,安德羅尼科斯是迄今為止有文字可查的第一位歐洲的翻譯家?!妒ソ洝肥悄壳胺g最多的。《趙氏孤兒》,法譯本取名《中國悲劇趙氏孤兒》是第一部譯為外文的中國劇本。第一部英譯中國小說《好逑傳》。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語法專著《馬氏文通》的作者馬建忠,嚴復又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了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譯事三難、信達雅”的主張。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只有他將翻譯定位為一門科學,他認為,翻譯不僅是一種藝術、一種技巧、一種文學的再創(chuàng)作,而且還是一門科學。蘇聯(lián)翻譯理論費道羅夫為代表,稱為語言學派,后者以翻譯家加切奇拉澤為代表,稱為文藝學派,主張在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中的“等值翻譯”。翻譯理論分為:直譯理論和意譯理論。第四節(jié):淵源學淵源學,又稱源流學。它是從接受者的角度,探求放送者即輸出影響者、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在主題、題材、人物、情節(jié)、風格、語言等方面曾經吸收和改造過的外來因素。一、筆述淵源:見之于文字的淵源。二、口傳淵源:三、印象淵源:指風景、藝術品、音樂等在視覺和聽覺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情感和思想。四、直線式淵源:淵源研究的目的是從一部作品重新找到另一國文學作品的淵源,可以是題材,可以是情節(jié)和細節(jié),也可以是思想。五、集體淵源:指一個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國作品或一國文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許多外國文學的影響。第五節(jié):影響研究舉隅第五章:平行研究:把并無直接關系的不同民族文學的主題、題材、文體、情節(jié)、人物形象、風格特點等文學內部的諸多方面實際存在的類同和差異作為研究重點,經過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理論性的結論。是美國學派提倡的重要方法。第一節(jié):平行的模式一、類比比較二、對比比較第二節(jié):主題學一、主題和主題學:主題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個人物典型所表現(xiàn)的思想,重點在于揭示研究對象的內涵。主題學研究是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題材、情節(jié)、人物典型的不同處理,重點在于對考察研究對象外部一一手段和形式的關注。二、主題學研究的主題:主題是對題材的提煉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濃縮與升華的思想結晶。1、愛情和義務沖突的主題:中國洪的《長生殿》,唐明皇是失朝綱,還是占情場的沖突。司湯達的《法尼娜。法尼尼》中燒碳黨人彼得和女主人公之間革命與愛情的尖銳矛盾,都表現(xiàn)人的感情和理智的矛盾。2、不相識的父子相殘的主題。3、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題。4、描寫戰(zhàn)爭的主題。5、描寫人總有一天會被趕出樂園的主題。這類作品主要表現(xiàn)人在離開福地時產生的一種失落感。中國的《紅樓夢》。6、描寫生死戀主題的作品更多。7、描寫反咬一口的主題。8、描寫市民心態(tài)的主題。英雄主題。拿破侖主題。三、主題學研究的分類1、母題研究。2、主題研究。作為主題學范疇里的主題研究,它關注的對象不是個別作品的主題,而是主題的相互取舍、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3、人物研究,又稱典型研究。西方文學中常常以一些典型人物的名字來指稱主題。如普羅米修斯主題。第三節(jié):題材學題材學:主要研究同一題材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不同形態(tài)及其文化歷史。1、關于造人題材的神話;2、關于“灰姑娘”的民間文學題材;3、其他相類似的題材。第四節(jié):文類學文類學:研究文學的種類和類型,也就是研究文學的體裁,它可以研究無事實聯(lián)系的同一體裁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發(fā)展過程及其共同的規(guī)律和特點;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學類型產生于某種民族文學之中,又流傳到其他民族文學的歷史軌跡,以及變遷演化的過程。一、不同文體的比較二、“缺類研究”與文類發(fā)生學有關系,它研究一種為何在這個國家里有,而在其他國家則沒有,或者即使有這種文體的形式,而其實質或表現(xiàn)形式又相差甚遠等。在這些研究中,中國有沒有長篇敘事史詩,有沒有按照西方古典文論界定的悲劇等,就成為要涉及的內容。中國的史詩出現(xiàn)在周文王時代,“文王史詩”這種中國式的史詩所表現(xiàn)的不是西方史詩中的那種尚武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所謂的崇文的英雄主義。這種中國史詩中的英雄是聰明睿智、文質彬彬的圣哲,而不是西方史詩中那種驍勇善戰(zhàn)、極端表現(xiàn)個人的英雄,二者明顯不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與外國相比,恐怕也難分高下。《格薩爾王傳》產生于11世紀至13世紀,在我國西藏部分地區(qū)廣泛流傳。至于中國有無悲劇的問題,有關學者各抒己見,至今無定論。朱光潛先生發(fā)表了題為《悲劇心理學》的博士論文,“事實上,戲劇在中國幾乎都是喜劇的同義詞,……僅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有五百多部劇作,但其中沒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劇”三、文學風格研究第五節(jié):比較詩學比較詩學:詩是廣義的文學,詩學是廣義的文藝理論,簡言之,比較詩學即不同體系的文學理論之間的比較研究。一、中西文論比較的幾點異同:1、中西文論都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西方文論較為系統(tǒng)完善。對文學作品進行理性的評論,中國古代文論則不注重系統(tǒng)完整,具有即興評論的特點。2、中西文論都強調文藝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反映世界,但西方文論盛行再現(xiàn)說。中國古代文論注重“表演說”。3、中西文論都程度不同地承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問題,西方認為靈感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是直接的,而中國則認為其二者的關系是間接的。4、中西文論都宣揚文學藝術要表現(xiàn)人的思想感情,只是西方不大注意對“度”的把握,而中國很注意對“度”的掌握。5、中西文論都強調文藝作品對人的教育作用及審美作用。受宗教影響,西方“懲惡揚善”侵透了基督教思想,中國“善惡有報”則處于佛教精神。二、中東文論比較三、中日文論比較四、中印文論比較:韻不在弦上,而在弦外;味不在言表,而在言外。第六節(jié):平行研究舉隅第六章:跨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又稱跨類研究,或非本科研究,簡言之,跨學科研究專門探索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研究文學本身。第一節(jié):文學與自然科學一、計算機與文學二、系統(tǒng)論與文學三、信息論與文學:美國數(shù)學家申農被認為是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信息論要求人們以研究對象和由它發(fā)出的信息之間的某種對應關系為依據(jù)。四、控制論與文學五、數(shù)學與文學:模糊數(shù)學說明了文學中的典型人物無法定義為一個確切標準(如堂?吉訶德、阿Q等)。模糊數(shù)學是美國應用數(shù)學家查德創(chuàng)立的。第二節(jié):文學與哲學一、存在主義與文學:存在主義1、存在先于本質,2、自由選擇,3、世界荒謬。薩特的《禁閉》用傳說或虛構的荒誕情節(jié),反映了“自由選擇”和“他人就是地獄”的哲學思考。波伏瓦的《女客》。二、結構主義與文學:法國著名結構主義代表人物羅蘭。巴特在《論拉辛》一書中,用行為模式的方法對拉辛所有劇本的情節(jié)進行了高度抽象,拉辛的兩部代表作《安德洛瑪特》和《費德爾》第三節(jié):文學與心理學一、精神分析與文學:弗洛伊德成立的精神分析學。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醫(yī)生、曾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他認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由3個系統(tǒng)組成,它們分別為潛意識系統(tǒng)、前意識系統(tǒng)和意識系統(tǒng)。提出人的精神人格分為3個層面。按“快樂原則”行動,這是“本我”,“自我”,按現(xiàn)實原則,“超我”按“至善原則”活動。弗氏認為人從孩提時代開始就有性欲本能沖動,由于受社會道德的壓抑,這種沖動被壓抑到無意識的深處,形成“情結”。這種本能沖動最初表現(xiàn)在兒童暗中戀愛異性父母而妒忌同性父母的傾向之中。他借希臘神話俄狄浦斯弒父娶母來說明“情結”的作用,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以厄勒克特拉情結是戀父弒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一種頗有吸引力的“原則”理論,這種理論的核心是“集體無意識”。二、“意識流”與文學第四節(jié):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宗教:西方文學受猶太教基督教影響最大,東方文學受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較深。中國文學則主要受到佛教影響,間或也能發(fā)現(xiàn)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影響的痕跡。一、基督教與西方文學二、宗教與中國文學第五節(jié):文學與藝術文學與藝術:在文學和藝術各門類的關系中,文學與繪畫、文學與音樂的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顯得尤為明顯。一、繪畫與文學二、音樂與文學第六節(jié):跨學科研究探得第七章:闡發(fā)研究闡發(fā)研究:闡發(fā)研究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學和文學理論進行相互闡發(fā),相互說明,以期達到對文學研究在新的層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種借鑒價值和審美欣賞意義的新結論。用不是本國的文藝理論,來解釋本國文學。第一節(jié):闡釋學的啟迪一、傳統(tǒng)闡釋學及其理論意義二、現(xiàn)代闡釋學與比較文學第二節(jié):闡發(fā)法的出現(xiàn)一、闡發(fā)法的涵義:臺灣學者率先也是正式提出“闡發(fā)法”。譯者往往需借“外書”即中國道家和儒家學說中哲理上的名詞術語,來附和“內學”,即佛教教義中類似和等同的概念。這種被稱之為“格義的方法。二、闡發(fā)法與中國學派第三節(jié):闡發(fā)研究的勃興一、闡發(fā)研究的實踐二、闡發(fā)法與比較文學第四節(jié):闡發(fā)研究示范第八章:接受研究第一節(jié):接受研究與比較文學一、視接受者為主體的契合點:接受研究來自接受美學,接受研究強調讀者。接受研究不僅把一個民族的作家作品對外民族的影響作為研究重點,而且同樣把本民族對外民族文學的接受作為研究重點。二、接受理論產生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原聯(lián)邦德國5位年輕的文藝理論家和教授,伊瑟爾和堯斯是接受理論的代表人物。第二節(jié):接受理論的新建樹一、接受理論的基本觀點二、接受理論的合理性與偏頗第三節(jié):比較文學的接受研究一、接受理論對比較文學的滲透二、接受研究與接受理論的區(qū)別:首先,它可以使比較文學研究在考察文學諸多觀念時,注意在域外的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被讀者理解、接受的過程,原作被翻版、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以及文學事實本身對讀者的影響。其次,接受研究是探索文學生活全部過程的研究,其中尤為注重對讀者的研究。第四節(jié):接受研究與影響研究一、接受研究與影響研究的差異:接受研究是影響研究的延伸,它將主體和客體的位置進行了調整,改變了以往影響研究只研究甲如何影響乙的模式,而強調了乙對于甲的接受研究。讀者可視為積極的吸取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經過文化過濾有吸收、有屏棄,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傳統(tǒng)的閱讀觀念與方法。中國人將這種方法稱為“借鑒”。二、接受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接受研究可以闡明一個民族在接受了域外作家、作品、文藝思潮的影響后,形成的藝術氣質、集體意識、精神風貌和文化心態(tài),以及接受者個人在接受影響后再創(chuàng)作時,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個性等諸多特點。第五節(jié):接受研究技巧“趙氏孤兒”如何到《中國孤兒》的?!吨袊聝骸肥?8世紀思想家和文學家伏爾泰的重要悲劇作品。因《中國孤兒》是受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的影響寫成,所以它現(xiàn)今已成為學術界耳熟能詳?shù)闹蟹ㄎ幕涣鞯慕Y晶之一。悲劇藝術主要是通過悲劇沖突產生美感并引起共鳴?!囤w氏孤兒》的悲劇內容:春秋時代,主要人物:晉國奸佞屠岸賈、趙盾、程嬰、韓闕。對人物一系列壯舉,及反面人物窮追不舍的諸多悲劇沖突。《中》的主要人物:成吉思汗、張?zhí)杓捌淦抟吝_梅。成吉思汗的內心深處也在對待伊達梅的愛情和虐殺孤兒之間展開了感情與理性的矛盾沖突。伏爾泰對原劇主題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自17世紀,中國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至18世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歐洲的主要國家都籠罩著一種對中國道德備感興趣的氣氛。他們把中國人視為極有道德的人類,渴望從中找出矯正自己的規(guī)范。因此,伏爾泰在自己的《中》劇里必然會盡力表現(xiàn)這種道德的力量。他希望《中》劇在充分顯示中國人的道德方面,能夠勝任任何耶穌會的報告,由此可見,讓孔子的道德學說蘊涵于劇中并不足為奇。二、伏爾泰曾與盧梭就自然與文明的關系問題發(fā)生過爭論,盧梭在論文中以蒙古人、滿族人的出文明雖不及漢人,卻一再征服漢人為實例,說明野蠻社會的力量比文明社會表現(xiàn)得更為強大有力。伏爾泰在《中》劇中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道德同樣征服了成吉思汗的好戰(zhàn)蠻風,成為其有力的武器。三、伏爾泰對《趙》劇悲劇沖突的改動,是以古典主義美學原則為基礎的。他對《趙》劇的藝術成就頗有微詞。他認為《趙》劇難以和法國古典主義名劇相提并論。是由于他師法高乃依和拉辛。在戲劇研究中,人物形象塑造占重要位置。伏爾泰之所以要改變這一人物形象的美學內涵,并對它作如此大跨度的重新塑造,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諳熟中國歷史的伏爾泰從歷史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