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的交流、傳承和保護講義復習目標1.了解歷史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2.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yè)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3.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保持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意義。知識點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勞動力全球流動的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階段與路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fā)達地區(qū)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yè)國家和地區(qū)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3)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①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yè)和公共服務業(yè)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呈現出“知識精英”遷移的趨勢。2.難民的困境和救助及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難民的困境和救助①“難民”產生的原因:難民因為戰(zhàn)爭和地區(qū)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②20世紀以來難民的分布:二戰(zhàn)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zhàn)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qū)。③國際社會解決難民問題的應對措施1950年聯(lián)合國成立“聯(lián)合國難民署”,專門協(xié)調處理難民問題1951年聯(lián)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guī)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1966年聯(lián)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2000年“世界難民日”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④現狀:盡管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2)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①美國“移民文化”由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特征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同時也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國移民文化影響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tǒng)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②新加坡“移民城市國家”由來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的經濟得到發(fā)展并成為獨立國家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特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表現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知識點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1.學校教育的發(fā)展(1)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2)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qū)”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3)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4)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yè)化。2.印刷書: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并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3.圖書館(1)職責: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2)概況①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幾乎囊括了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4.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1)概況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創(chuàng)建了亞歷山大博學園,其中繆斯宮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②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③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如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2)作用①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知識點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1.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文物收藏:收藏文物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2)世界各國的立法保護: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2.《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財富。(2)時間: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3)宗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4)內容: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5)意義、地位: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它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6)完善: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3.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古代文明遺跡:雅典衛(wèi)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1.學習情境——現代人口遷徙的影響下面是表現跨國公司雇員在全球流動特點的漫畫。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是怎樣變化的?對人口遷徙的遷出國與遷入國產生了怎樣的負面影響?提示:變化:藍領遷移逐漸減少;白領遷移(人才遷移)的“知識精英”成為人口遷徙的主體。影響:國際人口流動是一把雙刃劍,給遷出國與遷入國帶來雙重影響。對遷出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fā)展;對遷入國的消極影響是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2.思維拓展——西方社會所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移民問題”(1)“移民問題”首先集中在移民對西方民眾經濟狀況的影響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歐洲各國為緩和社會矛盾,逐步建立起以社會保障為核心的福利制度。高水平的福利和較多的工作機會吸引著大批移民進入歐洲,加重了歐洲人的負擔。(2)“移民問題”同西方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近年來,歐洲各國的犯罪率不斷上升,恐怖活動猖獗,社會治安成為歐洲民眾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而多數歐洲人認為犯罪和移民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3)“移民問題”易引起文化沖突。3.名師指津——現代世界人口遷徙的特點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國際人口遷徙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首先,國際人口遷徙的流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傳統(tǒng)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徙,如英國向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地遷徙人口;從較發(fā)達地區(qū)向不發(fā)達地區(qū)遷徙。新型的國際人口遷徙則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際人口遷徙的主要方向是發(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遷徙,亞非拉發(fā)展中地區(qū)向歐美等發(fā)達地區(qū)遷徙。其次,國際移民成分多樣化。隨著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的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4.史學新論——現代世界人口遷徙面臨的文化挑戰(zhàn)歐洲難民問題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其主體是來自東歐、非洲、中亞等地區(qū)的難民。歐洲難民問題對歐洲國家主流文化產生了沖突和撞擊。這些歐洲難民遠離難民接納國主流文化,形成獨立于接納國主流文化之外的邊緣文化。這就造成了難民接納國通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的斷裂,導致外國移民難以同化。——摘編自宋全成、趙雪飛《論歐洲難民問題及其消極影響》微點撥:材料現象在宗教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穆斯林難民中,表現得尤為突出。5.圖解歷史——二戰(zhàn)前后世界人口遷徙的方向6.學習情境——大學精神大學商業(yè)化盡管給大學帶來了具體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在大學學術標準、學術自由、大學聲望以及民眾信任等方面的無形影響,卻往往容易被人們疏忽,人們看到并且頌揚大學商業(yè)化帶來的顯性價值,卻忽視了商業(yè)化可能帶來的使大學喪失自己獨有文化個性的隱性影響。結合材料,思考何謂“大學精神”?提示: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大學走向商業(yè)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大學的學術獨立與商業(yè)化也并非勢不兩立的,很多學術成果只有投入實踐中轉化成生產力才會具備實際意義。但如果大學過分追求學術成果的商業(yè)利潤,則勢必影響其學術研究的獨立與自由。7.學習情境——圖書館的作用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fā)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圖書館的職能是什么?提示: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服務大眾。8.知識拓展——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的全稱為“阿什莫林博物館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該博物館是英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同時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大學博物館。它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是牛津大學五個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個。9.知識拓展——博物館的重要作用博物館根據其獨特的性質、任務,利用其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向市民傳播自然、歷史、考古、藝術、科學和綜合人文信息,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場所,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時,發(fā)揮著教育、激勵、凝聚、娛樂、審美等多種功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市民的情操,并為市民進行科學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數據及珍貴的借鑒。由此,博物館成為培養(yǎng)社會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于增強人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祖國的認知和熱愛、眷念之情,激發(fā)觀眾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10.名師指津——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與人類了解歷史、保護自然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要堅持充分保護和適度利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是第一位的,利用是第二位的,牢固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11.圖解歷史——世界遺產分類共研主題多元文化——全球化下的移民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移民的特點史料一二戰(zhàn)以來,歐洲所接納的移民人數不斷增加,這些移民逐漸成為歐洲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歐洲的經濟迅速發(fā)展,國際資本大規(guī)模流向歐洲,生產的擴大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二戰(zhàn)奪走了歐洲大量的青壯勞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時彌補勞動力缺口。這樣,歐洲成為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的目的地之一。對此,歐洲各國政府基本上是歡迎的,并主動到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勞工。史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勞工(不管是外籍勞工還是殖民地勞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移民,事實上還在繼續(xù),技術勞工和高層次人才的移民不斷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歐共體作為一個單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把歐盟內部的流動看作類似于民族經濟內部的流動開始成為習慣?!陨鲜妨暇幾匝τ郎稇?zhàn)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史料三在社會就業(yè)層面上,大量移民對當地勞動力市場也形成了沖擊。盡管移民人口的失業(yè)率遠高于當地人,但許多歐洲人和某些政黨依然認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顯擠壓了本國公民的就業(yè)空間。就國家安全層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由于缺乏有效的一體化社會融合政策,來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會教育、就業(yè)、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倍遭歧視,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編自劉曉平《戰(zhàn)后歐洲移民政策與地中海南北移民問題初探》[導讀]史料一從經濟發(fā)展迅速、勞動力短缺、國家政府主動吸引、西歐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反映了1945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歐洲移民人數增加的原因。史料二從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等方面反映了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歐洲移民的特點。史料三著重敘述了戰(zhàn)后歐洲移民的消極影響。(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歐洲移民人數增加的原因。(2)根據史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特點。(3)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zhàn)后歐洲移民對歐洲社會的影響。提示:(1)原因:經濟發(fā)展迅速;勞動力短缺;國家政府主動吸引;西歐福利制度的建立。(2)特點: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3)積極影響:彌補了戰(zhàn)后歐洲勞動力短缺,促進了戰(zhàn)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消極影響:沖擊了歐洲原有的勞動力市場,擠壓了歐洲公民的就業(yè)空間;造成了移民地國家的人才流失;對歐洲國家的安全構成挑戰(zhàn);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二戰(zhàn)后歐洲移民的階段特征(1)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歐洲殖民宗主國人民回遷和殖民地移民到西歐宗主國為特征的移民。二戰(zhàn)后,伴隨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原歐洲宗主國在殖民地的外遷移民及其后裔、原親殖民宗主國的殖民地政府成員及部分軍隊和殖民地國家的部分人民一同來到歐洲的宗主國。(2)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以招募外國勞工為特征的工作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源于國家經濟和社會重建的需求,西歐主要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面對戰(zhàn)爭帶來的勞動力缺乏,相繼與其他國家簽署引進勞工協(xié)議或雙邊協(xié)議,大量地引進勞工。西歐國家通過引進勞工的協(xié)議,暫時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為戰(zhàn)后社會和經濟的重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20世紀八九十年代,冷戰(zhàn)背景下的以避難為主要特征的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移民。這些移民以勞工(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名義進入歐洲,也有很多人是以避難尋求者身份進入。(4)冷戰(zhàn)結束后,進入西歐的移民主要有以下三大類型:原東歐國家的移民、南歐戰(zhàn)爭國家的難民、第三世界國家的非法移民。移民文化的特點(1)創(chuàng)新性:移民文化總是能夠展現出強大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不是對原生文化或者本土文化的簡單繼承,而是建立在既有文化基礎之上的文化創(chuàng)新。(2)生成性:移民文化的生成性,是指移民文化總是處于一種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由于新的文化要素的不斷介入,使得移民文化本身成為源頭活水,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3)動態(tài)性:移民文化的動態(tài)性,是指移民文化總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主要表現在移民流動所帶來的文化流動與移民文化本身的不斷交融發(fā)展。移民和文化流動之間有著因果聯(lián)系,移民文化的生生不息造就了文化之間的傳承與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繁衍??梢哉f,動態(tài)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特性,是移民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特點之一。(4)開放、兼容性:移民文化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開放性與兼容性。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融合,構成了移民文化的開放性;對本土文化的改造和再塑,構成了移民文化的兼容性。文化的多樣性材料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文化為載體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愈加復雜、多變,使對于世界各國乃至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意識形態(tài)作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統(tǒng),往往把文化作為它的積聚地。當前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爭相在國際舞臺上通過推銷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其意識形態(tài)擴張的戰(zhàn)略企圖。面對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權主義,作為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維護本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為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一項重大課題?!獡卤唷秾θ蚧尘跋旅绹幕詸嗉捌湟庾R形態(tài)意涵的戰(zhàn)略沉思》[導讀]①全球化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②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推銷自己文化的目的。③中國的應對舉措。從上述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提示:示例:論題:反對文化霸權,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論述: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文化為載體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更加復雜多變。當前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爭相在國際舞臺上推銷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其意識形態(tài)的擴張。特別是冷戰(zhàn)以來美國憑借發(fā)達的經濟和強大的綜合國力,竭力拓展世界文化市場,控制思想文化資源,把建立文化霸權作為謀求世界霸權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建立對全世界的文化霸權,將會使吸收這些國家文化的國家的政治文化不斷被邊緣化,會進一步引起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危機,直至演化為國家政權的顛覆或國家主權的分裂。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要站在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積極應對西方的文化霸權,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擴大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不斷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駕馭能力??傊?,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潮流,堅持反對文化霸權,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正確對待世界文化多樣性(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2)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tài)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3)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4)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和“封閉主義”。共研主題2千秋功業(yè)——文化的傳承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史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聯(lián)盟的有關工作。當時的國際聯(lián)盟提出并倡導一種思想,即應通過國際合作來保護人類共有的遺產。直到194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不能移動”的文化遺產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現代化進程發(fā)展迅速,給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促使《世界遺產公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際社會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文化保護行動?!幾越P《試析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保護的國際法律與法規(guī)》史料二歷史街區(qū)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是西方經濟復蘇發(fā)展期,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qū)。但是不久人們就發(fā)現,推土機隨意改變著城鎮(zhèn)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歷史環(huán)境被破壞,歷史文化特色在消失。人們意識到,除了保護文物建筑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qū),保留歷史記憶,保存城鎮(zhèn)歷史的連續(xù)性。日本1975年修訂《文物保護法》,增加了保護“傳統(tǒng)建筑群”的內容。法律規(guī)定“傳統(tǒng)建筑集中,與周圍環(huán)境一體形成了歷史風貌的地區(qū)”應定為“傳統(tǒng)建筑群保護地區(qū)”并加以保護,先由地方城市規(guī)劃部門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yè)文化展示系統(tǒng)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合作協(xié)議書
- 八年級英語下冊 Unit 9 單元綜合測試卷(人教河南版 2025年春)
- 人教版 七年級英語下冊 UNIT 5 單元綜合測試卷(2025年春)
- 完整版幼兒園大班加減混合運算
- 公司之間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模板
- 2025年鄉(xiāng)村山地承包合同標準版本(三篇)
- 2025年個人貸款保證合同(2篇)
- 2025年產學研校企合作協(xié)議標準版本(4篇)
- 2025年個人汽車抵押合同樣本(2篇)
- 2024年網格員考試題庫完美版
- 《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規(guī)范》解讀
- 審計合同終止協(xié)議書(2篇)
- 2024年重慶市中考數學試題B卷含答案
- 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查房
- 醫(yī)生給病人免責協(xié)議書(2篇)
- 外購外協(xié)管理制度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 7 Happy Birthday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5課時)
- 2024變電站無人機巡檢系統(tǒng)規(guī)范第1部分:技術規(guī)范
- 機動車商業(yè)保險條款(2020版)
- 《大小比較》(說課課件)二年級下冊數學西師大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