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序論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來源于土壤、空氣和水,因此應注意食品從原料到加工、貯運、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衛(wèi)生。了解不同微生物對營養(yǎng)的要求有不同,因此,不同食品的變質,引起其變質的微生物類群有不同。了解評價食品質量的主要標準。了解食品檢驗中細菌總數(shù)、大腸菌群數(shù)的定義及其檢驗意義。第一頁,共146頁。引言國內外食品安全形勢嚴峻,惡性事件不斷發(fā)生。歐洲“二噁英”、“瘋牛病”(20世紀90年代)日本大腸桿菌O157:H7中毒(1996)中國SARS(2003)、東南亞國家禽流感(2004)美國菠菜大腸桿菌O157:H7污染事件(2006)第二頁,共146頁。食品中的微生物
--來自土壤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極為廣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極地、空氣等到處都生存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yǎng)基,它具備微生物正常發(fā)育所必須的一切條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無機物和有機物;土壤中含有適當?shù)乃?;大多?shù)中性偏堿,適合大多數(shù)微生物生長;土壤中還含有氣體,主要是CO2、O2和N2;溫度變化不大(10-25℃)。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細菌來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yǎng)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隨動物排泄物及其尸體進入土壤的細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層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響,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細菌數(shù)量少,離地面10-20厘米土層微生物最多.土層越深,菌數(shù)越少。第三頁,共146頁。食品中的微生物
--來自水源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環(huán)境,水中的細菌來自土壤、塵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種類及數(shù)量因水源不同而異。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適合微生物的生存。靜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離岸近處微生物多,離岸遠處少;經過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糞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井水和泉水中細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細菌多,鄉(xiāng)村上空雨水細菌少。國家規(guī)定,自來水中,細菌總數(shù)每毫升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群不得超過3個/升.第四頁,共146頁。食品中的微生物
--來自空氣在冬春季節(jié),更容易發(fā)生感冒等傳染病,就是因為空氣的傳播,特別是在公共場所,人多,空氣流通差,細菌多;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數(shù)量最多,鄉(xiāng)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氣清潔,海洋、高山、冰雪覆蓋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為稀少。雨后空氣特別新鮮。第五頁,共146頁。食品中的微生物
--來自人體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漸進入人體。在正常人體皮膚、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種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著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支原體等。皮膚: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綠膿桿菌、恥垢桿菌等口腔: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桿菌、螺旋體、梭形桿菌、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類白喉桿菌等胃:正常一般無菌腸道:類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厭氧性鏈球菌、糞鏈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桿菌、變形桿菌、破傷風桿菌、氣莢膜桿菌等鼻咽腔: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眼結膜:皮表葡萄球菌、結膜干燥桿菌、類白喉桿菌等第六頁,共146頁。微生物引起食品腐敗變質食品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些成份是微生物的生長基質,所以微生物在食品中能夠生長繁殖。食品腐敗變質的原因有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方面的原因,但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是微生物。環(huán)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fā)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fā)生變化從而造成食品變質。第七頁,共146頁。新鮮果蔬和果汁的腐敗變質開始引起新鮮水果變質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霉菌。引起蔬菜變質的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和少數(shù)細菌。起初霉菌在果蔬表皮,或其污染物上生長,然后霉菌侵入果蔬組織,首先分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進一步分解其中的果膠、蛋白質、有機酸、淀粉、糖類等,使其變成簡單物質。在外觀上出現(xiàn)深色斑點,組織變松、變軟、凹陷,漸成液漿狀,并出現(xiàn)酸味、芳香味或酒味等。果汁中主要發(fā)生乳酸菌以果汁中糖分、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為發(fā)酵基質的乳酸發(fā)酵和最常見的酵母菌引起的酒精發(fā)酵。在濃縮果汁中,一般性細菌難以忍受高濃度的糖分。果汁常見的霉菌是青霉,其次是曲霉。果汁變質后會呈現(xiàn)渾濁、產生酒精和有機酸變化,結果原有風味被破壞或產生一些不愉快的異味。第八頁,共146頁。乳及乳制品的腐敗變質乳及乳制品的營養(yǎng)成分比較完全,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極易吸收的鈣和完全的維生素等。因此極易為微生物所腐敗變質。鮮乳中污染微生物主要來源于乳房內的污染微生物和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細菌、胨化細菌、脂肪分解細菌、酪酸細菌、產氣細菌、產堿細菌、以及酵母和霉菌。它們在鮮乳中的生長有一定的順序性,可以分為抑制期、乳酸鏈球菌期、乳酸桿菌期、真菌期和胨化細菌期,pH值也是先下降再逐步回升。含水量合格的奶粉不適宜微生物生長。但原料奶污染嚴重,加工又不當?shù)哪谭壑锌赡芪廴居猩抽T氏菌(Salmonella)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等病原菌。這些病原菌可能產生毒素而易引起中毒。微生物引起淡煉乳變質,一是產生凝乳,即使煉乳凝固成塊。由于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凝乳又可為甜性凝乳和酸凝乳;二是產氣乳,即使煉乳產氣,使罐膨脹爆裂;三是由一些分解酪蛋白的芽孢桿菌作用,使煉乳產生苦味。微生物引起甜煉乳變質也有三種結果:一是由于微生物分解甜煉乳中蔗糖產生大量氣體而發(fā)生脹罐;二是許多微生物產生的凝乳酶使煉乳變稠;三是霉菌污染時會形成各種顏色的鈕扣狀干酪樣凝塊,使甜煉乳呈現(xiàn)金屬味和干酪味等。第九頁,共146頁。肉、魚、蛋類的腐敗變質禽畜肉類的微生物污染,一是在宰殺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污染,二是病畜、病禽肉類所帶有的各種病原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布魯氏菌(Brucella)等。腐生性微生物污染肉類后,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很快使肉類腐敗變質。肉類腐敗變質,先是由于乳酸菌、酵母菌和其他一些革蘭氏陰性細菌在肉類表面上的生長,形成菌苔而發(fā)粘。然后分解蛋白質產生的H2S與血紅蛋白形成硫化氫血紅蛋白而變成暗綠色,也由于各種微生物生長而產生不同色素,霉菌生長形成各種霉斑。同時可產生各種異味,如哈喇味、酸味、泥土味和惡臭味等。魚類極易為水生微生物所引起腐敗變質。假單胞菌、無色桿菌(Achromobacter)、黃桿菌(Flavobacterium)、產堿桿菌(Alcaligenes)、氣單胞菌(Aeromonas)等,是新鮮魚類的主要腐敗菌。新鮮魚類變質后組織疏松,無光澤,由于組織分解產生的吲哚、硫醇、氨、硫化氫、糞臭素等,而常有難聞惡臭。腌魚由于嗜鹽細菌的生長而有橙色出現(xiàn)。鮮蛋也由于卵巢內污染、產蛋時污染和蛋殼污染而發(fā)生微生物性腐敗變質。污染鮮蛋的微生物有禽病病原菌、其他腐生性細菌和霉菌等。它們使鮮蛋成為散黃蛋,并進一步分解產生硫化氫、氨、糞臭素等,蛋液成灰綠色,惡臭或粘附于蛋殼、蛋膜上。第十頁,共146頁。罐藏食品的腐敗變質罐藏食品也會發(fā)生腐敗變質,其原因在于殺菌不徹底,罐內仍殘留有一定量的微生物,或者罐頭密封不良而漏罐,外界進入微生物。由于滅菌不徹底而殘留的微生物,一般以嗜熱性芽孢桿菌為主。它們所引起的罐頭腐敗變質有三種:一是罐頭外觀正常,但內部pH值可下降0.1~0.3,稱為平酸變質;二是TA(thermo-anaerobes)嗜熱性厭氧菌腐敗,產氣、產酸并可使罐頭脹裂;三是產生硫化物腐敗食品。如罐頭中未殺滅的是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則可能會進行丁酸發(fā)酵,并產生氫氣和CO2,不產芽孢細菌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罐頭漏罐所引的,它們使罐頭內食品發(fā)生渾濁、沉淀風味改變和產氣脹罐。對于發(fā)生腐敗變質的罐頭食品,必須根據(jù)腐敗變質的現(xiàn)象作微生物學分析,如是否產氣脹罐,是否渾濁沉淀,是否變酸或pH上升等等,以便作出正確判斷,避免腐敗變質的進一步發(fā)生。第十一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驗的任務和內容任務通過測定微生物指標,判斷食品在加工環(huán)境和食品原料及其在加工過程中被微生物污染及生長的情況,為食品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和食品生產管理及某些傳染病的防疫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第十二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驗的任務和內容檢驗的范圍生產環(huán)境的檢驗原輔料的檢驗食品加工、儲藏、銷售環(huán)節(jié)的檢驗食品檢驗(重點)第十三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驗的任務和內容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指標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指標就是根據(jù)食品衛(wèi)生的要求,從微生物學的角度,對不同食品所提出的與食品有關的具體指標要求。我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標有菌落總數(shù)、大腸菌群和致病菌三項。菌落總數(shù)(個/1g、1cm、1cm2):清潔狀態(tài)的標志;預測食品可能存放的期限.大腸菌群(MPN/100ml):較為理想的糞便污染的指標菌群;作為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致病菌(不得檢出):沙門氏菌、肉毒梭菌、志賀氏菌、變形桿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霉菌霉菌及其毒素:我國還沒有制定出霉菌的具體指標,鑒于有很多霉菌能夠產生毒素,引起疾病,故應該對產毒霉菌進行檢驗。例如:曲霉屬的黃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酶屬的桔青酶、島青酶等,鐮刀酶屬的串珠鐮刀酶,禾谷鐮刀酶等等。其它指標:微生物指標還應包括病毒,肝炎病毒、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豬水泡病毒等;另外,從食品檢驗的角度考慮,寄生蟲也被很多學者列為微生物檢驗的指標:如旋毛蟲,囊尾蚴,住肉孢子蟲、蛔蟲,肺吸蟲,弓形體,螨,姜片吸蟲,中華分枝睪吸蟲等等。第十四頁,共146頁。第十五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我國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工作現(xiàn)狀分析;食品微生物診斷新技術第十六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驗條件學習目標:了解微生物檢驗室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習,能獨立建設一般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室。認識和熟悉微生物檢驗中常用儀器設備(尤其是普通光學顯微鏡)及其結構與性能,能正確使用和進行一般的維護。認識和熟悉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玻璃器皿,掌握滅菌消毒的技術要求。第十七頁,共146頁。微生物檢驗室
微生物檢驗室要求高度清潔衛(wèi)生,要盡可能地為其創(chuàng)造無菌條件。為達此目的,房屋的墻壁和地板,使用的各種家具都要符合便于清洗的要求。第十八頁,共146頁。實驗室管理制度
1.實驗室應制定儀器配備管理使用制度,藥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據(jù)安全制度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員應嚴格掌握,認真執(zhí)行。2.進入實驗室必須穿工作服,進入無菌室換無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實驗室人員不得進入實驗室,嚴格執(zhí)行安全操作規(guī)程。3.實驗室內物品擺放整齊,試劑定期檢查并有明晰標簽,儀器定期檢查、保養(yǎng)、檢修,嚴禁在冰箱內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4.各種器材應建立請領消耗記錄,貴重儀器有使用記錄,破損遺失應填寫報告;藥品、器材、菌種不經批準不得擅自外借和轉讓,更不得私自拿出,應嚴格執(zhí)行《菌種保管制度》。5.禁止在實驗室內吸煙、進餐、會客、喧嘩,實驗室內不得帶入私人物品,離開實驗室前認真檢查水、電、暖氣、門窗,對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蝕的物品和廢棄物品應按有關要求執(zhí)行。6.科、室負責人督促本制度嚴格執(zhí)行,根據(jù)情況給于獎懲,出現(xiàn)問題立即報告,造成病原擴散等責任事故者,應視情節(jié)直至追究法律責任。第十九頁,共146頁。實驗注意事項每次實驗前必須充分預習實驗教材,以了解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初步熟悉實驗操作的主要步驟和環(huán)節(jié),對整個實驗的安排做到先后有序、有條不紊和避免差錯。非必要的物品不要帶進實驗室,必須帶進的物品(包括帽子、圍巾等)應放在不影響實驗操作的地方每次實驗前須用濕布擦凈臺面,必要時可用0.1%“新潔爾滅”溶液擦。實驗前要洗手,以減少染菌的概率。微生物實驗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嚴格地進行無菌操作,防止雜菌污染。為此,在實驗過程中,每個人要嚴格做到以下幾點:操作時要預防空氣對流:在進行微生物實驗操作時,要關閉門窗,以防空氣對流。接種時不要走動和講話:接種時盡量不要走動和講話,以免因塵埃飛揚和唾沫四濺而導致雜菌污染。含菌器具要消毒后清洗:凡用過的帶菌移液管、滴管或涂布棒等,在實驗后應立即投入5%石炭酸或其他消毒液中浸泡20min,然后再取出清洗,以免污染環(huán)境。含培養(yǎng)物的器皿要殺菌后清洗:在清洗帶菌的培養(yǎng)皿、三角瓶或試管等之前,應先煮沸10min或進行加壓蒸汽滅菌。要穿干凈的白色工作服:微生物學工作者在進行實驗操作時應穿上白色工作服,離開時脫去,并經常洗滌以保持清潔。凡須進行培養(yǎng)的材料,都應注明菌名、接種日期及操作者姓名(或組別),放在指定的溫箱中進行培養(yǎng),按時觀察并如實地記錄實驗結果,按時交實驗報告。實驗室內嚴禁吸煙,不準吃東西,切忌用舌舔標簽、筆尖或手指等物,以免感染。節(jié)約藥品、器材和水、電、煤氣。各種儀器應按要求操作,用畢按原樣放置妥當。實驗完畢,立即關閉煤氣,整理和擦凈臺面,離開實驗室之前要用肥皂洗手。值日生負責打掃實驗室及進行安全檢查(門窗、水、電及煤氣等)第二十頁,共146頁。實驗注意事項冷靜處理意外事故:打碎玻璃器皿:如遇因打碎玻璃器皿而把菌液灑到桌面或地上時,應立即以5%石炭酸液或0.1%新潔爾滅溶液覆蓋,30min后擦凈。若遇皮膚破傷,可先去除玻璃碎片,再用蒸餾水洗凈后,涂上碘酒或紅貢。菌液污染手部皮膚:先用70%乙醇棉花拭凈,再用肥皂水洗凈。如污染了致病菌,應將手浸于2%~3%來蘇爾或0.1%新潔爾滅溶液中,經10~20min后洗凈。菌液吸入口中:應立即吐出,并用大量自來水漱口多次,再根據(jù)該菌的致病程度作進一步處理:非致病菌:用0.1%高錳酸鉀溶液漱口。一般致病菌(葡萄球菌、釀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用3%H2O2、0.1%高錳酸鉀溶液或0.02%米他芬液漱口。致病菌:如吸入白喉棒桿菌,在用②法處理后,在注射1000U白喉抗毒素作緊急預防;若吸入傷寒沙門氏菌、痢疾志賀氏菌或霍亂弧菌等腸道致病菌,在經②法處理后,可注射抗生素預防發(fā)病。衣服或易燃品著火:應先斷絕火源或電源,搬走易燃物品(乙醚、汽油等),再用濕布掩蓋滅火,或將身體靠墻或著地滾動滅火,必要時可用滅火器。皮膚燙傷:可用5%鞣酸、2%苦味酸(苦味酸氨苯甲酸丁酯油膏)或2%龍膽紫液涂抹傷口?;瘜W藥品灼傷強酸、溴、氯、磷等酸性藥劑:先用大量清水洗滌,再用5%NaHCO3或5%NaOH中和。NaOH、金屬鈉(鉀)、強堿性藥劑:先用大量清水洗滌,再用5%硼酸或5%乙酸中和石炭酸:用95%乙醇洗滌如遇眼睛灼傷:則應先用大量清水沖洗,再根據(jù)化學品的性質作分別處理,例如,遇堿灼燒可用5%硼酸洗滌,遇酸灼燒可用5%NaHCO3洗滌,在此基礎上再滴入1~2滴橄欖油或液體石蠟加以潤濕即可。第二十一頁,共146頁。檢驗室建設要求選址與規(guī)模(1)化驗室應建設在遠離粉塵、噪聲、散發(fā)異味氣體等地點,電源電壓應當相對穩(wěn)定的地點。根據(jù)企業(yè)規(guī)模和產品種類,應建設不同要求的化驗室。但是,最小建筑面積:理化檢驗室不能小于30平方米;微生物檢驗室(無菌室)不能小于8平方米。這樣有助于儀器設備的合理擺放,便于操作,便于樣品流通和空氣流通。(2)室內應有足夠的照明條件。(3)室內必須配置干粉或二氧化碳滅火器,以備電器或化學品燃燒滅火使用。(4)所有電器插坐均應有牢固的地線裝置,以防止設備帶電,造成操作人員觸電事故。有條件的還應在地面鋪設絕緣膠板。其次還應必須有上下水設施、通風櫥(在通風櫥內進行對發(fā)生出有害氣體的分析操作)。室內的布局(1)動儀器與靜儀器分開:精密儀器(如光度計、天平、比色計、酸度計、色譜儀等)應必須與震動儀器(如震蕩器、驗粉篩、離心機、攪拌器等)。(2)常溫與熱源設備分開:熱源儀器(如電熱蒸餾水器、恒溫干燥箱、高溫電阻爐、恒溫培養(yǎng)箱、水浴鍋、電爐等)必須與其它一切設備分開,不然會影響其它設備的正常使用,嚴重的會造成熱蒸汽腐蝕其它設備,影響其使用壽命。(3)化學分析臺與熱源設備分開:化學分析臺面上應盡量少放易燃和腐蝕性試劑。使用電爐或酒精燈加熱時應堅持有人看管和監(jiān)視?;瘜W分析臺的擺放應遠離熱源設備。化驗室應建立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化驗室人員工作管理制度、標準管理制度、危險化學試劑的管理制度、檢驗過程的管理制度檢測設備檢定管理制度第二十二頁,共146頁。檢驗室建設布局圖
1.辦公臺2.文件柜3.樣品柜4.通風櫥5.實驗邊臺6,7.無菌臺8.天平臺9.在落地儀器區(qū)再加個高溫儀器臺,放高壓滅菌鍋、干燥箱、水浴鍋、電熱板等第二十三頁,共146頁。微生物實驗室主要設備和器具無菌室(接種室)或接種箱恒溫箱電烘箱(干燥箱)冰箱高壓蒸汽滅菌鍋離心機接種針天平酒精燈顯微鏡常用玻璃器皿均質器、試管夾,吸管,移液槍,脫脂棉,牛皮紙,棉繩,紗布,剪刀
第二十四頁,共146頁。無菌室建設
第二十五頁,共146頁。新建無菌室的處理程序先用3%的煤酚皂擦洗工作臺面及地面,再用甲醛加高錳酸鉀熏蒸空氣。日后要定期熏蒸;每兩星期用酒精棉球擦拭紫外線燈管;每次使用無菌室前用紫外燈照射30~60分鐘;每次使用完無菌室后,要及時用3%的煤酚皂擦洗工作臺面及地面。第二十六頁,共146頁。超凈工作臺的使用使用工作臺時,先經過清潔液浸泡的紗布擦拭臺面,然后用消毒劑擦拭消毒。接通電源,提前50分鐘打開紫外燈照射消毒,處理凈化工作區(qū)內工作臺表面積累的微生物,30分鐘后,關閉紫外燈,開啟送風機工作臺面上,不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以保持工作區(qū)內的潔凈氣流不受干擾操作結束后,清理工作臺面,收集各廢棄物,關閉風機及照明開關,用清潔劑及消毒劑擦拭消毒。最后開啟工作臺紫外燈,照射消毒30分鐘后,關閉紫外燈,切斷電源。每二月用風速計測量一次工作區(qū)平均風速,如發(fā)現(xiàn)不符合技術標準,應調節(jié)調壓器手柄,改變風機輸入電壓,使工作臺處于最佳狀況。每月進行一次維護檢查,并填寫維護記錄。每次使用完畢,立即清潔儀器,懸掛標識,并填寫儀器使用記錄。取樣結束后,先用毛刷刷去潔凈工作區(qū)的雜物和浮塵‘、用細軟布擦拭工作臺表面污跡、污垢目測無清潔劑殘留,用清潔布擦干;要經常用紗布沾上酒精將紫外線殺菌燈表面擦干凈,保持表面清潔,否則會影響殺菌能力;設備內外表面應該光亮整潔,沒有污跡。
第二十七頁,共146頁。微生物檢測作業(yè)規(guī)范各培養(yǎng)液配制完成后,殺菌前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但必須在48小時內對其進行分裝殺菌使用。已殺菌未開封的培養(yǎng)液在24小時內可直接使用;已殺菌未開封超過24小時或者已殺菌但開封而未用完的培養(yǎng)液都必須重新殺菌后使用。同一培養(yǎng)液反復殺菌不超過2次。殺菌時間由當班微檢員用油筆直接寫在瓶體。殺菌鍋密閉前,內桶頂部覆蓋一層報紙。進入無菌間作業(yè)時必須做到:緩沖間、無菌間的紫外燈開啟時間超過半小時;關閉紫外燈后,微檢員把作業(yè)過程中將用到的所有物品放在緩沖間,同時在緩沖間更換專用的工作衣,同時佩戴口罩和衛(wèi)生帽,然后再將物品轉移到無菌間;作業(yè)時關閉紫外燈、空調、和無菌操作臺風機;每次最多做4個樣品。每次均做空白對比(除非有特殊說明)。完成作業(yè)后,立即做好相關標識、填寫《微生物檢驗培養(yǎng)登記表》,然后清理無菌間。清理結束后,開啟紫外燈殺菌30分鐘。無菌間只允許放置無菌操作臺、轉椅、水浴鍋;無菌操作臺上最多只允許擺放以下物品:
物品數(shù)量物品數(shù)量酒精燈1個滅菌營養(yǎng)瓊脂200ml打火機1個滅菌雙料發(fā)酵管6根接種針1個滅菌單料發(fā)酵管12根消毒面團1瓶滅菌平皿10塊洗耳球1個試管架2副鑷子1個2ml滅菌吸管5根油筆1支10ml滅菌吸管3根試管簍2個125ml滅菌燒杯2個第二十八頁,共146頁。微生物檢測作業(yè)規(guī)范微生物培養(yǎng)24小時后,當班微檢員仔細觀察、如實填寫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任何異常情況都必須及時報告;晚班的微檢員可將有異常情況的培養(yǎng)液交接給白班,并保證其免受污染??谡?、衛(wèi)生帽每人次使用兩天,無菌間縫單日定期拖地、專用的工作衣每周定期清洗,具體人員由班長另行安排。第二十九頁,共146頁。細菌形態(tài)學檢驗技術細菌形態(tài)學檢驗內容:菌體形態(tài)、大小、排列、特殊結構細菌形態(tài)學檢查方法:不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和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第三十頁,共146頁。不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不染色的細菌標本的鏡檢可直接觀察到細菌活體的形態(tài)、大小、運動(了解菌是否有鞭毛)懸滴法和壓滴法第三十一頁,共146頁。不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懸滴法制備菌液:從幼齡菌斜面上,挑數(shù)環(huán)菌于盛有1-2ml無菌水的試管中,制成輕度渾濁的菌懸液。涂凡士林:取潔凈無油的蓋玻片1塊,在其四周涂少量的凡士林。滴加菌液:加1滴菌液于蓋玻片的中央,并用削尖的記號筆在菌液的邊緣做一記號,以便在顯微鏡觀察時,易于尋找菌液的位置。蓋凹玻片:將凹玻片的凹槽對準蓋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輕輕地蓋在蓋玻片上,使兩者粘合在一起,然后翻轉凹玻片,菌液正好懸在凹槽的中央,再用火柴棒輕壓蓋玻片使四周邊緣閉合,以防菌液干燥。鏡檢:先用低倍鏡找到標記,再稍移凹玻片即可找到菌懸滴的邊緣,然后將菌液移到視野中央。由于菌體是透明的,鏡檢時可適當縮小光圈或降低聚光器,以增大反差,便于觀察。鏡檢時要仔細辨別是細菌的運動還是分子運動(即布朗運動)第三十二頁,共146頁。不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壓滴法(水封片法)制水封片:加1滴菌液于潔凈無油的載玻片中央,然后取1滴潔凈的蓋玻片,先使其一邊接觸菌液,再慢慢地放下蓋玻片,這樣可防止產生氣泡。若鏡檢好氧菌時,應在水封片中留1~2個小氣泡,然后再觀察氣泡四周細菌的運動能力,否則因蓋玻片內供氧不足而抑制了細菌的運動。鏡檢:先用低倍鏡觀察,然后再轉至高倍鏡或油鏡下觀察,觀察的要求同懸滴法。第三十三頁,共146頁。不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注意事項結果記錄注意事項檢查細菌運動的載玻片和蓋玻片都要潔凈無油,否則將影響細菌的運動制水封片時,菌液不可加得太多,因過多的菌液會蓋玻片下流動,從而影響了對細菌正常運動的觀察。菌名
懸滴法或水封片法
細菌的運動方式
判斷有、無鞭毛
普通變形桿菌
銅綠假單胞菌
黃色金葡萄球菌
第三十四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染料細菌染色用的染料酸性染料(陰離子染料):染色離子帶陰電荷,能與帶陽電的物質結合,使之著色。降低菌液的pH而使細菌帶陽電時,就可用酸性染料染色。(伊紅、剛果紅)堿性染料(陽離子染料):與帶負電的物質結合,細菌一般帶負電,所以細菌染色所用的染料,常用堿性染料(堿性復紅、美藍)。復合染料:堿性染料與酸性染料的結合物(伊紅美藍、伊紅天青)。單純染料:不能與被染物生成鹽類影響染色的因素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的結構、細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培養(yǎng)基:組成、菌齡、pH等第三十五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制片方法制片:(制片是染色的關鍵,如不注意菌體涂布的均勻度,會造成染料的大面積堆積,而使觀察結果不理想)制片:在干凈的載波片(平時放在95%酒精中)上滴一滴蒸餾水或無菌水,用接種工具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yǎng)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懸液,并涂成直徑約1cm的薄層。若材料為液體培養(yǎng)物或自固體培養(yǎng)物中洗下制備的菌液,則可直接涂布于載玻片上。涂布要均勻,菌體間少重疊。干燥:涂布最好在室溫下使其干燥,有時為之使之干燥得快些,小心地在酒精燈火焰高處微微加熱。固定:標本干燥后即進行固定,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盡快地來回通過3~4次,共2~3s,并不時以載玻片的加熱面觸及皮膚,其目的: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保證菌體能牢固地黏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被水洗掉;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細胞的原生質比活細胞的原生質易于染色。注意事項:載玻片要潔凈無油,否則菌液涂不開,且固定效果不好,水洗時易被水沖掉。為避免因菌數(shù)過多聚成團而不利于觀察個體形態(tài),可在載玻片一端加一滴水,從已涂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環(huán)于水滴中進行稀釋,涂布成薄層。干燥時,切勿靠火焰太近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使菌體變形。第三十六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染色分類單染色法:用一種染色劑對涂片進行染色。該法簡便易行,但僅能顯示細胞的外部形態(tài),而不能辨別其內部結構,適用于微生物的形態(tài)觀察。復染色法:主要的復雜染色法有革蘭氏法和抗酸性及特殊染色法。因為細菌除了具有細胞壁、細胞膜、原生質和核等基本構造外,某些細菌還具有莢膜、芽孢、鞭毛和異染顆粒等特殊結構,這些結構不能被一般染色方法著色,必須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著色。負染色法:負染色法是一種特殊的染色方法,是指背景著色而細菌本身不著色。一般使用酸性染料,如剛果紅或水溶性苯胺黑。固定染色涂片可浸于酸性酒精中,因剛果紅經酸性酒精處理后,涂片的背景便從紅色(鹽類的顏色)轉變?yōu)樗{色(即剛果紅游離的顏色),這樣可使對比性更為鮮明。負染色法除用于觀察細胞形態(tài)外,還可區(qū)別死菌與活菌,因死菌可被酸性染料著色,部分自溶的細菌也能輕度染上酸性染料,而活菌卻不著色。第三十七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簡單染色方法菌名染色液名稱菌體顏色菌體形態(tài)(圖示)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第三十八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革蘭氏染色法陽性菌陰性菌第三十九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革蘭氏染色法注意事項:單一菌落染色后看到紅色桿菌和紫色桿菌共存的情況,特別明顯既有紅色的,也有紫色的?(脫色時間:受涂片之厚薄、脫色時玻片晃動的快慢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嚴格規(guī)定。菌齡:選用培養(yǎng)18~24h菌齡的細菌為宜。若菌齡太老,由于菌體死亡或自溶常使革蘭氏陽性菌轉呈陰性反應)顯微鏡觀察:紫和紅好象都是,焦距調的稍近時紫色,調的稍遠時紅色,兩種情況下形狀都看的挺清楚,桿狀。關于顏色你們怎么確定的?(對照:當確證一個未知菌的革蘭氏反應時,應同時做一張已知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混合圖片)染色過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沖洗后,應甩去玻片上的殘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釋而影響染色效果。用洗衣粉水煮沸、清洗、瀝干備用。結果記錄:菌種菌體顏色菌體形態(tài)G+
或G-
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未知種第四十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芽孢染色法原理:細菌的芽孢含水量少,脂肪含量高,芽孢壁較厚,對染料的透性差,不易著色,但是一旦著色又難以脫色。芽孢染色采用弱堿性染料孔雀綠在加熱條件下進行。染色完畢,用自來水沖洗。因孔雀綠是弱堿性染料,與菌體結合力較差,因此易被水洗掉,而進入芽孢中的孔雀綠卻難以溶出。水洗后,再用一種呈紅色的堿性染料復染使菌體和芽孢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方法與步驟制片:將培養(yǎng)24小時的細菌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將孔雀綠染色液滴加3~5滴于標本上。用試管夾夾住載玻片在火焰上加熱約5min(當染料冒蒸汽時開始計時)。在加熱過程中要隨時加染色液,切勿煮沸或使樣本干涸。水洗:待載玻片冷卻后,用自來水沖洗復染:用番茄紅染色液染色1min。水洗、干燥,置于油鏡下觀察并繪圖說明。結果第四十一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芽孢染色法改良方法:制備菌液:加1~2滴自來水于小試管中,用接種環(huán)從斜面上挑取2~3環(huán)的菌苔于試管中并充分打勻,制成濃稠的菌液。加染色液:加5%孔雀綠染色液2~3滴于小試管中,用接種環(huán)攪拌使染色液與菌液充分混合。加熱:將此試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熱15~20min。涂片:用接種環(huán)從試管底部挑數(shù)環(huán)菌液于潔凈的玻片上,并涂成薄膜。固定:將玻片通過微火3次。脫色: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無孔雀綠顏色為止。復染:加沙黃染色液,染2~3min后,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吸干。鏡檢:用油鏡觀察結果紀錄菌名染色法芽孢和菌體的顏色圖示芽孢的形態(tài)、大小和著生位置第四十二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芽孢染色法注意事項:供芽孢染色用的菌種應控制菌齡,使大部分芽孢仍保留在菌體內。巨大芽孢桿菌在37℃條件下培養(yǎng)12~14h效果最佳。改良法在節(jié)約染料、簡化操作及提高標本質量等方面都較常規(guī)法優(yōu)越,可優(yōu)先使用。用改良法時,欲得到好的涂片,首先要制備濃稠的菌液,其次從小試管中挑取被染色的菌液時,應先用接種環(huán)充分攪拌,然后再挑取菌液,否則菌體沉于管底,涂片時菌體太少。第四十三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鞭毛染色法鞭毛染色方法基本原理雷同,即在染料前先經媒染劑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銀染色法:清洗玻片:將玻片插在專用金屬架上,再放入洗衣粉過濾液(洗衣粉煮沸后用濾紙過濾,以除去粗顆粒)中,煮沸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來水沖洗,晾干。再放濃洗液中浸泡5~6d。使用前取出玻片,用自來水沖去殘酸,再用蒸餾水洗。將水瀝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脫水。過火去乙醇,立即使用。配制染色液:A液:鞣酸(丹寧酸)5g,F(xiàn)eCl31.5g,蒸餾水100ml。待溶解后,加1%NaOH溶液1ml和15%甲醛溶液2ml;B液:硝酸銀2g溶于蒸餾水100ml中。在90mlB液中滴加濃氫氧化銨溶液,到出現(xiàn)沉淀后,再滴加使其變?yōu)槌吻?,然后用其?0mlB液小心滴加至澄清液中,至出現(xiàn)輕霧狀為止(此操作非常關鍵,應格外小心)。在整個滴加過程中要邊滴邊加充分搖蕩。配好的染色液當日有效,4h內效果最好。涂片:用接種環(huán)挑取數(shù)環(huán)菌液于玻片的一端,立即將玻片傾斜,讓菌液緩慢地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菌液。涂片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染色:滴加A液(4~6min)→用蒸餾水充分洗凈A液→用B液沖去殘水,在用B液于涂片上,用微火加熱至冒煙,維持0.5~1min(加熱時應隨時補充蒸發(fā)掉的染色,不可使玻片出現(xiàn)干涸區(qū)→用蒸餾水洗,自然干燥。鏡檢:用油鏡觀察,并記錄結果。第四十四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鞭毛染色法Leifson氏染色法:清洗玻片:同銀染法配制染色液:A液:堿性復紅1.2g,95%乙醇100ml;B液:鞣酸3g,蒸餾水100ml(如加0.2%苯酚,可長期保存);c液:NaCl1.5g,蒸餾水100ml。染色液分別貯藏于磨口玻璃瓶中,在室溫下較穩(wěn)定。使用前將上述溶液等體積混合,將混合液貯藏于封密性良好的瓶中,置冰箱中可保存數(shù)星期。在較高溫度下因混合液發(fā)生化學變化而使著色力日益減弱。菌液的制備及涂片:菌液的制備同銀染法→用記號筆在玻片的反面劃分3~4個相等的區(qū)域→放1環(huán)菌液于每個小區(qū)的一端,將玻片傾斜,讓菌液流向另一邊,并用濾紙吸去多余的菌液→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染色:加染色液于第一區(qū),使染料覆蓋涂片區(qū)。數(shù)隔分鐘后染料加入第二區(qū),以后以此類推(相隔時間可自行決定),其目的是確定最合適的染色時間,且節(jié)約材料。在染色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當整個玻片出現(xiàn)鐵銹色沉淀和染料表面出現(xiàn)金色膜時,即用水輕輕地沖洗,一般約染10min。→在沒有傾去染料的情況下,就用自來水輕輕地沖去染料,否則會增加背景的沉淀→自然干燥。鏡檢第四十五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鞭毛染色法注意事項:銀染色法比較容易掌握,但染色液必須每次配制,比較麻煩。Leifson氏染色法受菌種、菌齡和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要掌握好染色條件必須經過一些摸索。其優(yōu)點是染色液可保存較長時間。細菌鞭毛極細,很容易脫落,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必須仔細小心。菌齡較老的細菌鞭毛易脫落,所以在染色前應將變形桿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斜面上(培養(yǎng)基表面濕潤,斜面基部含有冷凝水)連續(xù)移接幾代,以增強細菌的活動力。最后一代菌種放37℃恒溫箱中培養(yǎng)15~18h。然后用接種環(huán)挑取斜面與冷凝水交接處的菌液數(shù)環(huán),移至盛有1~2ml無菌水的試管中,使菌液呈輕度渾濁。將該試管放37℃恒溫中靜置10min(放置時間不宜太長,否則鞭毛會脫落),讓幼齡菌的鞭毛松展開。第四十六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莢膜染色法莢膜是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形成的分泌于細胞壁外的黏液狀物質。其主要化學成分是多糖、多糖類物質。莢膜的折光率低,與染料的親和力差,不易著色。通常采用負染色方法:使菌體和背景著色而莢膜在菌體周圍呈一透明圈。由于莢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時一般不用熱固定或微熱固定,以免莢膜皺縮變形。第四十七頁,共146頁。染色細菌標本檢查法
--莢膜染色法制片:在載玻片一端加一滴6%葡萄糖液,取少許培養(yǎng)72h的被檢樣菌與其充分混合,再滴一滴新配制的黑色素溶液(或墨汁),混勻。左手持載玻片,右手拿另一光滑的載玻片(推片),將推片一端邊緣置于菌液前方,然后稍后后拉,當接觸菌液后,輕輕地左右移動,使菌液沿推片接觸后緣散開,以30。角迅速而均勻地將菌液推向玻片另一端,將菌液涂成一薄膜,風干。染色:加番茄紅染色液于標本上,30s后,用細水流適當沖洗。干燥、鏡檢:背景成黑色,菌體呈紅色,莢膜無色結果與討論按上述方法,在番茄紅之前,用甲醇固定1min亦可;按上述方法,用石炭酸復紅液代替蕃紅液,染色2min,結果同上。Tyler法:主要采用結晶紫冰醋酸染色液染色5~7min。然后用20%CuSO4
水溶液洗滌,干燥后鏡檢。結果莢膜呈藍紫色,細胞暗藍色。第四十八頁,共146頁。培養(yǎng)基制備技術
----玻璃器皿的清洗
在制備培養(yǎng)基的過程中,首先要使用一些玻璃器皿,如試管、三角瓶、培養(yǎng)皿、燒杯和吸管等。這些器皿在使用前都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經過一定的處理,洗刷干凈。有的還要進行包裝,經過滅菌等準備就緒后,才能使用。1、新購的玻璃器皿除去包裝沾染的污垢后,先用熱肥皂水刷洗,流水沖凈,再浸泡于1~2%的工業(yè)鹽酸中數(shù)小時,使游離的堿性物質除去,再以流水沖凈。對容量較大的器皿,如大燒瓶、量筒等,洗凈后注入濃鹽酸少許,轉動容器使其內部表面均沾有鹽酸,數(shù)分鐘后傾去鹽酸,再以流水沖凈,倒置于洗滌架上將水空干,即可使用。2、用過的玻璃器皿凡確無病原菌或未被帶菌物污染的器皿,使用后可隨時沖洗,吸取過化學試劑的吸管,可先浸泡于清水中,待到一定數(shù)量后再集中進行清洗。有可能被病原菌污染的器皿,必須經過適當消毒后,將污垢除去,用皂液洗刷,再用流水沖洗干凈。若用皂液未能洗凈的器皿,可用洗液浸泡適當時間后再用清水洗凈。洗液的主要成份是重鉻酸鉀和濃流酸,其作用是將有機物氧化成可溶性物質,以便沖洗。洗液有很強的腐蝕作用,使用時應特別小心,避免濺到衣服、身體和其他物品上。第四十九頁,共146頁。培養(yǎng)基制備技術
----培養(yǎng)基分類根據(jù)對培養(yǎng)基組成物質的化學成分是否完全了解來區(qū)分:1)天然培養(yǎng)基天然培養(yǎng)基是指利用各種動、植物或微生物的原料,其成分難以確切知道。用作這種培養(yǎng)基的主要原料有:牛肉膏、麥芽汁、蛋白胨、酵母膏、玉米粉、麩皮、各種餅粉、馬鈴薯、牛奶、血清等。用這些物質配成的培養(yǎng)基雖然不能確切知道它的化學成分,但一般來講,營養(yǎng)是比較豐富的,微生物生長旺盛,而且來源廣泛,配制方便,所以較為常用,尤其適合于配制實驗室常用的培養(yǎng)基。這種培養(yǎng)基的穩(wěn)定性常受生產廠或批號等因素的影響。2)合成培養(yǎng)基合成培養(yǎng)基是一類化學成分和數(shù)量完全知道的培養(yǎng)基,它是用已知化學成分的化學藥品配制而成。這類培養(yǎng)基化學成分精確、重復性強,但價格昂貴,而微生物又生長緩慢,所以它只適用于做一些科學研究,例如營養(yǎng)、代謝的研究。3)半合成培養(yǎng)基在合成培養(yǎng)基中,加入某種或幾種天然成分;或者在天然培養(yǎng)基中,加入一種或幾種已知成分的化學藥品即成半合成培養(yǎng)基。例如馬鈴薯蔗糖培養(yǎng)基等。這種培養(yǎng)基在生產實踐和實驗室中使用最多。根據(jù)培養(yǎng)基的物理狀態(tài)來區(qū)分:1)液體培養(yǎng)基所配制的培養(yǎng)基是液態(tài)的,其中的成分基本上溶于水,沒有明顯的固形物,液體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成分分布均勻,易于控制微生物的生長代謝狀態(tài)。2)固體培養(yǎng)基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適量的凝固劑即成固體培養(yǎng)基。常用作凝固劑的物質有瓊脂、明膠、硅膠等,以瓊脂最為常用。固體培養(yǎng)基在實際中用得十分廣泛。3)半固體培養(yǎng)基如果把少量的凝固劑加入到液體培養(yǎng)基中,就制成了半固體培養(yǎng)基。以瓊脂為例,它的用量在0.2~1%之間。這種培養(yǎng)基有時可用來觀察微生物的動力,有時用來保藏菌種。第五十頁,共146頁。培養(yǎng)基制備技術
--培養(yǎng)基的分類根據(jù)培養(yǎng)基的用途來區(qū)分:(1)通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異氧細菌最常用的培養(yǎng)基是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配制適合于厭氧菌生長的培養(yǎng)基時,通常須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適量的還原劑如巰基醋酸鈉、維生素C或半胱氨酸來降低培養(yǎng)基的氧化還原電位,以利于厭氧菌的生長。(2)鑒別培養(yǎng)基:是一類在成分中加有能與目的菌的無色代謝產物發(fā)生顯色反應的指示劑,從而達到只需用肉眼辨別顏色就能方便地從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落的培養(yǎng)基。(伊紅-美藍瓊脂、乳糖膽鹽發(fā)酵培養(yǎng)基、亞硫酸鉍瓊脂、微生物快速顯色培養(yǎng)基)(3)選擇性培養(yǎng)基:根據(jù)某微生物的特殊營養(yǎng)要求或對某化學、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設計的培養(yǎng)基,具有使混合菌樣中的劣勢菌變成優(yōu)勢菌。(馬丁氏培養(yǎng)基、Ashby無氮培養(yǎng)基)有些培養(yǎng)基是具有選擇和鑒別雙重作用。例如食品檢驗中常用的麥康凱培養(yǎng)基是一例。它含有膽鹽、乳糖和中性紅。膽鹽具有抑制腸道菌以外的細菌的作用(選擇性),乳糖和中性紅(指示劑)能幫助區(qū)別乳糖發(fā)酵腸道菌(如大腸桿菌)和不能發(fā)酵乳糖的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第五十一頁,共146頁。培養(yǎng)基制備技術
--培養(yǎng)基制備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培養(yǎng)基所用化學藥品均應是化學純的。使用的蒸煮鍋不得為銅鍋或鐵鍋,以防有微量銅或鐵混入培養(yǎng)基中,使細菌不易生長;因培養(yǎng)基在加熱消毒過程中、pH會有所變化,培養(yǎng)基各成分完全溶解后,應進行PH的初步調正。例如,牛肉浸液約可降低pH0.2,而腸浸液pH卻會有顯著的升高。培養(yǎng)基的分裝,應按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分裝于試管、燒瓶等適當容器內:液體分裝至試管1/4左右為宜;如固體則分裝量為管高的1/5;半固體培養(yǎng)基,則分裝至試管的1/2~1/3為宜;錐形瓶分裝培養(yǎng)基時,容量應不超過容積的一半為宜;Φ=9cm的培養(yǎng)皿可倒入15ml培養(yǎng)基。一般培養(yǎng)基可采用121°C高壓蒸汽滅菌15分鐘的方法。在各種培養(yǎng)基制備方法中,如無特殊規(guī)定,即可用此法滅菌。某些畏熱成分,如糖類,應另行配成20%或更高的濃液,以過濾或間歇滅菌法消毒,以后再用無菌操作技術、定量加于培養(yǎng)基。明膠培養(yǎng)基亦應用較低溫度滅菌。血液、體液和抗生素等則應以無菌操作技術抽取和加入于經冷卻約50°C左右的培養(yǎng)基中。第五十二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消毒是指應用消毒劑等方法殺滅物體表面和內部的病原菌營養(yǎng)體的方法,滅菌是指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殺死物體表面和內部的所有微生物,使之呈無菌狀態(tài)。
第五十三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
溫度:利用溫度進行滅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高溫可使微生物細胞內的蛋白質和酶類發(fā)生變性而失活,從而起滅菌作用,低溫通常起抑菌作用。a.灼燒滅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燒死。此法徹底可靠,滅菌迅速,但易焚毀物品,所以使用范圍有限,只適合于接種針、環(huán)、試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實驗動物的尸體等的滅菌。b.干熱空氣滅菌法:這是實驗室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即把待滅菌的物品均勻地放入烘箱中,升溫至160°C,恒溫1小時即可。此法適用于玻璃皿、金屬用具等的滅菌。附:電熱恒溫干燥箱(俗稱“烤箱”)的使用把待滅菌的物品均勻地放入烤箱中,關上箱門,調節(jié)溫度至160°C,打開電源,待溫度上升至160°C時計時,維持該溫度0.5-1小時。注意:多觀察幾次溫度,防止溫度失控。用量較少的實驗室可以做幾個鐵皮筒,蓋子側面帶孔,滅菌時將孔打開,滅菌冷卻過后將孔關閉??梢詫⑽苊恐为氂冒准埌妹撍成希ǚ乐辜埳㈤_來),裝入鐵皮筒滅菌,使用時可以單獨拿,避免污染其它吸管。玻璃皿也可以單獨用白紙包裹用脫水粘上,裝入鐵皮筒滅菌。無菌瓶可以蓋上蓋子,用用白紙包起蓋子,用棉線扎起來,不可以用尼龍線,因為尼龍線不耐高溫,易斷。第五十四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濕熱滅菌法:在同樣的溫度下,濕熱滅菌的效果比干熱滅菌好,這是因為一方面細胞內蛋白質含水量高,容易變性。另一方面高溫水蒸汽對蛋白質有高度的穿透力,從而加速蛋白質變性而迅速死亡。a.巴氏消毒法:有些食物會因高溫破壞營養(yǎng)成分或影響質量,如牛奶、醬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較低的溫度來殺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這樣既保持食物的營養(yǎng)和風味,又進行了消毒,保證了食品衛(wèi)生。該法一般在62°C,30分鐘既可達到消毒目的。此法為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創(chuàng),故名為巴氏消毒法。b.煮沸消毒法:直接將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清水中,煮沸15分鐘,即可殺死細菌的全部營養(yǎng)和部分芽孢。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鈉或2%的石炭酸,則效果更好。此法適用于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c.間歇滅菌法:上述兩種方法在常壓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難做到完全無菌。若采用間歇滅菌的方法,就能殺滅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具體做法是:將待滅菌的物品加熱至100°C,15~30分鐘,殺死其中的營養(yǎng)體。然后冷卻,放入37°C恒溫箱中過夜,讓殘留的芽孢萌發(fā)成營養(yǎng)體。第2天再重復上述步驟,三次左右,就可達到滅菌的目的。此法不需加壓滅菌鍋,適于推廣,但操作麻煩,所需時間長。第五十五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d.加壓蒸汽滅菌法:把待滅菌的物品放在一個可密閉的加壓蒸汽滅菌鍋中進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壓力升高。由于蒸汽壓的上升,水的沸點也隨之提高。在蒸汽壓達到1.055公斤/厘米2時,加壓蒸汽滅菌鍋內的溫度可達到121°C。在這種情況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分鐘便會被殺死,而達到滅菌目的。如滅菌的對象是砂土、石蠟油等面積大、含菌多、傳熱差的物品,則應適當延長滅菌時間。在加壓蒸汽滅菌中,要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恒壓之前,一定要排盡滅菌鍋中的冷空氣,否則表上的蒸汽壓與蒸汽溫度之間不具對應關系,這樣會大大降低滅菌效果。附:高壓鍋的使用打開鍋蓋,取出內鍋,觀察水量,補充水量至比墩子略高,將需滅菌的物品放入內鍋,蓋上蓋子,對稱旋緊螺栓,關閉放氣閥,打開電源,待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05時打開放氣閥放冷氣,等到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時關閉放氣閥,待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05時再次打開放氣閥放冷氣,等到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時關閉放氣閥;冷氣放完后,待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10時打開放氣閥,等到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時關閉放氣閥,反復放氣2-3次,最后撥下電源,不打開放氣閥,讓其自然冷卻。取物品時一定要將放氣閥打開,等到壓力表上指針指向0時方可對稱旋松螺栓,打開蓋子取出物品。第五十六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影響滅菌的因素a.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種微生物的不同菌齡對高溫的敏感性不同。多數(shù)微生物的營養(yǎng)體和病毒在50~65°C,10分鐘就會被殺死;但各種孢子、特別是芽孢最能抗熱,其中抗熱性最強的是嗜熱脂肪芽孢桿菌,要在121°C,12分鐘才被殺死。對同種微生物來講,幼齡菌比老齡菌對熱更敏感;b.微生物的數(shù)量多少顯然會影響滅菌的效果,數(shù)量越多,熱死時間越長;c.培養(yǎng)基的成分與組成也會影響滅菌效果。一般地講,蛋白質、糖或脂肪存在,則提高抗熱性,pH在7附近,抗熱性最強,偏向兩極,則抗熱能力下降,而不同的鹽類可能對滅菌產生不同的影響;固體培養(yǎng)基要比液體培養(yǎng)基滅菌時間長。滅菌對培養(yǎng)基成分的影響a.pH值普遍下降;b.產生混濁或沉淀,這主要是由于一些離子發(fā)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混濁或沉淀。例如Ca+2與PO4-3化合,就會產生磷酸鈣沉淀;c.不少培養(yǎng)基顏色加深;d.體積和濃度有所變化;e.營養(yǎng)成分有時受到破壞。第五十七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輻射:利用輻射進行滅菌消毒,可以避免高溫滅菌或化學藥劑消毒的缺點,所以應用越來越廣,目前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1)接種室、手術室、食品、藥物包裝室常應用紫外線殺菌。2)應用β射線作食品表面殺菌,γ射線用于食品內部殺菌。經輻射后的食品,因大量微生物被殺滅,再用冷凍保藏,可使保存期延長。過濾:采用機械方法,設計一種濾孔比細菌還小的篩子,做成各種過濾器。通過過濾,只讓液體培養(yǎng)基從篩子中流下,而把各種微生物菌體留在篩子上面,從而達到除菌的目的。這種滅菌方法適用于一些對熱不穩(wěn)定的體積小的液體培養(yǎng)基的滅菌以及氣體的滅菌。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破壞培養(yǎng)基中各種物質的化學成分。但是比細菌還小的病毒仍然能留在液體培養(yǎng)基內,有時會給實驗帶來一定的麻煩。第五十八頁,共146頁。滅菌和消毒
--化學方法一般化學藥劑無法殺死所有的微生物,而只能殺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是起消毒劑的作用,而不是滅菌劑。能迅速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藥物,稱為消毒劑。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藥物,稱為防腐劑。但是一種化學藥物是殺菌還是抑菌,常不易嚴格區(qū)分。消毒劑在低濃度時也能殺菌(如1:1000硫柳汞)。由于消毒防腐劑沒有選擇性,因此對一切活細胞都有毒性,不僅能殺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對人體組織細胞也有損傷作用,所以只能用于體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圍環(huán)境的消毒。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石碳酸、來蘇水(甲醛溶液)、氯化汞、碘酒、酒精等。第五十九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接種工具和方法在實驗室或工廠實踐中,用得最多的接種工具是接種環(huán)、接種針。由于接種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種針的針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狀,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時滴管、吸管也可作為接種工具進行液體接種。在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要將菌液均勻涂布時,需要用到涂布棒。
接種和分離工具1.接種針2.接種環(huán)3.接種鉤4.5.玻璃涂棒6.接種圈7.接種鋤8.小解剖刀
第六十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劃線接種:這是最常用的接種方法。即在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作來回直線形的移動,就可達到接種的作用。常用的接種工具有接種環(huán),接種針等。在斜面接種和平板劃線中就常用此法。第六十一頁,共146頁。劃線接種,分離純化Inoculatinganagarplatetoobtainsinglecolonies第六十二頁,共146頁。灼燒第六十三頁,共146頁。第六十四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斜面接種技術第六十五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
--細菌的涂布分離技術第六十六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
--液體接種法、穿刺接種液體接種法:包括從斜面菌種接入培養(yǎng)液,或從液體菌種接入液體培養(yǎng)液,兩種情況都可以用接種環(huán)接種。但在培養(yǎng)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液體接種宜采用移液管接種,同時要求無菌操作。第六十七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培養(yǎng)
--微生物培養(yǎng)中的氧氣條件培養(yǎng)設備:包括接種室、恒溫培養(yǎng)室、恒溫培養(yǎng)箱、液體發(fā)酵——搖床、厭氧培養(yǎng)罐等。好氧培養(yǎng):例如平板培養(yǎng)、斜面培養(yǎng)、淺層液體培養(yǎng)、液體振蕩培養(yǎng)或通氣攪拌培養(yǎng)等都屬于好氧培養(yǎng)的方法。厭氧培養(yǎng):除了最簡便的深層液體培養(yǎng)以外,可以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來排除培養(yǎng)容器中的空氣或空氣中的氧氣,創(chuàng)造厭氧條件。對于嚴格厭氧的微生物,要用化學和物理并用的方法。在進行厭氧培養(yǎng)時,可以用指示劑檢查系統(tǒng)中的還原條件,一般實驗室中常用的如葡萄糖——美蘭指示劑。第六十八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培養(yǎng)
--微生物培養(yǎng)中的厭氧條件生物學方法:利用植物呼吸作用,造成厭氧條件,常用的方法是在密封的干燥器底部放入發(fā)芽種子,因種子的呼吸作用增強,吸收氧氣,創(chuàng)造厭氧條件。此法簡易,但厭氧程度低。化學方法:利用焦性沒食子酸吸收容器中的氧氣。在容器的一邊放一包用吸水紙包好的焦性沒食子酸,在另一邊放入堿液,容器密封后,讓堿液流向焦性沒食子酸一邊,兩者反應時吸收容器中的氧氣,創(chuàng)造厭氧條件。物理方法:常用真空泵抽出密封干燥器內的空氣或再充入其它惰性氣體,以保證厭氧條件。抽氣前,容器內放入指示劑和培養(yǎng)物。一般為達到嚴格厭氧目的,常采用物理和化學相結合并用的方法。第六十九頁,共146頁。微生物的培養(yǎng)
--微生物培養(yǎng)中的厭氧培養(yǎng)美蘭氧化還原指示劑:0.006NNaOH0.015%美蘭溶液6%葡萄糖溶液上列三種溶液在使用時等量混合,加熱使美蘭退色,迅速放入?yún)捬豕拗?。第七十頁,?46頁。微生物細胞大小和數(shù)量的測定目的要求:學習使用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在顯微鏡下測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學習使用血球記數(shù)板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的方法。實驗材料:顯微鏡、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細菌染色片、血球記數(shù)板、酵母菌懸液、蓋玻片、無菌滴管、西水紙、擦鏡紙、香柏油、二甲苯第七十一頁,共146頁。測定微生物的大小測定的工具: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第七十二頁,共146頁。測定微生物的大小目鏡測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鏡下,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后,轉動目鏡,使目鏡測微尺與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動推動器,使目鏡測微尺的0點與鏡臺測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仔細尋找兩尺第二個完全重合的刻度。計算兩刻度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shù)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shù)。由于鏡臺測微尺的刻度每格長10μm,所以可得:
目鏡測微尺每格長度(μm)=(鏡臺測微尺格數(shù)×10)/目鏡測微尺格數(shù)
注意:校正目鏡測微尺必須針對特定的顯微鏡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鏡、接目鏡、鏡筒長度等)進行,而且只能在這特定的情況下才可重復使用。菌體大小的測定:取下鏡臺測微尺,將細菌染色標本置于載物臺上,然后在油鏡下用目鏡測微尺測量菌體的長和寬。第七十三頁,共146頁。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方法:活菌計數(shù)法——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總菌計數(shù)法——血球計數(shù)板或霍瑟(PeroffHausser)細菌計數(shù)板(二者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厚薄不同而已)。
第七十四頁,共146頁。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本實驗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酵母菌的數(shù)量取清潔無油的血球計數(shù)板,在計數(shù)室上面加蓋玻片。取酵母菌液,搖勻,用滴管由蓋玻片邊緣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滲入,計數(shù)室內不得有氣泡。靜止5min后,用低倍鏡觀察并將計數(shù)室移至視野中央。高倍鏡下計數(shù):隨機計數(shù)五個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個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總菌數(shù),最后再換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數(shù)。計算方法:注意事項:壓在方格線上的菌體,以壓在底線和右側線上的菌體計入本格內;遇到有芽體的酵母時,若芽體和母體同等大,就按單個酵母計數(shù)。計數(shù)完畢后,血球計數(shù)板要立即清洗干凈,并用吸水紙吸干,最后用擦鏡紙擦干凈,并放回盒內。(X1+X2+X3+X4+X5)5×25(或16)×10×
1000×
稀釋倍數(shù)酵母菌細胞數(shù)/mL=第七十五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微生物保藏方法斜面冰箱保藏法:將菌種接在新鮮斜面培養(yǎng)基上,定溫培養(yǎng)長出豐滿菌苔后,一般形成芽孢的細菌要形成芽孢,形成孢子的微生物要長出孢子,貼上標簽,放在試管架上,在棉塞部位用尼龍紙或防水紙包好,放入40C冰箱中保藏。一般每隔3個月至半年用新鮮培養(yǎng)基移植1次。方法簡便,實驗室均采用。
缺點:移接代數(shù)太多,易產生變異、退化。石蠟封藏法:在已長好的斜面菌種上加入無菌液體石蠟油,高出斜面1cm直立試管放入冰箱保藏,適用保存細菌和放線菌。石蠟的處理:250mL三角瓶裝100mL液體石蠟,1.05kg/cm3高壓滅菌30min,然后放在1050C左右的烘箱中1h,使水分蒸發(fā)掉。砂土管保藏法:(可用于保藏產孢子的放線菌、霉菌和產芽孢的細菌)。1.砂土管的制備:取河沙若干,用40目過篩,出去大顆粒,加10%HCl后煮沸30min,除去有機質(也可用10%HCl浸泡2—4h)。最后倒去酸水,用自來水沖洗至中性,烘干備用。另取0.3m以下非耕作層的瘦黃土若干,曬干磨細,過120目篩。2.按土:砂=1:4的比例均勻混合,裝入指形管中,以1cm高為宜,塞上棉塞,160~1700C干熱滅菌2h。3.在新鮮菌種斜面上加入3mL左右的無菌水,用無菌接種環(huán)制成菌懸液,用無菌吸管吸取0.2~0.3mL的菌懸液放入每個砂土管中,用接種環(huán)拌勻,并貼上標簽,注明菌名。4.菌液加好后,立即進行抽真空干燥,要求在24h內抽干,尤其是夏天要求較短時間內抽干。搖散砂土,放干燥器內冰箱保藏。冷凍真空干燥保藏法:此法一般常用于細菌或病毒一類的菌種保藏,常用脫脂牛奶或血清作為菌種的保護劑。第七十六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微生物生化反應生化反應來測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生化反應常用來鑒別一些在形態(tài)和其它方面不易區(qū)別的微生物。糖酵解試驗淀粉水解試驗V-P試驗甲基紅(MethylRed)試驗靛基質(Imdole)試驗枸椽酸鹽試驗:尿素酶(Urease)試驗三糖鐵(TSI)瓊脂試驗第七十七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糖酵解試驗
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類的能力有很大差異,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產氣或不產氣??捎弥甘緞┘鞍l(fā)酵管檢驗。第七十八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淀粉水解試驗某些細菌可以產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為麥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變藍色。第七十九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乙酰甲基甲醇(V-P)試驗某些細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yǎng)基中能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丙酮酸縮合,脫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強堿環(huán)境下,被空氣中氧氧化為二乙酰,二乙酰與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紅色化合物,稱V-P(+)反應。第八十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甲基紅(MR)試驗
腸桿菌科各菌屬都能發(fā)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過程中產生丙酮酸,進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謝的途徑不同,可產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產物,可使培養(yǎng)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紅指示劑變紅。第八十一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靛基質(吲哚)試驗某些細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顯色反應表現(xiàn)出來。吲哚與對二甲基氨基苯醛結合,形成玫瑰吲哚,為紅色化合物。第八十二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檸檬酸鹽試驗某些細菌能利用檸檬酸鹽作為碳源,及磷酸銨作為氮源,將枸椽酸鹽分解為二氧化碳,培養(yǎng)基反應后成堿性,由于指示劑的作用,培養(yǎng)基變?yōu)樘m色。第八十三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尿素酶(Urease)試驗有些細菌能產生尿素酶,將尿素分解、產生2個分子的氨,使培養(yǎng)基變?yōu)閴A性,酚紅呈粉紅色。1、未接種2、尿素酶陽性3、尿素酶陰性第八十四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三糖鐵(TSI)瓊脂試驗
本試驗可同時觀察乳糖和蔗糖發(fā)酵產酸或產酸產氣(變黃);產生硫化氫(變黑)。葡萄糖被分解產酸可使斜面先變黃,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觸空氣而氧化,加之細菌利用培養(yǎng)基中含氮物質,生成堿性產物,故使斜面后來又變紅,底部由于是在厭氧狀態(tài)下,酸類不被氧化,所以仍保持黃色。a.uninoculated
b.littlechange/alkaline/-/-
c.alkaline/acid/-/+
d.acid/acid/+/+
e.acid/acid/+/-
第八十五頁,共146頁。細菌生理學檢查法
--沙門氏菌的TSI試驗第八十六頁,共146頁。食品衛(wèi)生細菌學一般檢驗技術
學習目標:熟悉微生物檢驗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掌握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常見檢樣的制備技術;熟悉食品微生物檢驗中細菌總數(shù)、大腸菌群數(shù)的檢驗程序;熟悉掌握食品微生物檢驗中細菌總數(shù)、大腸菌群數(shù)檢測的操作技術,并能獲得正確的檢驗結果,寫出規(guī)范的檢驗報告。第八十七頁,共146頁。食品衛(wèi)生細菌學一般檢驗技術
食品衛(wèi)生細菌學檢驗的目的,是要對食品進行細菌衛(wèi)生評價。這就要求檢驗人員在求實的精神下,科學地進行被檢對象的采樣、樣品送檢、檢樣處理、檢驗以及報告。在整個過程中,不得摻雜檢驗人員的絲毫主觀臆想和工作上的馬虎,要有章可依地進行檢驗和報告。樣品的采樣→送檢→樣品的處理→檢驗與報告
第八十八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樣的采集樣品種類樣品可分大樣、中樣、小樣三種。大樣是指一整批樣品;中樣是指從樣品各部分取得的混合樣品,定型包裝及散裝食品均采樣及散裝食品均采樣250g;小樣系指分析用的樣品,又稱為檢樣,檢樣一般為25g。采樣的方法根據(jù)樣品,如袋裝、瓶裝或罐裝食品,應采用完整的未開封的樣品;檢樣是冷凍食品,應保持冷凍狀態(tài)(可放在冰內、冰箱的冰盒內或低溫冰箱保存),非冷凍食品需在0~5℃中保存。(1)液體樣品的采樣:將樣品充分混勻,無菌操作開啟包裝,用100ml無菌注射器抽取,放入無菌容器。(2)半固體樣品的采樣:無菌操作開啟包裝,用滅菌勺子從幾個部位挖取樣品,放入無菌容器。(3)固體樣品的采樣:大塊整體食品應用無菌刀具和鑷子從不同部位取樣,應兼顧表面和深度,注意樣品代表性;小塊大包裝食品應從不同部位的小塊上切取樣品,放入無菌容器。樣品是固體粉末,應邊取樣邊混合。第八十九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樣的采集
(4)冷凍食品的采樣:大包裝小塊冷凍食品的采樣按小塊個體采??;大塊冷凍食品可以用無菌刀從不同部位削取樣品或用無菌小手鋸從冷凍上鋸取樣品,也可以用無菌鉆頭鉆取碎樣品,放入無菌容器。注:固體樣品或冷凍食品取樣還應注意檢樣目的,若需檢驗食品污染情況,可取表層樣品;若需檢驗其品質情況,應再取深部樣品。(5)生產工序監(jiān)測采樣車間用水:自來水樣從車間各水龍頭上采取冷卻水,湯料從車間容器不同部位用100ml無菌注射器抽取。車間臺面、用具及加工人員手的衛(wèi)生監(jiān)測:用板孔5cm2無菌采樣板及5支無菌擦拭25cm2面積。車間空氣采樣:將5個直徑90mm的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分別置于車間的四角和中部,打開平皿蓋5min,然后蓋上平板送檢。第九十頁,共146頁。食品微生物檢樣的采集采樣的數(shù)量采樣的標簽:采樣前或后應立即貼上標簽,每件樣品必須標記清楚,如品名、來源、數(shù)量、采樣地點、采樣人及采樣時間(年、月、日)取樣注意事項:防止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老年服務機構輔導員聘用合同(生活照料)
- 酒吧藝人合同制簽約及排期管理協(xié)議2025
- 2025至2030年中國耐濾漂牢度增進劑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抵押消費貸款業(yè)務委托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商業(yè)地產場地房屋租賃合作協(xié)議
- 2025至2030年中國網(wǎng)球撿球籃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度股權無償轉讓與公司財務重組及債務清償協(xié)議
- 2025年度項目經理內部承包責任制及環(huán)境保護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車按揭貸款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年度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與薪酬調整合同
- 2025年無錫科技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貴州省貴陽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監(jiān)測歷史試題(含答案)
- 八大員-勞務員??荚囶}與答案
- 2024危重癥患兒管飼喂養(yǎng)護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課件
- Python金融數(shù)據(jù)挖掘與分析實戰(zhàn)課程教案教學教案
- 2024年地鐵車站照明系統(tǒng)安裝與維護勞務分包協(xié)議3篇
- 脫硫自動化控制-洞察分析
- 醫(yī)務人員醫(yī)德醫(yī)風培訓
- 2024湖北省金口電排站管理處招聘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油井供水合同范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