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課堂實錄+說課稿+相關資料)課文合集_第1頁
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課堂實錄+說課稿+相關資料)課文合集_第2頁
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課堂實錄+說課稿+相關資料)課文合集_第3頁
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課堂實錄+說課稿+相關資料)課文合集_第4頁
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課堂實錄+說課稿+相關資料)課文合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最新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7.古詩四首(教案)

17.《古詩四首》教案

《題西林壁》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

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

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

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

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

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

們稱頌的詩篇一一《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

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

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

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

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

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從上往下看,

廬山是;從遠處看廬山,像;從近處看

廬山,像;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

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O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

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

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

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

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

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

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

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

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

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

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觀書有感(其一)》

【教材簡解】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

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

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從而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

妙難言的讀書感受。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

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

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yǎng)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

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課前準備】

1、收集朱熹的讀書名言和古詩,弄懂它們的意思。

2、預習《觀書有感(二)》,理解詩意。

3、查閱資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話介紹朱熹。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

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睂W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

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因此,古詩教學中,讀是基礎,

悟是關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

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中,朗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與

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并著眼課題,

啟發(fā)思考,回扣主題,補充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設計思路】

課堂伊始,教師帶領學生讀朱熹的讀書名言導入到新課的學

習。初步學習古詩時,要求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去自學,通過自

學成果的檢查,反饋初讀成果,朗讀做到字音正確、節(jié)奏鮮明。本課

的重點是理解詩句的意思,引導學生找出詩眼“清”,抓住重點字“鑒”

和重點句“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感受半畝池塘的清澈明凈。學習后

兩句詩時,引導學生體會源頭活水對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詩內(nèi)容

與題目的關系,領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是本課教

學的難點。有了上面學習的鋪墊,對照精心的板書設計,再加上教者

富有啟發(fā)性的疑問,這一難點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過程】

一、品讀名句初識作者。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古詩兩首》,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這有四句名言,請你去讀一讀,試著讀懂它們。【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

長進。

2、學生自由讀一一能讀懂嗎?它們都是關于一一讀書的,讀

書也叫“觀書”,板書。能給我們很好的警示,我們一起熟記于心。

【齊讀】

3、知道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允钦l說的嗎?(朱熹)【板書,強

調(diào)“熹”的寫法】

4、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呢?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

默讀,一起來讀一讀這段簡介。

5、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

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板書:有感。于是,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一首

詩一一觀書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品析詩句理解詩意

1、首先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初步自學這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

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

面?!可_始自學,師巡視,提示要扎扎實實把這三個要求落實到位

了。一半時間后,可以建議學生互相交流交流。

2、檢查誦讀。

1)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

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鑒”“徘徊”,再指名讀】

2)詩有了節(jié)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

句的節(jié)奏來呢?【指名讀,評價一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出示標注

的節(jié)奏提示,男生齊讀】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里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fā)

現(xiàn)沒有?(?)所以這句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呢?我們一起來讀三四

句。

小結: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diào)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

在于把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

味會更足。

3、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你知不

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

畝】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板:清】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讀】

3)“鑒”是個生字,指導寫字,師范寫,什么意思?(鏡子)

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

這就是鑒開?!鞍氘€方塘一鑒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

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方塘

的一一清澈明凈?!景澹呵宄好鲀簟克那宄好鲀暨€表現(xiàn)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

做一下動作。方法:連詞成句,調(diào)整詞序,添加詞語。(藍天白云清

晰地倒映在水中,來回地移動)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

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yōu)美的景色,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

總是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師讀,生交流】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

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一一要求

邊讀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讀一一女生齊讀-----起美美地

背一背這兩句】

4、品讀三四句。

1)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chǎn)

生疑問一一問渠哪得清如許?問、渠、哪得、如許什么意思?翻譯一

下,他有什么疑問?(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

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一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境鍪救木洹孔詥?/p>

又自答這叫什么?詩中哪個詞提示了你原因了?

2)“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di”,第四聲,作什么

意思?(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一一活水不斷地從

源頭流來?!景澹涸搭^活水】怎樣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頭而常流

動的水)

3)我們可以想象:遠處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

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5)如果沒有活水源源不斷的流進方塘,方塘會怎樣?(水

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

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

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

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

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享受詩趣。

1、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

了,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

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

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機出示填空題: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

板書:人的心智:更加聰明一讀書汲取】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

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升華,這

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這個題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

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后兩句要讀得意味深長,一

語雙關)【指名讀(2人)——齊讀】

四、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里,使人們

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為一個杰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

詩叫作“說理詩”?!景鍟赫f理詩】

2、其實我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回憶嗎?【出

示: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不識廬

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

的收獲,正如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當你

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一,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

困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

直后悔。這正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只有不斷地讀

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心智才會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正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五、反復誦讀,完滿

1、同學們,好的詩句能流傳百年,而朱熹的這兩句詩卻流傳

了幾千年,現(xiàn)在在“南溪書院”的“活水亭”上,還能清晰地看得見

朱熹的這兩句飽含哲理的詩【出示,引讀】

2、我想,在我們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這兩句讓我們

思考一生的詩,讀一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朱熹的詩那么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一景一理,

融合的那么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

定格在你心里一輩子?!九錁纷x】(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里去,這就叫

讀出韻味。)

4、品讀完這首詩,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

已經(jīng)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

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

要。記?。簩W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六、作業(yè)布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

思,并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讀書道理。(靈活機動處理,

若時間寬裕,就作為課堂上補充閱讀)

2、搜集一些讀書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板書:

觀書有感(說理詩)

朱熹

方塘清一源頭活水

心智明一讀書汲取

最新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7.古詩四首(課堂實錄)

17.古詩四首(課堂實錄)

《題西林壁》

一、激情導入

師:(配樂欣賞廬山風光片)欣賞了這些這些風景感覺怎么

樣?

生:美

師:是啊,這里山高水常,這里云霧彌漫,這里古樹參天,

這里年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

李白來到這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齊備)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

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交流資料

師: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有關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資料,

誰愿意把你的資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蘇軾是宋代大詩人,寫過很多詩,可查找的有3000多

首。

生: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是寫在墻壁上的。

生:我知道廬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點。

三、聽錄音,模仿讀

師: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古詩(放配樂詩朗誦《題西林

壁》)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錄音來比一比。

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讀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生:讀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吧。

四、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

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

下面就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

生:我看見許多的樹,許多的花,還有許多的草。許多的鳥

在樹上唱歌。

師:你真是用心的去讀了。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

立的山峰。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板書:橫嶺側峰)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看到的是嶺一

會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側遠近高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

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jié),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jié)、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

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

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這個道

理在我們以前所學的課文當中也出現(xiàn)過,誰知道是哪一篇課文嗎?

生:《畫楊桃》

師:廬山真美啊,作者來到廬山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

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

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面看,奇峰陡

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出俯瞰,深溝幽壑;在

低處抬頭仰望,重巒疊障。廬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壯麗;是險

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壑

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xiàn)出來吧。

生讀古詩

師:同學們剛才交流的時候說了蘇軾現(xiàn)存的詩就有三千多

首,誰能讀讀你收集的蘇軾的詩。

生展示。

《觀書有感(其一)》

檢查預習導入

生背誦《觀書有感》

(古詩瑯瑯上口的節(jié)奏,簡練的文體易于學生背誦,學生上課前

大多已會背誦。)

師:光會背還不行,能默寫嗎?

生:能!

師:還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嗎?

生:翻開課本,看字詞。

師:談一談有沒有要注意的字詞?

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以“渠”字為例:

師:這是上下結構的字,如何在書寫上突出“上下結構”呢?生:將

“木”的一橫寫長些。

(字的教學應引導學生把握關鍵部位,既利于識記字型,又利于

正確布局書寫。)

生默寫并自查

師出示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重點指導“一鑒開”)

師:“半畝方塘”好理解,“一鑒開”怎么理解呀?誰來幫幫我?

要是“一劍開”我肯定知道是指詩人一劍把半畝方塘里的水給劈開了。

可這兒用了這個“鑒”字,哎?。◣熥鹘箲]狀)

生:老師“鑒”是鏡子的意思。

師:噢,有這個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說出理由來聽聽?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師:你真行!會用工具書幫助學習了。據(jù)老師了解“鑒”在2000

年版本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5種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選中了“鏡

子”?生不語

(引導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猶為重要,這將有效培養(yǎng)學生

主動探究并獲取知識的能力。)

師:再讀一下這句。生讀后師:讀出什么來了嗎?

生1:我覺得“鑒”在這句話中應理解為“鏡子二師:你的“這

句話”說得好,你會聯(lián)系句子理解字詞了。)

生續(xù)說:我看了文中的插圖水面比較平靜,半畝方塘水平如鏡所

以“鑒”在這兒應該理解為“鏡子”的意思。

師:你不僅能聯(lián)系句子還能圖文結合思考,謝謝你幫我解決了第

一個“攔路虎二可"開”字你們理解嗎?

生:當“打開“講

師:這個老師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學學來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

同學)

老師課前查過資料了,古代的銅鏡有鏡袱蓋著,用時打開?,F(xiàn)在

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生試說

指一生說:半畝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

(查閱工具書,主動收集資料是高年級學生應養(yǎng)成的一種學習習

慣。)

師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師:我們經(jīng)常用鏡子照美麗的小臉蛋,詩人說池塘像一面鏡子,

那此時誰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師:他們一邊照還一邊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強調(diào)雙人旁)

生:來回移動

師:能否說成“晃動”?

生:不行,用“晃動”說明方塘里的風太大了。

師:你怎么知道當時風不大呀?

生:上句說池塘像鏡子嗎?

師:噢!這就叫聯(lián)系上文呀!

(古詩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學會圖文結合,聯(lián)系上下句理解感悟,這

是一種閱讀能力。)

師: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畝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樣?

生:好高興呀!

師:你怎么知道?出示:問渠哪得清如許?

生:這句中說池塘水很清

師:“渠”不是“渠道”嗎?你怎么說是池塘呢?

生:上句寫詩人看到半畝方塘水清,所以在問的呀,顯然“渠”

指的就是方塘

師:詩人問什么呀?

生:詩人在問池塘里的水怎么會如此清澈呢?

師:問得好,看來詩人挺會動腦筋的,既然是問話,別忘了問號

呦?那么詩人有沒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詩都是逗號句號,此處問號有必要作一強調(diào)。)

出示: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齊讀

師:你知道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嗎?

生: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的。

師:如果沒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

生3:水還會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

生5: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

師:是呀!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

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老師曾看到過一個小池塘,里面

漂滿了污物,夏天還有濃濃的臭味,要是詩人看到這樣一個池塘,又

會寫出什么詩來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動起筆來。

師選擇一生習作,投影出示

觀塘有感

陳橋

半畝方塘不見開,

一片污物在徘徊。

問渠哪得臟如許?

為有世人亂扔來。

指小作者朗讀,該生一臉憤怒狀

師:你好生氣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護好水源是嗎?

(聯(lián)系生活情景,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并適時讓學生學詩練筆。)

出示《觀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現(xiàn)的四句詩前。

眾生:不對!不對!是《觀書有感》!

師:細看課本,作迷惑狀,知道老師想什么嗎?

生:老師肯定想:詩的內(nèi)容明明寫的是詩人觀塘的感受,怎么又

以《觀書有感》為題呢?

師:你跟老師想到一起了,難怪這么肯定??衫蠋熛氩煌ㄑ剑磕?/p>

們再幫幫我,好嗎?

引導學生觀看插圖

生:詩人手中抓著書,身旁還有一些厚厚的書,我想詩人肯定很

愛學習。

師:是??!出示關于詩人的資料。著重強調(diào)“南宋著名理學家、

教育家。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

蓄,具有哲理性。

師:讀了關于詩人的介紹,能幫我回答問題了嗎?

生舉手欲答,師:再想想好嗎?

情景輔助理解:師手拿書本,黑板上出示半畝方塘的簡筆畫,眼

光從書本移向方塘并吟誦《觀書有感》,忽然師似有所悟。眼光從池

塘回到書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呀!我要想變得英

明有遠見,看來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斷讀書,獲取新知識才行。

生2:不能滿足現(xiàn)有的知識,所謂“少壯工夫老始成”,要活到

老學到老。

生3:不斷學習,永不滿足,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師:你們終于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受。這種感受還是對池塘

嗎?

眾生:不是,不是!詩人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用半畝方塘來比

喻自己讀書的感受。

師:詩人和我們都明白了讀書的道理。

出示:半畝方塘就像-----------------------------O

源源不斷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師:你們讀懂了詩的內(nèi)容,有沒有讀懂詩人呢?手指關于詩人的

介紹材料,想對他說什么嗎?

生1:謝謝您,朱大師,您讓我明白了人應該不斷學習,才能使

自己更聰明。

生2:朱熹??!您真是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您不愧是一個大理學家,一個池塘也能讓您想到

讀書的道理。

生4:您的題目真含蓄呀,讓我們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學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導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使學生真正

走進詩人。)

最新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7.古詩四首(說課稿)

17.《古詩四首》說課稿

《題西林壁》

一、說教材內(nèi)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

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一一《題西林壁》。

這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于觀察大

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额}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

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它是蘇軾在游廬

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

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奇怪的是這首詩

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廬山的感受。詩

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

麗,是險峻,還是優(yōu)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

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

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

本著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

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

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為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了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

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

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感

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

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設計理念

1、《基礎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大國推進遠程教育設施

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與學科課程

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

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發(fā)揮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技術優(yōu)勢,為

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2、《語文課程標準》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

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

資源,去體現(xiàn)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

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一一想一一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nèi)

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fā)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

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

現(xiàn)萬物奧秘。老師今天帶同學們?nèi)タ纯茨菑]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

會有發(fā)現(xiàn)。(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語呢?請

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里山高水常,這里

古樹參天,這里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

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

確書寫)。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知的畫面入手,喚起學生對景的遐想,激

發(fā)學生對詩文的閱讀期待,從而使他們逐漸進入詩的意境,帶著極大的

興趣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

2、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A.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于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fā)

言,進行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B.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一一課件出示錄

音范讀,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么美嗎?指三I、

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jié)奏感,如:注

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shù)睦L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

讀好韻腳“ng

C.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

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并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

出來。

【設計意圖]朗讀就像一位出色的導游,會把我們帶入神奇美妙

的語文世界,興趣是朗讀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朗讀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全

身心投入。

3、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1)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

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

呢?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nèi)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

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么的

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以

拓展兒童的想象?!弊寣W生觀看畫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

以及思維和表達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在

此讓學們明白了看廬山確實每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同時還直觀地感受

到了看景還可以從季節(jié)、氣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著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

所說一一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并理解其含

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

啟發(fā)、出示課件一一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

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秘。

4、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A、啟發(fā)談話:廬山千姿百態(tài),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

才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

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著不同的面目)然后詩人再向同學

說明了:原來是因為一一(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

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

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設計意圖]當書本上的知識已無法更好地證實猜想時;當學生

們的學習熱情還高漲時,我適時地點撥,使他們的探究很自然地從課內(nèi)

延伸到課外,這樣,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學習語文的世界展現(xiàn)在他們

的面前。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

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著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

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于描寫廬山

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設計意圖]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

燦爛的東方文明,給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shù)的瑰寶。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化

中,古詩一直閃耀著璨燦的光芒,引導學生去誦讀、賞析,加深他們對

詩歌文學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fā)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最后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一一要想

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

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嶺)側(峰)

遠近高低(實寫)

(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說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應用

在剛才以上的環(huán)節(jié)中,本節(jié)教學巧妙地將遠程教育設施與教學內(nèi)容

相結合,以資源中的范讀去使學生懂得詩要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獲得

自己對古詩的情感體驗,發(fā)揮創(chuàng)見性。通過利用遠程教育設施中的資源

——(廬山的風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圖)攻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為

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得

到了有效的鍛煉。

《觀書有感》

一、激一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宋

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書: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取得

如此大的成就,是因為他一生勤奮讀書,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宋)朱熹

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

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二、寫——整體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

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

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全詩歌)

齊讀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昨天,我請同學們按照自學要求

自學了這首詩,現(xiàn)在,來看看你們學得怎樣?

三、品一一還原詩情

(一)、出示: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二)、讀中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

(1)誰愿意來讀讀這首詩?(出示全詩,指讀)

(2)說說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做上記號)學習古詩,遇到不

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組詞,借助圖畫)

(3)引導學生理解一、二句詩意

“鑒”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制成)。照。仔細看。

你認為應該選哪條意思?為什么?(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

解)

師:怎么寫?(板書,學生跟著書空)古代鏡子是用銅制成的,所以

底下是“金二銅鏡不用時常常用布蓋著,用時打開。這里的“開”

理解為打開。

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好嗎?(理解詩句,說詩句意思時,可以用上這

些方法:連詞成句,調(diào)整詞序,添加詞語。)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