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_第1頁
2023年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_第2頁
2023年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_第3頁
2023年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_第4頁
2023年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利己與利他議論文(3篇)

篇一利己與利他議論文《孔雀東南飛》從劉蘭芝被遣開端,以焦仲卿自掛東南枝,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結(jié)束,兩人遭遇令人同情,結(jié)局令人傷悲。造成焦仲卿、劉蘭芝悲劇的因素涉及家庭、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家庭結(jié)構(gòu)缺位導致焦家家庭不穩(wěn),利己歸因心理偏向?qū)е陆怪偾?、劉蘭芝認知偏差,而封建家長制則是兩人悲劇的社會根源。

一、家庭原因家庭結(jié)構(gòu)的變化與缺位激化矛盾

這是焦、劉悲劇產(chǎn)生的最直接原因。婆媳關系,歷來都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關系中的難題。兒媳卻與婆婆無骨肉之親,而且是婆權(quán)的潛在爭奪者,這便奠定了兩代異血緣女人間命定怨仇。[1]焦家特殊的家庭結(jié)構(gòu)變化與缺位直接激化了家庭矛盾。

首先,焦家原雙向封閉式家庭結(jié)構(gòu)被打破。普通父、母、子三元式家庭中加入媳之后都常有如此問題,何況詩歌中焦家是母、子二元式家庭結(jié)構(gòu)。三元到更多元只是量的變化,而二元到三元卻是質(zhì)的改變。焦家原生結(jié)構(gòu)由母與子構(gòu)成,劉蘭芝的加入,徹底打破了之前其母子間雙向封閉式關系而使之變成多向開放式結(jié)構(gòu),這更容易讓焦母產(chǎn)生失去感、被剝奪感,由此產(chǎn)生焦慮、嫉妒情緒,進而轉(zhuǎn)化為對劉蘭芝的不滿。

其次,焦家婆媳間缺乏矛盾緩沖。這個緩沖介質(zhì)可以是人(焦仲卿或他與劉蘭芝的孩子),也可以是距離等,但這些焦家都不具備。先說空間距離,其實這有點以現(xiàn)代觀念臆想古代問題,因為古代侍奉公婆是對媳婦最基本的倫理要求?!抖Y記內(nèi)則》中說:婦事舅姑,如事父母。此舅姑即指公婆,而且對如何侍奉都有很具體的規(guī)定,所以正常情況下劉蘭芝也不應當也不可能例外。再說孩子,如果有孩子,焦母和劉蘭芝都可以借此移情,將情感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而減緩兩人間的矛盾,可詩中并無提及有孩子。最后說焦仲卿,最有效的緩沖對象當然是他,作為兒子、丈夫的兩重身份,他是婆媳兩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的紐帶。焦母有怨怒,可以直接向兒子發(fā)作,他也可以更柔和地對劉蘭芝勸慰;劉蘭芝有委屈,可以傾情向丈夫訴說,他也可以更委婉地向焦母進言。然而焦仲卿作為府吏長年在外,劉蘭芝與他相見常日稀,焦母一樣也是。他的缺位狀態(tài)讓婆媳兩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變得更難,婆媳之間出現(xiàn)焦母認為劉蘭芝舉動自專由的不滿和劉蘭芝自己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的委屈的矛盾分歧。婆媳兩人不能通過他進行更有效的溝通,焦仲卿也不清楚婆媳間分歧矛盾而及時緩沖化解,更何況在專橫的家長焦母面前,他還只能唯唯諾諾,根本沒有說話的分量。

二、心理原因自我防衛(wèi)的利己歸因偏向心理加深了矛盾

人普遍存在的利己心理偏向是焦、劉悲劇形成的個體心理原因。利己歸因偏向也稱利己歸因偏差,或自我強化偏向、自我防衛(wèi)偏向,它是指人們有一種居功自賞而避免對失敗負責的傾向,具體到歸因問題上,即:人們傾向于把積極的行為結(jié)果(成功)歸因于個人因素,而把消極的行為結(jié)果(失敗)歸因于環(huán)境因素。[2]類似于選擇性視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自我防衛(wèi)心理本能。這種利己偏向,或單方面突顯甚至擴大自己的好;或認為錯都是別人的,自己沒有責任;或只從自身角度看問題,不為對方設身處地考慮;或片面強調(diào)甚至夸大外界環(huán)境因素,為自己找到種種開脫的理由?!犊兹笘|南飛》中焦母和劉兄,因其是迫害者,讀者容易理解并認可其言行利己偏向,而對于被迫害者焦仲卿和劉蘭芝,則更容易因?qū)ζ浣o予的同情而忽略該特征。

先看劉蘭芝。在與焦母的關系及矛盾沖突中,劉蘭芝從頭到尾都幾乎只強調(diào)并展現(xiàn)自己的好,突出自己所受的委屈。前者如十三能織素的聰慧,十六誦讀書的知情達理,守節(jié)情不移的忠貞,夜夜不得息的勤勞,三日斷五匹的能干等等;后者如大人故嫌遲君家婦難為進止敢自專謂言無罪過兒實無罪過逼迫兼兄弟等等。特別是臨別時的精心打扮,把自己精妙世無雙的最美外在展現(xiàn)給焦家;拜別焦母時的謙恭姿態(tài),囑咐小姑時長嫂語態(tài),展現(xiàn)自己知書達理重感情的最美內(nèi)在。在劉蘭芝自己眼里,她本人就是完美存在。劉蘭芝的這些優(yōu)點毫無疑問都是真實的客觀存在,但是如果只是選擇性刻意展現(xiàn),利己歸因偏向的特征就體現(xiàn)出來了。并且,臨別的精心打扮,在焦母看來更是坐實了劉蘭芝的自專由,甚至將其看作是赤裸裸的挑戰(zhàn)也并非完全沒道理,難怪劉蘭芝拜別時還怒不止。利己心理導致行為偏向,進而讓兩人矛盾進一步尖銳化。

再看焦仲卿。一是求母不成后舉言謂新婦所說的一段話。我自不驅(qū)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把遣歸的責任完全歸于焦母而撇清自己,把自己也同樣歸之于受逼迫之列。而且,他讓劉蘭芝回娘家而自己回官府上。他離開焦家去太守府可以暫時避開這個矛盾,而劉蘭芝這樣回娘家是要承受極其嚴重的后果。不管他是有意還是在無意中地淡化劉蘭芝還家的后果,利己偏向心理卻體現(xiàn)得非常典型。他給了劉蘭芝一個不久當歸還的口頭承諾,勸劉蘭芝忍受委屈,要劉蘭芝不要違背他的話,特別還用了慎勿二字來加強語氣。雖不懷疑焦仲卿對劉蘭芝的感情是真實的,但他的這種做法于自己幾乎無損但肯定讓劉蘭芝處境極度惡化。二是兩人死別前相見一節(jié)中焦仲卿的話: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在劉蘭芝向他解釋被逼迫應人后,焦仲卿的第一反應不是相信,更沒有安慰,有的只是諷刺與指責。他美化自己為磐石,可以禁受千年,諷刺劉蘭芝如蒲葦一樣在旦夕間改變,把不守諾言的責任歸之于劉蘭芝身上;他不顧劉蘭芝的心傷,賀卿得高遷,以此指責劉蘭芝貪圖富貴而變心;而一句吾獨向黃泉標榜出自己為情而殉的忠貞,甚至還暗含些許語言的綁架意味。從焦仲卿這幾句充滿攻擊性的話語中,看不到理解與寬容,看不到同心與協(xié)力,讓人看到的是自私與狹隘,是猜忌諷刺與自我開脫。他以這種攻擊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與不力,也是利己偏向心理的典型體現(xiàn)。

三、社會原因強大冷酷的封建家長制讓人逃無可逃長期以來形成的封建家長制是焦、劉悲劇形成的背景與深層原因。中國古代家長制,大略始于夏、商,發(fā)展于漢、晉,完善于宋、元后。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禮記坊記》),家長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權(quán)力;而成員則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朱熹《朱子家禮》),成員只是家長的附庸,幾乎沒有獨立性。在焦家,焦仲卿、劉蘭芝只是成員;在劉家,劉蘭芝也只是成員。這種身份定位注定了焦仲卿和劉蘭芝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以劉蘭芝為例。

一是體現(xiàn)在無錯而被遣。古代出嫁女子被遣,一般是犯七去之條,包括不順父母(此指公婆)、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大戴禮記本命》)。焦家的統(tǒng)治者焦母遣歸她的理由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單從此句來看,似乎屬于第一條不順父母,但除了焦母的這個純粹結(jié)論外,文本中找不到直接支撐的理由;相反,透過劉蘭芝的言行舉止,所能看到的卻是一個知書達理的與此完全相反的形象。十六誦詩書,體現(xiàn)知書;奉事循公姥,進止豈敢專,體現(xiàn)有禮;特別是即使被遣,臨別時仍上堂拜阿母卻與小姑別,仍念母勞家里,囑咐小姑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劉蘭芝用實際行動也證明了她知書達理,所以倒過來推論,焦母所謂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只是純粹的借口而已。與此相對,焦母的言行卻十足的蠻橫,如焦仲卿求情時她的槌床大怒,一點不留余地地否決,在劉蘭芝拜別時仍怒不止,甚至最后在焦仲卿死別時也不回頭。一個無理由遣人,一個無過錯被遣,焦母作為家長的地位與權(quán)力由此而知。

二是體現(xiàn)在回娘家后阿兄逼迫。出嫁的女子要仰夫家鼻息,棄婦更要看娘家人臉色。所以即便有相對開明的劉母的憐憫,而一旦劉兄對阿妹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為責問時,劉蘭芝也只能被迫答應了。也許有人會說這能算逼迫嗎?確實,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幾句話可能不一定算逼迫,但詩前序言中明確告訴了讀者其家逼之,后文劉蘭芝與府吏見面時也明確說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這是她被逼迫的確鑿證據(jù)。只是詩中沒有將其詳細描述而已。

兩人的婚姻在焦母的強行干涉下破裂,而生命也在焦母、劉兄等人的逼迫下走向死亡。焦母、劉兄這兩位封建家長,根本不會真正顧及焦仲卿、劉蘭芝兩人自身的感受,正如評價所說: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恩愛夫妻,焦母不由分說,將他倆活生生地拆開;劉兄貪圖富貴,迫使妹妹蘭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劉兄合力將焦仲卿和劉蘭芝逼上絕路。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長制的冷酷與無情。[3]

參考文獻:

[1]汪兵,林杰.論中國古代的婆權(quán)[J].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x(1).

[2]劉永芳.歸因理論及其應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65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x.

篇二利己與利他議論文摘要筆者以《哲學與人生》課程中人的本質(zhì)與利己利他章節(jié)為例,分享了一些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以期能為這門課的課堂教學互動提供一些拙見。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課堂互動德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B82-0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005-02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德育課程,貼近生活實際,用哲學觀點指導人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等觀點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用哲學的智慧解決生活中的煩惱,多一些幸福和快樂,逐漸從中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人的本質(zhì)與利己利他是教材第十三課的內(nèi)容,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有兩大點:一、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二、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第一點包含人的本質(zhì)論述與個人社會密不可分,是教學重點;第二點包含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公與私的關系、義與利的關系、利己與利他的關系,是教學難點。下面分享一下我與學生在這一章節(jié)的課堂教學互動。

第一,案例導入,設置情景。情景如下:小李是一位軟件工程師,剛從一家軟件公司離職,來到另一家公司面試。他非常想得到這份工作,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對面試官的提問對答如流。他看出面試官對他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但他知道這個職位有很多人在爭取。為了堅定面試官對自己的意向,他提出可以拿出自己在原公司時開發(fā)的應用程序,相信對新的公司會有價值。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情景體驗,如果你作為面試官,會不會錄用小李?拋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積極思考,給出如下回答:

學生1:如果我是面試官,不會錄用小李,因為他人品不好,會給公司帶來損失。

學生2:如果我是面試官,會錄用小李,首先他有才能,能給公司帶來利益,然后跟他簽訂一份保密協(xié)議,如果離開本公司在幾年內(nèi)不能公開本公司成果,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和賠償損失,規(guī)避了風險,一舉兩得。

老師:你們作為面試官都對小李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知,唯一區(qū)別不同是前者不適合做老板,后者適合做老板,前者用人更多偏向于感性,無德之人不予采用;后者用人偏于理性,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那么小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這就跟我們今天的第一點內(nèi)容有關,人的本質(zhì)論述中的社會屬性。

第二,對教學內(nèi)容適當做加減法,換位學生思考,去發(fā)現(xiàn)他們這個年齡段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人的本質(zhì)論述中,講解自然屬性用時較短,比如人的衣食住行、陽光、蔬菜瓜果,純凈水等,簡單給學生提及即可,而講解社會屬性用時較長一些,社會屬性作為人的本質(zhì)屬性,學生理解甚難,需要播放跟學生相關的小視頻,讓他們從視頻中去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選取了漫畫《做人不能太實在》的片段,學生看后引發(fā)熱議。

老師: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出現(xiàn)像這樣的問題?

學生1:有,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現(xiàn)在都變成陌生人了,原因就是之前我對她特別好,什么都能為她著想,突然有一次我生病了,她恰好正需要幫助,我沒辦法幫她,她覺得我對她不好,所以就開始疏遠我了。

學生2:有,我的一個同學第一次向我借錢,我看他有急事就借給他了,第二次向我借錢時,我剛好手頭緊,給他講明了原因,請他理解,他竟然說我小氣,還到處跟其他同學說,我真是郁悶到極點了,怎么會遇到這樣的人?

學生3:有,我的同桌之前跟我很要好,我們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周末學習委員讓交作業(yè),我提前做好了早就交了,我的同桌在外地玩耍,當時已經(jīng)晚上十點了,她讓我?guī)退龑懸环葑鳂I(yè)交上去,我婉言拒絕了,從那之后我們再也沒有說過話了。

老師:聽完你們的分享,加上剛剛你們看的視頻,相信大家心里應該有答案了,在人際交往中,做人不要太實在,否則會吃虧,人和人之間相處應該保持距離和留給對方空間,對別人的好應該由少到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的人際交往才會持久,太遠或太近都不利于維持人際關系,希望大家以后能做得更好!

第三,結(jié)合當下社會熱點與以往的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交流表達的能力,聆聽他們的感想,引導他們思考今后處在工作崗位上應有怎樣的選擇?第二點內(nèi)容中的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也很抽象,單純用理論知識讓學生去理解是很難的,個人與集體、公與私、義與利、利己與利他都要從生活中去知會,因此播放《三峽移民》、《涼山木里救火英雄》視頻,與學生相互交流。

老師:大家觀看完《三峽移民》的視頻,對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有什么樣的體會?

學生1: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雖然三峽居民很熱愛自己的故土,不舍得離開,但為了國家建設著想,只能舍小家,保大家。

學生2:也許我現(xiàn)在很難理解對故土的熱愛,但是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生活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小時候在鄉(xiāng)鎮(zhèn),對鄉(xiāng)鎮(zhèn)的生活很熟悉,后來搬去了城里,距離并不算太遠,我的心里都很難受,更別說這些遷移到其他地區(qū)的居民了。但為了國家建設,這些犧牲是必要的。

老師:大家觀看完《涼山木里救火英雄》的視頻,你們有怎樣的感想?

學生1:老師,看視頻的時候我心情很沉重,現(xiàn)在還未組織好語言,之前也看了相關視頻,我都哭了。

學生2:他們都是最偉大的英雄,為了保護國家財產(chǎn)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學生3:如果我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也會做一樣的選擇,在國家利益面前,我們要舍棄個人利益,哪怕是生命,因為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公民。

老師:我們應該向救火英雄致敬,也對他們表達深切的哀悼,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有自己的職責。汶川大地震時,涌現(xiàn)出了許多正反面事例,我們應該以那些英雄為榜樣,做一個以國家、集體、社會利益為先的人。

第四,運用信息化軟件,對課堂進行互動和考核。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自己的手機,讓學生使用手機并且不影響教學,寓教于手機很重要。在課堂上,手機成為了教學工具,每個學生下載藍墨云班課,教師創(chuàng)建班課群,學生加入,課前使用簽到軟件,課中使用問答軟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氛圍很活躍,減少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睡覺、打游戲等現(xiàn)象。

結(jié)語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意義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還有課堂創(chuàng)新方面著手,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多數(shù)充滿對新生事物的求知欲,如果教學內(nèi)容過于陳舊或死板,很難提起他們學習的興趣,用靈活的方式開展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他們學會用哲學的智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這門課上學到的東西也能對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候紅梅.矛盾觀點與人生動力教學點滴[J].中學課程輔導,202x.

[2]林潔.《直面人生挫折與挑戰(zhàn)》主題活動課教學設計[J].廣西教育,202x(8).

[3]王笑笑.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哲學課堂的實效[J].時代教育,202x(5).

[4]嚴濤.淺談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J].當代職業(yè)教育,202x(1).

[5]肖力瓊.淺談職業(yè)高中《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創(chuàng)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x(9).

篇三利己與利他議論文摘要本研究采用經(jīng)典雙任務范式、結(jié)合Stroop范式以探究對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是否會消耗自控資源引起自我損耗效應。結(jié)果顯示,利他組和利己組被試在Stroop變式任務中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中性組,且利他組在經(jīng)典Stroop色詞檢測任務中的正確反應時要顯著長于中性組。結(jié)果表明,個體對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資源且引發(fā)自我損耗效應,而對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不消耗自控資源而未引起自我損耗效應;雙任務范式中雙相關自控任務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自控資源;利他;利己;注意偏向;雙任務

分類號B848.4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3.03.004

1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面臨是否幫助別人的抉擇,這種沖突一方面來自于本能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來自于社會道德的約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利他行為(altruisticbehavior)于社會和受助者來說,其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并且長期以來,利他一直是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之一。何為利他?Trivers根據(jù)行為的結(jié)果,指出利他是使受助者獲益而同時會讓利他者受到損失的一種行為(劉曉敏,202x;Trivers,1971)。從利他的類型可以劃分為親緣利他和互惠利他,親緣利他是主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不含有直接功利性目的,例如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互惠利他是指互惠利他者幫助別人是期望未來自己需要幫助時可以得到回報,例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惠利他類似某種期權(quán)式投資,互惠利他對于實行利他行為的當下來說,利他者是以付出為先的。另外一種則是純粹利他,主觀上不追求任何回報只是付出的利他行為,其真實性仍有爭論(葉航,202x)。從利他的內(nèi)部動機來看,Baston認為動機是難以直接測量的,利他的最后目的是為了自己獲益,則是一種利己性的利他,而最后目的并非是為了自己獲益,只是利于他人,則為利他性利他(Baston,1987;Baston,202x)。然而,只要做出利他行為時是會使得我們花費額外的時間、努力、金錢等,這就使得選擇利他行為需要進行自我控制。正如學者觀點,個體常常在利他行為發(fā)生時,壓抑利己的內(nèi)部沖動,產(chǎn)生的這種沖突就需要自我控制,而自控失敗時,個體自私的沖動就占據(jù)主動(Martinsson,MyrsethWollbrant,202x)。并且一般情況下,個體的利他行為通常是一種受主觀意識控制的行為(xu,Begue,Bushman,202x)。因此,一般認為,自我資源的減損會由利己沖動占主導,相應減少利他行為發(fā)生。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個體自主調(diào)節(jié)行為、情緒、思維等,并使其與自我價值、社會期望和道德規(guī)范保持一致的心理功能,它可以抑制特殊的行為、情緒、思想等,例如抑制憤怒情緒、抵制沖動消費、克服行為習慣等(Baumeister,202x;BaumeisterTice,202x;Kopp,1982)。自我控制本身也是復雜的,由先天素質(zhì)與后天文化、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所以,自我控制有時指的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關元,何嘉梅,202x)。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自控資源模型(theresourcemodelofselfcontrol)認為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就如同身體肌肉運動消耗葡萄糖一樣,進行類似的自我控制活動也需要消耗一定能量,這種作用于自我控制的有限能量即為自我控制資源(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BaumeisterHeatherton,1996)。當人們完成自我控制任務或類似活動時就會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資源,甚至自我控制資源會呈現(xiàn)虧損甚至衰竭狀態(tài),從而導致之后自控行為或任務完成質(zhì)量下降或失敗,這種現(xiàn)象稱為自我損耗效應,此時的狀態(tài)被稱為自我損耗(egodepletion)(Hagger,Wood,Stiff,Chatzisarantis,202x)。同時,這種自我損耗會引發(fā)個體的意志力減弱,而意志力的減弱會反過來弱化個體的自我控制,進而影響到個體做出利他行為(高科,李瓊,黃希庭,202x;Baumeister,202x)。DeWall,Baumeister,Gailliot等人202x年以成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就發(fā)現(xiàn),自我損耗后個體更少有利他行為傾向。而任俊等人對于自控資源損耗的實證研究中也表明當個體處于自我損耗狀態(tài)下,個體減少了利他行為,并且傾向于利己(任俊,李瑞雪,詹鋆,劉迪,林曼,彭年強,202x)。在費定舟等人關于利他的研究中,以自我損耗為自變量探討其對于利他行為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高自我損耗的個體比低自我損耗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少的利他行為,這表明自我控制資源損耗會對利他行為產(chǎn)生不利影響(費定舟,錢東海,黃旭辰,202x)。一般認為,利他行為發(fā)生之前,行為者需先注意到環(huán)境中的利他信息,之后抉擇是否實施利他行為。聶衍剛等人的研究結(jié)論得出個體對于利他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具體表現(xiàn)為注意警覺,而對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具體表現(xiàn)為注意回避(聶衍剛,劉莉,曾燕玲,202x)。那么,若個體對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進行抑制,是否會導致自我控制資源的損耗?注意的抑制是一種自控的表現(xiàn)形式,需要消耗自控資源,而注意的分配則是消耗認知資源,的確,有時自控資源與認知資源之間是會相互影響(黎建斌,202x)。然而,Moller于202x年進行的研究指出在外部壓力迫使個體做出自我控制的情況下(如在實驗室中,饑餓的被試面對可口的巧克力,被要求只能看而不能品嘗它),個體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也會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資源;相反,在非外力壓迫下,個體由內(nèi)部動機自主控制的行為,則消耗更少的自我控制資源。這一結(jié)果在Muraven等人的研究中也被證實,就自我控制而言,被迫要求控制的被試較之于自主控制的被試,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務中表現(xiàn)更差、更糟(Muraven,Rosman,Marylene,202x)。除此之外,Martela等人研究結(jié)果認為自主控制不會消耗自我控制資源,相反會進一步激發(fā)人們的積極行為表現(xiàn)(Martela,Dehaan,Ryan,202x)。學者對于利己與利他信息的注意似乎持不同觀點,有研究者認為對于利己相關的事宜是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即關注利己信息是自動化的;而對于利他一類的信息,則是社會化后才掌握的規(guī)則,所以并不是自動化的,是深思熟慮的有意識加工。一般情況下,個體的利他行為通常是一種受主觀意識控制的行為(xu,Begue,Bushman,202x),而自動化無需自我控制,因此不會消耗自控資源。另一種則是認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符合理性人假說,是先天的優(yōu)勢反應;利他也不過是為了避免責罰或者獲得某種獎勵,是后天社會規(guī)則下建立的條件反射(潘彥谷,劉衍玲,冉光明,雷浩,馬建苓,滕召軍,202x)。然而自控理論則認為,對于這種優(yōu)勢、習慣化反應的抑制都會消耗自控資源,不論先天與否(BaumeisterHeatherton,1996)。面對這種爭論,究竟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本研究將對其進行探究。

研究自我控制的常用實驗范式為雙任務(dual-task)范式。被試需接連完成兩個需要自控的任務,即使兩個任務并不是同一種類型的任務,也會使得第二個任務的表現(xiàn)變差(Muraven,Baumeister,202x)。然而,國內(nèi)學者認為雙任務范式中的兩項任務必須是不同類型的、不相關的兩種自控任務(如做出抉擇和情緒控制)(譚樹華,許燕,王芳,宋婧,202x)。例如,董蕊與張力為在研究運動員自我損耗實驗任務的探討中,使用的雙任務范式,任務一是視頻語詞干擾任務,任務二則是Stroop色詞任務(董蕊,張力為,202x)。的確,國內(nèi)外多數(shù)學者在使用雙任務范式時,任務一與任務二多是不同類型的任務。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同種類型的雙任務就不易造成自我損耗的效應?根據(jù)Baumeister及其同事幾十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雙任務范式中第二項自控資源損耗的檢測任務多為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表現(xiàn)為損耗組的色詞任務成績明顯不如對照組(BaumeisterVohs,202x)。董蕊與張力為在檢測傳統(tǒng)語詞干擾任務在大學生運動員中損耗效應時,也使用了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作為自我損耗的檢測任務(董蕊,張力為,202x)。另外一些學者也在自控損耗研究中以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作為檢測任務(孫利紅,張力為,202x;陽海英,張力為,202x)。目前,對于雙任務中操作的誤解是兩項自控任務必須是完全不相關,而張國禮和張力為已經(jīng)提到并非是不相關的兩項自控任務(張國禮,張力為,202x)。本文使用該任務類型的原因是,雙任務范式是用來探究自我控制相關研究的必要范式,而本文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檢測對于利他、利己信息的抑制是否消耗自控資源,而Stroop任務一般作為檢測自控資源消耗與否的任務。同時,此兩項雙自控任務不是完全不相關,自控任務一是任務二的變式。

綜上所述,本文準備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對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進行抑制會否消耗自我控制資源;其二,驗證在雙任務范式中,是否同種類型的任務一與任務二也能作為研究自我控制的任務進行使用。本研究假設1認為,對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資源,表現(xiàn)在雙任務中的任務二上成績會欠佳,差于非損耗組;同時假設2認為,同種類型的雙任務依然具有可行性,表現(xiàn)為任務二中可以檢測出自控資源損耗。

2研究方法

2.1被試

隨機選擇在校大學生100名,年齡21.34plusmn;2.01(Mplusmn;SD)歲,并將被試隨機分配到自變量的三個水平中,其中利他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利己組32人(男生17人,女生15人

),中性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所有被試的視力或矯正正常,非色盲,均為右利手,無精神疾病或器質(zhì)性引發(fā)的各種疾病,未參加過類似實驗,實驗結(jié)束后會給予被試小禮物。

2.2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三水平的組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組別(任務一中,僅利他詞的為利他組,僅利己詞的為利己組,僅中性詞的為中性組),因變量為任務二經(jīng)典Stroop任務的成績(正確按鍵的反應時和正確率)。

2.3實驗材料

2.3.1詞匯選擇

主試實驗前通過文獻和詞典,首先選擇生活中的有利他含義和利己含義的四字詞各31個,中性含義詞42個,再隨機請30名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生(不參與正式實驗)對挑選出來的利他詞、利己詞、中性詞的利他利己程度進行一維兩極的7級評定(1代表完全利己,7代表完全利他,數(shù)字越小越利己,越大越利他)以及熟悉度進行5級評價(1代表完全不熟悉,5代表完全熟悉,數(shù)字越小越不熟悉,數(shù)字越大越熟悉)。最后根據(jù)這30名碩士生的評定,分別選擇均值大于5.5的高分利他詞15個,均值小于2.5的低分利己詞15個,同時選擇均值在3.5~4.5的中性詞25個,三類詞的熟悉度相近,利己詞(利己程度:M=1.91,SD=0.59,熟悉度:M=3.91,SD=0.98),利他詞(利他程度:M=5.54,SD=0.52,熟悉度:M=4.04,SD=0.60),中性詞(利他程度:M=3.83,SD=0.70,熟悉度:M=3.56,SD=0.95)。對利他詞、利己詞、中性詞的利他程度進行F檢驗,F(xiàn)(2,27)=268.59,p0.001,利他詞的利他程度顯著高于中性詞(p0.001),利己詞的利他程度顯著低于中性詞(p0.001)。對利他詞、利己詞、中性詞的熟悉程度進行F檢驗,F(xiàn)(2,27)=2.47,p0.05。

2.3.2經(jīng)典Stroop任務材料采用E-Prime2.0編制Stroop任務實驗程序。若色詞匹配,如出現(xiàn)藍色的藍字,則被試按F鍵;若不匹配,如出現(xiàn)紅色的黃字,則按J鍵。本材料共240張白底圖片,紅、藍、黃、綠四種顏色各60張,四個字也各出現(xiàn)60次。顏色與字義匹配有80張圖片,不匹配的有160張。刺激隨機呈現(xiàn)在白色背景的顯示屏中央,注視點+呈現(xiàn)時間為500ms,每個刺激呈現(xiàn)時間為1500ms,空屏間隔700ms。被試超出呈現(xiàn)時間1500ms還未做出反應則記為錯誤,并自動進入下一個試次。反應總次數(shù)為240次,約10分鐘。

2.3.3變式Stroop任務材料

我們采用EPrime2.0編制Stroop任務實驗程序。經(jīng)典Stroop實驗材料是顏色字的字義與書寫顏色之間的匹配或沖突;據(jù)此改編任務材料,用紅、藍、黃、綠不同顏色書寫利他、利己、中性詞,形成變式Stroop任務材料。

2.4實驗程序

采用雙任務實驗范式,被試在電腦上進行實驗。首先被試隨機分配到三組,執(zhí)行任務一即變式Stroop任務,對利他、利己、中性三水平組中的詞顏色判別,隨后完成任務二即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來檢測個體自我控制資源損耗。

任務一:采用三種類型的詞語(利他、利己、中性詞語)取代經(jīng)典Stroop任務材料中顏色詞語,采用紅綠藍黃四種顏色書寫,然后要求被試又快又準對詞語顏色進行反應,此任務的E-Prime程序中分為練習和正式實驗兩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任務一實驗流程

練習階段:選取中性詞語10個(不出現(xiàn)在正式階段),隨機呈現(xiàn)。要求被試對書寫詞語的顏色進行按鍵反應,該部分會反饋按鍵正確與否。鍵盤上的反應鍵與顏色的關系是:綠色F鍵、紅色G鍵、藍色H鍵、黃色J鍵,練習階段共40trials。

正式階段:被試練習后,按Q鍵開始正式實驗。首先,在電腦屏幕的中央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600ms,之后屏幕上隨機出現(xiàn)帶有顏色的詞匯利他組(利他詞語)、中性組(中性詞語)、利己組(利己詞語),詞匯呈現(xiàn)202xms,空屏500ms后進入下個trial;要求被試對詞匯顏色進行按鍵反應,共60個trials。

任務二:緊接著三組被試均參加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以檢測自控資源損耗。指導語如下:接下來屏幕上呈現(xiàn)有顏色的漢字,該漢字將逐個隨機呈現(xiàn),請判斷字體顏色與字義是否一致,一致按F鍵,不一致按J鍵。圖片呈現(xiàn)的速度較快,請盡快做出正確的反應,如在呈現(xiàn)的時間內(nèi)未做出反應會被計為錯誤。如果您已經(jīng)明白上述指導語請按空格鍵開始練習,熟悉這個過程后按Q鍵進入正式實驗,如圖2所示。

圖2任務二實驗流程

2.5統(tǒng)計處理

篩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將被試規(guī)定時間內(nèi)反應錯誤的數(shù)據(jù)剔除,未反應的視作錯誤反應,同時剔除三個標準差外的反應時數(shù)據(jù)),以組別為自變量,正確按鍵反應時和正確率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3結(jié)果分析

3.1任務一中三組被試的反應時與正確率分析

通過上表可知,三組被試在任務一中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而正確率差異顯著,經(jīng)事后檢驗可知被試對利他詞匯、利己詞匯的反應正確率要顯著高于中性詞匯(ps0.05),即為在反應時差異不顯著的情況下,正確率明顯高于中性詞匯,表明被試對利他詞匯、利己詞匯存在注意偏向,這與以往研究中被試對利他、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偏向的結(jié)論相一致(聶衍剛,劉莉,曾燕玲,202x)。

3.2任務二中不同組別被試的反應時與正確率分析

通過上表可知,三組被試在任務二上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反應時差異顯著,經(jīng)事后檢驗可知利他組按鍵反應時要顯著慢于中性組(p0.001),利己組的按鍵反應時要顯著快于中性組(p0.01)??偟膩碚f,被試對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會影響到任務二上的反應,表現(xiàn)為需要更長時間做出按鍵反應,即任務一中對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自我控制資源參與,消耗了自控資源,產(chǎn)生了自我損耗效應,這進一步佐證和擴展了前人的研究結(jié)論,即需要意志力參與的活動會消耗自我資源(Baumeister,202x)。而對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是一種自動化的,幾乎不需要意識參與對其進行抑制??蓮娜蝿斩斜憩F(xiàn)看出,利己組被試按鍵反應時要顯著快于中性組(p0.01),表明任務二中利己組未消耗自控資源進而未表現(xiàn)出自我損耗效應。

4討論

4.1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與自控資源消耗

個體對任務一中詞匯進行顏色判斷中,當對于利他信息、利己信息、中性信息反應時不存在差異時,利他組與利己組個體正確率均顯著高于中性組,這表明個體對于利己、利他信息的確存在注意偏向,符合前人研究結(jié)論(聶衍剛,劉莉,曾燕玲,202x)。而在任務一中,實驗要求個體對字體顏色進行反應,因而被試需要有意識控制對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這就需要消耗自控資源。而在任務二中,發(fā)現(xiàn)三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時,利他組反應時顯著慢于中性組,表明對于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確實損耗了自控資源;正如自控雙任務范式認為,前一個自控任務消耗自控資源會對之后自控任務產(chǎn)生自我損耗效應,這可以通過經(jīng)典Stroop任務進行檢測,若經(jīng)典Stroop任務中實驗組反應時慢于對照組,則說明檢測到了自控資源的損耗,反之不然(董蕊,張力為,202x;Baumeister,Vohs,202x;Muraven,Baumeister,202x)。而本實驗任務二中利己組反應時卻顯著快于中性組,利己組并沒有表現(xiàn)出自控資源損耗。因而,本研究結(jié)果部分驗證了假設1,即對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控制會導致自控資源的損耗,而對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控制不會損耗自控資源。對于利他組與利己組出現(xiàn)不同損耗結(jié)果,可能的原因是,個體對于利他信息與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成分并不一致,表現(xiàn)在注意偏向的時間進程上出現(xiàn)偏差。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注意解除困難,因為在抑制其注意偏向時會消耗較多自控資源;利己信息注意則是注意定向,一種自動化注意加工,因而對其加工的內(nèi)容不需要明顯抑制,也就幾乎不消耗自控資源。個體對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進程呈現(xiàn)為注意定向,正如前人研究結(jié)論所述注意定向通常不需要專注或意識的參與(CislerKoster,202x)。另外,前人研究結(jié)論中指出,個體對于利己信息具有先天傾向性,呈現(xiàn)自動化;而對于利他信息的關注則是后天習得社會規(guī)則后的順應行為,這種行為與自身利益相沖突,因而在注意時需要更多的自控資源來克制利己傾向(董蕊,張力為,彭凱平,喻豐,柴方圓,202x)。

4.2雙任務范式中的啟示

本研究雙任務中,任務二采用經(jīng)典Stroop色詞任務,而任務一則采用其變式,二者屬于同種類型任務。由任務二結(jié)果看出,用于檢測自控資源損耗的敏感性任務工具Stroop色詞任務,檢測出自控資源損耗,驗證了研究假設2。有學者認為,雙任務范式中應該使用不同類型的兩個自控任務,一是排除熟悉和無聊等可能,二是表明不同類型控制任務共用同種自控資源(董蕊,張力為,202x)。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個體通常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學習等,一個注意力的集中控制后是另一個注意力的集中控制。張國禮與張力為的研究也證實雙不相關自控任務不具有普適性,相關的控制任務才具有引發(fā)自我損耗的啟動效應(張國禮,張力為,202x)。如果只是雙不相關任務才引發(fā)自我損耗,那么其生態(tài)效度是不佳的(張國禮,曹美,仇悅,202x)。前人在關于雙任務范式研究中也指出該范式的本質(zhì)是,但凡需要自控參與的任務皆會損耗自控資源,且即使雙任務范式中前后兩種任務是不相關的、不同類型的任務,也會使自控資源發(fā)生損耗(MuravenBaumeister,202x)。所以,本文研究結(jié)果也為同種類型雙自控任務可行性提供了實證依據(jù)。未來研究,應該采用更加具有生態(tài)效度的實驗任務類型,如將熟悉性與之分離。

4.3自控資源損耗的緩解

自控資源損耗往往會導致自控失敗,而自控失敗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影響,例如酒精成癮、藥物濫用、成績不良、飲食障礙等;還有會給他人帶來傷害和打擊,例如性疾病感染、意外懷孕、吸毒、賭博等(BaumeisterTice,202x)??梢姡绾螠p少自控資源損耗或補償意義匪淺。而通常減少或補償損耗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堅持鍛煉身體等提高個體本身的自控素質(zhì);適當休息或是補充能量;提高自控資源的使用效率等(董蕊,張力為,彭凱平,喻豐,柴方圓,202x)。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個體對于利他信息的注意抑制會導致自控資源損耗,而對利己信息的注意抑制幾乎不消耗自控資源。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利己信息的注意是自動化的,因此幾乎不需要個體有意識進行抑制,而利他信息的注意需要個體的意識參與以及有意識抑制。

基于此,可通過培養(yǎng)個體利他意識,使得利他意識逐步習慣化、自動化來減少自控資源損耗。

例如通過儀式化行為等方式培養(yǎng)利他意識,也就是利用一些正式而可重復的意義行為或活動逐步增強個體的利他意識(冉雅璇,衛(wèi)海英,李清,雷超,202x)。另外,鼓勵個體積極關注利他信息,避免回避、抑制注意利他信息可以緩解或減少自控資源損耗,從而減少自我損耗后效應的發(fā)生(詹鋆,任俊,202x)。正如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地會遇到需要幫助的環(huán)境信息,而時下流行的處理方式是避而遠之,這樣有意識地回避利他信號,可能為之后的自控失敗埋下了病因。

5結(jié)論

個體對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的確會損耗自控資源進而引發(fā)自我損耗效應,而對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并不會損耗自控資源;在研究自我控制的雙任務范式中,使用同種類型的雙自控任務依然有效。

參考文獻

董蕊,張力為(202x).運動員的自我損耗:干擾任務的實驗方法探討.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5(6),541-545.

董蕊,張力為,彭凱平,喻豐,柴方圓(202x).自我損耗研究方法述評.心理科學,36(4),994-997.

費定舟,錢東海,黃旭辰(202x).利他行為的自我控制過程模型:自我損耗下的道德情緒的正向作用.心理學報,48(9),1175-1183.

關元,何嘉梅(202x).自我控制:內(nèi)涵、理論及展望.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6(2),118-128.

高科,李瓊,黃希庭(202x).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證據(jù)、質(zhì)疑和展望.心理學探新,32(2),110-115.

劉曉敏(202x).親社會行為與利他主義.心理學探新,20(3),59-63.

黎建斌(202x).自我控制資源與認知資源相互影響的機制:整合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1(2),235-242.

聶衍剛,劉莉,曾燕玲(202x).道德自我對利己和利他行為傾向的注意偏向.心理與行為研究,13(5),678-683.

潘彥谷,劉衍玲,冉光明,雷浩,馬建苓,滕召軍(202x).動物和人類的利他本性:共情的進化.心理科學進展,21(7),1229-1238.

任俊,李瑞雪,詹鋆,劉迪,林曼,彭年強(202x).好人可能做出壞行為的心理學解釋基于自我控制資源損耗的研究證據(jù).心理學報,46(6),841-851.冉雅璇,衛(wèi)海英,李清,雷超(202x).心理學視角下的人類儀式:一種意義深遠的重復動作.心理科學進展,26(1),169-179.

孫利紅,張力為(202x).運動領域中動機對自我損耗的影響.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8(8),69-75.

譚樹華,許燕,王芳,宋婧(202x).自我損耗:理論、影響因素及研究走向.心理科學進展,20(5),715-725.

葉航(202x).利他行為的經(jīng)濟學解釋.經(jīng)濟學家,(3),22-29.

陽海英,張力為(202x).社會比較與運動員自我損耗:自主選擇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9(8),57-63.

張國禮,曹美,仇悅(202x).自我控制引起自我損耗研究述評.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5(6),353-358.

詹鋆,任俊(202x).自我控制與自我控制資源.心理科學進展,20(9),1457-1466.

張國禮,張力為(202x).自控損耗忽略的內(nèi)容:自我控制的啟動效應.心理學探新,37(5),423-428.

Batson,C.D.(1987).Prosocialmotivation:Isitevertrulyaltruistic?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65-122.

Batson,C.D.(202x).Empathy-inducedaltruisticmotivation.ProsocialMotives,27(3),15-34.

Baumeister,R.F.(202x).Egodepletionandself-regulationfailure:Aresourcemodelofself-control.AlcoholismClinicalExperimentalResearch,27(2),281-284.

Baumeister,R.F.(202x).Self-regulation,egodepletion,andinhibition.Neuropsychologia,65,313-319.

Baumeister,R.F.,Bratslavsky,E.,Muraven,M.,Tice,D.M.(1998).Egodepletion:Istheactiveselfalimitedresour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4(5),1252-1265.

Baumeister,R.F.,Heatherton,T.F.(1996).Self-regulationfailure:Anoverview.PsychologicalInquiry,7(1),1-15.

Baumeister,R.F.,Vohs,K.D.(202x).Misguidedeffortwithelusiveimplications.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A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11(4),574-575.

Baumeister,R.F.,Tice,V.D.M.(202x).Thestrengthmodelofself-control.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16(6),351-355.Cisler,J.M.,Koster,E.H.W.(202x).Mechanismsofattentionalbiasestowardsthreatinanxietydisorders:Anintegrativereview.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0(2),203-216.

Dewall,C.N.,Baumeister,R.F.,Gailliot,M.T.,Maner,J.K.(202x).Depletionmakestheheartgrowlesshelpful:Helpingasafunctionofself-regulatoryenergyandgeneticrelatednes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4(12),1653-1662.

Hagger,M.S.,Wood,C.,Stiff,C.,Chatzisarantis,N.L.D.(202x).Egodepletionandthestrengthmodelofself-control:A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Bulletin,136(4),495-525.

Kopp,C.B.(1982).Theantecedentsofself-regulation:Adevelopmentalpenpective.DevelopmentalPsychology,18(2),199-214.

Moller,A.C.(202x).Choiceandego-depletion:Themoderatingroleofautonomy.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2(8),1024-1036.

Muraven,M.,Baumeister,R.F.(202x).Self-regulationanddepletionoflimitedresources:doesself-controlresembleamuscle?PsychologicalBulletin,126(2),247-259.

Martela,F(xiàn).,DeHaan,C.R.,Ryan,R.M.(202x).Onenhancinganddiminishingenergythroughpsychologicalmeans:Researchonvitalityanddepletionfromselfdeterminationtheory.InE.Hirt,J.J.Clarkson,L.Jia(Eds.),Self-regulationandegocontrol(pp.67-85).NewYork,NY:Elsevier.

Martinsson,P.,Myrset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