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1.gif)
![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2.gif)
![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3.gif)
![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4.gif)
![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ddd37aeb546b9eb199e0c714222697e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趕超與收斂的概念演化及內涵比較分析鄭長江;謝富紀;崔有祥【摘要】趕超和收斂是思考發(fā)展中國家如何避免或脫離中等收入陷阱經常用到的兩個重要概.念,由趕超和收斂又衍生出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技術收斂4個關系非常密切卻又有不同的概念.回顧這4個概念是如何伴隨著增長理論、發(fā)展經濟學和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理論的發(fā)展而出現和演化的,并在此基礎上對這4個概念的內涵進行比較.厘清這4個概念,對系統(tǒng)思考我國由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轉型為創(chuàng)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Catching-upandconvergencearetwoimportantconceptswhenwethinkabouthowdevelopingcountriestrytoavoidorbreakawayfrommiddleincometrap.Economiccatching-up,techuologicalcatching-up,economicconvergenceandtechnologicalconvergencearefourdifferentconceptscloselyassociatedwitheachother.Thepaperreviewshowthefourconceptsappearandevolvewiththedevelopmentofgrowththeory,developmenteconomicandnationalinnovationsystem,thencomparestheconnotationofthem.ItisimportanttodistinguishthefourconceptsforsystematicthinkingofhoweconomicgrowthinChiuatransformsfrominvest-basedeconomicg-rowthtoinnovationdrivingeconomicgrowth.【期刊名稱】《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03【總頁數】5頁(P46-50)【關鍵詞】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技術收斂【作者】鄭長江;謝富紀;崔有祥【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200052;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1418;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200052;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上海201306【正文語種】中文【中圖分類】F061.2;G301構建國家層次技術趕超分析框架對促進我國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技術趕超、經濟趕超、經濟收斂和技術收斂是4個關系密切同時內涵存在差異的概念,厘清這4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與內涵差異,是構建國家技術趕超分析框架的重要基礎。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7800百美元左右。到那時,按購買力平價算,中國實際人均GDP應該接近美國水平的三分之一?!ㄊ濉逼陂g,預計我國每年經濟增速不會低于6.5%,雖然按國際標準衡量這個經濟增速算快的,但對中國近3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而言卻是較慢的。這種經濟增長〃新常態(tài)”意味著,盡管中國經濟追趕已經走上正軌,但是經濟趕超卻不能再依靠政府主導投資、出口以及以環(huán)境污染為代價的追趕模式,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迫切需要轉型為創(chuàng)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意味著中國的經濟追趕需要以技術趕超作為戰(zhàn)略重點。任何窮國都希望成為富裕國家,然而工業(yè)革命以來由貧窮國家成為富裕國家越來越困難,只有少數國家成功實現由貧到富的轉變。準確理解趕超和收斂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和技術收斂概念,對思考發(fā)展中國家如何避免或脫離中等收入陷阱也是很重要的。后文首先介紹趕超和收斂概念的出現和演化,然后分析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和技術收斂4個概念的邊界關系,最后比較這4個概念的內涵。20世紀中后期以來,趕超和收斂是分析國家經濟競爭態(tài)勢的兩個重要概念;隨著增長理論、發(fā)展經濟學和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又逐漸出現了經濟趕超(economiccatching-up)、經濟收斂(economicconvergence)、技術趕超(technologicalcatching-up)和技術收斂(technologicalconvergence)4個概念。圖1描述了這些概念的演化過程。趕超思想最早源自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在20世紀60年代將該思想轉化為后發(fā)優(yōu)勢假設,為此后出現各種趕超學說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此后趕超問題研究沿著兩條主要線索發(fā)展,分別以增長理論和發(fā)展經濟學為基礎。以索洛(Solow)[2]313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預示跨國收入差異長期內將會消失,該〃預言”是否成立同時決定了后發(fā)優(yōu)勢假設是否成立。然而很多實證研究否定了全球范圍內存在絕對收斂趨勢[3],并發(fā)現經濟增長存在條件收斂現象[4],即存在“富國俱樂部”現象,這同時推動新古典增長理論發(fā)展到新增長理論階段。此后,熊彼特學派的內生增長理論將技術收斂從經濟收斂中進一步剖離出來,成為市場力量導向的趕超理論的重要基礎[5]349。以發(fā)展經濟學為基礎的趕超學說是結構主義導向的。二戰(zhàn)之后時期的發(fā)展經濟學主要使用工業(yè)化理論解釋后發(fā)國家的趕超問題,工業(yè)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工業(yè)致富,然而關于工業(yè)化的引導力量卻存在自由經濟和國家力量兩類不同主張,如莫菲等[6]認為自由主義力量是工業(yè)化的引導力量,而貝羅赫等[7]、張夏準[8]15則認為國家力量才是大分流格局形成之后貧窮國家工業(yè)化的關鍵。20世紀中后期,工業(yè)化學說指導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趕超的效果并不理想。作為解釋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迅速崛起的成果,弗里曼(Freeman)[9]31-54最先正式提出的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理論以及此后出現的國家學習系統(tǒng)理論,將經濟趕超轉化為國家技術趕超問題。弗曼[10]、馬修斯[11]等認為,構建國家學習能力和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是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趕超的關鍵。中國近期提出的具有國際影響的趕超學說,如吳曉波等[12]提出的二次創(chuàng)新理論和林毅夫[13]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也是都結構主義導向的,均較為重視以國家力量推動技術趕超。綜上所述,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技術收斂這4個概念關系演化是(如圖1):(1)由經濟趕超演化出經濟收斂,由經濟收斂又演化出技術收斂;(2)經濟趕超演化出技術趕超;(3)技術趕超與技術收斂存在交叉融合,技術收斂為技術趕超提供理論和量化分析基礎,技術趕超能為技術收斂提供戰(zhàn)略思維支持。以發(fā)展經濟學為基礎的趕超文獻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傾向于使用技術趕超這一術語;20世紀后期的趕超文獻開始將更加便于實證研究的技術收斂概念引入到國家技術趕超理論分析框架中。總體上看,從發(fā)達經濟立場出發(fā)的文獻傾向于使用叫攵斂”這一說法,從發(fā)展中國家立場出發(fā)的文獻則更多采用〃趕超”這一用語。經濟趕超、經濟收斂、技術趕超和技術收斂這4個概念盡管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邊界關系可以用圖2表示,其中有4個方面值得注意:(1)經濟趕超概念涵蓋的內容最廣,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眾多指標,經濟趕超很難滿足嚴格學術性議題需要明晰邊界的要求,圖2中經濟趕超的邊界為虛線用以表示這一特點。經濟收斂邊界較為清晰,主要指的是總體生產效率的收斂,即發(fā)達國家和后發(fā)國家長期生產率趨于相同的均衡水平。技術趕超邊界也較為明晰,指的是國家技術能力實現重大提升。這4個概念對應的現象均是在一定的宏觀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宏觀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文化特征、政治和經濟體制等方面,不同國家的宏觀因素特點、演化方式各異,它們對趕超績效具有重要影響。從范圍關系角度看,經濟趕超包括經濟收斂和技術趕超,且隨著以索洛(Solow)[2]312-313增長分析框架為基礎的增長核算技術不斷完善,從經濟收斂中又演化出技術收斂這一概念。經濟趕超是20世紀60年代后增長理論重點關注議題之一,但是增長理論中大多使用的是經濟收斂這一說法,并以生產率收斂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在此后的新增長理論中,大多使用技術收斂概念,這一用語上的變化主要是為了將經濟增長的效率效應與技術進步效應區(qū)分開,技術收斂專門用來指后者的作用。技術趕超與經濟收斂、技術收斂與趕超環(huán)境的關系存在差異。前者雖然也受到各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但是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因素,后發(fā)國家的技術能力越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其對環(huán)境變革要求越強烈,甚至會主動推動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革;而經濟收斂和技術收斂更多反映在環(huán)境制約下效率或技術能力的被動趨同趨勢。圖2中分別用雙向和單向箭頭連線表示這種與環(huán)境關系方面的差異。由前文可知,由趕超與收斂演化出經濟趕超、經濟收斂、技術趕超和技術收斂4個概念,這4個概念關系密切邊界卻不同,這意味著它們的內涵是不同的,各自在內容、衡量指標等方面是存在差異的。這些內涵差異及聯系可用圖3表示。3.1經濟趕超經濟趕超體現的是趕超國家資源動員能力高低,其內容涵蓋經濟增長、經濟發(fā)展,乃至社會進步等方面,通常以經濟總量或人均量作為主要衡量指標。經濟增長、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3個概念的內容有很大不同:經濟增長指產出總量或人均數量的增加;經濟發(fā)展指社會均衡生產方式的演進,如從工業(yè)社會發(fā)展到知識經濟社會;社會進步則在前二者所含內容基礎上還要再加上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社會性指標。當談及經濟趕超時,它的實際內涵是非常寬泛的,具體所指與研究者所界定的內容有很大關系。資源動員能力對遠離世界技術前沿的國家具有重要意義。Acemoglu等[14]39認為,后發(fā)國家在遠離技術前沿的時候,采取投資為基礎的戰(zhàn)略(investment-basedstrategy)以加快追趕速度是理性的,此階段如果放任市場力量反而不利于經濟趕超,在遠離技術前沿的時候實施投資為基礎的戰(zhàn)略是需要較強國家資源動員能力作為保障的。3.2經濟收斂經濟收斂概念體現的是后發(fā)國家資源配置能力高低,資源配置能力高或低是決定后發(fā)國家經濟生產率或人均收入水平與世界技術前沿國家趨同還是分流(divergence)的決定性因素。新古典增長理論預測世界經濟長期看是趨于收斂的,這一預測本質上與后發(fā)優(yōu)勢假設是一致的。經濟收斂文獻以總體生產率作為評價經濟收斂程度的主要評價指標,然而經濟歷史數據卻不支持新古典增長理論關于經濟收斂的預測[15],跨國范圍看并不存在經濟收斂趨勢,因此增長理論定義了兩種收斂:絕對收^(absoluteconvergence)和條件收^(conditionalconvergence)[16]366。絕對收斂是指貧窮經濟體人均收入或產出傾向于比富裕經濟體增長得更快,進而窮國傾向于趕上富國;條件收斂則描述了富國之間出現經濟收斂,然而富國與窮國相比經濟差距擴大的事實,因而又被稱為俱樂部收斂(clubconvergence)。經濟收斂文獻將經濟趕超理解為落后國家的生產效率向世界技術前沿(theworldtechnologyfrontier)收斂的過程[14]68,即其所理解的經濟趕超是以實現收斂作為趕超的終點的。經濟收斂文獻將總體生產效率當做總體技術[17-18],然而這種做法是存在爭議的,如Basu等[19]988認為非市場條件經濟的生產率是不能等同于技術變革的,此時的生產率指標主要是提供福利方面的啟示?,F實中,很多后發(fā)國家恰恰是不具有發(fā)達國家標準的市場體系的,強調讓后發(fā)國家采用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政治政策,在實踐上不僅面臨諸多困難,而且是存在風險的。3.3技術收斂技術收斂是在經濟收斂概念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且其與技術趕超概念存在交叉。技術收斂重點關注技術轉移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對后發(fā)國家經濟發(fā)展趨勢的影響,在研究方法上依賴新增長理論,在理念上提倡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力量,其所指的技術轉移與技術趕超概念中的破壞式創(chuàng)新對應(如圖3)。技術收斂概念將技術進步視為經濟收斂的重要原因,如Verspagen[20]認為效率追趕的原因是存在技術溢出效應。隨著增長理論的發(fā)展,學者們逐步明確了總體生產率提升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二是技術進步的作用[21];相應的,后發(fā)國家經濟收斂有兩個動力因素,一是經濟體系中要素配置體系的完善,二是技術領先國家的技術溢出效應。技術收斂文獻大多提倡后發(fā)國家應進行市場導向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以促進要素效率水平提高,以及主動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以便于促進技術轉移,利用領先國際技術紅利來提高后發(fā)國家技術水平。技術收斂研究趕超問題面臨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是后發(fā)國家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技術擴散[22],另一方面是后發(fā)國家按照主流增長核算得到的生產率不能等同于技術進步的效應,這個兩難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后發(fā)國家大多并不具備發(fā)達國家那樣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條件。巴蘇[19]964指出,總生產率(aggregateproductivity)與總體技術(aggregatetechnology)之間的關系是,在不存在扭曲的經濟中,索洛生產率剩余可以表示技術變革效應,非市場條件經濟的生產率則不能等同于技術變革。發(fā)展中國家存在明顯的資源誤置[23-24],這對后發(fā)國家的技術收斂有重要影響。增長文獻關于測定技術進步效應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對索洛剩余做減法,另一種是對總體生產函數形式重新設定。前者的思路是隨著增長核算技術的完善不斷地對索洛剩余做減法,每減去一項可以確定的因素(如文化、制度、區(qū)位等)的影響,則索洛剩余剩下部分就距離體現技術進步效應更接近一些。做減法的思路能讓生產率變動一步步地逼近技術進步效應,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理論上準確界定技術進步效應問題。第二種方法主要是構建創(chuàng)新內生化增長模型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技術收斂問題,如熊彼特學派的內生增長理論的創(chuàng)新內生化技術將技術收斂從經濟收斂中進一步剖離出來,成為主張市場力量導向的趕超理論的重要基礎[5]329-331。3.4技術趕超在后發(fā)優(yōu)勢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經濟趕超學說在20世紀90年代后融合結構主義和戰(zhàn)略視角發(fā)展出多種國家技術趕超學說。從研究目標看,技術趕超將靠近世界技術前沿作為關注焦點,并以尋求脫離中等收入陷阱策略為主要任務;從關注內容看,技術趕超是以國家創(chuàng)新效率作為趕超關鍵因素,它不僅是動態(tài)的,而且是非均衡的理論體系。技術趕超分析框架中有3個重要構成因素(如圖3),分別是技術差距、創(chuàng)新和國家能力,這與技術收斂分析框架中的3個重要構成因素即技術差距、創(chuàng)新和市場機制有所區(qū)別。盡管技術趕超和技術收斂都包含有創(chuàng)新因素,但是二者所關注的創(chuàng)新類型是不同的:技術收斂重點關注的是與技術轉移密切關聯的破壞式創(chuàng)新,而技術趕超則同時重視破壞式創(chuàng)新和突破式創(chuàng)新,既重視技術轉移、技術擴散對追趕的作用,同時又十分強調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建設。技術趕超文獻強調政府力量對創(chuàng)新效率的支持作用而非阻礙作用,同時認為任由市場力量是無法完成技術追趕目標的;盡管政府力量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對創(chuàng)新的不利影響,但是對于有志于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這些困難均是次要的和有能力克服的。二戰(zhàn)之后日本的快速恢復和20世紀中后期韓國、中國臺灣等“經濟奇跡”為這些學說提供了經驗支持。國家技術趕超學說有多個不同的理論體系,具有國際影響的主要有進一步完善后的雁行理論[25-27]、國家學習系統(tǒng)理論[28]、技術撬動理論[29]、新結構經濟學[30]、二次創(chuàng)新理論[31]以及熊彼特經濟趕超理論[32]等,這些理論為思考技術趕超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啟示。20世紀中期以來,國家間進行經濟競爭以及發(fā)展中國家尋求富國道路的政策需求吸引了增長理論、發(fā)展經濟學、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學說等領域很多學者的關注,趕超和收斂是分析國家經濟競爭的兩個重要概念;由趕超和收斂概念又進一步演化出4個關系極為密切但是內涵卻不同的概念,即經濟趕超、技術趕超、經濟收斂和技術收斂,這4個概念在思考發(fā)展中國家如何避免和脫離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上都很重要,然而這4個概念的內涵存在的差異性是在制定趕超政策時必須重視的。這4個概念各自與增長理論、發(fā)展經濟學、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等學說的聯系情況是不同的,進而有著不同的趕超理念和政策主張。中國目前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是如何避免和脫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持續(xù)地縮小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差距。借鑒國際成功趕超經驗和構建適合中國的巨型經濟趕超分析框架必然涉及與趕超和收斂相關的概念,在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分清它們之間內涵差異,對進行學術探討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鞠嚓P文獻】GERSCHENKRONA.Economicbackwardnessinhistoricalperspectiv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2:5-30SOLOWRM.Technicalchange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7,39(3):312-320BREZISES,KRUGMANPR,TSIDDOND.Leapfrogging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theoryofcyclesinnationaltechnologicalleadership[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83(5):1211-1219BARRORJ,SALA-I-MARTINX.Technologicaldiffusion,convergence,andgrowth[J].JournalofEconomicGrowth,1997,2(1):1-26AGHIONP,HOWITTP.AModelofgrowththroughcreativedestruction[J].Econometrica,1992,60(2):323-351MURPHYKM,SHLEIFERA,VISHNYRW.Industrializationandthebigpush[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9,97(5):1003-1026BAIROCHP,KOZUL-WRIGHTR.Globalizationmyths:somehistoricalreflectionsonintegration,industrializationandgrowthintheworldeconomy[C]//WIDERConference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andtheglobaleconomy.Cambridge: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1995張夏準.富國陷阱——發(fā)達國家為何踢開梯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FREEMANC.Technologypolicyandec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M].NewYork:FrancesPrinterPublishers,1987:31-54FURMANJL,HAYESR.Catchinguporstandingstill?nationalinnovativeproductivityamong‘follower7countries,1978—1999[J].ResearchPolicy,2004,33(9):1329-1354MATHEWSJ.China,IndiaandBrazil:tigertechnologies,dragonmultinationalsandthebuildingofnationalsystemsofeconomiclearning[J].AsianBusiness&Management.,2009,8(1):5吳曉波,許慶瑞.二次創(chuàng)新競爭模型與后發(fā)優(yōu)勢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1995,9(1):7-15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fā)展經濟學的框架[J].經濟學(季刊).2010,10(1):1-32ACEMOGLUD,AGHIONP,ZILIBOTTIF.Distancetofrontier,selection,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2006,4(1):37-74ROBERTE.LUCASJ.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羅伯特J巴羅,夏威爾薩拉-伊-馬丁.經濟增長[M].夏俊,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66RAABRL,FEROZEH.Aproductivitygrowthaccountingapproachtotherankingofdevelopinganddevelopednation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007,42(4):396-415VANBEVERENI.Totalfactorproductivityestimation:apracticalreview[J].JournalofEconomicSurveys,2012,26(1):98-128BASUS,FERNALDJG.Aggregateproductivityandaggregatetechnology[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2,46(6):963-991VERSPAGENB.Anewempiricalapproachtocatchinguporfallingbehind[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1991,2(2):359-380FRER,GROSSKOPFS,NORRISM,etal.Productivitygrowth,techn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changeinindustrializedcountr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1):66-83XUXIAOBO.Multinationalenterprises,technologydiffusion,andhostcountryproductivity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0,62(2):477-493HSIEHC-T,KLENOWPJ.MisallocationandmanufacturingTFPinChinaandIndia[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JONESCI.Misallocation,economicgrowth,andinput-outputeconomic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J].NBERWorkingPaper,2011,16742CLARKEGR.TheriseofAsia:the‘flyinggeese’theoryoftandemgrowthandregionalagglomerationbyTerutomoOzaw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攝影工作室裝修免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辦公室文員工作責任與獎勵合同
- 科技園區(qū)房產居間合同模板
- 餐飲連鎖居間合同
- 車輛長期租賃合同協議
- 代簽合同委托書
- 企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策略研究項目名稱
- 項目策劃與執(zhí)行流程指南
- 農業(yè)災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方案
- 終止合同協議書
- 剪映:手機短視頻制作-配套課件
- 金融工程.鄭振龍(全套課件560P)
- 五年級小數乘法豎式計算300道(可直接打印)
- 英語演講技巧和欣賞課件
- 物流托運單模板
- CNC設備具體參數
- 濕式石灰石法煙氣脫硫的工藝流程
- 【員工關系管理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2800字】
- 聯通光纜及傳輸網絡搶修應急預案
- 《發(fā)展?jié)h語(第二版)中級綜合(Ⅰ)》第7課+課件
- 第四章《數列》復習小結示范公開課教學PPT課件【高中數學人教A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