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醫(yī)學微生物學101請簡述肽聚糖的主要結構及某些抗生素作用于細菌細胞壁肽905舉例說明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滅活病毒?
聚糖而起抑菌或殺菌的作用機理.A01病毒感染細胞后,可使細胞發(fā)生哪些變化?102簡述細菌細胞壁的主要功能.A02簡述機體的抗病毒免疫.103試比較G+菌與G-菌細胞壁結構的特征.(表格)A03比較隱性感染和潛伏感染的不同.104請描述細菌的細胞膜構造及其主要功能.A04比較慢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不同.105簡述細菌的基本結構.A05簡述病毒與腫瘤的關系.106試述細菌的核質和細胞質的構成及其主要的胞質顆粒.A06哪些物質可誘導干擾素產生?干擾素的抗病毒機制和作用特點107請簡明講解細菌的特別結構及其主要功能.B01病毒感染早期的試驗室快速診斷有哪些方法?108請描述細菌L型的形成、生物學性狀及其致病性.B02簡述流感病毒的分開鑒定程序.109簡述革蘭染色的主要步驟,結果及實際意義.B03目前最常用的培養(yǎng)病毒的方法是哪種?請簡述之.110細菌芽胞的強抗爭力與哪些因素有關?B04病毒檢測和細菌檢測有何區(qū)別?201細菌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幾個期?簡述各期特點.B05檢測病毒抗原和檢測病毒抗體的臨床意義有何不同?各有202簡述細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及其主要作用.哪些常用方法?203簡述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B06比較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的異同.204細菌的酶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有何作用?B07影響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05簡述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及其臨床意義.B08使用減毒活疫苗應注意哪些事項?206簡述細菌的培養(yǎng)方法及其條件.B09目前可用疫苗預防的病毒性疾病有哪些?207用于培養(yǎng)細菌的培養(yǎng)基,按其用途和物理性狀可分為哪些種類?C01簡述結核分枝桿菌類脂成分在致病中的作用.208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有哪些?C02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209進行細菌分類和鑒別的生化檢測有哪些?C03簡述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結果分析301在溫度和時間一致的狀況下,為什么濕熱滅菌法的效果比干熱D01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哪些病毒?
法好?D02簡述流感病毒的結構特點.302簡述紫外線殺菌的作用機制和本卷須知.D03簡述流感病毒的抗原構造.303簡述化學消毒劑的殺菌機制.D04甲型流感病毒為何簡單引起大流行?401簡述噬菌體生物學特點.D05在流感流行期間,怎樣有效預防流感,降低發(fā)病率?402簡述毒性噬菌體的增殖和溶菌過程.D06類對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區(qū)別?為什么?403細菌感染噬菌體后可發(fā)生哪些改變?D07麻疹病毒的預防措施有哪些?404簡述噬菌體的概念和類型.D08呼吸道病毒可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有哪些?各引起哪些疾病?405簡述噬菌體的應用.D09呼吸道病毒中,對嬰幼兒危害較大的病毒是哪種?其致病性和501簡述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及其意義.免疫性有何特點?502何謂質粒?其主要特性有哪些?D10呼吸道病毒中,對胎兒危害較大的病毒是哪種?應怎樣預防?503簡述細菌基因轉移與重組的四種方式.E01已發(fā)現(xiàn)的肝炎病毒有哪些?從傳播途徑上可將其分為幾類?504簡述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E02HAV和HEV在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上有何異同?601簡述菌群失調癥及其發(fā)活力制.E03肝炎病毒中,引起輸血后肝炎的有哪些,怎樣預防輸血后肝炎?602簡述腸道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益作用.E04哪些肝炎病毒可以進行預防接種?其所用疫苗屬何種類型?603簡述正常菌群的成員變?yōu)闂l件致病菌的條件.E05HBV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的臨床意義及用途.604簡述與細菌致病性有關的因素.E06結合HBV的傳播途徑談怎樣預防HBV的感染.605簡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E07HBV感染機體后可對機體產生哪些影響?606請列表比較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表)E08HBV感染導致肝細胞損傷的機制有哪些?607簡述人體屏障結構的組成和功能.E09述HBV和HCV在致病性和免疫性方面的異同.608簡述吞噬細胞吞噬病原菌后的兩種結果.E10試述機體抗HBV的免疫機制.609細胞免疫對細胞內寄生菌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F01三類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比較610簡述致病菌引起人體全身性感染后,臨床常見的幾種狀況.701進行細菌學檢查時對標本采集和送檢過程中應遵守的原則.1簡述HIV損傷CD4+細胞的可能機制。702列表比較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qū)別.(表)2簡述艾滋病的預防方法。703列表比較活疫苗與死疫苗的主要區(qū)別.(表)3簡述HIV病毒的復制周期。801簡述葡萄球菌的分類.4簡述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損傷的特點。802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質.5簡述HIV感染的試驗室診斷方法。803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6逆轉錄病毒的特征有那些?804簡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點.7簡述HIV的基因組結構及其功能。805簡述鏈球菌的分類.806簡述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疾病.807簡述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過程.808簡述淋球菌的致病性901簡述病毒體的結構.902病毒的遺傳物質有哪些特點?病毒攜帶遺傳信息及增殖的方式與其它微生物有何不同?903簡述病毒衣殼的基本概念、結構和生物學意義.904病毒有哪些主要的性狀變異?各有何實際應用意義?
101請簡述肽聚糖的主要結構及某些抗生素作用于細菌細胞壁肽聚糖而起抑菌或殺菌的作用機理.(1)肽聚糖又稱粘肽,為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原核生物細胞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組成:①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藉β-1,4糖苷鍵連接組成;②四肽側鏈連接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③四肽側鏈之間由肽鏈(如五肽交聯(lián)橋)或肽鍵交連構成交聯(lián)橋;由此構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結構.
⑵凡能破壞其分子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藥物,均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例如,青霉素、頭孢菌素能抑制G+菌肽聚糖五肽交聯(lián)橋的連接,萬古霉素、桿菌肽可抑制肽聚糖四肽側鏈的連接,磷霉素和環(huán)絲酸膠可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溶菌酶和葡萄球菌溶素本身是N一乙酰胞壁酸酶,能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鍵,導致細胞壁的高滲屏障被破壞.
102簡述細菌細胞壁的主要功能.(1)維持細菌固有外形承受胞內高濃度無機鹽,氨基酸,核苷酸,糖等產生的高滲透壓,保護細胞的完整性(2)細胞壁上遍布微孔,可允許水及直徑小于1nm的物質自由通過,與細胞膜共同參與菌細胞內外物質的交換.(3)其組成成分構成細胞的主要抗原決定簇,決定細菌的抗原性.(4)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上的脂多糖具有內毒素作用,是重要的致病物質.103試比較G+菌與G-菌細胞壁結構的特征.
細胞壁結構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厚度20~80nm10~15nm強度堅韌疏松肽聚糖組成聚糖、側鏈、交聯(lián)橋聚糖、側鏈交聯(lián)方式側鏈間以肽橋交聯(lián)側鏈間以肽鍵交聯(lián)結構類型三維立體結構二維網狀結構層數(shù)可達50層僅1~2層
107請簡明講解細菌的特別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1)莢膜:為某些細菌(稱為莢膜菌)所特有的位于細胞壁外粘稠性結構,其化學成分,在多數(shù)細菌為多糖,少數(shù)細菌為多肽.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是構成細菌毒力的因素之一;有抗溶菌酶、抗補體、抗枯燥及補充營養(yǎng)作用;莢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以鑒別細菌和進行細菌分型.
(2)鞭毛:某些細菌(稱為鞭毛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占半數(shù)的桿菌及極少數(shù)球菌,由細胞膜長出菌體外修長的蛋白質絲狀體,根據(jù)其鞭毛位置和數(shù)目,分為單毛菌、雙毛菌、叢毛菌和周毛菌.鞭毛具有運動性,使鞭毛菌趨向營養(yǎng)物質,避開有害因子.某些細菌如霍亂弧菌、空腸彎曲菌等的鞭毛與穿過小腸粘膜層致病有關.
(3)菌毛:大量G-菌及個別G+菌,在其菌體表面長出細而短,多且直的蛋白質絲狀體.菌毛分為普通菌毛與性菌毛兩種.普通菌毛遍布菌體表面,可有數(shù)百條,是粘附于宿主細胞表面,構成感染的必要因素.性菌毛為大腸桿菌及其它腸道菌所特有的結構,有性菌毛的腸桿菌稱為雄性(F+)菌,可有1~10條較粗而中空的性菌毛.雄性菌通過粘附接合無性菌毛的雌性(F一)菌,將遺傳物質由F+菌傳遞給F-菌.(4)芽胞:為某些細菌包括需氧芽胞桿菌屬和厭氧芽胞桿菌屬細菌在不良環(huán)境下的休眠體.在細菌繁殖體內形成厚而堅韌芽胞壁和外殼的圓形或卵圓形小體.芽胞形成后,其母菌細胞即失去活性.細菌芽胞對外界抗爭力大大加強,如炭疽桿菌芽胞污染草原,可維持20~30年的傳染性.當條件適合時,芽胞通過發(fā)芽方式轉化為細菌繁殖體.
108請描述細菌L型的形成、生物學性狀及其致病性.
在某些不利體內外環(huán)境或抗生素作用下,某些細菌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細胞壁,但仍保持生物活性,稱為細菌L型.細菌L型與原菌相比,其生物學性狀有明顯不同.(1)形態(tài)和著色性改變:由于細菌L型失去細胞壁,使菌體呈大小不等的圓形、卵圓形、膨大的桿狀和棒狀等多形性;原為G+菌變?yōu)镚-菌.(2)細菌L型需在高滲透壓環(huán)境下才能培養(yǎng),且增殖緩慢,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呈特有的油煎蛋樣菌落.(3)生化反應與原菌有明顯差異.(4)存在于細胞壁的抗原性減弱或丟失.(5)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產生
占胞壁干重50%~80%5%~20%耐藥性,而對作用于核酸或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仍敏感.糖類含量約占45%約占15%細菌L型的致病性較原菌減弱,但由于失去細胞壁而對某些抗生素耐藥及由于抗原性減弱而易逃避宿脂類含量約占2%約占20%主的免疫攻擊,因此,易于長期存留于體內,而在條件適合時又回復成原菌株.磷壁酸有無109簡述革蘭染色的主要步驟,結果及實際意義外膜無有(1)革蘭染色基本步驟:①涂片、枯燥、固定.②染色:初染:結晶紫染1mim;媒染:盧戈碘液染1min;脂多糖無有脫色:95%乙醇;復染:稀釋石炭酸復紅染1min.
(2)結果:革蘭陽性菌呈紫色,革蘭陰性菌呈紅色.104請描述細菌的細胞膜構造及其主要功能.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膜位于細胞壁的內側,(3)意義:經革蘭染色可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有助于鑒定細菌,用來指導臨床選擇藥物,有包裹細胞質,它由脂質雙層、蛋白質及少量多糖組成,蛋白質鑲嵌于脂質雙層之中,共同構成厚約7.5nm助于研究和了解細菌的致病性等.
110細菌芽胞的強抗爭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半透膜.真核細胞膜尚有膽固醇,而原核細胞膜除某些支原體外,均不含膽固醇.
細胞膜的功能:(1)物質的吸納與排泄,選擇性攝取營養(yǎng)而排泄代謝產物.(2)生物合成,利用細胞膜上多(1)芽胞內由多層致密膜狀結構構成,化學藥物和紫外線不易滲入;(2)芽胞含水量少,蛋白質受熱種合成酶類,合成肽聚糖、磷璧酸、磷脂、脂多糖、莢膜、鞭毛等菌體成分.(3)呼吸作用,細胞膜上多后不易變性;(3)芽胞形成時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熱性的酶類;(4)芽胞核心和皮質中含獨有的吡啶二種呼吸酶參與細胞呼吸過程,并與能量的產生、儲存及利用密切相關.(4)形成中介體(mesosome),多羧酸,與耐熱性密切相關.芽胞發(fā)芽時,該物質由芽胞內滲出,耐熱性亦隨之喪失.見于G+菌,由細胞膜內陷、卷曲構成囊狀結構,故增加了細胞膜面積,類似于真核細胞線粒體的作用.201細菌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幾個期?簡述各期特點.
105簡述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的基本結構是指所有細菌都具有的結構,由外向內分別是細胞(1)遲鈍期:細菌被接種至培養(yǎng)基后,對新的環(huán)境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因細菌繁殖極少,故生長曲線平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1)細胞壁是緊貼細胞膜外的一層堅韌富有彈性的結構,具有維持細菌固緩穩(wěn)定,一般為1~4h.此期細菌菌體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進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有形態(tài)、保護細菌、與細胞膜共同完成細菌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決定細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G+菌中間代謝產物.
細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于其內的磷壁酸組成.G-菌細胞壁由內向外依次為粘肽、脂蛋白、外膜、脂多(2)對數(shù)期:又稱指數(shù)期.此期細菌大量分裂繁殖,活菌數(shù)以恒定的幾何級數(shù)極快增長,持續(xù)幾小時至幾天糖等多種成分組成.(2)細胞膜具有物質交換、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體等作用.(3)細胞質為原不等.此期細菌形態(tài)、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對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細菌的生生質,無色透明膠狀物.其內含有質粒、核糖體及胞漿顆粒等有形成分.(4)核質由雙股DNA鏈高度盤物學性狀以此期細菌最好.
繞形成,是細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遺傳物質.細菌僅有核質,無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態(tài),故稱核質.(3)穩(wěn)定期:該期細菌總數(shù)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細菌群體活力變化較大.此期細菌死亡數(shù)與增殖數(shù)漸趨平衡.細106試述細菌的核質和細胞質的構成及其主要的胞質顆粒.細胞以及所有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均菌形態(tài)、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現(xiàn)改變,并產生好多代謝產物如外毒素、內毒素、抗生素等.細菌芽胞一無細胞核、核膜及核仁,其遺傳物質為袒露的dsDNA鏈,無組蛋白包繞,盤繞為松散的網狀結構稱為核般在該期形成.
質.它具有細胞核的功能,決定細菌生物學性狀和遺傳特征.細胞質是細菌細胞膜所包裹的半固(4)衰亡期:隨著穩(wěn)定期發(fā)展,細菌繁殖越來越慢,死亡菌數(shù)明顯增多,與培養(yǎng)時間成正比.此期細菌生理體溶膠狀物質,其化學成分為水、蛋白質、核酸、脂類、少量糖和無機鹽等.細胞質內含有多種酶類,代謝活動趨于中止,細菌形態(tài)浮現(xiàn)腫脹或畸形衰變,甚至自溶.
202簡述細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及其主要作用.通過多種胞質內顆粒,起到生物合成,代謝及傳遞某些生物學性狀的作用.
(1)水:細菌代謝過程中所有的生化反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滲透壓的維持等,均需有水才能進行.(1)核蛋白體:含70%RNA和30%蛋白質,為蛋白質合成場所.
(2)質粒:為核質以外的遺傳物質所在,由dsDNA構成,可自我復制,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如決定耐藥性(2)碳源:各種無機或有機的含碳化合物都能被細菌吸收利用,作為合成菌體所必需的原料及細菌代謝
能量的主要來源.的R因子),通過接合(conjugation)或轉化(transformation)轉移給受體菌.
(3)胞質顆粒:為細胞質內貯藏的營養(yǎng)物質,如多糖、脂類、多磷酸鹽等場所.另外,白喉棒狀桿菌、鼠疫(3)氮源:主要用于合成菌體細胞蛋白質和核酸.
(4)無機鹽:①構成菌體成分;②調理菌體內外滲透壓;③促進酶的活性;④某些元素與細菌的生長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胞質內含有RNA和多偏磷酸鹽構成的異染顆粒,可用作細菌的鑒別.
繁殖及致病作用密切相關.
(5)生長因子:某些細菌在其生長過程中還需要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長因子.包括維生素、某些氨基
酸、脂類、嘌呤、嘧啶等.
203簡述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1)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包括水、碳源、氮源、無機鹽類、生長因子等.(2)適合的酸堿度:大多數(shù)致病菌所需的最適pH為7.2~7.6.(3)適合的溫度:大多數(shù)致病菌所需的最適溫度為37℃.
(4)必要的氣體環(huán)境:所需的主要氣體為O2和CO2,根據(jù)細菌對O2的需要狀況將其分為:①專性需氧菌,在有氧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②專性厭氧菌,在無氧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③兼性厭氧菌,有氧無氧均能生長繁殖;④微需氧菌,在低氧壓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少數(shù)致病菌如腦膜炎球菌、淋球菌等初次分開培養(yǎng)時,需提供5%~10%的CO2.204細菌的酶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有何作用?
細菌的新陳代謝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不同的酶系統(tǒng)決定細菌的代謝類型、代謝產物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差異.根據(jù)酶發(fā)揮作用的部位,細菌的酶可分為胞外酶及胞內酶.
(1)胞外酶:是由細菌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的酶,主要是一些水解酶.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物質分子較大,必需由胞外酶水解為小分子物質后才能被細菌吸收.有些胞外酶具有致病效應,如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等.(2)胞內酶:是存在于細胞內發(fā)揮作用的酶,包括一系列呼吸酶以及與蛋白質、多糖等代謝有關的酶.另外,細菌的酶有些是細菌生長代謝中必需的,稱為固有酶;而有些則是一般狀況下并不產生的酶,只有當環(huán)境中有誘導物存在時才產生,這些酶不是細菌所必需的,稱為誘導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存在時可誘導產生青霉素酶,可以導致對青霉素的耐藥性.205簡述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及其臨床意義.
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及其臨床意義有:細菌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合成菌體成分,如多糖、蛋白質、脂肪、核酸、細胞壁及各種輔酶等.此外,細菌還能合成好多在醫(y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謝產物.
(1)熱原質:熱原質即菌體中的脂多糖,大多由革蘭陰性菌產生,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引起發(fā)熱反應,故名熱原質.熱原質耐高熱,高壓蒸氣滅菌亦不能破壞,除去熱原質最好的方法是蒸餾.制備生物制品和注射用水必需使用無熱原質水.
(2)內毒素與酶:細菌可產生內、外毒素及侵襲性酶,與細菌的致病性密切相關.
內毒素即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為類脂A,當菌體死亡崩解后才釋放出來.外毒素是由革蘭陽性菌及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在生長代謝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蛋白質,具有抗原性強、毒性強、作用特異性強的突出特點.某些細菌可產生侵襲性酶,可損傷機體組織,促使細菌的侵襲、擴散,是細菌重要的致病因素,如鏈球菌的透明質酸酶等.
(3)色素:有些細菌能產生色素,對細菌的鑒別有一定意義.細菌色素兩類:①水溶性色素②脂溶性色素.(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謝過程中可產生一些能抑制或殺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細胞的物質,稱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線菌和真菌產生,細菌僅產生少數(shù)幾種.
(5)細菌素:某些細菌能產生一種僅作用于有近緣關系的細菌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稱細菌素.有些細菌素的產生受質??刂?其抗菌譜較窄.206簡述細菌的培養(yǎng)方法及其條件.
(1)細菌培養(yǎng)可分為分開培養(yǎng)及純培養(yǎng)兩種方法.①細菌的分開培養(yǎng),多用于從臨床標本中(混雜細菌)分開出某一特定的細菌(致病菌).一般利用固體培養(yǎng)基(如選擇培養(yǎng)基)通過劃線方法接種,使標本中的細菌分散為單個生長的菌落而獲得純種細菌.②細菌純培養(yǎng),多用于菌種傳代和細菌的擴增.取一個菌落接種于適當?shù)囊后w培養(yǎng)基或固體斜面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后可獲得大量純種細菌.(2)培養(yǎng)條件:①選用適當?shù)呐囵B(yǎng)基;②提供必需的氣體環(huán)境,一般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置空氣中培養(yǎng)即可.專性厭氧菌則必需在嚴格元氧條件中培養(yǎng).③溫度一般為37℃;④培養(yǎng)時間多數(shù)為18~24h,但應根據(jù)菌種及培養(yǎng)目的酌情處理.⑤為獲取大量細菌或其代謝產物,可采用連續(xù)培養(yǎng)法.培養(yǎng)過程中不斷通入適當氣體、更換培養(yǎng)液并校正pH值以維持細菌較長的對數(shù)生長狀態(tài).207用于培養(yǎng)細菌的培養(yǎng)基,按其用途和物理性狀可分為哪些種類?
(1)基礎培養(yǎng)基:含有大多數(shù)細菌生長所需要的基本營養(yǎng)成分.最常用的基礎培養(yǎng)基為營養(yǎng)肉湯.
(2)增菌培養(yǎng)基:若了解某種細菌的特別營養(yǎng)要求,可配制出適合這種細菌而不適合其他細菌生長的增菌培養(yǎng)基.
(3)鑒別培養(yǎng)基:以鑒別細菌為目的而配制的培養(yǎng)基稱鑒別培養(yǎng)基.利用不同細菌對糖、蛋白質的分解能力及代謝產物的區(qū)別,在培養(yǎng)基中參與特定的底物成分和指示劑,觀測細菌生長時分解底物的狀況,從而鑒別細菌.如伊紅一美藍培養(yǎng)基.
(4)選擇培養(yǎng)基:在培養(yǎng)基中參與某種化學物質,能抑制某類細菌生長,促使另一類細菌生長,從而將后者選擇出來,這種培養(yǎng)基稱為選擇培養(yǎng)基.如SS瓊脂培養(yǎng)基.
(5)厭氧培養(yǎng)基:厭氧菌的培養(yǎng)需在培養(yǎng)基中參與還原劑以降低培養(yǎng)基的氧化還原電勢,并以石蠟或凡士林封口,隔絕空氣,這種無氧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基為厭氧培養(yǎng)基,如庖肉培養(yǎng)基.其次培養(yǎng)基如按其物理性狀可以分為固體、半固體及液體.208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有哪些?
(1)固體培養(yǎng)基:細菌經分開培養(yǎng)生成菌落,根據(jù)菌落特點,可分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新分開的細菌大多為光滑型菌落,表面光滑、潮濕、邊緣整齊.②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枯燥、有皺紋,有時呈顆粒狀,邊緣大多不整齊.③粘液型菌落(M型菌落)多見于有肥厚莢膜或粘液層的細菌,菌落表現(xiàn)粘稠、有光澤、似水珠祥.
(2)半固體培養(yǎng)基:多用來檢查細菌的動力和保存菌種.有鞭毛的細菌可由穿刺線向四周運動播散,培養(yǎng)后穿刺線模糊不清,呈羽毛狀或云霧狀混濁生長;無鞭毛的細菌,不能運動,僅沿穿刺線生長,穿刺線明了,穿刺線以外的培養(yǎng)基仍透明澄清.
(3)液體培養(yǎng)基:細菌生長呈三種狀態(tài).①混濁生長,菌液呈均勻混濁狀態(tài),見于大多數(shù)細菌.②沉淀生長,細菌沉于管底形成沉淀,培養(yǎng)液上清較清.如鏈球菌.③菌膜生長,多為專性需氧菌,在培養(yǎng)液表面生長,形成菌膜.如霍亂弧菌.
209進行細菌分類和鑒別的生化檢測有哪些?主要依據(jù)有,各種細菌因其具備的酶不完全一致,故在分解代謝過程中的產物亦有差異.通過生化試驗檢測細菌的分解代謝產物可對細菌進行鑒定和分類.試驗室常用的生化試驗有:
(1)碳源利用及糖代謝產物的檢測:①糖發(fā)酵試驗;②VP試驗;③甲基紅試驗;④枸櫞酸鹽利用試驗.(2)蛋白質代謝產物檢測:①吲哚(靛青質)試驗;②硫化氫試驗;③尿素分解試驗等.吲哚、甲基紅、VP、枸櫞酸鹽四種試驗縮寫為IMViC試驗,大腸桿菌的IMViC結果為++――,而產氣桿菌的IMViC結果為――++.
301在溫度和時間一致的狀況下,為什么濕熱滅菌法的效果比干熱法好?(1)在濕熱條件下,細菌吸收水分,使菌體蛋白質易于凝固變性.(2)濕熱蒸氣的穿透力比干熱空氣強,能較快提高滅菌物品內部的溫度.(3)熱蒸氣與物品接觸,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時可放出大量潛熱,能迅速提高滅菌物品的溫度.302簡述紫外線殺菌的作用機制和本卷須知.
紫外線的波長在200~30Onm時具有殺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殺菌力最強,易被細菌DNA吸收.紫外線的殺菌機制主要是損傷細菌的DNA構型,從而干擾DNA的復制與轉錄,導致細菌死亡.在使用紫外線殺菌時應注意:①紫外線的穿透力較弱,不能透過玻璃或紙張等,因此只適用于空氣和物體表面的消毒;②紫外線對人體的皮膚和眼角膜有一定的損傷作用,使用紫外線燈照射時應注意防護.303簡述化學消毒劑的殺菌機制.
(1)使菌體蛋白質變性或凝固:通過與菌體蛋白結合或使蛋白質脫水.導致細菌因蛋白質變性或凝固而死亡.(2)干擾細菌的酶系統(tǒng):通過改變或破壞胞內酶活性基團功能,使酶活性喪失,導致細菌代謝發(fā)生障礙而死亡.(3)損傷細菌胞膜:通過改變細胞膜結構,干擾其正常功能,使細菌死亡.有的化學消毒劑可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菌內容物外流,而細菌外的液體進入細菌,導致細菌破碎.401簡述噬菌體生物學特點.
(1)形態(tài)結構:噬菌體很小,需在電子顯微鏡下觀測,其大小以納米(nm)為計量單位.噬菌體一般呈蝌蚪形、微球形和絲狀三種形態(tài).多數(shù)噬菌體呈蝌蚪形,由頭部和尾部組成.頭部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構成,尾部是由蛋白質構成的中空管狀結構.頭部衣殼內存有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即DNA或RNA.尾部有能識別宿主菌細胞表面的特別受體的尾絲(吸附器官),它與噬菌體吸附有關.
(2)抗原性:噬菌體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該抗體可抑制相應噬菌體吸附宿主細菌,但對于已吸附的噬菌體或已進入到細菌內的噬菌體則不起作用,噬菌體仍能復制增殖.
(3)抗爭力:噬菌體對理化因素的抗爭力比一般細菌的繁殖體強,一般經75℃30min或更久才失去活性,對紫外線敏感.
402簡述毒性噬菌體的增殖和溶菌過程.
毒性噬菌體進入宿主菌內很快增殖,并使之裂解,其增殖方式為復制,復制過程如下:⑴.噬茵體的吸附與穿入,噬菌體與敏感菌的吸附具有高度特異性,有尾噬菌體通過尾絲或尾刺吸附于菌細胞的特異受體部位,無尾噬菌體依靠表面結構和性菌毛側面吸附;有尾噬菌體吸附到菌體后,借助尾部含有的一種溶菌酶類物質,將細菌細胞壁溶一小孔,通過尾硝收縮,將頭部核酸經尾髓小孔注入細菌體內,而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胞外.(2).噬菌體的生物合成,噬菌體進入菌細胞后,一方面通過其基因轉錄成mRNA,再由此轉譯成各種與噬菌體生物合成有關的酶、調理蛋白及頭尾結構蛋白質亞單位.另一方面,以噬菌體的核酸為模板,通過核酸多聚酶的作用,大量復制子代噬菌體的核酸.(3).成熟與釋放,當噬菌體的核酸和結構蛋白質分別合成以后,在細胞漿內,由蛋白質亞單位組成頭部和尾部,頭部包裝入DNA,尾部與頭部相連接,裝配成完整成熟的噬菌體.噬菌體在菌細胞內增值到一定數(shù)目時,宿主菌突然裂解,釋放出大量成熟的新噬菌體.新噬菌體可感染新的敏感細菌.
403細菌感染噬菌體后可發(fā)生哪些改變?噬菌體一旦與敏感細菌相遇,它就吸附于細胞壁而使細菌發(fā)生感染.細菌感染后可出現(xiàn)兩種結果:①噬菌體增殖引起細菌裂解.②噬菌體不增殖,其基因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組上,而使細菌呈溶原狀態(tài).溶原性細菌可有抗原性、產毒性等性狀改變.404簡述噬菌體的概念和類型.
噬菌體是一類侵襲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根據(jù)噬菌體與宿主菌的相互關系,可分為兩種類型:(1)毒性噬菌體:是一種能在宿主菌內復制增殖,產生大量噬菌體,并最終裂解細菌的噬菌體.(2)溫柔噬菌體:是其基因與宿主菌基因整合,不產生子代噬菌體,但隨細菌DNA的復制而復制,并隨細菌的分裂而傳代的噬菌體.
405簡述噬菌體的應用.(1)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良好試驗系統(tǒng),噬菌體基因數(shù)目少,結構簡單,培養(yǎng)602簡述腸道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益作用.(1)防衛(wèi)外來致病菌:腸道正常菌群中的大部分為便利,生長迅速,變異和遺傳易于控制和鑒別,適于做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2)細菌的鑒定和分型,由于厭氧菌,它們具有很強的粘附力,在腸道粘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阻止了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和粘附.噬菌體的作用具有種和型的特異性,故可用于細菌的鑒定和分型.在流行病學調查上對于追查傳染源同時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謝產物造成了腸道內的酸性環(huán)境,可以抑制病原菌在腸道內的繁殖.(2)營養(yǎng)作和判定傳播途徑都有重要意義.(3)可用于檢測標本中未知細菌;某些局部感染可用噬菌體作為一種輔用:正常菌群能夠參與宿主的營養(yǎng)代謝及吸收.腸道正常菌群突出的作用之一是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助治療;還可以利用溶原性細菌的誘導現(xiàn)象和抗噬菌表達象進行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和致癌物的檢測.生素C、K等.(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對機體的免疫作用包括:①促進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②作為非特異性501簡述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及其意義.抗原來剌激機體的免疫應答;③加強免疫細胞的活性.(4)抗腫瘤作用:例如腸道正常菌群中的雙歧桿菌(1)形態(tài)與結構變異:①細胞壁缺陷型(L型)變異:臨床上由于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可使病人體內細和乳酸桿菌可能以下述機制發(fā)揮抗瘤作用:①產生的酶類代謝產物作用于致癌物質;②抑制硝胺的合菌發(fā)生L型變異.某些L型細菌有致病性,可引起腎孟腎炎、骨髓炎、心內膜炎等疾病.②莢膜變異:成或降解硝胺;③作為抗原或免疫佐劑剌激免疫系統(tǒng),使機體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加強.例如從病人標本中分開的肺炎球菌有較厚的英膜,致病性強,但在無血清的培養(yǎng)基中傳代數(shù)次后,可失603簡述正常菌群的成員變?yōu)闂l件致病菌的條件.在某些狀況下,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態(tài)平衡被去莢膜,致病性亦隨之減弱.③鞭毛變異:例如將有鞭毛的變形桿菌接種在普通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由于鞭破壞,此時正常菌群也可使機體致病,這類正常條件下不致病,而在特別狀況下引起致病的細菌,稱為條毛的動力作用,細菌呈彌散生長;若將此變形桿菌接種于含1%石炭酸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則鞭毛生長受件致病菌.一般在以下幾種特定條件下正常菌群可以引起致?、僬>郝镁硬课桓淖?如大腸桿菌抑制,生長僅限于接種部位.④芽胞變異:例如將能形成芽胞,毒力強的炭瘟桿菌置42℃培養(yǎng)10-20天后,進入泌尿道或由于手術通過傷口進入血液、腹腔等,就會引起泌尿系統(tǒng)等的感染;②機體免疫功能下則喪失形成芽胞的能力,毒力也隨之減弱.降:大面積燒傷患者,過度疲乏,受涼,長期消耗性疾病以及應用大劑量的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放射治(2)菌落變異:細菌的菌落可分為光滑型(smooth,S)和粗糙型(rough,R)兩種.S-R變異常見于腸療等而造成的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從而使正常菌群引起自身感染導致嚴重后果③菌群失調:由于某道桿菌,如沙門菌屬與志賀菌屬的細菌.新從患者中分開的菌株,其菌落呈S型,但經人工培養(yǎng)基屢屢些原因而使某一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種之間比例發(fā)生較大幅度的變化而超出正常范圍,生態(tài)系出現(xiàn)不傳代后,菌落變?yōu)镽型.當細菌發(fā)生S-R變異時,其毒力、生化反應與抗原性等也常發(fā)生改變.平衡狀態(tài),稱菌群失調.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病癥稱菌群失調癥.菌群失調癥常見于長期使用廣譜(3)毒力變異:細菌的毒力變異可表現(xiàn)為毒力減弱或加強,如用于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BCG)即是將抗生素治療的某些患者,腸道中對抗生素敏感的大腸桿菌、類桿菌等被大量殺死,而對抗生素不敏感或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桿菌置于含甘油、膽汁、馬鈴薯的培養(yǎng)基中,經過230次移種,歷時13年而獲得的耐藥菌株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則大量繁殖成為優(yōu)勢菌,從而引起假膜性腸炎,白色念珠菌病.一種毒力減弱、抗原性完整的變異株.604簡述與細菌致病性有關的因素.細菌的致病性與其毒力、侵入機體的途徑及數(shù)量密切相(4)耐藥性變異:原來對某種抗菌藥物敏感的細菌可以發(fā)生變異而成為耐藥菌株,這種現(xiàn)象稱為耐藥性關.細菌的毒力取決于它們對機體的侵襲力和產生的毒素.細菌的侵襲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機體防衛(wèi)功變異.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菌株目前已高達95%以上.常見的耐藥菌還有結核桿菌、痢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侵襲力與其表面結構和產生的侵襲性酶有關.細菌毒素分為外毒素疾桿菌、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一定困難.和內毒素兩類.外毒素是某些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502何謂質粒?其主要特性有哪些?物質.它們對組織細胞有高度的選擇性,毒性作用強,可引起各自特別病變和臨床病癥.內毒素是革蘭陰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為雙股環(huán)狀DNA.質粒主要有如下特性:(1)質??少x予細菌某些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當細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體后才能釋放出來.引起的病遺傳性狀.例如:①F質粒編碼細菌性菌毛.②R質粒帶有一種或多種耐藥基因,可使細菌獲得對抗菌理變化和臨床病癥大致一致,主要包括:發(fā)熱反應、白細胞反應、內毒素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藥物的耐藥性.③Vi質粒編碼細菌毒力.④Col質粒使大腸桿菌產生大腸菌素.(2)質??梢宰灾鲝?05簡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制.存在于細菌胞漿內的質粒可不依靠宿主菌染色體而獨立進行復制.有的質粒既能獨立復制,又能整細菌的侵襲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衛(wèi)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構成侵襲力的物質是合到宿主細菌的染色體上,與其共同復制.質粒隨細菌的分裂傳入子代細菌.(3)質粒不是細菌必需具備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①菌體表面結構: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莢膜和微莢膜.細菌的菌毛和某的結構,可自行丟失或經人工處理消除.失去質粒的細菌,其生命活動可不受影響.(4)質??梢栽诩毦g些革蘭陽性菌的膜磷壁酸為具有粘附作用的細菌結構;細菌的莢膜和微莢膜有抗吞噬細胞吞噬和抗轉移.接合性質粒能通過自身傳遞裝置(性菌毛)轉移.非接合性質粒不能編碼產生性菌毛,可以噬菌體液中殺菌物質(補體、溶菌酶等)的作用.②侵襲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某些胞外體為載體,攜帶其轉移,或與接合性質粒結合隨之轉移.(5)一個細菌可帶有一種或幾種質粒.酶,它們可以協(xié)助細菌抗吞噬或利于細菌在體內擴散等.如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等.503簡述細菌基因轉移與重組的四種方式.細菌從外源取得DNA,并與自身染色體DNA進606請列表比較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表)行重組,引起細菌原有基因組的改變,導致細菌遺傳性狀的改變,稱基因的轉移與重組.基因轉移與重
外毒素內毒素組的四種方式是:(l)轉化: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稱為轉區(qū)別要點
化.(2)轉導:以溫柔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體菌中去,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來源革蘭陽性菌和部分革蘭陰性菌革蘭陰性菌稱為轉導.(3)接合:是指細菌通過性菌毛將遺傳物質(主要為質粒)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使受體
主要由活菌合成并分泌細菌裂解后釋放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4)溶原性轉換:是由于溫柔噬菌體的DNA(前噬菌體)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體存在部位
化學組成蛋白質脂多糖,為胞壁組分DNA后,使細菌的基因型發(fā)生改變,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稱為溶原性轉換.
504簡述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穩(wěn)定性理化因素易使失活160℃,2-4h才能破壞轉導是以溫柔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茵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體菌中去,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只與作用部位的受體結合,臨床作用特別。本各種內毒素的作用基本一致,引(1)普遍性轉導:與溫柔噬菌體的裂解期有關.在裂解期的后期,噬菌體的DNA已大量復制,噬菌體的毒性作用身不引起發(fā)熱反應起發(fā)熱、內毒素性休克、DIC外殼蛋白已經合成.在噬菌體的DNA裝配入外殼組成新的噬菌體時,可誤將細菌的DNA片段裝入噬茵菌體外殼中,成為一個轉導性噬菌體.誤被裝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菌染色體上的任何部分,刺激產生抗體的作用弱,不能制抗原性強,可剌激產生抗毒素,可制備成類毒素同時質粒也可以裝入,稱為普遍性轉導.備出類毒素(2)局限性轉導:與溫柔噬菌體的溶原期有關.當溫柔噬菌體進入溶原期時,以前噬菌體形式整合在細菌染色體的某一位置,當其自發(fā)或經誘導中止溶原狀態(tài),前噬菌體脫離細菌染色體時,攜帶出與它緊湊連鎖的細菌DNA片段,并轉移、整合到受體菌中去,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某種遺傳性狀.由于所轉移607簡述人體屏障結構的組成和功能.
的只限于供體菌DNA上的個別特定的基因,所以稱為局限性轉導.例如大腸桿菌溫柔噬菌體可整合(1)皮膚與粘膜屏障:皮膚與粘膜構成了機體的外部屏障,是機體抵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其作入大腸桿菌染色體上半乳糖基因(gal)及生物素基因(bio)之間,則該噬菌體只能轉導半乳糖基因用主要有:①機械性阻擋與排除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膚與粘膜能有效地阻擋細菌的侵入.②分泌殺菌物
質:例如皮膚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細菌的生長.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胃液中的胃酸、或生物素基因進入受體菌中.
腸液中的蛋白酶及唾液、淚液、乳汁和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溶菌酶等,都有一定的殺菌作用.③正常菌群601簡述菌群失調癥及其發(fā)活力制.
正常菌群的成員組成和數(shù)量發(fā)生明顯變化就為菌群失調,若進一步發(fā)展引起一系列臨床病癥和體征,的拮抗作用:旅居在皮膚、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可通過生存競爭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某些抗菌物質,就稱之為茵群失調癥.其發(fā)活力制包括:(1)長期使用抗生素:特別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對某些病原菌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的同時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藥菌過度增殖,出現(xiàn)菌群失調,進而引起菌群失調癥.(2)機體(2)血腦屏障:主要由軟腦膜、脈絡叢的腦毛細血管壁和包繞在血管壁外的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膠質膜免疫力低下或內分泌失調:惡性腫瘤、長期糖尿病等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正常菌群中某組成.血腦屏障能阻擋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產物從血流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從而保護中樞神經系統(tǒng).
嬰幼兒因血腦屏障尚未發(fā)育完善,故較易發(fā)生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些菌過度生長,形成菌群失調.嚴重的會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病癥和體征,導致菌群失調癥.
(3)胎盤屏障:胎盤屏障是存在于母體與胎兒之間的一種屏障結構,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
毛膜構成.能阻止母體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產物進入胎兒體內,保護胎兒免受感染.
608簡述吞噬細胞吞噬病原菌后的兩種結果.
病原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后,其后果與病原菌的種類、毒力和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等有密切關系,可有以下兩種不同的結果:(1)完全吞噬:病原茵被吞噬后,在吞噬溶酶體中被殺滅,然后將消化后的殘渣排出胞外,此為完全吞噬.例如化腺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lOmin內死亡,30-6Omin內被消化.(2)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菌,如結核桿菌、布氏桿菌、傷寒桿菌等胞內寄生菌,在機體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時,只被吞噬而不被殺滅,稱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細胞內得到保護,免受體液中特異性抗體、非特異性抗菌物質和抗菌藥物的殺傷作用;有的病原菌甚至可在吞噬細胞內生長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的死亡或隨游走的吞噬細胞而擴散到其他部位.
609細胞免疫對細胞內寄生菌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抗體難以對細胞內寄生的病原菌發(fā)揮作用,故消滅胞內寄生茵主要靠細胞免疫.發(fā)揮細胞免疫的T細胞主要有細胞毒T細胞(Tc細胞)和炎性T細胞.Tc細胞可以特異性殺傷病原菌感染的靶細胞,當靶細胞被溶解,釋出的胞內寄生菌可以被體液因素清除.炎性T細胞通過釋放淋巳因子產生免疫效應.細胞內寄生菌進入機體后,一般先被吞噬細胞吞噬而不被殺滅,形成不完全吞噬.炎性T細胞可通過釋放淋巴因子,如γ-干擾素等,能激活巨噬細胞使其吞噬殺菌能力極大加強,可將不完全吞噬轉變?yōu)橥耆淌?即可迅速將胞內寄生茵殺滅清除.
610簡述致病菌引起人體全身性感染后,臨床常見的幾種狀況.指感染發(fā)生后病原菌或(和)毒性代謝產物向全身擴散,引起全身性病癥的一種感染類型.(1)毒血癥:病原菌在局部組織中生長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流,到達易感的組織細胞,引起特別的中毒病癥.引起毒血癥的病原菌常見的有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2)菌血癥: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時性或休止性地經過血流到達體內適合的組織器官后再生長繁殖而致病.例如傷寒病早期的菌血癥等.(3)敗血癥: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長繁殖,產生毒性產物,引起嚴重的全身中毒病癥.例如高熱、肝脾腫大等,嚴重者可以導致休克及死亡.如鼠疫桿菌、炭癥桿菌等均可引起敗血癥.(4)膿毒血癥:化膿性細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到其他組織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膿毒血癥,可導致多發(fā)性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701簡述進行細菌學檢查時對標本采集和送檢過程中應遵守的原則.
標本的采集和送檢過程中應遵守的原則主要有:①采集標本時應注意無菌操作,盡量避免標本被雜菌污染;②根據(jù)疾病特點,適時采集適當部位的標本.采取局部標本處,不應使用消毒劑;③采集標本原則上應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對已用抗菌藥患者的標本,應注明藥物名稱;④標本采取后,應盡快送檢.除某些細菌(如腦膜炎球菌)在送檢中要注意保溫外,大多數(shù)標本可冷藏送檢;⑤在檢材容器上貼好標簽,并在化驗單上填好檢驗目的、標本種類和臨床診斷等內容,以供檢測時參考.702列表比較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qū)別.(表)
區(qū)別要點人工自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免疫物質抗原(疫苗、類毒素)抗體、細胞因子等細胞免疫制劑免疫出現(xiàn)時間慢,1-4周快,馬上
免疫維持時間長,半年-數(shù)年短,2-3周
用途主要用于預防主要用于治療或緊急預防
703列表比較活疫苗與死疫苗的主要區(qū)別.(表)
802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有:血漿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表皮剝脫毒素、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及SPA.803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兩大類:(1)化膿性疾病:局部化膿性感染及全身化膿服性感染(敗血癥、膿毒血癥)(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燙傷樣皮膚綜合癥、毒性休克綜合征及葡萄球菌性腸炎.804簡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點.產生金黃色色素、有溶血性、產生血漿凝固酶及發(fā)酵甘露醇.805簡述鏈球菌的分類.(1)根據(jù)溶血現(xiàn)象不同,將鏈球菌分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丙型溶血性鏈球菌三類.致病菌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而丙型溶血性鏈球菌是非致病菌.(2)根據(jù)抗原結構不同,將鏈球菌分為20個族(A-H,K-V).對人致病的90%屬于A族.(3)根據(jù)對氧氣需要的不同,將鏈球菌分為需氧、微需氧和厭氧鏈球菌三類.對人致病的主要是需氧及微需氧菌.厭氧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
806簡述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疾病.(1)急性化膿性炎癥:可以引起丹毒、蜂窩組織炎、扁桃體炎、氣管炎、肺炎等.化膿灶與周邊正常組織界限不清,膿汁稀疏.(2)毒素性疾病:猩紅熱是由能產生致熱外毒素的A族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病癥為發(fā)熱、咽炎、全身迷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后的明顯脫屑.(3)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應性疾病:主要包括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807簡述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過程.
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是口腔及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隨著口腔中破潰處進入血流并引起菌血癥,隨著血流到達心臟.假使心瓣膜有損傷或有先天性缺陷,細菌在損傷部位繁殖,引起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808簡述淋球菌的致病性在自然狀況下,人是淋球菌惟一的易感者.致病物質有菌毛、莢膜、內毒素、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引起淋病.在男性表現(xiàn)為尿道炎、前列腺炎及附睪炎;在女性表現(xiàn)為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等.形成慢性炎癥后,可導致不育.淋病患者可經產道感染新生兒,致使患兒感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民間投資合作協(xié)議合同范文
- 企業(yè)間房產轉讓合同細則
- 軍人離婚正式合同書模板
- 9 古詩三首 雪梅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2 日晷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科學四年級下冊大象版
- 小學2024年教育教學專項發(fā)展規(guī)劃執(zhí)行、完成情況
- 個人土地交易合同及相關條款
- 10《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寒假教學設計day7
- 員工服裝合同范本
- 工廠廠區(qū)道路拆除實施方案
- 公寓管家培訓課件
-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設計
- 《民間工藝美術》課件
- 車站值班員(中級)職業(yè)鑒定題庫(含答案)
- 2025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 分娩前的準備
-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作文教學計劃
- 中學生勞動安全課件
- 辦公樓維修改造施工方案
- 2024年醫(yī)療器械經營質量管理規(guī)范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