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園為中心的考察(1883-1919)_第1頁
從“隱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園為中心的考察(1883-1919)_第2頁
從“隱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園為中心的考察(1883-1919)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隱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園為中心的考察(1883-1919)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徐園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清幽的人文氛圍,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知識分子,成為了一個聞名遐邇的文化勝地。徐園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使那些懷著“隱逸”情結的人,感到這是一片聚集了“仙境”、“仙侶”的地方。但是,隨著近代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變遷,這種隱逸的生活方式逐漸被“入世”所取代。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從上海徐園為中心,考察了從“隱逸”到“入世”的這一歷程。

一、徐園的隱逸文化

上海徐園位于上海市閘北區(qū),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徐園占地面積超過23000平方米,與隔壁的不少名勝古跡連成一片。徐園里有曲徑通幽的石窟、古樹參天的園林、以及工藝精湛的園林建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1890年代,徐園成為文人墨客的聚居之所,相信神仙的說法在那時非常流行。徐園內的橋、亭、閣、庭院等建筑物林立,是隱士逍遙游賞的勝地,故被人們稱之為“徐園仙境”。文學家鄭振鐸、邵洵美、張維屏、王叔英、潘煜明等清末文化名人,都曾在徐園里居住和寫作。文人墨客們希望借助徐園這個靜謐的環(huán)境,來尋找靈感,創(chuàng)作詩篇,完成自己的文學夢想。

二、社會變化

20世紀初期,隨著自由主義、自由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文化的時代不斷變化,文人墨客們的精神面貌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自己在園林中的隱居,他們開始更加注重沖擊社會現(xiàn)實,響應時代的號召。

從1905年開始,上海市開始大規(guī)模的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許多文人墨客被這個龐大工程所吸引。一些人士開始從徐園的隱逸圈層中走出來,積極投身社會。此時社會的變化導致了徐園文化的轉型。進來的是中產(chǎn)階級、商人、企業(yè)家,徐園的人文形態(tài)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成為了社交場所。許多人紛紛涌入徐園,這也使得徐園的文化面貌發(fā)生了刻畫。

三、徐園的“入世”文化

在新的歷史階段里,徐園逐漸成為高級聚落的一部分,從而轉變?yōu)橐环N“入世”的文化。從“隱逸”到“入世”是人們在情感、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一種轉換。重復闡述隱逸文化的特點不再重要,但隱逸文學與入世文化間歷史的斷裂是十分顯然的。

隨著“倡導實用主義”的出現(xiàn),或以文化片面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時光轉瞬,太陽西斜,徐園的歷史建筑、廣闊連綿的花園、神仙眾多的故事不再真實,隨著歷史轉型,徐園文化的隱逸性被搖晃著,文化轉型不可避免地把另一個方向直指徐園,即入世的文化變遷。

四、結語

總的來說,從上海徐園為中心的考察,可以看出徐園的文化經(jīng)歷了從“隱逸”到“入世”的轉換過程。從徐園的歷史和文化來看,中國文化的興盛和發(fā)展,既需要的是“隱逸”這樣獨特的文化背景,也需要的是“入世”這樣與時俱進的文化。徐園的存在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微小的歷史樣本,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近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方向。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徐園的隱逸生活方式被逐漸淡化,傳統(tǒng)文化逐漸被現(xiàn)代市場占領,徐園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街區(qū)。在徐園的周邊,涌現(xiàn)出了各種文化設施,如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這些設施逐漸豐富了徐園的文化內涵,也彰顯了上海文化的生機和活力。

歷史進程中,文化總是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變化而呈現(xiàn)出各種面貌。以徐園為例,其地位從明代的私家園林到近代的文化聚集地再到今天的文化街區(qū),不斷地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中呈現(xiàn)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徐園的文化意義不僅僅在于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更重要的是在于其集中體現(xiàn)了當代文化的特點和趨勢。

徐園作為一個兼具歷史和現(xiàn)代特色的文化景點,所體現(xiàn)的文化價值正是當代人們所追求和認可的。它極具古典特色和現(xiàn)代人文素質,既不失現(xiàn)代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又體現(xiàn)了歷史傳承的情感和價值。它與時俱進,吸收了現(xiàn)代社會的元素,同時也將傳統(tǒng)文化帶入了現(xiàn)代社會。

除了徐園,其他的文化景點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各種舊址、紀念館、遺址等藏在城市角落的文化之旅,也在很大程度上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與多彩。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chǎn),對于當代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義,充滿了啟示和提醒。

隨著各種文化設施的興建,以及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在新的歷史階段,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徐園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文化發(fā)展的一個方向。既需要傳承中華文化的根基,也需要創(chuàng)新和引領現(xiàn)代文化的潮流。

總之,從“隱逸”到“入世”是徐園的文化變遷歷程,也是中國文化的不斷轉型與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上的每一種文化都是在其經(jīng)濟基礎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