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_第1頁
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_第2頁
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_第3頁
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_第4頁
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日傳統(tǒng)“射”文化交流之人類學考察

一中國古代之射傳統(tǒng)中國古代有關弓箭的發(fā)明制造與應用水準以及哲學思想曾在東亞遙遙領先。周代弓箭文化空前繁榮,涉及狩獵軍事、政治制度、宗教哲學、國學教育以及人才選拔等多個領域。傳統(tǒng)射禮有四種:①大射(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②賓射(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③燕射(平時燕息之日);④鄉(xiāng)射(地方官為薦賢舉士)。這些射禮具有確立君臣之義與長幼之序以及和諧社會等多種社會動能。《禮記·射義》記載了當時君王以射治國、以射觀德、以射擇士、以射祭天、以射立志、以射立德、以射明義、以射息爭等舉措,以及孔子對射箭活動所詮釋的哲學認知。“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笨鬃釉唬骸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弊怨?046年官學即傳授六藝,即文武教育,后來經(jīng)由孔子首創(chuàng)的私學普及到民間。但孔子以后文武教育思想逐漸分離,應試教育即文武教育具有選拔性,缺乏普及性。日本民族學、人類學界最早關注中國古代射禮的伊藤清司認為:古代中國的射禮具有占卜年運的宗教色彩,這樣的占卜不僅是決定射手一人好運與壞運的慣例行事,而且也是判定射手本人所屬社會集團的幸運與不幸的宗教神事。因為是這樣一種神判儀式,所以舉行射禮的場所被選定為神靈降臨之圣地,同時被視為神靈標章的水面就在圣地成為弓箭射擊的對象。后來在辟雍大池常常舉行射魚與射鳥之禮就是這一習俗的敘述體?,F(xiàn)今在日本關東地區(qū)神社祭祀活動中的“御備射”射禮本身也一樣。筆者自1993年3月至1994年4月在日本關東地區(qū)的千葉縣富里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也多次目睹了當?shù)厣裆缗e行春季祭祀祈禱豐年儀式中的一項“御備射”,即步射儀禮,并逐漸關注、研究中日兩國傳統(tǒng)射技與射禮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二儒家射禮對日本的影響六藝中的射禮思想在5世紀前后傳至日本,與日本固有武道(武藝)思想相結合,衍生出朝廷射禮,武射傾向變?yōu)槲纳鋬A向。比如,飛鳥時代天智天皇七年(668年)指定近江令,大射(射禮)為年節(jié)儀式。文武天皇慶云三年(706年)制定《大射祿法》,根據(jù)射禮水準賞罰。平安時代每年正月十七舉行射禮,次日舉行“射遺、賭弓”。賭弓時,勝者領賞,敗者罰酒。遣唐使以及中國使者來訪讓和弓制造與射術提高。平安時代中期在圓木外面貼上竹片而制作的“伏竹弓”、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在圓木兩面貼上竹片而制作的“三枚打”都參考了中國和韓國的合成弓。3世紀陳壽《三國志》中《魏書》第30卷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條之略稱《魏志倭人傳》記載當時日本弓“短下上長”,即因為是長弓,所以手不是握弓的中央,而是下方三分之一處。至今日本弓仍然如此,通常長度為2米21。而中國與韓國都是短弓(2米以下)。日本筑波大學松尾牧則指出,東亞弓矢可劃分為大陸系與海洋系,而日本受兩者影響。日本與韓國的矢制作基本相同,即竹的采伐時期、干燥方法、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所使用的工具等。日本弓與韓國弓都是復合弓,但形狀與素材不同。日本江戶時代使用過李滿弓、鯨半弓(短弓),可能是受韓國影響。但日本弓發(fā)展獨特。事實上,日本一直保持傳統(tǒng)弓外形(沒有被漢化),只消化吸納了中國弓技術(進而消化了漢文明——化漢)。外形更加體現(xiàn)了日本的傳統(tǒng)威德美學與對長弓的尊崇意識。但進入鐮倉武家時代以后,由文射回歸武射,至江戶時代武射文射并存。盡管江戶時代弓箭作為武器已基本上被槍炮火器所取代,但武士仍以習箭為榮,在京都寺廟三十三間堂舉行的通矢射發(fā)展為堂射“三十三堂通矢”,即三十三堂屋距離遠射(大約120米)。各種弓術空前發(fā)展,而且因為流派不同而射法形式多樣。江戶時代后期,以天寶九年(1838年)3月,德川齊昭公布了親自撰寫的《弘道館記》為標志確立了“文武不歧”的教育思想體系。文武不歧教育思想在明治維新以后改稱“文武兩道”而在日本社會一直廣泛普及,深入人心,傳承至今。圖1三近代日本的射教育普及江戶末期文久二年(1862年),德川幕府廢止“弓術上覽之儀”,將弓術從講武所教科目中廢除。明治四年(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江戶時代盛行的各種傳統(tǒng)武術教育消失,弓術也不例外,但部分弓術家私設弓術道場,保住了日本弓術的傳統(tǒng)文化命脈。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京都有識之士成立了統(tǒng)率各地武術團體的大日本武德會。他們將以技術為目的的各種武術,改為以磨煉身心宗旨的武道。弓術也于大正七年(1918年)開始逐漸改稱弓道,在社會上廣泛普及。二戰(zhàn)期間武道被日本軍國主義所利用,所以二戰(zhàn)結束時,大日本武德會被GHQ取締,武道被禁止。根據(jù)GHQ指令,文部省于1945年11月和12月發(fā)布80號和100號令,全面禁止學校武道(劍道、柔道、刀術、弓道)課程,并禁止課外道場活動。文部省努力消除學校教育中的戰(zhàn)爭色彩,取締武道執(zhí)照,武道一詞被作為具有軍事意味的異類詞而盡量回避使用。但因時局變化,1947年弓道禁令被解除,1949年柔道禁令被解除,1951年劍道禁令被解除,各種武道很快恢復。1951年7月25日,根據(jù)文部省事務次官通知,作為中學以上的體育教材弓道的實施得到認可,學校教育再次采用得到許可,課外道場活動也被解禁。據(jù)公益財團法人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網(wǎng)站介紹,1947年,“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成立,后由于各種原因于次年12月解散。然而1949年4月3日,“日本弓道聯(lián)盟”重新成立,并于當年8月2日取得正式加盟日本體育協(xié)會的資格,1953年9月15日取得由文部省認定的財團法人資格。其名稱于1957年1月18日改為“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后來還陸續(xù)取得加盟日本武道協(xié)議會以及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資格,成為全國規(guī)模的組織。日本弓道聯(lián)盟在戰(zhàn)后重建、組織并發(fā)展傳統(tǒng)弓道文化的歷史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弓道以磨煉身心與追求真善美為宗旨在全國更進一步普及。為了改善戰(zhàn)后射法混亂,明確弓道大綱,該聯(lián)盟于1953年8月公開發(fā)行了《弓道教本》第一卷,吸收各種流派的長處作為現(xiàn)代弓道指標,該教本不屬于某一特定流派,是一個所有流派均可學習的弓道大綱?!豆澜瘫尽反_定了射法八節(jié),廢除了大日本武德會制定的《弓道要則》中的統(tǒng)一舉起而采用了正面、斜面舉起環(huán)節(jié),還在1971年修改時將《禮記·射義》與吉見順正的《射法訓》章句分別放在第一卷目錄之首,奉為弓道理念?!抖Y記·射義》章句為:“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其中心思想是,如果按照“禮”認真修煉弓道,就能體驗獲得仁義禮智信的德行。射箭不中靶,不能怨天尤人,而應反躬自省。這是對射手的警示,體現(xiàn)了當代日本弓道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道德修養(yǎng)之道。吉見順正的《射法訓》章句為:“射法關鍵不在弓弦操作技巧,而在如何展開筋骨。首先要把心氣放在身體中央(丹田),左手推弦三分之二,右手拉弓三分之一,還要將心納入丹田,達到身心弓的和合,即三位一體的會。然后放箭,宛如從胸腔中央左右分開,均等分離。書中所言:如同鐵石相克迸發(fā)的火星;即金體白色西半月的射格品位?!鄙衔闹小皶敝冈谑翌┢谟扇罩昧髦窳峙墒甲嬷窳址蝗绯桑ㄕ嫜宰谏畟H)編輯的《竹林流四卷之書》,分別由“初勘之卷”“歌知射之卷”“中央之卷”“父母之卷”構成?!叭缤F石相克迸發(fā)的火星”部分引自第四卷“父母之卷”中“十三、十二字五意之事”章節(jié),“金體白色西半月的射格品位”引自第三卷“中央之卷”中“十四、五輪碎之事”章節(jié)?!笆治逡狻奔捶謩e由“父母、君臣、師弟、鐵石、晴嵐老木”十二字所體現(xiàn)的五個射格品位?!拔遢喫橹隆奔捶謩e由“土體黃色中四角、水體黑色北圓形、木體青色東團形、火體赤色南三角、金體白色西半月”這五個射箭步驟所體現(xiàn)的射格品位,源自印度佛教的五大思想。“從大日如來真言的立場來看,并不是只靠念佛到達極樂世界的簡易求道之法,而是通過嚴格自我規(guī)制與修行,而只有認真修行,才能得到大日如來的引導成佛。即按照師匠教導認真修行的時候,大日如來之光就會照耀他們并引導萬人進入佛道。竹林傳書中傳授的精髓就是這樣建立在信奉大日如來佛教教理之上的?!薄抖Y記·射義》在論述射箭的重要性后指出:“故男子生,?;∨钍噶陨涮斓厮姆?。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榖也。飯食之道也?!奔粗袊糯幸陨淞⒅镜膫鹘y(tǒng)。而當代日本則組織有段位的新成人參加傳統(tǒng)通矢儀式,其象征意義也是以射立志。日本政府在1948年公布節(jié)假日,將1949年1月15日定為成人節(jié)。1951年1月15日開始在京都三十三間堂實施新成人“三十三堂通矢”儀式,成為慣例。他們把江戶時代“三十三堂通矢”的射程120米縮短至60米,稱為“遠的”,而通常弓道場的射箭距離為“近的”28米。參加“三十三堂通矢”儀式資格為有段位的新成人。另外,筑波大學蓬矢館弓道場的“蓬矢”源自上文《禮記·射義》章句,象征他們的弓道教育也是以射立志。值得一提的是,二戰(zhàn)后日本各級院校的弓道教育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1953年7月11日,全日本學生弓道聯(lián)盟再次成立。1956年,全國高中體育聯(lián)盟內新設了弓道專業(yè)部。1967年3月29日,根據(jù)文部省發(fā)布的120號通知,弓道作為高中正課體育科目被納入相關課程。筆者所在的神戶市外國語大學的弓道場即是在這一通知發(fā)出后不久建造的。盡管近年日本受少子化影響,人口持續(xù)減少,但參加弓道競技的人口卻呈現(xiàn)增長趨勢。據(jù)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調查統(tǒng)計,2003年度全國各地弓道聯(lián)盟登記人數(shù)為126000人,男女比例為1∶1。其中普通市民有44000人(35%),大學生約有1萬人(8%),高中生有61000人(48%),初中生有11000人(9%)。高中生的弓道人口數(shù)量最多,而且在所有武道人數(shù)中也居首位。至2012年度登記人數(shù)變?yōu)?39791人。由于不參加審查與競技的話就不必向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申請登記,所以實際弓道人口要超過登記人數(shù)。目前日本各種弓道場共有一千所以上。道場一詞源自佛經(jīng)。而日本歷史上神佛合一。與其他武道場一樣,弓道場是神圣空間,要保持絕對安靜清潔。因此,不能戴手表與手鐲以及項鏈等裝飾品;不能赤腳而要穿道場專用白色襪子,身著弓道制服;進入道場時要向神棚或國徽鞠躬敬禮,然后手持弓箭,滑步移動。道場設置神棚源自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在擊劍與柔術道場首創(chuàng),其他道場逐隨效仿。昭和十一年(1936年)5月文部省召開體育運動主事會議,在各級各類學校強制執(zhí)行。1945年12月GHQ備忘錄《關于廢止政府對國家神道神社保證、支援、保全、監(jiān)督并弘揚的文件》要求拆除神棚并禁止新設和強制參拜。1947年頒布的新憲法第20條第3項規(guī)定“國家及其機關不能進行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動”。據(jù)此,教育基本法第15條第2項規(guī)定“國立和公立學校不能為了特定宗教而從事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動”。因此,神棚與佛壇、佛像、祭壇、神像、圣像、十字架、鳥居等一樣被視為宗教象征,不能在公共設施內設置。但后來伴隨武道恢復部分道場逐漸恢復或新設神棚,如不設神棚則改掛國旗。禮的原意是從敬神開始,按道德規(guī)范為人處世。武道“從禮開始,至禮結束”源自上述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而滑步源自《禮記·曲禮下》中“執(zhí)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正式道場墻上通常都懸掛著載有《禮記·射義》與吉見順正的《射法訓》章句的鑲嵌匾額,如上所述,其內容被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奉為弓道理念。2006年5月2日在東京成立的國際弓道聯(lián)盟道場亦沿襲這一教育理念。圖2國際弓道聯(lián)盟(InternationalKyudoFederation)是以普及振興弓道為目的,以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為中心的國際組織,本部設在東京。目前有2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弓道聯(lián)盟參加。國際弓道聯(lián)盟與其他國際競技聯(lián)盟的不同點在于雖然也使用英語,但有關弓道的專業(yè)術語全部規(guī)定為使用日語。由此可見,在中日傳統(tǒng)射禮的傳承發(fā)展以及普及弘揚方面,日本已經(jīng)遙遙領先并掌握了主動權與話語權。四中國傳統(tǒng)射藝射禮的中斷與復興而中國射禮卻在近世日漸式微,1957年正式停止。傳統(tǒng)弓箭被西洋弓箭所取代,寓射于教的傳統(tǒng)教育遂亦中斷,射禮傳統(tǒng)鮮為人知,只有部分少數(shù)民族或邊疆地區(qū)仍然傳承著他們的射箭傳統(tǒng)。北京“聚元號”創(chuàng)建于1720年,曾是清朝的皇家御用兵工廠,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來到“聚元號”第八代傳人手里。1957年,“聚元號”停止了制作弓箭,改做木工,一直持續(xù)到1998年,“聚元號”的第十代傳人楊福喜承襲祖業(yè),重新執(zhí)掌“聚元號”。2006年,“聚元號”弓箭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楊福喜是“聚元號”弓箭的第十代傳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6年7月初,青海河湟射箭邀請賽在樂都區(qū)瞿曇鎮(zhèn)藥草臺舉行。2006年,尖扎縣成功舉辦首屆“五彩神箭杯”青海省民族傳統(tǒng)射箭邀請賽。2007年9月9日首次由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管理中心、中國射箭協(xié)會主辦的傳統(tǒng)射箭賽在“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xiāng)”尖扎縣開幕。2009年5月16日“首屆中國傳統(tǒng)射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值得一提的是北海道第一高級中學英語教師內藤敬(1935~)對中國傳統(tǒng)射禮教育復興產(chǎn)生的影響。他于1995年3月退休,9月去天津輕工業(yè)學院擔任日語教師,1996年9月在天津體育學院建“求實弓道館”(已停辦),2006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創(chuàng)辦“求真弓道館”。他是一名普通的日本共產(chǎn)黨員,上課時有句口頭禪:“弓道源自中國,所以要把這個被中國人早已遺忘的體育運動再傳回給中國人。”盡管日本弓道并不等同于中國古代射藝射禮,但內藤敬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讓日本弓道在中國逐漸生根開花結果,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射藝射禮逐漸復興的契機之一。珠海市的李軍陽(1967~)曾協(xié)助內藤敬從天津到珠海并受其影響。他在2007年5月12~15日參加韓國的世界首屆傳統(tǒng)射藝節(jié),同年7月便辭掉房地產(chǎn)高管工作。目前是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lián)合國際學院學生事務處副處長,兼教射道選修課。山東濟南的鄭海廷(1963~)因為兒子師從內藤敬學習射箭而對日本弓道產(chǎn)生興趣。2008年關掉自己的公司開始研習射藝,2010年創(chuàng)辦奎虛射圃,作為中國射箭協(xié)會傳統(tǒng)弓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于傳統(tǒng)射藝的研習和推廣。胡震環(huán)(1987~)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專業(yè)是信息技術,現(xiàn)為中學教師。他由研究中國射禮而接觸到日本弓道,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在珠海師從內藤敬先生。胡震環(huán)于2012年創(chuàng)立非營利性日本弓道愛好者團體中國正鵠會,以平常心全面學習日本弓道。目前其正式分會有4個(深圳、上海、杭州、北京),會員120人左右。相關弓道團體遍及寧波、南京、成都、武漢等城市。此會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以各種形式與全日本弓道聯(lián)盟以及國際弓道聯(lián)盟展開交流合作。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射箭教育逐漸復興。近三四年來傳統(tǒng)射箭團隊組織爆發(fā)增長。2014年2月,西北大學射藝協(xié)會成立,隸屬學校團委。由體育教研部張旭教授、薛宇老師指導。協(xié)會分為武射部、風紀部和文射部。2014年5月25日,西南大學射藝協(xié)會成立,由西南大學國學院武學研究所所長陳寶強主導。2015年3月,上海對外經(jīng)貿大學張波開設射箭課程、射箭社團和俱樂部。2015年12月4~6日舉辦全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邀請賽。2016年決定每年10月最后一個周末舉辦全國大學生射箭邀請賽。目前大約40所中學、50所大學陸續(xù)開設射箭課程。2017年4月15~17日,由嘉禮堂、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辦,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禮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徐州市舉行。來自牛津大學、日本筑波大學、韓國首爾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的15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研討會以“禮射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主題,從文化、器物、技法三個方面對中、日、韓禮射進行全面展示、研討和交流。其中日本3名學者(筑波大學名譽教授入江康平、副教授松尾牧則、博士研究生五賀友繼)與1名弓師(岡山縣的加藤康博),韓國4名學者(首爾大學羅永一教授與崔錫圭教授、陸軍學校金基勛教授、龍仁大學池東哲教授)以及4名弓箭制作傳承人應邀參加。這是中日韓三國“弓”文化再次交流互動的盛會,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射藝射禮再次與東亞以及國際接軌。結語文化人類學在承認人類文化普遍性的同時,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與相對性差異,反對自民族中心主義,提倡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客觀理解他者與異文化,內省自身文化文明的相對性與缺點。本文研究了有關中國射禮與日本弓道的教育傳承歷史,揭示了中國尚文與日本尚武的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荻生徂徠(1666~1728)在1727年撰寫的《鈴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