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應急與安全_第1頁
水上應急與安全_第2頁
水上應急與安全_第3頁
水上應急與安全_第4頁
水上應急與安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上應急與安全

珠海海事局指揮中心嚴旅寧

搜救:傳統(tǒng)義務美德Iwishsomeone

wouldsendhelp!概念SAR-搜救就是使用可用的資源去援助身處潛在危險或實際遇險中的人命和財產。海上搜尋-救助協(xié)調中心或救助分中心協(xié)調,利用現有的人員和設施以確定遇險人員位置的行動。海上救助-由任何可以利用的救助力量拯救遇險人員,為其提供初步的醫(yī)療或其它所需服務,并將其轉移到安全地點的行動。有關海上搜救的國際公約和文件1910年統(tǒng)一關于海上救助打撈若干規(guī)則的國際公約(布魯塞爾公約)1989年救助公約(SALVAGE)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與救助公約(SAR)國際民航公約第12章國際海空搜尋救助手冊(IAMSAR)海上搜救國內法律法規(guī)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搜尋援救民用航空器規(guī)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8、《國務院關于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規(guī)定》海上救助的義務海上救助的義務主要體現在對海上人命的救助上。船舶對海上遇險信號做出的響應:古老的海上傳統(tǒng);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910年統(tǒng)一關于海上救助打撈若干規(guī)則的國際公約》第十一條“對于在海上發(fā)現的遭遇生命危險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敵人,只要對其船舶、船員和旅客不致造成嚴重危險,每一船長都必須施救。”第九條“不得向獲救人員索取報酬。”統(tǒng)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規(guī)則的國際公約.pdf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98條1.每個國家應責成懸掛該國旗幟航行的船舶的船長,在不嚴重危及其船舶、船員或乘客的情況下:(a)救助在海上遇到的任何有生命危險的人;(b)如果得悉有遇難者需要救助的情形,在可以合理地期待其采取救助行動時,盡速前往拯救;(c)在碰撞后,對另一船舶、其船員和乘客給予救助,并在可能情況下,將自己船舶的名稱、船籍港和將停泊的最近港口通知另一船舶。2.每個沿海國應促進有關海上和上空安全的足敷應用和有效的搜尋和救助服務的建立、經營和維持,并應在情況需要時為此目的通過相互的區(qū)域性安排與鄰國合作?!盨OLAS公約第V章“航行安全”第7條“搜尋與救助服務”

1.每一締約國確保對它所負責的搜救責任區(qū)做出遇險通信和協(xié)調的必要安排,以營救在其沿岸遇險的人員。這些安排應考慮到當地的通航密度和航海危險物,建立、經營和維持被認為是必要和實際可用的搜救設施,并且盡可能提供足夠的發(fā)現和救助遇險人員的手段;

2.每一個締約國向IMO提供該國搜救設施、計劃以及隨后的任何變化的信息;

3.本公約第一章所適用的客船應在船上備有與搜救服務機構協(xié)調的應急計劃。該計劃應與本公約第九章指明的船舶、船公司和搜救機構協(xié)調制訂。該計劃應包括定期演習的規(guī)定以檢驗計劃的有效性。該計劃應在IMO有關指南的基礎上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條

船舶、設施或飛機遇難時,除發(fā)出呼救信號外,還應當以最迅速的方式將出事時間、地點、受損情況、救助要求以及發(fā)生事故的原因,向主管機關報告。

第三十六條

事故現場附近的船舶、設施,收到求救信號或發(fā)現有人遭遇生命危險時,在不嚴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應當盡力救助遇難人員,并迅速向主管機關報告現場情況和本船舶、設施的名稱、呼號和位置。

第三十七條

發(fā)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設施,應當互通名稱、國籍和登記港,并盡一切可能救助遇難人員。在不嚴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當事船舶不得擅自離開事故現場。

第三十八條

主管機關接到求救報告后,應當立即組織救助。有關單位和在事故現場附近的船舶、設施,必須聽從主管機關的統(tǒng)一指揮。

相關國際組織一、國際海事組織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IMO)是負責處理國際海運技術、專業(yè)問題的聯合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倫敦。該組織最早成立于1959年1月6日,原名“政府間海事協(xié)商組織”,1982年5月改為現名,現有169個成員和3個聯系會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為該組織聯系成員。

該組織宗旨為促進各國間的航運技術合作,鼓勵各國在促進海上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防止和控制船舶對海洋污染方面采取統(tǒng)一的標準,處理有關的法律問題。其中《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和《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就是國際海事組織制訂的關于海上安全方面的兩個重要公約。相關國際組織二、國際救助聯合會(InternationalSalvageUnion――ISU)是一個代表世界各地海上救助人利益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宗旨:聯合救助人,對影響救助業(yè)的事宜進行考慮,為保護救助人的利益,采取有效措施、步驟或聯合行動,并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完善合同和有關文件的條款,對救助案例中裁決不公的上訴給予支持。

組織成員承擔了全球90%以上船舶救助、打撈作業(yè)。目前,其成員在防止水域污染的作業(yè)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中國交通部救撈系統(tǒng)于1994年以“中國救撈公司”的名義正式加入了該組織。相關國際組織國際海上人命救助聯盟(InternationalMaritimeRescueFederation--IMRF)前國際救生艇聯盟(ILF)是由世界上各國從事水上人命救助工作的機構組成的非政府間國際專業(yè)組織,宗旨是:“救助人命,促進安全,致力向全球海上和內陸水域內的遇險人員提供救援”--"PREVENTINGLOSSOFLIFEINTHEWORLD'SWATERS"

我國1979年參加該聯合會。

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

INTERNATIONALCONVENTIONONMARITIMESEARCHANDRESCUE,1979

1979年4月,德國漢堡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大會成果:通過了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搜救公約及八個大會決議。公約本身具有約束力八個大會決議:建議性文件,不具有約束力決議一、對提供和協(xié)調搜尋救助服務的安排決議二、關于參加船舶報告系統(tǒng)的費用決議三、船舶報告系統(tǒng)需要一個國際統(tǒng)一的格式和程序決議四、搜尋救助手冊決議五、海上搜尋救助頻率決議六、GMDSS的發(fā)展決議七、搜救服務和海上氣象服務協(xié)調決議八、促進技術合作

搜救公約的目的

全球覆蓋

任何海域遇險,都有負責機構

國家間合作1979搜救公約的正文

第一章公約的一般義務第二章其他條約及解釋第三章修正案第四章簽署、批準、接受和加入第五章生效第六章退出第七章保存和登記第八章文字1979搜救公約的附則第一章名詞與定義第二章組織第三章合作第四章準備范圍第五章操作程序第六章船舶報告系統(tǒng)注:該附則1998年被IMO第69屆海安會修正締約國的主要義務

沿岸國提供搜救服務;搜救協(xié)議;建立RCC和RSC;行動程序;建立船舶報告系統(tǒng)公約的1998年修正案1998年修正案于2000年1月1日生效。這五章分別是:第一章名詞與定義第二章組織與協(xié)調(替代原第二章)第三章國家間合作(替代原第三章)第四章工作程序(由原第四、五章合并)第五章船舶報告系統(tǒng)(由原第六章更新和重新編寫)

2004年修正案的內容:

第二章組織和協(xié)調海上遇險人員第三章國家間合作下船地點第四章操作程序

我國海上搜救體系簡介一、我國海上搜救機構組建的背景及演變過程

1973年,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由交通部、總參、海軍、空軍、原外貿部、農林部、國家海洋局、氣象局成立了“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簡稱“海安部”),沿海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也相繼組建了海上安全指揮機構,負責統(tǒng)一部署和指揮海上船舶防臺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及防凍破冰以及海難救助工作。(簡稱“三防一救”)。我國加入(1985年)《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后,1989年,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更名為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海上搜救工作的統(tǒng)一組織和協(xié)調,沿海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海上安全指揮部也改稱海上搜救中心,業(yè)務上接受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的指導。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由交通部牽頭,公安部、總參、武警部隊等15個國務院有關部委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的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tǒng)籌全國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應急反應工作,組織協(xié)調重大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應急行動,指導督察有關省區(qū)市海上搜救應急工作,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作為聯席會議的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法規(guī)建設和制度管理

1、

為規(guī)范我國海上搜救行為,迅速、有序、高效地組織海上突發(fā)事件的應急反應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海上突發(fā)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務院批準了“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2、制定“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險情應急反應程序”、“中國海區(qū)溢油應急計劃”,規(guī)范搜救內部工作、使搜救工作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等法律公約的要求,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搜尋救助條例”(待批),擬以法律形式規(guī)范我國海上搜救的組織、指揮、協(xié)調和保障工作。法規(guī)建設和制度管理

4、完善了極端天氣和海洋事件預防預警機制,及時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冬季大風、風暴潮、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和海洋事件的預防工作及防凍破冰工作進行部署;

5、建立了極端天氣信息預警發(fā)布平臺,通過移動電話短信平臺將氣象、海洋部門發(fā)布的災害預警信息提供給各級海上搜救機構、海上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及相關港航單位,并就相關防范工作提出要求。

法規(guī)建設和制度管理

6、建立了“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搜救專家?guī)臁?,開發(fā)了“船舶識別碼查尋系統(tǒng)”、“船舶運輸危險品查尋系統(tǒng)”,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保障。7、開發(fā)了“險情上報與查尋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海洋氣象資料查尋系統(tǒng)”,為海上搜尋救助提供支持。

我國沿海各省區(qū)市設置12個省級人民政府負責的海上搜救中心以及長江干線搜救中心.內陸中國海上搜救系統(tǒng)的組織機構政府服務船舶和航空器軍隊船艇和航空器漁船和商業(yè)運輸船舶其他社會力量公安部農業(yè)部衛(wèi)生部海關總署民航總局安監(jiān)總局氣象局海洋局總參民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海上部際聯席會議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海事執(zhí)法船艇國家海上專業(yè)救助力量我國海上搜救體系簡介二、我國目前的搜救格局我國海上搜救指揮體系分為三級,即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省級海上搜救中心、市級海上搜救中心。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在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負責統(tǒng)一組織、協(xié)調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省級海上搜救中心在本?。ㄊ校┤嗣裾I導下,負責本?。ㄊ校﹨^(qū)域內的海上搜救工作。市級海上搜救中心是省級搜救中心根據需要,在所轄地、市設立的海上搜救分支機構,負責指定的搜救區(qū)域內搜救行動的指揮協(xié)調工作或指定搜救任務的指揮協(xié)調工作。各省、市的“海上搜救中心”機構成員基本上均由當地政府的相關部門、軍隊以及相關的單位組成,總指揮(或稱為中心主任)一般由省、市的行政副職擔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來確保搜救工作的開展。我國海上搜救體系簡介三、我國搜救力量的組成我國海上應急力量稱為搜救力量,目前我國的搜救力量主要由專業(yè)救助力量、軍隊力量、政府公務船舶和航空器、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個人所屬船舶、航空器等構成。搜救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堅持預防為主、自救為主、依靠國內力量為主的原則,以及堅持專業(yè)力量與群眾力量結合、軍民結合、自救與互救結合的原則。

目前,我國沿海海上搜救力量主要有交通部海事執(zhí)法船、專業(yè)救助船、專業(yè)救助飛機,各有關部門的公務船、艇、飛機以及地方、港口和社會船舶等搜救資源沿海已建立3個救助局、4個海上救助飛行隊,包括專業(yè)救助船艇72艘,21個救助基地,18支應急搶險小分隊,77個海上值班待命點;12架專業(yè)救助航空器,8個值班點,38個起降點,形成了救助、打撈、飛行三位一體的隊伍建制,具備了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潛水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

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全省海岸線長3368公里,所處的南中國海也是世界上熱帶氣旋活動最活躍的海域之一,平均每年有7個熱帶氣旋影響廣東省海域,或在廣東省沿海登陸,對海上航行以及停泊船只、設施等造成巨大威脅。因此,廣東省海域是事故多發(fā)海區(qū),海上搜救任務迫切。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

省海上搜救中心在省人民政府、廣州軍區(qū)的領導下,負責統(tǒng)一部署、組織指揮和協(xié)調全省海域的海上險情應急行動。

成員單位組成:省經貿委、公安廳、民政廳、財政廳、交通廳、衛(wèi)生廳、海洋漁業(yè)局、安全監(jiān)管局、外辦,海關廣東分署、廣東海事局、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民航中南管理局、省氣象局、廣州航道局,海軍南海艦隊、廣州軍區(qū)空軍、省軍區(qū),省公安邊防總隊,廣州市交通委員會,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遠洋運輸公司、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

湛江、深圳、珠海、江門、中山、惠州、中山(內河)海上搜救分中心珠海水域珠海是一個濱海城市,位于珠江口西岸,南與澳門陸地相接,全市陸海面積755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26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2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0公里,有146個島嶼,素有“百島之市”的美稱。珠海境內河流縱橫,海河相通,內河通航航道總長704公里,珠江八大出海門口中:崖門、虎跳門、雞啼門、磨刀門、橫門等五大門流經珠海腹地。

珠江口水域狀況我國通航密度和通航量最大的水域之一各類船舶4000艘次以上/天高速客輪

近300航班/天我國通航環(huán)境最為復雜和水上交通事故多發(fā)水域之一近十年幾乎平均每年發(fā)生一至兩起重特大事故珠海市海上搜救中心珠海市海上搜救分中心成立于1992年,2010年二2月3日,根據工作需要,經珠海市委、市政府同意,更改為珠海市海上搜救中心,其成員單位有:珠海海事局、珠海警備區(qū)、拱北海關、珠海市公安局、消防局、珠海市氣象局、珠海市外事局、口岸局、珠海市港口管理局、珠海市海洋和農漁局、珠海市交通運輸局、珠海市衛(wèi)生局、珠海市民政局、公安邊防支隊、廣東省漁政總隊珠海支隊、珠海市港澳流動漁民工作辦公室、交通部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珠海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九州港務集團公司等成員單位。中心主任:霍榮蔭副市長,辦公室設在珠海海事局,辦公室主任由海事局局長兼任,中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由珠海海事局指揮中心承擔。珠海市海上搜救中心在珠海市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統(tǒng)一部署、組織指揮和協(xié)調中心珠海轄區(qū)水域內發(fā)生的海上險情的應急處置工作及相關活動。制定珠海市海上險情應急處置預案并執(zhí)行。

珠海海上搜救中心成員單位搜救力量:救助飛機3架,公務船艇75艘:其中巡邏船11艘,快船25艘,摩托艇27艘,拖船7艘,消防船5艘。搜救數據2007-2009年接報險情178宗遇險人數2032人(2009年,廣東1838人,珠海819人44.5%)獲救人數1990人搜救成功率97.93%“圣狄”輪(M.V.AgiosDimitriosI)珠澳搜救合作澳門交管在接收到珠海附近水域船舶DSC的求救信號或其它途徑接收到的求救信號時,均及時向珠海搜救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