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_第1頁
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_第2頁
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_第3頁
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_第4頁
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圍術期凝血功能紊亂的監(jiān)測第1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人體的止血和凝血功能是一復雜、相互關聯(lián)、動態(tài)的生理過程,它涉及到凝血因子的質和量,各種酶的活性,細胞機制以及血管的完整性等諸方面,以及這些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正常的凝血過程,凝血功能的調控,病理性凝血障礙發(fā)生的原因對于臨床上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凝血功能紊亂是必須的。第2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我們在臨床上遇到較嚴重出血,也應從這幾方面去尋找出血的原因。當凝血功能紊亂成為出血的原因時,從傷口邊緣的出血不能用電凝或縫扎控制,原不出血的傷口也滲血,無凝血塊形成。嚴重凝血障礙可導致大量血容量喪失,但輕微的凝血功能障礙則可能無明顯的臨床滲血。第3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作為一個外科和麻醉醫(yī)生每天都要面對凝血功能的問題,雖然我們接觸的大多數(shù)病人凝血功能均能滿足手術止血的需要,但一個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的嚴重凝血功能紊亂,如我們未能正確的監(jiān)測、估計和處理,導致的結果往往是致命的。第4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正常的凝血功能正常的止血功能需要多種生物學成分的參加與相互作用,這些成分包括血管的完整性,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和纖溶系統(tǒng)。當出血發(fā)生時,最初的一系列反應包括局部血管的收縮使血流減慢,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局部,形成一機械性栓塞。第5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繼而血漿凝血因子被激活,經(jīng)過一系列生化反應,生成凝血酶,后者促使纖維蛋白的沉積,加強了血小板栓的堅固性,達到完全止血。最后,經(jīng)過有限反應防止凝血酶生成范圍的擴大,使止血過程僅限于血管受損的范圍內。第6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根據(jù)凝血機制中發(fā)生途徑不同,凝血分為內源性(血液)凝血系統(tǒng)和外源性(組織)凝血系統(tǒng)。前者僅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即可完成,不需組織因子介入,而后者由組織因子和一部分凝血因子完成。第7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整個凝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凝血活酶形成期(3~8分鐘),凝血酶形成期(2~5秒),纖維蛋白形成期(2~5分鐘)。第8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正常人體既有促血液凝固系統(tǒng),也有抗凝系統(tǒng),如凝血酶原與抗凝血酶,抗蛋白溶酶與纖維蛋白溶酶等。在抗凝系統(tǒng)中,尤以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最為重要。兩個系統(tǒng)處于不斷相互對抗、相互依存的動態(tài)平衡,使血液在血管中保持液體狀態(tài)。若平衡失調,如抗凝系統(tǒng)占優(yōu)勢,則發(fā)生出血傾向,反之凝血系統(tǒng)占優(yōu)勢則血栓形成。第9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jié)術前凝血功能的估計大多數(shù)有臨床意義的出血紊亂都能在術前訪視中察覺。通過仔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出血史?出血發(fā)生的時間?出血的頻率?出血和外傷有無關系?有無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有無嚴重肝臟疾病史?有無嚴重營養(yǎng)障礙?對我們初步判斷病人有無凝血功能的異常以及這種異常是遺傳性還是獲得性的有重要意義。第10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由于許多藥物都能抑制凝血功能,準確的用藥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功能,氯丙嗪、普魯卡因酰胺延長APTT。仔細的體格檢查,也能發(fā)現(xiàn)一些有臨床意義的體征,比如病人有瘀點說明有血小板質或量的異常;或血管缺乏完整性;凝血因子缺乏常表現(xiàn)為皮下瘀斑或深部血腫。仔細的詢問病史和查體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能夠導致凝血功能紊亂的伴發(fā)疾病,如肝臟疾病、吸收不良和嚴重營養(yǎng)不良。第11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三節(jié)術前常用凝血功能檢查及意義

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實驗檢查能夠完整地反映病人的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檢查項目多,指標繁雜,常常使非血液??频呐R床醫(yī)師迷惑不解。但作為外科或麻醉科醫(yī)師,主要應了解那些判斷有無凝血功能障礙及凝血障礙性質的基本實驗和指標,大多數(shù)凝血功能紊亂通過以下7個實驗都能得到診斷(1)外周血涂片,(2)血小板計數(shù),(3)出血時間(BT),(4)凝血酶原時間(PT),(5)國際標準化比率(INR),(6)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7)凝血酶時間(TT)。第12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術前篩選試驗:根據(jù)病人的健康狀況、有無出血史及手術大小、性質決定檢查項目。術前常規(guī)凝血功能篩選試驗包括以下項目:①血小板計數(shù)②PT和APTT如手術較大或病史表明可能有血小板功能異?;蛉鏟T、APTT明顯異常,還應作進一步的凝血功能檢查。①出血時間②纖維蛋白原③凝血酶時間第13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血小板計數(shù)和功能血小板在止血機制的各個方面均能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在血管破口處粘附、聚集,暫時止血;釋放血小板Ⅲ因子,吸引更多血小板粘附、聚集,并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形成纖維蛋白凝塊止血。1.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值:100~300×109/L第14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血小板減少的常見原因:①骨髓抑制:再障、急性白血病、腫瘤化療后。②血小板破壞增多: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huán)。③血小板消耗過多: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④過度血液稀釋:體外循環(huán)、肝移植手術;⑤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巨血小板綜合征。第15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亳無疑問,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減少將導致凝血功能紊亂。血小板減少和出血的關系并不確定:當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無癥狀。即使血小板計數(shù)<5×109/L,也僅有不到2%的病人發(fā)生自發(fā)性出血。對外科病人:當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在做大手術時可能出血較多;在需大量輸血的病人,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術中常發(fā)生較明顯的出血。第16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科手術病人比日常生活時對血小板的需求大5~10倍。急性血小板減少常導致外科出血增加,故外科手術前若為急性血小板減少,應輸入血小板。慢性血小板減少,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要小于急性血小板減少。慢性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的病人,當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時,才導致術中出血明顯增加。這種病人術前50×109/L的血小板可以認為是能夠接受的。第17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血小板功能:正常的凝血功能對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功能有很大的依賴性,血小板功能正常與否對其止血功能有重要影響。在血小板功能受損時,即使其數(shù)量正常,正常的凝血功能也會受到損害。藥物和疾病可能損害血小板功能,常見的藥物有乙酰水楊酸(ASA)、非類固醇抗炎藥(NSADs),使用ASA后,對環(huán)氧化酶系統(tǒng)的抑制可阻礙血栓素A2的合成,沒有血栓素A2,血小板對血管損傷的粘附、聚集能力將大為降低。第18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些疾病也影響血小板功能,如膿毒血癥,內毒素強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能力。如懷疑有血小板功能異常,傳統(tǒng)的方法是做血小板功能試驗,目前最常用的是出血時間(BleedingTime,BT),其它還有血小板聚集試驗,全血聚集試驗、流式細胞儀和血塊收縮試驗。第19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出血時間(BT)測定方法:做一不變寬度和深度的切口后,測定止血的血小板凝塊形成的時間。正常值<10min。意義: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是BT延長最常見的原因。任何原因所致的BT延長都預示著術中出血將增加。在已知用了抑制血小板功能藥物的手術病人,術前應常規(guī)測定BT,以了解血小板功能并估計外科出血的危險性。第20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凝血酶時間(TT)測定將標準化凝血酶液加入受檢血漿,觀察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即為凝血酶時間。正常值為16~18s。TT延長(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提示血液含肝素或類肝素物質,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FDP)的抗凝活性增高,延長可能存在纖溶亢進。第21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血漿凝結性的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PT和APTT是臨床實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凝血功能試驗,它們主要反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紊亂的情況。第22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PT和APTT的作用主要有:1.對有凝血因子紊亂者作診斷性篩選;2.監(jiān)測凝血因子紊亂的治療效果;3.診斷外科出血的原因;4.監(jiān)測肝素、華發(fā)林等抗凝藥的抗凝治療;5.了解手術、有創(chuàng)檢查或治療是否有禁忌證。第23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PT測定方法枸櫞酸血離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凝血酶(來自人或動物腦、胎盤或肺,內含組織因子和磷脂),放入37℃恒溫箱孵化,加入Ca++起動凝血過程。從加入Ca++到膠凍狀物形成的時間即為PT,正常值10~16秒。在正常的血漿,在Ⅶ因子正常時,加入組織凝血因子和Ca++后,將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最后啟動總的凝血通路開始凝血過程。故PT主要用于檢查病人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是否正常,監(jiān)測病人口服抗凝治療(Warfarin)。第24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APTT測定方法枸櫞酸血離心后取上清液,加入磷脂(凝血酶經(jīng)處理后去掉組織因子)在37℃下孵化3分鐘,加入Ca++啟動凝血過程。從加入Ca++到膠凍狀物形成的時間即為PTT。去掉組織因子后,凝血過程的啟動是靠Ⅻ因子被試管壁自動激活,起動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膠凍狀物形成緩慢,如在測定中加入表面激活劑(celite、kalolin),將加速Ⅻ因子的激活,所得結果即為APTT。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和監(jiān)測肝素抗凝,正常值:32~43秒。第25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PT和APTT的臨床評價PT和APTT延長超過正常對照值說明病人有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損害。作為一個外科或麻醉醫(yī)生最為關切的莫過于拿到一異常的檢查結果,我們如何去評價病人的凝血功能?是否還應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理?病人能否接受手術?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能夠確定凝血功能檢查和外科出血之間的必然關系,在分析、評估檢查結果時,應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擬作手術做具體分析,基本原則如下第26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僅有PT、APTT輕度異常應結合有無出血性疾病病史和所作手術大小來決定。在大多數(shù)病人,只有PT、APTT輕度異常并不值得特別在意,特別是如病人沒有出血的病史、癥狀和體征時,或將做的手術很小時。第27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術前檢查發(fā)現(xiàn)PT、APTT異常,哪些情況需作進一步凝血功能檢查?病史:有出血可能的內、外科疾病,如前置胎盤、肝臟疾病、一些惡性疾病;以前有出血病史;用了導致凝血紊亂的藥物,如抗凝劑、ASA。體檢:發(fā)現(xiàn)有瘀點和瘀斑;大的外科手術:體外循環(huán)、器官移植、全髖置換術、脊柱手術等。凝血功能的檢查內容:除重新測定PT、APTT外,應做凝血圖;血小板功能測定,甚至相關凝血因子測定。第28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嚴重凝血功能紊亂的處理如PT、APTT>正常值的1.5倍:需進一步凝血功能檢查,確定凝血異常的原因。PT、APTT延長除凝血因子缺乏外,血小板功能障礙、纖維蛋白原減少、纖溶亢進等原因均能使其延長。避免盲目用新鮮冰凍血漿(FFP)治療。如結果證實PT、APTT延長確系凝血因子缺乏所致,應輸入新鮮冰凍血漿(FFP)治療,若手術較大,還準備足量的FFP供術中使用。第29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五、纖維蛋白原測定半定量法:正常值1.5~2.1g/L;快速測定法:正常值3~5g/L;免疫擴散法:正常值3.85±0.7g/L;第30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纖維蛋白原測定的臨床評價⑴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多①血栓前狀態(tài)或血栓栓塞性疾?。杭毙孕募」H?、腦血管疾病、深靜脈血栓形成。②口服避孕藥、妊娠高血壓、急性感染、腎小球疾病、燒傷、休克。⑵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①DIC②纖維蛋白溶解亢進;③肝臟疾病;④血液稀釋。⑶反映其它凝血因子、鑒別消耗性或稀釋性凝血過程第31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四節(jié)凝血功能紊亂的血液治療

根據(jù)病史、查體和實驗室檢查,通常能確定凝血障礙的原因。也就能明確凝血功能紊亂的處理方式。在急性失血病人,臨床醫(yī)生必須一邊開始做診斷試驗,同時根據(jù)推測的可能原因治療急性失血,補充由于失血減少的凝血因子。凝血功能紊亂治療的目的:補充(替代)缺乏的特殊血液成份,這種缺乏既可能是凝血障礙的原因,也可能是凝血障礙的后果。第32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治療原則:1.避免即無目的、下大包圍使用各種類型的血液制品。應該是缺什么補什么。因為大量輸入不必要的血液制品,增加輸血相關性疾病的危險,導致容量負荷過重、免疫抑制,引起高凝狀態(tài),導致血栓性并發(fā)癥。2.實驗室檢測結果必須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切忌通過輸注血液制品糾正凝血功能指標的異常,達到臨床止血的目的既可。第33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背景:①對輸血的危險性的關注;②凝血功能檢查異常并非必然引起外科大出血;研究顯示:當凝血因子濃度<正常的30%時,才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外科出血;當凝血因子濃度<正常的50~60%時,PT和APTT才延長超過正常值;當凝血因子濃度<正常的30%時,PT和APTT一般>正常的150%(1.5倍)。③衛(wèi)生經(jīng)濟學方面的考慮;④過量輸入凝血因子的并發(fā)癥。第34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濃縮血小板

濃縮血小板是從血漿中分離出血小板,并加以濃縮后的血小板懸液。1個單位的濃縮血小板約30ml,應盡可能在采制后6小時內輸注,其貯存期最長5天,超過5天,感染的危險性增加。貯存期間,其生化反應仍在繼續(xù),隨貯存時間延長,血小板活性也降低,故應盡快使用。第35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美國麻醉學會(ASA)血小板輸注指征:1.有明顯出血的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shù)<50,000/dl;2.血小板功能異常,BT>正常值2倍;3.嚴重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shù)<20,000/dl)病人的預防治療;4.大量輸血病人補充血小板;5.體外循環(huán)(CBP)后的嚴重出血。血小板的輸入量:兒童:通常的劑量是0.1U/kg;成人:一般使用6~10U,取決于臨床情況;一個70kg,血容量正常的成人,輸入1U血小板,可增加血小板計數(shù)5000~10,000/dl。第36頁,課件共42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新鮮冰凍血漿(FFP)

臨床使用的血漿制品有二種:

①FFP:從供體的新鮮全血分離,6小時內貯存于-18℃或更低溫度下的血漿;

②普通血漿:分離時間超過6小時,最長至5天,或從中分離出冷沉淀的血漿。普通血漿由于分離時間晚,或已從血漿中分離出冷沉淀,其中的Ⅷ因子、纖維蛋白原、和ⅩⅢ因子濃度均已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