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錦織錦設備_第1頁
壯錦織錦設備_第2頁
壯錦織錦設備_第3頁
壯錦織錦設備_第4頁
壯錦織錦設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壯錦織錦設備--壯族竹籠機壯錦織錦設備--竹籠機壯族竹籠機,是織錦機的一個種類,主要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使用,是編織壯錦的主要設備之一。竹籠機是織錦機的一個種類,這類織錦機主要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使用,分有壯族竹籠機、毛南族竹籠機等種類。壯族竹籠機指壯族人民用于織造壯錦的傳統(tǒng)錦織機。壯族織錦技藝通常主要使用傳統(tǒng)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用花籠起花為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tǒng)、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竹籠機(手工織機)上,以紗為經(jīng),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壯族竹籠機是壯族婦女自創(chuàng)的織機,織構簡單,機織輕便,容易操作。它的提花是通過機上“竹籠”和“編花竹”來織出豐富多彩的紋樣,圖案多為花果、鳥獸、山水等。壯族竹籠機竹籠機的歷史

唐代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的出土文物推斷,多綜多躡紋織機大約是從戰(zhàn)國至秦漢逐漸形成的。而原始腰機的基本形成可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處于兩個序列之間的壯族織錦機的起源令人無法臆測,其中的竹籠機和環(huán)江織錦機無疑是最早的橫架提花機之一?;谒未鷫炎逄峄椘反罅苛餍械氖聦?,可以認為宋代的壯族地區(qū)已經(jīng)普遍使用提花機,這些提花機應該和遺存至今的壯族竹籠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是壯族竹籠機所能確訂的最晚年代。竹籠機的歷史

盡管宋代壯族地區(qū)的紡織技術曾經(jīng)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宋以前有關的記載幾乎是個空白,遺存下來的實物也很少。因此,很難確定壯族織錦機的具體年代。事實上,織機發(fā)展的歷史證明了某種形態(tài)的織機形成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前已述及宋代靜江府地區(qū)的壯族織機仍采用系軸于腰的形式。與賓陽竹籠機(即壯族竹籠機)、環(huán)江毛難族竹籠機、環(huán)江錦機相同,至今仍無變化。而漢代的壯族織機則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羅泊灣漢墓出土的織機殘件經(jīng)辯認有翹刀、緯刀、卷經(jīng)板、吊桿、調綜棍、馬頭、夾布棍等部件。其中夾布棍為長方條形,兩端有叉,形狀與竹籠機上的夾棍近似。緯刀背刃平直,刃口的兩端呈圓弧上收,背在兩端下切成角,正好供雙手握持,形制與環(huán)江竹籠機、環(huán)江織錦機的打緯刀相似。竹籠機的歷史

漢代壯族地區(qū)的織機采用典型的緯刀表明當時還沒有產(chǎn)生打緯和引緯結合一體的打緯刀,也可能沒有產(chǎn)生筘。環(huán)江織錦機和環(huán)江竹籠機還在采用兼有引緯功能的打緯刀,賓陽竹籠機和靖西織錦機則發(fā)展到了梭和筘。體現(xiàn)了壯族竹籠機不斷發(fā)展的事實。竹籠機的歷史

壯錦在織物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品類,它與蜀錦、云錦、宋錦表面上的區(qū)別在于它不是完全用絲線織成。壯錦主要用棉的股紗作經(jīng)線,以不拈或加拈的縷絲作緯線,相互交織而成。棉絲混織是壯錦的一大特點,棉紗易得,故用棉紗作經(jīng)線;絲很珍貴,又漂亮,就用來作緯絲顯示花紋。這與壯族用棉用絲的歷史完全吻合?,F(xiàn)代的壯錦比起明清的壯錦來,基本上沒有差別。因此可以認為明清的壯錦機織技術已經(jīng)相當穩(wěn)定。因此,宋以后到明清這段時間,從素色到彩色的壯錦發(fā)展是個空白。竹籠機的歷史

宋代壯族民間各種織物的發(fā)展到宋代達到高潮,產(chǎn)生了很多有特點的精品。除著名的“白”外,還有一種叫做“子”的苧麻,潔白細薄而長,土人擇其尤細長者為子”。又“有花紋者為花,一端長四丈余,而重止數(shù)十錢,卷而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吧约氄撸欢耸嗑囈病薄?椘返膬?yōu)劣,實際上反映了一整套紡織技術的高超。宋代的壯族民間已經(jīng)具有先進的紡織技術基礎,紡出的壯錦質量、色彩、圖案都已達到當時世界一流錦品水平。壯錦是廣西壯族民族文化瑰寶。壯錦不僅反映著壯族人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還滲透著本民族的樂觀精神,是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壯族織錦技藝曾是壯族婦女必學的一門手藝,壯錦也是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古書上有記載,壯族人善織,《漢書·地理志》中就有關于壯家“男子耕農(nóng),種稻麻,好蠶??椏儭钡挠浭觥6兰o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廣西貴港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曾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便是壯族先人們在漢代就已經(jīng)掌握了織錦技藝的實證。據(jù)《唐六曲》和《元和郡縣志》記載,唐代壯族人民所織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斑布、都洛布、麻布、絲布等布料,被朝廷列為貢品。到了宋代,壯族的手工紡織業(yè)進一步發(fā)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還出現(xiàn)了絲、麻、絲棉交織的錦。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在四川設置蜀錦院,織錦四種之中,即有廣西錦(壯錦),列入上貢的錦帛之一,可見壯錦之名貴。竹籠機的歷史

明清時代明清時期,壯錦越來越興盛,工藝也越來越成熟,壯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壯錦織造技術,壯錦發(fā)展到了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壯族人使用裝有支撐系統(tǒng)、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竹籠機”,以棉紗為經(jīng),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使壯錦呈現(xiàn)出絢麗的色彩。這種手工織綿法在民間逐漸廣泛使用,當時壯族民間織錦之盛,正如《廣西通志》所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清人沈日霖在《粵西瑣記》中描述:“壯婦手藝頗工,染絲織錦五彩爛然……凡貴官富商,莫不爭購之。”當時編織壯錦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更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所謂“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xiāng)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即學織”。竹籠機的歷史

竹籠機的結構和特點

壯族竹籠機是百年前就已經(jīng)定型后又再經(jīng)過不斷改變的小木機。它結構簡單,機織輕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效率頗低。全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機身包括機床、機架、坐板。裝紗包括卷經(jīng)紗機頭、紗籠、布頭軸、綁腰、壓紗棒。提紗包括紗踩腳、紗吊手、小綜線。提花包括花踩腳、花吊手、花籠、編花竹、大綜線、綜線梁、重錘。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絨梭、紗梭。織錦時,藝人按著設計好的圖案,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椩鞎r,就按照花籠上的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移,通過縱線牽引,如此往復,便把花紋體現(xiàn)在錦面上。壯族竹籠機以賓陽竹籠機為代表,它的機臺長173厘米,從前端到后端呈倒梯形,前端寬65厘米,后端寬79厘米。機架高109厘米。機架中部和上部有兩個杠桿結構,分別用來提拉地綜和懸掛、提拉編結有花本的竹籠。竹籠機因此而得名。懸掛竹籠的杠桿長約150厘米,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針編排在竹籠周圍,整個竹籠就是花本。織花時根據(jù)編好的程序順次取下竹針,拉起一組提花通絲就能牽動經(jīng)線形成開口。竹籠機上的竹針數(shù)可達100余根,少的也有30多根,根據(jù)織錦圖案的繁簡增刪。竹籠機只用一片地綜,配以踏桿,就能完成平紋地的制織。這片地綜由綜絲與綜桿組成,每根綜絲帶動一根底經(jīng)。綜桿上連杠桿,杠桿后端連著踏桿。竹籠機地綜形成梭口的過程是,在卷經(jīng)軸稍前的位置有一個直徑約14厘米的分經(jīng)筒,使底經(jīng)和面經(jīng)上下分開,形成第一次梭口。踏動踏桿,因杠桿作用提起地綜,底經(jīng)跟隨而起,變成面經(jīng)。這樣形成的第二次梭口很小,還需要通過一個竹筒以加大梭口,便于引緯。取出竹筒,放開踏桿,便復回原來的形態(tài),又形成第一次梭口。壯族竹籠機就地取材,竹木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