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課時什么是悖論教學目標:了解悖論的概念及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問題教學重點、難點:生活中“悖論”問題的理解教學過程:“悖論”(paradox)一詞常見諸報端,其字面意思為“荒謬的理論或自相矛盾的話”。從邏輯上看,悖論性的語句具有這樣的特征:如果假定這個語句為真,那么會推出這個語句為假;反之,如果假定這個語句為假,又會推出這個語句為真。說它對也不是,不對也不是,真是左右為難。語義學悖論舉例悖論古已有之。一般認為,最早的悖論是古希臘的“說謊者悖論”。《新約全書·提多書》是這樣記述的:克里特人中的一個本地先知說:“克里特人總是撒謊,乃是惡獸,又饞又懶?!边@個見證是真的。這個克里特島的“先知”是伊壁孟尼德(Epimenides)。后來歐布里德(Eubulides)將他的話改進為:我正在說謊。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句真話,由這句話的內(nèi)容可知:說話者正在撒謊,既然是撒謊,那么說的是假話;反之,如果這句話是假的,說假話就是說謊,這句話的內(nèi)容正是“我正在說謊”,因此這句話又是真的。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好幾種“說謊者悖論”的變種,例如所謂“說謊者循環(huán)”:A說:“下面是句謊話?!盉說:“上面是句真話?!薄罢f謊者悖論”和“說謊者循環(huán)”是與自然語言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的悖論,涉及真假、定義、名稱、意義等語義方面的概念,這類悖論被稱為“語義學悖論”。語義學悖論的實例很多,“格列林(K.Grelling)-納爾遜(L.Nelson)悖論”就饒有趣味,它與形容詞的應用有關:將形容詞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自謂的”,即可對于它們自身成立、對自己為真的。例如,形容詞“Polysyllabic(多音節(jié)的)”本身是多音節(jié)的,“English(英文的)”本身是英文的,它們都是自謂的。另一類稱為“它謂的”,即對于它們自身不成立、對自己不真的。例如,形容詞“Monosyllabic(單音節(jié)的)”是它謂的,因為這個詞不是一個單音節(jié)詞;“英文的”也是它謂的,因為這個詞是中文的而不是英文的。問題來了:形容詞“它謂的”是不是它謂的?得到的結果是:如果“它謂的”是它謂的,那么會推出“它謂的”不是它謂的,反之亦然。導致了自相矛盾。集合論悖論與公理化另一類悖論涉及數(shù)學中的集合論,被稱為“數(shù)學悖論”或“集合論悖論”。集合論是19世紀70-80年代由德國數(shù)學家康托爾創(chuàng)立,它建立在一種無限觀——“實無限”的基礎上。所謂“實無限”,即把“無限”作為一個已經(jīng)完成了的觀念實體來看待。例如,在集合論中用N={n:n是自然數(shù)}表示全體自然數(shù)的集合就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的幾千年數(shù)學發(fā)展史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另一種無限觀,即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潛無限”觀念。所謂“潛無限”,是把“無限”作為一個不斷發(fā)展著的、又永遠無法完成的過程來看待。例如,把自然數(shù)看成一個不斷延伸的無窮無盡的序列1,2,3,…,n,…就是如此。集合論是數(shù)學觀念和數(shù)學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由于它在解釋舊的數(shù)學理論和發(fā)展新的數(shù)學理論方面都極為方便,因而逐漸為許多數(shù)學家所接受。然而,在康托爾創(chuàng)立集合論不久,他自己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這就是1899年的“康托爾悖論”,亦稱“最大基數(shù)悖論”。與此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集合論悖論,最著名的是1901年的“羅素悖論”:把集合分成兩類,凡是不以自身作為元素的集合稱為正常集,(例如,自然數(shù)集N本身不是一個自然數(shù),因此N是正常集。)凡是以自身作為元素的集合稱為異常集。(例如,所有的非生物的集合F并非生物,因此F是異常集。)每個集合或者為正常集或者為異常集。設V為全體正常集所組成的集合,即V={x:x?埸x},那么V是不是正常集?如果V是正常集,由正常集的定義知V?埸V,又因V是全體正常集的集合,所以正常集V∈V,但這說明V不是正常集,是異常集;反之,如果V不是正常集,是異常集,那么由異常集的定義知V∈V,這說明V是全體正常集組成的集合V的元素,因而V又應該是正常集。羅素悖論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集合論是隱含著邏輯矛盾的,如果把數(shù)學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之上,將會使數(shù)學大廈從根基上產(chǎn)生深深的裂痕,這種裂痕甚至有可能使整座大廈傾覆。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關于數(shù)學基礎問題的論戰(zhàn)爆發(fā)了。在這場論戰(zhàn)中,最為激進的是以荷蘭數(shù)學家布勞威爾為代表的直覺主義學派,他們對集合論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并認為“實無限”的觀念是集合論悖論產(chǎn)生的根源。與此相反,另一些數(shù)學家走上了改良的道路,他們試圖亡羊補牢,對集合論加以適當?shù)男拚?,以避免悖論。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公理集合論,它已成為現(xiàn)代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論采用公理化的方法來刻畫集合和集合的運算,并對康托爾集合論中的“概括原則”作了修正。概括原則可表述為:滿足性質(zhì)P的所有對象可以組成一個集合S,即S={x:P(x)},其中的P(x)意為“x具有性質(zhì)P”。這就認定了任何性質(zhì)可以決定一個集合,于是前述的F和V名正言順地成了集合,悖論也應運而生。在公理集合論的ZF系統(tǒng)中,用如下的“分離原則”取代了概括原則:若C是一個集合,則C中滿足性質(zhì)P的那些元素構成一個集合S={x:x∈C且P(x)},即在C是集合的前提下,任何性質(zhì)可以決定它的一個子集。公理化的結果是:只有正常集才能成為集合,異常集則不能,F(xiàn)和V都不是集合,羅素悖論和其他的集合論悖論得以避免。就公理集合論能避免已有的集合論悖論,并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學而言,它是成功的。遺憾的是,人們并不能證明公理集合論系統(tǒng)的相容性,即不能證明系統(tǒng)中一定不會推出邏輯矛盾。此外,現(xiàn)代數(shù)學中的某些結果需要使用“選擇公理”,但這又將導致某些違背人們直覺的怪論(例如“分球怪論”)。因此,公理集合論的處理方式,尤其是選擇公理的使用,仍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對悖論的一些深入探討羅素悖論的發(fā)現(xiàn),也促進了對于悖論(包括語義學悖論)成因的深入思考。1905—1906年間,龐加萊在《數(shù)學與邏輯》一文中提出了悖論的根源在于“非直謂定義”的論斷。所謂非直謂定義是指:借助于一個總體來定義一個概念(或?qū)ο螅?,而這個概念(或?qū)ο螅┍旧碛謱儆谶@個總體。這種定義是循環(huán)的(羅素稱為“惡性循環(huán)”),或者說是“自我涉及”的。例如,異常集“所有的非生物的集合F”就是如此。因為,F(xiàn)是借助于“所有的非生物”這一總體來定義的,而F本身又是這一總體中的一員。考察語義學悖論,也會發(fā)現(xiàn)類似的“循環(huán)”或“自我涉及”的蹤跡。例如,“說謊者循環(huán)”就是A,B兩個人的話彼此循環(huán),而格列林-納爾遜悖論中的“自謂的”和“它謂的”定義,則涉及了形容詞對于自身的真假。1931年,塔爾斯基(A.Tarski)在《形式化語言中的真概念》一文中,提出了“語言層次”的理論。雖然這一理論主要是針對形式語言的,但對于日常語言中的語義悖論研究也有重要意義。塔爾斯基認為,日常語言在語義上是封閉的:既包含了語言表達式,又包含了陳述這些語言表達式語義性質(zhì)(例如“真”、“假”)的語句。這是語義悖論產(chǎn)生的根源。要建立實質(zhì)上適當、形式上正確的關于“真句子”的定義,就必須對語言進行分層處理:被談論的語句屬于某一層次的語言(稱為“對象語言”),而陳述該語句語義性質(zhì)的語句則屬于高一層次的語言(稱為“元語言”)?!罢f謊者悖論”就是因為斷言了自身的真假,混淆了語言的層次而造成的。1975年,當代著名邏輯學家克里普克(S.A.Kripke)在《真理論綱要》一文中提出了解決悖論的新方案。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有根性”:要判斷一個含有真值謂詞(“真”或“假”)的語句,必須尋找這個語句的“根”——相應的不含真值謂詞的語句。例如,要判斷“‘凈水是無色透明的’是真的”這句話的真假,就要看“凈水是無色透明的”這句話對不對,后一句話不包含真值謂詞,并且它的對錯是可以判斷的,因此,前一句話是有根的。只有有根的語句才可以判斷其真假,無根的語句則不行?!罢f謊者悖論”和“說謊者循環(huán)”都是無根的,這是悖論的基本特征。新近的悖論研究受到了“情景語義學”的影響,語言邏輯學家注意到:許多語義悖論實際上不僅僅涉及語義,也與說話時的語境(包括語言使用者)等語用因素密切相關。以“說謊者悖論”為例,當某人說“我正在說謊”時,這意味著他在某種語境中表達這句話為真的斷言。但是,“‘我正在說謊’是假的”這一語句,卻不能在同樣的語境中陳述,陳述它的是另一種語境。因此,悖論的根源不在于“自我涉及”,而是因為不同的語境。只要分清每一句話的語境,許多所謂的“悖論”就不再是真正的悖論了。第二課時生活中的悖論教學目標: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問題教學重點、難點:生活中“悖論”問題的理解教學過程:我一直在思考著的問題,并非生存還是死亡,而是和諧還是被和諧所困惑。正如今天是臺灣地區(qū)所謂總統(tǒng)大選的日子,晚上九點半,是綠還是藍就將塵埃落地。都說這個島上的選舉是世界上最熱鬧最拼體力的選舉,沒有諸葛亮的智、霸王項羽的勇以及韋小寶的無賴,想出人頭地是癡心妄想。臺灣的老百姓才是真的好傻好天真,他們看不透這場選舉其實在在比較兩個瘋子誰更加接近正常人一些,隨著揭弊爆料的逐步升級,好人的成色是蕩然無存了,剩下的無非是辯解或掩飾。
人類歷史上杰出的領袖有幾個是民主選舉產(chǎn)生的?西方世界的愷撒是嗎?拿破侖是嗎?查理曼是嗎?東方的秦皇漢武是嗎?成吉思汗是嗎?恐怕都不是,美國的林肯和肯尼迪勉強想把自己往英雄堆里湊,結果等來的卻是冰冷的子彈。總體而言,西方式的民主產(chǎn)生不了英才,卻是庸才的溫床。
所以今晚無論是謝勝還是馬贏,我們都無需泄氣或雀躍,明天無論如何還不是中華民族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豐碑日,觀眾們可以沉浸在戲劇的情節(jié)里難以自拔,若真的以為人生可以被劇情所替代,就是比臺灣土老冒更愚蠢。在生活中有的東西被我們習慣接受卻掩蓋了其本質(zhì)的謬誤。比如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人們在叫囂著環(huán)境污染、氟利昂的過度使用引起了臭氧的稀薄,于是產(chǎn)生了那個洞……事實真的如此嗎?當我們吹氣球就會發(fā)現(xiàn),假如沒有可供下嘴的地方,氣球是永遠不能被吹大的,地球就是這樣一個碩大無比的氣球,我們當然不是要把地球吹大,而是要在大氣層里形成回旋,這就需要一個造成空氣壓力差的缺口,這個缺口恰好在南極上空,沒有這個缺口人類和其他生物們會很悶,然而現(xiàn)在這個缺口被當作環(huán)境污染的最有力證據(jù),人類是無知還是喜歡欺騙自己?
同樣,哲人們象逗小孩一樣告訴我們把青蛙扔進溫水杯,逐漸給溫水加熱,結果青蛙會在不知不覺里被煮熟。學校里的哲學老師這么教我們的,物理老師則嗤之以鼻,后者真的做了這個實驗,事實證明青蛙是很懂得逃生的時機和技巧的。哲學老師很窘迫,因為哲學老師的老師就是這么傳道給他的,他指責物理老師做實驗的溫水杯太淺,太容易讓青蛙跳出來,卻忘了青蛙跳不出來,那等于是在活生生的等著滅亡。從此以后我對哲學就很排斥,因為我不愿成為哲學溫水杯里的青蛙,抬頭看著高高的杯沿,心里嘲笑著人類的淺薄,卻靜候著人類的殺戮。
這個世界上,青蛙很多……
因為工作需要,家里新裝了一門,前面已經(jīng)說了最近公事很忙,電信局來安裝的時候家里沒人,結果安裝工人打了個給我,說線路已經(jīng)排好,贈送的機放在門衛(wèi)那里,我回家只要把機插上就能使用了。結果我回家插上,里什么聲音都沒有,是機壞了?我接到原先的線路上,通了,于是報修,電信局值班接的很客氣,很快來了回復:經(jīng)我們檢查,您的線路是正常的,估計是您使用的機發(fā)聲了故障,現(xiàn)在外面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很多,您會不會…….
我及時打消了電信局小姐對我產(chǎn)生的不信任念頭,本來是想自我介紹一下人品的,但畢竟還是有更直接的證據(jù),我說我就是用這部機給您打的,并且機還是貴部門的贈品。
接下來的過程就有點接近無厘頭了。工作人員說:對不起,我們檢查下來您的線路沒問題,請問您還有別的問題嗎?我急了,說:這個問題還沒解決呢,你問有沒有別的問題干什么?
工作人員:不好意思,我們負責檢查線路,您的線路沒有問題,請問您還有什么別的問題嗎?
我說:我沒有別的問題……
工作人員:那好,感謝您使用112電信報修,祝您愉快,再見!
我大怒:你別掛!
工作人員:請問先生,有什么可以幫助您的嗎?
我:我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工作人員:實在很抱歉,根據(jù)您的報修,我們檢查下來線路確實沒問題,請問還有什么可以幫助您的呢?
我:那你說這機有問題嗎?
工作人員:既然您正在使用電信局監(jiān)制的機,那么也沒有問題。
我聲音提高八度:線路沒問題、機沒問題,可是就是不能打,你的意思是我有問題?工作人員:對不起先生,我們電信局只負責檢查線路問題。請問還有什么其他問題嗎?
我徹底崩潰:沒問題了……
這個報修打完后,我石化了半個小時,把換下來的舊機插到新線路上一試,通了??磥?,的確是我有問題……第三課時經(jīng)濟增長——一種現(xiàn)實中的悖論教學目標:了解經(jīng)濟增長是一種現(xiàn)實中的悖論問題教學重點、難點:對經(jīng)濟增長這個的悖論理解,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教學過程:近些年來,我國的經(jīng)濟增長在現(xiàn)實的層面上陷入一種耐人尋味的悖論之中:即使經(jīng)濟有一個較為快速的增長,但社會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從中受益;但如果沒有一個較為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卻會從經(jīng)濟停滯中受害。這樣的一種邏輯,在深深地困擾著我們的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并且作為一種邏輯支配著我們的經(jīng)濟政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社會的走向。當然,如果從“不是受害就是潛在受益”的意義上來說,說大部分人沒有從一個相當高速度的經(jīng)濟增長中受益,是相對的。但如果就大部分人不能從經(jīng)濟增長中直接受益并使自己生活得到絕對意義上的改善來說,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現(xiàn)實。近些年來,我國的經(jīng)濟增長一直保持在7-8%的增速。這個速度意味著什么呢?第一,就國際比較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在包括西方國家在內(nèi)的世界上許多國家備受金融危機困擾的情況下,這個速度可以說是相當引人注目的。第二,與我國每年大約1%的人口增長速度相比,經(jīng)濟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社會財富和社會福利的增長,要遠遠快于人口的增加。這也就意味著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福利量是增加的而不是減少的。但問題是,只要稍為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們社會中大部分人口卻沒有從這種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中獲得好處。我們先看農(nóng)民。根據(jù)官方的統(tǒng)計數(shù)字,1997—2000年,我國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90.13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同一時期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幅分別為4.6%、4.3%、3.8%和2%。農(nóng)民收入增幅連續(xù)四年呈下降趨勢。但這還是平均數(shù)字,里面包括了個別“高收入戶”的獨特貢獻。在平均數(shù)字的背后,實際上很難有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的收入是增加的。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農(nóng)戶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出售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收入,二是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做工的收入,三是在外地打工的收入。首先,在最近的幾年中,主要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價格下降了30—40%,在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總量沒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農(nóng)民從出售農(nóng)副產(chǎn)品中獲得的收入應當是減少了的;其次,近些年來,許多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開始處于不景氣的狀態(tài),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中就業(yè)人員凈減少了2000萬人,在其仍然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中就業(yè)人員工資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農(nóng)民從這個途徑獲得的收入不可能有實質(zhì)性的增加;第三,外出打工人員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理由在下面論述)。將這三個因素考慮進來,可以看出,就大部分農(nóng)民來說,近些年來收入沒有實質(zhì)性的增加。再看農(nóng)民工。人們論證農(nóng)民收入增加的根據(jù)時,一個主要的證據(jù)是農(nóng)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事實上,這個論據(jù)是很值得懷疑的。因為打工收入的增加,主要涉及兩個因素,一是打工者的人數(shù),一個是其工資水平。從這兩個因素來看,看不到農(nóng)民打工收入明顯增加的根據(jù)。從打工者人數(shù)看,在90年代初,我國農(nóng)村外出打工的人數(shù)就達到7000—8000萬人,在90年代中期達到1個億,而現(xiàn)在這個數(shù)字也還是1個億。從其工資水平來看,人們經(jīng)常說,在過去15年的時間里,珠江三角洲打工者的工資幾乎沒有增加。而最近中國國民經(jīng)濟研究完成的一份《變革時代經(jīng)濟形勢及資本市場分析》報告則指出,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幾乎沒上漲,并將其作為有利于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的因素。所謂勞動力成本沒有上漲,說得通俗點就是工人的工資沒有提高。盡管經(jīng)濟學家可以將這種狀況看作是支撐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和加強中國經(jīng)濟在國際上競爭力的一個條件,但從社會的意義上說,這意味著,這些來自農(nóng)村的打工者的收入,沒有伴隨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而增加,換言之,是他們并沒有從這種經(jīng)濟增長中受益。再看城市中的下崗失業(yè)人員。近些年來,盡管正式公布的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一直在3%左右,但專家測算,實際的下崗失業(yè)人員總數(shù)可能達到4000--5000萬人。就這些人員來說,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與他們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能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主要是社會保障標準的提高。如在北京市,失業(yè)保險金由1999年的291—374元增加到2002年的305—419元;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由1999年的286元增加到2002年的326元;低保標準,由1999年的273元增加到290元。就是僅僅從增長速度來說,也遠遠低于經(jīng)濟增長的速度。因此,也可以認為這個群體也沒有從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中獲得好處。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每年經(jīng)濟7-8%的增長速度之下,上述三部分人并沒有能夠從這個增長中受益。這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發(fā)展經(jīng)濟學和發(fā)展社會學經(jīng)常講到的有增長而沒有發(fā)展的圖景。但其實,我們所遭遇的問題,遠比這個圖景更為復雜。因為上面的分析,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盡管這個增長并沒有給大部分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這個增長又是這個社會所必需的。這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悖論的另一句話:如果沒有一個較為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卻會從經(jīng)濟停滯中受害。分析一下社會現(xiàn)實,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增長速度,首先城市中的下崗失業(yè)狀況要更為嚴重,而且下崗失業(yè)人員在社會上尋找生活機會的條件會更為惡化。沒有這樣的一個增長速度,就不可能為這樣多的來自農(nóng)村的外來打工人員提供就業(yè)的機會。比如,目前我國的建筑行業(yè)就吸收了大量的農(nóng)民工就業(yè)。如果沒有這樣多工程開工,許多建筑隊就會無事可做,很多從事建筑的農(nóng)民工就會失去他們現(xiàn)在的工作。同樣的道理,農(nóng)民的狀況也要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就陷入在這樣的一種悖論之中。重視這樣一種悖論的意義是在于,這樣一種悖論,已經(jīng)成為支配有關經(jīng)濟政策選擇的一種強有力的邏輯。在過去20年改革的過程中,一直有一種“把蛋糕做大”的說法。也就是說,要把增長作為解決許多我們面臨的迫切問題的前提條件。但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這個“做大蛋糕”的含義,在今天和80年代相比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在80年代,“做大蛋糕”意味著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直接從經(jīng)濟增長中受益,特別是社會中的邊緣地帶和弱勢群體從中受益。而在現(xiàn)在,“做大蛋糕”已經(jīng)在開始失去這樣的一種含義。但這決不是說,在今天“做大蛋糕”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意義,而是說,在今天,“做大蛋糕”更直接的含義是:緩解我們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包括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這樣我們也就大體可以理解,為什么在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并沒有給社會中的大部分成員帶來好處的情況下,我們的社會仍然把維持這個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作為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目標。這種悖論,是結構條件和政策選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這種悖論是分裂型工業(yè)化的必然結果。過于的20年,可以說是中國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最迅速的時期。但這個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卻是一種分裂型的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或者說,只是城市的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廣大的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并沒有進入這個過程。過去年代形成的城鄉(xiāng)壁壘的存在以及對于城市化過程的抑制,使得作為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與這個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過程無緣。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在農(nóng)村不是有一個鄉(xiāng)村的工業(yè)化或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嗎?其實問題就在這里。鄉(xiāng)村工業(yè)化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恰恰是分裂型工業(yè)化的另外一種表征。因為,恰恰是由于農(nóng)民沒有夠伴隨工業(yè)化的過程進入城市,只得想出了另一個辦法,讓他們在農(nóng)田上發(fā)展工業(yè)。這就是所謂離土不離鄉(xiāng)的模式。過去人們較多地看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情景和有關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的總體性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忽視了在更多的地方,用行政化手段推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的結果,是大批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一夜之間興起,接著又紛紛倒閉。據(jù)正式公布的數(shù)字,目前我國鄉(xiāng)鎮(zhèn)財政欠債達2000億元之多,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就與盲目上馬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有關。其次,忽視就業(yè)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陀^地說,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處,我國經(jīng)濟已經(jīng)由外延型增長轉為內(nèi)涵型增長。甚至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中也是如此。人們通常所說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了一個臺階,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過程,往往會伴隨著對勞動力的排斥。但這一點在我國有一個獨特的情況,就是在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國有企業(yè)和行政事業(yè)單位中的冗員過多和潛在失業(yè)問題。于是,就出現(xiàn)了片面地、過分地強調(diào)減員增效的做法。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一般是企業(yè)要少用人,政府則鼓勵多就業(yè),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大體的均衡。但在一段時間里,我們則是政府與企業(yè)一起鼓動減員增效。當然,不是過去的冗員問題不需要解決,但我們最后看到的結果是,大量的農(nóng)民工紛紛替代了原有的國有企業(yè)工人。有關社會身份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將進入城市的農(nóng)民工的工資和福利壓到最低的限度,另一方面,這種畸形制度造成的農(nóng)民工的“競爭優(yōu)勢”(實際上就是低工資和無福利),又成為排擠原有職工的力量。再次,是再分配體制的失效。也就是,本來再分配可以起到將經(jīng)濟增長的果實,以間接的方式流入到社會弱勢群體的作用,但這個功能在我國是極其微弱的。對于這個問題,需要另文討論。第四、五課時---悖論技巧教學目標:掌握悖論的幾種形式、技巧教學重點、難點:悖論的幾種形式及技巧的掌握教學過程:兩千年的困惑
"悖論"一詞,源于希臘文,意思是"無路可走",轉義是"四處碰壁,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國最著名的悖論就是<韓非子>中的<矛與盾>,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完美展現(xiàn)了悖論技巧在語言中的強大力量.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悖論",羅素的"理發(fā)師悖論",康托爾的"無窮集合悖論"都曾名噪一時.<兩小兒辯日>更是耳熟能詳,從古至今,悖論始終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它的魅力在于:人們可以輕易地理解,而哲學家既琢磨不透又愛不釋手。掌握悖論的幾種形式1.自相矛盾式.如薩維爾村的一家理發(fā)店掛出一塊招牌:“我只給村里所有那些不給自己理發(fā)的人理發(fā).”有人問他:“你給不給自己理發(fā)?”理發(fā)師頓時無言以對。這是一個矛盾推理,仔細琢磨一下,除非理發(fā)師是禿子,否則他無法解決這個問題.2.循環(huán)式悖論.傳統(tǒng)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問題.3.引入無限的悖論.德國數(shù)學家康托爾說:"一厘米線段上有無數(shù)個點,而太平洋上也有無數(shù)個點."所以"一厘米線段內(nèi)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一樣多."4.名實不符的悖論.公孫龍在"堅白石論"中主張:"堅"為石頭的特性,"白"為石頭的顏色.白色由視覺而得,堅硬由觸覺而來,堅與白不能同時被認知.因此,公孫龍認為堅白石不存在,而只能是堅石或白石.悖論的語言魅力悖論會讓人沿著自認為正確的路線走入歧途,卻又難以回頭.正因如此,面對悖論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不被"牽著鼻子走".了解和掌握了悖論,還要懂得如何學以致用,你才能真正成為語言高手.學會悖論的目的絕不是詭辯,而是要擊敗詭辯校園悖論故事1.有一位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屢犯校規(guī),終于有一次被校長當場擒獲校長把他領到辦公室罰站.學生站在那里撅起嘴巴鼓著氣.校長:"別不服氣,你若有一丁點正確的地方,我也不會懲罰你."學生:"校長,你會懲罰我,這句話正確嗎?"校長考慮良久:"你……還是……回去上課吧."2.哲學課上,哲學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A君在下面竊竊私語.老師把他叫起來問:"你為什么在上課時說話?"A君:"老師,你也在說話."老師:"我是老師,我在講課."A君:"老師可以講話,學生不可以嗎?"老師:"我沒有剝奪你講話的權利,但在我上課的時候不可以."A君:"那假設您叫我回答問題,我該不該說話呢?"老師:"我不會叫你回答問題的,你能一邊回答問題,一邊竊竊私語嗎?你是不是只有一張嘴?"滿座皆笑,A君尷尬落座,還不忘瞪了老師一眼.老師笑虐:"真是塊又臭又硬的石頭."A君聞聽此言又迅速站起:"您記得公孫龍的"堅白石論"吧,我要么是臭石頭,要么是硬石頭,怎么能又臭又硬呢?""堅白石論"恰好是上節(jié)課講過的,當時老師還侃侃而談,極力推崇.聽到A君如此問法,其他學生禁不住為老師捏了一把汗.誰知老師不怒反笑:"你還很用心聽我的課,這是我最高興的,如果我所教的都是你這樣的好學生,那該多……"聞聽老師示弱,A君自覺賺足臉面,于是欣然落座.豈料這時老師正色道:"諸君可曾聽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白馬既然不是馬,好學生怎能算是學生?何況學生之意,以學為生,如此不尊師,不重道,初遇詆毀即先戾氣,稍聞贊譽即沾沾自喜,略懂皮毛便賣弄于人前,怎能做一名合格的學生……"老師話未說完,A君已面紅過兒,大汗淋漓……第六課時--芝諾悖論教學目標:了解芝諾悖論教學重點、難點:芝諾悖論的具體應用教學過程: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了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論:阿基里斯是希臘神話里跑得最快的人,但如果在他前面有一只烏龜(正從A點向前爬),他永遠也追不上這只烏龜,理由如下:他要追上烏龜,必須要經(jīng)過烏龜出發(fā)的地方(A點)但是在他追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距離,到了B點,他要追上烏龜,又必須經(jīng)過B點,但當他追到B點的時候,烏龜又爬到了C點……所以阿基里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這個悖論最奇特之處在于,你知道它是錯的,但你無法拿出讓人信服的的論據(jù)來反駁.當你不斷檢查其論證漏洞的過程中,反倒發(fā)現(xiàn)了他的深刻之處.先哲的"高見"布拉雷德:芝諾說得對,本來我也想這么說來著……亞里士多德:如果時間是不連續(xù)的,那么芝諾悖論成立.時間是連續(xù)的嗎?不是!所以他錯了.黑格爾:運動就是說,我在這,我又不在這.咦,我怎么糊涂了?伯格森:忽略了運動本身,只表現(xiàn)運動軌跡,芝諾玩的就是詭計.尼采:如果運動真實存在,那就是沒有靜止了,所以運動的物體沒有位置,沒有空洞.而物體并沒有消失,它哪里去了?悖論能讓你成為語言高手.但永遠別忘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悖論:龜兔賽跑新編兔子在賽跑中因為自己驕傲自滿失敗后,非常懊喪,決心東山在起.為此他聘請了一個顧問團為其進行咨詢,希望找出自己的特點、優(yōu)點以及烏龜?shù)娜秉c,以便再次比賽時獲得勝利.顧問團對烏龜和兔子進行了SWOT分析,最后得出一個結論:烏龜與兔子最大的區(qū)別在與年齡.烏龜太老了(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而兔子總是年輕,因為它的壽命和它的尾巴一樣長不了.兔子可以利用這個有時,與烏龜展開智力比拼,并為此設計了絕密的咨詢方案.兔子經(jīng)過咨詢團的幫助后信心百倍,經(jīng)過一番充分準備,又找到了烏龜."烏龜先生,您也知道我是因為睡覺才丟失冠軍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確實比您跑的快.如果在按照原先的規(guī)則,我如果贏了您,您肯定心里不服氣.""這次比賽我們改變一下規(guī)則,我在您前面與您相隔一張A4紙長度的距離,我站在這兒不動,如果您能到達我的位置就算你贏,好嗎?"兔子拿出了一張A4紙,并在紙的兩端分別寫上A起點,B終點.烏龜以為自己聽錯了,詫異地問兔子:"什么?您不動,只要我能到達您的位置,就算我贏?"(兔子可能贏嗎?讓我們來看看兔子是怎么說的)"沒錯,只不過您要先提出您的行動計劃,咱們論證一下,計劃通過了才算您贏."兔子一臉詭秘."您計劃怎么走?""我當然是一步一步地走."烏龜仍然搞不清楚兔子到底想干什么."很好,我們假設A起點到B終點距離為10CM,我想請問烏龜先生,您有沒有可能一下子到達?"兔子用異樣的目光看著烏龜."當然不能"烏龜慢條斯理地回答."這就是說,您必須經(jīng)過A與B的中點C?"兔子又問道."對"烏龜?shù)幕卮鸷芸隙?"那么,您要由A到達C,必須經(jīng)過A與C的中點D,對嗎?""是啊,這是真理!"烏龜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當然,您要由A到達D,必須經(jīng)過A與D的中點E;到達E,必須經(jīng)過AE的中點F;要到達F,必須經(jīng)過AF的中點G;要到達G,必須經(jīng)過AG的中點H,以此類推都成立,對嗎?"烏龜被兔子連珠炮式的提問搞懵了,半天才緩過神來."沒錯,是這個理!""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線段的中點是無窮的,換句話說,您永遠都不能走完這個中點,對嗎?""對,可是?"烏龜欲言又止,一時不知怎么反駁兔子."對呀,從理論上說,中點是無數(shù)個,我真的邁不過去了!"烏龜百思不得其解,冥思苦想也得不出答案."永遠走不完中點,也就是說您永遠都不能到達我這邊,永遠也贏不了我!"兔子顯然為自己方案獲得成功而喜形于色.正在烏龜準備徹底放棄,承認自己失敗時,他忽然一亮.抬起頭,對兔子說:"兔子先生,記得一位哲人說過,賽跑是一種實踐,它的本質(zhì)不在與計劃,而在于行動."說著烏龜向前邁進一步,與兔子站在一起."怎么樣,我贏了."兔子傻眼了,因為它的顧問沒有教它這個答案第七課時--談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悖論問題教學目標: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悖論問題教學重點、難點:學好悖論對問題解決的作用教學過程:最近報紙上出現(xiàn)的很多的一個討論,就是關于新《道路交通安全法》里邊,關于機動車和行人及非機動車相撞必須負全責的問題。不少人就想不通,如果我是一個司機,奉公守法,老老實實的開著車子,忽然一個路人不守交通規(guī)則,闖了紅燈,被我的車子給啃了,我還得賠償一大筆錢給他。雖然有強制性的“三責險”(“第三者責任險”),保險公司會分擔一部分,可是剩下的部分還是得俺自己掏得。搞不好,一個完全沒有錯誤的司機會因此莫名其妙的傾家蕩產(chǎn),北京一個年輕車主甚至為此不得不鬧出和妻子假離婚的做法來防備未來的賠償。說起來這個問題倒是真的得責怪一下立法時的專家們了。我國的法律有一種傾向,老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交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90年代的“行人違章,撞了白撞”,一躍跳到了把板子不分青紅皂白打在機動車身上。事實上,兩種做法從“公平合理”這個最根本的立法精神上衡量,都是有很大欠缺的,前者的問題在于把行人的違章行為無限放大,無論違章程度如何都一概視為“白撞”;后者則讓天平完全傾斜,把機動車放在了一個當然有罪的地步,讓行人變成了不會犯錯誤的天使。對于這種荒唐的規(guī)定,很多人解釋說這是為了照顧行人這個“弱勢群體”。這種說法有一點道理,就是在機動車和行人的碰撞中,行人承受的畢竟是身體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然而倘若無限強化對他們的保護,后果就是縱容了行人的違章行為,因為和機動車違章相比,行人違章被交警處罰的概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違章成本趨近于零。再者從經(jīng)濟上來看,機動車在賠償責任上的巨大損失也并沒有一個合理的依據(jù),因為行人的違章恰恰是他身體或性命受損的重要原因甚至唯一原因,做錯了事情卻有司機來買單,算得上一種不當?shù)美?。還有一種假定的情況,倘若在某一個路口,行人忽然橫穿馬路,司機如果不緊急避讓則會撞倒他,不得不擔負一筆無妄之災的賠償,如果避讓則可能和對面的來車相撞,或者與路邊的設施相撞,你說司機該如何選擇?撞了違章的行人,可能賠到最后一個銅板;撞了對面來車或者路邊的設施,則可能危及到司機自身的性命,你說這種時候,誰更慘一些?誰是弱勢群體?因此,我個人以為,唯一能夠合理解決這一悖論的出路,就是在立法上修改原來的規(guī)定,簡單的規(guī)定按照雙方(行人與機動車)各自的責任來判定賠償責任,適當對行人一方的賠償責任予以小比例的減免。固然,在目前的情況下,行人遠遠多于開車的,討好行人更容易得到贊揚的聲音,比如人文思想的進步等等;然而這樣的后果卻是讓法律失去了最基本的公平公正,也就失去了正當性,損害了法律的聲譽?!耙淮五e誤的審判,后果嚴重于一次惡劣的犯罪”,一個不合理不公正的法條,其危害性就更加難以衡量了。第八課時--兩小兒辯日教學目標:1.了解《兩小兒辯日》的悖論問題。2.要有探究自然的精神,要善于觀察,獨立思考。3.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教學重點、難點:悖論問題的科學解釋教學過程:《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涸唬骸耙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币粌涸唬骸叭粘醭龃笕畿嚿w,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譯文: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歷,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而中午是要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篷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而略帶寒意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也不能判斷怎么回事。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科學解釋:原因根據(jù)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并不正確?!秲尚恨q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么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么回事?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傊?,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事實上由于中午的太陽輻射過于強烈,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的大小是不現(xiàn)實的。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陽只是一個明亮的點,而日出日落的太陽是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圓形。還有,中午比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比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么呢?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nèi)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于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并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后,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傊?,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并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在學習的時候,可能老師都會說是一樣的距離!而真正的答案有2個!相對論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在一個點做對照。也就是說在文中應該有2個中心點,一個就是地球,一個就是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如果以地球為中心點,那么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不變的在早上還是中午時都是一樣的。如果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為中心點那么就應該是中午的時候會更近些。都知道太陽和地球都是球體.那我們先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假設到地區(qū)圓行的正上方,而太陽就假設到地球的左邊。這時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看到的太陽就是早晨的太陽。而只要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假設到太陽的正下方那么這時的太陽就是中午的太陽.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時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在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為中心點時。早上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離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qū)較遠。而文中當時的兩個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們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區(qū)做中心點。這就能判斷出誰對誰錯了。本節(jié)課的意義:一、要有探究自然的精神。二、要善于觀察,獨立思考。三、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五、要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六、片面的看待問題,是得不出結論的,也告訴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第九課時---幸福的悖論一、把幸福作為研究課題是一件冒險的事。"幸福"一詞的意義過于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學家們提出過種種幸福論,可以擔保的是,沒有一種能夠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謂幸福的"秘訣",如果不是江湖騙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談罷了。幸福是一種太不確定的東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實現(xiàn)視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實現(xiàn)了,就真感到幸福么?薩特一生可謂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兩件事,愛情的美滿和事業(yè)的成功,他幾乎都毫無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卻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不過你有什么辦法?"所以,我對一切關于幸福的抽象議論都不屑一顧,而對一切許諾幸福的翔實方案則簡直要嗤之以鼻了。最近讀莫洛亞的《人生五大問題》,最后一題也是"論幸福"。但在前四題中,他對與人生幸福密切相關的問題,包括愛情和婚姻,家庭,友誼,社會生活,作了生動透剔的論述,令人讀而不倦。幸福問題的討論歷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方面,關系到幸福的客觀條件,另一是心理方面,關系到幸福的主觀體驗。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傳記和小說作家,莫洛亞的精彩之處是在后一方面。就社會方面而言,他的見解大體是肯定傳統(tǒng)的,但由于他體察人類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斷,給人留下了思索和選擇的余地。二、自古以來,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始終被視為個人幸福之命脈所系。多少幸?;虿恍业泥皣@,都緣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說法,女人是感情動物,愛情和婚姻對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動動物的男人,在事業(yè)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功,倘若在愛情和婚姻上失敗了,他仍然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幸??墒牵驮谶@個人們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領域里,卻很少有人敢于宣稱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誠然,熱戀中的情人個個都覺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寵兒,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熱戀的機遇,有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品嘗過個中滋味。況且熱戀未必導致美滿的婚姻,婚后的失望、爭吵、厭倦、平淡、麻木幾乎是常規(guī),終身如戀人一樣繾綣的夫妻畢竟只是幸運的例外。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人在異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個最佳對象,一個所謂的"惟一者"、"獨一無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詩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這樣兩個人相遇的幾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這相遇上,幸福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事實上,愛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緣。正如莫洛亞所說:"如果因了種種偶然(按:應為必然)之故,一個求愛者所認為獨一無二的對象從未出現(xiàn),那么,差不多近似的愛情也會在另一個對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惟一者",會化身為千百種形象向一個渴望愛情的人走來。也許愛情永遠是個謎,任何人無法說清自己所期待的"惟一者"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只有到了墮入情網(wǎng),陶醉于愛情的極樂,一個人才會驚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著的那個人,就是那個惟一者。"究竟是不是呢?也許是的。這并非說,他們之間有一種宿命,注定不可能愛上任何別人。不,如果他們不相遇,他們?nèi)匀豢赡茉诹硪粋€人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惟一者"。然而,強烈的感情經(jīng)驗已經(jīng)改變了他們的心理結構,從而改變了他們與其他可能的對象之間的關系。猶如經(jīng)過一次化合反應,他們都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與別的元素發(fā)生相似的反應了。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靈的愛情,而且只有少數(shù)人得此幸遇。也許不是。因為"惟一者"本是癡情的造影,一旦癡情消退,就不再成其"惟一者"了。莫洛亞引哲學家桑塔耶那的話說:"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凡是經(jīng)歷過熱戀的人都熟悉愛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愛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現(xiàn)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最熱烈的愛情總是在兩個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間發(fā)生,不過,同樣真實的是,他們也最容易感到幻滅。如果說普通人是因為運氣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藝術家則是因為期望過高而對愛情失望的。愛情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導致拜倫式的感傷主義,又進而導致縱欲主義,唐璜有過一千零三個情人,但他仍然沒有找到他的"惟一者",他注定找不到。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愛情太脆弱,幸福的愛情究竟可能嗎?我知道有一種真實,它能不斷地激起幻想,有一種幻想,它能不斷地化為真實。我相信,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三、愛情是無形的,只存在于戀愛者的心中,即使人們對于愛情的感受有千萬差別,但在愛情問題上很難作認真的爭論?;橐鼍筒煌?,因為它是有形的社會制度,立廢取舍,人是有主動權的。隨著文明的進展,關于婚姻利弊的爭論愈演愈烈。有一派人認為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zhì)上是不可能幸福的。莫洛亞引婚姻反對者的話說:"一對夫婦總依著兩人中較為庸碌的一人的水準而生活的。"此言可謂刻薄。但莫洛亞本人持贊成婚姻的立場,認為婚姻是使愛情的結合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惟一方式。只是他把藝術家算作了例外。在擁護婚姻的一派人中,對于婚姻與愛情的關系又有不同看法。兩個截然不同的哲學家,尼采和羅素,都要求把愛情與婚姻區(qū)分開來,反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而主張婚姻以優(yōu)生和培育后代為基礎,同時保持婚外愛情的自由。法國哲學家阿蘭認為,婚姻的基礎應是逐漸取代愛情的友誼。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和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于幻想和沖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為基礎的夫婦關系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不過,實行起來并不容易,其中誠如莫洛亞所說必須有誠意,但單憑誠意又不夠。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結果,因而更難達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話也可解為:千百種因素都可能導致婚姻的不幸,但沒有一種因素可以單獨造成幸福的婚姻。結婚不啻是把愛情放到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經(jīng)受考驗。莫洛亞說得好,準備這樣做的人不可抱著買獎券僥幸中頭彩的念頭,而必須像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那樣,具有一定要把這部艱難的作品寫成功的決心。第十課時---生活中的悖論破解法悖論,是一種奇特的邏輯矛盾。悖論的奇特之處在于當人父按常規(guī)推理要肯定某件事或某種道理時,卻在不知不覺之間又把它們否定了。在論辯中,某些論敵的辯辭往往有意無意會含有悖論的因素,此時,論辯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論敵難以自圓其說而被擊敗。這就是論辯中的“悖論破解法”。“悖論破解法”,一般說來,有以下三種:一、用自我涉及方法使對方作繭自縛一般的悖論,如果不涉及對方自我,往往不易發(fā)現(xiàn)其悖謬。而一旦把對方牽涉進去,則悖論立現(xiàn)。用對方自我涉及的方法來使對方作繭自縛,是破解對方悖論絕妙方法。某評論家評論某作家的作品,武斷地說:“您怎么能這樣寫呢?您已是第三次在作品里作這樣的描寫了。難道您不知道‘第一個把女人比喻來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這句名言嗎?”第三個是蠢才‘這句名言嗎?”作家答道:“是的,您說得很對。不過您已經(jīng)是第七次使用這句話了?!痹谶@里,評論家引用名言來批評作家屢次在作品中作相同的描寫,作家及時抓住評論家多次用此名言去批評別人的把柄,讓對方自我涉及,如果對方所講的道理成立,那么,對方也就是名言中所說的“庸才”“蠢才”。如此,對方只好無言以對了。二、用二難推理形式揭穿對方悖論的邏輯錯誤凡是悖論,都隱含著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破解對方的悖論,可以運用邏輯中的二難推瑼形式揭穿對方悖論的自相矛盾,對方悖論構成夾擊鉗制之勢,使對方陷入進退兩難,難以自圓其說之境地。有些詭辯學者主張“辯無勝”。對此,一位哲學家反駁道:“你們既然和人辯論,又主張‘辯無勝’之說,那么,請問,你們的‘辯無勝’之說是對的呢,還是不對的呢?如果你們的說法是對的,那就是你們辯勝了;如果你們的說法是不對的,那就是你們辯敗了,而別人辯勝了。由此可見,不是你們辯勝,就是別人辯勝,怎么能說‘辯無勝’呢?“在這里,哲學家慧眼識謬,機智地運用了邏輯中的二難推理形式,揭穿了對方“辯無勝”的矛盾,讓對方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三、用肯定其美言的方式,揭露對方言行相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說話冠冕堂皇,然而所作所為,離其所講的差距很大,這也是一種言行相悖的悖論。在論辯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先極力肯定、贊美對方所說的美言,再以其美言反襯其丑行,達到揭露其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目的,使其不得收斂自己的丑行。春節(jié)將至,某局長助理到下屬單位找到該單位負責人,暗示該單位負責人在年終時到局里拜拜年。這位下屬單位負責人推辭說年終工作忙暫時去不了。該助理卻一步明示,他說:“我來時,局長說了,下屬單位給我們送一點點,我們收一點點,但我們也要給上面送一點點,這樣,我們局里的事就好辦一點點,請你們還是要多多理解?!痹捯训酱?,該單位負責人只好說:“你說局長說的這些話,我沒有親耳聽到,可是上次局里開廉政會議,我可是親耳聽到局長講話要求大家要抵制不正之風,反腐倡廉,局長還說要做好表率。你說局長講的這些話,我感到和他在廉政會議上講的正好相反,我們到底是按他在會上講的還是按你傳達的去執(zhí)行呢?是否打請示一下局長?”說著,他就要去取。該助理見狀,急忙說:“別,別!就算我白來一趟?!闭f完,悻悻地走了。在這里,這位下屬單位的負責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對方打出局長旗號時,他使用局長在廉政會議上的冠冕堂皇的話來揭穿其言行相悖的悖論,終使結方悻悻離去。第十一課時---生活中的悖論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下過這樣的著名詩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這句子令多少心灰意冷變成了熱血沸騰。跟我要好的一位“達人”也說了一句警人的話語:我經(jīng)常他媽的玩弄生活,因為生活經(jīng)常他媽的玩弄我!這鳥語也能讓即將的愁眉苦臉換成一付喜笑顏開。的確是這樣,貌似美好的生活有時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判若真誠的生活有時就是一場低劣的騙局。我們之所以免不了被生活所欺騙、玩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生活中充滿了悖論。
找“基維百科”的解釋,悖論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jīng)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jīng)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咱舉個簡單的悖論命題,有一個經(jīng)典的:我說的這句話是一句假話。你說這句話是“真”是“假”?——左右不對,自相矛盾也!
生活中的悖論不像上面這種邏輯推理那么簡單,因此更具有欺詐性,對它的驗證可能需要付出人生的沉重代價。譬如說我們都想把子女培養(yǎng)成“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科舉中榜,延續(xù)到今天就是考上名牌大學、讀碩、讀博?,F(xiàn)在的高考近乎昔日的“八股”,當代的“人才”能否成為“歷史天空閃爍幾顆星”難以預料,但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兩份名單可發(fā)人深省。第一份名單9人:付以漸、王式丹、畢沅、林稃堂、干云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全是清朝的科舉狀元。第二份名單9人:李漁、洪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全是清朝的落地秀才。前9人絕對是當年的“人才”,可惜僅落得個一時的功名和榮華富貴,現(xiàn)今幾乎無人知曉;后9人絕對是當年曾經(jīng)的落魄之人,卻都做出了一番不凡的業(yè)績,至今被人們念叨。就連我今天使用的“搜狗拼音輸入法”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事后諸葛亮,打第一份名單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的來,打第二份名單時全是現(xiàn)成的“詞條”也!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真正的人才是大有作為的人。可惜,“人才”的悖論還在忽悠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得不被忽悠的原因是這個悖論仍然在作為“真理”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君不見很多用人單位還看中的是“名門閨秀”嗎?
早在300年前,英國哲人弗蘭西斯培根說過一句至今仍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誰知到了“無知者無畏”那里,這句話就成了悖論,在此類人心目中,真理應該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現(xiàn)實為證,各行各業(yè)的“達人”們,無知無畏者占了絕對的優(yōu)勢;什么碩士呀博士呀,基本都讓假文憑者給統(tǒng)治了。就連吵架也是,知書達理者哪里是文盲的對手?
職場人的很多困惑和痛苦來自于悖論。例如,你剛開始工作時,上司看你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樣子,鼓勵你“獨立工作,大膽負責”;待你真的放開手腳獨立工作大膽負責以后,上司會在某一天找你訓話:“工作應該及時請示匯報。”搞不好,上司輕則給你“小鞋”穿,重則炒你丫“魷魚”;于是你又重歸戰(zhàn)戰(zhàn)兢兢,事事匯報,上司又煩了:“你怎么這么缺乏獨立工作大膽負責的能力?”其實,“獨立工作”也好,“及時請示”也罷,都是悖論,你跟上司“處好關系”才是真理!
商人不應該投機倒把,但合法經(jīng)營、照章納稅者眼看著沒有膽大妄為者“利益最大化”;做官不應該跑官要官,但循規(guī)蹈矩者眼看著不如又跑又送者“提拔重用”。如此,遵“紀”守“法”豈不也成了悖論?嗚呼哀哉!
當真理被悖論淹沒,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價值觀將雜亂無章。如果是真理退化為悖論,就像“知識就是力量”,人們將無所適從;如果是悖論混為真理,就像“狀元才是人才”,人們將盲目隨從。長此以往,最終殊途同歸為信仰危機。要么對什么都持懷疑態(tài)度,看什么都是狗屁,追隨高人鄭板橋難得糊涂;要么覺得現(xiàn)有的不足為信,轉而寄托于奇談怪論、邪門歪道,蛤蟆教來了就學蛤蟆叫,驢教來了就學驢叫,八輪功來了就練八輪功。所以,“森吧”體悟出以下“言字”:生活中的悖論貽害無窮!
(附錄:由“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評價課題組”出爐的《中國高考狀元職業(yè)狀況調(diào)查報告》表明,調(diào)查到的高考狀元的職業(yè)現(xiàn)狀與社會預期差距較大,在各自領域沒能出現(xiàn)行業(yè)的頂尖人才,大多在職場上顯得默默無聞。課題組通過核查2007年中國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發(fā)現(xiàn),在杰出企業(yè)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而在學術領域,通過調(diào)查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專家名單,均沒有出現(xiàn)高考狀元的名字,同樣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沒有出現(xiàn)高考狀元的影子。這也說明了高考狀元尚未出現(xiàn)在主流行業(yè)的“職場狀元”群體中,狀元僅是“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第十一課時---投票悖論200多年前,一個叫孔多塞的人發(fā)現(xiàn)了"投票悖論"問題。舉例如下:假定有中學生小王、小李、小周三個人有一天為自己最喜歡的明星發(fā)生了爭執(zhí),他們在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三人誰更受歡迎的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小王說,當然是劉德華整體實力最強了;然后是張學友,他的歌唱得不錯;最后是郭富城,他雖然舞姿很棒,但是唱歌的功力還稍顯不足。小李不同意小王的看法,他說論唱歌的功力,應該是張學友、郭富城、劉德華這樣排序才對。小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論帥氣程度,應該把郭富城排在第一位才對,然后是劉德華,最后是張學友。那么,到底誰更受歡迎呢?有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果呢?如果規(guī)定每人只能投一票決定喜好次序,那三個明星將各得一票,無法分出勝負。如果將游戲規(guī)則定為對每兩個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決定次序,結果怎么樣呢?首先看對劉德華和張學友的評價,由于小王和小周都把劉德華放在了張學友的前面,二人都會選劉德華而放棄張學友,只有小李認為張學友的魅力大于劉德華,依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第一輪劉德華以二比一擊敗張學友。再看對張學友和郭富城的評價。小王和小李都認為應該把張學友放在郭富城的前面,評最喜歡的明星,二人自然都會投張學友的票。只有小周一人會投郭富城的票。在第二輪角逐中,自然是張學友獲勝。接著,再來看對劉德華和郭富城的評價如何。小李和小周都認為還是郭富城更棒,只有小王認為應該將劉德華放在前面,第三輪當然是郭富城獲勝。通過這三輪投票,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誰更受歡迎的結論呢?我們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果:對劉德華的評價大于對張學友的,對張學友的評價大于郭富城的,而對郭富城的評價又大于對劉德華的,很明顯,我們陷入了循環(huán)的境地。這就是孔多塞發(fā)現(xiàn)的"投票悖論"問題,也就是說不管采用何種游戲規(guī)則,都無法通過投票得出符合游戲規(guī)則的結果。如果世界上的選擇僅限于以上選明星的事情那就好辦了,問題在于更多的問題并不像這么簡單,在一些關乎國家命運的事情的決定上,也往往會出現(xiàn)上述的投票悖論的問題,在理論上,是不是可以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呢?許多人進行了探索。有人提出了"波德數(shù)解決辦法","打分求和"法,也有人提出了"俱樂部游戲規(guī)則"等等,大家都對公共選擇如何獲得最優(yōu)結果的問題感興趣,但誰也提不出更有說服力的辦法。在看到所有的人為尋找"最優(yōu)的公共選擇原則"奔忙而無所獲的時候,美國經(jīng)濟學家阿羅提出了一個想法——是不是這種規(guī)則根本就不存在?若能在理論上說明這一點,豈不就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尋找的難題?沿著這一思路,他苦心研究,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并以其在經(jīng)濟計量學和管理科學方面的貢獻在1972年與約翰·??怂狗窒砹酥Z貝爾經(jīng)濟學獎。他所提出的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意思是,"只要給出幾個選擇者都必然會接受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的規(guī)定下,人們在一般或普遍意義上不可能找到一套規(guī)則(或程序)在個人選擇順序基礎上推導出來"。由此進一步推知,在一般或普遍意義上,無法找到能保證所有選擇者福利只會增加不會受損的社會狀態(tài)。阿羅所說的幾個選擇者必然接受的條件是:l、廣泛性。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以供選擇者按一定的順序進行選擇。2、一致性。即一定的社會選擇順序以一定的個人選擇為基礎,若所有人都認為甲方案比乙方案好,則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進行選擇時,也要認為甲方案比乙方案優(yōu)越。3、獨立性。對公共選擇應有前后的一致性,如果認為甲方案比乙方案好,就不能因為丙方案的出現(xiàn)而否定先前的排序,不相關的方案具有獨立性。4、獨立主權原則。對備選方案的選擇和認定,應由公民個人完全自由地依個人喜好而定,不能由社會強加。5、非獨裁性。不能讓某個人的喜好決定整個社會對備選方案的排序順序,應堅持自由和民主的原則。阿羅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么一個社會福利函數(shù),它能做出有助于社會選擇的明確的社會順序,那么這個函數(shù)必須同時滿足5個相互獨立的條件:廣泛性、一致性、獨立性、非強加性、非獨裁性。只有同時滿足上述條件,才能使個人偏好與社會偏好達到協(xié)調(diào)一致。但阿羅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盡管上述5個條件每一個看來都十分必要,合情合理,但是,要構造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是極端困難的甚至就是不可能的。導致這種不可能性的本質(zhì)原因在于條件1一5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因此不可能達到完全的一致,阿羅常舉用的投票悖論就是不可能性定理的一個實例。他從中得出了一個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結論:沒有任何解決辦法能夠擺脫投票悖論的陰影,在從個人偏好過渡到社會偏好時,能使社會偏好得到滿足,又能代表廣泛的個人偏好這樣一種排序方法,只有強制與獨裁。阿羅在嚴密的數(shù)理邏輯基礎上進一步推導出了一個尖銳的社會性結論:如果消費者的價值觀能由相當廣泛的個體排序表示出來的話,那么公民主權學說和集體理性學說就是相互矛盾的。這樣,尋找合理的社會選擇機制的努力就幾乎陷入了困境。阿羅的不可能性定理,打破了一些被人們認為是真理的觀點,也讓我們對公共選擇和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認識。因為我們所推崇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社會選擇方式不能滿足前述的"阿羅五條件",正如市場存在著失靈一樣,大家最看好的這種公共選擇原則也會導致民主的失效。因此,民主并不像盧梭所說的那樣足以達到"公共意志",它最大的積極之處是如波普爾所言的防止"最壞"情況的發(fā)生。此外,不可能性定理還表明,以貨幣作為投票工具的市場機制,并不能保證做出符合社會公意的合理選擇。因此,它的天然合理性是有限度的。第十二課時---“祖母悖論”與平行宇宙題記:“悖論”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悖論(paradox)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jīng)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jīng)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shù)學的基礎,激發(fā)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通過眾多的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我們認識了平行宇宙,也常常作著一個個穿越時空的美夢。那么,我們所依托的“平行宇宙”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祖母悖論”。大意是說:如果我們通過時空隧道回到了過去,遇見了我們的祖母,而我們又不幸的害死了祖母,那么既然祖母在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未來的我又從哪里來?既然沒有了我,我又怎么會回到過去害死祖母?(還記得《尋秦記》里那句經(jīng)典臺詞嗎:如果歷史都改變了,你說會怎么樣?)這個悖論是建立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廣義相對論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平行相通的,可以通過孔洞回到過去。正如所設想的一樣,如果回到過去成立,就必然產(chǎn)生上述的悖論。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我們又被告知時間和空間是彼此聯(lián)系的。由于光速恒定,所有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時間也是相對的。于是,人們?yōu)榻忉屔鲜鲢U?,提出“平行宇宙”的概念,這就是霍金的“平行空間理論”?;艚鸾忉?,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后,時間線便出現(xiàn)分杈,分杈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回到過去,就可能破壞因果規(guī)律。于是,祖母悖論也被這樣解釋:由于時間與空間相關,因此祖母被害,世界因歷史的改變被一分為二,從而產(chǎn)生時空的分枝,那么在這個空間里的我就不存在了,但另一個空間的祖母仍然存在,也便還有我存在。有這么一個著名的電子雙夾縫實驗(大家上高中時都學過,有沒有忘記???),一顆電子通過了夾縫,在屏幕上出現(xiàn)的位置并非夾縫的直線投影,而是偏折了一個角度。累積很多電子的話,會產(chǎn)生干擾條紋,這些電子好像分身似地同時通過了兩道夾縫并產(chǎn)生干涉現(xiàn)象。但,假如我們在每條夾縫中各安裝了探測器,電子又變得只會選擇其中一道夾縫通過,不會出現(xiàn)干涉現(xiàn)象。如何去解釋這種怪現(xiàn)象呢?物理學家們同樣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說法。他們認為,電子其實仍然是同時通過了兩道夾縫的,只是在我們的宇宙中它通過其中一道,而在另一個宇宙中他通過了另一道,從而來彌補在這個世界中缺失了的狀態(tài)。很可能,平行宇宙原本就存在,只是我們目前無法從實驗中得到證實。那么,對于“祖母悖論而言”,也可以這樣認為,宇宙有無數(shù)個平行的空間,于是也就能產(chǎn)生無數(shù)個并行的時間。即使我們不幸害死了祖母,在這個時空的我就不可能存在,而另一個時空的祖母還活著,于是我也還存在。按此說來,平行宇宙也無所謂“前置”與“后置”之分,任何物質(zhì)都在運到,都在分化,小到一個粒子,無時無刻,說分就分,世界也因此一直在分化。比方說走路,我在路上走著,前方隨時可能出現(xiàn)兩條路,我在思考是選擇走左邊還是選擇走右邊?于是,世界在我的選擇中一分為二,一個我走了左邊,另一個我走了右邊,這一分化便決定了我這個世界可能的命運,選擇走左邊的我下一秒鐘可能遇到一個乞丐,于是,世界又開始分化,我又得決定是否需要施舍;走右邊的我可能遇到一位妙齡女郎,從而有機會與她結伴同行。是不是很奇妙呢?命運因選擇而有了不同的結果。說到因果關系,我們會想到“蝴蝶效應”: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chǎn)生,而微弱氣流的產(chǎn)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tǒng)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tǒng)的極大變化。用辯證法來說: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如果追述宇宙起源于一場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一瞬間的動能、方向、速度等等,決定了之后所有發(fā)生的事物,或許也決定了你我的出生和死亡,這樣想一想,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也充滿了無比的樂趣呢!不過,一切都不是定數(shù),因為量子物理學中也有著不確定性。如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zhì)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因無法把握這種不確定性,因此,電子轉向左邊或轉向右邊的兩種可能性,也就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宇宙世界。如果從普朗克常量來解釋目前的宇宙,我們更容易論證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所謂的普朗克常量,就是最基本的能量表示單位。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星球上,每個物質(zhì)都有小到不可劃分的單位,我們通常用原子來表示這個最小單位,同樣,每個物質(zhì)都有能量,有的能量大,有的能量小,那么能量也應該有個最小的單位,物理學上把這個最基本的能量單位稱為普朗克常量。任何物質(zhì)所包含的能量都是普朗克常量的整倍數(shù),不過這僅僅局限于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把這一規(guī)律無限地延展,勢必會有一個普朗克常量不是我們所認知的普朗克常量的世界存在。比如用“1”來表示我們所知世界的普朗克常量的數(shù)值即“普朗克常數(shù)”,如果另一個世界的普朗克常數(shù)的取值是“2”,那么另一個世界就是建立在普朗克常數(shù)為“2”的基礎之上。而從1到2之間又有無數(shù)個可取的值,因此可能平行存在的世界也就應該是無窮無盡??墒俏覀?yōu)槭裁纯床坏剿麄?,感覺不到他們,如果位置重疊,我們和他們相遇而看不到對方,會不會撞在一起呢?答案是否定的。最能直接表示兩者之間關系的例子就是奇數(shù)與偶數(shù)。奇數(shù)與偶數(shù)之間不會有交點,永遠這樣平行存在著,所以他們相遇時會毫無阻礙的穿過對方隊列,即不可能感知對方,更不可能相撞。同樣,普朗克常量不一樣的兩個世界就如一排奇數(shù)和一排偶數(shù),是能量最小單位的不一樣把我們分在了兩個空間,不可能感知對方,更不可能相撞。雖然理論上這樣的時空可以生成無窮多個,但,并不能真的像奇數(shù)與偶數(shù)一樣可以從中取出多個值。通過解普朗克常量方程,科學家們只能得出方程的幾個合理的解,由此可以構造出幾個可能存在的平行空間。但在量子物理學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平行空間也可能是不穩(wěn)定的,如果由這些不確定的普朗克常量構成的平行空間,就存在消亡的可能。你的人生面臨很多選擇,有許許多多的交叉路口,可是你最終還是做了選擇,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思考的時候世界已經(jīng)分化出了又一個你,這個你正在思考自己該走哪條路呢!有時候,路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走著走著說不定就有了方向,是不是呢?第十三課時---費米悖論許多年前,有個初學了點天文學的男孩在寧靜的夏夜里仰望著頭頂繁星密布的星空,突然間像是整個星空都壓在了身上,心里竟然泛起了不寒而栗。這個宇宙空間尺度上太浩瀚了,每一個若隱若現(xiàn)的小光點都可能是深遠虛空中的數(shù)以億計的星星,那是怎樣的一個空間?時間尺度上同樣太深邃了,僅僅是銀河系百多億年的年齡就已經(jīng)讓只有不到百年壽命的人和不過萬年的人類完全沒有辦法去想象,那是怎樣的一段時間?有了這樣的感覺之后,如果再去相信自己、人類是世界的中心是神的寵兒就是很難的事情。這個宇宙中一定是充滿了我們這樣的世界我們這樣的物種。甚至考慮到地球的年齡與宇宙的年齡之間的巨大差異,應該說我們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個種群。這也是我一直是一個有神論者但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宗教的原因之一??墒钱斘覀兘邮芰松厦娴恼擖c,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經(jīng)典的費米悖論:他們在哪?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的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百M米悖論”隱含的意思是,從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的各個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xiàn)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換言之,“費米悖論”————迄今為止,人類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對于費米悖論,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最新的可能就是大劉的黑暗森林解釋了??紤]到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zhì)總量保持不變。所以: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與林間,輕輕撥開當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fā)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fā)現(xiàn)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雖然一直很喜歡大劉的想象力,我卻不太認同這個黑暗森林的解釋。除非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第六章 常見的光學儀器 三 生活中的透鏡教案 (新版)北師大版
-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十五章城市、產(chǎn)業(yè)與區(qū)域發(fā)展課件
- 宗祠落成典禮活動合同(2篇)
- 房屋買賣合同(2篇)
- 趙州橋電子課件
- 語文培訓 課件
- 第13課 《唐詩五首》-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備課精講(統(tǒng)編版)
- 第10課 《蘇武傳》-高二語文大單元教學同步備課(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
- 西京學院《運營管理》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圖形設計》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一汽-夏利48pin維修手冊-ver
- 《自然語言處理課程設計》課程教學大綱
- 中國風書香校園宣傳主題班會PPT
- 妊娠劇吐課件
- 世界足球日介紹主題班會模板課件
- 電大學前教育本教育實習教學活動設計
- 河北省廊坊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農(nóng)業(yè)合作社盈余及盈余分配表
- 學校班級圖書箱管理制度
- 寫給老婆最催淚挽回感情的信范文(5篇)
- 煤化工企業(yè)設備設施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參考模板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